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愈古文运动的失败看唐代骈文的文体地位_朱丽霞
以韩愈为代表的诗人,倡导“古文运动”,打破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
![以韩愈为代表的诗人,倡导“古文运动”,打破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https://img.taocdn.com/s3/m/88b60bf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4.png)
以韩愈为代表的诗人,倡导“古文运动”,打破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中唐散文领域的“古文运动”与诗歌领域的“新乐府运动”,是当时文学革新的两股洪流。
“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是韩愈和柳宗元。
所谓“古文”,在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学运动中,是与骈文相对提出的概念。
它指继先秦、两汉以来散文传统而创造的一种奇句单行、生动活泼的文体。
它不仅指古代散文的语言形式,而且包含着更深刻的内容。
从南北朝始,就有人倡导文学复古和文体革新。
西魏文帝时规定以《尚书》体式写奏章类,但因其文字古奥艰涩,故应者无几。
隋文帝也一度下诏,文章均要“实录”。
李愕上书批判时文:“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
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上隋高祖革文华书》),也没从根本上革除流弊,故成效甚微。
但这些仍然是一种改革的趋势和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要求更为强烈。
王勃提倡“蹦非圣之书,除不稽之论”,指出“周公孔氏之教,存之而不行于代,天下之文靡不坏矣”(《上吏部裴侍郎启》)。
陈子昂鲜明地举起复古大旗,针对“文章道弊五百年”的现象,提倡恢复风雅传统,继承汉魏风骨,向六朝形式主义文风发起了进攻。
随后,肖颖士、李华、元结、柳冕等进一步把改革推向前进。
李华认为“六经之志”为作者所本;韩会主张作文要“助教化”、“备劝戒”;柳冕称“君子之文,必有其道”,“六艺之不兴,教化之不明,此文之弊也”。
他们在创作中积极实践,大胆探索,逐渐形成了一股社会力量。
两个多世纪来文人们的努力,使文学改革的思想逐步丰富成熟,为中唐“古文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等一批有志于改革的古文家应运而生。
向旧的骈文展开全面攻击的时机到了!韩、柳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组织能力,发动并领导了“古文运动”。
他们主张文道合一,文以“志道”、“明道”、“载道”。
这个“道”,就是儒家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
韩愈明确表白:“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重寄张籍书》),“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原道》);柳宗元说:“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从韩愈古文运动的成败看其“尚奇”理论
![从韩愈古文运动的成败看其“尚奇”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93e61e50242a8956bece435.png)
从韩愈古文运动的成败看其“尚奇”理论作者:方璐瑶劳京榕朱文雯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7期摘 ; 要:韩愈所提倡的古文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改革战役。
这场战役是成功还是失败,历来说法不一。
部分论者认为“奇古奥僻”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也有一些论者表示“怪奇”是其古文创新和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对韩愈古文运动“尚奇”上的成败进行分析,进而探讨韩文中的“尚奇”特色及其所传达的“尚奇”理论,从而对韩愈的文学理论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古文运动;成败;韩文;尚奇中图分类号:I207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0-0144-01一、古文运动的成败初探在对古文运动成败的理解上,部分论者并不赘述其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而是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浙江财经大学朱红霞教授的《从韩愈古文运动的失败看唐代骈文的文体地位》、罗联添《韩愈研究》中专门有一节为古文运动的“成功因素”①。
也有论者针对古文运动的成败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分别论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更有甚者,将古文运动放在中国文学史的角度:“如果…中国文学史‟要证明…古文运动‟符合文学史发展的内在规律,那么古文为…实用‟、…自然‟还不够,必须证明古文比骈文更具…文学性‟。
——自然,这件事难上加难,因为按照以非功利的…审美价值‟为标尺的…纯文学‟观,毋宁说骈文倒更具…文学性‟。
”②“把…文学性‟的高低看作历史上一次文体改革运动成功与失败的主因,这大概只是一种…文学史‟的信仰。
”③撇开古文运动本身,也不谈其成功和失败,而是将其放在文学史的高度上,古文运动似乎也就无所谓成败的论断了。
二、古文运动成败分析中的“尚奇”理论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韩愈文学理论中的“尚奇”都成为了古文运动成或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方面,古文运动成因中的“推动古文发展”,就有韩愈“尚奇”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败因中的“落于奇古奥僻”,就是“尚奇”理论的侧面表现。
这是一场文学革新运动,古文将代替骈文
![这是一场文学革新运动,古文将代替骈文](https://img.taocdn.com/s3/m/afed553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17.png)
这是一场文学革新运动,古文将代替骈文“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发起的一场文学革新运动。
其实早在初唐,陈子昂就已提出改革六朝文风,但未能形成普遍风气。
中唐骈文盛行,讲究辞采华美,极重声律、对仗、用典,对形式过分追求,内容空洞无物。
韩愈、柳宗元在前人基础上,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展开古文创作。
韩愈提出用古文代替骈体文,这是与骈文相对立的一种散文,是不押韵的散文。
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时代散文传统,因此人称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现代人的概念。
唐代古文运动指的是发生在公元8世纪后期的一次文体革命。
它的口号是“文以载道”,就是要求用散文来阐明儒家古道的宗旨,摆脱骈俪体裁的束缚,使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
因为参加的人很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践,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学浪潮,所以称它为文学史上的一次运动。
发起这场运动主要是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一直没有恢复元气。
河北藩镇割据,不服中央管束;朝廷里宦官专权,地方上贪吏横行;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加上外族频频入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政治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这时一大批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就起来指摘朝廷的得失,寻求改革现实的处方。
虽然他们的政治派系不同,但都主张恢复孔孟之道的正统地位,强化封建秩序,维护中央集权,减轻剥削,缓和社会矛盾。
另外传统的古文形式已不能为新的内容服务,所以他们对“载道”的古文,也主张在文辞上“能自树立,不因循”。
也就是说,“学古道则欲通其辞”,不弄通古文辞当然没法学古道,但通文辞不是模仿因袭,而是“师其意不师其辞”,要学古人措辞的意思,并不是照抄他们的文句。
而要做到树立自己的一家之言,又必须加强自己的学识和道德修养,“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修养好,气势足,则文句的长短和声调的高低自然都会合适。
由于重视古文的创新和作者的修养,韩柳才能在学习先秦两汉散文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前代各种文学形式的艺术经验,根据当代口语提炼新的散文语言,创造出以奇句单行为主,有条理、有规律,适宜于说理、抒情、叙事的新散文。
谈唐代古文运动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谈唐代古文运动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7e04f8d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05.png)
谈唐代古文运动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我国古代的散文,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相当发达。
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汉的史传文和政论文,都取得了高度成就。
虽然它们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但作为古代早期的散文,概括起来,又有以下两方面的共同特点:一是置内容于首要地位,无论记事、写人、议论,都是有所为而发的,形式为表达内容服务;二是书面语言比较接近口语,朴实自然,不尚藻饰,写在文章中,便是明白通晓的散行文字,所谓“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是其基本要求。
所以韩愈说:“唯古于辞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他还以《孟子》的成书为例,指出:“夫所谓著书者,义止于辞耳。
宣之于口,书之于简,何择焉。
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
”当时著书撰文,无非是记录口头所要说的话而已。
古代早期的散文,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
但是,在文学发展史上,各种文体之间,往往会彼此影响。
汉代兴起的辞赋,由骚体诗的散文化演变而来,同时,它又促使散文向着辞赋化的方向发展。
辞赋实际上是一种带韵的散文,它的句式整齐,多用对偶排比,语言铺张藻丽,夸奇炫博,这些都给传统散文以很大的影响。
汉代的散文家如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同时又是辞赋家,因而他们的散文作品也就往往带有辞赋习气,比较注意语言形式的整饬对偶。
特别是东汉以后,这种趋势不断有所加强,语言的形式技巧越来越被放到重要的地位,早期的散体文终于逐渐为所谓骈体文所取代了。
骈体文发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
当时称作“今体”或“俪辞”,自唐代柳宗元以后,才开始叫做骈文、骈体文或骈偶文、骈俪文,其中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者也称四六文。
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堆砌词藻、典故,注意音韵、对偶,句式多以四字、六字成双作对,犹如二马并驾,“骈文”即由此得名。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若夫句笔无常,而字有条(一作常)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
“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阅读答案
![“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1d57ce551810a6f5248632.png)
“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阅读答案“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它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
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
他们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典范。
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
他们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
中唐时代,传奇小说和古文并兴,二者是互为影响的。
古文运动解放了文体,使着意好奇的传奇家,得到更自由的表现形式,因而促进了传奇小说的发展;传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方法,也给古文家以借鉴,因而也有利于古文运动的推广和成功。
韩愈、沈亚之都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
他们既提倡古文,也写作传奇小说。
但是,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古文运动实际趋向衰落,骈文恢复了统治地位。
原来古文运动,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
但是骈散文之间并无绝对严格的分界线。
韩柳古文并未废除骈词俪句固不必说;在韩愈提倡古文,反对“俗下文字”的当时,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以为“文之异在气体之高下,思致之深浅,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寄李翱书》),就是说,文章重在思想内容,不在骈散的形式。
完全从形式着眼来反对骈文,意义是不大的。
裴度还批评韩愈“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同上),就是从韩愈古文的内容来批评的。
古文运动当时所以发生广泛的影响,是和韩柳文内容的深广有密切的关系的。
韩柳以后,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不仅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无法挽回,而且爆发了农民大起义,道统的宣传既无补于统治阶级的没落和崩溃,士大夫振作有为的希望,也渐趋破灭,后起的古文家乃不得不把古文引上狭小、琐细的道路,古文便成为少数隐者之流的抒写生活情趣的工具。
历史趣谈:韩愈六次落榜背后 古文主张让骈文爱好者不快
![历史趣谈:韩愈六次落榜背后 古文主张让骈文爱好者不快](https://img.taocdn.com/s3/m/e59c4b0fa2161479171128ba.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韩愈六次落榜背后古文主张让骈文爱好者不快
导语:说到韩愈,几乎无人不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可就是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领袖,科举却六次落榜,最终也没能考中“博学鸿词科”。
说到韩愈,几乎无人不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可就是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领袖,科举却六次落榜,最终也没能考中“博学鸿词科”。
“公卷”延誉“通榜”推荐
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秋,19岁的韩愈赴长安投奔族兄韩弇。
不巧的是,就在韩愈快到长安时,唐德宗命河中节度使浑瑊与吐蕃缔结盟约,韩弇以殿中侍御史为判官前往河中。
当时的科举,能否中第并不完全取决于试卷的水平,名人的“公卷”延誉和“通榜”推荐至关重要。
科考之前,考生要把自己平日所作的诗文呈给朝中硕学名儒传阅评判,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响,这就是“公卷”延誉。
硕学名儒根据自己对考生诗文的评判,向主考官推荐一个预选榜,这就是“通榜”推荐。
科举的试卷并不糊名,由主试者决定取舍。
通常,主考官根据“通榜”推荐和考生临场试卷,综合决定名次高下。
考生如果没有得力名人的“公卷”“通榜”,仅凭试卷水平是很难中第的。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要想成功,不仅自己要行,还得有人说你行,而且说你行的人得行。
韩愈要想找到为自己“公卷”延誉的名人,只有通过族兄韩弇这一条路。
但当时韩弇重任在身,找关系为韩愈“公卷”延誉只能等到回长安以后。
韩愈到长安不久,便传来吐蕃劫盟的消息,除浑瑊一人逃脱外,其余一千多人全部被吐蕃所擒,韩弇更是遇害。
韩愈的期待落空了。
“长安米贵,居之大不易”,他在长安“穷不自生活常识分享。
骈句俪辞千古不朽——论骈文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骈句俪辞千古不朽——论骈文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c2f9b7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8.png)
骈句俪辞千古不朽——论骈文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摘要]骈文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它滥觞于先秦,发展于魏晋,繁荣于南北朝,中间虽经唐宋古文运动等的阻挠,但仍没有间断,而且晚唐时期的“四六”文非常盛行,不仅如此,无论是明、清还是民国,骈文都是文人雅士喜爱的文体。
直至“五四”运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才使得骈文被基本消灭,但骈文的影响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清除,直到今日,骈文仍受到部分古文爱好者的推崇。
而且骈文在其曲折发展的过程中,对后世产生了很多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既有对后世文体的影响,又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既有对本国的影响,又有对国外的影响。
[关键词]骈文;发展;影响作为“一代之文学”的骈文,在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又曲折的过程后,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骈文发展的重要时期出发,着重阐述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等时期的骈文发展历程并结合其对后世的影响,论述骈文。
一、骈文的发展“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等,是一种好用骈偶、讲究声律、好用典故以及讲究藻饰的文体,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远的历史渊源。
骈文起源于先秦。
先秦松散的政治体制促成了文化领域中“百家争鸣”这一空前的文化繁荣现象,因而出现了骈文的发端。
先秦时期的古代谣谚、六经丽辞、诸子百家之言,尤其是《楚辞》之俪偶句多是“自然成对”,这恰是骈文的源头所在,也正是在这基础上,骈文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1],如由李斯撰写的号称“骈体初祖”的《谏逐客书》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而骈文的发展大多可追溯到魏晋时期。
政治教化的作用以及学术风气的影响等使得骈文在魏晋时期迅速发展,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骈文作品,如李密的《陈情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此时的骈文,主要是晋代,已渐趋凝练、散句逐渐少见,追求对偶工整,语言力求典雅,用典日趋繁富,标志着骈文的成熟。
南北朝时期则是骈文的兴盛期。
尽管此时的骈文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梁简文帝称其为“今文”“今体”,而刘勰称其为“丽辞”,但骈文自身的特殊性等仍使它受到了众多文人的青睐,并因此出现了大量杰出的骈文,如由徐陵编写的被清人认为是骈文的集大成者的《玉台新咏序》、由鲍照编撰的开骈文体书信先河的《登大雷岸与妹书》。
论唐代骈文文体观的变化
![论唐代骈文文体观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b952ebdb33d4b14e852468e6.png)
有针对文体者 , 大抵 除了唐代古文家之外 , 以针对 文风的批评为多。典型者如梁代 裴子野、 北齐颜 之推 、 隋初 的李 谔 、 太宗 时代 的史 臣 、 唐 四杰 、 唐 初
陈子昂以及史学家刘知几等等 , 自站在不 同的 各 立 场 、 不 同角 度 对 当时 的浮 艳 文风 有 所抨 击 , 从 但 他们反对的不过是 内容空洞或修饰太甚 , 而绝非 骈偶文体 , 际上他们针砭文章弊病 的论著也都 实
代 而 受 到太 大 影 响 , 然 具有 雄 厚 的社 会 文 化基 仍 础 , 实 际上 就 是 文 学 自身 发 展 规 律 的作 用 以及 这 文学 传统 的 自然 延续 。 从 骈 体 文 逐 步得 以定 型 和 确 立 的南 朝 , 唐 到 代 古 文 运 动 的兴 起 , 于骈 文 的批 评 始 终 未 曾 中 对
般 史 书之 外 , 志人 、 怪 小说 以 及 山水 地 记 , 志 即使 富有 文 采 , 被 排 斥 在 “ 章 ”之外 , 于史 志 目 也 文 列 录 中的史 部 。散 体 文在 骈 文 的排挤 下 明显 边 缘化
收 稿 日期 :2 1~1— 0 0 1 2 2
延伸到绝大多数 文章体裁 ;进入唐代 以后 , 特别 是古 文运 动 兴 起 之 前 , 文 的影 响 并 未 因改 朝换 骈
关键 词 :唐代 ;骈 文 ;古文 ;文体
中图分 类号 :I0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0 — 10( 0 2 0 — 06 0 27 05 7 1 2 1 ) 2 0 8— 4
伴随着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 、 高涨与衰落 , 骈 文声势也相应地有所反复 :大抵 中唐古文创作繁 荣 而骈 文 风头 稍 减 , 晚唐 古 文式 微 而骈 文复 盛 , 两 者 关 系大 致呈 现 此 消彼 长 的态 势 , 但在 骈 文 、 文 古 盛衰消长 的表象之下 , 骈文的社会价值相对 于古
韩愈“以文为诗”与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以文为诗”与唐代古文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009014b2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3.png)
韩愈“以文为诗”与唐代古文运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韩愈的“以文为诗”理论及其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韩愈,作为唐代中期文学巨匠,不仅以其卓越的诗文创作赢得了后世的赞誉,更以其独特的文学理论推动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
本文将首先概述韩愈的生平及文学成就,进而分析“以文为诗”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最后总结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理论的现实意义。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韦应物、柳宗元合称“三杰”,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以内容为主,形式为辅,强调文章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情,这一理念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以文为诗”是韩愈文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指的是在诗歌创作中融入散文的笔法和结构,使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
韩愈认为,诗歌不应仅仅追求形式上的美,更应注重表达思想和情感。
因此,他提倡在诗歌中运用散文的叙事、议论等手法,以丰富诗歌的表现力。
在唐代古文运动中,韩愈的“以文为诗”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文运动旨在复兴汉魏六朝以来的散文传统,反对骈文浮华空洞的文风。
韩愈的理论为古文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了唐代散文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将从韩愈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入手,深入剖析“以文为诗”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以期全面展现韩愈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理论的现实意义。
二、韩愈的“以文为诗”理念韩愈,字退之,唐朝中期的文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对唐代古文运动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韩愈的文学观念中,“以文为诗”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创作理念,这一理念主张在诗歌创作中融入散文的元素和手法,从而赋予诗歌更为深厚的内涵和更为自由的形式。
韩愈认为,诗歌和散文虽为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两者在表达思想、情感上并无本质区别。
因此,他主张在诗歌创作中借鉴散文的叙事、议论等手法,使诗歌能够更为直接、深入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从韩愈古文运动的失败看唐代骈文的文体地位(一)
![从韩愈古文运动的失败看唐代骈文的文体地位(一)](https://img.taocdn.com/s3/m/430b806b852458fb760b5601.png)
从韩愈古文运动的失败看唐代骈文的文体地位(一)【内容提要】韩愈的古文改革,乃是一场对儒家精神进行重新建构的文化运动。
但唐朝总体的时代文化和政治精神对这一思潮持消极态度,在唐人心目中,骈文已转化为一种时代文化的心理,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稳定性。
国家公文、科举取士,皆以骈文为本。
凡此种种,皆使古文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事实上,经由六朝的全面振兴和初盛唐的进一步发展,骈文已充分显示出其作为一种文体不断充实发展、及时进行价值转换的优势,而在整个唐代长盛不衰。
但从长远看,古文运动虽然“失败”。
但这种对骈文的文体霸权地位挑战的努力却始终存在。
唐以后的中国散文史,即转化为古文与骈文此消彼长的历史。
陈寅恪认为“尊王攘夷”乃韩愈古文改革的“中心思想”,是一场振兴儒学的运动,其终极目的是排除佛教、维护儒家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
由此,韩愈以儒家向来所坚持的“夷狄”之辨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将“佛”划为“夷狄”而加以猛烈攻击。
韩愈倡导“文以载道”,以鼓扬华夏正宗的“道”统思想,而时下流行的骈文,其辞藻的绮丽和艺术层面对仗的严格要求不足以担负起宣传道统的职责。
因此,韩愈首先从文章形式的改革人手,要求废除骈文,恢复先秦、两汉之古文。
在韩愈的大力倡导实践下,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伴随韩愈的离世,古文运动旋即式微。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有唐一代,韩愈故后,佛教依然畅行不衰,骈文依然风行于世,人们信手拈出的依然是读之琅琅上口、阅之绚烂多姿的骈体文章。
韩愈的古文运动,“一时颇有声势,但未能取得代替骈文的优势。
整个中晚唐时代,骈文仍占主导地位”,“晚唐五代,骈文仍然盛行,古文不振”。
不仅如此,从实际创作情况看,“唐代中后期的文章代表乃是擅长骈文的白居易、元稹而非韩愈”。
清人姜宸英甚至认为,韩愈之后,“其徒从之者亦寡。
历五代之乱,几没不传”。
韩愈的古文运动经历五代之乱几乎爝火熄灭,骈文依然是“唐代最发达”的文体。
既然韩愈的复古精神乃华夏正统,攘夷又是最强大的哲学和理论依托,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由导致这一伟大行动的失败?而从另一方面考虑:是什么原因使得骈文历经责难而生命不息?几经波折而终于不倒?一韩愈古文改革的失败固然有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种种原因,如政治上,李唐王朝本身即属“夷狄”身份,皇帝崇佛,对于韩愈的排佛,帝王本身即持消极态度,这是韩愈古文改革失败的直接政治因素。
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
![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7b85ec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0.png)
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魏晋南北朝是骈文昌盛的时期,当时绝大多数文章,崇尚对偶、辞藻、典故、声韵等语言之类,并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
唐代承魏晋南北朝之后,骈文仍然流行。
唐代中叶,一部分文人厌恶华靡的骈文,提倡朴实的散文,以先秦西汉的古代文章为宗法对象,故被称为古文。
古文家先驱有萧颖士、李华、元结等。
其后韩愈、柳宗元出来,成就特出,与骈文形成对峙局面。
本文拟就唐代骈文、古文几个易致误解的问题,略申自己的看法。
一、唐代骈文仍占优势地位《新唐书》卷二○一《文艺传序》纵论唐代文风变化大势时有曰: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
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絺句绘章,揣合低卬,故王、杨为之伯。
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琢,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则燕、许擅其宗……大历、贞元间,美才辈出,擩哜道真,涵泳圣涯,于是韩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严,抵轹晋、魏,上轧汉、周,唐之文完然为一王法,此其极地。
《新唐书·文艺传》虽统述诗文,但这段文字以论文章为主(在封建社会中,散文内容更多地与政治、教化有关,不像诗歌以抒情为主,因此许多关心政教者把文章看得比诗歌还重要)。
史臣认为:唐代文章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初唐王勃、杨炯为代表,仍沿袭六朝骈体绮丽之风;第二阶段以玄宗时张说(燕国公)、苏颋(许国公)为代表,文风趋向雅正雄浑;第三阶段以中唐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提倡儒道,法度森严,唐文成就趋于顶峰。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创作,取得了卓越成就,名篇叠出。
其后北宋欧阳修、苏轼等人出来,进一步发展了古文的成绩。
于是唐宋古文、唐宋八大家等的名声、业绩,备受后人赞美。
正是由于此种情况,人们往往认为唐文自中唐韩愈等出来后,古文在社会上已代替骈文占主导地位。
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唐代骈文一直处于优势。
初唐王勃、杨炯等的文章是华美的骈文,自不消说。
张说、苏颋的文章,文风稍趋朴实,对偶也不似前时严整,但仍是骈文。
【高中议论文阅读】“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1c42d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7c.png)
【高中议论文阅读】“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阅读答案一般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它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
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一般论述文阅读(9每个子问题得3分分)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中国散文发展的转折点。
它打破了骈文的长期规律,创造了新的散文传统。
韩愈和柳宗元是继司马迁之后最大的散文作家。
他们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创作实践中树立了榜样。
他们创造了一种摆脱刻板印象、遵循语言自然音节、自由表达的写作风格。
他们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还普及了散文的实用范围,使散文在传统的书籍写作之外,找到了一个广阔的花园,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的风景、抒情和志向。
中唐时代,传奇小说和古文并兴,二者是互为影响的。
古文运动解放了文体,使着意好奇的传奇家,得到更自由的表现形式,因而促进了传奇小说的发展;传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方法,也给古文家以借鉴,因而也有利于古文运动的推广和成功。
韩愈、沈亚之都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
他们既提倡古文,也写作传奇小说。
第二页共8页但是,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古文运动实际趋向衰落,骈文恢复了统治地位。
原来古文运动,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
但是骈散文之间并无绝对严格的分界线。
韩柳古文并未废除骈词俪句固不必说;在韩愈提倡古文,反对““粗话”的当时,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以为“写作和写作的区别在于气势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而不是篇章和句子的裂缝以及音韵的浪费(《寄李翱书》)换句话说,本文关注的是思想内容,而不是骈文的形式。
完全从形式的角度反对骈文,意义不大。
裴杜也批评韩愈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从韩愈古文的内容来看,这是一种批评。
当时古文运动的广泛影响,与韩柳散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密切相关。
韩流之后,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
不仅诸侯国和城镇分离主义者的分裂是无法弥补的,而且还爆发了一场伟大的农民起义。
古文运动之成败
![古文运动之成败](https://img.taocdn.com/s3/m/59657d0f4a7302768e993991.png)
姓名:贾飞学号:2009210040古文运动成败之浅见摘要:起于唐,而延续至宋的古文运动,一直与骈文进行争斗,其发展之路可谓是艰辛。
古文运动,成否?败否?关于古文运动成败问题的研究,学术界也是争论不休。
全文旨于对古文运动的成功与失败,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去探寻,分析微观失败和宏观成功的原因,并试图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古文、骈文、微观、宏观;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文学现象、文学运动的出现都并非是偶然的,古文运动亦如此!对这一场不仅仅影响一时的文风革新,学术界已多有研究。
然而,在已有的研究当中,关于其成与败,却没有达成共识。
本文拟针对学界中的“失败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从《从韩愈古文运动的失败看唐代骈文的文体地位》一文的标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作者有着明确的立场:即古文运动是一场失败的文学革命运动,“韩愈古文改革的失败固有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种种原因”[1]。
而在孙昌武《柳宗元传论》中,作者这样写道:“他们堪称‘古文运动’中的双星,‘古文运动’的胜利是两个人共同努力倡导的结果……[2]”然而纵观整个文学史,我们似乎很难看到直接用成功或是失败这样的结论性术语来定论一场文学运动、一种文学现象、亦或问题发展的。
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是崇尚清谈清议之风,玄言诗则迅速的繁盛了起来,并笼罩着文坛,当时文人对其非议颇多,但是它毕竟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代表了特殊时期的文化价值取向,因而后世评论者也没有简简单单的用一个是或非字来评价它,客观的评价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先入为主的评价则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这对于文学研究工作而言,则是不可取的。
如果把整个文学发展史看成是一条大河,这条大河为何能够川流不息,一直延续到今天,我想这关键就在于各个水滴的有机排列组合吧!古文运动就是其中的一滴,对其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成功故有其成功之处,如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在倡导古文运动之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古文,至今我们仍然经常吟诵,如著名的《祭十二郎文》,不仅突破了南朝以来祭文惯用骈文体式的传统,而且通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侄儿逝去的悲痛心绪。
起八代之衰与集八代之成——论韩愈与骈文的关系
![起八代之衰与集八代之成——论韩愈与骈文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8b649c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1.png)
起八代之衰与集八代之成——论韩愈与骈文的关系翟景运【摘要】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中坚,韩愈在批评骈文的同时,更把骈文作为古文创新的起点和资源.在他的古文佳构当中,韩愈充分吸收和彰显骈文的艺术优长,大大丰富了古文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含量.韩愈的文体创新实践表明:古文创作艺术成就的高下,以及唐代古文运动的成败,与借鉴和吸收骈文艺术营养的态度和水平直接相关.【期刊名称】《东方论坛》【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6页(P84-88,119)【关键词】韩愈;骈文;古文;继承;超越【作者】翟景运【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清人刘熙载说:“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
盖惟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也。
”[1](P20-21)这话讲得相当高明,它揭示出韩愈古文的一种内在的艺术辩证法:成功的革新必定能够成功汲取文化遗产中精华,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东西,无论精华糟粕一概抛弃,绝无开拓创新的可能。
这是韩愈古文的艺术辩证法,也是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学者们看到韩愈以及唐代古文家激烈批评、反对骈文的多,而能够像刘熙载那样,同时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韩愈全力汲取八代骈文艺术营养者并不多见。
以韩愈为代表的一些唐代古文家在艺术观念上远没有后世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狭隘,他虽然不喜欢写骈文,但对骈文并未一概否定。
在韩愈之前,王勃曾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有《重修滕王阁记》,在他们之后,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表示,他自己的文章能“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
”可见王勃的骈文在韩愈心目中也是仰之弥高的对象。
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便给很多学者留下一种印象,以为韩愈是骈文的反对者,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姜书阁先生在其《骈文史论》中曾经指出,“遍读他们两人的文集,并没有直接反对骈文的言论”[2](P467)。
韩愈还曾经在《答李翊书》中说自己“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似乎魏晋南北朝直至初盛唐这样骈文从成熟到极盛时代的文字,韩愈皆未曾寓目,事实又何尝真是如此?鲁迅先生曾经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3](P12),然而他本人究竟看不看中国书,究竟看了多少中国书,略翻一下他的书帐及他所作的任何一篇文字即不难明了。
论骈文在唐代文坛的地位
![论骈文在唐代文坛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fee07bf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2.png)
论骈文在唐代文坛的地位
程美华
【期刊名称】《兰州学刊》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骈文一直是唐代文章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文体形式.古文运动前,骈文在文坛上处于主导地位;古文运动期间,骈文仍是时下文章的主流形式;古文运动后,骈文仍是当时的主流文体.也就是在此基础上才有了<新唐书·文艺传序>唐之文章"三变"之说:"王、杨"与"燕、许"之变,变其文风;"大历、贞元""美才"之变,变其文体.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程美华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浅谈唐代诗歌光耀文坛的原因 [J], 刘华
2.南朝文坛巨子骈赋苑中奇葩─—鲍照及其《芜城赋》评赏 [J], 张宏义
3.骈文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J], 莫道才
4.论辞赋在唐代的骈散之变 [J], 赵成林
5.重新解读唐代妇女地位--从唐代婢女的地位看起 [J], 张金桐;刘雪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骈体文的历史地位
![试论骈体文的历史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ebc7c063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d.png)
试论骈体文的历史地位
李明
【期刊名称】《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唐宋古文运动猛烈抨击的、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骈体文做出重新的评价.文章先论述了重新评价骈体文的现实
意义,接着阐明骈体文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了各类骈体文,既指明骈体文对后世文学有过消极影响的一面,又肯定骈体文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
要的历史地位和成就.
【总页数】2页(P71-72)
【作者】李明
【作者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试论骈体文的历史地位 [J], 李明;
2.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地位 [J], 王燕晓
3.试论行商园林海山仙馆的历史地位 [J], 杨宏烈;吴桂昌
4.试论虢国的历史地位 [J], 郭胜强; 郭永安
5.论骈体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历史地位 [J], 杜敏;杜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被低估的骈文
![被低估的骈文](https://img.taocdn.com/s3/m/e69c4441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c.png)
被低估的骈文摘要:一、骈文的定义与特点二、骈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三、骈文被低估的原因四、当代对骈文的研究和应用五、结论:骈文的价值与未来发展正文:一、骈文的定义与特点骈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独特文体,起源于先秦,盛行于汉魏六朝。
它以字句两两相对、音律和谐、词藻华丽为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骈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独特,与诗、赋、论、辩等文体并列为古代文学的重要类型。
二、骈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骈文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到汉魏六朝的骈文,再到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骈文始终是文人墨客争相推崇的文体。
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如《庐山谣》、《洛神赋》等,都是骈文的代表作品。
此外,骈文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唐代的律诗、宋代的词等文体,都受到了骈文的启发和借鉴。
三、骈文被低估的原因尽管骈文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现当代,它却面临着被低估的尴尬局面。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文学史观的影响。
在过去的文学史研究中,古代文学往往被分为“雅”与“俗”两大类,而骈文因为词藻华丽、形式繁复,被归入“俗文学”的范畴,地位相对较低。
2.文化环境的变迁。
随着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传入,白话文逐渐成为主流,骈文这种古老文体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3.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
现代社会注重实用性和简约性,骈文华丽的词藻和复杂的形式,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导致其价值被低估。
四、当代对骈文的研究和应用在当代,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骈文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一些学者开始从新的角度研究骈文,挖掘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
此外,骈文也在一些特殊场合得到应用,如书法、诗词创作等领域,仍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五、结论:骈文的价值与未来发展综上所述,骈文作为古代文学的一种独特文体,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
虽然现代社会,骈文面临着被低估的尴尬局面,但它仍然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古代文学与家族文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I206.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439- 8041( 2007) 07- 0103- 05
陈寅恪认为/ 尊王攘夷0乃韩愈古文改革的/ 中心 思想0¹ , 是一场振兴儒学的运动, 其终极目的是排除佛 教、维护儒家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由此, 韩愈以儒家 向来所坚持的/ 夷狄0之辨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 将 / 佛0划为/ 夷狄0 º 而加以猛烈攻击。韩愈倡导/ 文以载 道0, 以鼓扬华夏正宗的/ 道0统思想, 而时下流行的骈 文, 其辞藻的绮丽和艺术层面对仗的严格要求不足以 担负起宣传道统的职责。因此, 韩愈首先从文章形式 的改革入手, 要求废除骈文, 恢复先秦、两汉之古文。 在韩愈的大力倡导实践下, 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伴随 韩愈的离世, 古文运动旋即式微。而与之形成对比的 是, 有唐一代, 韩愈故后, 佛教依然畅行不衰, 骈文依然 风行于世, 人们信手拈出的依然是读之琅琅上口、阅之 绚烂多姿的骈体文章。韩愈的古文运动, / 一时颇有声 势, 但未能取得代替骈文的优势。整个中晚唐时代, 骈 文仍占主导地位0 » , / 晚唐五代, 骈文仍然盛行, 古文不 振0¼。不仅如此, 从实际创作情况看, / 唐代中后期的 文章代表乃是擅长骈文的白居易、元稹而非韩愈0 ½ 。 清人姜宸英甚至认为, 韩愈之后, / 其徒从之者亦寡。
刻本。
r 文学艺术论评
美, / 争一韵之奇, 竞一句之巧0, / 连篇累牍, 不出月露之 形; 积案盈箱, 唯是风云之状0 ¹ 。骈文的形式美感为其 他任何文体所不能取代。
骈文这种便于逞才使气的优势, 同时也给创作带 来了不便。而由于梁陈宫体诗的崛起, 对普通的骈文 创作造成巨大冲击, 骈文开始脱离比兴寄托的主旨而 只追求艺术形式的典雅华美。骈文的发展改变了传统
2007 年 7 月 第 39 卷 7 月号
学术月刊 Academic Mo nt hly
Jul. , 2007 Vol. 39 No. 7
从韩愈古文运动的失败看唐代骈文的文体地位
朱丽霞
( 上海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 上海 200433)
[ 摘 要 ] 韩愈的古文改革, 乃是一场对儒家精神进行重新建构的文
值转换的优势, 而在整个唐代长盛不衰。但从长远看, 古文运动虽然
/ 失败0, 但这种对骈文的文体霸权地位挑战的努力却始终存在。唐以
后的中国散文史, 即转化为古文与骈文此消彼长的历史。
[ 关 键 词 ] 古文 骈文 时代思潮 文体
[ 作者简介] 朱丽霞( 1966 ) ) , 女, 山东省淄博市人, 文学博士,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主要从
历五代之乱, 几没不传0 ¾。韩愈的古文运动经历五代 之乱几乎爝火熄灭, 骈文依然是/ 唐代最发达0 ¿ 的文 体。既然韩愈的复古精神乃华夏正统, 攘夷又是最强大 的哲学和理论依托, 那么, 究竟是什么因由导致这一伟大 行动的失败? 而从另一方面考虑: 是什么原因使得骈文 历经责难而生命不息? 几经波折而终于不倒?
则因势单力孤而走向式微。骈散不仅并存, 而且可以 互补, 于是许多古文家开始将古文的笔法引入骈文的 写作中, 使骈文的散化倾向进一步得到加强。韩愈自 己的古文也未能摆脱骈文的艺术影响, 即使与韩愈同 倡古文的柳宗元也/ 以古文之笔, 而炉鞲于对仗声偶 间0, / 使骈体古文, 合为一家0º 。因此, 韩愈一方面大 力抨击骈文的/ 绮丽浮艳, 华而不实0; 一方面又情不自 禁地大量创作情文并致的骈文。较之于古文, 韩愈骈 文更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流露了其/ 明知故犯0的 矛盾。晚唐, 由于古文载道不合都市繁荣的文化精神 之需, 时代需要/ 缘情0, 而布道的古文显然不合时宜,
» ¼½ 王运熙: 5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6, 河南, 载5南阳师范 学院学报6, 2004( 1) 。
¾ 姜宸英:5唐贤三味集序6, 见王士祯5唐贤三味集6 , 清渊古斋石印 本。
¿ 徐培均:5中华爱国文学史6, 第 126 页,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 103 #
学术月刊 2007 # 7
就我的研究来看, 上述结论并没有抓住根本和 要害, 古文改革失败的本质原因在于骈文文体的无 可替代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以至于成为几乎所有文 化人都不能脱离的一种文化生活。其影响之大, 即 使韩愈本身亦不能完全脱离, 他自己的许多创作也 是精美并至的骈文, 至少是骈散结合之作。这种自 相矛盾的文化现象, 也许能见证骈文和古文之间的 诸多微妙之处。
走向, 而专意于/ 淫靡0的描写。不仅如此, 用典剧增, 导致晦涩、雕琢之风畅行。一方面是语言华美、风格纤
细、技巧高超, 另一方面则是表现功能的/ 衰颓0, 骈文 开始受到责难, 隋朝李谔建议公私文翰, 并宜实录, 要 求取消公文中的修饰雕琢。但事实上, 骈文在日常生 活中仍然畅行不衰, 仍然是公文中的固有程式。初唐、 盛唐时期, 主流文体仍是骈文, 唐初官修各史, 论赞俱 用骈体, 初唐四杰即以骈文知名。同时, 从初唐陈子昂 开始, 一批有识之士公然挑战骈文, 倡导古文。要求文 道不仅统一, 宣传儒学, 而且要求/ 文0要发挥救世劝俗 之功能。因此, 初期的反对骈文者强调文章复古, 主要 是要求文章内容的充实雅正, 他们并不反对骈文文体, 而且他们的主要创作也是骈体, 如倡导古文的李华, 其 5吊古战场文6即是一篇声情并茂、激动人心的骈文。 然而, 孤鹤一鸣, 陈子昂的呐喊并未得到及时回应。直 到中唐韩愈的出现, 才发出了遥远的和声。与韩愈同 时的骈文大家陆贽鉴于韩愈排击骈文的宏阔声势, 从 文体形式到思想内容对骈文作了极大改革: 将散文的 句法引入到骈体之中, 使骈文成为一种不用典、不征事 而平易自然、驱使自如的文体, 有行云流水之致, 而无 堆砌板滞之疵, 又摆脱了绮罗香泽之态, 极大地提升了 骈文的表现功能。陆贽之前, 骈文多吟咏哀思, 摇荡性 灵; 陆贽之后, 骈体既可描摹风景, 可畅怀写情, 而且可 以议论说理, 情文并茂, 华实相扶。可以说, 至此, 骈文 已经完全具备了古文的表现功能。而韩愈的古文改革
韩愈反对六朝已达巅峰的骈文, 其5寄李翱书6有 引其友人裴度所言, / 观弟( 李翱) 近日制作, 大旨常以 时世之文, 多偶对俪句, 属缀风云, 羁束声韵, 为文之病 甚矣, 故以雄词远致, 一以矫之, 则是以文学为意也。 且文者, 圣人假之以达其心, 达则已, 理穷则已, 非故高 之、下之、详之、略之也0。李翱为韩愈门生, 在其师极 力反对骈文之时, 他却大力创作骈文, 以至于韩愈友人
化运动。但唐朝总体的时代文化和政治精神对这一思潮持消极态度,
在唐人心目中, 骈文已转化为一种时代文化的心理, 具有极大的广泛性
和稳定性。国家公文、科举取士, 皆以骈文为本。凡此种种, 皆使古文
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事实上, 经由六朝的全面振兴和初盛唐的进一
步发展, 骈文已充分显示出其作为一种文体不断充实发展、及时进行价
中国文章, 自先秦时起, 即以奇句单行的散体文为 主, 到汉代, 由于辞赋风靡, 散体文为了自身的/ 生存0 和自己的文体地位, 不得不与时俱进, 改变自己的风 格。因而, 汉代的散体文吸收辞赋的艺术表现手法而 开始讲究对偶, 骈文规模初具。两晋, 骈文正式成体, 以陆机成就最高, 他许多骈文都精彩富艳, 对仗工整。 不少篇章成为经典, 为后世学人反复模仿。旨在推扬 骈文的萧统5文选6即以陆机的选文为最多。南朝, 琅 琅上口的骈文取代了枯燥乏味的玄言诗, 骈文地位得 到进一步提升, 形式上也逐渐制定了许多创作规则, 如 / 绮 纷披, 宫徵靡曼0句的字数必须是骈四俪六, / 四 字密而不促, 六字格而非缓0, 要求平仄配合, 而用典、 比喻、夸饰、物色等也有严格要求。除四六对仗、韵律 流畅、辞藻华美的审美感受外, 骈文严格要求用典。典 故并非骈文才用, 散文、诗歌的运作中适当用典能增加 美感和可读性, 但用典并非散文和诗歌的必然要求, 而 骈文则几乎非用不可, 而且以多取胜, 以巧擅长。公文 中的大量用典, 从作者方面讲, 其钩贯经史、熔铸古今、 闳丽渊雅, 既可显示作者学识渊博, 亦可使文章风格典 雅、词句精工, 增强艺术感染力, 同时还可以使文章语 气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不致因言语过于急切而触怒皇 帝。由此, 最大程度地发挥/ 达意明事0的文体功用。 而从读者方面讲, 情境贴切的典故, 能够激发内心的共 鸣, 从而产生审美的愉悦; 典故还可以引发更多的联 想, 而这正是古文所不具备的特质。徐陵、庾信作为时 代骈文高手, 其为数众多的经典篇目, 辞意委婉、造语 精妙、动人至深, 书表制诰、朋友间的书信均多用骈体, 出现了一批隽永的山水小简。即使学术著作, 亦并用 骈体。南朝后期, 骈体的应用范围不仅/ 庙廷之上, 敷 陈圣德, 典丽博大, 有厚德载物之致, 则此体为宜0¾, 而 且扩大到历史论文和哲学论辩之中, 更专注于辞藻之
一
韩愈古文改革的失败固然有政治、经济、哲学、文 化等种种原因, 如政治上, 李唐王朝本身即属/ 夷狄0身
¹ 陈寅恪:5金明馆丛稿初编 # 论韩愈6 , 第 329 页, 北京,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2001。
º 韩愈: 5韩昌黎先生 集 # 谏迎佛骨 表, 上海, 中华书 局, 民 国 9 年 ( 1920 年) 铅印本。
# 104 #
裴度也深表不满, 故对李翱提出严厉批评。但我们却 也看出, 韩愈排斥骈文的行动有颇多自相矛盾之处: 一 方面, 倡导古文, 但他自己却未为表率, 他无意识地利 用骈文形式反对骈文, 而且其几乎所有的应用文都是 骈文。韩愈反佛的上疏, 也多为骈体。这就说明, 在韩 愈的时代, 骈文始终是主流文体。
份, 皇帝崇佛, 对于韩愈的排佛, 帝王本身即持消极态 度, 这是韩愈古文改革失败的直接政治因素。哲学方 面, 佛教信徒的众多, 尤其是许多高级政府官员的信佛 成为排佛的主要障碍。上述两条乃韩愈古文改革失败 的外部因素, 而在学术史研究中, 更多的笔墨集中于对 韩愈自身方面原因的探讨, 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 一, 即许多学者所认为的/ 学力不至0。韩愈倡导词必 己出, 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 其文章化为儒学的布道工 具而缺少文采, 难以流通, 这直接影响到其古文的传播 和接受。这固然可为一说, 但/ 学力不至0要成为古文 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却是有些勉为其难的。其二, 韩 愈倡导/ 文以载道0之/ 道0乃是孔子的/ 仁义道德0, 极力 提倡一千多年前的孔孟之道, 并试图以此挽救已经变 化离散了的世道人心和失堕的政治权威及其思想秩 序, 这显然是/ 软弱无力, 又迂腐不实的0¹ 行为。因为 韩愈所宣扬的/ 道0已远离了现实社会和当时的受众群 体, / 道0的超现实性又扼制了古文的传播价值和受众 数量, 因而清末学者夏曾佑将韩愈古文喻为/ 俳优0 º 。 其三, 韩愈/ 独高遂古, 以二帝三王为根本, 以六根四教 为宗师0» 。韩愈所作古文, 旨在明道, 他认为, 宣扬道 德, 是自己的神圣天职。由于过分强调文章/ 载道0的 道德功能而导致文章/ 空言义理0¼, 情感枯涩。由此, 他的古文正如其人, 保持了清醒的理性, 却忽略了文学 之所以为/ 文0的抒情和社会公用性。所以, 韩愈古文 / 不足以振奋人心0½ , 由此古文改革必遭失败。上述情 况说明, 学界在努力探求古文改革失败的种种原因。 固然, 每一说皆可自圆。关于此, 诸本文学史和专门文 体史已多有论述, 于此不再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