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合集下载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摘要】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方法:分析20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结果:20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继发于高血压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妊娠子痫。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视物模糊和意识障碍。

头颅CT或MRI检查主要表现为对称的枕叶白质脑水肿,部分伴有顶额颞叶等病变。

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头颅CT或MRI复查病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

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产生,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大脑后部白质血管源性脑水肿改变,及时治疗后症状和影像学特征迅速改善。

【关键词】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脑水肿; 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185-02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急性起病,以头痛、癫痫发作、视觉异常、精神改变、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因多样,病情发展快,易误诊和漏诊,如果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治疗,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影像学表现能够完全恢复,预后较好。

如果延误治疗,则会造成不可逆性神经系统损害。

现将本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诊断的20例RPLS患者进行病例研究,以进一步提高该病的诊治准确性。

1.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2.4±5.2岁,继发于高血压脑病1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尿毒症3例、子痫2例。

其中血压高者13例,血压在170~220/90~120mmHg之内。

所有患者在发病后6h之内行头颅CT检查,20例患者均在4d之内行颅脑MRI检查及肾功能电解质。

经治疗14d左右所有的患者复查头CT或MRI。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MR表现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MR表现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MR表现目的探讨可逆性大脑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MR表现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PRE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表现,并复习文献资料。

结果1例妊高征子痫患者首次MR检查双侧顶枕叶及额叶皮质下白质对称性弥漫性T1WI低等信号,T2WI高信号,DWI呈等及稍高信号,皮质也可见受累。

左侧顶叶皮质下出血灶。

经治疗两周复查MR,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水肿消失,仅可见左侧顶叶皮质下出血灶;另1例SLE患者,MR表现为双侧颞枕顶叶及部分额叶以白质为主长T1长T2信号,皮质可见受累。

累及基底节及脑干及双侧小脑半球。

DWI呈等及稍高信号。

患者入院3d后因DIC死亡。

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MRI有一定特征性表现,DWI反应为血管性水肿。

结合病因及临床表现,可早期为临床提供提示性诊断。

标签: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PRES)最初由Hinchey等于1996年报道,是国外新提出的一种中枢-影像学病名,其病因各异,临床表现也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1-3]。

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报告如下,旨在加强对该病MRI表现的认识。

1 临床资料例1女性,33岁。

剖腹产后右侧肢体不能动半天伴发作性抽搐入院。

患者第二胎宫内孕36周,在联硬外麻醉下行腹膜内剖宫产手术。

手术顺利,术后血压186/105~166/80mmHg,术后一天发现右侧肢体不能动,感头昏,思睡,无呕吐,无肢体抽搐,外院考虑脑血管病转入我院。

无发热,稍咳嗽,进食少,留置导尿,大便未解。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妊娠第一胎血压高,妊娠第二胎期间血压高,全身浮肿,尿蛋白(+++),并出现过肢体抽搐意识不清。

外院用硫酸镁控制。

查体:血压126/89mmHg,体温37℃.,脉搏95次/min,呼吸21次/min,神清,说话表达清楚。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
o 又称之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 征、顶枕部脑病、可逆性脑白质综 合征、可逆性后部脑水肿综合征等。
o 主要累及后循环,主要表现为头痛、 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多 有视野异常以及癫痫发作。
病因
高血压 交感神经系统在脑血管自我调节机制中 发挥重要的控制保护作用。
o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少丰富交感神经支配, 血管自我调节能力差易受高灌注压的影 响。
o 突然血压升高导致了血管反射性舒张, 使血浆和血细胞漏入脑皮层和白质组织 间隙,引起血管源性水肿。
影像表现
o 大脑后循环供血区(如顶枕颞叶)广泛性 白质异常,最常见部位为双枕叶但可累及 脑干、小脑、丘脑及其他部位。
o 主要表现血管源性水肿(FLAIR/DWI/ADC) o 病变具有可逆性,如未及时干预可进一步
发展为细胞毒性水肿及脑梗死。
鉴别诊断
o 静脉窦血栓 o 线粒体脑肌病 o 脑梗死 o 病毒性脑炎
鉴别诊断
男,62岁,突 发左侧肢体无 力1天,四肢 抽搐1次。
静脉性脑梗死
鉴别诊断
男性,50岁, 头痛2周,发作 性四肢抽搐5天。
谢谢
静脉性出血 性脑梗死
鉴别诊断: 病毒性脑炎
男性、46岁,发 热、头痛6天, 精神异常2天 。
小结
o 诱发因素(多以高血压为基础) o 大脑后循环区域多见,对称性分布,以血
管源性水肿为主。 o 及时降压治疗可迅速逆转。 o 早期为可逆性血管源性脑水肿,但延误治
疗可造成神经细胞进一步损害而不可逆死 亡。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3例分析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3例分析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3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RPLS) 的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

结果 3例中,均有视力障碍,神经影像学以双侧大脑半球后部可逆性白质异常病变为特征。

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及时有效治疗对神经功能缺失的恢复至关重要。

【关键词】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临床分析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一种以头痛、视力障碍、意识障碍及抽搐为常见临床症状,以双侧大脑半球后部白质区异常信号为影像学特点的综合征,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可逆性恢复的关键。

近年来国外报道逐渐增多,但国内对其认识尚不够,文献报道少见,笔者报道3例确诊的RPLS患者,并结合文献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病例资料例1:患者,男, 26岁, 主因头痛、头晕10小时, 失明2小时来我院急诊,既往史: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史。

查体: Bp180/110mmHg, 神清,问答合理; 双侧瞳孔直径3mm, 对光反射存在, 双眼无光感;四肢肌力V级, 双侧Babinski征阴性,脑膜刺激症阴性,血常规:红细胞2.68*1012/L,血红蛋白82g/L,余两系正常。

肾功:肌酐608umol/l,尿素氮14.7/dl。

尿常规: 蛋白++。

肾脏彩超:双肾慢性病变。

头MRI双侧颞枕叶异常信号,表现为 T1低信号, T2、FLA IR高信号, DWI低信号,治疗上予乌拉地尔降压,呋塞米脱水降颅压等治疗。

头痛很快缓解,2天后左眼视力恢复正常、右眼视物模糊。

例2:患者,男,59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控制不理想。

此次因“头痛伴视物模糊5小时”入院。

体检:血压230/120mmHg,神志清楚,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Babinski征(-),脑膜刺激征(-),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左室肥厚、劳损,头MRI显示双侧枕叶皮质下白质长T1长T2信号,DW I正常,经降压对症治疗,患者病情好转,1月后复查头MRI,枕叶病灶消失。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综述与讲座#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欧明辉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贺州542800=关键词>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 PL S=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110(2008)06-0134-02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 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 me,R PL S)最早是由Hinchey等[1]在1996年提出,近年逐渐被临床医生认识。

尽管其命名和发病机制尚存在许多争论[1-4],但其临床及影像学有着特征性。

本人复习文献,结合临床体会,对RP LS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及转归进行综述。

1病因导致RP LS的病因很多,并且不断有新的病因被发现[5-8]。

其常见病因为高血压脑病、肾功能不全、子痫,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等,其他可能的病因有胶原血管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病、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间歇性卟啉病、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等。

此外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后、麻黄碱过量也是RP LS的病因[9-10]。

2发病机制RPL 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Hinchey等[1]认为可能与高血压、体液潴留以及免疫抑制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细胞毒性作用引起的脑部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有关。

高血压脑病时全身血压突然升高,超过脑血管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脑部小动脉扩张,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松解,导致血脑屏障破坏,从而引起血管内血浆和红细胞外漏进入细胞外间隙,产生脑水肿(血管源性水肿)和斑点片状出血[1,4,11]。

多数学者认为子痫和高血压脑病有相似的病理生理机制。

子痫患者的血管反应性改变与正常血液循环中升压物质的敏感性增高、前列腺素等舒血管物质减少以及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有关,后者可以引起显著的血管痉挛,从而导致器官灌注减少、血管内液体外渗[1,12-13]。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解放军第105医院神经内科(合肥 230031)何龙泉近10年来,临床上人们越来越熟知一类与常见的白质脑病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完全不尽相同的脑病,其病因多样、病情不呈进展性恶化、病变部位主要累及双侧大脑后部,若能正确识别、迅速诊断、合理治疗,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可完全逆转。

故称之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或RPLES)。

”一、 RPLS的概念RPLS最早由Hinchey等于1996年描述并命名的。

作者报道15例(1988-1994年间)因各种病因所致的具有临床相似特征、影像学相似改变的患者,其中12例发生突然血压升高,11例发生惊厥。

CT和MRI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后部区域广泛的白质异常信号,常常累及脑干或小脑,经降低血压,脱水降颅压、止痉、免疫抑制剂减量或撤除等对症处理,所有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及影像学改变两周内消失(N Engl J Med,1996,334:494-500),故提出RPLS概念。

但此后随着临床病例的积累和更为新近的神经影像学检测手段应用,人们对RPLS概念产生争议。

争议的焦点在于:病人的病情转归是否完全复原、病理变化是否均在皮质下白质内、病变部位是否都属大脑后循环区域。

Schwartz(1996)认为Hinchey报道中病例选择上有偏倚,研究方法学尚有缺陷,许多RPLS病人主要因突然的血压升高引起一系列脑部病理反应,且临床症状也不一定都逆转,提出以“高灌注性脑病(hyperperfusion encephalopathy)”取而代之。

Dillon(1998)和Digre(1999)认为该综合征病变不仅仅局限于皮质下脑白质,病变并没有伴随脑白质破坏性过程,灰质也常累及,且白质脑病提法易与“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PML)”混淆,建议命名“可逆性后部大脑水肿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cerebral edema syndrome,RPCES)。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Glusker等报告了 在另一封信中,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
1例59岁转移肾细胞癌女性患者,接受贝伐
Ozcan等报告,1例52岁高血压和转移
单抗2周1次静滴,共7次。治疗期间病人的
直肠腺癌女患者,已用3个周期化疗
血压始终保持在100/70mmHg左右。静滴
(氟尿嘧啶、亚叶酸和奥沙利铂)。用
7
整理版ppt课件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交感神经系统在脑血管自我调节机制中发挥重要 的控制保护作用,所以相对于交感神经丰富的颈 内动脉供血区大脑前中部,交感神经稀少的椎基 底动脉供血区大脑后部更易受高灌注压的影响, 这也是RPLS好发于大脑后部的原因。
颈内动脉供血区的病灶一般见于特别严重的病例, 且通常与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病灶同时出现。
3
整理版ppt课件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病,尤其易发生在高血压性 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如尿毒症),妊娠或产褥期有惊 厥发作者次之。
发生在血压正常患者的原因与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细胞 毒性药物(如环孢毒素 A、他克莫司/ FK-506、 α-干 扰素、顺铂、免疫球蛋白、阿糖胞苷和促红细胞生成 素)及药物戒断(特别是可乐宁)有关。
9
整理版ppt课件
病因和发病机制
已有相关研究发现子痫及应用神经毒性药物 并发 RPLS的病人会出现红细胞形态异常, 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从而证实了血管内皮 损伤的存在。
10
整理版ppt课件
新命名
虽然 Hinchey在首次报道中以脑白质病来定义该综
合征,即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 ,
8
整理版ppt课件
病因和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自我调节机制中小动脉和微小动脉,同时接受肌 源性和神经源性调节器调节。在子痫和移植应用环孢 霉素等药物的病例中,可能存在的内皮毒性物质或抗 体损伤了血管内皮,使其释放血管内皮素、前列腺素 或血栓烷A2等,加重或阻止了小动脉和微小动脉的肌 源性反应,使血浆从毛细血管壁渗出进大脑间质,从 而产生脑水肿。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
➢ 一项纳入 80 多例的影像学研究显示,几乎所有患者均存在脑血流低灌注; 另一项纳入 78 例灌注影像学检查患者的研究表明,96% 的患者有影像学 证实的脑血流灌注减低。然而,在这些研究中,灌注影像学检查大多数是 在患者治疗后进行的,因此并不能真实反映患者发病时候的脑血流情况。
精选课件
25
其他不确定或争议之处(二)
精选课件
28
结论和未来方向
PRES 是一种内皮功能障碍导致的由各种急性神经系统症状组成的 临床综合征。
通常是由于严重且突然的动脉高血压或血压波动所致,但也可能 由于免疫抑制药物导致的直接内皮损伤所致,可在伴有自身免疫 性疾病或者子痫的患者中发生。
头颅影像学检查通常可显示血管源性水肿,但与病情的严重程度 不相关。
弥散受限通常意味着不可逆性的结 构性损伤以及临床不能完全恢复。 20% 的患者在增强 MRI 像上可见 强化。
精选课件
图示 PRES 患者影像学显示弥1散7 受限
10%-25% 的患者会伴发颅内出血, 其中脑实质出血最常见,其次为蛛网 膜下腔出血。 颅内出血的发生与抗凝药物使用与固 有的凝血功能障碍相关。 一些研究发现采用 CTA 或血管造影 检查发现存在血管不规则的情况,可 能与血管收缩相关。
精选课件
20
预后
PRES 的预后一般较好,大部分患者可完全康复。绝大多数患者可在一 周之内康复,尽管许多患者需要数周时间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PRES 并不是完全可逆的,其最严重的形式可导致死亡,一项研究显示 发病后 1-3 个月内死亡率约为 3%-6%。10%-20% 的患者可伴有持续 性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非可逆
非后部
非白质
精选课件
22
儿童 PRES

可逆性脑白质后部综合征

可逆性脑白质后部综合征

治疗与预后
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本病早期为可逆性的血管源性脑水肿病理过程,但延误治疗有可能造成神经细胞进 一步损害而不可逆的变性死亡。
治疗措施主要包括:
(1)积极控制高血压,强调在数小时之内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以内,这一点与脑梗死早期需要维持一定水平 血压以保证脑的灌注压有所不同,降压药物的选择没有太多的临床证据,各种文献报道中一般多采用CCB、ACEI 以及中枢性降压药,较少报道采用β受体阻滞剂;
本病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多数病人可以完全康复而不遗留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但由于患者往往同时具有 严重的基础疾病,早期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必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程度,通过详实的病史、体格 检查和颅脑影像学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有条件的患者还应在4周左右复基础疾病,包括恶性高血压及妊娠子痫、恶性肿瘤接受化疗患者、严重的肾脏疾病、 各种原因接受组织或器官移植后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患者的基础疾病如何,即使既往的基 础血压正常,在病程中多数患者也会出现短暂的血压升高。神经系统症状多在上述基础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出现,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多有头痛并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和行为异常,如注意力障碍、嗜睡或昏睡、烦躁等,自发 动作减少、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但通常保持对刺激的反应。随着病情进展可以出现视力的异常,最常见的是偏 盲、视觉忽略和皮质盲,偶有幻视;多数病人有癫痫发作,表现形式多样,但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最为常见,也 有学者报道过以枕叶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RPLS,癫痫的临床病程经过多较为短暂,虽然短时间内可以频繁发作, 但很少发展为癫痫持续状态。如果病变累及小脑、脑干或者基底节区,也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共济失调、锥 体束征或颅神经麻痹等。这些症状可以在数周内完全消失,但如果未能得到正确治疗,也有可能进一步恶化而导 致继发颅内出血、梗死或其他不可逆白质病变。当部分RPLS的患者同时合并颅内出血,出现颅高压和肢体偏瘫症 状,临床表现则较为复杂,应在上述症状的同时细致全面查体分析,加以鉴别。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脑疾病,其临床表现及预后和其它脑疾病有较大不同。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PRE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一、临床特点1.病因多样化:PRES的病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其次是肾功能不全、免疫抑制剂使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还有妊娠合并子痫前期是妇女患者常见的病因之一2.典型的临床表现:PRES的典型症状为头痛、视力模糊、暂时性视觉障碍、肢体感觉异常等。

此外,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精神症状(如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等)。

3.神经系统体征:部分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体征,如异侧肢体无力、手足徐动或震颤等。

4.颅内压增高:部分患者出现神经系统体征,提示颅内压增高,可能会出现颅内压增高引起的颅内高压症状,如意识障碍、呕吐等。

5.病理改变:PRES的典型病理改变主要体现在脑的后部白质,如脱髓鞘、出血等,长期存在可能导致神经元坏死和神经病变。

二、预后分析1.自发恢复:大部分患者在合理的治疗下,症状可逐渐消失,神经系统功能可以完全恢复,甚至不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这可能与PRES的病理改变可逆性有关。

2.复发率较高:有些患者可能在病情缓解后再次发生PRES,尤其是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和控制的高血压患者。

复发的原因可能与病因相关。

3.预后与病因有关:PRES的预后与病因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病因的PRES可能有不同的预后。

如高血压引起的PRES,如果及时降低血压,通常预后较好。

4.治疗措施:对PRES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血压控制、肾功能改善等。

同时,对症治疗也很重要,如控制颅内压、对症治疗颅内高压症状等。

总的来说,PRES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可逆的脑疾病。

大部分患者经过合理的治疗,症状可以缓解或完全消失,神经系统功能可以完全恢复。

但是,复发率较高,特别是高血压等病因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PLE)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PLE)
控制血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要求快速、安全、可控。
1、原则(1)尽量静脉给药,血压控制后口服维持;宜逐渐 替代,忌突然取代;
(2)严密监测,平稳降压,防止血压骤降引起重要 器官缺血;
(3)可合用排钠利尿剂(呋塞米) (4)凡使用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药物时,宜加普 萘洛尔对抗。
治疗—控制血压
2、常用药物
最早hinchey在1996年提出。
又称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 高灌注脑病、顶枕叶脑病、可逆性后部脑水肿综合征
病因
恶性高血压61% 细胞毒性药物19% 子痫前期和子痫6% 其他14%
常见病因 高血压脑病 伴有血压升高的肾功能不全或肾衰竭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溶血 性尿毒症综合征。 产褥期子痫 免疫抑制药或细胞毒性药物。 其他可能病因 胶原血管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动脉炎及白 塞综合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 静脉输血和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 其他药物:非格司亭,促红素
治疗
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脱水、利尿—甘露醇、呋塞米) 控制抽搐
(1)频繁抽搐、癫痫持续状态—地西泮10-20mg,控制后持续泵入控制。 (2)10%水合氯醛15ml保留灌肠,控制后鼻饲苯妥英钠0.1mg,或丙戊酸钠
0.2mg,每天3次。 (3)烦躁不安:肌注苯巴比妥钠或地西泮 (4)病情好转后停用,无需长期维持。
激素:争议较大,不主张常规使用 纠正电解质紊乱 营养支持
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抗凝。 血液透析:肾功能不全引起的RPLE,血液透析可缓解。
预后
多数好转预后较好,部分可遗留共济失调或持续性瞳孔散 大,长期严重后遗症为癫痫。
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 改变在2-3周消失。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影像学表现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影像学表现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影像学表现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ES)是一组临床—影像学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痫发作、视觉异常、头痛等,影像学表现为脑后部白质血管源性水肿。

正确、及时、规范的治疗,可使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体征、头颅神经影像学病变消失。

该病经过有效治疗后1—2周内影像学表现可明显好转或完全恢复,但如果病情严重或治疗延误,可导致脑内遗留严重损害及各种并发症。

治疗:PRES应当早诊断、早治疗。

一般经控制血压和适当抗惊厥药物治疗后可以完全好转。

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控制血压、停用或减量可疑药物、控制癫痫发作、减少靶器官损害等。

停用或减量可能导致疾病的危险药物包括化疗药物、促红细胞生长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等。

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在PRES治疗结束及症状好转后可以继续使用。

鉴别诊断:1、PRES易与发生在大脑后循环的脑梗死(如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及分水岭区脑梗死等混淆,PRES常累及多支供血区, ADC图为高信号,病灶通常没有强化,具有可逆性。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为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梗死,影像学表现为双侧枕叶皮质、丘脑、颞叶内下、小脑以及中脑梗死,梗死性病变以细胞毒性脑水肿为主,ADC图呈现为低信号, DWI呈现为高信号,病变往往不可逆。

2、本病还需与脑静脉血栓形成、脱髓鞘性病变等鉴别。

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表现为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常见脑水肿、脑梗死和脑出血,MRV可发现深静脉、浅静脉以及静脉窦狭窄、充盈缺损或闭塞,无PRES典型的可逆性病程特点。

脱髓鞘疾病大多缺乏基础疾病病史,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影像学表现为脑内多发对称性、斑片状异常信号,病程呈缓解/复发或进行性发展。

PRES是一种临床—神经放射学疾病综合征,因此影像学表现是诊断本病的主要证据。

病灶在CT均表现为低密度灶,MRI检查是发现PRES病变的最佳方法,常规T1W I病变常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 I 为高信号;FLAIR像显示明显高信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