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指导 第1讲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题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是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着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试题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题型一般有三种:行文思路分析题、线索作用分析题、句段作用分析题。不论散文结构思路怎样变化,都要围绕中心主旨行文,也就意味着在分析结构思路时应着眼散文文体特征,强化整体意识。

命题角度1分析行文思路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高考考查行文思路分析题有两种考法:一是梳理行文思路;二是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掌握必备知识

(一)常见结构思路

1.静赏式

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思路: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2.参游式

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思路: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3.象征式

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思路:物的描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表达志向。

4.怀念式

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思路: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5.叙史式

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这类散文大多被称之为文化散文。思路:一语统篇——追述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

(二)常见结构关系

文章内部结构关系有三种:

落实关键能力

行文思路解题“3方法”

1.划分层次法

边读边圈定每段关键信息,对此加以重组整合,归纳出各段段意,然后给全文划分层次,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2.寻找线索法

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一篇散文的构思离不开贯穿全文的线索,如能迅速捕捉到这条线索,就能很快把握住作者行文的心路历程,从而厘清文章思路。

3.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

解答此类题,首先也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然后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串起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检索,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加工。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1](2021·北京卷)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心灵的呼吸

①音乐,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是沉重而苍凉的存在。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强烈地感染了我,像土地、阳光、露珠、微风那样地真实。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一些美好的声音使你无法忘却,它渗透了你的生命,它沉重如种子落在你的心上,永远留在那里,生了根。

②父亲屋里的墙上,挂着一管竹箫,我只听他吹过一次。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已近十岁光景,父亲独自到房顶上,背靠着烟囱,手拄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我的心灵感到一片空茫,隐隐地感觉出父亲是孤独而哀伤的。天渐渐地暗黑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我不是听见,是感觉到了有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融成一气的声音,幽幽地,静穆地,一缕一丝地降落到我的心上。吹的什么曲调,我不知道,是从来未听过的声音。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深奥的体腔内部流泄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父亲什么时候不吹了,我不知道,我们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没有说一句话。箫不吹了,但那个由声音显示的情境还在,人和箫声都不愿意分离。我觉得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回想起来,我当年学着写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与箫相似的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③箫,只属于我父亲个人,他只为自己吹,不要听众。笙和管子,父亲经常

吹,不是独自吹,是跟村里的“自乐班”的人一块儿,总是在黄昏以后吹。深秋农闲以后,他们几乎天天在村里的广场上吹奏,全村人都能听到。演奏的声音,如当空月亮,照遍了每个角落。

④父亲有两船笙,一船是黄铜的,从我能记事时起,它就摆在父亲的桌上,竖立的竹管如张开的翅膀,我觉得它很好看,知道它能发出奇异的声音,就更对它生出崇敬的感情。我十岁以后,父亲置买了一船白铜的,他特别珍爱这白铜的。父亲用白铜的笙吹,我得到他的允许,怀抱着黄铜的笙坐在一边学着吹。父亲在家里偶然对我说过几句:指头按眼,不能按得太死,声音都憋死了,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我从父亲吹笙前严肃的准备动作和神情,开始向他学习,他瘦削的双手端着笙座,嘴唇跟笙的嘴一旦接触,笙跟他的生命就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整体:没有笙,就没有父亲;没有父亲,也就没有笙。

⑤“先得摸透每个笙管的个性”,父亲对我说。他让我一个音一个音地认识笙。黄昏时,我坐在屋顶上学着吹,如果父亲正好在家,他总认真地听我吹,很少指点,最多说一句“用心好好琢磨”。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我吹奏时感到很振奋,整个的生命都感触到了美妙的节奏。可以说,我对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的。

⑥父亲跟我一块儿吹,总要检查我的手和脸是否干净。仿佛不只是吹吹笙,是带我一起去一处远远的精神境界,比走亲戚还要郑重几分。父亲和我端端地坐在炕上,面对面地吹,中间隔着一张炕桌。我当时觉得这一切的细节确有必要,它表现了一种虔诚的气氛和心境。

⑦父亲没有让我吹过管子,说我人还小,容易伤了心肺。笙主要起和声作用,是柔性子,它的声音是浑圆的,而管子的声音是峻拔的,像忽上忽下飞翔的鸟,在笙声的云雾中鸣唱。管子是用硬木镂空制作的,握在手里很沉重,还镶着一圈圈的白铜。父亲吹管子时,脸憋得通红,胸间的气似乎聚集起来朝上冲,拼命朝高高的顶峰飞跃。父亲的嘴异常灵活地吹奏着,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每个音节,稍一不慎,松懈一下,就可能从高入云霄的顶峰摔了下来,把乐曲摔得粉身碎骨。

⑧到现在我还有一种看法,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可分的。黄昏后,村里的“自乐班”在广场上演奏时,那情景,那气氛,表面上很混乱,尘土飞扬,还免不了有孩子们的哭闹声,可是一旦演奏起来,杂乱的一切都融和了。“自乐班”的人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闷,当他们在一起合奏的时候,似乎忘掉了一切。所有的曲调都是很苍凉的,在苍茫之中,他们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过苦难的人生。如果我对音乐有一点素养的话,主要就是从这些充满了热汗味和烟尘气的场合感受来的。

⑨童年时半夜醒来,常听到沉郁的驼铃声在空旷的夜里一声声地响着,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是一种生命的音乐,一种长途跋涉的沉缓而坚毅的节奏。拉骆驼的老汉和一匹匹骆驼需要这苍凉而庄重的乐音伴随着。

⑩我在童年少年时期受到的音乐熏陶,使我形成了对乡土音乐的迷恋,也使我这一辈子都无法背离深入骨髓的乡土气,也影响了我的诗的气质。这也就是所有故乡的性格吧!

(取材于牛汉的同名散文)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

一过程。(6分)

[尝试解答]

[任务活动]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方向

题干中“简要分析这一过程”明示该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分析。作答时,可以将该问法转换成容易解答的问题,如“作者写他对音乐的理解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

(1)文章第②段先写自己听父亲吹箫,感受到“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说明作者对音乐的意义已有所感悟。

(2)第④~⑦段再写父亲的笙与“我”学习吹笙时的感受,“我对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的”,作者由此了解到不同乐器有不同的特点。

(3)接着第⑧段写作者对“自乐班”的感受,“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可分的”“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过苦难的人生”,这时的作者不但感受到音乐,而且感受到音乐背后的人生与社会。

(4)随后第⑨段写成年后回想童年的驼铃声,感到那也是一种“生命的音乐”,作者对音乐的感悟从乐曲延伸到现实,更加广阔、深沉。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作者先写童年时对音乐的感受,再写学吹笙的过程中对音乐的了解和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最后写成年后对音乐深沉的思考。作答时,要分条陈述。

[组织答案]

[答案]①作者因偶然听到父亲吹箫,初步地感受到音乐对于生命的意义。

②作者学习吹笙时对不同乐器在音乐上的特点有了更具体的了解。③“自乐班”的演奏使作者的理解延伸到音乐背后的社会和人生。④作者成年后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声响也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命题角度2分析线索作用

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高考常就散文线索自身方面设题,或考查对线索的阐释,或考查对其作用的分析。

☞掌握必备知识

(一)散文线索常见6大类型

(说明:在具体文本中,散文的线索有时不是单一的,如同时有时空线索。一些叙事散文多为双线并举:叙事为明线,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抒情为暗线,将情感渗透在事、景、物中。)

(二)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审题定向(1)(2021·全国甲卷)普希金的临终遗言

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当

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2)(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建水记(之四)》]

(3)(2015·江苏卷)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比邻而居》)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动词和“线索”“作用”“谋篇布局”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落实关键能力

线索(或作用)答题“3步骤”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2](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本专题[读文通法示范]),完成后面的题目。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

[尝试解答]

[任务活动]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

题干已给出本篇文章采用了“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的写法,由此可以看出,该题考查对线索进行分析。答题时,还要把握两个关键词“分别”“简析”。

第二步:通读全文,分析线索

(1)文章首先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写起,然后按照行踪转换依次展开,由“一旦进入城门”“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等语句可知,这是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城的描写。

(2)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既写了“原始之城”,又写了今日的建水城,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解答这类题,常因找不准线索,作用分析劳而无功;作用分析不到位,答案要点笼统。作答时,要紧扣第二步分析,结合具体内容阐释。

[组织答案]

[答案]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

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命题角度3分析句段作用

句段作用分析就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这些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它们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上富有特色。考生须具备着眼全篇分析这些重要句子或段落作用的能力。

☞掌握必备知识

(一)句段作用常见的5大类型

落实关键能力

句段作用分析“4角度”

虽然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但解答此类题均应从内容、结构、表达技巧和读者几方面入手。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3](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线条之美

梁衡

①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条对称的弧线。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我神魂颠倒,在手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②初中学几何时就知道,空间中先有一个点;点一动,它的轨迹就生成了一条线。所谓轨迹者,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划过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视觉驻留。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会失望。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③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夜空。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所以中国画的白描,不要颜色,也不要西画的透视、光影,只需一根线,就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山水的磅礴雄浑。那线的起落、走势、轻重、弯曲等,居然能分出几十种手法,灵动地捕捉各种美感。叶落霜天,花开早春,大河狂舞,烈马嘶鸣。确实在大自然中,从天边群山的轮廓,到眼前的一片树叶、一枚花瓣,都是曲线的杰作。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写雪后西湖的风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你看一痕、一点、一芥、一粒,虽是文字,作者却如画家一般纯熟地运用了点和线的表现手法。

④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

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⑤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的审美对象。郭兰英唱:“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奚秀兰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些都是在说他们身上阴柔至美或阳刚至强的线条。于是就专门产生了美术界的人体绘画、摄影、雕塑,舞台上的舞蹈、戏剧、模特,竞技场上的体操、健美、杂技等等。这些都是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

⑥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秦篆、汉隶、魏碑、唐楷,还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这每一种字体的线条,就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参与设计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其时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让学生去画草图。一周之后交来作业,她只看了一眼,便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多年前,当我初读到这段资料时就奇怪,只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出的一根细线,就能看出它是康熙、乾隆,还是大汉、盛唐?带着这个疑问,我终于在去年有缘亲到霍去病墓上走了一趟。那著名的《马踏匈奴》,还有石牛、石马等作品,线条拙朴、雄浑、苍凉,虽时隔两千年,仍然传递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开放、不拘一格与国家的强盛。康乾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线条繁缛奢华,怎能表现当时新中国的如日初升呢?

⑦美哉!博大精深的线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4分)

[尝试解答]

[任务活动]

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读懂句段内容

这是一道句段作用分析题,所考查段落在文章结尾部分,属于“结尾句段作用”分析题。文本最后一段具有议论性质,那么就要分析引用林徽因的故事证明了什么;再结合这一故事处于文末这样的特殊位置,分析其在表现主旨上的作用。

第二步:确定分析角度,结合文本分析

参考“句段作用”的几个角度,主要从内容、主题方面思考,并结合文本分析。内容上,引故事作例证,有力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使文章生动;主题上,深化了主题,借线条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美好期待。

第三步:规避失分误区,准确整合答案

解答这类题,有时答题角度不全,只考虑内容、结构或艺术效果中的其中两个方面的作用;有时只套用答题术语却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时,要防止这类现象发生。

[组织答案]

[答案]①引故事使文章生动,作例证有力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②深化了主题,借线条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美好期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四季京味儿

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

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

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

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们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冬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有删改) 1.(分析行文思路)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及传达的情感。

[答案]本文由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写起,引出了对老北京各种熟悉的“味儿”的描写,进而引发了作者对老北京四季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

2.(分析线索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文的线索是“气味(京味)”,作者以北京特有的气味来串联材料,写出了北京不同季节中特有的冬储大白菜味、煤烟味、灰尘味、干草味、臭鞋味、槐花味等,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生活的回忆和怀念。

3.(分析句段作用)文章第二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①结构上,总领全文,并引起下文对北京不同季节京味儿的回忆;

②内容上,表达对北京的想念;③技巧上,运用比喻手法,列举老华侨的事例,形象幽默地表达北京味儿对人们的吸引力,及人们对北京的深深的情感。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四散文阅读第一讲散文常识、高效读文及选择题突破练习含解析

第一讲散文常识、高效读文及选择题突破 突破一掌握散文的基本常识 散文,是专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一种篇幅较小、笔调灵活、形式多样的文学形式。 一、散文特点 1.形散神不散。这是散文的基本特点。可以说散文的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读懂散文的难度要远高于读懂小说。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散文分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以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 这类散文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4.哲理散文。 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三、阅读方法 散文阅读,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阅读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文眼”就是一篇文章构思的焦点。围绕着这个焦点,把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统一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见,“文眼”既是全文的主旨,又是行文线索。在散文中,“文眼”往往是一段深含哲理的话、或是包含情感的词语、或是表达深刻感受的句子。它可能出现在标题、篇首、篇末、篇中。有的文眼本身就是中心句。 2.读散文要读懂意境。 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这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 “意境”是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意境”必须是情景交融的,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的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的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是包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 3.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指导 第1讲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题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是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着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试题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题型一般有三种:行文思路分析题、线索作用分析题、句段作用分析题。不论散文结构思路怎样变化,都要围绕中心主旨行文,也就意味着在分析结构思路时应着眼散文文体特征,强化整体意识。 命题角度1分析行文思路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高考考查行文思路分析题有两种考法:一是梳理行文思路;二是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掌握必备知识 (一)常见结构思路 1.静赏式 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思路: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2.参游式 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思路: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3.象征式 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思路:物的描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表达志向。 4.怀念式 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思路: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5.叙史式 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这类散文大多被称之为文化散文。思路:一语统篇——追述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 (二)常见结构关系 文章内部结构关系有三种: 落实关键能力 行文思路解题“3方法” 1.划分层次法 边读边圈定每段关键信息,对此加以重组整合,归纳出各段段意,然后给全文划分层次,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2.寻找线索法 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一篇散文的构思离不开贯穿全文的线索,如能迅速捕捉到这条线索,就能很快把握住作者行文的心路历程,从而厘清文章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完整版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阅读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 1.树立主题意识 2.树立整体意识 3.树立思路意识 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 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 4.树立问题意识

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第一,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 第二,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及副标题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第二,注意注释。有时对理解文章、解答问题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关注文中的显性指代语,思考它们的指代内容。在文章中为了简洁往往用指代语。例如: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因为这些、其、其实等等。 第四,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 第五,确定区域,圈点勾画。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7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题

专项对点练17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题 (时间:30分钟分值: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1分) 与松鼠共餐 马步升 在都市人的眼里,生活在山区的人随时都有被孤寂胀破的可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大的误解。都市的喧闹是人造的并以人为主体的,一旦市面萧条,那便是一片真正冰冷的荒漠。以这种热闹的眼光观照人烟稀少的山区,难免就要为其悲悯了。 其实,山区是一个众生喧哗的世界,与人为伴的不仅有人,还有无数生动的生命。且不说,人们整日被自己驯养的家畜家禽所围绕,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异于同类的生命的声音,即使游荡于荒山野岭的生灵也在与人类同奏着生命的旋律。也许正因为山里人对孤独的恐惧,便也格外珍视自己与其他生命种属的和睦相处。客观地观察所得的结论往往有失客观,实际的体验则更具真实性。 我读初中的时候家里和学校隔着十五里山路,在这段漫漫黄土便道上只散落着两个村庄,大部分路段都处在无人烟的黄土丘壑中。那时,村中也只有我一人读初中,学校没有寄宿条件,我每天是后半夜一路小跑去学校,前半夜一路小跑回家,每趟山路都被夜色所笼罩,月明星稀之夜,风雨如晦之夜,解除我内心恐惧孤寂的都是人以外的生灵,雄鸡的长鸣,狗的狂吠,驴的嚣叫,牛的壮吼,每听到一声两声的,虽然我与它们还迢隔甚远,但那种温暖穿透茫茫夜幕,与一颗少年的心灵相呼相应。 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暮秋时节了,山路上有一棵高大的杜梨树,白露甫过,杜梨遭霜杀以后,就褪了生涩而变得绵软可口。20世纪70年代中期,山区农村的贫困实在可怕,放学回家时分早已饿得腿软脚飘了,家中也无足够的饭等候我,乌黑的杜梨便叫住了我的脚步。我爬上树,便边摘边狂嚼起来。那玉米粒大小的杜梨一朵朵地挂在树上,每一朵至少也十几粒。树生得高大也地处偏僻,这树杜梨基本上就是我的独食了。饕餮一通后,肚里有了点儿货,吃相就文雅一些了,拣摘着,品尝着,时不时地还吼几句山歌。我听见树下有松鼠在喧闹,它们一串串地扑上树身又叫嚣着窜了去。我心想,好多的杜梨,碗大汤宽,咱们各吃各的,何必向我示威呢!再说,悬挂于树梢上的杜梨我也没能耐吃到,就赏给你们享用吧。可是,松鼠并未领我的情,还在蹿上蹿下地喧嚣。我茫然四顾,才发现了我犯的错误,原来我恰好蹲在树身的分杈处,居着要津,绝了松鼠的食路。我刚爬向一个大的分枝,松鼠们便欢叫着爬上了别的分枝。这样,我在树的一边津津有味地吞嚼,松鼠们在树的另一边嘁嘁喳喳地噬咬,有的胆大的松鼠竟然爬到我伸手可及之处进餐,并且将尾巴朝向我,忽闪忽闪的,在夜幕中像我心中那面渺茫的人生之旗。也许,因为我的让路分食使它们对我产生了信任感吧。身处人海,难得的是被别人信任,被素未谋面人兽相隔的松鼠信任,那种幸福和庄严实在是

第一节 散文阅读 专题三 题型一 结构作用分析题

题型一结构作用分析题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构建解答结构作用分析题的知识体系 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 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2.行文线索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

高考散文阅读 题型归纳与答题方法指导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归纳与答题方法指导 ★散文基本知识及阅读方法: 1、构思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材料零碎、大跨度;“神不散”指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2、选材特点:典型、新颖、真实; 3、找出线索,就容易理清文章的构思和中心;(情、理、物、空间、文眼等) 线索的特征: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4、类型: 抒情散文:如《春》《荷塘月色》《白杨礼赞》;主要有写景类散文和状物类散文。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 叙事散文:如《背影》《记念刘和珍君》; 说理散文:如《鹿的穷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包括杂文和小品文;寓哲理于形象之中; 5、阅读技巧: ①依据题材特点,晓大意; 写景状物——把握“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进而把握所言之“志”(情); 写人记事——弄清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关注事件特征,感受人物形象,思考议论、抒情等语句,进而领悟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 议论说理——借事说理、寓理于事、情理交融,把握材料和观点的关系; ②借助有效信息,抓主旨。 抓标题,揣摩文意; 察首尾,整合信息;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和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态度; ③抓关键语句,理思路。 *各段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 *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画龙点睛的抒情议论句; *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的句子; *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④分析形象画面,悟意境;⑤品味局部语言,析含意;⑥归纳层次要点,明文意; 题型一、要点概括题 一:要点概括题之文意概括题 三步骤: 1、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确保方向不跑偏 2、理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确保信息收索全 3、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确保要点条理观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散文阅读之思路分析题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散文阅读之思路分析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6分)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橛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

散文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散文鉴赏答题技巧 题型一行文思路分析题 一、什么是行文思路分析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 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理词(感情词)”。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上写×××。 题型二线索作用分析题 一、什么是线索作用分析 先清楚线索与行文思路的区别: 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虽然在“行文思路分析题”中已涉及线索,但这种涉及只是将线索作为解题的一种手段,围绕线索去梳理行文思路,并不是考查线索本身;而高考却常就散文线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往往是线索的作用。 二、怎样答线索作用分析 线索作用分析“2步走” 第一步: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四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部分文学类阅读__散文第1讲文

第二部分文学类阅读——散文 考情速览 考题自测·明确方向——洞悉新情境,明辨新考题 一、[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了,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应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

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丝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一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亲近,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为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去橘子林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策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

高考散文阅读策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 近年来,散文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新教材中散文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高考中散文尤其受到青睐,从1998年到2004年连续7年高考大阅读都是考查的散文(只有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是考的小说)。散文不仅成为高考阅读考查的重点,而且高考对散文阅读的考查从内容、形式以及设题和答题要求都在不断地拓展和创新,内容上更加凸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形式上正在从狭义散文向广义散文拓展,设题上开始向新课标要求的感悟、体验和充分张扬个性的开放性方向发展,答题要求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加大,因此,高考散文阅读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今年4套全国高考题和11套省、市高考题评卷的情况看,散文阅读的得分率较低,只有极少数学生得了满分,得分在14分以上的也为数寥寥,少数学生甚至得了零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也是如此,尤其是2002年散文阅读是全卷各题中得分最低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制约散文阅读的瓶颈还在于“整体把握、理清文脉”,即考生在阅读散文时没有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意识和着眼全局的眼光,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胸无全牛;答题时把局部和整体割裂开来,凭空猜测,生搬硬套,只答得一鳞半爪,造成失分严重。究其原因,应该是高考复习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没有把握高考和教材在阅读模式上的变化,2000年高中课程改革的教材就是遵循阅读规律按“篇一段一句一词一字”的整体阅读模式编写的,摒弃了以往的“字一词一句一段一篇”的分析型阅读模式,而高考命题在2000年前就开始从整体立意设题,即使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但实际上与整体息息相关,虽然到目前为止高考还没有纯粹考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试题,但散文阅读的开放型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语文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二是认为整体把握、理清文脉,不是《考试说明》中所列的三种能力、九点要求的范畴,只是就《考试说明》中的几点要求泛泛而谈,以练代讲,希望通过做大量的散文阅读练习达到提高的目的,而这种训练还是将一篇散文机械地分为字词、中心、结构、修辞、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各自孤立的部分进行训练,这种做法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其后果是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时把局部同整体割裂开来,不善于在整体把握的烛照下考虑问题,也不善于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整体把握、理清文脉是真正读懂一篇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因而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习惯和能力,切实提高阅读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把握、理清文脉,要符合散文的文体特点。文体特点就是文体自身的规律性,高考命题不会脱离文体特点,因此,只有符合散文文体特点的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才能高屋见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这一特点决定了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物的片断或景物组成,因而,准确把握散文文脉,明辨文脉是以什么为线索,是时间、空间、思想感情、某种特殊意义的物等。如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大地山河》的文脉就不易把握,三幅画面,跳跃性很大,是靠作者的观感和想象衔接起来的,但有很多同学答成“以作者的行踪为中心线索”,这就错了。这一特点还决定了散文的思想内容深邃,语言上含蓄蕴藉,文学味浓,往往空白点多,语义结构具有隐喻意味,主旨潜藏文中,比较隐晦曲折,因此,把握时要抓住文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等要素,借助文脉来确定。如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门》就是属于此类,其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 2.整体把握、理清文脉。要关注高考散文选材的特点。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命题选材的特点是:①选文当代作品居多,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符合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水平,考生阅读容易入境,如《老家》(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二);②选文多为哲理性文化散文,哲理性较强,文化内涵丰富,如《草堂•诗魂》(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乡土情结》(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③选文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如《一片树叶》(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门》~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叙述描写的内容组成了文章的血肉,抒情议论的内容是文章的筋骨,而且文章结尾处往往有抒情议论性的句子,

2022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语文版) 散文阅读 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题 题组训练(含解析)

散文阅读 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题题组训练 一、对点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背水的日子(节选) 桃花 怀念背水的日子。 一路咕咚、咕咚背回来的水多甜啊! 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沿上常年绿树葱郁。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犹如天际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安静。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背水,要早晨去。那时,井边好吵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井边嬉闹着。只有舀水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1.文章第一段格外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总领全文;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④引起读者猛烈的阅读爱好。 解析对此类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它和标题是否有联系,能否起到点题作用?它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是总领全文,是引出下文,还是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它对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有何作用?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依据这些逐项对比,不难概括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白玉盅 林清玄 在全部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亮,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

一文讲透高考散文阅读结构思路

【苏派语文备考】一文讲透高考散文阅读结构思路 一、行文思路 (一)纵向式 1.时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写人记事散文和文化历史散文,写人记事散文特点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写人记事,文化历史散文特点是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来抒发感慨和思考。这类散文内部结构一般为相承式。 示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思考“一个消逝山村”的“前世今生”。(也可参考古代散文《登泰山记》) 2.空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写景类散文和场景变换类叙事散文,写景类散文以移步换景、景变情迁为特点,其内部结构关系一般为相并关系。场景变换类以在场景变换中进行叙事为特点,其内部结构一般是相属式。 示例: 《荷塘月色》作者的游踪是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空间顺序) 《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凉闲人”“秋日红枣”五幅画面来表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3.逻辑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抒情说理类散文。作者以情感抒发或哲理思考统率全文,最能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逻辑顺序通常从事物事理的不同方面展开,彼此之间没有前后关系,有主次联系、因果联系、递进联系、总分联系,或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都可以看作是逻辑顺序。 示例: 《荷塘月色》情感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故都的秋》紧紧围绕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展开描写 《记念刘和珍君》无论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还是“无话可说”,都饱含着鲁迅先生的“悲愤”。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赤壁赋》) (二)横向式 1.总分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情理类散文。一般结构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或是感情基调、或是观点态度),然后从不同的维度、层面展开论述或抒情。 示例: 《故都的秋》 文章开篇将故都的秋与江南的秋进行对比,点明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然后整篇文章是以“清、静、悲凉”为中心层层递进,逐步刻画了故都的清秋景色。 2.对比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抒情类散文。一般结构是通过时空对比来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感悟。 示例:

散文概括分析形象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精讲精练一本通(全国通用)原卷版

散文概括分析形象练习(原卷版) 姓名:分数: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文本一: 孑孓 李路平 ①开会始终是一件无聊的事情。 ②地点总是那间办公室,座位也是固定的。灰色的窗帘时而拉紧,时而打开,打开的时候,可以看见外面的一排老单元楼。房顶为了装饰,建有一些梁柱,横摆或斜靠在一起,贴着颜色不一的瓷砖。正对窗口的部分,远远看去,很像一张小人的脸,脸上的眼睛直愣愣地看向这里,好像很好奇会议的内容。办公室狭小,但总还是有点样子,除办公桌外,靠边摆着书橱,中间是茶几和简易沙发,几个人面对面坐在一起,像一家人,又全然是同事关系。茶几上有时候放着杂志或稿子,大多时候只有绿植。枯燥的办公生活,似乎只有绿色能够带来安慰。绿萝都带水,装水的玻璃瓶,就是平时喝完牛奶的瓶子,圆润小巧,很容易就冲洗干净。绿萝的根系不发达,透明的水里只有几根白色的根芽,其余的地方空空如也。 ③开会时看着对面人的脸,是最尴尬的。每个人都试图找到自己最舒适的动作,靠背,低头,看手机,假装记笔记,需要议论时,才会抬起头。但总有人的目光游移不定,在房间里的各个角落扫视着:轻风拂动的窗帘,桌上积蓄经年的灰尘,米色沙发的弧形把手,一小盒从未开封的普洱。

④透明的瓶身被扫视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看见一个小黑点,在窗户反射过来的阳光前,曲着身子,一闪而过。细看起来,却不止一只,好几个黑点在清澈的水中无规律地浮沉。 ⑤会议还在继续,枯燥的内容令人意欲逃离。瓶中的黑点似乎不想错过这些高光时刻,被一双或无数双眼睛注视。没有一只愿随着微小的重力,渐渐沉至瓶底。每一只搅动成的凌乱弧线,都透露着与自然的对抗,它们把挣扎表现得如此明显,仿佛是一面微缩的极简生活史。 ⑥由于距离太远(更主要的原因是它们的身形太小),它们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外部特征,除了细瘦、黝黑。更像是被截断的蚯蚓,由于疼痛扭动着身子,想要摆脱敌手,摆脱死亡的命运。 ⑦但它们的扭动并非疼痛造成的。它们在掠取、追逐和吞噬着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硕大的瓶身犹如一个巨大的腹腔,它们悠游其中。充沛的水源就是营养丰富的汁液,这个亚热带的城市里的办公室,温暖适宜,无人搅扰,它们在寄宿的腹腔中生长,然后繁殖。 ⑧遵从生命蜕变的基因,不久之后,它们将从水里探出头来,然后舒展细小湿润的翅羽,在某个不为人知的时刻,从水面上一跃而起,变成一只令人生厌的蚊子。它们的嗡嗡声很容易让人确定它们的方位,双手一拍,或将电蚊拍轻轻挥舞过去,就让它们的一生急遽停止。 ⑨作为孑孓,它们看起来舒适安全,人畜无害,被水囚禁,水又被瓶身所囚禁。没有谁会刻意地注视瓶中透明的水,除非它已无法覆盖绿萝的根系,或因植物的死亡,造成水体的浑浊与恶臭。但它们仍然是隐秘的,很少有眼睛,会把眼前的所见当作看见,仿若有些记忆,会被脆弱的大脑悄悄过滤。它们隐身,或被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一:梳理行文思路题提升练(原卷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一:梳理行文思路题提升练 (原卷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阿来 ①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②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③然后,一踩油门,开始新一轮的追赶。这样直到海拔高度达到5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 ④当我看到铁路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强劲地延伸,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20世纪80年代刚刚工作时,去一个一百来公里的地方,只能牵着马,驮着行李与书籍,翻越两座雪山,徒步行走三天时间。后来,我坐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去过很多地方。记得在科罗拉多州的某个地方,在美国的高原上,有一天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驱驰,公路两边的金黄秋草中不断有马匹出现,草原尽头是裸露着岩石筋骨的落基山脉,这景色自然就触发了一个旅人的思乡病,让我想起了景色相仿的青藏高原。有一次,在公路与铁路交叉处,我们停下车来,看长长的铁路线上,长长的一列火车在草原和积雪的山脉之间蜿蜒而过。那时,我就想,要是也有这样一条铁路穿过青藏高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当即,我就要求朋友帮忙退掉机票,要坐这条线上的火车,穿过落基山脉,直到美国的西部海岸。 ⑤这是一种情感的代入法,这样,几乎就有了在青藏高原上乘坐火车的感觉。没有

想到的是,才过了几年,就在青藏高原真切地看到火车奔跑了。 ⑥此次青藏之行前,我正在我的小说中写到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马车,马车在一个藏族村庄的出现。 ⑦此前村子里有马,也有马上英雄的传奇,但是没有车,没有马车。其实,不只是这个村子,方圆好几百里,上下两三千年,这个地区都没有这个东西。 ⑧但是,有一天,突然就有马车出现了。 ⑨我怀着欣喜的心情,用天真的笔调在小说中描述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而且,也正是在文字展开的时候,的确真切地体味到这些事物一出现,生活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我在另一篇小说中这样描述一座小水电站的出现:“一双从来没有写下过一个字母的手合上了电闸,并将整个村落的黑夜点亮时,大家都有一种如在梦境的感觉。可这真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光亮。” ⑩这种光亮出现了,世界的面貌与人的内心都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是的,“变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热爱这个字眼,而又深受着它的驱迫啊! ⑪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速度带来完全不同的时间感与空间感。从唐古拉山下来,离开藏北重镇那曲,我们暂时离开了铁路线,去到纳木措。坐在湖边,听水波拍击湖岸,非常有重量的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就消失了。望着湛蓝的湖水,湖对岸念青唐古拉山那些亘古如此的雪峰就渡到心中来了。晚上宿在帐篷中,听风声呼呼地从半空中掠过,忧然看见传说中的巨灵披着宽大的黑色大笔在星空下飞翔。于是,身心又重新沉浸在古老的西藏了。 ⑫醒来之后,似梦非梦的感觉消失了。穿上衣服来到曙色一点点降临的湖边,白天那些喧哗的游人消失了,湖岸深处,那些深浅不一的岩洞有修行者的灯火在闪烁,身体处于这亘古的寂静之中,脑子里却轰轰然有火车隆隆地奔驰。几天来高度的兴奋过后,这时,身体的内部突然有一种撕裂感。这在我,是一种熟悉的感觉。从理性上讲,我们

高考散文阅读题命题类型及解题思路分析

高考散文阅读题命题类型及解题思路分析文章来源:中华励志网范文zhLzw.com一.高考散文阅读题设置问题的基本类型 第一类:就结构形式设问1.开头;2.结尾;3.标题。 第二类:就内容表达设问1.理解;2.赏析。 第三类:就构思和主旨设问1.思路;2.情感;3.意象。 二.高考散文阅读题答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例析 第一类:就结构形式设问 (一)问“开头”。 例(1):16年天津卷《敦煌》 第18题:本文对敦煌的哪些描写再现了“最鲜活的历史”?(4分) 答案:绕楼穿窗而过的飞天;迈着舞步的马;美丽的菩萨;童子嬉戏图一笔一划抄出的经书顶天立地的佛像; 【解题思路】

文章开头“一段最鲜活的历史”是统领全文的句子,答案为以下各自然段的段首概括句。“鲜活”即对历史遗迹的生动解读,一语贯穿全篇。 例(2):08年福建卷《吟风》 第一题:为什么作者在开头写了一盆银杏?(3分) 答案: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解题思路】 1.考查对思路的理解。可改为“开头写银杏有什么作用”。 2.对内容的把握:开头写“银杏”,引出“主体形象”风,具有真实感,增强可读性。 3.备选思考角度:由实到虚,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日常生活到文化历史,由叙事描写到抒情议论;由娓娓而谈到激情澎湃。 (二)问“结尾”。 例(1):16年北京卷《碧云寺的秋天》 第20题: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

河中, 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解题思路】 1.把形象的句子所寓含的抽象的道理说出来。 2.涉及第7.8.9自然段的内容的把握:作者的认识(主旨)与向来对古人悲秋倾向的理解的区别;古人还有爱秋、乐秋、赞秋的另一面。 例(2):08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 第17题: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6分) 答案:作者认为时间并不是无情地抛弃我们,而是我们的情侣,伴随我们走过一生。因此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意义。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指导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指导 命题分析与预测 一、命题预测与考情分析 近年来,散文阅读在现代文阅读中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从考点的设置上来看,重点考查了“理解和品味重要词句的含义”“鉴赏散文的语言表达艺术”“概括内容要点”“分析结构”等内容。备战下一年度的高考,考生必须注重散文阅读的训练。 二、备考建议与要求 (一)树立一种意识 对散文的阅读,要树立文本意识。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抓住这一点,从总体上先梳理文本的思路,再概括大意,然后逐步深入赏析文章的艺术魅力,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完成阅读任务。 (二)具备两种能力 一是审美鉴赏能力。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它通常包含了唯美的意境,通过多种文学手法的运用,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阅读散文需要考生具有审美鉴赏能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散文中的美,从而形成对美的独特理解,陶冶自己的情操。审美性阅读需要发挥考生的想象力,调动各个感官,体验作者描述的唯美的意境。 二是文本探究能力。 命题者设计散文探究类题目,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散文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实现对散文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阅读散文时要具备文本探究能力,对散文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探索。 第一讲整体阅读——精做高考真题,把握命题规律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考生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左右的散文读两遍,这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考生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方

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这就需要考生重视整体把握。 知识点一散文的文体特征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这是我们考试中所使用的概念。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二)散文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形散神不散”。“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上的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3.形式上的特征: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②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④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知识点二散文的分类 一、写景状物类 写景状物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1.体裁特点 其主要特点有: (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高考语文备考之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

一、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手法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神不散”指散文用线索将材料一以贯之。 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作品中的“我”为线索,好处是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3)以作品中的某种情感为线索。 二、散文的分类: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抒情性散文。 记事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记人散文以人物为中心,与小说的区别就是看人物形象是否真实。议论性散文重理智。抒情性散文主要抒发作者主观情感,最常用的手法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象征),直抒胸臆可以在文章的局部地方出现,不会通篇运用。 三、散文答题的关键词:思想内容方面、写法技巧方面、结构形式方面。可以三级循环答题。 四、散文阅读的八种题型: ①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含义分析题;②句段作用分析题;③环境描写作用题; ④(人物等)形象分析题;⑤原因概括题;⑥表达技巧分析题;

⑦主题归纳概括题;⑧文本意蕴探究题。 (一)、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含义分析题: 重要词语含义分析: 1、审题:说说某词语、某句子丰富含意,答题侧重内容(抓关键词 语,思考作者用意或读者的理解;理解表层意思、深层意思、言外之意);说说某词语、某句子的表现力,答题侧重手法(如修辞、结构作用)。 2、重要词语往往是: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文章主题思想 的词语;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运用了比喻、借代、反语等修辞的特殊词语;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命题者侧重考查一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指代义或临时义或隐含义。侧重词语在语段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动态的理解)。所以特别要结合整篇文章或上下语句(段)来阐述词语的含义。 3、方法:对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和含蓄、抽象的词语的 理解,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