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二、在消退中寻找精神:中古拜占庭

三、在分裂中寻求统一:中古俄罗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

课:

1.通过介绍何为中古欧洲引入新课:

2.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三大主题:在黑暗中追

寻光明:中古西欧的社会、在消退中寻找精神:中古拜

占庭、在分裂中寻求统一:中古俄罗斯。通过老师讲授,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及学习要点。

二、在黑暗中追寻光明:中古西欧的社会(一)社会秩序的纽带: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 以讲授、图片和材料的形式,向学生说明西欧封建

社会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促进了

社会的大重塑和进步。

“尽管我们可以将中世纪西方混乱的根源追溯至罗马3

世纪的危机,但若将5世纪蛮族入侵看做是促成变化、

加速灾难、彻底改变面貌的事件,那么这种观点无疑是

正确的。”

——雅克·勒高夫著《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

2.让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的影

响是什么?借助于学生的答案引入西欧封建社会特征

的学习。

观看视频并且思考

问题

通过教师的讲

授以及文字材

料,使学生了

解历史背景知

培养学生观

察、归纳与思

考的能力

3.让学生阅读和思考材料一、二所提及的封建制度相关

内容,指出采邑、附庸关系、领主与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统一等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然后,以分叉图的形式先向学生介绍基本特征之一的“封君封臣制”,说明它的形成背景、内涵、特点与影响。

4.设置两个课外延伸:首先,让学生阅读材料,比较欧洲大陆和英格兰封建制度的不同之处,指出封建制度的特征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比较西周分封制和西欧封君封臣制的异同,指出西周与西欧的制度的异同点。

5.以讲授的方式引入基本特征之二“庄园制”,引导学生认识它的内容、基本特点。

6.让学生阅读两则材料并指出农奴和奴隶的不同之处

及中世纪庄园农奴生活。

7.以两张图片的形式向学生说明庄园内的生产活动。(二)社会之基:中古西欧王权与秩序

8.以讲授以及结合地图的形式向学生说明西欧王权的

演变,指出其背景、代表国家及意义。另外,设置课外延伸,让学生结合所学,比较西欧各国王权加强的异同。

(三)社会之财:中古西欧城市与财富

9.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条件

及时间。

10.让学生阅读材料五、六,分析西欧贸易的特点及其影响,指出贸易促进了商业的复兴,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复兴。阅读材料及思考、

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并比较

知道,记忆

阅读材料并回答

观看图片

分析、比较

知道,了解

阅读材料及观察图

培养学生提取

和解读材料信

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

读、分析、比

较材料信息的

能力。

掌握必备基础

知识

培养提取、归

纳材料信息的

能力

考察学生的记

忆力,并培养

其辩证分析的

能力

掌握必备基础

知识

培养材料信息

提取能力和观

察、归纳能力

11.通过讲述并结合材料七指出自治城市的兴起及其途径。

12.让学生阅读材料八并结合图片所示,指出城市兴起的意义,让学生领会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大学的兴起,而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四)社会之魂:中古西欧教会与精神

13.以讲授及结合基督教圣礼的相关图片,向学生介绍中古西欧基督教会的基本知识,指出它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地位及影响。

总结:结合材料九及所学知识,就第一部分的内容向学生进行总结概括,指出西欧封建社会以封君封臣制和庄园制为社会关系的纽带。中古王权的不断加强成为西欧社会秩序走向稳定的重要保证;中古西欧城市的发展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西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财富不断积累的成因;中古西欧教会以其独特的宗教思想建构了中世纪人们的价值观,虽然束缚了人性的发展,但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力量。总之,中世纪西欧并非一片黑暗之景,正是在这些多方面的互动和发展当中,延伸出欧洲文明独特的发展道路。知道,记忆

阅读材料及观察图

知道,了解

理解,记忆

掌握必备基础

知识

培养信息提

取、观察的能

掌握必备基础

知识

从宏观上掌握

中古西欧社会

的状况

二、在消退中寻找精神:中古拜占庭1. 以讲授的方式并结合历史地图向学生说明中古拜占

庭的地位及其扩张、消退的过程。特别指出查士丁尼一

世时期是帝国的鼎盛时期。

知道,记忆掌握必备基础

知识

2.以讲授的方式,结合图片,向学生说明查士丁尼对拜占庭法律所做出的贡献及《罗马民法大全》的内容。

3.结合材料十,向学生说明罗马法的重要性。

4.结合时事,向学生普及我国民法典的颁布并指出其意义。

总结:虽然拜占庭帝国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消散,但我们无法遗忘这一兴盛已久的庞大帝国,尤其对它的法律。他们对法律精神的概括,对法律精神的推崇,都是漫长历史中人类智慧的结晶。知道,记忆

知道,了解

知道,了解

知道,理解

掌握必备基础

知识

掌握必备基础

知识

关注时政,培

养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历史

感,增强历史

责任感

三、在分裂中寻求统一:中古俄罗斯1. 以讲授及表格的形式,向学生梳理中古俄罗斯的发

展概况。

2.结合图片,向学生介绍伊凡四世的改革措施及其对统

一国家的意义。

总结:虽然至12世纪,基辅罗斯陷入分裂当中,乃至

后来落入蒙古统治之下,但随着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

统一国家的建立,借助于统治阶层的改革,俄罗斯逐渐

成为地跨欧亚的庞大帝国。

知道,了解

知道,记忆

掌握必备基础

知识

掌握必备基础

知识

课堂小结理解,记忆以分叉图的形

式,方便记忆,

掌握必备基础

知识

课堂小练:

1112年,法国琅城人民杀死了骗取金钱而又拒不放弃领主权的琅城主教,此后又坚持斗争多年,终于取得了自治地位。这一事件无法反映出()

A.城市地位的提高

B.主教的权力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C.城市市民与领主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D.斗争是城市获得自治的途径之一

教学反思

1.本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对希腊罗马以及文艺复兴有一定了解,但对两者之间的中古欧洲社会的知识存在不足,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述部分相对较多。

(2)未完全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教学思路设计中主要从三个主题入手,但学生对此理解还存在不足。对教材的认识还停留在书本所提供的目录。

2.问题成因分析

(1)学生的时空观念还不够强,对时代背景知识尚缺。

(2)学生对深层次理解教材的内容还存在不足,尤其是每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3.解决办法

(1)借助于普及课外读物、推荐历史纪录片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

(2)教师应率先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整合教材的核心内容。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案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材分析】 本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古时期的世界中欧洲部分的内容,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对全体高中学生历史最基本基础知识的普及,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设《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个模块。它是采取通史方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学习专题的形式呈现历史的进程,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有若干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本课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的内容,属于世界史中的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建社会)部分,它是世界史中欧洲的历史由古代史向近代史过渡的桥梁,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环节,在世界史部分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要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完整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展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必须对本课设计主题进行有效的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正处于初中学段向高中学段的转折期,属于青年期初期阶段,处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学习目的性强,思维的独立性强、自觉性高,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还不丰富,已有的只是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同时这一阶段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日益激烈,自身思维意识的发展,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因特别注重考虑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发挥其主动作用,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向上、健康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十分关键。为此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师生一道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改变以往知识中心、单纯记忆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二、在消退中寻找精神:中古拜占庭 三、在分裂中寻求统一:中古俄罗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 课: 1.通过介绍何为中古欧洲引入新课: 2.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三大主题:在黑暗中追 寻光明:中古西欧的社会、在消退中寻找精神:中古拜 占庭、在分裂中寻求统一:中古俄罗斯。通过老师讲授,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及学习要点。 二、在黑暗中追寻光明:中古西欧的社会(一)社会秩序的纽带: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 以讲授、图片和材料的形式,向学生说明西欧封建 社会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促进了 社会的大重塑和进步。 “尽管我们可以将中世纪西方混乱的根源追溯至罗马3 世纪的危机,但若将5世纪蛮族入侵看做是促成变化、 加速灾难、彻底改变面貌的事件,那么这种观点无疑是 正确的。” ——雅克·勒高夫著《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 2.让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的影 响是什么?借助于学生的答案引入西欧封建社会特征 的学习。 观看视频并且思考 问题 通过教师的讲 授以及文字材 料,使学生了 解历史背景知 识 培养学生观 察、归纳与思 考的能力

3.让学生阅读和思考材料一、二所提及的封建制度相关 内容,指出采邑、附庸关系、领主与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统一等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然后,以分叉图的形式先向学生介绍基本特征之一的“封君封臣制”,说明它的形成背景、内涵、特点与影响。 4.设置两个课外延伸:首先,让学生阅读材料,比较欧洲大陆和英格兰封建制度的不同之处,指出封建制度的特征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比较西周分封制和西欧封君封臣制的异同,指出西周与西欧的制度的异同点。 5.以讲授的方式引入基本特征之二“庄园制”,引导学生认识它的内容、基本特点。 6.让学生阅读两则材料并指出农奴和奴隶的不同之处 及中世纪庄园农奴生活。 7.以两张图片的形式向学生说明庄园内的生产活动。(二)社会之基:中古西欧王权与秩序 8.以讲授以及结合地图的形式向学生说明西欧王权的 演变,指出其背景、代表国家及意义。另外,设置课外延伸,让学生结合所学,比较西欧各国王权加强的异同。 (三)社会之财:中古西欧城市与财富 9.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条件 及时间。 10.让学生阅读材料五、六,分析西欧贸易的特点及其影响,指出贸易促进了商业的复兴,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复兴。阅读材料及思考、 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并比较 知道,记忆 阅读材料并回答 观看图片 分析、比较 知道,了解 阅读材料及观察图 片 培养学生提取 和解读材料信 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 读、分析、比 较材料信息的 能力。 掌握必备基础 知识 培养提取、归 纳材料信息的 能力 考察学生的记 忆力,并培养 其辩证分析的 能力 掌握必备基础 知识 培养材料信息 提取能力和观 察、归纳能力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教学理念】 本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中古时期欧洲社会的特点,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清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教学目标】 知道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等基本史实,理解中古时期欧洲社会的特点。 通过文献、图片资料、地图等的解读,基于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的视角了解中古时期西欧、拜占庭、俄罗斯等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理解这一时期欧洲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面貌的原因。 感悟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中第3课的内容,由“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三目组成。主要讲述了中古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风貌,聚焦于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城市的复兴,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拜占庭与俄罗斯帝国的文明特征。 【教学资源】 本课教材中“学思之窗”的材料,“一个庄园的图解”,中古西欧的“三种人”,“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世纪)”、“问题与探究”部分的材料以及课外搜集的资料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运用。 【内容主旨】 中古时期的欧洲,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文明: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成为西欧中古时代的基本景观。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 【重点难点】 重点:中古时期欧洲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高中人教版必修2019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教学案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理解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解释】通过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理解中世纪西欧社会的贵族体系与政局动荡的原因。理解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内涵与作用。 【家国情怀】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时空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在时间上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史料史证】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结合材料,比较中国西周分封制与中世 一、西欧封建社会 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背景:建立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政治)

⑵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史料解读:史料一: 史料二、封君和封臣的关系和封土封授相结合,随着封土成为世袭领地,君臣关系也就 代代相传。但是封君封臣关系是私法关系,不具备行政系统上下级之间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因此封君与封臣的封臣是没有关系的,因而14世纪法国的原则即“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 我的封臣。”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马克垚史料三、国王、皇帝或教会等理论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对其领土实行有效管辖 ,而直接 行使管辖权的当地贵族又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这就很容易引起国王与贵族、王国政府与 地方诸侯之间,以及贵族、诸侯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中世纪欧洲战争起因类型计量分析》许二斌 阅读思考,通过上述史料归纳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 封建主和附庸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双向权利义务;层级间相对独立;契约意识;没有形 成中央集权,易导致分裂割据 3.独立的封建庄园(经济) 地位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耕地形状条田状插花分布 土地组成领主自营地农民份地 劳动人群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自由农,法律上自由,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经营方式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自备工具耕种,收入 归领主所有 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自耕自收 剥削方式劳役地租为主 司法机构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经济形态相对封闭独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领主管理提供农民土地;直接经营领主自营地;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评价本质上属于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封建庄园带有相对独立性;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全章节教案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材解读: 本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古时期的世界中欧洲部分的内容,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对全体高中学生历史最基本基础知识的普及,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它是采取通史方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学习专题的形式呈现历史的进程,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有若干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本课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的内容,属于世界史中的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建社会)部分,它是世界史中欧洲的历史由古代史向近代史过渡的桥梁,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环节,在世界史部分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要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完整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展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必须对本课设计主题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进一步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进而

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2.运用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观点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原理,通过对中古时期西欧主要的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状况等内容师生互动共同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古西欧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尤其是城市兴起影响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城市的兴起架起古代世界和近代世界过渡的桥梁。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宽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使学生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在时间上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在史料研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通过史料的解读提升史料实证能力,通过一个个预设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中古西欧的政治、经济、社会特点;城市兴起的影响。 难点:城市兴起的影响——架起走向近代世界的桥梁。 知识总结: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第三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科历史学段:高中一年级下 教材分 本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古时期的世界中欧洲析 部分的内容,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对全体高中学生历史最基本基础知识的普及,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设《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个模块。它是采取通史方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学习专题的形式呈现历史的进程,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有若干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本课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的内容,属于世界史中的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建社会)部分,它是世界史中欧洲的历史由古代史向近代史过渡的桥梁,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环节,在世界史部分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要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完整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展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必须对本课设计主题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授 课时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单位 设计者 实施者 课件制作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通过讲述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学生了解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制,通过分析城市发展与王权兴起关系,为学生下一阶段学习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打下基础。通过与东欧的拜占庭和俄罗斯的比较,使学生感受到即使在欧洲内部,历史的发展也存在很大不同,理解中古时期欧洲文明发展的多元特性。 【教学重点】中古西欧的政治、经济、社会特点;城市兴起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城市与王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史料研读法、情境体验法、导引法等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教案 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I、历史纲要导引 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基督教会和伊斯兰教对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教权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关系。 II、学科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通过《中古时期的欧洲》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年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概述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取得自由及自治的方式,理解城市兴起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实质、拜占庭衰亡的原因及对外战争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史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把握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及农奴制度的实质,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欧城市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梳理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查士丁尼法典》形成的过程,培养对中古时期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III、学习目标初呈现 重点难点 内容提要 原始农耕文明初期,人类依然处于彼此格局的状态,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彼此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每一件活动仅引起当地人的注意。然而,随着农耕文明的纵深发展,欧亚大陆曾经孤岛般分布的文明区域相互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农耕文明所具备的天然优势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生活区域以外的认知渴求,渐渐地使欧亚大陆各文明之间相互接触,甚至密切交流,公元前1000年左右,欧亚大陆整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实际上已经非常密切。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世界上如波斯帝国、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以及中华秦汉帝国的出现,使武力扩张成为一种可能。然而,武力扩张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帝国统治者通过战争、掠夺等方式将帝国的文化输入到他们的未知区域,他们又从那儿获得新的文化形式。和平的贸易交流也是早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标要求】通过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以及城市与王权的关系,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进程。了解东欧民法典的编订与俄罗斯的崛起。 【素养目标】 1、历史解释:了解西欧的庄园制、封君封臣制、农奴制,认识西欧封建制特点。 2、了解 11 世纪王权加强及西欧城市的自治,认识欧洲社会的发展。 3、唯物史观:了解基督教在西欧的地位和影响、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俄罗斯的兴起及发展历程,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 【重点难点】 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难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自主学习】 一、西欧封建社会 1.建立:日耳曼民族大迁移,西罗马帝国灭亡。 2.封君封臣制度 (1)原因:社会动荡和____________的产物。 (2)内容:___________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_________。 (3)影响 ①国王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在各自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__________局面。 3.庄园与农奴制度 (1)耕地 ①领主自营地。 ②农民份地分为_________份地和________份地。 (2)农民:______________的农奴和自由农民,要向领主服劳役和缴租税。 (3)庄园法庭:领主或管家主持,维护庄园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王权的加强 (1)背景:中古中后期,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增长。 (2)概况 ①英格兰:15世纪晚期________王朝建立后,形成强大王权。 ②法兰西:到15 世纪晚期,完成统一。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国家形成。 (3)影响:为西欧____________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城市的兴起与自治 (1)兴起:随着社会走向稳定和封建经济获得发展,10~11 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众多城市。 (2)自治 ①原因: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②方式:与封建主谈判、以__________买、武装暴动。 ③影响: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__________,培养人才;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__________事业。 3.基督教会 (1)经济:拥有大量______________,征收什一税。 (2)政治: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3)思想: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束缚人性。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 (1)扩张:以____________为都城,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2)经济:工商业发达,君士坦丁堡是欧洲最大城市,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3)《罗马民法大全》 ①6世纪编订的《_________》,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②《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4)灭亡 ①时间:1453 年。 ②原因:连年战争消耗自身资源;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___________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状况、拜占庭与俄罗斯帝国的发展历程。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欧洲)的多元面貌。 知识汇总: 一、西欧封建社会 1.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封君封臣制度原因: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封臣必须效忠封君。 3.封君封臣制度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耕地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组成。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王权 (1)封建制初期,__________,王权________。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___________。 (2)西欧民族国家的基础 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___________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15世纪晚期,法兰西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15世纪末,伊比利亚半岛出现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 (1)背景: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________________。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2)城市自治: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他们以____________为基本谋生手段。一些城市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__________________。 3.教会 _______________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____________;它也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案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中世纪的欧洲 【学习目标】 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把握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的实质,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欧城市的发展进程。 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概述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取得自由和自治的方式,理解城市兴起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实质、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与对外战争的影响。 梳理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查士丁尼法典》形成的过程,培养对中古时期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 1.重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城市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 2.难点: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征 【新课讲解】 导入概念解析 中古时期又称中世纪(约公元476-公元1453年),传统上被认为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阶段,被称为“黑暗时代”。 大事年表 395年罗马分裂 476年西罗马灭亡 481-843年法兰克王国 843年凡尔登条约 新课讲授 一、西欧封建社会 1、封君封臣制度 材料1 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西欧封建社会诞生。作为西欧封建社会两大特征之一的封君封臣制度当然也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与自然经济的产物,融合了罗马因素与日耳曼因素。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上卷

(1)原因:社会动荡,自然经济,封建主无力控制全部土地 (2)特点:层层分封、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3)影响: 材料 2 每个领主在其领地内享有独立的经济、行政和司法特权,王室官吏包括国王在内也不能随便干预这些领主的领地事务,甚至国王本人未经允许也不能随便进入。 ——《西欧封建制度的立宪主义内蕴》影响:封君是统治阶级,提供土地与保护封臣;封臣效忠、服兵役、提供金钱封君,从而出现了王权统治与分裂割据的双重结果。 原因:自然经济生产力有限、封建主无法利用全部土地; 帝国灭亡、蛮族入侵,社会动荡、封土是必然,于是便出现了封君和封臣,出现了分裂割据现象,这样一方面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自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但中世纪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稳定,经济增长,封君封臣制度也在另一个方面给王权加强提供了合法性,西欧各国王权有了不同程度的加强。 2、庄园与农奴制度 庄园结构图 材料3 在现代意义上,农奴无疑是不自 由的。首先,他不能擅自离开土地……干 活而无报酬,忍受赋税,服从法庭判决。 但他们分到的土地不能加以剥夺,农业 改良时获益。……实际上义务固定,处境 比奴隶好得多,很少完全听凭领主随意 打发……” ---罗伯特《西方文明史》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课 题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讲授者 教学目的1、通过历史图片和文字史料,了解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史实的方法。 2、通过史料,了解中古时期西欧王权与教权的概况以及城市自治的原因、斗争方式、影响,理解城市的兴起于庄园的衰败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初步掌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函变化的方法。 3、通过地图和史料,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和俄罗斯帝国产生、扩张的历程,理解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 学 重 点 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教 学 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难 点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分析比较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导 入 讲述新课 本课以罗马帝国时代的雕刻导入,旨在说明2世纪时罗马帝国仍然强大,士兵戴着头盔,面对入侵者坚毅果敢,足以抵抗蛮族入侵。但是三十几以后,罗马帝国衰落,为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创造了机会。 一、西欧封建社会 1、形成基础: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 2、主要特征:封君封臣制、庄园与农奴制 (1)政治上:封君封臣制 ①形成原因:社会动荡和社会经济的产物。 ②内容: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③实质: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④结果:一方面,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另一反面,封建主最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针织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经济上:庄园与农奴制

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线索综述】 一个时间: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 两种社会形态: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三种经济类型: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的发展。 五大帝国:罗马帝国、俄罗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中华帝国(秦汉隋唐)。 【知识框架】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主干知识】 一、西欧封建社会 1、形成: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2、政治体制:封君封臣制。 (1)内容:国王以下各级贵族层层分封,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3)义务和权力: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形成国王⟷封君⟷封臣⟷农奴的等级关系。 (4)特点: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依次主臣关系;契约意识,相互尽义务。 (5)影响:国王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际权力有限;封建领主在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出现分裂割据。 3、经济形态:庄园与农奴制度。

(1)地位: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内容 ①领主自营地: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农民份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 ③劳役地租: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④庄园法庭:由领主或其管家主持,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中古西欧的王权 (1)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是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后期:15世纪晚期,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民族国家形成,王权强化。 (3)影响 ①促进欧洲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有利于结束混乱和割据。 ②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会的控制,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 ③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④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2、中世纪西欧的城市 (1)兴起:10—11世纪起,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 (2)自治: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方式,众封建主手中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3)影响: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学的建立,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支持王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市民阶级形成,其中的富裕商人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3、中古西欧的教会 (1)政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等级(教阶)制度、鼓吹神权高于王权。 (2)经济: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向信徒征收什一税等。 (3)文化:教会垄断教育,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4)影响:成为西欧社会最大的封建势力集团,阻碍社会进步。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学案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学案 一、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和了解农耕文明的优势,认识农耕文明对古代文明扩展的作用。 时空观念:从时间表顺序和空间要素了解古代各大帝国的扩张历程,认识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创设情境材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述各文明帝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状况,认识各奴隶制帝国不同的区域性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分析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不同特点及其形成的不同背景条件,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梳理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交往的过程,培养对人类文明交流历史的理性情怀。 二、教材梳理及难点探究 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增加交流,不断扩大影响。不论是农耕文明还是海洋文明,古代文明总是以征服、殖民的方式扩大自己的影响。各种古代文明的不断对外溢出,彰显了其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文明的交流与扩展,一些大帝国得以逐步建立,而大帝国的建立,又加强了各大区域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增加了交流的内容,丰富了交流的内涵,推动人类从分散逐步走向整体。 (一)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产生社会动荡和①的产物 关系②为封臣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 影响国王或皇帝与各级封建主成为统治阶级;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王权加强表现15世纪晚期,英格兰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国王权得到强化。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形成影响为西欧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 庄园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农奴在④上是非自由人,他们和自由农民都要为领主服劳役,还要向领主缴纳⑤。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城市条件社会稳定,封建经济发展 发展10—11世纪起,城市兴起;一些城市通过谈判,以赎买或暴动的方式赢得⑥ 影响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大学开始兴办;城市支持王权,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三)基督教会 特点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形成⑦;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将中古西欧、东欧历史发展主线(或节点)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之中,并对相关史事进行描述。 2.能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认识中古时期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和特点,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自己观点的论证依据,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和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影响进行分析。 3.能够选择、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历史术语,对西欧城市兴起及获得自治方式的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解释近代社会与中古西欧的关系。 4.能够理解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王权强化与城市,城市与封建领主的关系,对历史进行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更全面、客观的观点去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能够理解和尊重中古时期西欧的制度创造和文化传统。 ➵➵重点难点 1.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封建制度的影响。 2.难点:中古西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特色。 ➵➵教法学法 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编写学案;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设置疑问。“中世纪”是一个世纪时间点,还是一个时期? 什么是“中世纪”?这个概念直到启蒙运动时才使用,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地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材分析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一目讲述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核心特征的欧洲封建社会。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实质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而庄园作为基本农业经济组织则是欧洲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二目讲述欧洲王权的发展、基督教会的强大、城市的兴起与大学的兴起,这一时期法兰西基本统一、英国开始逐渐发展出相对规律的“议会”、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也最终形成; 最后一目表现中古时期欧洲两大主要帝国的成长:“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沙皇制的逐渐成熟”。中古欧洲的历史构建起古代世界进入近代世界的桥梁,承接了古典与近代的文明。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中古时期西欧主要的封建国家形成和国家发展内容的学习,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培养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2.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基督教的统治,感受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学生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进一步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古西欧的政治、经济、思想特点;城市兴起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欧庄园制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关于欧洲中世纪评价的两个材料 中古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古时期的欧洲文明是由不同区域构成的多中心的区域文明它的形成具有断裂和整合的特征。中世纪的欧洲文明是由基督宗教这个各区域文明的同质、核心元素和各区域的异质元素组成。欧洲中世纪不是黑暗时期,也并非科技荒芜或一无是处的时代。中世纪是由古代通往近代的桥梁,它对于古代希腊、罗马等欧洲文明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天主教研究论籍》两则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世纪是黑暗的,还是光明的?哪一个更符合史实?中古时期的欧洲这一课会告诉我们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截然不同的评价中世纪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使用“中古时期的欧洲”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中古时期的欧洲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西欧封建社会 1.中古西欧主要国家 (1)罗马帝国的分裂(公元395年)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我们所学的西欧封建社会就是在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形成的。 (2)蛮族入侵 日耳曼人原来居住在罗马帝国境外莱茵河、多瑙河、维斯瓦河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在罗马帝国走向衰落时,日耳曼人开始袭击边境,并侵入罗马境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