中药复方配伍减毒实验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药减毒增效作用在免疫检查点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中医药减毒增效作用在免疫检查点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综述与讲座◇摘要免疫治疗已成为癌症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中的全球瞩目焦点。

近两年尤以Nivolumab 、Pem-brolizumab 、Atezolizumab 和Ipilimumab 为代表的PD-1\PD-L1和CTLA-4抑制剂,针对免疫检查点在肿瘤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已在非小细胞肺癌、结肠癌、黑色素瘤和尿道癌等恶性肿瘤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中医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调控免疫检查点治疗恶性肿瘤具有一定优势,并且改善其不良事件也表现出较好的疗效。

本文综述了中医药在调控免疫检查点和改善不良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在免疫调节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医药;恶性肿瘤;免疫检查点;免疫治疗;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73;R97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501(2024)03-0339-09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3.013恶性肿瘤是中国和发达国家的主要死亡原因[1]。

据GLOBOCAN2020估计,2020年全球将有19292789例癌症病例和9958133例癌症死亡病例[2]。

自2000年以来,我国恶性肿瘤病例数、死亡人数、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渐上升趋势。

随着医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免疫疗法逐渐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方法,并且在肿瘤治疗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已有临床研究(KEY-NOTE-598和CheckMate 227/9LA )结果表明,免疫抑制剂可以延长晚期患者生存时间,提高临床效果。

这是继常规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之后的又一重大里程碑[3-5]。

尤其近些年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和中国食品药品管理局(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 ,NMPA )已批准多种治疗恶性肿瘤的免疫相关药物,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 )在治疗肿瘤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疗效不确定、耐药性和不良事件。

中药复方分析新方法及应用

中药复方分析新方法及应用

中药复方分析新方法及应用中药复方(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是指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的传统中药剂型,具有多种药物的协同作用和治疗效果。

中药复方是中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其研究方法和应用有着广泛的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中药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中药复方分析方法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复方分析的新方法及其应用。

一、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与质谱技术相结合,可同时实现对中药复方中不同成分的分离、检测和鉴定。

这种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中药复方中的主要成分和含量,为药物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HPLC-MS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分析中药复方中的多种成分,比如生物碱、酚类、黄酮类等。

通过建立合适的色谱条件和质谱参数,可以实现对复杂中药复方的快速分析。

同时,HPLC-MS技术还可以通过对复方中的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复方中不同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在中药复方质量控制和功效评价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指纹图谱技术指纹图谱技术是对中药复方进行质量控制和鉴别的重要手段。

指纹图谱是通过对中药复方进行多次成分分析和比较而得到的一个图谱,能够展示复方中主要和次要成分的含量和相对峰面积,是对复方中成分的整体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方法。

指纹图谱技术可以通过建立合适的色谱条件和数据处理方法,对中药复方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

与传统的药典方法相比,指纹图谱技术更能反映复方中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对多批次样品的指纹图谱进行比对和统计分析,可以评估复方的一致性,为药物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三、代谢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是一种研究生物体内代谢物整体谱的方法。

中药复方作为多成分、多靶点的复杂药物系统,对药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全面了解中药复方在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为中药的药效评价和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对实验研究进展

中药药对实验研究进展
CAL T P I RADI I T ONAL CHI NES M EDI NE 2 0 1 2 . E CI 0 7 Vo . 3 No 9
实 用中 医药杂 志 2 0 0 7年 9月 第 2 3卷 9期( 总第 1 6期 ) 7
年的药对实验研究概述如下。
层扫描 、 高效 液相 色谱 法测 定川乌 与 白芍配伍前 后主要 化学 成分乌头碱和芍药 苷煎 出量 的变化 , 探讨 两药配伍 使用增 效 减毒作用的机制 。结果 表 明川乌 与 白芍 配伍合煎 , 乌头碱 的 煎出量降低 , 芍药苷的煎 出量增加 , 两药配伍后药效的变化 为
中药药对 实验研 究进展
孙 雪莲 马 , 成 ( 导) 指
(. 1新疆医科 大学研 究生, 新疆 乌鲁木 齐 805 ;. 304 2 新疆医科 大学, 新疆 乌鲁木 齐 80 5 ) 304
[ 中图分 类 号 ]18 。 [ 献标 识码 ] [ 章编 号 ]04— 84 2 0 )9— 0 0 1 55 文 2 B 文 10 2 1 (07 0 6 8— 2
的毒性 。但是 , 腔注 射未 出现上 述结果 。何伟 等采用 薄 腹
组成虽简单 , 却具备 了中药配伍的基本 特点 , 故为方 剂配伍研 究 的重要内容之 一。药对 的配 伍能起 到协 同作用 , 或者 相互 纠正其偏性 , 缓和其毒性 , 或者有相 反的作用 。随 着中医药理 论和实践的发展 , 药对的研究 和应用也 取得 了进 展 , 现将近 5
观察 柴一芩合煎液与分煎液 对 L S诱 导的大 鼠发热模 型的影 P 响, 结果发现, 合煎 与分煎对不 同的剂量的 L S诱导 的大 鼠发 P 热均有显著的解热作 用 , 合煎液 与分 煎液 在起效 时间 和作 但 用效 度上有所 区别 , 总体 上 以合 煎液 更具优 势 。说 明两 药配 伍使用有协同作用 。 减毒增效作用研 究 : 陈建萍 等 观察 四逆汤 中附子 与甘 草配伍 前后主要成分的变化 , 采用质 谱 E I S M S —M / S及 H L PC 法测 定附 子 中的 主要成 分 乌头生 物碱 在配 伍前后 的含 量变

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方法

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方法

·综述·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方法/策略进展Δ字磊 1, 2*,李艳娟 1, 2,李艳芹 1, 2,王涛 1, 2,郝俊杰 1, 2,俞捷 1, 2,杨兴鑫 1, 2 #(1.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昆明 650500;2.云南省南药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500)中图分类号 R 284;R 28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3)11-1393-06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1.21摘要 中药复方即方剂,是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依据病情的需要,有选择地将药物按照一定的配伍原则组合而成的用药形式。

目前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的研究方法/策略主要围绕药效物质分析(包括中药化学成分分析、入血药源成分分析、药动学分析)和药理信号通路分析(包括网络药理学分析、信号通路指标检测、代谢组学分析)两方面进行。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以“七情和合”“升降浮沉”“君臣佐使”“四气五味”为基础探究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并体现中药复方配伍与药物化学成分、药动学、药理通路机制的变化规律及各中药不同配伍比例时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在保证中药复方整体疗效的基础上,挖掘中药复方配伍机制内涵,为优化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也为创造新的中药复方提供思路。

关键词 中药复方;配伍机制;药效物质;研究方法;研究策略Progress in research methods or strategies of compatibility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ZI Lei 1, 2,LI Yanjuan 1, 2,LI Yanqin 1, 2,WANG Tao 1, 2,HAO Junjie 1, 2,YU Jie 1, 2,YANG Xingxin 1, 2(1. College ofPharmaceutical Science , 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Kunming 650500, China ;2. Yunnan Key Laboratory of Southern Medicine Utilization ,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Compound formul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CM ), also known as prescription in clinic , refers to a formof medication in which several TCMs are selectively combined according to the certain compatibility principles and the needs of patient ’s condition ,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t present ,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investigating the compatibility mechanisms of TCM prescriptions mainly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analysis of pharmacological substances (includ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CM , ingredients of TCM analysis in blood , and pharmacokinetic analysis ) and pharmacological signaling pathways analysis (involving network pharmacology analysis , signal pathway indicator detection , and metabolomics analysis ). In future research , the compatibility relationships of TCM prescriptions should be explor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Qiqing Hehe ”, “Shengjiang Fuchen ”, “Junchen Zuoshi ”, and “Siqi Wuwei ”. The regularity of TCM prescriptions compatibility should be shown in the change regularity of chemical components , pharmacokinetics , pharmacological pathways ,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various ratios of TCMs. Based on the insurance of holistic efficacy of TCM prescriptions ,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compatibility should be uncovered , 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prescrip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for the creation of innovative TCM prescriptions.KEYWORDSprescri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 compatibility mechanism ; pharmacodynamic substances ; researchmethods ; research strategies中药复方即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依据病情的需要,有选择地将药物按照一定的配伍原则组合而成的用药形式[1]。

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概况

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概况

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概况中药配伍主要是为了达到减毒增效的效果,笔者从药队配伍、饮片配伍、组分配伍、成分配伍4个层次介绍了中药配伍的相关进展,并从化学成分含量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和对机体各系统的保护作用进行探讨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机制,对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现状进行思考和展望。

标签: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研究概况随着人类健康需求意识和对药品安全性认识水平的提高,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不时有中药中毒的报道和有关对传统药物安全性的质疑。

因此如何降低中药材的毒性以及正确合理使用中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中药减毒的传统方法主要有配伍减毒法、炮制减毒法、煎煮减毒法、用量减毒法及服法减毒法等,而配伍减毒法是最常用的减毒方法之一。

1中药配伍配伍是根据证候性质及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2味或2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中药配伍就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依据临床,辨证施治,据法处方,把多种有效中药组配在一起,用以治疗疾病,平衡人体阴阳的医疗举措。

中药传统意义的配伍,主要包括药队配伍和饮片配伍。

随着现代技术方法的应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药组分配伍和成分配伍又成为中药配伍研究的新领域。

从配伍层次来看,中药配伍包括药队配伍、饮片配伍、组分配伍、成分配伍四个方面。

药队配伍并不是指两药配伍,而是指三药以上相对固定的药物配伍形式。

如六味地黄丸三泻(牡丹皮、泽泻、茯苓)、三补(山茱萸、熟地、山药)的配伍。

笔者认为这种配伍主要体现在方剂中,有实验研究发现,通过对配伍前后复方或拆方药液中马兜铃酸的含量进行测定,发现与单用关木通组相比较,多种中药可通过配伍降低复方中马兜铃酸的含量,进而发挥降低毒性的作用。

饮片配伍是最普遍的形式。

如制川乌与白芍配伍是治疗风湿痹症的常用传统药对,具有抗炎、增强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

中药有效组分配伍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思想为指导,以临床有效的名优中药二次开发为切入点,遵循传统方剂的配伍理论与原则,在基本搞清方剂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组效关系为基础,采用现代药理学方法进行有效成分剂量的最佳配伍研究,最后确定组成和剂量,成为组分清楚的现代复方。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草药组成的药物制剂,具有综合治疗作用。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应用。

下面将从中药的筛选、配伍、制备、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方面介绍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一、中药筛选1.中药学研究,对中药的药材学特性、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等进行研究,以了解中药的基本信息。

2.中药配伍研究,通过中药配伍实验,观察不同中药组合对于药效的表现,以筛选出适合搭配的中药组合。

3.中药临床研究,通过临床实验,观察中药复方在临床上的疗效,以确定中药复方的应用范围和治疗效果。

二、中药配伍1.中药的四气特点和五味归经理论研究,通过对中药的气味、性味和归经归类进行研究,根据中药的特性来决定配伍关系。

2.经典配伍法研究,通过对古代中医文献的研究,寻找中药间的传统搭配关系,并进行现代实验验证。

3.中药配伍药理研究,通过药理实验,观察中药配伍对药效的影响,以揭示其药理作用机制。

三、中药制备1.中药提取技术研究,通过选取合适的溶剂、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等条件,对中药进行提取,以获得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

2.中药分离与纯化技术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对中药复方进行分离与纯化,以获得纯净的药物成分。

3.配方优化技术研究,通过对中药复方的成分和药效进行测定,利用统计方法和多因素实验设计,优化中药复方的配方比例和制备条件。

四、质量控制1.草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通过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加工制备等研究,建立中草药的质量标准。

2.中药复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通过对中药复方的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分析等方法,建立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标准。

3.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通过LD50实验、临床观察和毒理学评价等,评价中药复方的安全性。

五、药效评价药效评价是对中药复方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的重要步骤。

具体方法包括:1.动物药理学评价,通过实验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复方对动物体的生理和行为的影响,以评价中药复方的药效。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中药复方是指由两种以上中药组成的药物,具有多种成分、多种作用和多种配伍关系的特点。

中药复方研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其研究方法也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中药复方的定义、研究方法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复方的定义中药复方是中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组成的药物。

中药复方具有多种成分、多种作用和多种配伍关系的特点,其药效不仅取决于单一成分,还与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关系有关。

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按照中医药学的理论,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相似配伍:指具有相似药性和功效的中药组合在一起,可以增强其药效,如麻黄汤中的麻黄、桂枝、杏仁等。

2. 相反配伍:指具有相反药性和功效的中药组合在一起,可以达到相互制约的效果,如柴胡加芍药汤中的柴胡、白芍等。

3. 互补配伍:指具有不同药性和功效的中药组合在一起,可以互相补充,达到协同作用的效果,如四物汤中的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

4. 互化配伍:指具有相反药性和功效的中药组合在一起,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达到互相转化的效果,如大黄加芒硝汤中的大黄、芒硝等。

二、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可以通过药理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其中,药理学方法是最常用的药效评价方法之一,可以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来评价中药复方的药效。

2. 中药复方的成分分析:中药复方的成分分析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药复方的成分分析可以通过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多种方法进行分析。

其中,色谱法是最常用的成分分析方法之一,可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方法来分析中药复方的成分。

3. 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研究: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中药复方是指将多种中草药组合而成的一种药物剂型,具有综合疗效,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为了研究中药复方,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组方规律研究、药效成分研究、药效与毒性评价、临床观察研究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了解中药复方的历史沿革、用药依据等的重要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和研究古籍、医案等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中药复方的起源、发展和应用情况,总结和归纳历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和组方规律,对于指导临床应用和复方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组方规律研究:组方规律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核心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组方法则,揭示其内在的治疗机制,为新复方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分析、网络分析、系统生物学、化学成分研究等。

三、药效成分研究:药效成分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环节。

通过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活性评价等手段,确定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并研究其作用机制。

常用的方法包括色谱技术(包括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光谱技术(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等)等。

四、药效与毒性评价:药效与毒性评价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实验手段,评估中药复方的药效和安全性。

其中,药效评价可以采用体内实验、体外实验、细胞实验等方法,评估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毒性评价可以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等方法,评估其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五、临床观察研究:临床观察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最终目的。

通过临床试验,评估中药复方在人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观察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单盲试验、双盲试验等方法,通过对比观察复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差异,评估复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组方规律研究、药效成分研究、药效与毒性评价、临床观察研究等。

这些方法密切结合,相互印证,可以全面、系统地评估中药复方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和新复方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标签: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综述中药复方在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疗效得到充分肯定。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热点,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继承和发展中药复方配伍理论、有效指导临床应用和研发中药新产品、揭示中药复方配伍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和认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笔者对其研究难点、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作一综述。

1 研究难点中药复方在中国应用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药的临床应用形式主要是中药复方用药,而其药效物质基础迄今完全明确者几乎为零。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复杂性与艰难性是长期以来制约中药现代研究的颈瓶,其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是一个复杂的多成分组合,即多种成分共同发挥作用;②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既有可能是中药原药材中根本就不存在的物质,而在复方煎煮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成分的相互作用产生,也有可能是药物进入体内以后,经过体内的代谢产生的新成分;③某些有效成分可能是通过间接途径发挥作用,而在脱离机体整体后单独成分可能不能表现出应有的作用;④有些成分的作用可能是迄今尚未认识的,而在研究中可能被忽视;⑤缺乏合理的药效筛选平台与动物模型来进行物质基础的药理活性筛选;⑥基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复杂性,现代分析检测技术无法完全满足其化学成分研究,特别是很多功效较强而含量较低的成分很难全面检测[1]。

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通常有数十上百种,甚至上千种,而且药材来源、药味加减、加工工艺、剂量与配比变化等因素也都会使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组成在质和量上发生复杂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中药复方的疗效。

因此,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其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上。

2 研究理论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如药物能量理论[2]、疾病缩减效应假说[3]、霰弹理论[4]、证治药动学假说[5]、“一个结合、两个基本讲清、三个化学层次、四个药理水平”的理论研究体系[6]、中药体内直接物质基础研究思路[7]等。

文献导读: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

文献导读: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

文献导读: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中药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底蕴十分丰富。

然而中药通常都为复方,导致难以从中找到单一的药物有效成分,因此基于中药的研究发现容易受到质疑。

今天万事君介绍一篇发表在Nature旗下《Cell Death & Disease》(IF:6.3)上的文章—Gegen Qinlian Decoction Enhances the Effect of PD-1 Blockade in Colorectal Cancer with Microsatellite Stability by Remodelling the Gut Microbiota and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这样的中药研究思路值得借鉴。

1.背景介绍PD-1作为新型的免疫疗法,在杀伤像肝癌、肺癌等各种癌症时效果良好,而对结直肠癌却作用不大。

目前,联合用药治疗被认为是克服这一局限的理想策略。

葛根芩连汤(Gegen Qinlian Decoction)作为传统中药已有临床证明对结肠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于是一拍即合,PD-1是否能结合中药葛根芩连汤来联合治疗结直肠癌,并进行潜在的抗肿瘤机制探究。

2.整体实验首先作者利用色谱分析对葛根芩连汤粉末中的6种主要活性成分:葛根中葛根素、大豆苷、黄连中小檗碱、黄芩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甘草中甘草苷进行定量鉴定。

接着研究人员通过中药数据库从葛根芩连汤中通过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药物相似性筛选出126个潜在活性化合物,并分析其潜在的260个治疗靶点,绘制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图。

紧接着进一步从OMIM、GAD和TTD等数据库中确定了150个结直肠癌的相关靶点构建了两个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 网络:葛根芩连汤化合物的潜在靶点PPI网络和结直肠癌相关靶点的PPI网络。

并从中发现79个可能参与结直肠癌进程的基因。

接下来进行动物实验验证葛根芩连汤是否可以与免疫治疗药物联合应用治疗结直肠癌,实验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能增强抗PD -1免疫治疗效果,并能抑制体内结直肠癌的肿瘤生长,并通过收集小鼠粪便样本发现可能调控肠道微生物来起作用。

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制剂的进展

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制剂的进展

文 章 编 号 :O7 24 (0 0 1 -0 6 - 0 1 0 — 3 9 2 1 ) 2 05 5
中药 复方 治 疗 疾 病 是 中药 复 方 系 统 与 机 体 系统 相 互 作 用
高。银翘 散 : 郭选 贤等l l 用银 翘散 治疗艾 滋病 , 1应 5 其主 治发 热、 恶寒 、 咳嗽 、 头痛 、 口微渴 、 舌苔薄 白、 舌边尖红等肺 卫表热
柴胡汤能抑制 7 . 0 艾滋病患者体 内逆转录酶活性 , 制能 0 0 抑
力 和 剂 量 成 正 相 关 , 抑 制 P 2和 过 氧 化 物 的 产 生 , 制 还 GE 抑
邪方 , 能够 改善 患 者 的 免疫 功 能及 临床 综 合 情 况 。张 永 祥
等Ⅲ 1 中 研 I号 治 疗 艾 滋 病 疗 效 的 观 察 , 现 中研 I号 方组 对 发
山药、 熟地黄各 1 , 5g 白术 、 当归 、 山茱 萸各 1 , 型病例 经 2g 典 过加减治疗后病情明显好 转。健脾益气 复方 : 王融 冰等『。 1 用 。 健脾益 气 法 治 疗 AI 8例 , 本 方 药 为 黄 芪 3 , DS 3 基 0 g 党参
善 T细胞 聚落形成能力 以及诱 导产生 白细胞介 素一 1 四君 。
子 汤 : 桂 华 等 [ 将其 用 于 治疗 脾 肾 两 亏 型 艾 滋 病 , 韩 8 治疗 后 能 改 善症 状 、 征 , 高 机 体 免 疫 功 能 , 有 效 率 为 8 . 。益 体 提 总 67
气养阴复方 : 方文献等_用 益气 养阴法治疗 AI O例 , g ] DS2 基本
制剂 治 疗 艾 滋 病 的 有 关 资 料 综 述 如 下 。
者, 方药组成 : 芪 、I 、 芍等 , 复方制 剂对提 高免 疫功 黄 川芎 赤 该 能和 改善症状 具有较 好 的作 用 , 以益气 活血 功能为 主。张永

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应用经验。

然而,由于中药的复方性质和多成分组合,中药的安全性评价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本文将就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毒性研究、药物相互作用和长期用药的安全性评估等方面。

毒性研究是中药安全性评价的基础,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研究。

实验动物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毒性研究中,通过对动物体内毒性反应的观察和分析,评估中药的毒性程度和安全性。

近年来,研究者还开始探索使用细胞毒性实验和体外毒性实验等新方法来评估中药的毒性。

药物相互作用是中药安全性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药复方中通常含有多种药物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效果的改变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评估中药复方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对中药的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

研究者通常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来评估中药复方对药物代谢和转运酶的影响,以及对药物疗效的改变。

长期用药的安全性评估是中药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许多中药需要长期使用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因此,评估中药在长期使用时的安全性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者通常通过临床观察、回顾性研究和随机对照实验等方法来评估中药的长期用药安全性。

此外,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研究者还开始利用基因芯片和转录组学等技术研究中药长期用药对人体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中药的长期用药安全性。

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药的复方性质和多成分组合使得中药的安全性评价更加复杂和困难。

其次,中药的安全性评价需要综合考虑中药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征和不良反应等多个因素,研究工作量大且周期长。

此外,中药的临床应用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不同个体对中药的反应存在差异,因此,中药的安全性评价需要注重个体差异性。

总之,中药安全性评价是关乎中药临床应用安全和合理性的重要研究内容。

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发展更加敏感和准确的中药毒性评价方法,探索中药复方对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开展大样本和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为中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更加客观和有效的依据。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综述中药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

对中药复方拆方研究,有助于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组成原理及作用机制,为提高中成药质量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创新中药、发展中医药理论奠定基础。

笔者现就近年来有关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作一综述。

1 拆方研究的目的一个复方,不仅药味较多,治法也常为几种并用。

整方的药理作用虽有很多资料,但都为笼统、概略和表面的认识。

通过拆方研究,可以明确方内某种治法或某味药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将分析和综合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全面、深刻、精确地认识复方的本质。

1.1 确定发挥增效减毒作用的最佳组合中药的特点之一是其配伍理论,经典的包括“君臣佐使”和“七情合和”理论。

通过拆方研究,以药效学为指标,对传统方剂的组方原理、实质与内涵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指导临床用药。

中药配伍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增效减毒作用,因此,拆方研究也往往从药效和毒副作用入手而进行。

如在真武汤的研究中表明,附子与方中其他药物如生姜合用则可增强全方的强心利尿作用,降低不良反应[1]。

1.2 确定中药复方中的主要药物或活性物质中药理论认为,针对病因和主要症状的药物称为君药,协助君药加强疗效的称为臣药,而佐使药是协助君药或臣药发挥疗效的。

从现代实验药理学研究的结果看,有些传统名方中君药的作用反映了该方主要药效,但有些方面的药效并非是君药的主要药效,这与所观察的药效指标有关。

因此,通过拆方研究可以寻找方中主要作用药物,为改进方剂疗效,寻找最佳组方提供依据。

聂氏等[2]运用化学与药理学紧密结合的方法,以免疫活性为导向评价指标,对六味地黄汤中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进行了追踪分离,获得了CA4-3、马钱素(LGN)等多个活性部位或活性成分,对几种主要活性部位和成分的来源进行了研究,发现有几种活性成分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单味药,进而研究发现,CA4是六味地黄汤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之一。

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研究进展

定 的组方 原则 与方法 , 由多味 中药形 成 的化学 成分组 合体 。
笔者 认 为 , 药复 方 研究 的思 路 是 以药 理 、 效 为 导 向的化 中 药 学成 分研 究 , 作 用是 由这 个 特定 的 组合 体作 用 于机 体 所产 其 生 的 , 中药药 效成 分是 复方发 挥药 效作 用 的物质 基础 , 以 而 所
生 物色 谱 指纹 图谱 分 析 , 主要采 用 人血 清 蛋 白柱 和反 向高效 液相 色谱 , 结 合 HP C A C — 并 L — P IMS将 中国传统 处方 龙胆 泻肝
中药 复 方 指 纹 图 谱 是 复 方制 剂经 一 定 处 理 后 ,采 用 现 代 的 分 析 手 段 , 达 的 色谱 、 谱 或 联 用 的 图 谱 , 以 表 达 表 光 用
要性 。
通 讯 作 者
最 佳 。通过 以上 途径 , 最终 达 到精 简方 剂 的 目的 , 刘鹏 等[ 6 1 通 过 对 降脂 清 肝方 及 其拆 方 的研究 ,证实 虽 各 组肝 脂 酶 ( ) HL
无 显 著性 差 异 , 丹姜 组 有 升高 趋 势 , 为 进 一 步拆 方 研 究 但 可
t n l hn s e iie(C pec pin T eme o so f ci o o e t o C rsr t naes m r e y i a C ieem dcn T M) rsr t . h t d f f t ecmp n ns fT M pec pi r u mai db o i o h ee v i o z
3 0 0 Ch n 0 41 , i a
[ sr c]T i at l rv w h eerh si e etyasa ota vn e n s d nefc v o o e t o a i Ab ta t hs r ce ei stersac e nrc n er b u d a csi t yo f t ecmp n ns f rd— i e u ei t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形式,由多种草药组合而成,一直以来都在中医药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与单味草药相比,中药复方具有独特的药理学特点,其药效更为复杂,疗效也更为显著。

本文将探讨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中药复方的药理学基础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组分药效叠加作用中药复方由多种草药组合而成,每种草药都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

当这些草药混合在一起使用时,其药效会出现叠加作用。

例如,某些草药可以互相增强彼此的药效,从而提高整个药方的疗效。

2. 多途径药效调节中药复方中的草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对人体产生药效。

通过合理地组合不同的草药,可以实现多途径的调节作用,从而对多种病症产生综合疗效。

3. 多目标药效作用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还发现,中药复方具有多目标药效作用的特点。

相对于单一草药,中药复方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生物靶点,从而综合调节多个生物过程,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特点,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方法:1. 体内药理学研究体内药理学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中药复方给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生理指标的影响,可以评估药方的疗效及其对机体的影响程度。

2. 分子水平研究分子水平研究能够揭示中药复方的药理学机制。

通过分离和鉴定其中的活性成分,以及研究其对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可以深入了解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特点。

3. 细胞实验研究细胞实验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复方对细胞的影响。

通过给予细胞模型中药复方的处理,观察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药方对细胞的影响程度。

三、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治疗作用中药复方由多种草药组合而成,能够综合调节机体的多个生理过程,从而对多种病症产生综合治疗作用。

复方药物_实验报告

复方药物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复方药物的概念和特点。

2. 理解复方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3. 学习复方药物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4. 通过实验,观察复方药物在特定模型中的药效。

二、实验原理复方药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成的制剂,它们在药理作用、药效、毒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相互协同或互补。

本实验以中药复方为例,通过制备中药复方制剂,观察其在特定模型中的药效。

三、实验材料1. 仪器:天平、锥形瓶、烧杯、磁力搅拌器、电热套、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等。

2. 药品:中药药材(如人参、黄芪、丹参等)、对照药物(如参麦注射液)、溶剂(如乙醇、蒸馏水等)。

3. 动物:SD大鼠。

四、实验方法1. 中药复方制备:(1)将中药药材粉碎,过筛,得到粗粉。

(2)将粗粉加入一定量的溶剂,进行煎煮,煎煮过程中需不断搅拌。

(3)煎煮结束后,过滤,收集滤液,浓缩至一定体积。

(4)将浓缩液进行适当稀释,得到中药复方溶液。

2. 药效观察:(1)将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实验组给予中药复方溶液,对照组给予参麦注射液。

(3)观察两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的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等)变化。

(4)统计两组大鼠的生理指标差异,分析中药复方的药效。

五、实验结果1. 中药复方制备过程中,药材煎煮、浓缩等步骤均顺利进行,最终得到澄清、无沉淀的中药复方溶液。

2. 在实验过程中,中药复方溶液对大鼠的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等)具有明显调节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的生理指标在给药后逐渐恢复正常。

3.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药复方溶液在调节大鼠生理指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在调节大鼠生理指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为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2. 在中药复方制备过程中,煎煮、浓缩等步骤对药效有一定影响,应严格控制工艺参数。

3. 本实验采用中药复方溶液,未对其中药效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今后可进一步研究中药复方中主要药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分类
• 分类: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主要分为丸剂、散剂、 膏剂、胶囊剂、口服液等剂型。
03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 剂毒理学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方法
急性毒性试验
通过给动物一次性大量药物,观察其 急性反应,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长期毒性试验
通过给动物长期小剂量药物,观察其 慢性反应,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致畸试验
通过给动物在怀孕期间用药,观察其 后代是否有先天性缺陷,以评估药物 对胚胎的毒性。
免疫毒性试验
通过观察药物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 ,以评估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
体外实验方法
01
02
03
细胞毒性试验
通过观察药物对体外培养 的细胞的影响,以评估药 物对细胞的毒性。
基因毒性试验
通过检测药物对DNA和 RNA的影响,以评估药物 的基因毒性。
随着现代毒理学的发展,对中药复方制剂的毒理学研究逐渐 成为中医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毒理学特点,旨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 据。
通过深入探讨中药复方制剂的毒理学机制,有助于揭示其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发 生规律,为改进药物质量和临床治疗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02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 剂概述
制剂中多味药的协同与拮抗作用研究
药效学研究
研究制剂中多味中药在药效上的协同和拮抗作用,探讨其作用机 制及效果。
毒性协同与拮抗研究
研究多味中药在毒性上的协同和拮抗作用,评估其对机体的综合毒 性效果。
安全性评价
对制剂中多味中药的联合应用进行安全性评价,为指导临床用药提 供依据。
制剂中化学成分与药效关系的毒理学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复方配伍减毒实验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中药复方;配伍减毒;综述有毒中草药有其毒性的一面,又有其治疗作用的一面。

某些药物的毒性成分与其有效成分并存,可通过炮制加工,配伍使其减毒。

近年来的实验研究表明,中药复方通过配伍可以达到减毒作用。

现综述如下。

1 泌尿系统类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1.1 关木通将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实验组、正常组,分别灌关木通水煎液、银杏叶和关木通共煎液、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用药后不同时相大鼠的肾功能、肾脏的病理以及血管活性物质等变化。

结果显示,实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证明银杏叶对关木通引起的肾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

将关木通分别水煮和醇提,及配伍生地黄、甘草并醇提,给大鼠灌胃6 d后,检测肾功能变化,在光镜、电镜下观察肾脏的组织学变化。

结果:水煮关木通组的肾功能最差,肾脏的病理变化也最大,醇提关木通组肾功能轻度异常,肾脏的病理变化较水煮组轻微;关木通配伍并醇提组肾功能几乎正常,肾脏的病理改变也轻微。

结论:关木通醇提,配伍并醇提可以减轻或抑制其肾毒性[2]。

动物实验发现复方(包括导赤散、龙胆泻肝丸)组大鼠肾功能的相关指标以及肾组织形态学明显好于关木通组。

另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复方中马兜铃酸含量明显低于单味药关木通40%~60%以上。

研究提示,单味药与其复方不仅是药物组成、组分的变化,而且结果也有变化[3]。

采用HPLC法对关木通水煎液和炮附子与关木通的共煎液中的马兜铃酸进行测定,结果炮附子与关木通共煎液中的马兜铃酸的含量比关木通水煎液降低30%,由此可以说明,炮附子可以制约关木通的肾毒性[4]。

关木通与筛选药物配伍后,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马兜铃酸A吸,判断其含量是否降低。

发现当归、牡丹皮、生地黄、熟地黄、大黄可显著降低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

其中,当归与关木通质量比为1∶1,生地黄与关木通质量比为0.5∶1,牡丹皮与关木通质量比为1∶1是最佳配比。

关木通配伍上述中药后,马兜铃酸A的含量能显著降低[5]。

1.2 其它中药复方采用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当归、莪术、延胡索及其配伍后小鼠的毒性反应。

发现当归给药剂量为108 g/kg时,发现肾脏有广泛的瘀血;莪术给药剂量为40 g/kg时,发现肝脏有散在粟米样白点,肝脏轻度肿大,肾脏有明显的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明显肿胀;延胡索给药剂量为10 g/kg时,肝脏有轻度浊肿;当归配伍莪术给药剂量为148 g/kg时,能降低毒性反应;当归配伍延胡索给药剂量为148 g/kg时,毒性反应降低更为显著;莪术配伍延胡索给药剂量为80 g/kg时,小鼠未见异常。

单味当归的毒性大于单味莪术与延胡索,而当归与莪术、延胡索相互配伍可使毒性降低,以莪术配伍延胡索的毒性降低最为显著[6]。

采用大鼠急、慢性毒性实验,观察广防己70%乙醇提取物对肝、肾、膀胱功能的影响。

结果:广防己LD50的95%平均可信限为(258.8±20.33)g/kg。

生化指标与病理切片结果基本一致,未见广防己对肝的实质性损伤;血尿素氮在灌胃给药1周后,黄连炮制组略有下降,灌胃给药2周后防己黄芪汤复方组也略有下降;血肌酐未见升高;病理切片见广防己高、中剂量组有间质纤维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小管破损、肾小球硬化等毒性反应,且停药2周仍未见修复,但广防己低剂量组、炮制组、复方组停药2周后的病理检查均未见肾损害的现象[7]。

以温脾汤为基础,配伍成不同组方,采用不同的提取工艺,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乌头碱的含量。

附子与干姜配伍能提高乌头碱含量,附子与大黄、甘草配伍能降低乌头碱含量,人参与附子配伍对乌头碱含量没有影响。

在温脾汤中,大黄、甘草能佐制附子的毒性,干姜能增强附子的功效[8]。

2 消化系统类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2.1 黄连及其复方结合薄层层析与重铬酸钾对照法发现大黄与黄连配伍后,汤剂中小檗碱的含量急剧下降,且大黄的配伍剂量越大,汤剂中小檗碱含量越低。

表明大黄-黄连药对在复方煎煮时,由于黄连的小檗碱成分可分别与大黄的鞣质和蒽醌类成分反应生成难溶性沉淀物,使汤剂中的蒽醌类成分和小檗碱成分的含量较之单煎药材均有所降低,而且降低的幅度与两药的配伍比例有关,配伍比例相差越大,则被研究成分下降的程度也越大[9]。

将黄连与吴茱萸分别按9个不同比例配伍,水煎,制得各供试样品,在优化的RP-HPLC条件下进行分析,考察其中8种组分的溶出率与配伍比例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后黄连中的药根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溶出率明显减少,其溶出率与黄连在药对中所占比例呈线性关系,提示黄连中的这些组分与吴茱萸中的某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10]。

以现代分离分析方法观察葛根芩连汤中黄芩苷、小檗碱含量,发现葛根芩连汤中的不同配伍使方中黄芩苷和小檗碱的含量降低。

运用RP-HPLC研究葛根芩连汤表明,由黄芩、黄连、炙甘草三味药组方,盐酸小檗碱含量最低,对照品实验显示结果相似,且甘草酸与盐酸小檗碱二种成分合煎,盐酸小檗碱含量也降低。

有采用L(2)正交设计以HPLC法测定葛根芩连汤各配伍煎液中小檗碱的含量,结果葛根、黄芩、甘草对方中小檗碱含量的影响差异存在显著性,葛根与黄芩、黄芩与甘草、葛根与甘草对小檗碱的含量影响交互作用不显著。

实验观察到,凡是黄连与葛根、黄芩、甘草的配伍组皆有沉淀产生,沉淀中含有一定量的小檗碱,表明葛根、黄芩、甘草降低小檗碱含量[11-14]。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观察大黄黄连泻心汤、三黄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中所含的黄连总生物碱,比与单味黄连相煎出率低。

这是因为方中黄连与甘草、大黄、黄芩配伍后,黄连生物碱成分与甘草、大黄、黄芩中含羧基成分结合,形成沉淀的缘故[15]。

用薄层扫描法测定芍药汤中黄连、大黄、黄芩有效成分在未配伍情况下煎液中的含量。

结果大黄、黄芩、甘草可使黄连中小檗碱含量明显降低,尤以大黄严重;黄连亦可明显降低各酸性成分含量。

表明成分之间相互影响使所测成分含量降低[16]。

2.2 附子以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配附子合煎组方乌头碱含量低于其单煎组方;单煎与混煎组方中乌头碱的含量随大黄剂量的增加而减少,两者均呈线性相关;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大黄对附子的解毒作用随着大黄剂量的递增而增加[17]。

另外,以大黄附子汤为基础,配伍成不同的组方,采用不同的提取工艺,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乌头碱的含量。

结果:各组方单煎混合提取液中乌头碱的含量比附子单煎下降20%左右,各组方合煎提取液中乌头碱的含量比附子单煎下降45%左右;细辛与附子配伍对乌头碱的含量无影响。

表明在大黄附子汤中大黄能佐制附子的毒性[18]。

3 免疫系统类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3.1 川乌与白芍(乌芍)配伍检测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DTH)、大鼠免疫变态反应性炎症、单核巨噬细胞(MΦ)吞噬功能和特异性抗体生成等,发现乌芍配伍对细胞免疫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既可显著抑制正常和免疫增高小鼠DTH,明显抑制大鼠佐剂继发性关节炎,又能明显提高免疫低下小鼠M Φ吞噬功能;与之相比,各单味药的调节作用较弱[19]。

通过乌芍配伍前后的水煎液给小鼠灌胃,做急性毒性实验得出,乌芍不同比例配伍组LD50均高于川乌组,其中以乌芍(1∶2)LD50最高,表明乌芍配伍能降低川乌的毒性[20]。

采用薄层扫描法、HPLC法测定了乌芍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乌头碱和芍药苷煎出量的变化,发现乌芍配伍合煎,乌头碱的煎出量降低,芍药苷的煎出量增加。

表明乌芍配伍中白芍有解川乌毒性的作用[21]。

3.2 川乌与防己(乌防)配伍用免疫变态反应性炎症模型及DTH模型,并检测小鼠MΦ吞噬功能和特异性抗体生成等。

结果表明乌防既可明显抑制免疫增高小鼠DTH,明显抑制大鼠佐剂继发性关节炎,又明显提高免疫低下小鼠MΦ吞噬功能。

而各单味药则无明显作用。

另外,对特异性体液免疫的影响,单味防己有明显促进作用,而乌防配伍后能明显抑制其作用。

乌防对细胞免疫有双向调节作用,对体液免疫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22]。

以乌防配伍前后的水煎液分别给小鼠灌胃,观察防己对川乌急性毒性实验的影响,乌防不同比例配伍组LD50均高于川乌组,其中以乌防(1∶1)组LD50最高。

说明乌防配伍能降低川乌的毒性[23]。

通过采用薄层扫描法分别测定乌防合煎液和单煎液中乌头碱和/或粉防己碱的含量,发现合煎中乌头碱、粉防己碱的煎出量均较单煎时降低[24]。

4 心血管类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4.1 黄连及其复方李氏等[25]将浓度为 1.00%的黄芩水煎液或浓度为 1.00 mg/dL 的黄芩总苷,分别与1.00%的黄连水煎液配伍液,与单纯1.00%的黄连水煎液(含小檗碱2.10 mg/dL),对正常大鼠的离体红细胞渗透脆性影响的比较,表明黄芩与黄连配伍,可以显著地拮抗较高浓度黄连对正常大鼠离体红细胞脆性的影响。

提示黄连与某些药物配伍应用有可能减少黄连的不良反应。

观察黄连与黄芩、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对小鼠急性毒性和以HPLC 法测定黄连中小檗碱含量的影响,急性毒性证实,黄连与黄芩或甘草配伍,都可拮抗黄连的毒性。

其配伍比例以1∶1或1∶2为佳。

该两种配伍比例,其上清液中小檗碱含量相近,上清液中小檗碱含量约为黄连煎液的1/50~1/25;黄连与甘草配伍后,上清液中小檗碱含量约为黄连煎液的1/9~1/17。

表明与黄芩、甘草不同比例配伍能降低黄连毒性[26]。

以小鼠为研究对象,以急性毒性为指标,运用正交设计研究黄连解毒汤各药物(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在处方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作用。

发现处方中的黄连与黄芩配伍使黄连毒性明显降低,而黄连与黄柏、栀子的交互作用较弱;黄柏、栀子及黄芩三药间无明显的交互作用[27]。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黄连解毒汤不同配伍的盐酸小檗碱溶出率的影响显示:黄连加黄芩、黄连加栀子配伍组中,盐酸小檗碱溶出率均较单味黄连水煎液降低;黄连与黄柏配伍时,盐酸小檗碱含量增高,而全方小檗碱的溶出率最低,表明是各味药材协同作用的结果[28]。

4.2 附子采用API-365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联用仪测定四逆汤中附子的主要成分乌头类生物碱在配伍前后的含量变化,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在配伍前后的含量变化。

结果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和甘草酸的含量均明显降低,证实了甘草可以通过降低乌头碱的含量来减低附子的毒副作用[29]。

5 其它苦参与蛇床子在临床上经常配伍应用,但经过水煎提取后,经薄层层析检识表明,配伍后苦参中氧化苦参碱含量降低直到消失。

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配伍后与单味药材苦参碱含量增加近8倍[30]。

复方安宫牛黄散中的单味药与雄黄混合用人工胃液处理,用原子荧光法测定可溶性砷的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