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社会服务能力能力建设 总结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分析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分析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数量和规模的快速增长,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也日益重要。
一方面,教师社会服务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教师的社会服务也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知识、技术和服务。
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逐渐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是指教师在专业领域以外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培训、技术咨询、社会调查、公益义工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服务学生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1.专业能力: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其进行社会服务的基础,只有在自身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得到有效的运用和提升,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服务的任务。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建设课程体系、强化教育培训、加强学科建设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使其能够在社会服务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团队沟通能力:高职院校教师要与其他机构和组织合作,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服务活动,因此,教师团队沟通能力的提升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团队必须具有协调性、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有效地推进社会服务项目。
3.领导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在社会服务中也需发挥领导作用,带领学生和同行完成社会服务任务。
通过领导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队伍,规划活动,管理资源,达成预期目标。
4.学科交叉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具有跨学科的能力,以便更加广泛地参与到社会服务活动中。
不仅仅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当具备跨学科的能力,应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与其他机构或行业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服务问题。
5.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也需要建立在深刻的社会责任感上,尤其在公益义工服务领域。
只有树立社会责任感,才能促进教师更好地服务社会。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爱心和公益精神,让教师与学生一同深刻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发挥积极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培训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向和工作任务。
如何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如何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如何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高职教育一直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为办学定位。
在这句话中,“服务”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提升高职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提升理念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首先需要在理念上有所提高。
我们需要明确当前存在的问题,例如缺乏健全的体制机制、专人管理和配套的制度约束;服务社会不够主动;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服务不成系统;技术研发和服务还处于低层次等问题。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它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高职应更加强调社会服务。
此外,社会服务既是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因此,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仅可以解决学校自身的问题,还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准确定位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应该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接当地的产业和企业。
同时,也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有机结合起来。
此外,以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为重点和突破口,可以作为密切校企关系的切入点。
三、拓宽形式学校的社会服务形式可以包括专业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志愿服务。
专业服务主要是通过调整学院专业结构,规划专业布局,服务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技术服务则是通过争取横向课题,参与行业、企业的课题研发,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利用学院人才的优势、科技力量,通过咨询、策划、市场调查等方式为行业、地区和社会提供咨询与科技服务,促进学院现有技术成果的转化。
培训服务方面,学校可以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针对行业、企业开展在岗职工岗位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中职师资培训等。
最后,志愿服务则是通过社会实践、行业、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重点,促进师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
“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
O F Liaoning Econom y v o c s °n a - and Technica- co=ege O FLiaoningEconom icM a na g em entC a d reco=ege现代职业教育野双高计划冶视域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刘旭霖(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108)摘要: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之一,积极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在促进国家经 济发展转型,以及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式建设等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社会服 务能力建设层面还存在保障社会培训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培训师资培养力度较低等问题。
伴随“双高计划”的提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愈发受到重视,若想有效提升高职社会服务能力, 应从夯实高职院校资本要素、加强服务理念以及校企构建长效合作机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646(2021 )03-0106-0306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及福建省有关“双高计划”的实施意见,社会服务能力已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近年来,国务院也强调了高职院校在提高劳动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及 服务社会发展等层面的关键作用,并提出开展多样性补贴类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维持我国就业稳定以及解决社会结构性就业问题。
基于此,深入探讨“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对推动高职高水平发展和建设、推动人才高质量就业与社会产业经济升级转型有着现实意义遥一、“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时代意义(一) 新时代背景下“双高计划”的建设意义“双高计划”即我国为建设一批世界水平、引 领改革、中国特色以及支撑发展的高等职业学校与骨干专业群提出的新时代重要决策,“双高计 划”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决策。
诚然,“双高计划”核心目标在于塑造技能技 术类人才培养高地以及技能技术类创新服务平台;同时,亦在于引领职业教育事业为国家战略而服务,充分融入区域发展过程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遥(二) “双高计划”视域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意义近年来,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基本教育方针,遵作者简介:刘旭霖(1966-),男,福建福州人,循国家高职院校办学发展规律,并始终坚定立德 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以服务发展作为办学的核心宗旨,以推动学生“稳就业”为基本导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内涵,以专业群建设为逻辑主线,立足于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以及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建设,切实提升人才培育能力和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及国家产业升级转型提 供人才保障、技术支持与智力支撑。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分析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分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变得愈发重要。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声誉,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现状分析以及提升途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高职院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不仅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其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也会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有利于推动学校转型升级、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高职院校教师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可以增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对于学校、学生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对社会服务的理解还比较狭隘,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和科研,对社会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缺乏服务意识、服务能力不足以及服务方式单一等问题,无法有效地发挥教师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总体上来说,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与社会需求和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和引导,促使教师更加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生的综合发展。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使教师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相关的奖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树立学术榜样和先进典型。
学校还可以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提升他们的社会服务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工作的要求。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不足与提升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不足与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仅体现了其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反映了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仍存在不足,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提升。
人才培养: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技术服务:高职院校应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开展技术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社会培训:高职院校应该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培训,提高社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文化传承与创新:高职院校还应该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任务,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服务意识不强:一些高职院校缺乏社会服务的意识,没有意识到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因此没有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服务中。
服务能力不足:一些高职院校虽然有社会服务的意识,但是其服务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服务机制不健全:一些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社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不高。
加强服务意识: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社会服务的意识,认识到社会服务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中。
提高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应该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完善服务机制:高职院校应该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加强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社会培训、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工作,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技术 学 院 先后 出 台 1 3个 制度 性 文件 , 建立 了社 会 服务 工 作 目标 责 任 制 度 ,将社 会 服务 工作 纳 入校 内教学 单 位 年度 主要 工作 目标任 务 ,在 每年 初 与 各单 位 签 订 年度 工 作 目标 责 任 书 ,把 社会 服 务 活 动各 项 任 务 逐项 分解 ,明确 规 定各 单 位 在社 会 服 务方 面应 完 成 的具体 目标 。同时 , 学 校注 重引 导专
G2 0 1 2 B0 0 9)
作者简介 :蔡新职 , 男, 黄 冈职业技 术学院副教授 , 硕士 , 主要研 究方向为高职教 育。 中图分 类号 :G 7 1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7 7 4 7 ( 2 0 1 3 ) 2 6 — 0 0 1 0 — 0 3
服务工作 目标责任制度 ,明确 了教学单位 和专业 好 的 实 际应 用 能力 的 高端 技 能型 人 才 ,首 先 就要
教 师 社 会 服 务 能 力 建 设 的 工作 方 向和 工 作 目标 , 求 高 职教 师 必须 具 备 高强 的技 术 应 用能 力 。基 于
珂 _ 翔
2 0 1 3 年 第 2 6 期
院校 发展
高职 院校 社会服 务能力建设 的探 索与思考
— —
以黄 冈职 业技术 学院为例
蔡 新 职, 王 梓 林
摘
要: 为 发 挥 高职 院校 社 会 服 务 职 能 , 必 须加 强社 会 服 务 能 力建 设 。通 过 制 定社 会 服 务 激 励 政 策 , 建 立社 会服
升, 学 校整 体社 会服 务 能力 显著 增强 。
~
、பைடு நூலகம்
创 新社 会 服 务体 制 机 制 , 激 发 社 会 服 务 活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社会 服务成 为大学 主要 职能 的理论 和实践起 源于美 国。10 年著名教育 家 9 4
查 尔斯 ・ 范梅斯倡导大学要积极主动 为地
方经济 发展服务 ,大学教 师要走 出校 门 直接投 入到社会 服务 中去 。这一 理念 被
提供各种 信息及技 术咨询 服务 ;加 强校
纪初期成 立的美 国社区学 院一个多世 纪 以来有力 促进 了美 国产业革命 和工农 业
进 西部大开发 服务 。2 0 教育部 、财 0 6年 政 部启动 了 国家示 范性 高等职业 院校建
设 ,对社会 服务 能力建设提 出 了具 体要
供 更将广泛 的服务 ,才能得 到来 自社会
多方面 的支持 ,这 已经成为 高职院校快 速 发展的社会 基础 。实际上 ,高 职 院校 为社会提供服务是一个双 向互动的过程 。
“ 教学与研 究相统一 ”的思想 ,到 2 O世 纪初美 国威斯康 星大学倡 导并践行 大学 要适应经济社会 发展并为其服务 的思想 , 从而形 成现代大学 的三大社 会职 能 :教
为高 职 院校生 存与 发展 的 核心竞 争 力 。 二是 2 1 年全 国高职高专骨干 院校 的遴 00 选 给高职教 育发展导 向传递 了这样一 个 信号 :国家 对于高 职院校 的政策支持从 重 “ 硬建设 ” 向 “ 软建设”转 变 ,加 强 社 会服务 能力 建设成 为高职 院校改革 和 发 展的重要 内容 。只有 为社会 、企业提
才能真正 发挥 出高 职院校在 现代职 教体 系中的引领作用。
( ) 二 高职 院校 加 强 社 会 服 务 能 力 建
【 关键词 】 院校 高职
建 设
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以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厕实训 室 、 内设 计T作室 、 室 物流实训 巾心等7余个校 内 0 实 训场 所 , 占地 约8 6 平方 米 ,8 0 台 ( ) 备 总值 21 20 多 套 设
示范 校建 设
重 论职校训地社服能建④ 高 院 实 基 与 会 务 力 设
以辽 宁 经 济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为例
李 辉
广 0 —0 m 0z 王一 0 0z 广1 0 z 00 0 广一∽ { Jm 一 zz 0 0 0< 0 》 - 工 0广 —》 z T1 1 m -_ L [ 0 z z— m 0z 三一 王》 》 0 0 0 z 0m m . 口 m — ∽ _1 王 zr 0 卫 z 1 _ c m
示 范校 和普通 院校之 间 、校 内实训基地 和校外实训基地 之间、 实训教 师水 平和数量等均存 在较大差异 。 校外实训
位需求 , 须持续提高学 生的技能水平 。 必 3开展 实训 基地 建设 , 完善 高职 人 才培养 方 案 和 . 是 教学环节 的重 要部分 。高职教育必 须 区别 于普通 本科教 育, 凸显 实践教育 的重要 性 , 有效 培养高职专 门人才 。
教育部 网站公布 的数 据表明 ,截至2 1 年5 ,1 1 0 1 月 2 0 所高校 中有 高职高专 院校 1 8 所。 2 1 经过抽查 , 1年来每 近 0 所高职 院校都建有校 内实训基地 ,基本上都设 置 了实 洲 部或者 实验 中心 , 但硬件投资金额 多少不一 。这表 明 , 校 内实训 基地 建设 已经 分 普遍 ,并在教育教学 过程 中发 挥着 巨大的作用 。但公办 学校与 民办学校 之间 、国家级
浅谈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2 和谐 发 展 理念 下 。 职 院校 加 强 社会 服 . 高
务能 力建设要妥 善处 理三个 关 系
收 稿 日期 :00 0 一 0 2 1— 1 l
作者简介 : 邓雪梅(9 7 )女 , 17 一 , 壮族 , 广西武鸣人 , 育硕 士 , 教 讲师 , 主要从事 高职英语教 学研 究。
职业 教育 的学 生作 为一个 人 的人格 发展 和健 康 成长 , 响 着 职业 院校专 业 建 设 的水 平 和 培养 影 目标 的实现 。高 职 院校 学 生最 终 要走 向社 会 ,
服务社 会 。
中, 以合作企业为主体 。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共
建课堂 、 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机制 , 提 高学生 的就业竞争力。
教 师 管 理 规 范 , 合 校 内管 理 体 制 改 革 , 理 配 合 组 织部 分 教师 在校 内外 从 事科 技 开 发 , 成果 推 广转 让 , 术 咨询 以及兴 办 科技 产 业 等 。如 果 技 处 理得 当 , 校外 兼 职会 对 社会 、 大学 、 专 业 对 对
技术人 员 个人产 生 “ 多赢 ” 的局 面 。
专业 , 应减少或停止安排招生计划 ; 对不符合市
场 和社会 需要 的专业 应予 以撤 销 。
2 妥善处理 高职院校 学生的职业教 育与 . 2
社会 就业 之 间的 关 系
展。 一切 教育 必须 以人 为本 , 这是 现代 教育 的基 本 价值 。职业 教 育 以培 养 职业 岗位需 要 的技能 应 用 型人 才 为 目标 。但在 职 业 教育 实 践 中 , 由 于 缺乏 对 “ 与 职业 ” 人 内在 关 系 的科 学 把握 , 往
往 出现 “ 只见 职业 不 见人 ” 现象 , 响着 接 受 的 影
试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试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概要:要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不断引导教师改变传统观念。
高职院校的教师已经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知识权威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教师应该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保持自主探索的精神,能够迅速有效的对社会和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并将其转化成科研成果。
把主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当成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日常生活样式”,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发展需要,不断丰富职业生涯,自觉保持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使社会服务成为其职业发展的支点之一。
社会服务是指学校利用教师的智力与知识资源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活动。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是利用自身的资源直接投身于地方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不包括通过人才培养或科技成果的转化等间接方式进行。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政治文明建设的服务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进行,高职院校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为特定阶级意志的政党服务,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2.经济建设的服务从根本上说,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主要是为提高地方的生产力服务,其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和物的效能,推动人和物在新的水平上实现新的结合。
3.文化传承的服务高职院校在文化传承上的服务主要是指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服务,即文化传承、文化辐射、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等。
一、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分析1.社会服务意识和动力不强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能实用性人才。
这一目标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掌握较高的生产实践技能,按照生产第一线岗位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
然而,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服务动力缺乏,至今都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成,办学时间短,社会服务工作积淀少;二是大多数教师受“重学术、轻应用”的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把教育教学工作当成教师的主业,把社会服务工作当成副业;。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分析
109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 技 教 育DOI:10.16661/ki.1672-3791.2019.22.109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分析①叶彩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漳州 363000)摘 要: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符合教师自身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需求,也符合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职院校应重视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针对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的重点与难点问题,通过观念转变、制度建设、团队建设、实践锻炼、产学研合作、政府政策和项目支持等措施促进教师社会服务实践能力不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社会服务 能力中图分类号:G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8(a)-0109-02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功能之一。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需要依靠广大教师对社会服务项目的开发与执行。
因此,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水平[1]。
高职院校应重视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针对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的重点与难点问题,通过观念转变、制度建设、团队建设、实践锻炼、产学研合作、政府政策和项目支持等措施促进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发展。
1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需求1.1 符合高职院校教师自身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需求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综合能力,包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2-3]。
为了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社会服务能力和丰富的社会服务经验,才能明确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才能保证学生在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得到有效的培养。
另外,作为区域经济社会的一员,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同样需要良好的社会服务能力,以便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科研创新成果向生产实践转化。
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提升职业综合能力,除了具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学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外,还需要在社会服务能力上着力。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某高职院校通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成功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素质和 职业技能,为社区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经验总结
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社区等合作,了解社会需求,发挥自身优势 ,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
成果展示平台搭建与推广应用
1 2 3
成果展示平台一
某高职院校建立了专门的成果展示网站,定期发 布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转化等重要途径,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高
职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现状及问题
服务能力不足
服务机制不完善
一些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方面存在能 力不足的问题,如缺乏与企业和行业 的紧密联系、缺乏具有影响力的科研 成果等。
一些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机制尚不完 善,如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评价机 制和服务平台等,导致服务效果不佳 。
服务内容单一
一些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内容较为单 一,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和培训方面 ,缺乏针对企业和行业实际需求的多 元化服务。
02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 能力建设目标与任务
建设目标设定
01
02
社会服务项目设计与实施
社会服务项目设计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资源,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社会服 务项目。
社会服务项目实施
按照项目计划和要求,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确保项目的 顺利实施。
社会服务项目评估与反馈
对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不 断改进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01
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对于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及其能力-最新年文档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及其能力-最新年文档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及其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方针。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其社会服务的职能更为突出、意义更为重要。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一、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内涵及方式高等职业教育依存于地方经济,它一方面以地方经济为直接的服务对象,另一方面,地方经济也是高职教育中最常见、研究最多的实践对象。
很显然,地方经济与高职教育有着共生共长、休戚与共的关系。
从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方式上看,大致有这么几种:(一)实施教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最大的表现形式。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既是高职教育的目的,也是高职教育不容推卸的责任。
这就要求我们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始就要考虑行业、企业的诉求(进行行业企业调研、与专家访谈等),在进行专业设置、课程组织、师资建设、采用教学方式、制定评价标准等教学的各个方面,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
从知识结构、技能要求、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方面来培养学生,使之成为行业、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定位于生产第一线的骨干技术人员。
通过我们历年来的行业企业调研表明,目前湖北省化工企业中高技能人才相当匮乏,远远低于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25%的要求,很多企业中还有大量的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甚至小学毕业生。
而这类人才的培养应该说主要靠高职院校。
(二)提供专业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素质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另一表现形式就是专业培训。
不但企业中、社会上大量的初中级技能劳动者需要通过再教育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成为高技能人才,就是那些目前已经是高技能人才的劳动者也必须定期充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技能,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工业要求。
据有关资料统计,一般的技术性岗位的缺口是2:1,高技术高技能岗位的缺口是8:1―10:1,高技术高技能岗位人才大量短缺成为我国的一个突出问题[1]。
浅谈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目前我 国部分高职院校社会 服务 能力机制不够完善 ,主要 体现在 保 障和激励机制上。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 、参与社会服 务工作等方
面 ,国家并没有提供一定的保障机制 ,学校的社会服务工 作缺乏相应
的政策支持 ,没有法律 、法规等来约束各方 的合作行 为 ,从 而导致高 职院校 和企业 的合作难 以操作 、稳定性差 。而且在 高职院校 内部 ,教 师参与社会服务 的激励机制也 尚未形成 ,教师 自觉性 和积极性 的缺乏 阻碍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 12课 程 建 设 与 社 会 服 务 能力 建 设 低 对 接 .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 ,而课 程建设是提高
人 才 培 养 质量 的根 本 。传 统 的 高 职 教 育 是 学 科 系统 化 压 缩 型 的课 程 组
22加 强 “ . 三个建设”一课程建设 、师资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
22 1 进 课 程 建 设 ,带 动 社 会 服务 .. 推
深入推进课程建设 ,进行 “ 目引导”、 “ 项 任务 驱动” 等教学 模 式 的探索 ;进行专业核 心课程 项 目化 教学方 式的改革 ;将岗位标 准 、 职业技能鉴定 标准有 机结 合 ,开发 课程新 标准 ;与 企业 合作 编写 教 材 、实训指导书等材料 ;开发基 于职业 岗位 工作过程或企业工艺 流程 的优质课程 ;将职业资格认证 、工种 技能鉴定等 内容纳入教 学 ,在高
的教 材 进 行 授课 ,学 生 学 到 的知 识 跟 不 上 技 术 的 飞 速 发 展 ,实 习 或 毕
业后根本不能应对企业 和社会提供 的试卷 。课程 建设与社会服务 能力 建设低对接 ,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 的原 因。 13师资问题制约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
科研课题论文: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10660 社会其它论文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近几年来,随着院校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亮点。
作为高等教育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无论是高职院校自身的实力,还是其服务社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长期目标。
一、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受多方面条件限制,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工作存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并没有与当地经济发展相挂钩,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不能够满足当地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才的培养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不能够有效服务于社会发展。
第二,缺乏系统性。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的联系相对来说是较为频繁的,两者互相合作,既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目前双方的合作缺乏一定的连续性,仅限于一两个项目或是短期内的合作发展,缺乏长期的合作目标的制定,系统性较差。
第三,缺乏紧密性。
虽然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接触较为频繁,但两者隶属于两种不同的性质,双方的合作也仅限于口头或是表面形式,学校服务社会的意识较为落后,两者的合作仍然缺乏一定的紧密性。
第四,缺乏主动性。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甚至身兼数职,这就导致教师精力不足、时间不足,不能够主动走入社会中,了解社会需求,密切与企业的联系等。
二、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措施(一)转变服务观念,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服务的主动性。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多次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并制定了一些法规政策,旨在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概述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服务能力是衡量其教育质量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指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策略,分析其重要性、挑战以及实现途径。
1.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培训、文化传承与创新等。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基本框架。
1.2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应用领域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培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不同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 技术研发: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 社会培训: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 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策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
2.1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实现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共享。
2.2 优化专业设置,对接行业需求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调整课程体系,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
2.3 加大科研投入,提升创新能力科研是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
高职院校应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2.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
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5 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高职院校应不断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如通过网络平台、社区服务等方式,为社会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便捷的服务。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分析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分析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教师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
本文将从宏观视角出发,分析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情况。
一、社会服务意识的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社会服务,深化与社会的联系,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对此,教育部门也不断加大对教师社会服务的宣传和引导力度,鼓励高职院校教师主动参与社会服务,加强与地方企业和政府部门合作。
二、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在社会服务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专业领域,为地方企业和社会提供相关咨询和技术服务。
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在专业技能上不断提升,增强自身服务能力。
为此,教育部门加强了对教师职业培训的支持和引导,提供专业领域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培养教师的综合服务能力。
三、社会服务合作项目的不断增多高职院校教师在社会服务过程中,需要与地方企业和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社会服务项目的开展。
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合作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例如,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与地方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咨询、人才培养和项目合作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成果转化与应用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还需要具备成果转化和应用能力,将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实践当中,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可行性建议和解决方案。
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也需要广大教师自身的努力和不断提升。
通过加强社会服务意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合作项目以及提高成果转化和应用能力,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
浅谈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研究
1 高职 院校社会服 务的现状
高 职院校 的社会 服务以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为依托 , 有计划 、 有 针 对性地为企事业单位 提供人 才培训 、 技 术服务 、 研发服务 。 社 会服务 能 力 的高低 已直 接影 响着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声誉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 教育 的发展 .高职 院校的社 会服务能力 已经得到了大幅度 的提 升 , 但 是还满足不 了现在 的社会 经济发展的需求 . 主要问题表现在 以下几 个 方面 : 1 . 1 社会服务意识淡薄 方面 . 部分高职 院校社会服务意识淡 薄 , 不 愿意为社会服务 , 要 靠主管部门下发行政命令布置任务后才会有所行 动 . 要 等到财政拨款 的资金到位后才会实施 。另一方面 . 一些任课教 师习惯 于在教室给学 生上课 . 在教学任务繁重 的情况下不愿 意多花 时间去服务社 会。 另外 , 部分教师研究 的科 研成果或 专利 由于社 会机制 的问题或其 他原 因无 法转化为生产力 、 新产 品或新工艺 。 1 . 2 服务模式有待进一步多样化 高职院校提供的社会服务主要局限于开展员工培训 . 包 括岗前培 训 和一些技能 的培训 .为企业 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人力 资源方 面的支
S c i e n c e & Te c h n o l o g y Vi s i o n
科 技 视 界
科技・ 探索・ 争鸣
Hale Waihona Puke 浅谈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研究
俞华 锋 ( 浙江 经济 职 业技 术 学院 数 字信 息技 术 学院 , 浙江 杭 州 3 1 0 0 1 8 )
一
持。 而对企业产 品的研发 、 技术 的创新 、 工艺 流程的优化等高科技方面 的研究和开发涉及的较少 ,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应履行 的社会 服务 、 教 学、 科研 三个服务职能不全 , 服务模式有待进一步多样化 。 1 _ 3 教 师实战能力不强 现在的高职学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 。 在工作 中主要 以 教学为主 . 缺乏企业实战经验和企业的实践技能 , 对企业 的生产线 、 工 作 环境 、 工作 流程 、 工 艺流程 缺乏了解 , 这部分教师能提供 的社会服 务 能力有 限。当然 学校针 对这种 情况也 提出了办法 , 将 部分教师送到企 事 业单位进行实践锻 炼 , 了解企业 的生产线 、 工 作环境 、 工作流程 、 工 艺 流程 . 增加企业 实践经验 、 提高实战能力。 但是 由于校内的教学工作 量较大 . 科研任务较 繁重 , 很 多教师工 作处 于超负荷状态 , 下企业实践 的效果不是很 明显 。 当然现在有些高职 院校从企业 中引入 了从事过企 业一线 的专业 技术人员 . 但是 水平和数 量有 限, 不能完全 的融入现在 的教学体 系中 1 . 4 培训的 内容和案例有待进一步深化 现在高职院校的部分培训采用教材 中的案例 。 或者是 自己编写 的 教材 中的内容 这部分教 材已经按 照企 业岗位 能力 的要求 进行 了编 写. 并 以项 目和案例为驱动 . 但是这部分 案例只是在 仿真 的环 境下进 行. 没能在企业 的实 际环境 中运行 目前许多学校将职业 资格的认证 引进 了教学计划 .这对提高养学生 的实战能力带来 了有很 大的好处 . 但 由于职业资格 的认证 内容脱离企业 岗位能力的要求 . 从而 导致很 多 . 3 提高教师的实战能力 接受过培训 的学 员虽然拥有 职业 资格证 书但 还是在实 际的工作环 境 2 师资建设是能否提供优质 的社会服务 的保证 学校应该依托行业 中连简单 的工作都不会 的怪现象。 企业 , 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 和生产实践锻炼 , 采取挂职锻炼 、 与企 业合
浅谈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实到位 . 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则更显不足 。 另外 , 高职 院校 的教师普遍 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 务, 同时存在着一定的认识 偏差 , 对 与社会 、
企业打交道 热情不 够、 精力不足 。 不能够 主动走出校 门积极参 与到本 地 区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去
4 高职院校提 升社 会服 务能力的策略
教学 、 研究和社会服务 , 是高校的三大职能。 2 0 世纪初 , 美国威斯 康星州立大学校长万 ・ 亥斯明确提出了大学 除教学 、 科研 职能外 . 还应 具有社 会服务的职能 这便是 被称为美 国高 等教育史上颇有影 响的 “ 威 斯康 星理念( WI S C O N S I N I D E A ) ” 它突破了关于大学是教学 和科 研双 中心 的办学模式 , 把大学传统的两个职能拓展为三个职 能。 威 斯康 星理念 ” 的兴起 . 使大学与社会的联 系更加 紧密 . 促进 了社会 经济 的发 展. 也 促进 了大学 自身 的发展
学校 自身优 势及合作 院校需求 , 对其提供人才培养 、 课程建设 、 师资培
训、 教学管理等方 面的指导 。
3 高职 院校在开展社会服务 中存在的 问题
我国高 职院校虽然历经 了十多年的发展 .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 社 会服务能力有所提升 . 但在社会服务工作 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要有 效发挥高职 院校 的社会服务 能力 功能 . 必须找 出这 些问题 . 积极改进 策略 , 使其切实 为地方服务 。 为社会服务。 1 高职 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性 3 . 1 办学定 位不够准确 . 办学理念未更新 社会服务 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 面 . 是高职教育 所高职院校能否有效地实现 自己的社会服务功能 . 关键在于领 服务 于经济社会发展 的责任 . 也是高职院校 自身发展 的迫 切需要 高 导班子是否有一个正确的办学定位和办学 指导思想 。当前 . 一些高职 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 晚. 目前没有形成 固定 的发展模式 . 高职院 院校仍未树立起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理念 . 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不够准 校的建设还处 于探索 阶段 .在其发展过 程中需要社会 和企 业在资金 、 确. 导致其社会 服务功能有限 . 社会服务能力不能进一步提升。 设备和先进 技术等 多方面 的大力支持 高职院校只有为社会 、 为企业 3 _ 2 专业建设缺乏 针对性 不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 . 专业类 型 提供更加广 泛的服务 . 才能得到这些来 自多方面的支持。 国家实施“ 科 教兴国” 和“ 人才强 国” 战略 , 确立 了高校服务于社 会的方 向目 。 在《 国务 少 . 结构不合理 . 培养规格单一 , 不能按照地方支 柱产业 、 优先发展行 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的决 定》 、 党 中央关 于“ 大力发展职业 教育 , 业、 重点企业对高技能专 门人才 的需求 , 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 3 联系不够紧密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 的战略决 策 . 对高职 院校 提高社会服务 能力提 出 3 了明确的要 求 由于高职院校从行政隶属关系上脱离行业 . 客观上造成 了与企业 联系不紧密 . 融 人社会 也往往停 留在认识 上或者 口头上 . 导致社会 服 2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途径 务意识滞后 . 服务成效不大 . 4 缺乏系统性 高职院校社会 服务工作 如何开展?温家宝总理指出 . 大力发展职 3 多数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和为地方服务中缺乏 长远规划 . 没有 业教育 , 要注意把职业 教育 、 职业培训 与就业准入 以及入 解决就业 问 连续性 , 仅局 限于搞一 、 两个项 目, 没有形成长期和 系统 的服 题结合起来 , 把 职业资 格认 定 、 职业等级 评定和技能 型人 才的选拔结 整体性 、 怎样坚持不懈、 办出特 色、 形成品牌 。 功夫还不 到家 。【 句 合起来。高职院校 的社会服务功能 . 其 内涵就是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 务 。 . 5 工作不够主动 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培养 , 提供技术创新 、 推广和服务 , 实施先进文化 的 3 很多高职 院尽 管也 要求“ 主动适应 . 主动服务” . 但并没 有完 全落 传播和辐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基本职能之一。
高等学校服务于社会,不只是通过培养人才这一个渠道,还可以利用自身雄厚的人才资源、科研实力和实验实训物质资源,直接服务于社会,参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开展各项服务于社会公众的有益事业。
同时,与普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院校因其更加贴近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对应性强,与各类职业实际联系紧密,所以在社会服务方面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具得天独厚的优势。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为核心任务,同时应加强自身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事业,直接服务于社会实践,积极参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个新建的高等职业院校,始终把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作为学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领导层到广大教师,在高职院校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理念上达成共识,组建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组织机构,培育和提升社会服务的人才素质,稳步推进社会服务诸个建设项目,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高校社会服务工作方面的经验。
1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实践进程
1.1 院校社会服务的师资力量建设
人力资源是开展社会服务的关键因素和根本动力。
我院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打造和提升学院社会服务的人力资源,在各系、各专业狠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我们的教师上得了讲坛下得了基层,能够全面适应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项工作。
同时我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增强教职员工在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内在实力。
例如我院组织教学实训管理干部和教师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进行管理理念、管理创新和科学管理等高校管理的培训活动,组织医学分院护理专业骨干教师赴香港进行医疗管理及临床治疗培训学习。
我院多年定期举办“宝职院大讲坛”,邀请多位国内知名学术专家、职教培训专家举行学术报告会和职业培训会,并邀请各县区职教中心与会。
1.2 院校社会服务物资硬件建设
实验、培训基地及相关设备,是学院开展社会服务所依托的平台和物质保障。
在实施和推进学院社会服务工作中,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物质硬件建设。
根据《宝鸡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07-2011年)》关于“依托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性实训基地”的规划目标,学院成立了多个部门参与的“综合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设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社会化服务的培训实验实习基地。
2013年我院护理、机械加工、会计电算化、康复四个专业综合性实训实习基地项目建设通过了陕西省省级示范基地验收,又通过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综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验收。
形成学院相关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基本硬件支持和保障。
结合我院专业对应的
职业(行业),组建了医疗、机械电子、农业生物技术、会计、物流等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
直接服务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技术鉴定和人才培养评定需要。
1.3 院校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建设
高等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施,必须有顺畅的服务渠道和有效的服务平台。
我院提出“一个集团,两个基地,三个中心”的社会服务组织建设行动规划。
在市政府指导协调下成立了“宝鸡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了两个基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综合实习实训基地”;三个中心:“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鉴定中心”,“职业教育技术咨询与研发中心”,“校企(行)合作交流中心”。
横向示范引领,来实现宽领域、跨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多元化全方位的社会服务格局。
利用“宝鸡职业教育集团”的人才和物质资源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实施纵向“以市带县”指导服务,横向示范引领对口支援交流,带动宝鸡12个职教中心和相关职教机构,辐射关天经济区及周边区域,通过开展职教师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对口支援交流、技术推广与服务、校企行深度合作等,不断拓宽社会服务途径,提升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效益。
2 社会服务建设的工作进程与成效
具体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在与地方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合作、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测试鉴定方面。
几年来在工业企业、农业、教育科研、医药医疗卫生、人事劳动、会计金融,民政社区服务进行各类技能鉴定近十万人次。
多次承担宝鸡地区财政系统培训、司法机关法律培训、执业资格和职称评定考试、无纸化执业考试。
多年来承担了宝鸡市公务员招考、国有事业单位招考、乡村与城市社区基层工作人员招考等各类大量繁重的社会招考工作。
而且学院同宝鸡地区九个县区职教中心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每年对口支持1-2所县区职教中心和一所社会力量办学单位。
②在校企合作方面。
学院与上海大众汽车、中锐汽车集团成都基地、陕汽集团、第三陆军医院等300余家企业、医院建立了顶岗实习合作关系。
为宝鸡石油机械厂、陕西民爆集团、华山车辆厂、关山草原旅游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职工岗前培训。
与上海大众、中锐集团、陕汽集团等企业互派技术人员、学生定向培养合同就业。
③在高等院校社会服务科研方面。
为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突出地方区域特色,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专业技术优势,我院加强地方专题性科研攻关,成立了太白山中草药研究所、西部经济研究所、周易文化研究所、国学教育研究所等十多所科
研机构。
④在继续教育方面。
我院继续教育学院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宝鸡亚太专修学院、中北专修学院、天水卫校以及泰山医学院分别联合招生,开设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班。
3 社会服务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通过几年来社会化服务实践,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①开展这项工作,使作为人才聚集的高等院校,有一个能够发挥自身力量的渠道,为地方民众、为社会做了几件实实在在有益的事情,形成“高等院校反哺社会”的一个平台。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体现着高职院校价值的高低。
②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进程中,形成高校与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动。
高校成为地方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的有力推手,同时促使地方政府给予职业高校政策上、资金上的支持。
③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形成高校与企业、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
提高了学院在社会公众、在企业中的知名度和信誉度,进而出现高校在招生、就业方面的有利局面。
④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实践进程中,也加强和提升了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实力,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社会服务工作也就成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最后,应该认识到,我们所做的社会化服务工作,仍然是初步和探索性的,还需要长期拓展和提高。
例如以往我们基本上是以学院和教师为主体开展工作,今后应拓展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项社会化服务工作。
这样既壮大了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力量,使这项工作更加广泛而持久,成效更加显著;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得以锻炼,使其尽早与社会融合。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一、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
紧密契合新时期落实国家、省、市培训发展战略的阶段性特征,以行业、企业需求为驱动力,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以人才培训和技术技能提升为主线,以提高培训质量为核心,以扩大培训规模为重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师资培训、企业和社区培训等领域内
容丰富的课程包、实训项目、师资队伍应用共享资源库。
大力实施高端高品质教师培训,各类培训达到市内一流水平,加大企业职工和社区培训工作力度,做强、做大,充分发挥学院优质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学院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大幅提升。
(二)建设目标
以“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以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导向。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中国制造 2025 为宗旨,推进优质培训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在培训信息化方面重点突破和示范引领,深化学院培训理念、方法和模式改革,构筑开放式培训格局,全面促进学院培训资源统筹、整合的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走在全市前列,为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到 2019年,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水平优势明显,年培训人数达到5000人次,年社会服务收入达到 80万元.
二、建设内容与举措
完善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学院统筹,分头实施”的管理体制。
构建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相互补充、互为条件的发展框架,建立以学院为评价主体,企业、合作院校、学员等多方面参与的多维评价体系。
完善社会培训制度。
完善绩效考核、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制度。
修订《培训中心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财务制度的建立。
依托各系,建设培训基地6个。
加强社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实施校外高端培训师的引进计划。
聘请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行业
大师、技术专家等培训讲师,引领培训服务团队建设。
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专业培训讲师担任兼职培训讲师,建立校外兼职师资库,充实社会服务团队。
入库的培训名师数量达到 40 名。
三、项目经费预算及建设进度表
四、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经费管理、完善机制建设、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五、预期效益
塑造“电讯培训”一流品牌,建成优质培训资源库,打造辐射效应凸显、行业影响力大的市级培训基地。
培训层次整体跃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市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