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合集下载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刚开始读的时候,有点头疼,这书的文言文就像一道道密码,得慢慢去破解。

不过一旦入了门,那可真是发现了宝藏。

刘勰这人可太牛了,感觉他把文学这事儿琢磨得透透的。

从文学的起源开始讲起,就像在给文学追根溯源,说什么“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这就好像告诉我,文学是从人心里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东西,就像花朵从土里冒出来一样自然。

在讲到文章的风格时,那更是五花八门。

有典雅的、壮丽的、新奇的各种风格。

我就想啊,这就像人一样,有的人端庄稳重,有的人热情奔放,文章也是各有各的性格。

比如说那种华丽的文风,就像穿着盛装出席宴会的贵族,每一个词藻都是精心挑选的珠宝。

而朴素的文风呢,就像穿着粗布衣裳但却干净质朴的邻家姑娘,别有一番韵味。

书中对于批评家的要求也很有意思。

批评家不能瞎批评,得有眼力见儿。

这就好比一个美食评论家,自己要是个味觉失灵的人,还怎么去评价菜的好坏呢?批评家得自己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正确地评价别人的作品。

不过呢,这书也有点小“毛病”,就是读起来太累人了。

文言文毕竟和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太多,有时候一句话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明白意思。

但是这也像在爬山,虽然过程很辛苦,可是当你爬到山顶,看到了那么美的风景,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当我第一次翻开《文心雕龙》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心里有点发怵。

毕竟这书名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感觉会是那种充满晦涩理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著作。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忧有点多余。

这书就像是一位博学多才却又亲切和蔼的老师,耐心地跟我讲述着关于文学创作的种种奥秘。

在书中,刘勰对于文学的起源、发展、创作方法以及各种文体的特点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刻,让我这个对文学懵懵懂懂的人,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一盏明灯。

比如说他提到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决定去附近的公园逛逛。

公园里的人可真不少,有带着孩子玩耍的家长,有悠闲散步的老人,还有一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在草地上野餐。

我沿着湖边的小路慢慢走着,微风轻轻拂过脸庞,带来了湖水的清新气息和花朵的芬芳。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棵特别的树。

它不像周围的树木那样挺拔直立,而是有一些弯曲,树枝也显得有些稀疏。

但就在那弯曲的树干上,竟然有一只小鸟在欢快地歌唱。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小鸟身上,形成了一道道金色的光斑。

那一刻,我的内心被一种莫名的感动所占据。

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可当我拿起笔,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该从何写起。

我试图描述那棵树的形状,小鸟的歌声,还有阳光的温暖,但总觉得词不达意。

这时候,我想起了《文心雕龙》中说的“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我意识到,自己平时的积累还是太少了,对于事物的观察也不够细致。

于是,我重新回到公园,坐在那棵树下,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感受它的气息。

我注意到树干上有一些细小的纹路,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树叶的颜色也并非单一的绿色,而是从浅绿到深绿的渐变。

小鸟的歌声也有高低起伏的变化,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经过这样一番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我再次动笔,这次就顺畅多了。

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虽然文字还很稚嫩,但我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原理性的理论专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块不朽的丰碑。

《文心雕龙》这个书名的含义是,“文心”指写文章的用心,“雕龙”是指要把文章写得如雕绘龙纹一样精美。

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即写文章时的心思。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雕龙,即对文章的雕刻修饰。

两个词合起来,就是说写文章的心思以及文章怎么写。

全书37000多字,分为50篇。

今本的《文心雕龙》分10卷,上下两部,每部25篇,每篇又系以赞。

从论述的内容上划分,大致上可分为四个部分。

由于只阅读了前两部分,因此,只对前两部分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感受!一、体大思精第一部分,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五篇,是作者自称的“文之枢纽”,也就是本书的总论,主要阐明白己所建立的文学批评体系的根本原则。

《原道》篇提出写作最根本的是要表现“自然之道”《征圣》和《宗经》二篇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概括了写文章要“衔华佩实”的基本原则。

其中《原道》、《征圣》、《宗经》为一组,阐述执正之理,中心思想是阐明圣人根据道和上天意志制作的经书是文章的典范和渊源,因此为文需要学习儒家经典;《正纬》、《辨骚》为一组,阐述驭奇之理,合起来构成了“执正驭奇”的基本观点。

第二部分是文体论。

包括《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讳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招策》、《檄移》、《封弹》、《章表》、《奏启》、《议对》、《书记》20篇。

这部分从“原始本末”、“释名章义”、“选文定篇”和“敷理举统”四个方面,论述了35种文体的源流和特征,将文章分为“文”和“笔”两大类,解释其文体名称和意义,并列举以往的作家的创作,评论其作品,概括出每一种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要领。

这一部分是从感性材料上进行分析,为后文进一步进行理论阐述打下了基础。

二、核心思想《文心雕龙》中虽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的思想。

《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雕龙》读后感

【书香心语】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是写作的方法,雕是将各种写作方法融会贯通,龙是写出的优秀的文章。

“文心雕龙”就是研究各种写作的方法,通过融会贯通后,可以写出优秀的文章。

以上是我对于《文心雕龙》一书主旨的理解,以下是我读完《文心雕龙》的收获。

写作的过程一般是情理积蓄确定后选择意象素材,铺展文辞并决定取舍后斟酌字词和音韵。

作者情思积蓄到一定程度后受到触动,便会铺展而成为文辞;而读者通过阅读文辞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思,进而产生共鸣或者受到启发。

思想表达得充分而语言又有文采,情感要真实而文辞又巧妙,这就是刘勰指出的写作的金科玉律了。

顺着心意和情绪,恬然自得地去写作,就会事理明白而情思舒畅;过分地钻研思虑,则会精神疲倦而气力衰微。

所以,为抒发感情而写作就会言辞简洁,感人至深;为写作而造作感情就会文辞浮华,内容杂乱。

写作构思是作者精神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志气掌握着精神能否展开联想和想象;辞令支配着客观事物能否被顺利地表达出来。

写作的谋篇布局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开篇要总括文章的内容和条理;二是所写的内容要首尾呼应;三是合理决定素材和语句的取舍;四是各部分要紧密衔接,天衣无缝。

文章的风格一共有八种,可以分为相反的四对,分别是典雅与新奇,深奥与浅显,繁杂与精约,刚健与柔婉。

不同的风格会受到不同文体的制约,不同文体又会受到不同内容的制约。

不同的文体和风格有着不同的作用,全靠作者的才情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思来做出恰当地选择。

只有风骨而没有文采的文章就像是凶猛的山鹰,只有文采而没有风骨的文章就像是绚丽的野鸡,只有两者兼备的文章才能称得上文场笔苑中的凤凰。

文思丰富的作者善于铺陈,才思精要的作者善于简化。

删削了文字而内容不完善,那是残缺而不是精要;文辞铺展了而语言重复,那是繁杂而不是丰富。

好的文章即使丰富也不能再删减,即使简略也不能再增补。

《诗经》六艺中的“比”是比附事理,“兴”是起兴引情。

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观后感
先说这书名吧,“文心雕龙”,听起来就特别高大上。

“文心”就像是在说文学的那颗心,是灵魂所在。

而“雕龙”呢,就好像是要把文章雕琢得像龙一样精美。

这就好比是厨师做菜,不但要食材好,还得精心烹饪,把菜品弄得像艺术品一样。

书里讲到好多关于文章怎么写的门道。

像什么文章的风格啊,有的风格就像个文静的小姑娘,细腻温婉;有的呢又像个豪爽的大汉,气势磅礴。

而且还说写文章得有情感,不能干巴巴的。

这就跟人说话一样,要是没感情,就跟念说明书似的,谁愿意听啊?比如说写一篇怀念故乡的文章,如果没有那种浓浓的思念之情在里面,就变成了简单的地理描述,那多没意思。

它还提到文章的结构,这就像是盖房子。

得先有个稳固的框架,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

你看那些好文章,开头就像一个吸引人的大门,把你引进来;中间就像房子的各个房间,安排得井井有条;结尾呢,就像一个漂亮的屋顶,给人一种圆满的感觉。

而且我发现啊,古代的这些文学大家们可真聪明。

他们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花花绿绿的写作工具,也没有网络上那么多素材,但是人家就能琢磨出这么一套关于文学的大道理。

这就好比是在简陋的厨房里,做出了满汉全席。

文心雕龙定势读后感

文心雕龙定势读后感

文心雕龙定势读后感《文心雕龙定势读后感》读《文心雕龙定势》,初时有些懵懵懂懂,感觉它的理论既深奥又玄虚。

读到刘勰所说的“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我感觉他在强调文章的体裁、情感与风格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就如同我们看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比如诗歌可能有它抒情表意时独特的趋势和风格,散文可能又是另外一种姿态。

这让我想起平时读诗词,像李白的诗,大多情感豪放奔腾且诗意纵横开阖,这是他诗歌独特的“势”;而李清照的词,情感细腻婉约,词句多有一种轻柔的“势”。

这种“势”是根据诗人、词人不同的情致,以及诗词这种体裁所构成的。

特别触动我的是,文中提到的各种文体的写作之“势”不能互相混淆杂用。

这让我思考到写作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它的适用性。

比如说写议论文,如果徒有华丽的辞藻像写散文一样的松散结构,那基本不能很好地阐述论点论据。

就像我以前写作文,有时候想把记叙文写得特别灵动精美,大量用抒情描写,结果却忽视了记叙文记事的根本,把事情写得断断续续。

后来我明白了,每个文体都有它该有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和趋势,我们需要顺“势”而为。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在谈创作技巧层面上的事情,更是在传达一种文学创作的理念。

他希望创作者要尊重不同文体间的特性、尊重情感的表达与体裁之间的契合关系。

而且在创作的时候,要顺应这种关系所形成的趋势。

对了还想说,文中很多概念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消化的,需要反复多读几遍还得结合具体作品才能慢慢体会。

像文中在阐述各种“势”的时候,列举了很多不同年代、不同作家的作品,如果对这些作品的熟悉程度不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

但是一旦理解了这种理论,在今后阅读作品时就能更好地从风格和趋势上去把握作品的精髓,在自己创作的时候,很多关于风格上的迷茫或许也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此外,在我们日常的写作、文案创作等,《文心雕龙定势》的理论都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遵循一种约定的体裁趋势和表达情致的风格规律,能够让自己的作品更加有条理、更加准确地感染读者。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文心雕龙读书心得篇一: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文心雕龙·比兴》读书笔记世承班王丽婷《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我在初读《文心雕龙·比兴》时,觉得它像是一盘难以下咽的野菜,刘勰的文学理论思想真是博大而精深,让我困惑不已。

但是心慢慢静下来后,细细品味,联系古往今来的诗词,却也对《文心雕龙·比兴》有自己的一些小认识。

刘勰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意思说比是比附,是按照事物的相似处来说明事理;兴即兴起,是根据事物的隐微处来寄托感情。

起初我也理解的不是很通透,但是想到以前学过的诗词中也有类似的比兴用法,我就慢慢明白了。

正如《关雎》开头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意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的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接着就进入正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

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

“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在阅读《文心雕龙》这部千古传世之作后,我深感震撼。

它不仅是一部记载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鉴赏、批评的著作,更是一部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百科全书。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阅读,我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文心雕龙》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

这些内容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国的繁荣与辉煌,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同时,《文心雕龙》中的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之中,感受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气息。

在《文心雕龙》中,我最为感动的是那些关于信仰、虔诚、智慧、仁爱的故事。

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底线,为了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无论是为佛教事业尽心尽力的高僧,还是为民请命的英雄,都展现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正是这些故事,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然而,《文心雕龙》中也不乏揭示人性黑暗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权谋、欺诈、背叛、贪婪等丑恶现象。

这些现象让我深感痛心,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正是这些黑暗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

这种变化既有向善的一面,也有向恶的一面。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防止自己走向堕落的道路。

《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心雕龙》读后感1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

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奥,宜体于要。

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瑒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

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3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一经过老师的提点,了解到一个文史知识:古人认为乐府是歌,而非诗,虽然今天我们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而且从这篇的举例当中也可以对此进行佐证。

通读全篇我仍然对于“诗”与“歌”、“乐府”之间的界定有点模糊,从开篇第一句对“乐府”的定义:“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似乎可以认为有“五声”“十二律”的乐章就是“乐府”。

放在我个人更通俗一点的理解,那就是有曲调配合,能演唱出来的。

就算“乐府”。

如果照着这个概念去推论的话,可以联想到今天的歌曲,但这种类比可能仅仅是流于形式上的对照,从实际内容上来比较,乐府的艺术水平比现今的歌曲要超出不少。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诗经》中的篇什不也是可以吟唱出来的么,是不是因为缺少曲谱,所以是有所区别的?全篇的行文布局和上一篇《明诗》颇为接近,从乐府的发源到作者所处时期的乐府诗进行了梳理,为乐府的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提供了不错的参考。

作者大部分仅对乐府诗的音乐形式进行剖析和论述,主要的论述对象是“乐体”,因为这是乐府诗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最主要的特点。

乐府诗的最高标准是歌辞与声律的相配,歌辞“雅正容典”,声律则要求“中和之响”,“和乐精妙,故表里而相资矣。

”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是集“形式美”与“内容雅”为一体,作者认为这样表里相称的乐府诗才是好的。

自从古乐逐渐衰微,雅正的音乐难以恢复,作者在时间轴上从前往后的不断梳理中发现了两大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秦始皇焚书导致经典的流失,统一演奏乐器、音调等当面的记录也消亡,音乐声律需要重新不断地调整和摸索;第二大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淫俗的音乐容易传播,人们也喜欢这种不断变化的新鲜感,而雅正的音乐,则让人听了容易打瞌睡发呆。

所以“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

”即便如此之难,作者仍然强调音乐的雅正作用和对此的不断追求,因为九德之歌才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这才是乐府诗这种文学形式应该具有的积极意义。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一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磨砺,到了今天仍然为我们所熟知,实在不可谓不经典。

历代文人对它的评价也都很高,沈约评价道“深得文理,常陈于几案”,宋朝黄庭坚说:“所论虽未及高,然讥弹古人,大中文病,不可不知也。

”鲁迅曾说过:“东则有刘彦和(刘勰字)之《文心雕龙》,西则有亚里士孚德之《诗学》。

”于是这个学期我研读了一下刘勰的这部经典之作,虽然没有完全读完,不过对于里面的内容以及思想都有些了解,而且此文为标准的骈文,有些词句朗朗上口,对自己的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

下面就简要谈谈自己对于这部书的一些感想吧: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即写文章时的心思。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雕龙,即对文章的雕刻修饰。

两个词合起来,就是说写文章的心思以及文章怎么写。

这是我对此书到目前为止的一个初步认识。

下面分三个方面浅谈一下:一、体大思精《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原分上﹑下部﹐各25篇。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

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

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

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

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二、核心思想《文心雕龙》中虽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的思想。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文学圣经”,作者是刘勰。

这部书以其深刻的文学理论和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刘勰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创
作的认真态度。

他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观点,如“章法”、“比兴”、“典故”等,这些理论不仅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有很大的帮助,也对我们理解和欣
赏现代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的分类和评价也颇具见地。

他认为文学可以分
为“章句”、“比兴”、“典故”、“议论”四大类,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他看来,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表达和情感交流的方式,只有将文学与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除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刘勰还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
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他强调要注重修辞和比喻的运用,要善于运用典故和历史故事,要注重章法和结构的安排等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不仅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也对我们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阅读《文心雕龙》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
文学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学创作的指南,它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该书作者刘勰,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全书共一百卷,包含了文学批评、文学创作、文学风格、文学语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阅读《文心雕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博大精深,也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刘勰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他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和规律。

此外,《文心雕龙》还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独特魅力。

与西方文学理论不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更注重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和评价,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挖掘。

这种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内涵和价值的分析方法,在当今文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结起来,阅读《文心雕龙》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和研究文学。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心雕龙》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口雕龙》读后感(一)最后知叙刘勰,是果了他的这句话,“不雅山则情谦于山,不雅海则意溢于海”,“没有着一字,尽失风骚”。

写没尔口外所念,只是感觉那些实是妙趣横生的工具,出怎样便给他说没去了,而后便开端念理解他,便购了那《原文口雕龙》,古日决议钻研国粹,才开端仔细来理解他,教习他。

至古,刘勰的逝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正在人们的口纲外,其实不生疏,比起他昔时的出身,甚至借煊赫些。

那没有是偶尔的,他正在文教攻讦史上,修树了一套有体系的实践,那套实践正在汗青上搁没了同彩,有很年夜的奉献,即便到昨天,借异样具备现真意思。

正在此,次要论述他正在文教实践上提没的答习题之一:他的宇宙不雅点是唯口的,但文教不雅倒是折于唯物的。

正在《文口雕龙》前三章弱调儒教是文教的基础,那是果为刘勰的崇儒思维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糊口时期看,正在刘勰之前,从二汉以去,呈现了一些朴艳的唯心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弛衡等。

取刘勰异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提高的做品。

刘勰隐然蒙了他们的影响。

别的,他正在写《文》的时分,邪是梵学流行之际,他晚年正在钟山的北定林寺面,跟从尼佑持久研读过佛书模板,而之后他却甘愿挨着儒野旗帜去到达使本人的做品为后世所重的目标,那邪是儒野进世的传统口态。

否睹,他正在闭于文教的正常阐述上,他的宇宙不雅虽然是唯口的,但文教不雅倒是折于唯物的。

正在《本叙》外,刘勰以为美其实不初于报酬美,正在报酬美以外,先有主观的做作之美存正在。

他正在原篇内亮确的指没:孔妇子之以是伟年夜,便正在于“写六合之辉光,晓平易近熟之线人矣”。

那便是刘勰的文教不雅以是折于唯物论的根本安身点。

再者,他没有把代表主观原体的叙,当作是蒙昧无识的器,却把他当作是有口之物。

因此所谓“叙之文”,便是那个有口之物的中正在体现模式。

折于做作之美的人文,便以折于六合神亮之口而否贱。

回根到底,便不成没有把刘勰的宇宙不雅回于唯物主义了。

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

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

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篇一:《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字启迪文字文字震撼灵魂——读《文心雕龙》有感时光流逝,开学马上就要研二了。

回首这一年学习状况,按照导师的要求,在所有读过的书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刘勰的《文心雕龙》了。

它不仅是南朝也是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它那博大精神的理论思想,系统周密的内容结构,工采精巧的骈文语言,贯通古籍的文化底蕴,令人回味无穷。

它对后世文学理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史料,而且作为如此重要的一部文献,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研究。

刘勰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卓越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系完整、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有着颇多创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

刘勰的思想受佛教濡染很深。

如《明道》、《征圣》、《宗经》里面多有涉及儒家思想,杨明照曾说到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既业于儒,又染于佛”。

整本书又有着“文之枢纽”与“大易之数”的构想。

从最后一篇《序志》可以看出,《文心雕龙》共50篇。

该书可以分为四部分:其一是“文之枢纽”,主要谈本源,由《原道》至《变骚》等五篇组成;其二是“论文叙笔”,主要谈文体,由《明》至《书记》等二十篇组成;其三是“剖析情采”,主要谈创作,由“神思”至《总术》等十九篇组成;其四是“崇替”、“褒贬”主要谈文学批评,由《时序》至《序志》等六篇组成。

这就是《文心雕龙》整本书的庞大体系结构。

关于书名,《序志篇》解释道:“夫‘文心’者,??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这本书是耗尽作者一生心血的文学作品,此书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研究作家把文章写得精细优美的艺术匠心和创作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学习文艺学专业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文学的本源,首先提到了文学的本质属性,作者在《原道》中开宗明义:“文之为德也大矣,??此盖道之文也。

”接着《征圣》、《宗经》等篇目又论述了各体文学的根源,《时序》还论述了世情对文学的习染,《通变》说到了文学的继承与革新。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巨著,“它体大思精,笼罩群言,包举宏纤”,向为历代学人所重。

在学“汉语文言”文学专业时,也曾听说过此书,一值想拜读。

或因无书可读,或因古文版费时太多,一直未能如愿。

近日中华书局出版了一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译丛书”,恰有此书且已全译白话,终能一了心愿。

适逢办公厅机关开展读书活动,现将粗读此书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关于《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梁书》、《南史》均有《刘勰传》,是研究刘勰家世和生平事迹最重要的历史文献。

惜其史笔简要,语焉不详。

老一辈“龙学”大家,如范文澜、杨明照等,虽多方涉猎,使之眉目渐清,但亦屡有歧见。

后之研究者多综合各家之说,摡言其要,或斟酌献替,存疑再考。

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即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他的祖父刘灵真,系刘宋王朝司空刘秀之的弟弟,他的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

刘勰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初年(465—467),卒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前后。

总其历程,可分四个阶段:⒈少年苦读。

从出生到入定林寺,历时约二十余年。

刘勰少年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二十岁左右,又遭母丧,孤寂无依,萧索度日。

以家贫而不婚娶。

但他“笃志好学”,自七岁起,即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执著地追求“树德建言,经世致用”的人生价值。

⒉佛门试功。

定林寺是佛教名刹,高僧云集,在这里,刘勰作为佛教大师僧祐的助手,整理校订经卷,得以潜心攻读,遍览诸子百家之书,“积十余年”,达到了“博通经论”、“长于佛理”和程度,进而“区别部类,录而序之”完成了大丛书佛教经论的编定,经僧祐审阅,成为定林寺的传世经藏。

刘勰在僧祐主持下编定佛经的过程,深受其浸润和陶染,大约在他编定佛教经藏之后不久,即完成了空前的文论伟著《文心雕龙》。

⒊出仕从政。

《文心雕龙》被沈约“大重之”不久,刘勰即受命担任奉朝请,开始走入仕途。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文学从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文学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文学在浔阳江头的琵琶琴弦上回荡;文学是屈原在涅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

《文心雕龙》把这种文学性的感观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震颤并与之共鸣。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

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

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

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

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

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

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

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历史性洪钟巨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1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

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利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

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识。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

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

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

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

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

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能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

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

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

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

进而去体会那种无穷的意境。

再有《乡下人家》一文描写乡下人吃晚饭一段中天高地阔地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那种吃地意境,老师通过描绘引读、加上诗句品读等形式把学生带入到那天高地阔的画面的情境中,进而唤起对乡下人家庭院晚餐的想象。

二.欣赏音韵之美读了《声律》一章我理解到,听外在的乐音很容易为力,但听自身的心声很难听得清楚;是因为琴弦的协调可以用手来解决,而内心的情思和语音的关系就显得复杂。

其实所有声调,都有平仄之别;音响都有双声迭韵之分。

两个双声字给别的字隔开了,念起来就不顺口;两个迭韵字分开在句中两处,念起来就别扭。

都用仄声的字,音响发出以后就似乎中断了一样,都用平声地字,声调就会远扬而去,转不过来。

因此,总会象井上辘轳的绳子,一上一下,回环往复,念起来才顺口。

对读者来说,声音就会在嘴里流转,清脆悦耳,象振动着的玉佩;对听者来说,语句就会在耳里盘桓,络绎不绝,象一连串的珠子。

因此文章的美丑,寄托在吟咏之间;吟咏滋味的浓淡,流露于字句中;字句气力的强弱,归结于和谐和押韵。

使不同声调的字配合得当叫做和谐,使收音相同的字音前后呼应叫做押韵。

我们通过吟咏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和谐以及韵律感,从而感悟音韵之美。

如《搭石》一文,体现音韵之美的句子﹍﹍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我们读起来很有韵律感,怎么让学生体会到呢?先是师生分读,前面的(师)---抬起脚来(生);后面的(师)---紧跟上去(生)(并且速度逐渐加快)体会这一抬脚,一落脚,发出踏踏踏踏的声音的和谐。

再让学生加上踏踏的声音再读。

组1:前面的抬起脚来,组2:后面的紧跟上去(齐:踏踏)组1:前面的抬起脚来,组2:后面的紧跟上去(齐:踏踏)学生通过朗读,就会感觉到语言很好听,很有节奏感,从而体会韵律之美。

再如《三鲜面》一文,有一句热腾腾一碗面端上桌,色香味俱佳,连形式也分外优美肉丝细,白面长,红虾青葱撒在蛋瓣上,活脱脱像开了一朵金盏菊。

长短句式,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和谐、押韵。

给人一种韵律的美感。

三.体味情感之美《情采》篇讲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意思是情采是文章的经,语言是思想的纬。

只有经线拉正了,纬线才能织成布帛;只有思想明确了,语言才能通达流畅。

还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都是说作者先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

而读者是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

由此可见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

训练学生的语感,就要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使学生能透过文章的字句感受到作者那起伏的情感。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写总理生活简朴的句子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总理简朴的作风,可以设计成:让学生想想宫殿式的房子,原来的主人是谁?里面应该有什么?(应该是大官住、是贵族大臣住、是皇上住应该有古董、珍宝、地毯、字画)可是这些总理的办公室都没有,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有什么?(有沙发、地毯、柜子)可是也没有,只有什么?生: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层层深入的地去品读去感悟,去理解总理那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震动、人格的感化。

《背影》中特写的镜头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的的动词,(如:攀、缩、微倾)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尤其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就更显得真挚感人,因此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最后,我用《文心雕龙》最后一篇的一句话作结,生也有涯,无涯惟智人的年寿有尽,没有穷尽的只是学识。

让我们多读书,积淀自身的文化内涵。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2《乐府》篇在《文心雕龙》中序列第七,属于文体论。

全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乐府的含义、起源和教育作用;第二部分讲乐府的产生及从汉到晋乐府诗的发展历史;第三部分主要是阐述音乐和诗歌的关系,最后还说明诗人在《明诗》外另写《乐府》的原因。

我读《乐府》篇最大的收获便是知道乐府的定义。

因为在此之前,对于乐府的定义不是非常清楚,只知道乐府既可以指汉魏六朝的宫廷音乐机关,又可以指称通过乐府歌唱而形成的诗体,还包含历代文人对这种诗体的拟作等。

读完刘勰的《乐府》篇对于这一概念更加清晰一些,关于乐府是什么,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说的很详细,从作品本身的角度来说,刘勰在文章开头就指出:“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意为乐府包含了吟咏、歌唱、演奏等方面,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

从《乐府》所在《文心雕龙》的篇次来看,它是属于文体论部分,且在《明诗》与《诠赋》之间,很显然刘勰认为乐府是介于诗、赋之间的很重要的文体。

在论述乐府的起源之时,一方面他指出乐府来源于“钧天九奏”、“葛天八阕”等三代之乐,以及涂山歌于“候人”、有娀谣乎“飞燕”,来自于等方之音,同时他还说“讴吟土风,诗官采言”,可见乐府的来源不但是礼乐,还有乐官从民间采集而来。

他还明确提出“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即音乐本来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它能透入人的心灵深处。

在第三部分他论述了音乐和诗歌的关系认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只有“诗声供雅”才能符合礼制的需要。

因此通过刘勰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文心雕龙》中提及的乐府是个围绕宫廷祭祀礼仪而建立起来的关于音乐与文学的概念,因此刘勰关于乐府的定义是多角度的,既有本质的论述,也有政教作用的看法。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3《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

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第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

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

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

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但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

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但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有划时代的意义。

刘勰虽然利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

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

《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

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看上去至为平易,但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

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

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

从而刘勰得出了文章写作的原则和规律,他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轨,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儿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可以说这里的六义就是文章写作的具体化。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4我读《文心雕龙》时被里面的句子被吸引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存着,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道之文也……”刚读几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这是多么大气的文笔,多么宏伟的站位。

“文”,自古以来就被人们重视,它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一产生,它就产生了;天地多久,它就会有多久。

仰望苍穹,有日月交相辉映,天空就是纸张,日月就是最美好的文字,流淌出圣洁,照耀千古;俯瞰大地,有山川竞相争秀,大地就是纸张,山川就是最美好的文字,勾画出锦绣,美丽万载。

读着读着,心胸都变得阔大了,思想都变得辽阔了。

读这样的文章,才会让人有写文章的冲动。

《文心雕龙》是一部好书,不但对为文,对做人,对思想都是大有利处的,值得一读。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5时至刘勰去世,将近十五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现在并不陌生,他的作品《文心雕龙》更可以称得上是绝世大作。

《文心雕龙》这种文学巨作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冲击着我的感官,我想,是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与之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