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现象,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份指南,它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
一、引言在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的引言部分,可以介绍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以及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同时,可以提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指标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同时,可以解释这些概念的计算方法和意义,以及它们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概念和指标,学生可以建立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三、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长期经济发展的问题。
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如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等。
同时,可以分析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如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人力资源等。
通过学习经济增长理论,学生可以了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四、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经济波动和景气与衰退的交替。
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如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等。
同时,可以分析经济周期的特征和原因,如需求冲击、供给冲击等。
通过学习经济周期理论,学生可以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影响。
五、宏观经济学的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政府如何通过调控经济运行来实现经济目标。
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类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
同时,可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和效果,如利率调控、税收政策等。
通过学习宏观经济政策,学生可以了解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和影响。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81****0007【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一、课程性质和目标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主要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成如下教学目的:1.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掌握不同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长期经济增长模型,能够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理解不同宏观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2.具备运用宏观经济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状况的能力。
掌握GDP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能够运用宏观经济指标考察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
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供给管理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理解不同政策运用的背景以及如何运用政策工具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一)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6学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国内生产总值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4.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6.名义GDP和实际GDP教学要求: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并与微观经济学进行比较2.理解GDP及相关指标的含义3.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4.应用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5.理解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重点难点: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2.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其它教学环节:课后查阅当前全球GDP排名,熟悉前20的国家和地区;登录我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历年《统计年鉴》,熟悉GDP核算的两种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使用。
(二)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一支出模型9课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均衡产出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4.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5.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6.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7.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教学要求:1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2.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3.掌握不同经济部门下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理解各种乘数的概念重点难点:1均衡产出的含义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3.乘数原理其他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影响消费的具体因素。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掌握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3. 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4. 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
5.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能够评估其效果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模型的概念和构建方法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 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周期性- 经济波动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3. 货币与银行体系- 货币的定义和功用- 银行体系及其角色-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决定4.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影响- 货币政策的限制和挑战5.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原理和实践- 是否采取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和影响分析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分析案例,渗透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评价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和模拟情景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 小组项目:让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加强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3. 中期考试:占总成绩的20%。
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参考教材1.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八版),著者:尼.格里高利.曼昆,译者:陈向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著者:费尔南多.索瑞亚诺,译者:杨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宏观经济学 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宏观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制定一份合理且全面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可以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以及宏观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引言,可以帮助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介绍,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思维方式。
三、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供给侧经济学等。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对这些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不同观点和学派。
四、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政策等。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介绍这些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以及它们在不同经济情况下的应用。
五、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可以验证和修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介绍一些经典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
六、宏观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宏观经济学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存在着一些前沿问题,如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等。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当前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最新成果,帮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动态。
七、案例分析与实践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分析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总结与展望在教学大纲的最后,我们可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并展望学生在宏观经济学学习中的未来发展。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共13页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基本信息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学分:3学时:54学时适用对象:财经类院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与知识准备:《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学生需要初步掌握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二、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院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学科共同课,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行为的经济学科,由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两部分组成。
宏观经济理论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分析产出、消费、储蓄、投资、物价水平、利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学问题;宏观经济政策以理论研究为依据,主要分析政府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和效应。
本课程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为主体框架,并且融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
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建立理论基础,而且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用来认识和理解现实中的宏观经济,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学可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一方面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研究对象与框架,另一方面介绍国民收入及其核算理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中的重要恒等式。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其中核心内容是总需求分析模型,包括二个具体模型: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扩大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引入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在总需求分析模型基础上,又引入总供给曲线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总需求与总供给共同决定国民收入的模型。
第三部分为宏观经济学问题分析,主要是对四个主要宏观经济学问题进行探讨,即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第四部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目前动态、最新发展。
主要包括各个学派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
三、教学目标宏观经济学是财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原理,帮助学生们了解西方国家的政府进行经济决策的机制与过程,客观地认识经济现象,并为学生们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纲《宏观经济学》教学⼤纲【前⾔】宏观经济学就是⼀门理论经济学,它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得研究,揭⽰宏观经济运⾏过程中得⽭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得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得影响。
宏观经济学得主要内容可分为宏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两⼤部分,这就是由其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决定得。
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民收⼊核算理论,收⼊⽀出分析理论、IS—LM模型理论,总供求分析理论、通货膨胀与就业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国际收⽀与国内经济得理论等。
宏观经济政策部分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得⽬标、政策⼿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政策等.在分析政府得经济政策时,重点放在企业如何预期与适应政府政策变化以及政府政策变化对企业经营环境得影响等⽅⾯。
宏观经济学⾃成为⼀门独⽴得学科以来,内容不断演进,材料不断更新,对宏观经济运⾏过程中得各种⽭盾得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宏观经济运⾏得规律得探索越来越具体深⼊。
通过本课程得学习,学⽣应对宏观经济运⾏机制有全⾯系统得了解,能⽤宏观经济学得基本理论与⽅法分析与解决问题,理解宏观经济环境得变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得影响,懂得如何预期与适应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得变化,提⾼其驾驭企业经营管理得能⼒。
第⼀章导论(⼀)⽬得与要求1、了解宏观经济学得特点;2、掌握国民收⼊核算中五个基本总量得概念以及相互之间得换算关系;3、会⽤两种⽅法计算国民⽣产总值;4、了解什么就是实际国民⽣产总值与名义国民⽣产总值;5、了解什么就是国民⽣产总值与国内⽣产总值;6、掌握两、三、四部门经济中得收⼊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教学内容第⼀节宏观经济学得研究对象与⽅法1.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得研究对象与⽅法.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什么就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得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得研究⽅法。
3.问题与应⽤(能⼒要求)了解宏观经济学得研究内容与所利⽤得研究⼿段。
第⼆节宏观经济学得基本概念1.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得基本概念.2。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3. 能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4. 培养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理论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DP)及其构成要素- 总需求与总供给- 通货膨胀与失业3. 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 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模型和影响因素4. 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商业周期和景气度指标- 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影响- 政府干预和经济波动5. 宏观经济的货币和金融市场-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利率和货币政策-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6.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供给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思维能力。
4. 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研究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问题解答能力。
3. 学术论文:评估学生对特定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参考教材1. 高级宏观经济学,作者:XXX2. 宏观经济学原理,作者:XXX3. 宏观经济学导论,作者:XXX以上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和微积分。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54学时(四)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主要图形所表示的基本原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
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包括四个主要模型一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和政策、货币理论和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和政策,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
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
其中带*号的部分是选讲内容,这些内容不涉及也不会影响整体内容的完整性。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2002年制订,2004年修订)课程编号:英文名:Macroeconomic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前置课: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后置课: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学分:3学分课时:54课时(+18课时辅导)主讲教师:西方经济学课程组成员选定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及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
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一国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第二部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包括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开放条件下的IS-LM-BP模型;第三部分,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第四部分,经济增长和波动分析,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让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同时又与现实经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案例阐述宏观经济理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学中注意介绍经济分析的逻辑,强化图形分析和数理分析的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判断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将数学分析与经济学教学有机联系起来。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国民收入各个总量的概念及其关系,特别要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要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国民收入核算的恒等式。
教学难点与重点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国民收入恒等式,名义GDP与实际GDP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第四节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的概念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第六节名义GDP与实际GDP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从图标,公式等形式上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教学重点难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国民收入的决定,陈述理论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相结合第一节均衡产出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第三节两部门经济学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第四节乘数论第五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第六节三部门经济的各种乘数第七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投资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决定,掌握ISLM曲线的概念,推倒,掌握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教学重点与难点投资函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曲线的推倒,平移,旋转第一节投资的决定第二节IS曲线第三节利率的决定第四节LM曲线第五节IS-LM曲线的分析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应用,掌握功能财政的思想。
教学难点与重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第二节财政政策第三节货币政策第四节宏观经济郑策分析第五节货币政策效果第六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模曲线的基本形状与基本含义,了解总供求曲线的得出过程,掌握总供求的觉和你呃呃呃均衡模型,与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前言】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它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两大部分,这是由其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决定的。
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收入支出分析理论、IS-LM 模型理论,总供求分析理论、通货膨胀与就业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的理论等。
宏观经济政策部分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政策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
在分析政府的经济政策时,重点放在企业如何预期和适应政府政策变化以及政府政策变化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宏观经济学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内容不断演进,材料不断更新,对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的探索越来越具体深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宏观经济运行机制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能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理解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懂得如何预期和适应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提高其驾驭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 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关3. 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4. 了解什么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5. 了解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6. 掌握两、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 •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所利用的研究手段。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流量与存量;利率与现值。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各组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1. 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新古典学派与新凯恩斯学派的争论。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三)课后练习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目的与要求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 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关3. 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4. 了解什么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5. 了解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6. 掌握两、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1 •主要内容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核算中的其他问题。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能运用三种方法核算GDP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1. 主要内容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第三节价格指数与失业率1. 主要内容价格指数与失业率。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价格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失业的计算。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能应用两个指数来分析宏观经济状况。
(三)课后练习1. 试述GNR GDP NNR NI、PI、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2. 试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3. 试述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区别;4. 消费物价指数衡量什么?5. 如何计算失业率?(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目的与要求AVV ------ *第三早国民收入决定1•了解总需求的构成;2 •会用消费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3 •会用储蓄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4•掌握乘数理论,并会计算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5 •掌握加速数理论,并会结合乘数理论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现象;6•了解投资函数,掌握什么是资本的边际效率和投资的边际效率;7 •掌握IS曲线,即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8.掌握LM曲线,即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会画出LM曲线的三个区域并理解其的经济含义;9•掌握IS —LM模型,即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决定;10. 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哪些是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在IS-LM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是什么;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又是哪些,在IS-LM模型中的货币政策乘数效应又是什么;11. 掌握挤出效应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12. 理解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并会用图描述;13. 会进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1 •主要内容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总需求的构成;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消费函数、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乘数理论。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在总供给为既定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理解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
“消费之迷”是怎么回事?第二节利率的决定1. 主要内容利率的决定。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货币的需求;货币的供给;利率的决定;利率的传导机制。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找出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
第三节IS —LW莫型1. 主要内容IS —LW莫型。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IS曲线,LM曲线,IS —LW模型。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IS曲线及LM曲线上点含义。
第四节IS —LW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1 •主要内容IS —LW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财政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何时财政政策最有效,何时货币政策最有效?(三)课后练习1. 按凯恩斯主义,经济是否会自动实现均衡?2. 简述乘数、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
3•什么是“挤出效应”?4. 什么是“流动性骗好”?5. 简述IS曲线、LM曲线、IS-LM模型。
6. 为什么IS曲线的斜率为负?7. 为什么LM曲线的斜率为正?8. 在什么条件下财政政策将会失效,什么条件下最有效?9. 在什么条件下货币政策将会失效,什么条件下最有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四章总需求和总供给(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会从IS-LM模型推导出总需求曲线;2. 了解总供给函数和总供给曲线,掌握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会解释两者不同形状的原因;3. 了解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经济萧条与高涨的说明;4. 掌握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滞涨的形成。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总需求曲线1. 主要内容总需求曲线。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的变动。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微观经济中的需求曲线与这里的总需求曲线都向下,一样吗?第二节总供给曲线1. 主要内容总供给曲线。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分析总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宏观总量的短期均衡(选学)1. 主要内容宏观总量的短期均衡。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短期均衡与经济波动;总需求冲击;总供给冲击。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假定中央银行A关注价格水平的稳定,而中央银行B则关注如何使产出和就业水平保持在自然率的水平上。
现假定经济面临不同的外生冲击因素:(1)外国收入减少;(2)石油价格上升。
(三)课后练习1. 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2. 简述税收的增加对利率、收入、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3. 简述货币供给的减少对利率、收入、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4. 宏观经济中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区分。
5. 在何种情况下,AS曲线是水平的、垂直的、向上倾斜的?6. 试举出若干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如何导致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五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一)目的与要求1. 掌握经济增长的概念,会比较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以及研究经济增长的方法;2. 掌握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包括模型的假设前提,基本方程, 两个问题的回答和最后的结论;3. 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包括理论的假设前提,基本方程,理解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动态过程;4. 掌握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包括理论的假设前提,基本方程,理解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动态过程;5. 掌握普尔普斯的资本的黄金分割律;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6. 了解经济周期理论,会用乘数一加速数模型解释经济周期中四个阶段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概况1. 主要内容经济增长理论概况。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本、劳动、技术进步。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第二节经济增长模型1. 主要内容经济增长模型。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一、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1. 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没。
2. 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3. 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 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假设。
2. 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公式。
3. 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1. 新剑桥模型的基本假没。
2. 新剑桥模型的基本公式。
3. 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三种模型的假设前提的区别。
*第三节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选学)1. 主要内容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缺陷;新经济增长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应用所学理论谈谈如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第四节经济周期1. 主要内容经济周期。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的阶段;经济周期的分类;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概况;乘数一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