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蒋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它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十章第一节。
一、说教学理念根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我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二、说教材㈠教材分析本章的内容是从“新中国初期、70年代、改革开放”三个时间段介绍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的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
㈡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㈢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识记理解运用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苏建交及建国第一年外交成就“求同存异”“万隆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神”②过程与方法本课以启发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讲授法。
主要包括四个环节:Ⅰ提供历史资料、营造历史环境—Ⅱ学生阅读、欣赏、理解—Ⅲ欣赏活动、再现历史—Ⅳ学生感悟、教师评价。
各环节均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周总理倡导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四)、教学重点、难点⑴、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据: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而且,该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万隆会议正是其具体实践。
⑵、教学难点:万隆精神依据:万隆会议倡导的求同存异精神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与发展,而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不容易理解三、说教法、学法1.教法⑴教法选择:在教法选择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谈话式的问题教学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这样既可以实现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又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2021年整理)
(完整)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09历史2班蔡荣丽 2009084219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是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第一节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在外交上实行新的外交政策很有必要,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因此本节课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本节的基本知识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2)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2)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3)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掌握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内容及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新中国初期外交说课课件
万隆会议(1955)
(1)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
(2)取得了什么成就?
求同存异
什么是“同”、什么是“异”(简要介绍)
同
①共同的经历:都曾 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 略; ②共同的任务:面临 着民族独立、发展经 济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维护世 界和平与发展
异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 生活习惯等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 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
2、具体内容是什么?
3、有什么重大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 .
过课本内容、问题回答和教师讲解强调,让学 生了解五项原则的重大作用,以理解本课重点。
2、“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B) A 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 B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 站在亚非拉美被压迫民族一边 D 站在苏联一边
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下列哪次双边谈判 中 (A) A、中印谈判 C、中苏谈判 4 B、中缅谈判 D、中美谈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是(A) A、日内瓦会议 B、亚非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等
PART 04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独立自主和 平外交方针
一 方针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提出
1个总方针
3个具体政策
二 外交成就
1. 同苏联为首的17个国 家建立外交关系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 日内瓦会议、万隆 会议
导入新课
截取纪录片《大国外交》的片头作为导入,教师简单解说 视频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并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
第23课新中国的外交说课稿
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历史采用专题式编写,必修一属于政治卷内容,讲述了中外古今的政治文明,体现了政治文明的传承性和创新性。
本单元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50多年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
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是中国政治活动史的收尾部分。
是学好政治活动史和国际关系史的关键。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地位重要。
对于学生理解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困难环境下,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绩,去体会新生政权确立的艰难以及中共领导人的外交智慧与才能。
同时又承上启下,既可以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作对比,又是学习“外交关系的突破”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的基石。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讲述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成就。
学情分析初中已有的知识基础看,由于初中《历史与社会》已经对“建国初的外交政策”作了初步介绍,学生理解本课的难度相对降低。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正处在高一年级开始阶段。
这一时期的学生从历史学习角度看,具有明显的从初中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高中抽象思维为主的特征。
对于外交活动虽有了解,但对于外交政策还是较为陌生,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较深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知道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有关内容;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完善;知道我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有关史实2、理解:简述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国际环境;概述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政策的意义;认识我国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发挥的重要作用。
3、运用:比较分析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本质区别;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探究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就。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从本单元来看,它为随后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从全书来看,本课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
2、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资料,这就为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由此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历史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中国对两次会议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文献,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立起来了。
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也为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它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第一节。
★一、说教学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二、说教材㈠教材分析本章的内容是从“新中国初期、70年代、改革开放”三个时间段分别介绍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本节主要是介绍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方针与成就。
㈡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三、说教法、学法1.教法方法:主要采用谈话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配合讲授法,探究法等。
益处:师生交流互动,便于知识掌握。
⑵教学手段选择:方法:多媒体益处: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最好效果。
2.学法⑴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接触过本节的知识,但由于历史知识不广,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对于该课内容,主要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一些简单的分析上,学生的分析、归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讲述的生动形象、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⑵学法指导①课前指导:带学案预习②课堂指导:注意听讲③课后指导:背诵即可,加适当习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出示中苏建交影片和中国参加日内日瓦会议及万隆会议影片。
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课堂讲解及教法运用: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梳理】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1、背景:教法→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总结,大屏幕展示(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美苏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也是新中国外交的总原则。
3、基本方针(具体的外交方针)教法→学生自主展示(知识简单,课本讲解详细)⑴另起炉灶”教师提示核心知识点①含义: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2.万隆会议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导入新课】我们党的国家领导人在近日访问亚非各国时指出,要发扬双方的传统友谊,推进双方的互利合作,特别强调要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与他国的关系。
如何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的?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学生看书后回答。
“二战”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表现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都遭战争重伤;社会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战后,因为整个世界日益形成“两大阵营”的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最主要的成就是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建立勒新中国。
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该制定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书写中国外交史的新篇章呢?在1949年6月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毛泽东就向全世界声明:"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和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毛泽东的讲话提出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接着,在同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为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呢?学生看书后归纳出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基本方针、含义及意义。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2)(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方针,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学习,培养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使学生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能力。
论从史出问题探究概括阐释情境再现通过对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党和政府能够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从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出发,制定成熟的外交政策;通过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成就的概括和分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什么缘故成为处置国与国关系的大体准那么【教学方式】本节课要紧采纳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踊跃性,培育学生试探、分析问题的能力。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进展特点,也利于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历史思维能力。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育学生的分析、评判和辨伪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探讨和创新精神。
【导入新课】咱们党的国家领导人在近日访问亚非各国时指出,要发扬两边的传统友谊,推动两边的互利合作,专门强调要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处置与他国的关系。
如何明白得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是如何提出的?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哪些深刻的转变?学生看书后回答。
“二战”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转变的表现主若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峻减弱,要紧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都遭战争重伤;社会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趋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桎梏,博得了独立;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1)识记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有关内容;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完善;知道我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有关史实。
(2)理解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政策的意义。
认识我国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3)运用通过比较,认识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区别;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探究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能力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置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的本质区别,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学习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通过对我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所起作用的学习,体会我国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思路设计本课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本课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教学资源学生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并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自主搜集资料,与本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准备课堂上交流。
教师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_说课稿
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1.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Ⅰ)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课的内容,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在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因此,本课内容处于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2.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新中国制定外交方针时国内外的形势;“求同存异”方针依据:学生具体的实际状况和人民版历史课程标准设置。
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2)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3)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严峻形势,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对新中国外交成就和国际地位提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教材内容分析:在人民版新课程教材中,为了更好地体现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编者分三个阶段编写了《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按照三个阶段编写,体现了阶段特征,便于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的发展线索。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第一个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四、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课件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 学法、还原法(借助CAI课件最大化还原历 史面貌)
五、学法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 探究,善于思考,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 获取新知,学会解决问题。
度、缅甸时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 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问题 1998年,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我国为什么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抗议?在这 个事件中,美国违反了五项原则中的哪一 条?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主题成果
“一边倒”的方针的提出,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当时两 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 篮中。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方针,既可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包围,更可以壮大社会主义阵 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成果,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的外交政策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两极格局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课堂练习1
2.“另起炉灶”的含义是:(
)
A 不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B 不承认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关系 C 走与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的道路 D 不承认历史上的一切条约
3、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
加的国际会议是(
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 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掌握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3)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背景;(2)运用时间线索,分析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3)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原因;(2)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的背景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历史发展至新中国建立;(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2)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讲解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3)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外交案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等;(2)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复习教材,巩固所学内容;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焦捷。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课标要求。
本课的课标要求分为两个层次,识记层次,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层次,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第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一课,共有三个子目,以时间为序介绍了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新中国初期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50年代为进一步扩大外交,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步入世界舞台,担任国际重要角色的一系列外交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摆脱屈辱的外交形式,实行新的外交政策很有必要,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端,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性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已经了解国相关史实,但尚未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的发展形成系统的认识,这是本课学习的知识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是引导学生认识难点问题的能力基础。
另外,本课涉及到的政策如“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表述等比较形象,周恩来等人物耳熟能详,并且国内展现这些伟人、重大事件的文学、影响资料丰富,能够很容易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基于课标要求、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整合型的教学目标:(1)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理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政策的具体含义及其意义,学生培养放眼世界,辩证发展地分析历史问题、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2)能够说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通过材料,理解其在我国外交活动中的意义,学生提高分析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树立起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理念。
(3)知道新中国初期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相关资料感受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采,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教案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内容,激发学生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兴趣。
1.1.2 帮助学生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1.1.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思考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方法1.2.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2.2 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解读重要外交事件的具体过程和影响。
1.2.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3 教学时长1.3.1 预计教学时间为45分钟。
二、知识点讲解2.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2.1.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1.2 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2.1.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2 重要外交事件2.2.1 抗美援朝战争2.2.2 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2.2.3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3 外交成就2.3.1 建立广泛的外交关系2.3.2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2.3.3 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三、教学内容3.1 教学主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重要事件3.1.1 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背景。
3.1.2 分析重要外交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3.1.3 总结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及其意义。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4.1.2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事件。
4.1.3 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4.2 过程与方法4.2.1 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事件。
4.2.2 培养合作交流、讨论问题的能力。
4.2.3 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我国外交事业感到自豪的情感。
4.3.2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的精神。
4.3.3 培养学生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五个部分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外交成就,这些内容在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
同时,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本课内容有三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前两目分别是1953年之前的外交方针与1953年之后的外交原则,第三目是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概述其在指导建国初期的外交实践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叙述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国际视野来全面地观察、分析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归纳三大外交方针的内容与意义;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论从史出地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通过材料阅读,分析、评价“求同存异”的历史智慧与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认识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进一步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从而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感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大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学难点是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五、学法教法本课是新授课,课时为1课时。
相应的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确定与学法教法的选择,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板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堂导入呈现三张有关旧中国外交的照片,分别反映《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二十一条》签订的情况,引导学生回顾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历史,通过设问“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我们还
要实行这样的外交吗?我们要对清政府与北洋政府的屈辱求和外交政策说‘不’,也对近代西方列强的武力外交说‘不’,与这种屈辱求和、武力推行的外交政策相反,我们的外交总则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那么,在这种外交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又采取了哪些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呢?”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顺势过渡到本课第一目内容学习。
(板书:一、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二)课堂展开第一部分:三大外交方针的提出给出一副当时美苏对峙的世界格局图,再结合两则有关“冷战”的材料,引导学生体验当时的国际国内情境;在明确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后,提问“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我们应该实行怎样的政策?”顺势进入“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方针的内容、意义和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板书:1.“另起炉灶”2.“一边倒”、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我将用在ppt中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进行具体分析。
最后结合几幅照片,向学生展示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特别是与苏联的建交。
第二部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板书: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首先给同学们展示一段关于周恩来总理外交的视频,既引起学生的兴趣,也由视频中的内容引出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师通过图片与文字材料,介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最后,论从史出地总结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第三部分: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板书:三、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这两次会议是1950年代中期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引下走上了世界外交舞台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前者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回忆,后者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在讲述日内瓦会议时,要让学生从“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步入会场”的照片中提取信息,感悟周恩来的外交风采与人格魅力。
在讲述万隆会议的时候,要通过材料着重介绍“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让学生感悟周恩来的政治眼界(从亚非国家的共同历史与现实处境中寻求各国共鸣)、语言魅力(简洁、到位而有力)与外交智慧(抛弃狭隘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之争论,站在共同利益的高度上看问题,“求同存异”与与会国代表之见“异”忘“同”相区别,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最后归纳“万隆精神”的内容。
(三)课堂深化联系本课所学,以“我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从而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以“求同存异中的思维创造”为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突破常规思维、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不仅是外交智慧的表现,也是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思维品质。
课堂深化将使本课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到有效地落实。
(四)课堂收束运用概念图示法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再回顾,概括提出本课的重点知识:“一条总原则”,“两次会议”,“三大方针”,“五项原则”。
帮助学生记忆历史,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了文字材料、影像材料、图片材料等,并结合了讲授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情境创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努力做到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升华了情感。
以上是本课的教学设计及相应的理论依据,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附)板书示例: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另起炉灶”
2.“一边倒”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三、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说课稿
共分六部分,以下介绍前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①》必修第五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从“新中国初期”、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三个时间段介绍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依据上述课标要求,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理解?运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中苏建交及建国第一年外交成就?“求同存异”
“万隆精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启发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讲授法。
主要包括四个环节:①提供历史资料、营造历史情境——②学生阅读、欣赏、理解——③学生活动、再现历史——④学生感悟、教师评价。
各环节均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为新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周总理倡导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
2、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而且,该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万隆会议正是其具体实践。
因此,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本课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万隆会议倡导的“求同存异”精神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而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确定“万隆精神”为本课教学难点。
五、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六、教法、学法
1、教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的优点,依据本课的内容特点,主要采用启发教学、问题教学和谈话教学,让学生在民主、酣畅的氛围中巩固基础、探究新知、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