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一课》(教师版)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概述文章内容,赏析精彩语段。
2.能力目标: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受小说中传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
会影响。
三、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情感: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产生情感共鸣。
2.品析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深入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问题探究法: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小说内涵,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历史背景、介绍小说梗概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情境。
2.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小说情节。
3.精读品析:挑选课文中的精彩语段,指导学生深入品味,体会人物心理活
动和情感变化。
4.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加深对小说内涵
的理解。
5.小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
1.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
自我评价等。
2.评价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
发展和提高程度。
《最后一课》讲学稿(教师版)
佛山市第三中学初中部初一年级语文学科 讲 学 稿课题: 《最后一课》 执笔人: 林敏仪 审核人: 梁咏梅 时间 2013/3/12 班别学号: 学生姓名:【自主预习】(1)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郝叟..( h ǎo )( s ǒu ) 哽.住. ( g ěng ) 喧.闹( xu ān ) 肃静( s ù )懊恼..( ào )( n ǎo ) 磨损.( s ǔn ) 祈祷..( q í )( d ǎo ) 惨.白( c ǎn ) 钥匙..( y ào )( shi ) 诧.异( ch à ) 惩.罚( ch éng )赚.钱( zu àn ) 踱.来踱.去( du ó ) 督.学( d ū ) 强.迫( qi áng ) 膝.头( x ī ) 字帖.( ti è )(2)文学常识。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都德,法国作家。
本文的体裁是小说。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
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3)整体感知课文。
1、题目“最后一课”的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第11段)。
它不但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2、本文按情节发展可划分为上学路上、上课前、上课过程、宣布散学四部分。
3、这篇文章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合作交流】(1)交流预习。
(2)探究质疑:A、研读1-6自然段1、这段话写“我”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2、从文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祥的孩子?贪玩、不爱学习、幼稚,但还能管住自己,有很强自尊心,有反抗意识的孩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最后⼀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强⾏割让的⼀所乡村⼩学在上着告别⾃⼰母语的最后⼀堂课,通过⼀个孩⼦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故⼟的深切的思念。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6课《最后⼀课》课⽂原⽂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很怕韩麦尔先⽣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后边草地上,普鲁⼠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分词⽤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切坏消息都是从那⾥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思量:“⼜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场上跑过,就向我喊:“⽤不着那么快呀,孩⼦,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不接下⽓地赶到韩麦尔先⽣的⼩院⼦⾥。
平常⽇⼦,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家怕吵捂着⽿朵⼤声背书啦……还有⽼师拿着⼤铁戒尺在桌⼦上紧敲着,“静⼀点,静⼀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天,⼀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的早晨⼀样。
我从开着的窗⼦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家的⾯⾛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多么慌! 可是⼀点⼉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弗郎⼠,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 我⼀纵⾝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稍微平静了⼀点⼉,我才注意到,我们的⽼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丝帽。
这套⾐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才穿戴。
《最后一课》语文优秀教案
《最后一课》语文优秀教案教学目标: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一)字词(课件展示)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郝叟懊悔钥匙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一)生速读课文后,根据课件展示图片复述课文,师给予评价。
(二)指生说课文结构,师生达成共识。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最后一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
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三)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只要情节概括准确,语言简洁无误,教师就给予鼓励。
)(四)生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最后一课试讲稿
最后一课试讲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要给大家讲授《最后一课》这篇课文。
这是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名篇,也是我们初中阶段最后一次文学阅读课。
在这节课里,我们将一起探讨这篇文章的主题、情节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大意。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所写的一篇小说。
它讲述了一个小学教师在普法战争期间,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爱国而牺牲自己的故事。
这位教师名叫弗朗索瓦·莫朗,他是一位非常敬业的老师。
他在最后一堂课上,用尽全力教授了法国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最终,他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被捕并被流放。
那么,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呢?我认为,它的主题是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弗朗索瓦·莫朗这位老师的行为,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教育家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他也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让我们明白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应该有什么样的责任和担当。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情节。
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写弗朗索瓦·莫朗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第二部分是他给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课;第三部分是他被抓捕后的情景。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通过对弗朗索瓦·莫朗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理念。
特别是在他上最后一堂课的时候,他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受益匪浅,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感动和敬佩之情。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是只要有一颗爱国之心和一份责任感,就能够创造出伟大的事业。
同时,作者也呼吁我们要珍惜我们的国家和文化传承,不要忘记历史的重要性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好公民。
《最后一课》教案: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课》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一个老师在面对国家危亡时,以及自己生命即将结束时,依然教育学生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结合《一课》的主题,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潜力,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做出准确的规划和指导。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是多变的,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和观察。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互动、作业和考试等形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发现他们的潜力和特长,为他们的未来做出正确的规划和指导。
只有选准了学生的专业和发展方向,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的积极进取。
教学环境包括课堂气氛、设备设施和师生关系等因素。
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和充满挑战。
可以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情感强烈的教学材料和方法,例如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功的体验。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与学生间的互动,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在充满信任和互相尊重的环境中,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心。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学生的动手实践是培养其积极进取的关键。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提升实际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对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实验或课外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对于法律、管理、金融等专业学科,教师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企业家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去实习或到企业参观,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和专业技能要求。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日后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调控的习惯,让他们掌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进度。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0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10篇最后一课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情节人物形象上课前(1—10)小弗郎士上课时(11—23)韩麦尔先生下课时(24—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重点〗要点1〖难点〗〖教学过程〗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了什么?二、阅读11至23段讨论: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明确: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见课后练习三、四)三、朗读最后一个部分讨论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明确: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戴惩祈诧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
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最后一课》课文
《最后一课》课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方斯·德·达乌迪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一位法国老教师在最后一堂课上,向他的学生们讲述了他们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这篇小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故事发生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这个地方曾经属于德国统治下的领土。
老师在教室里等待着学生们的到来,等待他们的到来,重新听他给他们讲授的历史和文化。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验,但是老师仍然希望他们能够记住和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历史。
在本文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们,这是他们最后一次上课了。
他用爱国主义的语言,温和地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爱和热爱。
这使学生们认识到,他们所爱的国家不只是一个名字或一个身份证号码,而是一种文化和传统的代表。
老师在最后一课上引导学生们去欣赏家乡的风景和文化,让他们深入感受阿尔萨斯的传统和魅力。
同时,老师也告诉学生们,这些文化和传统是要守护的,要传承下去,以保护阿尔萨斯的文化。
在整个故事中,老师一直强调文化和传统的重要性,他希望学生们能够珍惜和保护它们。
这种态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成为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导,老师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并从保护和维护阿尔萨斯文化和传统的历史和价值中获益。
总之,阿方斯·德·达乌迪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富有启发性和转变力的小说。
在这篇小说中,老师通过教导和引导,向学生们灌输了爱国主义、文化传承和珍爱记忆的重要观念。
这种观念,纵然在当今社会中已经风行,但在小说中仍然有着强烈的感人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这篇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指引,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侯赛因·达尔《阿尔萨斯的谭雅纳》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被列入教育部初中语文教材。
故事发生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描述了普法战争后法国与德国分割阿尔萨斯的时期,被德国统治的法国学校宣布用德语教学,班主任默默离别前告诉学生这是最后一课,多年后,老师再次回到学校,用中法两种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
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引发学生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2. 教学目标•理解《最后一课》的主题和情感。
•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教育价值观。
•能准确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教育价值观。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表达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科书《最后一课》。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预计时间:5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最后一课》的封面,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最后一课》这个故事?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学校对我们的母语教育有怎样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母语?2. 导读(预计时间:10分钟)•学生分析标题《最后一课》,预测故事内容,并就“最后一课”这个概念进行小组讨论。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教材中的生词和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阅读理解(预计时间: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最后一课》,并回答问题:故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默默对学生说了什么?为什么学生们都对他竖起耳朵?•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理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分析与讨论(预计时间: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默默和学生们的相见让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默默回来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各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形成全班共同的理解。
6最后一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6 最后一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最后一课》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
3.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4.通过课堂讨论和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的教学;文章的中心思想的理解。
2.教学难点: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教学;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阿尔芒·马洛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2.学生自主阅读有关资料或通过讲解等方式了解。
2. 教师导读1.教师通过导读,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看法和疑问,进行课堂讨论。
3. 教师重点教学1.教师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并点拨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
2.教师讲解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学生自主阅读1.学生独自阅读该文章,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2.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文章内容,互相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5. 课堂讨论1.老师引导学生就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讨论,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2.学生通过表述自己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6. 作文练习1.老师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2.学生可以在边写作边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四、作业布置1.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解答。
2.学生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练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文章的阅读技巧,还进一步提高了自主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感受不同的思考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获得了知识。
最后一课教案四篇
最后一课教案四篇最后一课教案篇1〖创意说明这篇__“爱国”主题显而易见,学生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依据“我”(小弗朗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从依照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而后,逆向探讨__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何不完美的角度,理解此文写作技巧。
这个教案实际是由两大板块组成,以体现“整合性”“自主性”的教学原则。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由学生讲课外搜集的爱国主题的小故事顺势导入)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鸟能够自由翱翔的云天,一个民族能够孕育自己的英雄和伟人的摇篮,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 是啊! 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二、整体感知1、速读全文,明确文中的人物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爱国情感的?2、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三、揣摩体味抓住“怕”“诧异”“懊悔”“明白”四个词语,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理解说话。
在揣摩说话中适时概括出人物性格。
提示:不要局限于文中某一句话,要统观全文,整体把握。
1、以“‘我’怕……”为格式说话: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
(不守纪律的小调皮)“我”怕他问我单词,因为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不爱学习的落后生)2、以“‘我’诧异..”为格式说话。
如:“我”诧异今天开始上课时没有喧闹声。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没拿着大戒尺在桌子上紧敲“静一点……”。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不仅没用戒尺打我,还对我很温和。
教案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教案《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一、直接入课,引入背景资料(屏幕显示)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
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二、介绍创作技巧,积累新字词(屏幕显示)《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
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屏幕显示积累字词)宛转皱边郝叟祈祷懊悔哽住三、课文细读,明确写作方法(屏幕显示)课文细读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1、细读“我的教室”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
第10自然段。
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学生思考发表看法老师评点)(屏幕显示)设置场景人物出场渲染气氛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
《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
2、细读“我的课”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
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屏幕显示)抒写细节渲染氛围3、细读“我的老师”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
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
大家一起来朗读。
(屏幕显示)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评点)(屏幕显示)暗写时间点示背景照应伏笔脸色描写声音描写表现心理全身力量几个大字抒发真情定格描写渲染悲情余味悠长爱国之情(屏幕显示)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
四、结课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
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
(屏幕显示)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背景和主要情节。
2. 探讨作者对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看法。
3. 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4. 认识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如地理、历史等。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 生动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电影《最后一课》,引入课文主题。
2. 了解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等。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人的品质。
4. 分析课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讨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以及思考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以及课文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5. 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更多文化和历史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并拓宽知识面。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1. 练习:教师预备一些练习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了解。
2. 作业:在家完成分析课文及练习题目,做好笔记。
五、板书设计1. 《最后一课》2. 作者:阿尔芒·珂丽斯蒂3. 历史和文化:纳瓦拉地区历史,民族语言和文化4. 主人公:米娜多,先生5. 课文分析六、教学反思通过分析《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学生们明确了教育、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语言,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文化和历史知识面。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更加关注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通过自主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分析课文通过本节课《最后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通过分析课文,学生们从中感悟到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国家的发展历程。
甘肃省永靖县第九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一)《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遇到过不得不告别某种重要的东西的情况?”(如:转学、失去宠物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最后一课》中所传递的情感与精神。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爱国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时,我发现自己的问题设置还不够精准,有时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需要进一步优化问题设计,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更多启发。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我也意识到,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仍需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这一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体现爱国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爱国情感的表现形式,分析如何将爱国情怀融入日常生活。
-生字词的灵活运用:学生在记忆生字词时可能只停留在表面,难以在实际语境中灵活运用。教师应设计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如造句、写小短文等,促使学生将生字词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学鉴赏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文章的美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2.增强学生语言建构能力,通过学习生字词和文章表达,丰富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讨论和书面表达。
教学内容:1. 导入: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询问学生对于“最后一课”这个标题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并给出一些暗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可能内容。
2. 阅读理解:给学生分发《最后一课》的文本,并鼓励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迅速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用铅笔标记出关键词或有疑问的地方。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他们对于故事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讨论,例如:“故事的主要主题是什么?”、“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重要的变化?”、“你对小说中的教育方式有何看法?”等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整体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论和观点。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深入分析故事的主题,如希望、教育和文化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让他们想象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信息和教训。
5. 书面表达: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于《最后一课》的观点和理解。
鼓励学生在文章中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并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来表达。
6. 总结和反思:在课堂结束时,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活动,并提供一些反思的问题,如“你对小说中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吗?”、“你通过小组和整体讨论的方式学到了哪些东西?”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这是一节围绕《最后一课》展开的教学设计。
通过故事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书面表达中。
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继续写1500字7. 拓展阅读:在课堂结束后,鼓励学生继续阅读与《最后一课》相关的材料,如其他有关二战时期的小说、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后一课》的主题思想、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分析。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体现爱国主义。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基本概念。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经历,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感。这篇文章是阿尔封斯·达沃代尔借以反映民族矛盾和爱国情怀的佳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具体案例。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在特定背景下的言行举止,了解他们如何表达爱国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核心素养目标:1.提高文学素养,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文章表达技巧,提升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3.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4.增强文化认同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爱国情怀,培养对国家文化的自豪感;5.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复习中主动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整体氛围较为活跃,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容易偏离主题,导致讨论效果受到影响。为此,我需要在课堂讨论中更加关注学生,及时调整讨论方向,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1.加强对学生历史背景知识的传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山东光远中学 王新伟 (教师中心稿)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山东光远中学王新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重点]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型及课时]1.教读课2.一课时[教学设想]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题目)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二、教学新课(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二)整体感知(三)重点学习与训练(以学生探究讨论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课文,筛选课文信息,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
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
教师演讲《最后一课》都德最后一课的演讲原文
教师演讲《最后一课》都德最后一课的演讲原文课教师演讲《最后一课》亲爱的同学们,这一节课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节生物课,作为文科班的你们,顺利地参加了会考,上生物课的我也完成了我的历史使命。
一年前,当我满怀着信心和希望踏进我们班教室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就一直与大家在跳动。
365天里,留下我们奋斗求索的身影,生物领域的探求,留下诸多疑问和收获,在课堂上激扬文字时,我们曾有过失意失落,也有过欢歌喜悦!这些都陪我们走过这不寻常的日子。
人生能有几个365天呢?而这365天里你们却给我太多的高兴与自豪。
你们的优秀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与你们在一起的日子让我很快乐很充实,总觉得日子过得飞快。
现在大家无论在知识的积累还是智力的发展上,各方面与一年前相比,都取得骄人的进步,为大家的成长和拥有丰满羽毛而高兴,当大家懂得飞翔时,今天我却选择要离开,真是舍不得大家!人总是要成长的,大家还要有更广阔的天空。
在接下来的奋斗日子里,我希望优秀的你们再接再厉,克服前进中的暂时困难,通往直前,排除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充分挖掘潜力,做最好的自我,争取在高考的战场上取得佳绩。
我虽然不站在高三的讲台上与大家并肩作战,但我会一直默默地关注你们,祝福你们,愿你们飞得更高更远,希望早日听到你们成功的喜讯!一年前,当大家满怀好奇心踏进我的生物世界,作为一大团蛋白质构成的你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你们不是“蛋白质”!大家慢慢地对生物学世界有了更多理性的认识,积累了不少知识,知道如DNA的奥秘,也懂减肥等保健养生知识,在生儿育女知识上也懂得什么时候最佳生育年龄,并时刻牢记老师教给自己的知识,如要坚决拥护婚姻法的有关规定,不得近亲结婚,要利用杂种优势原理,为祖国和人民生出健康的后代,过上幸福的生活。
当然,也要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让我们挥一挥手,让它成为过眼云烟。
现在,大家的能力智力都不同程度有所提高,相信大家的会考成绩也会有不俗的表现,在这一点上,我与大家一样很有信心,也很放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三、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情节一般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情节
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
6. 环境的种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作用:①交代天气、时令、季节、气候等;②渲染烘托某种氛围、主人公某种心情;③衬托人物性格;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
讽刺小说。
学习过程:
自主研讨:
※任务一:字词积累
(懊)ào悔字(帖)tiè(强)qiǎng迫(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赚)钱 zhuàn (捂)wǔ住(惩)chěng罚
(祈祷) qí dǎo (宛)wǎn转(诧)chà异(喧) xuān闹
(胳膊) gē bo (皱)边zhòu (肃)sù静(钥匙) yào shi
(磨损) mó sǔn 郝叟hǎo sǒu
任务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诧异chà:觉得意外和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悔不该这样。
宛转:形容(歌声.鸣声)抑扬动听。
现常用作“婉转”。
学习过程:
※任务一:
1、小说开篇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2)“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3)“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这是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这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任务二: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示例:“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
※任务三: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
“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
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
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
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
明确:“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过程,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韩麦尔先生是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普通乡村小学教师。
韩麦尔先生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自己工作,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任务四:揣摩下列语句。
说说你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1、“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含义:“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即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2.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句话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是心理描写,这奇特的联想的作用是: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小弗郎士嘲笑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对敌人无所不至暴行的讽刺和愤慨。
二、成果展示
三、知识小结
四、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