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后感(15篇)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导读: 《曾国藩》读后感(一)最近读了好几本书,有网络小说,人物传记,励志书籍和伟人思想,从书中所获颇丰。
特别是关于曾国藩的书,如果说高中时代读《曾国藩》从中学习的是静心慎独的修身之道,而现在十多年后重读,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干。
这位晚清第一重臣,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军,教子,其远见卓识,令我们的毛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反省自己的修身、教育之道,不得不承认受当初受到《曾国藩》的影响。
古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又说“无欲则刚”,曾国藩处满清贵族排汉猜忌之中,以文臣见武功,我认为他正是奉行了这一准则。
我佩服他的治军治乱的本领,“乱世用重典”,为此他赢得了“曾剃头”的恶名,斩杀有救母之恩的将领金松龄。
他给我的启示就是规则必须执行,严惩必须达到目的,否则别用。
我佩服他的激励制度,为了鼓舞军士士气,他亲授刻有曾涤生国藩制的腰刀,可后来因为发的太多,导致军中几乎人有一把,丧失了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善用激励,物虽轻,用得当,效果非凡,可激励太滥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后来腰刀太多已不起作用一样,“物以稀为贵”。
我更佩服他的教子之道,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能允许儿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所读的书籍,同意儿子不参加科举考试而选择近代科学数算等知识的学习,这是多么具有非凡胆识和远见卓识的决定,而我们今天呢,是否关注了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贵为王公大臣的他,是晚清唯一一位异性封王的重臣,他以“有识、有度、有常”的准则教育和约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样,早起,躬耕,亲自打扫庭院,要求儿子读书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不晏起,有规律,在他常年在外制办军务期间,也不忘常寄家信,嘱咐,指导家人和儿子读书。
曾氏家族800多人,用后人评价“无一不肖子孙”,不得不让我佩服曾国藩的治家有方,文韬武略和高瞻远瞩的眼光。
关于读书,曾国藩说:“吾不望世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出秀才”。
世间流传久远的唯有知识和思想,读书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思想,形成思想。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通用9篇)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曾国藩全集》读后感(通用9篇)《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1最近几日翻看了数页《曾国藩全集》,虽然内容看的不多,但是感慨颇深,尤其是“以诚待人,以和待人”这八个字,我禁不住和大家分享分享。
“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待人诚心诚意,做事诚实守信,最终诚至金开······以诚待人,这是一个做人的首要条件。
我想每一位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最注重的词句之一肯定有“诚实”。
以真诚去缔造真诚,换回来的才是别人对你的真诚。
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在事业追求中,把集体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视为高于一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这种前提下来谈待人,应该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平常心处事,不与他人攀比,堂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
无论何时何地,用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成为他人的楷模。
诚信为人,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对同事,对社会,对客户,对合作伙伴,我们诚实守信,恪守承诺,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我们坦诚相待,推心置腹。
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诚信是你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诚信是你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应永恒不变;诚信是一股清泉,它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和”字,字祥意丰,意味深远,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
对人和善、和蔼,对己平和、气和;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商场上和气生财,困难时和衷共济;人类向往和乐,世界需要和平······我们做人就要待人和气,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15篇)读曾国藩有感
(15篇)读曾国藩有感读曾国藩有感之一:坚持奋斗精神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奋斗和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曾国藩不仅是一位精通经世致用的智者,更是一位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实干家。
他的奋斗精神启示了我,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从不气馁,永远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
他在求学时勤奋好学,为了弥补自己的短处,他每天起早贪黑地读书,不畏劳苦。
在进入官场后,他也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努力为国家服务。
他的奋斗和拼搏精神成为了我生活中的榜样,激励我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读曾国藩有感之二:追求儒学之道曾国藩是明末清初儒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他通过勤学苦读,精通儒学经典,掌握了解释世界和指导社会治理的核心思想,成为一位儒者典范。
曾国藩深知儒学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运用于官场实践,为国家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将儒学的精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真正成为一位有道德,有学识,有智慧的政治家。
曾国藩的追求儒学之道让我深受启发。
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强调的仁爱、正直等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践行儒学精神,我相信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的人。
读曾国藩的故事,让我真正领悟到儒学的价值,也激励我努力追求儒学之道。
读曾国藩有感之三:积极面对困难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波折和困难。
然而,面对困境,曾国藩从不气馁,反而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曾国藩的乐观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
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从不轻易放弃,总能找到方法克服困难。
在面对失败时,他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
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让他在官场崎岖时能坚守原则,不受外界干扰。
读曾国藩有感之四:勤奋与担当曾国藩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人,他不惧劳苦,勇于担当。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一)近日,每遇心中郁塞便静心慕读“曾国藩全集”。
“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为人宗旨,静思其中没有一项我能做的到位,特别败在一个“悔”之中。
心中积郁甚多如石头般一层又一层压着我,很想大声哭泣只是欲哭无泪,泪已流干心已碎成片。
纵是心中一片愤然如火烧般揪心面上还是一片平静。
人以镜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处。
“悔”字当头:自不量力,投机取巧,冲动莽撞,不慎言,不居敬,不明强,不自信,不立达,不豁达,不勤劳,没耐性,固执,敏感,骄傲,没有一技之长。
这些都是我的毛病,以些种种致使我现在一事无成,梦想离我如此遥远,“青春有梦,勇敢去追”光“勇”字一味蛮干是没有用的,还有识。
御去吧,该放下的就该放弃,沙子终究是沙子---曾经宝石和沙子放在我的面前,我选择了沙子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我也是一个质朴的人。
我太怕失去它了抓的越紧它流的越快,我忽略了它的本性,放手吧,放手后我拥有全世界,包括我所遗弃的宝石。
现在终于相信了人生自有定数,该是你的赶也赶不起,不是你的强求也求不来。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二)一、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做人低调,做事高调是曾国藩的人生写照。
少年的曾国藩就显现出非凡的谦让之举,他和同窗好友读书时,把好的位置让给别人,把他人休息的时间作为自己苦读的时间,后来中了举人以后,更加谦和有佳,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
从现代人的价值观看来他是一种懦弱,是一种无能的体现,身为高官却不将自己放在高居之处,俯视他人,有点与身份不相符,故弄高雅,然而正是曾国藩品性却体现出一种超俗的恢弘的气度、平和的外表、遭遇鄙弃不暴跳如雷的自我保护的大智慧,低调是一种高的境界,是一种智慧,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二、凡事皆贵专。
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清政府手足无措,不是所以然。
曾国藩在致吴大廷信中指出自己的观点“凡事患在不为,不患不能……心愈用则愈灵,技愈推则愈巧。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19篇)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19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曾国藩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读后感篇1前天把曾国藩看完了,曾国藩从某种角度来说算是半个圣人,看完之后的确有过人之处,但离王阳明,孔子或者诸葛亮来说,真的是有些不如。
曾国藩一生又笨又慢平天下,读书的时候笨,哪怕是躲在他床底下的小偷都会背诵了,他仍然背的支离破碎,他的起伏得从团练说起,一手创建湘军,严格要求,制度分明,把太平天国成功的熬死。
之后又不贪大喜功,于是能够终老。
不过我看曾国藩一生除了做人以外,他的功劳不是很明显,创建军队,抵抗太平天国的时候也是胜少败多,他会识人,手下的兵将确实是将才,成功阻击太平天国的进攻,给太平天国沉重打击。
如果太平天国不内乱,我估计曾国藩想有所作为就有些难上加难了。
除此以外,我觉得曾帅得胜以后不要太张扬,甚至让弟弟罢官回家的举动更让人钦佩。
曾国藩除了稳中求胜外,还有几点需要学习。
他的毅力和克制力非常人可比;认准目标不顾一切的性格值得学习;打脱牙和血吞的忍耐力让人钦佩;曾国藩还善于分析归纳,格言是凡事要靠自己;脚踏实地,不见兔子不撒鹰,不做好准备不出马;得势时知道人生要绝对严肃;曾国藩的座右铭是慢慢来;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运用的相当娴熟;他前半生层层碰壁,后来总结改过为,需要有谦的美德,必须要圆滑;只有相信运气在人生中的巨大威力,才算是真正的懂得何谓人生。
这就是曾国藩,一个读死书,打呆仗,却能建立不朽事业的曾国藩。
曾国藩读后感篇2以前对曾国藩的印象停留在曾国藩家书上,虽然并没有真正读过曾国藩家书,但是从零零散散的信息中对曾国藩形成的印象总体上是正面的,某种程度上有点先入为主,觉得曾国藩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均堪为楷模。
读了唐浩明的三卷小说《曾国藩》,在结尾部分通过左宗棠之信,康福之思,陈广敷之言表达了作者对曾国藩的评价。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一生恶名与荣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之贼”、“曾剃头”的恶名。
他作为一位儒丈,却能善始善终,成为时人推祟的处世圣人,他家族兴旺,成为了每个成功者争相效仿的楷模;他作为一位完善的成功者,给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经验。
换句话来说,曾国藩在近代中国是一位影响力很大的人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广为流传,乃至于他已经成为现代人必知的品牌。
青年毛泽东对他这位有名的老乡评价甚高,历数古代帝王无赞语,独服曾文正公,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之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梁启超曾惊叹:“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
这些都归于曾国藩一生中的十三套学问中能流传后世的一套——《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最有影响力的100封家书中,每篇都是脍炙人口,每句话都耐人品味。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其中一篇——对其弟们劝学的.之道。
简述了:读书之道,早上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就是死了也无遗憾,要做到这点,十分不容易。
闻道,必须是真的理解了,而且非常信奉,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心中已经没有把握,有怎么能闻道呢?“唯学问远过古人,乃可评讥古人,而等差其高下”。
学问之道,不可轻率地区评价或讥笑古人,只有在堂上的人才能评判堂下之人的曲直是非。
而现在那些讲理学和汉学的人,动不动就贬评汉唐儒家,这都狂妄的不自量力的陋习。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精选16篇)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曾国藩传》的读后感(精选16篇)《曾国藩传》的读后感篇1近来,有幸读了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结合现实社会的分析,感觉自己多年的疑问有了一个虽然可能不是很完美的答案,读曾国藩传有感。
唐浩明先生以一种敬重历史的态度,和曾国藩神交了二十余年,可以说得上“曾国藩家”了,厚积薄发写下历史小说《曾国藩》。
梁启超对曾国藩有着很高的评价。
毛主席也曾说过一句话:“我观近代,独服曾文正。
” 而蒋公更是以曾国藩为师。
曾国藩为什么有如此高的魅力呢?竟能让左右中国命运的人都以之为师。
曾国藩从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农家子弟成为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他的一生实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无数知识分子只能望洋兴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
读《曾国藩》后,对这其中的细节有了更多的了解。
曾国藩的仕途还算平坦,个人修养极高,一直力求做到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为官做事之道,当他在京城的小圈子里,在强有力的靠山庇佑之下时,在处理好“办公室内”同僚的关系时,平时还算遂意。
1852年,曾国藩回家丁忧,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诸省之时,在湖南,长毛更是猖獗,湖南官场上一片混乱,与长毛作战,节节败退,最后退守长沙城,时局的动荡与紧迫,让这些平日稳坐高堂,享尽荣华富贵的官员们不得不想出对策来解决问题,而,论声望,论感情,曾国藩成为了湖南官场上的不二人选,由曾国藩办立湘勇,解决湖南的燃眉之急,经过多番的考量,曾国藩最终决定墨绖出山。
而这里不能不提的便是曾国藩“考量”,先是湖南官场上多名重量级官员进行劝勉,而后自己的兄弟也加入其中,最后由陈广敷“连蒙带骗”使其出山,可算是费劲心力,而曾国藩的考量由衷的使人感慨他对时局的清晰认识和对自己的深刻了解,超前的眼光和认识使他并没有被“建功立业”的机会而冲昏了脑袋,直到上面降下圣旨,从此个人的命运前途与他所要从事的事业深深的连在一起了。
时势造英雄,曾国藩的才能与时势变幻给他的机会联系到了一起,使他有机会去实现自己一直渴望的事业。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精选22篇)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精选22篇)《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1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
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聪明。
”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
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
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
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
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
我觉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坏来区分的。
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
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
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
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
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
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糊涂一次也许更好。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2在这个暑假中,我看过许多著名的图书,但让我记忆犹新的,还要数《曾国藩传》这本叙述了清代时期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曾国藩的国学之书。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通用13篇)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通用13篇)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回顾和总结自己的阅读经历,让阅读更具意义。
以下是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曾国藩》读后感历史上著名的贤臣曾国藩曾说过一句传诵千古的名句:“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
”的确,他的名言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启示和教训,并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从古至今,人才倍出,但他们却未能干出多大的成就,要么是因为政府衰败,统治无能,但更多的还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缘故。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懒惰。
要实现一个远大的理想,最重要的是要有努力和坚持,要是这个人连一点儿奋斗的精神都没有,那更别说成功,更别说战胜无数困难了,连一个估计都打不败。
只有像曾国藩那样,尽管多次科举都未能入仕,但仍然坚持不懈地一次又一次考试,最终步入了仕途,创造了自己的幸福人生。
令人可惜的是,有些名人名士获得些权力和威望之后,就开始骄傲自大,为非作歹,把社会搅得一团糟,轻点的,降个级;重点的,炒了鱿鱼;再重点的,流放边疆;再重点的,被杀头腰斩;最重的,干脆就一股脑儿地诛灭九族了事。
正所谓是“满招损,谦受益”。
曾国藩后来尽管平定了太平天国,为清国的江山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从未骄傲过,反而主动请求降职,巧妙地避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内乱,平安无事;反观当时一些手握兵权的大臣们,死在了腐败的政府手中,这些家族也一落千丈,甚至消隐无踪。
“家败皆因奢”这句话更是印证了历史上的许多事件,不光是家败,国败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商纣王、秦二世,都是因为没有丝毫的满足,花动大量人力,财力,打造一座座豪华奢侈的宫殿,到处寻找美丽的金银珠宝,搜刮天下美女,百姓游离失所,战火侵袭每一块土地,民不聊生,尸横遍地,血流成河,造成史无前例的恐怖灾难。
曾国藩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于是以廉立身,以俭持家,平安地生活着,永远立足于中国大地。
曾国藩所讲的这些道理,我觉得我并没有做到多少,只要一遇到困难,我不会像他那样通往直前,背水一战,而是心存后退之心,战战兢兢,不敢往前,而在偶尔获得一次成功时,我会手舞足蹈,十分满足,从而放松了自己,功亏一匮。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相关推荐《曾国藩》读后感(精选2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读后感篇1一直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
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
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在来看也十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
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
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
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
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
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
这些往往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欠缺的,君不见,部分高官大吏因腐败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养德。
“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多见自己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己贪”,敬畏规矩、修身养德才是我们处事应有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该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
以普通出身,凭自己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
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
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
雷打不动。
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曾国藩传》读后感(通用39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曾国藩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1这本书,我读了很久,也深深的打动了我。
对于曾国藩,一开始的认知是教科书里面的坏人,现在,我知道他是多数人的信仰。
对于个人明明就没有彻底好的和彻底坏的之分。
他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一生以圣贤自期,却也不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活一辈子。
他的风雨飘摇的一生,浩浩荡荡,也给我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具体说不清是什么,但是我觉得似乎离我们的理想很近,离我们的初心很近。
我们走的越来越远的时候,需要关照自己的内心,保存灵巧与可爱,也需要高瞻远瞩的目光以及对自己的一些要求和期待。
圣人,完人本就没有一定的标准,并且我们的生存条件也不一样,如何的要求自己,这是很难的。
“君子慎独”一直以来,我不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么,是教科书吗?还是别的。
近来的日子我确有体会,似乎知道意识到,儒学理学文化以及现代科学对当代人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渐入我们的灵魂,长成我们的骨骼,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
一直以来我常常会追求完美,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节奏,今天我知道那是自己的惰性,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要自我节制。
昨天看了白岩松的“对白”他说“自由即自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更是要自律,形成自己的良好行为养成规范。
未来的日子,我就试着做更好的人。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2今天读到曾国藩在军事、政治上都不顺利,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47岁陷入人生低谷,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静下心来反思过往。
曾国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关于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1曾国藩的一生起点极低,但抵达的高度很高。
他出生平凡,资质平平,身体素质也不好,一生与多种疾病相伴,除此之外他性格中也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浮躁,坐不住,爱闲逛串门;为人傲慢,修养不好,经常和人发生冲突;还有虚伪,顺着人情说好话;还有一个大多男人都有的嗜好,爱看美女;总之长于湖南乡下的曾国藩,身上的缺点比优点多得多。
曾国藩意识到自身最大的缺陷就是笨,笨到什么程度呢?曾国藩和父亲第六次并肩去考秀才(这是他父亲第十七次踏入考场)而曾国藩也考了将近十年,这对父子的赶考经历在湖南湘乡都已经“出名”了,成为了乡人的笑柄。
然而这一次,他父亲考中了,曾国藩还是落榜了,不仅如此,他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考卷被当成反面典型: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悬牌批责”相当于在全省示众,这下曾国藩不仅在湖南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这次对曾国藩的刺激也是极大的,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找出屡战屡败的原因。
虽然,曾国藩有着雄心壮志,但上天赐予了他一个不相匹配的大脑。
解决自己的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他又是怎么做的呢?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
看来看去,他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那么只要从这方面去下功夫就可以了。
道光30年,曾国藩再次踏上了科举之路,这一次,曾国藩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静坐思考半小时,在胸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然后才一股一股地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
果然,这一次曾国藩摸对了考场作文的门路,中了秀才,一雪前耻。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家书中国近代史炎黄文化家风家训君子慎独曾国藩家书天下父母曾国藩仕途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第1篇:提到清代名臣,很多受电视连续剧影响,第一反应就是纪晓岚、刘墉甚至还有想到和珅的。
可是历史上,尤其是晚清历史上,有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何许人也,开国领袖以往以”独服曾国藩”作为评价。
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也被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八十年代之后,关于曾国藩的评价,逐渐客观,这个历史人物在民间逐渐”活了过来”。
想要了解一个人物,没有比看他作品更好的了。
曾国藩最为出名的便是《曾国藩家书》,这封涵盖治政、治军、治家的家书,拥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
因为读书活动,我又将这篇家书拿来读了一遍。
曾公的家书,行文从容淡定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尤其是普通家常之中蕴含真知灼见,最有感染力。
整篇读下,字字句句都是回味无穷。
例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
浅显易懂之中,包涵大道至简。
例如,”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例如,”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
好的书则是这样,发人深省。
好的道理也是这样,震撼人心。
每每翻阅这些书籍,感觉精神都被洗礼一遍。
再回首日常事情,竟然感觉无比通达,事事清晰。
或许一本曾国藩家书,不能带给人官运亨通,不能带给人奇淫巧技。
然而这本书如同一趟旅行,让你在封建社会最终一尊偶像的精神世界游历一遍。
毕竟在我们有限的命中,身体和精神,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吧。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第2篇:我们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我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
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一」读完《曾国藩》意犹未尽,读到后面恋恋不舍,不舍把他读完,这本书唐浩明写的《曾国藩》是本很值得读的书,接下来浅显总结一下本书和对自身的思索。
曾国藩终其一生都在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知人善用,注重修身一直以来都心存善念,当败太平军时很多人劝他反他首先想到的继续的战争带来的杀戮,一心想结束战争还百姓安宁。
但为湘军统帅和游走于官场中的他却又心狠手辣,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惜杀害无辜之人。
但还是理解这位一代伟人,因为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我们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大环境下去作出思考,说到底曾国藩也是凡人,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
心不狠不足矣做湘君统帅,不虚伪,没有心机城府不足矣在腐败的官场立足。
而他却没有停止修正自己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目前的我要学习,反省,要不断的思索自身、思索世界以史为鉴、以铜为镜,要有自知有能力,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作出改变,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优秀。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之后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而他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二」一向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通用30篇)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通用30篇)《曾国藩》读后感范文(通用30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读后感篇1读《曾国藩》时,正处于人生的困顿期,那时,大二刚开学,在经历了大一一年的迷茫和数次挫败之后,我确信我的人生存在着巨大问题,于是开始反思自己,在思考了很久之后,我确定我一切的迷惘都是出由于价值观的缺失。
我决定从书中发现自己。
很偶然的一次,在网易新闻上看到一个当当的历史小说推荐,其中便有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出于对近代史的兴趣,我就买来认真阅读。
唐浩明先生是研究湖南近代史出身的,汗牛充栋的古籍,大量的史料,在睿智的思考与探索之后,透彻的认识与读书人揭真批伪的使命感使他开始动笔写一部大书。
上千个日日夜夜过后,《曾国藩》终于出炉,而且炉火纯青。
据白岩松讲,1993年这部书一出版,就迅速在两岸三地的文化圈中流行起来,而且,它也是对白岩松人生第三个十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曾国藩》这本书从曾国藩在赴江西任主考官途中闻母去世而回乡奔丧开始写起,到曾国藩在黑雨滂沱中去世于两江总督府为止。
几十年中,曾国藩经历着巨大的艰辛、耻辱和荣耀,从湘军草创的迷惘与荣宠,到后来官场的重重阻挠和战场的屡屡失利,从有条不紊的行军打仗和处理种种变故,再到后来攻克天京、入宫朝觐的莫大荣耀…他的这一段人生,几乎是按照《周易》“初难知,二多誉,三多惊,四多惧,五有功”的顺序走过的,不同的是,在“飞龙在天”之后,他小心而谨慎,认认真真地裁撤湘军,避免走上“龙战于野”的惨烈境地。
之后,又经历了使自己遭受巨大耻辱的天津教案和疑云重重的马新贻被刺案,一生如一场梦一样,终于走到尽头,霎时,黑雨滂沱而下…读之前是疑惑的,读书时是享受和思考的,读完后是沉重的。
一本文笔、故事、内涵、真实性都极佳的历史小说,写出了一部传记所不能表达得当的意味。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曾国藩读后感(一)《曾国藩》这本书讲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
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组织训练团勇建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和经历;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处事之道,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公正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从《曾国藩》这本书中,我认识到曾国藩是一个光明磊落的读书人,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怀揣治国之志,尽其所能报效国家。
如果抛开腐败清王朝的历史环境来看曾国藩,他的用人方略、处事之道值得我们学习,他的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更值得我们尊敬。
曾国藩从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学派,虽然他后半生一直在征战,经历坎坷,依然不忘自律和学习。
虽然曾国藩身居高位,在自己取得巨大成就时,从来不迷失自己,自律自省,勤俭节约,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而且也这样要求自己家人,从没有给自己的子女任何特殊待遇,时刻叮嘱家人要克己自律。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他识人善用,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幕僚。
曾国藩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官图显赫的人物。
曾国藩非常重视教育,在攻克金陵之后,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为国家选拔人才,同时他还创建了金陵书局,筹钱出版经典书籍,翻译国外新科技着作,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思想运动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在自己的军事路途上,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甚至一度因为战败而投水自尽,在军事作战上曾国藩屡次失败,军事才能并不突出,但他能够识人善用,倚重彭玉麟、曾国荃等多位名将,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了太平军,保住了清王朝,也成就了自己位极人臣的极高地位。
《曾国藩》读后感(15篇)
《曾国藩》读后感(15篇)《曾国藩》读后感1不好的习惯:把欣喜当作知识、把收藏当作学习、把阅读当作思考,把存储当作掌握。
发现《曾国藩》时来自于一个朋友的推荐,为什么要说“发现”呢?知道《曾国藩》这本书其实已经很早了,那个时候由于自身的惰性,一直没有翻阅。
读到第三本《黑雨》的时候,不经暗叹作者唐浩明,强大的故事构造力,短短半个月时间,把三大本与曾国藩有关的史事,当小说一样一览而尽,甚至常常需要打破作息规律,挑灯夜读。
一个从湖南走出去的小官职,没有任何的家庭背景,如何发展成为国家重臣,曾国藩的官场路,就如同生活中与各种妖魔鬼怪的一场斗争。
第一章中,当曾国藩身边最得力也最亲信的金松龄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时,曾国藩痛下决心,将金松龄斩首示众,面对曾国藩冷酷无情的赶紧杀绝,我一度想甩书而去,看不下去看不下去,为什么会有这么下的狠心的领导者?当阅读到后面,才明白,也许对于当时的大清,老中堂这一斩钉截铁的做法,才是捍卫了真正的士气之在吧,对于自己的忍痛割杀,可能当之后想起的每一天,惭愧和隐痛的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吧。
曾国藩对战事的敏锐,对人性的洞察、对人情世故的尺度把握、对亲人的严苛礼教,对君的倾心尽力,无疑是当时社会中的宝藏。
对于书籍所牵扯到中国近代史,借用一位书友的评论:“完整地读过两遍,比较佩服的是唐浩明,反而不是曾国藩。
唐对曾的了解如此之深,当代应该是拿不出第二个了。
曾国藩为人处世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其才干本能在那个历史转折点成为力挽狂澜的人物,可惜视野和格局有限,错过了近代改变中华民族最好的时机,这也是曾身上最大的缺陷。
”《曾国藩》读后感2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读曾国藩读后感
读曾国藩读后感篇一读曾国藩读后感最近读了曾国藩的相关书籍,哎呀妈呀,真是让我感触颇多!曾国藩,这位清朝的大佬,一开始我觉得他可能也就是个普通的古人罢了。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我错得离谱。
他那坚韧不拔的劲儿,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次又一次地在困境中崛起。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了不起的?但你想想,在那个年代,要面对那么多的困难和压力,他能坚持下来,容易吗?我觉得他最牛的地方,就是能自我反思。
咱普通人犯了错,可能就找个借口糊弄过去了。
可曾国藩不,他能深刻地剖析自己,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啊!我就问自己,我能做到吗?可能够呛!他的用人之道也让我眼前一亮。
嘿,他就像个精明的HR,总能找到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我就在想,要是我以后工作了,能有他这一半的眼光,那不得飞黄腾达呀?不过,话说回来,曾国藩也不是完美的。
他有时候也会犹豫,也会犯错。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很正常嘛。
但对于一个被捧得那么高的人物,发现他也有这样的一面,是不是让你觉得有点意外呢?读了他的故事,我不禁反问自己:我能像他那样,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吗?我能有他那样的自省精神吗?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但我觉得,哪怕能学到他一点点,也足够我受用一生啦!篇二读曾国藩读后感读了曾国藩的那些事儿,我这心里头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曾国藩这家伙,一开始真没觉得他有多厉害。
不就是个清朝的官员嘛,能咋的?可随着深入了解,我发现我简直是大错特错!他那股子坚持和努力的劲儿,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你想想,每天写日记反思自己,这得多自律啊!我自己呢,连早睡早起都做不到,真是惭愧得要死。
我就寻思,他难道就不累?就不想偷懒?也许他也想过,但人家就是能管住自己,这才是牛的地方!他在官场里摸爬滚打,那叫一个不容易。
到处都是勾心斗角,他还能稳住阵脚,逐步往上爬。
这要是换了我,可能早就被人挤兑得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过,我也在想,他是不是太谨慎了?有时候会不会因为过于小心而错失一些机会呢?我觉得吧,人生有时候就得大胆一点,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嘛!还有啊,他对家人的教育也挺严格的。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曾国藩》读后感1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读后感1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
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在青少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此刻的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
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此刻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超多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
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
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
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
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
而我们这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
这样又怎样去爱他人、爱祖国。
对家庭失去职责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职责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读后感(15篇)《曾国藩》读后感1不好的习惯:把欣喜当作知识、把收藏当作学习、把阅读当作思考,把存储当作掌握。
发现《曾国藩》时来自于一个朋友的推荐,为什么要说“发现”呢?知道《曾国藩》这本书其实已经很早了,那个时候由于自身的惰性,一直没有翻阅。
读到第三本《黑雨》的时候,不经暗叹作者唐浩明,强大的故事构造力,短短半个月时间,把三大本与曾国藩有关的史事,当小说一样一览而尽,甚至常常需要打破作息规律,挑灯夜读。
一个从湖南走出去的小官职,没有任何的家庭背景,如何发展成为国家重臣,曾国藩的官场路,就如同生活中与各种妖魔鬼怪的一场斗争。
第一章中,当曾国藩身边最得力也最亲信的金松龄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时,曾国藩痛下决心,将金松龄斩首示众,面对曾国藩冷酷无情的赶紧杀绝,我一度想甩书而去,看不下去看不下去,为什么会有这么下的狠心的领导者?当阅读到后面,才明白,也许对于当时的大清,老中堂这一斩钉截铁的做法,才是捍卫了真正的士气之在吧,对于自己的忍痛割杀,可能当之后想起的每一天,惭愧和隐痛的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吧。
曾国藩对战事的敏锐,对人性的洞察、对人情世故的尺度把握、对亲人的严苛礼教,对君的倾心尽力,无疑是当时社会中的宝藏。
对于书籍所牵扯到中国近代史,借用一位书友的评论:“完整地读过两遍,比较佩服的是唐浩明,反而不是曾国藩。
唐对曾的了解如此之深,当代应该是拿不出第二个了。
曾国藩为人处世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其才干本能在那个历史转折点成为力挽狂澜的人物,可惜视野和格局有限,错过了近代改变中华民族最好的时机,这也是曾身上最大的缺陷。
”《曾国藩》读后感2曾国藩,在中国近代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曾国藩家书》主要是记述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反映其从政、处世、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
毛泽东评价曾国藩,“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读完所有家书,对我个人触动的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01、学习其养生之道曾国藩重视养身益寿之道,在许多书信中提到“谨守父亲保身之训”,“节劳、节欲、节饮食”,正是由于他对养生之道的重视,才有了强健的体魄,使在身体上能够保证其南征北战和几十年担当国家栋梁之大任。
02、学习其读书方法“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读书要树立一个目标,通过广泛读书、坚持不断地读书,才能够取得成功。
03、学习其治军之道曾国藩与其弟曾国荃诸多的书信所谈,非政即军。
对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
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04、学习其为人之道《曾国藩家书》通篇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
例如,在写给弟弟的信件中,多次语重心长的叮嘱、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是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读后感3断断续续看了半年,终于看完了这本长篇。
读这本人物传记类型的历史小说,收获颇多。
人物传记总是让人从他人的人生中看到世事之多变无常,也如一面镜子可照见自己的人生。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平太平天国之乱,后又在官场中抉择,保身立命,不越藩篱一步。
倡洋务,办书局,虽一介书生却戎马半生,官至两江总督。
他善于自省,即使是垂垂老矣之时,写日记的习惯也是只要拿得起笔就仍坚持。
他在反省时曾写下这样的一段话:“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
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
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
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
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他善于识人用人。
他自认在带兵打仗方面,既无才能又无经验,所以不断告诫自己让手下将才充分施展其才,并不断发现、物色人才。
筹建水师时,启用落魄书生彭玉麟,此人德才兼备,为平长毛之乱立下不朽功勋。
左宗棠在曾国藩迟暮时与之冰释前嫌,写道:“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毋负平生。
”曾国藩在靖港惨败时也曾想过轻生,在家国与个人之间也曾进退两难,在风云诡谲的封建王朝末世之下仍心忧于救亡图存,在每一次困厄时都凭着自己坚守的“道”坚持下来。
即使合上书页,曾国藩的一生仿佛仍历历在目,精彩而又跌宕。
虽说我还是读得不够精,但仍然学到了很多处世之道。
也许当再经历一些世事以后会更有感触吧。
《曾国藩》读后感4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
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从《曾国藩家书》一书中,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
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
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
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
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
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曾国藩》读后感5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他一生勤奋读书,从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们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触到中华民族传统的深层积淀。
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使我受益匪浅。
让我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为人表里一致,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远大方向。
他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用知识充实自己,为自己的事业储备,力量。
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
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
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
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
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
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
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
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
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
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
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
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
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
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
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
曾国藩的这些书信中富有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读后感6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
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着的《曾国藩本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着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
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
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
正是抱有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
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闷抑郁。
《曾国藩》读后感7春节前夕,央视记者街头采访“家风是什么”,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共鸣和热议。
什么是家风?你的家风是什么?不同的受采访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有些回答让人捧腹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比如有个小朋友讲他们家的家风是每个星期都要挨揍,我不明白家风是什么,但我明白家风是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构成的,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