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一节好的数学课肯定有着浓浓的“数学味"。
数学味就是数学精神,数学的思想方法,它就是数学美的所在。
数学课该如何来上出"数学味"呢?我认为教师在上课时要做到:一、减少繁杂情境,凸显数学信息。
我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长方体的体积”的起始课上,教师为了教学体积的概念,创设了“乌鸦喝水”的故事情境,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当乌鸦喝不着水时,录像停止,教师问:“乌鸦该怎么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往瓶子里放石头。
”老师继续放动画片验证学生的想法。
接着又问学生:“乌鸦为什么喝到水了?”学生回答:“因为石头有体积,占了瓶子的空间,水位升高,所以乌鸦就喝着水了。
”“是不是这样的呢?”老师又调动好奇心地说:“要不我们试试”。
于是又用石子、装有水的玻璃容器进行演示……这个情境的创设花去了教师不少的心血,但是就效果而言,并不是高效的。
因为,这一情境学生过于熟悉,且不说实验,就是动画片也不用放,学生就能清楚这个意思。
教师们创设情境还不得不注意需要跳出一些误区:其一,过多夸张的多媒体动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进了情境,却长时间出不来,具体表现为提不出与数学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创设忽视了数学的本质。
其二,为了情境而情境,不是情境过于简单,就是超越了学生原有的水平,让学生感觉情境似乎可有可无,虚假情境较多。
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好奇心、上进心的主要手段就是如何能够提出恰当的问题,提出具有挑战性同时又适合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积极地学习,而且不仅能学到知识,也能学会思维,包括养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区分学科特点。
我看过一个这样的教学案例——“圆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然后问学生:看着这个圆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一轮红日,十五的月亮……显然,这些学生还不知道他们要上的是一堂数学课。
如何让数学课有浓浓的数学味
如何让数学课有浓浓的数学味
数学课要上出浓浓的数学味。
要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品味数学的各种味道,进而见识到数学的美丽,领略到数学的内在魅力。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领悟群殴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素养。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何所食用方法的本质认识,她是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观点。
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应给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数感。
1、在数概念教学中重视数感的培养。
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概念。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是,可以带学生在教室中走走、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米、厘米所表示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和面积,如手指盖的大小、臂长、一拖的长度等;教学重量单位时,可以通过掂量身边的为题的重量、量一量自己的体重等。
2、在数的运算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
三、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
很多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行。
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有利于学生对土星的深入认识。
在教学面积时,让学生涂一涂不同大小的图形。
使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学得更直观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打造富有“数学味”的课堂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 又重视数学思想方
法的渗透 , 重视数学基本 活动经验 的积 累。富 有“ 数学味” 的课堂也是 学生充 分经历数学 学
习 的探 索过 程 、 考过 程 和 反思 过 程 的课 堂 。 思
六年级( 上册) 解 决问 题 的策 略” “ 单元 安 排 了两道典型例题 ,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
出来吗 ?
学生把握 了替 换 的两 个本 质 问题 : 一是 替换 的必要性 , 要把两种船转化成 一种船 ; 是替 二
史宁中教授 曾经说过 :过程 的教 育不是 “
换 的可能性 , 根据每只大船 比每只小船多坐 2
人, 即两个量之问的关 系展开替换。 了这样 有 的认识 , 引导学生 着力 于探 索如何展 开替 再 换, 能更有效地激 发学生 的数学思考 。
个 问题 的 。
要想让替换 真正 成为学生解 决 问题 时能
多少。这个 问题 只知道 每 只 大船 坐 5人 , 每
只 小 船 坐 3 , 有 进 行 比较 , 以我 觉得 不 人 没 所 能用 替 换 的 策 略 来 解 决 。
师 : , 是顾 *的想 法 。 不过 , 他 的思 哦 这 从
有1 0只, 一共 坐 了 4 2个人 , 果运用替换 的 如
策 略 让 这 些 人 全 部 坐 一 种 船 的话 , 个 问题 这 就 好 解 决 了。
程, 体会假设 、 替换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 以此发 展学生 的数学 思考 , 累必要 的数 学思 想方 积
法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 中, 我对如何 打造富有 “ 数学 味” 的课堂这一问题有 了一些感悟 。
考 中我们可以听出来 , 果运 用替换解 决问题 如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1、课堂上浮躁现象严重《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合作、探究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
于是,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活动多了起来。
适当的活动是需要的,但有些课堂活动实在是太多太滥。
如有个教师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设计了14个活动,一节课下来,只完成了七八个活动,并且是匆匆忙忙,学生完全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根本就没有能很好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看起来,这节课学生都动了起来,其实学生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活动完全成了形式。
2、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标准》指出,应当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现在,不管是外出听课或者自己上课,一般都会去创设情境,但个人认为,情境的创设应真实、自然,要与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而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根本就与教学无关。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倒数”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了一幅奥运会上刘翔110米栏夺冠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讲,中国队获得了多少枚金牌、银牌、铜牌等,进而说得其他国家的运动员也获得了很多金牌。
然后话锋一转,说他们场下是朋友,他们相互有什么关系呢?本来教师是想让学生说出他们相互依赖:你是我的朋友,我也是你的朋友,进而引出倒数的。
但学生怎么讲也说不到点子上。
最后,教师没办法,这好直接搬出“倒数”。
这时,课堂上时间浪费了很多,直接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并由于这一段无用功,教学效果差了很多。
3、生活味大于数学味《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当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于是,现在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要与生活联系起来。
但有的课堂上生活味太浓。
如一位教师教学“和是6、7的加法”时,出示了一幅挂图,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看到了白云”;有的说:“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在推车”……说了很多与数学无关的话,没有能很好地找到一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这样下来,数学课变成了说话练习,到最后还不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不但冲淡了数学味,更影响了“双基”的落实。
让“数学味”回归数学课堂
4 . 通 过这道题 的练 习, 给你什么启发 ? ( 数学要进 行有顺序 的 思考 , 学数学必须要举一反三 , 等 等。 )
两位 教师对于同一道题不 同的处理方式 , 反映的是两种
不 同 的 教 学 理 解 。教 师 A 注 意 到 了题 目中 蕴 含 着 的 开 放 性
教师 A 的做法是让学生计算 后就完事 , 这样处理 , 仅仅
一
在每堂课的练习巩固阶段 ,我们很容易忽视思考方法 , 只着 眼于技 能技巧 的训 练 , 似乎 学生们会做 了 、 做对 了就可
、
以 了。 其实 , 其 中蕴藏 了很 多有思维价值 的方法值得我们 共 同挖掘 , 帮助学生 丰富思考 问题 的方法 。 教 师要提供给学 生
思考问题方 法的指导 ,帮他们提炼解决 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 进 一步渗透数学思想 。
让“ 数 学味 " 回归 数 学课 堂
陈 飞燕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 中的
二、 在知识运用 中, 凸 显 数 学 思 想 方 法
“ 生活味” 渐渐浓 了起来 , 然而“ 数学味” 却被逐渐淡化 、 冷落 , 致使数学课反倒丢了“ 数学味” , 从而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 。 因 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 , “ 数学味” 应该回归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在 问题 探索中 , 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和渗透 , 进 一步发挥 了题 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 。
个 很浅的层面上 。 而教师 B却 透过 问题本身 , 看 到了问题
背后所 隐含着 的更 为深刻 的思维引导价值 , 合理 地对 问题进 行 了深度挖掘 , 举一反三 , 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有序性 、 深刻性 、 逆向性 、 批判性 的指导和渗透 。
如何提升数学课堂“数学味 ”
如何提升数学课堂的“数学味”众所周知做菜讲究“口”味,京剧追求“京”味,舞蹈注重“韵”味,一节好的数学课肯定有着浓浓的“数学味”。
什么是“数学味”?也就是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要求人们在想问题和做事时追求数量精确性、过程严谨性、条理简约性,数学问题的有效又合乎逻辑,思考与表达的高度概括性,数学概念高度的抽象性,这些都是数学味。
说到底数学味就是数学精神,数学的思想方法,它就是数学美的所在。
数学课该如何来上出“数学味”呢?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提升专业素养有时候数学课堂上出现缺失“数学味”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解出现偏差,或者是教师本身数学专业知识不扎实而造成的。
毫无疑问,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要发挥育人的功能。
但由于认识的肤浅,教师往往不是从数学教学的内部去挖掘教育因素,而是以简单的方式从外部添加,结果导致“数学味”淡化。
郑毓信指出:“数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作风;可以使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风格;可以使学生增强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可以使学生具有数学上的直觉和想像力等等”。
这些特有的素质和能力,是只有或主要通过数学的学习才能逐步培养形成的。
显然,这些特有的素质与能力也是构成“数学味”的重要元素,是当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认真挖掘和努力体现的。
这需要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领会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善于提炼具有数学本质的材料翻开现在小学课本,图片丰富,形象生动,不管是例题还是练习题都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生动的教材有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地培养,图文并茂的设计对还处在形象发展时期的儿童学习数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然而有数学味的数学语言和思考在书上却不多。
数学学科有着独特的数学魅力,“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魅力要比一堂热热闹闹的数学生活化的课有意义得多”。
如何让数学课堂更有趣
如何让数学课堂更有趣数学课堂是学生们必须面对的重要学科之一。
然而,许多学生对数学课感到沉闷和无聊,缺乏兴趣和动力。
因此,如何让数学课堂更有趣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在本文中,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充满乐趣和激情的数学学习环境。
一、实践中学习许多学生常常抱怨数学课本中的理论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
因此,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数学学习,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实用的数学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解决。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概念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测量问题,如计算某个商品的优惠力度,或者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来研究数学模型的应用。
二、游戏化学习游戏化学习是另一种让数学课堂更有趣的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这些游戏可以是竞赛、团队合作或个人挑战的形式。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数学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运用各种数学技能和策略。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数学游戏,如数学谜题、数学迷宫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差异化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是不同的。
因此,差异化教学是让数学课堂更有趣的重要策略。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数学活动。
例如,对于学习速度较快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对于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和示范。
通过差异化教学,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四、创新教学工具创新的教学工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
例如,使用互动白板、数学软件和应用程序等现代技术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实物模型、图表和图像等多媒体资源,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
通过创新的教学工具,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使数学课堂更加有趣和富有挑战性。
五、鼓励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提高数学课堂趣味性的另一种方式。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数学在许多学生心中常常被视为难以理解和枯燥无味的学科。
数学并非只是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学科。
如何让学生从繁复的数学公式和问题中品出数学的“味道”,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学生品出数学之“味”。
其一,注重数学的应用。
数学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学科,它融入了各种领域,如物理、化学、经济等。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数学的应用,让学生明白数学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和例子来展示数学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巨大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于货币兑换、量的计算等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学生接触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之后,他们会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对数学的学习也会更加主动和积极。
其二,注重探索和发现。
数学是一门探索性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具有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探索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能力。
在讲解数学概念和定理时,我们可以给学生留一些悬念,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推理来探索和发现规律。
在讲解数列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数列的前几项,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总结来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
通过这样的探索性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数学的美感和乐趣。
其三,注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解数学定理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类似于“为什么”、“如何证明”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寻找答案。
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数学的原理和方法,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的味精——数学味
数学课的味精——数学味——以“摆一摆,想一想”教学为例课前慎思:众所周知,做菜讲究“口”味,京剧追求“京”味,舞蹈注重“韵”味,一节好的数学课一定有着浓浓的“数学味”。
什么是“数学味”?“数学味”就是数学精神,数学的思想方法,它就是数学美的所在。
“数学味”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比如“数学思考”强调:数感、符号感的培养(“数感”和“符号感”的背后,就是数量意识和符号意识,即能够用数量意识考察事物发展的数量规律,并且善于用符号进行表达和理解),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发展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比如“解决问题”强调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比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强调“培养科学的态度、感受数学的严谨”。
这里所倡导的各种要素,其实质都是关注数学内涵,关注“数学味”。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老师,一开始对课标解读不深。
尽管在课堂中不断实践新理念,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过多引领孩子关注生活情节,使孩子们对生活情景的兴趣大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
二是追求教学形式活动化,操作过多,教学过程停留在动手操作的层面上,未能帮助学生较好地实现由具体问题向数学思想的过渡,有时甚至把数学课上成了语文课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情绪情感往往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而没有被数学学科的精髓所吸引,表面热闹的数学课没有了“数学味”。
在不断的听课、评课、试教的过程中,我明白了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隐性的、抽象的观念,是一种心智的活动方式。
“数学味”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本质所在。
那么,课堂教学如何上出数学味呢?下面我就以人教版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51综合与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一课的教学为例来探讨。
教学实践:一、激趣引思,感受数学味的配方。
1.师:小朋友们,看看胡老师带来了什么?生齐答:数位表。
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数学味”
多 媒 体课 件 固然 很不 错 , 很 生 动也 很 形 象 ,在某 种 程度 上 它能 够代 替 学 生 的操作 。 但 是有 时经 过 学 生 自己动 手 实 践 的 更 能 理 解 与掌握 知 识 , 领会 到 数学 的乐 趣 。 比如 四 年 级下 册 教 学 三 角形 的分 类 后 , 课本 “ 你 知 道 吗” 介 绍 了“ 画雪 花 ” 的 内容 。如果 只是像 课 外 阅读 那 样读 一遍 而 不 带 领 学 生 实 际操 作一 番 , 学生 是很 难 体会 到 数学 知识 在 生 活 中 的实 际应 用 的 ,因此 在 教 学 这 部 分 内 容 时, 我 先 带 领学 生 阅读 , 理 解 雪 花 是 由基本 的等 边三 角形 按 照一定 的规律 组成 的 。 当然 这里 有涉 及 到一 个数 学 小知 识 : 等边 三 角 形 的 画法 。 虽 然教 材并 没有 要求 学 生画 出等边 三角 形 , 可是 我觉 得 给学 生 提 出这样 一 个要 求也并 不 过分 , 这 个 问题 并 非给 学 生造 成 困 难, 稍 给 学 生一 点 思 考 的余 地 , 结 合 以 前 的 知识 大 家 还 是 能够 画 出来 一 个 标 准 的 等边 三角形 的。 学 生也 在 画的 过程 中更 加理 解 了 等边 三角 形 的特征 。 “ 怎样 画 等边 三角 形 ” 这 个 关键 的问题 解 决 了 , 然 后 我就 带领 孩 子们 按 照 文字 及 图示 一 步一 步地 跟 着 画 , 最 终还 是 有许 多 孩子 把 “ 雪花 ” 给 画成 功 了。 这 样 的 操 作 活动 花 费 的时 间和 心思 都 是 比较 多 的 , 但 我觉 得 这样 的动手 实 践还 是 值得 的 , 学生 们 在这 个 过 程 中 能够 体 会 到 数 学 与 生 活 的 联系 , 感悟 到生 活 中 的数学 味 。
让数学味回归数学课堂
让数学味回归数学课堂所谓“数学味”,应该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基本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注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
当下,我们应该让数学课堂透出浓浓的“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论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即被概括为“数学生活化”。
为了符合这一流行理念,我们的数学课堂便纷纷趋向“生活化”:“超市购物”把教室装扮成一个超市;“计算旅游费用”搞得像真的旅游一样……情境创设得生活味十足,形式夺人眼球,活动丰富多彩,确实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课堂教学热热闹闹。
然而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总感觉这样的数学课堂缺了些“数学味”。
怎样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回到本真,让“数学味”重新回归到数学课堂中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然而在强调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数学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即教师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正在逐渐减少,数学课的“数学味”正变得越来越淡。
我们教师应当更多地思考:到底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去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
是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是我们身边的数学现象?还是数学自身的内在魅力?笔者认为,在选择是否创设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时,应以该情境能否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作为标准,否则将是舍本求末。
比如,在教学《图形与位置》时,涉及到了“上下、前后、左右”“座位排列”、“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等内容。
由于教学对象是低年级学生,我们需要创设现实的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然而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生活数学”的范畴,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现实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情境中的数学味。
让数学课具有浓浓的数学味
数学 中是 比较枯燥无味 的,在这 个问题
的教学上 ,我引导学生把方程 和天平联
领略到数学 的魅力 。数学教 学 ,就应该
一
改 以往 的填 鸭 式 与 灌输 式 的教学 模
系起来 。通过实物教学 ,利用天 平保持 平衡 的原理得到 了等式 的性 质 ,并合理
地运用到解方程 的问题 当中。这样 ,学
G
数 学 昧
杨 丛悦
( 内蒙古 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合展 小学, 内蒙古 乌兰浩特 1 3 7 4 0 0 )
摘
要 :上数 学课 ,就应该将数 学中无 限的 “ 美” 和特有的 “ 数 学味 ” 呈现给 学生。这就 需要我们数 学教 师对待每 一个 问
快速准确地得到结果 ;有的学生 计算的
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答 .提高解 决实 际
问题 的能力 。最后 ,提高学生 面对新知 识时 。能主动地寻找实 际背 景 ,并探索
结果与实际情况差距很大 ,却未 能发现 答案是错误 的。究其原 因,我发 现这种
现象 的产生与平时教学 中只注重 结果而
其应用价值的能力 。例如 ,在进行 “ 可
人的一种基本 的数学素养 。数感 好的学
生 。看到一 群人 能大 概知 道有 多少人 , 看到一个 剧 场 能 大概 知 道 有 多少 个 座
位 .他会主动去推算一座楼 ,一个 小区
里大概 有多 少房 子 、有 多少 人 ,等 等。 数感好 的学 生 知 道 实 际情 境 下数 是 多 少 .并且具有敏锐 的捕捉数和用 数去刻 画世界或事件 的能力 。然而 ,在 学生平
中蕴涵着大量 的数学信息 ,数学 在现实
生活 中被广泛地应用着 。解方程 问题在
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有效性
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有效性一、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要想创建一个活跃的数学课堂氛围,就必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等来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世界。
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趣味数学游戏,或者通过数学实验来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还可以选取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只有让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知识的获取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让他们通过交流和讨论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数学是一门很注重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通过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题目和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和讨论,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
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和引导,他们才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和成就感。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效果在当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利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比如图片、视频、动画等,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手段和资源,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展示和解释数学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让数学课堂成为“动感地带”
让数学课堂成为“动感地带”数学是一门需要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学科,许多学生对数学课程却抱有抵触情绪,认为数学枯燥、枯燥乏味。
如何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让数学课堂变成“动感地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数学课堂中,老师可以借助现代科技设备,如智能黑板、投影仪等,利用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学生更容易记忆和理解数学知识。
老师也可以通过举办数学游戏比赛、数学实验等方式,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数学课堂上的交流互动也是很重要的。
老师可以采用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思考、互相交流,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思维碰撞,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引入实例、案例,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
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案例,学生可以更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增强学习的乐趣。
也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和兴趣。
数学课堂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脑力风暴、问题解决等方式,让学生习惯性地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一种习惯性的数学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让数学课堂成为“动感地带”,需要老师的努力,更需要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计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家长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讨论,与老师共同创造一个充满活力、有趣的数学学习环境。
让数学课堂成为“动感地带”,需要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的组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数学,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也要积极倡导数学学习的正面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数学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无尽的乐趣。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遇到枯燥乏味的内容,导致他们对数学产生了一种抗拒情绪。
如何让学生品味到数学的魅力,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数学,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分享一些方法和经验,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让学生品味数学之“味”,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
我们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
正如一位著名教育家所说:“教育的最高形式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只有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参与学习。
教育者和家长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注重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家长也要注意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状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数学,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
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世界。
数学并不是一种死板的知识,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故事是人类传递知识和情感的方式之一,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的内涵和应用。
《费马大定理》、《数学怪物》等数学故事书籍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数学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可以编写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更轻松愉快地接受数学知识。
数学游戏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好方法。
数学游戏是一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它融合了游戏的趣味性和数学的教育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猜谜游戏》、《数学填字游戏》等数学游戏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通过组织或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际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组织数学竞赛、参与数学建模等活动,都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的精髓。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
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从而真正上出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
一、重氛围营造,让学生参与数学。
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
教师要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数学教学要从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的亲近数学,参与数学活动。
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亲近数学。
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讲一个汽车销售经理准备去批发一批汽车销售,又不知购买哪些种类的车容易销售,他打算在马路边作一次调查。
请你看看马路边过往车辆的情况,为他出谋划策。
然后播放一条主要街道上车辆来来往往的场面,引导学生想方法统计,为经理出谋划策。
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具体情境学习,不经意间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思维被激活,学习就主动,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拉近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一步地讲解计算方法,而是转变教学方式,改教师之“教”为“导”,变教师之“教具”为学生之“学具”,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并分别量出它们的直径,引导学生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观察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这三种硬币的周长分别是它们的直径的多少倍?由于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很深,都有“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圆周率约是“3.14”这个对应值。
游戏教学——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调味剂”
游戏教学——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调味剂”数学是一门既重要又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候学习数学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
为了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调味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调味剂”。
1. 游戏化教学:游戏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一种常见方式。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如数学拼图、数学竞赛、数学迷题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索式学习: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学科。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式,自主探索数学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多媒体教学:现代科技的发展给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互动白板等,展示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演示和实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
4. 实际应用: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应用的数学问题,如计算物品的价格、计算时间、计算面积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5. 团队合作:数学课堂上的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题,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分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差异化教学。
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设计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活动和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层次上有所收获。
数学课堂中的“调味剂”是教师创造的一些活动和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调味剂,让数学课堂变得更有趣、更富有挑战性和交互性。
在数学课堂中寻求“数学味”的实践探究
在数学课堂中寻求“数学味”的实践探究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寻求“数学味”的实践
探究:
1. 尝试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者自主学
习过程中,尝试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
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进行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是一种富有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方法。
通过进行数学实验,学生可以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
可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 进行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
通过进行
数学游戏,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
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进行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学生实践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进行数学建模,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
培养学生的实践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寻求“数学味”的实践探究需要学生具备
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通过寻求实践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
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并培养实践问题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发挥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发表时间:2019-04-08T16:00:49.81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2期作者:张秀栏[导读] 从教多年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算得上是一节好的数学课?巧妙的情景导入,精心的问题设计、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我认为一堂美妙的数学课的魅力不仅于此,它在于数学的思维活动,在于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数学味就是数学的意味,韵味。
它是数学的暗香,内敛而又悠长。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城关第三小学张秀栏从教多年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算得上是一节好的数学课?巧妙的情景导入,精心的问题设计、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我认为一堂美妙的数学课的魅力不仅于此,它在于数学的思维活动,在于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数学味就是数学的意味,韵味。
它是数学的暗香,内敛而又悠长。
虽然不能具体地说一堂数学课的数学味应该体现在哪里,但可以肯定地说它源自教师从数学角度考量教学的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出的品味就是数学味。
数学课如何体现数学味?就此,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1.“数学味”,浸润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
数学本身有着数学美,如完备之美、对称之美、简洁之美、抽象之美。
数学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数学魅力,如抽象性、形式化的特点。
就因为它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所以感受数学文化就必须要通过思维。
脱离数学思维活动,学生是不可能感受数学文化。
我们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有机会创造数学;有机会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有机会领悟数学的方法;有机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机会在知识形成过程教学中和“问题解决”过程中领略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内涵……只有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逐步加深认知层面,才能直抵数学的文化层面,这就体现了鲜明的数学味。
所以,身为教师的我们不应该脱离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而一味的去琢磨给课堂加增加一些形式化的东西,一味的考虑如何体现数学味,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
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文化品位的流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数学味也就成了课堂的灵魂。
我们常见到有些老师为了调动课堂积极性,体现数学源自于生活。
在课堂教学时,会设计一些这样的环节。
例如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我们的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体验,设计分苹果的环节。
孩子们特别高兴,热热闹闹的分起苹果。
苹果香气诱人,大家都被吸引,几个孩子直吞口水,甚至有些孩子忍不住咬了一口。
孩子们的注意力被苹果所吸引,他们沉浸在其它的想象中。
对于什么叫“平均分”,这样的思考早已抛之九霄云外。
2.“数学味”,重要的是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系统学过数学,用准确语言去描述数学的概念是不可能的。
我们不能一味要求表面的东西,而应关注学生真正的理解!我认为孩子的想法总有一定的道理,就因为他们对问题思考少了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反而更容易接近数学的本质。
我们应该要学会听懂孩子们的“数学普通话”。
能理解孩子朴素想法里可能蕴藏着的数学的本质,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他学会讲道理,这一点很重要。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经常会陷入一些文字的纠结中。
例如,在一次测试的填空题中,有这样一道题:35.25×0.8计算结果是几位小数。
结果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3位,第二种是1位。
第一种的理由是:根据算理,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乘积的末尾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第二种的理由是:结果末尾有两个0应划去,结果应最简洁。
其实孩子们都理解当中的算理,这样的争论有何意义。
比如倒数概念教学时,学生在初步感知什么是倒数后。
师说:“太厉害了!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不过我比你们更厉害。
我不但能写出这么多算式,而且还能猜出你们写的是什么?信不信?不信?只要你说出你写的第一个数,我就能猜出你写的第二个数是什么?” 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
有说我也会的,也有说不信的…… 师说:“你要能猜出来,也可以来试一试呀。
”生说:“老师,我请你猜。
我写的第一个数是4。
”师说:“那你写的第二个数是1/4。
” 生得意地说:“不对,我写的是0.25。
” 师说:“是吗,1/4和0.25相等呀。
” 另一学生说:“老师,我也请你猜。
我写的第一个数是10/8。
” 师说:“那你写的第二个数是8/10或是0.8。
” 生说:“老师,你没化成最简分数呀!” 师说:“你的也不是最简分数呀。
” 师说:“想这样的数你们也能猜吗?” 生(齐说):“能。
” 师问:“为什么能猜到?”生答:“因为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 师说:“对,你们所写的这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把它称之为互为倒数。
” 看,孩子们的想法是非常丰富的。
对于知识的理解,他们不会局限在某一方面上,甚至他们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由分数想的小数,由最简分数想到未化简的分数,将知识一点点丰富拓展,对倒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自然而然引出互为倒数,水道渠成。
3.“数学味”,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需要深度的思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有些老师一直抱怨,数学课堂上,看到学生就生气。
有的心不在焉,不知在想什么;有的窃窃私语,根本没听课……一个问题抛出去举手回答的人寥寥无几,这样的课太没劲了。
我认为有些数学课之所以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就是因为缺乏思维含量。
所有知识点都由老师给予,学生只需听就行了,他们无法感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长此下去,他们学习的热情也就淡了。
老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学生的参与度也会下降。
我们也发现,在一些公开课上,课堂热热闹闹,气氛活跃。
为了保证课堂的流畅度,在老师的精心铺垫与积极引导下,教学过程行云流水,学生发现结论唾手而得,无需智慧和努力就获取知识。
像这样缺少思考含量、智力挑战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不得一节好课。
这样的课激不起学生思考的热情,感悟不到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
充满数学味的追问,可以引领学生聚焦问题本质,一步步往问题的纵深处探索;可以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努力证明或解释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不断抛出的阶梯式问题,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悟、悟中创,提升思维层次,有效避免思维流于表面的现象发生。
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其中一个教学片断令我印象深刻。
在确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之后,师问:“我们可以这么顺利地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应该感谢什么?”生答:“应该感谢转化思想。
”师又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转化呢?”生答:“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求了,解决数问题必须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
”师说:“你的思路真清晰。
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你们能用字母表示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生答“S=a.h。
”师紧接着问:“刚才有同学提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邻边,对不对呢?师演示平行四边形的框架揺成长方形。
师问:“这个平行四边形摇动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有的答:“相等。
有的答:“不相等,因为长方形的的宽比平行四边形的高更长,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更大了。
”师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它的邻边。
嗯,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面积变了,周长不变。
”师问:“大家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吗?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条件?”生:“一定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师说:“好,现在带着我们的收获,来进行闯关游戏,大家有信心吗?”通过不断的追问,引导学生去思考,把课堂上生成的信息加工成阶梯式攀升的问题,促使学生思维不断深入逐步达成共识。
在这里,质疑和解疑自然舒缓、水乳交融,追问和思考亦步亦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理解更加深入。
4.“数学味”,需要引导学生触摸数学的本质。
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一种模型。
弗赖登塔尔认为: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
“数学化”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非常重要,它突出“数学味”的“质”。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就是要展示数学本质的一面,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猜测、实验、判断、调整、优化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让隐含于一切教学内容背后的数学思考、数学观念和数学内涵充分激活,为学生所触及、所分享,成为数学文化的现实力量。
我们既要注重应用、返朴归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所以,重要的数学概念、规律应加以概括,常见的数量关系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仍要揭示,所以说浓郁醇厚的“数学味”就是厚实经历、敞亮体验、点明认识、凸显内涵。
例如教学《露在外面的面》时,教师在学生已有的旧知的基础上,以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为切入点,紧紧抓住表面与露在外面的面这两部分知识上的本质区别,深刻地揭示了课题的根本含义,并且在导入新知的同时又为本节课所需要的有序观察做了知识上的铺垫。
这节课教师将把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进活动”。
不仅仅让学生发现“每增加一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3个”等浅层的规律,更注重让学生挖掘规律后面的本质东西:3n+2、4n+1、5n+4等。
让学生在人人参与的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在活动中学会质疑、解思,让学生真正经历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过程,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总之,要让数学课散发出它的“数学味”,就应该将“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
少一些不必要的热闹和包装,多一些数学的本义。
让孩子们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品出“数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