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空间力系
(完整版)第23次课空间力系
课时授课计划第23次课【教学课题】:第三章空间力系【教学目的】:理解空间力系的平衡条件【教学重点及处理方法】:空间力系平衡问题的平面解法处理方法:详细讲解【教学难点及处理方法】:空间力系的平衡空间力系的定义,空间力系的计算及平衡问题。
处理方法:结合例题分析讲解【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具】:三角板【时间分配】:引入新课 5min新课 80 min小结、作业 5min第二十三次课【提示启发引出新课】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平面内,该力系称为空间力系。
根据力的作用线的关系可以分为空间汇交力系、空间平行力系、空间任意力系。
本次课讨论空间力系的平衡问题。
【新课内容】第三章空间力系空间力系——各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力系。
3.1 力的投影和力对轴之矩3.1.1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1.一次投影法设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如图所示,已知力F与三个坐标轴所夹的锐角分别为α、β、γ,则力F在三个轴上的投影等于力的大小乘以该夹角的余弦,即2.二次投影法有些时候,需要求某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但没有直接给出这个力与坐标轴的夹角,而必须改用二次投影法。
如图所示,若已知力F与z轴的夹角为,力F和z轴所确定的平面与x轴的夹角为,可先将力F在oxy平面上投影,然后再向x、y轴进行投影。
则力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分别为反过来,若已知力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Fx、Fy、Fz,也可求出力的大小和方向,即例3-1 斜齿圆柱齿轮上A点受到啮合力Fn的作用,Fn沿齿廓在接触处的法线方向,如图所示。
n 为压力角,β为斜齿轮的螺旋角。
试计算圆周力Ft、径向力Fr、轴向力Fa的大小。
解建立图示直角坐标系Axyz,先将法向力Fn向平面Axy投影得Fxy,其大小为 Fxy=Fncos n向z轴投影得径向力 Fr=Fnsin n然后再将Fxy向x、y轴上投影,如图所示。
因 =β,得圆周力Ft=Fxycosβ=Fncos ncosβ轴向力 Fa=Fxysinβ=Fncos nsinβ3.1.2力对轴之矩在平面力系中,建立了力对点之矩的概念。
第四章空间力系
• 各分力相连的顺序任意,但合成的结果是惟一的。
第四章 空间力系 Spatial Force System
静力学
n
2、解析法 各力沿坐标轴投影得:
FR = F1 + F2 + L + Fn = ∑ Fi
i =1
FRx = F1x + F2x + L + Fnx = ∑ Fix
i =1
n
FRy = F1y + F2y + L + Fny = ∑ Fiy
45o
静力学
D
F2
C F
30o 45o
(2) 列平衡方程
B
F =0 ∑ Fxx = 0
F =0 ∑ F yy = 0 F =0 ∑ Fzz = 0
F11 sin 45 oo − F22 sin 45 oo = 0
F1
α
F A sin 30 oo− F11 cos 45 oo cos 30 oo − F22 cos 45 oo cos 30 oo= 0 F A sin 30 − F cos 45 cos 30
1
第四章 空间力系 Spatial Force System
静力学
§4-1 空间汇交力系
Spatial Concurrent Force System 空间汇交力系:各力作用线不在同一平面而且汇交于一点。
一、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力沿直角坐标轴的分解
1、空间任意力在轴上的投影
第四章 空间力系 Spatial Force System
16
第四章 空间力系 Spatial Force System
静力学
即:力F对 z 轴之矩,等于该力在垂直于 z 轴 平面上的投影F'对z 轴与投影面交点O之矩。
第四章空间力系
(4-19a)
' FR F2'
F R F1 F 2 Fn Fi
(4-3) (4-4)
或 其中
xi yi
F R F xi i Fyi j Fzi k
F , F , F
zi
为合力 FR 沿x、y、z轴的投影。
(4-5) (4-6)
空间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该力系的合力等于零。 由此得
y
方向 cos(MO , i ) M x (Fi ) MO
§4-4 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主矢和主矩 二、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结果分析 ' 1. FR 0, M O 0 简化结果:合力偶 合力偶矩矢
M O M O (Fi )
主矩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
2、空间力偶的三要素:
(1)大小: M Fd (2)方位:垂直力偶作用面
(3)指向:力偶的转向
§4-3 空间力偶
3、空间力偶的性质: (1)力偶中两力在任意坐标轴投影的代数和为零; (2)力偶对任意点取矩都等于力偶矩,不因矩心的改变而改变; (3)只要保持力偶矩不变,力偶可在其作用面内任意移转, 且可以同时改变力偶中力的大小与力偶臂的长短,对刚
正负号规定:从坐标轴正向看,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4-2 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
例4-3 已知:F , l , a, 求: Mx F ,My F ,Mz F 解:将力 F 分解如图
力学第三章空间力系
第三章空间力系二、基本内容1. 基本概念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的投影(a) 直接投影法:巳知力F 和直角坐标轴夹角a 、丫,则力F 在三个轴上的投 影分别为X = F cos aZ = Feos/(b) 间接投影法(即二次投影法):巳知力F 和夹角八°,则力F 在三个轴上的 投影分别为X = F sin/cos^9Y = F sin/sin 。
Z = F cos/2) 力矩的计算(a) 力对点之矩—、目的和要求能熟练地计算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熟练掌握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的计算。
对空间力偶的性质及其作用效应有清晰的理解。
了解空间力系向一点简化的方法,明确空间力系合成的四种结果。
能正确地画出各种常见空间的约束反力。
会应用各种形式的空间力系平衡方程求解简单空间平衡问题。
对平行力系中心和重心应有清晰的概念,能熟练地应用坐标公式求物体 的重心。
1、2、3、4、5、6^ 7、在空间情况下力对点之矩为一个定位矢量,其定义为i j kM0(F) = rx F = x y z = (yZ - zY)i + (zX - xZ)j + (xY - yX)kX Y Zr = xi + yj + zk F = Xi+ Yj + Zk其中尸为力尸作用点的位置矢径(b)力对轴之矩在空间情况下力对轴之矩为一代数量,其大小等于此力在垂直于该轴的平面上的投影对该轴与此平面的交点之矩,其正负号按右手螺旋法则来确定,即M Z(F) = ±F u,h = +2AOAB在直角坐标条下有Mx (乃=yZ-zY M y (F)=zX-xZ M z (F) =xY-yX(c)力矩关系定理力对己知点之矩在通过该点的任意轴上的投影等于同一力对该轴之矩。
在直角坐标系下有Mo(F)^M x(F)i+My(F)j+M2(F)k(d)合力矩定理空间力系的合力对任一点之矩等于力系中各力对同一点之矩的矢量和,即Mo g)二 W, (F)空间力系的合力对任一轴(例如z轴)之矩等于力系中各力对同一轴之矩的代数和,即M z(F R)=ZM z(F)=Z(xY-yX)3)空间力偶及其等效条件(a)力偶矩矢空间力偶对刚体的作用效果决定于三个要素(力偶矩大小、力偶作用面方位及力偶的转向),它可用力偶矩矢肱表示。
第三章 空间力系
Ft tan Fa Ft tan Fr cos
第三章 空间力系
【课堂练习】图示力F作用在A点,此力在x轴、y轴、z轴 上的投影分别是多少?
第三章 空间力系
三、交于一点且互相垂直的三力的合成
力直角平行六面体法则
F=
Fx2 Fy2 Fz2
Fx cosα= F
Fy cosβ= F
第三章 空间力系
(2)力F对各坐标轴之矩为: Mz(F )= Mz(Fx)+Mz(Fy)= -Fx· y+Fy· x= -10.98 N· m Mx(F )=Mx(Fy)+Mx(Fz)= -Fy· z-Fz· y= -105 N· m My(F)=My(Fx)+My(Fz)=Fx· z+Fz· x=53.3 N· m。
解:
(1)确定车刀刀尖为研究对象,以工件主轴为水平轴空间 直角坐标系。
第三章 空间力系
( 2)刀尖受力分析
刀尖受到径向力Fx(沿x轴方向)、轴向力Fy(沿y轴方 向)、圆周力Fz(沿z轴方向)的作用。 (3)用力直角平行六面体法则求合力F 以三力Fx、Fy、Fz为棱边作一直角平行六面体,则此六面 体的对角线即为三力的合力F=19.6 kN
第三章 空间力系 三、空间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力矢的主矢和力系对空间任意一点的主矩都等于零。
FR' 0
,
Mo 0
Fy =0 Fy=0 Fz=0 Fz =0 Mx(F )=0 Mz(F )=0
• 空间汇交力系力系 Fx =0 • 空间平行力系力系 Fy=0 • 空间任意力系力系 Fx=0 • 空间力偶系力系
第三章 空间力系 四、空间力系平衡的平面解法
1.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图。
空间力系
o •d xy
B A
§5.3 力对轴之矩 一 力对轴之矩的概念 xy平面 m (F) = ±Fd 0
z A
F
o•d 过o点作xy平面的垂线z轴. xy F对o点之矩,可以看作是F对z轴之矩.
若力为任意将力分解为Fxy和Fz.
m (F) = m (F ) z 0 xy
z
F z
F
F xy
= ±F d xy
m 2
yz平面
∑m
Z
A
=0 −50Q +200F B +300F =0 z Z Z
F B = 2040N Z
x z y
∑F =0 Q +F
z
ZA
+F B +F =0 Z Z
FA Z
FA Y
FB Z
F A =385N Z
F y
∑F =0
Y
F A −F = 0 Y y
F A =352N Y
Q z
F z
解:作受力简图图示.
FB m Z 2
Q= 746N
F x
m 3
F y
Q z
m 1
F z
m 2
x
解:作受力简图图示.
∑m =0
Y
m −m =0 1 2
100Qcos20 −50F = 0 z
0
z y x
m 1
Q x
z y
FA Z FA X FA Y FB X
FB m Z 2
Q= 746N
F x
m 3
F y
Q z
m 1
F z
§5.3 力对轴之矩 一 力对轴之矩的概念 xy平面 m (F) = ±Fd 0
第四章 空间力系
∑Fy=0
∑Fz=0
上式表明,空间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 件是:力系中所有各力在三个坐标轴中每一轴上投 影的代数和分别等于零。
图4.10
4.4.4 空间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
于是可得
P2x=0 P2y=-P2yzcos45°=-0.707kN P2z=P2yzsin45°= 0.707kN 设力P3与z轴的夹角为γ,它在xOy面上的投影与x轴 的夹角为φ,则由式(4.2)可得 P3x=P3sinγcosφ= 2.89kN P3y=P3sinγsinφ= 2.89kN
mx(P) =mx(Pxy)+mx(Pz)=mx(Pz)=84.8N· m my(P) =my(Pxy)+my(Pz)=my(Pz)=70.7N· m mz(P) =mz(Px)+mz(Py)+mz(Pz)= 48.1N· m
图4.5
图4.6
图4.7
图4.8
4.4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4.4.1 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
mz(F)=mO(F)=±Fd 在一般情况下,力F可能既不平行于z轴,又不 与z轴相交,也不在垂直于z轴的平面内,如图4.5(c) 所示。
力F使门绕z轴转动的效应完全由分力Fxy来确定。 分力Fxy使门转动的效应可用力Fxy对O点之矩来度量, 因此可得 mz(F)=mz(Fxy)=mO(Fxy)=±Fxyd
Fy=±Fsinγsinφ
Fz=±Fcosγ
【例4.1】在一立方体上作用有三个力P1、P2、P3,如图 4.4所示。已知P1=2kN,P2=1kN,P3=5kN,试分别计算这 三个力在坐标轴x、y、z上的投影。 【解】力P1的作用线与轴x平行,与坐标面yOz垂直,与 轴y、z也垂直,根据力在轴上的投影的定义可得 P1x=-P1=-2kN P1y=0 P1z=0 力P2的作用线与坐标面yOz平行,与轴x垂直,先将 此力投影在x轴和yOz面上,在x轴上投影为零,在yOz面 上投影P2yz就等于此力本身;然后再将P2yz投影到y、z轴 上。
第六章空间力系
kr Oj
ih x
A(x,y,z) y
( yFz zFy )i (zFx xFz ) j (xFy yFx )k
4.2.1 力对点的矩以矢量表示-力矩矢
力矩矢MO(F)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
z
影为
[M O (F )]x yFz zFy
MO(F)
[M O (F )]y zFx xFz [M O (F )]z xFy yFx
求力F在三轴上的投影和对三轴的矩。
z
解:
Fx F cos cosj
Fa a2 b2 c2
c
Fy F cos sinj
Fb a2 b2 c2
x
Fz F sin
Fc a2 b2 c2
M x (F ) M x (Fx ) M x (Fy ) M x (Fz ) Fyc
MO F'R
= F'R
O
O
4.4.2 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结果分析
F'R ≠ 0,MO≠0 ,同时两者既不平行,又不垂直,此时 可将MO分解为两个分力偶M"O和M'O,它们分别垂直 于F'R和平行于F'R,则M"O和F'R可用作用于点O'的力 FR来代替,最终得一通过点O '的力螺旋。
MO
F'R
O
a
FB
y b Fxy
符号规定:从z轴正向看,若力使刚体逆时针转则取正号,反之 取负。也可按右手螺旋法则确定其正负号。
由定义可知:(1)当力的作用线与轴平行或相交(共面)时,力 对轴的矩等于零。(2)当力沿作用线移动时,它对于轴的矩不变。
第三章空间力系概论
§3-1 空间汇交力系
例3-1:支柱AB顶端B上作用两个力,大小均为2kN,方向如图所示。
试分别写出两个力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
§3-1 空间汇交力系
例3-1:支柱AB顶端B上作用两个力,大小均为2kN,方向如图所示。
M rBA F
2、力偶的性质 (1)力偶中两力在任意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为零 . (2)力偶对任意点取矩都等于力偶矩,不因矩心的改
变而改变。 (3)只要保持力偶矩不变,力偶可在其作用面内
任意移转,且可以同时改变力偶中力的大小
与力偶臂的长短,对刚体的作用效果不变. (4)只要保持力偶矩不变,力偶可从其所在平面
2.力对轴的矩
M z (F) MO (Fxy) Fxy d
d
Fxy
O
力与轴相交或与轴平行(力与轴在同一平面内), 力对该轴的矩为零.
3、力对点的矩与力对过该点的轴的矩的关系 Mx (F) Mx (Fx ) Mx (Fy ) Mx (Fz ) Fz y Fy z
M y (F) M y (Fx ) M y (Fy ) M y (Fz ) Fx z Fz x Mz (F) Fy x Fx y
F,l, a,
求:M x F , M y F , M z F
解:把力 F 分解如图
M x F F l a cos M y F Fl cos
M z F F l a sin
§3–3 空间力偶
1、力偶矩以矢量表示--力偶矩矢
F1 F2 F1 F2
空间力偶的三要素 (1) 大小:力与力偶臂的乘积; (2) 方向:转动方向; (3) 作用面:力偶作用面。
静力学第五章空间力系)
合力F 的大小为: 合力FR的大小为:
FR = ( ∑ Fxi ) + ( ∑ Fyi ) + ( ∑ Fzi )
2 2
2
合力F 的方向余弦为: 合力FR的方向余弦为:
∑ Fxi cos( FR ,i ) = FR cos( FR , j ) = ∑ Fyi FR
∑ Fzi cos( FR ,k ) = FR
球铰链固定在地面上,而B端则用绳CB和DB拉住,两 球铰链固定在地面上, 端则用绳CB和DB拉住, 拉住 绳分别系在墙上的C点和D 连线CD平行于 平行于x 绳分别系在墙上的C点和D点,连线CD平行于x轴。已 CE=EB=DE, CDB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知CE=EB=DE, 角α = 30o ,CDB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EBF= 重物G kN。如不计起重杆的重量, ∠EBF= 30o ,重物G = 10 kN。如不计起重杆的重量,试 求起重杆所受的力和绳子的拉力。 求起重杆所受的力和绳子的拉力。
F1r1+ F2r2
F1 + F2 ∑Fi ri
∑F
zC
矢量式
i
确定n个平行力的力系中心C 确定n个平行力的力系中心C的投影式
xC
∑Fx = ∑F
i
i i
yC
∑F y = ∑F
i i
i
∑Fz = ∑F
i
i i
2、重心
重心看成平行力系的中心 C(重力作用点)。 重力作用点)。 rC =
∑P ri ∑P
空间力偶系合成
矢量式: 矢量式: M=Σ M i
投影式: 投影式:
ΣM x
Mx=Σ M ix My=Σ M iy Mz=Σ M iz
第三章 空间力系
Fz
γ
O
Fx
φ
x
Fy
y
Fxy
Fz F cos
1.
F
Fxy
F sin
Fx Fy
Fxy cos F sin cos Fxy sin F sin sin
注意:力在轴上的投影是代数量,力在平面上的投 影是矢量。
2.空间力的矢量表示法
F Fx Fy Fz Fxi Fy j Fzk
xi
rr MO (F )
yj zk
(rr
r F)
F Fx
rr (xi yj
i
r
Fy
j
r
Fz
k
r
zk )(Fxi Fy j
r Fzk
)
r
r
r
(yFz zFy )i (zFx xFz ) j (xFy yFx )k
力对点O的矩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为
rr MO (F )x yFz zFy
2)计算力对轴之矩(应用合力矩定理)
M x (F ) M x (Fx ) M x (Fy ) M x (Fz ) 0 Fy 0.2 0 212 0.2 42.4N m
M y (F ) M y (Fx ) M y (Fy ) M y (Fz ) Fx 0.2 0 Fz 0.05 212 0.2 520 0.05 68.4N m
r
r
r
r
M y (Fr ) M y (Fx ) M y (Fy ) M y (Fz ) Fx z Fz x
Mz (F) Fy x Fx y
rr
r
r
r
Mo (F) ( yFz zFy )i (zFx xFz ) j (xFy yFx )k
第三章空间力系
0 0
Fz 0
mx my
0 0
mz
0
空间汇交力系平衡方程:
设汇交点为坐标原点,则:
mx 0 my 0 mz 0
平衡方程为:
Fx Fy
0 0
Fz 0
z
F1
F2
y
O
x
Fn
3个独立方程,求解3个未知量。
FBz 4.5kN FT1 2FT2 10kN
17
3.4 重心
3.4.1重心的概念及坐标公式
物体的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z
C2
P1
C P2 C1
P
Ci Pi
y
o
若将物体视为无数微元的 集合,则所有微元所受地球引 力近似构成空间平行力系。
其合力即为物体的重力。 其中心即为物体的重心。
12
空间力系平衡方程
Fx Fy
0 0
Fz 0
mx my
0 0
mz
0
空间平行力系平衡方程:
z
设各力平行 z 轴,则:
Fx 0 Fy 0
F2
y
Fn O
mz F 0
F1
x
平衡方程为:
Fz mx
0 0
xc
xi Pi P
yc
yi Pi P
zc
zi Pi P
C
V1 C1
P1
P2 P Pi
CiVi
对于均质物体,单位体积的重量为 。
空间力系
MO(F)
定位矢量
空间力系
空间力矩
2.力对轴的矩
z
F
Fz
Fxy Fxy
F
o d
M z dFxy
逆时针+,顺时针-
空间力系
空间力矩
力对轴之矩用来表征——力对刚体绕某轴的转动效应。 力对轴之矩合力矩定理:合力对任一轴之矩等于各分力对同 一轴之矩的代数和。
z Mz(F)
M z ( F ) M z ( Fz ) M z ( Fxy ) M O ( Fxy )
M x ( F ) yFz zF y M y ( F ) zFx xFz M z ( F ) xFy yFx
( yFz zF y )i ( zFx xFz ) j ( xF y yFx )k
★ 力对点的矩矢在通过该点的某 轴上的投影,等于力对该轴的矩。
M z ( F ) Fxy h 2 AOAb
O
F
Fz
h
B b
★ 力对轴的矩等于力在垂直于该轴
x 的平面上的投影对轴与平面交点的矩。
A
Fxy
y
空间力系
空间力矩
力对轴的矩的特点: (1)力对轴之矩是代数量,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 (2)力与轴相交或与轴平行(力与轴在同一平面内),力对该
MO (F ) r F
xa y b, z 0
i x Fx
j k y z Fy Fz
Fx F cos sin , F y F cos cos Fz F sin
M O ( F ) Fb sin i Fa sin j ( Fb sin sin Fa sin cos ) k
空间力系
静力学第四章空间力系杨文刚车床主轴受力分析§4-1 空间汇交力系§4-2 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4-3 空间力偶系§4-4 空间任意力系§4-5 重心空间汇交力系空间力偶系空间任意力系空间力系主要内容学习方法:在平面力系的基础上推广;注意其与平面力系的异同。
1 回顾平面汇交力系: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iR F F 简化结果:平衡条件:=∑i F ∑=0x F ∑=0y F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对空间汇交力系是否适用?∑=i R F F 简化结果:平衡条件:=∑i F ∑=0x F ∑=0y F ∑=0zF2 空间汇交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条件§4-2 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1 回顾平面力对点之矩1.大小:力F 与力臂的乘积2.方向:转动方向两个要素:()hF F M±=注意:其力矩作用面固定。
代数量2 空间力对点之矩三要素:(1)大小:力F与力臂的乘积(2)方向:转动方向(3)作用面:力矩作用面。
定位矢量2 空间力对点之矩3 力对轴之矩力与轴相交或与轴平行时(力与轴在同一平面内时),力对该轴的矩为零。
代数量3 力对轴之矩= -+ 0=1 回顾平面力偶in i i M MM ∑==∑=1两个要素:a.大小:力与力偶臂乘积b.方向:转动方向力偶矩d F M ⋅±=代数量=∑i M 简化结果:平衡条件:2 空间力偶空间力偶的三要素:(1)大小:力与力偶臂的乘积;(2)方向:转动方向;(3)作用面:力偶作用面。
2 空间力偶力偶矩矢矢量力偶矩相等的力偶等效2 空间力偶(1)力偶中两力在任意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为零。
(2)力偶对任意点取矩都等于力偶矩,不因矩心的改变而改变。
(3)只要保持力偶矩不变,力偶可在其作用面内任意移转,且可以同时改变力偶中力的大小与力偶臂的长短,对刚体的作用效果不变。
(5)只要保持力偶矩不变,力偶可从其所在平面移至另一与此平面平行的任一平面,对刚体的作用效果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空间力系一、空间汇交力系(一)空间汇交力系的合成 1.空间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1)一次投影法如图3-1所示,若已知力F 与三个坐标轴x,y,z 间的夹角分别为θ、β和γ,则力F 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分别为⎪⎭⎪⎬⎫===γβθcos cos cos z y x F F F (3.1)图3-1相应的,若已知力F 的三个投影,可以求出力F 的大小和方向,即大小为 222z y x F F F F ++=(3.2)方向 ⎪⎪⎪⎭⎪⎪⎪⎬⎫===F FF F F F z yx γβθcos cos cos(3.3)(2)二次投影法如图3-2所示,若已知力F 与坐标轴Oxy 的仰角γ以及力F 在Oxy 平面上的投影xy F 与x 轴间的夹角ϕ,则力F 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分别为γϕλϕγsin sin in cos in F F Fs F Fs F z y x ===,,图3-22.合力投影定理 合力在某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同一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
即∑=+++=xixn x x Rx FF F F F 21同理 ∑∑==zi Rz yi RyF F F F ,3.空间共点力系的合成空间共点力系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该合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系的公共作用点,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为()()()222∑∑∑++=zyxR F F F F (3.4)()()()⎪⎪⎪⎭⎪⎪⎪⎬⎫===∑∑∑R z R R yRRxRF F F F F F k F j F i F ,cos ,cos ,cos(3.5)(二)空间汇交力系的平衡 1.空间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空间汇交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合力等于零,即()()()0222=++=∑∑∑zyxR F F F F2.空间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根据平衡条件,得到空间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为⎪⎪⎭⎪⎪⎬⎫===∑∑∑000y x zFFF(3.6)利用上述三个方程,可以求解3个未知量。
二、空间力偶系(一)空间力偶理论空间力偶等效条件:作用在同一平面内或平行平面内的两个力偶,若它们的力偶矩的大小相等,且力偶的转向相同,则这两个力偶彼此等效。
力偶对刚体作用的三要素:力偶矩的大小、力偶作用面的方位和力偶的转向。
可用力偶矩矢矢量来表示力偶对刚体作用的三要素。
矢量的模表示力偶矩的大小,矢量的方位与力偶作用面的法线方位相同,矢量的指向与力偶的转向关系服从右手螺旋规则。
力偶矩矢是一个自由矢量。
(二) 空间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1.空间力偶系的合成空间力偶系的合力偶矩矢等于各分力偶矩矢的矢量和,即∑=+++=i n M M M M M 21(3.7)合力偶矩矢在某一坐标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偶矩矢在同一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即 ∑=+++=xi xn x x x M M M M M 21 ∑=+++=yi yn y y y M M M M M 21∑=+++=zi zn z z z M M M M M 21合力偶矩矢的大小和方向为()()()222∑∑∑++=zyxM M M M (3.8)()()()⎪⎪⎪⎭⎪⎪⎪⎬⎫===∑∑∑R z R y R xF F F F F Fk j i ,cos ,cos ,cos M M M(3.9)2.空间力偶系的平衡空间力偶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合力偶矩矢等于零,即 0==∑=ni i1MM(3.10)空间力偶系的平衡方程为⎪⎭⎪⎬⎫===∑∑∑000zy x MM M (3.11)利用上述三个方程,可以求解3个未知量。
三、空间任意力系(一)空间力对点之矩和对轴之矩 1.空间力对点之矩在空间情况下,力对点O 之矩是一矢量,可表示为()zyxO F F F z y xkj iF r F M =⨯= (3.12)式中r 是矩心O 到力F 作用点的矢径,x 、y 和z 是力F 作用点的三个坐标,x F 、y F 和z F 是力F 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
2.空间力对轴之矩空间力对轴之矩是一代数量,其正负号按右手螺旋规则来确定,其绝对值等于力在垂直于该轴的平面上的投影对此平面与该轴的交点的矩,即()()()()()()⎪⎭⎪⎬⎫===yz O x xz O y xy O z M M M M M M F F F F F F(3.13)空间力对轴之矩还可以用以下方法来计算:(1)若已知力F 在坐标轴上的投影x F 、y F 和z F 及该力的作用点的坐标x 、y 和z ,则力对各坐标轴的矩可表示为⎪⎭⎪⎬⎫===x y z z x y y z x yF xF M xF zF M zF yF M -)(-)(-)(F F F (3.14)上式为力对轴之矩的解析式。
(2)根据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的关系,即力对某轴之矩等于力对该轴上任一点O 的矩矢在这轴上的投影,有()()[]()()[]()()[]⎪⎭⎪⎬⎫===z O z y O y x O x M M M F M F F M F F M F (3.15)3.根据力对轴之矩来计算力对点之矩若已经计算出力对各坐标轴之矩()F x M 、()F y M 和()F z M ,且当x 、y 和z互为正交时,则力对点O 之矩的大小为()()[]()[]()[]222F F F F M z y x O M M M ++=(3.16)方向为()[]()()()[]()()()[]()()⎪⎪⎪⎭⎪⎪⎪⎬⎫===F M F k F M F M F j F M F M F i F M O O O z O y O x O M M M ,cos ,cos ,cos(3.17)(二)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合成与平衡 1.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力系的主矢与主矩空间任意力系向任一点O (简化中心)简化后,一般可得作用于O 点的一个力和一个力偶。
这个力的矢量称为该力系的主矢,它等于力系中各力的矢量和,即∑==+++=ni i n R 121F F F F F(3.18)主矢的大小和方向与简化中心O 的位置无关。
这个力偶的矩矢称为力系对简化中心的主矩,它等于力系中各力对简化中心O 的矩的矢量和,即()()()()∑==+++=ni O O O O O 121F M F M F M F M M n(3.19)主矩的大小和转向一般随简化中心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空间任意力系的合成结果空间任意力系的最后合成结果有以下四种情形: (1)平衡的情形主矢F R =0,主矩M O =0,即该空间力系平衡。
(2)简化为一合力偶的情形主矢F R =0,主矩M O ≠0,这时得一力偶。
该力偶与原力系等效,即空间力系合成为一力偶,力偶矩矢等于原力系对简化中心的主矩。
在这种情况下,主矩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
(3)简化为一合力的情形主矢F R ≠0, 主矩M O =0,这时得一力。
这力与原力系等效,即空间力系合成为一合力,合力的作用线通过简化中心O ,合力矢等于原力系的主矢。
(4)简化为力螺旋的情形主矢F R ≠0, 主矩M O ≠0,但F R ∥M O ,这种结果称为力螺旋,如图3-3所示。
所谓力螺旋,就是由一力和一力偶组成的力系,其中的力垂直于力偶的作用面。
图3-33.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空间任意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力系的主矢以及对任一点O 的主矩都等于零,即⎭⎬⎫==00O R M F(3.20)由此可以得到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0)(0)(0)(000zF F F M M M F F F y x z y x(3.21)这是平面任意平衡方程的基本形式,还有四矩矢、五矩式和六矩式,但它们对投影轴和力矩轴有一定的限制条件。
四、重心(一)重心坐标公式在工程实际中,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船舶、车辆、飞机、航空器等的运动稳定性都与它们的重心位置有关。
再如,为了使塔式起重机在不同情况下都不致倾覆,必须加上合适的配重使起重机的重心处于恰当的位置。
确定物体的重心位置,属于空间平行力系的合成问题。
根据合力矩定理,得到物体重心的坐标公式为P P x x i i C ∑=,PP y y i i C ∑=,P Pz z i i C ∑=对于匀质物体,各微小部分的力 P i 与其体积V i 成正比,总重量 P 与总体积 i V V ∑=也按同一比例成正比,则有V V x x i i C ∑=, V V y y i i C ∑=,VVz z i i C ∑= 此时,物体重心的位置完全取决于物体的几何形状,而与重量无关。
由上式确定的几何点,称为物体的形心。
由此可见,对于匀质物体其重心与形心是相重合的。
若取图形所在的平面作为坐标平面Oxy ,则平面图形形心的坐标为A A x x i i C ∑=,AAy y i i C ∑= 式中A i 是图形微小部分的面积,A = ΣA i 是图形的总面积。
平面图形的形心可理解为图形厚度趋向无限小的匀质平板的重心,也可称为面积重心。
(二) 用组合法求重心求组合体的重心有两种方法,即分割法和负面积法。
分割法就是将组合体分割成几个重心已知的简单形体,则整个物体的重心即可用前面的公式求出。
对于在物体内切去一部分(如有空洞等)的物体,其重心仍可应用与分割法相同的公式计算,只是切去部分的面积取为负值。
该方法称为负面积法或负体积法。
(三) 用实验的方法测定重心的位置对于一些外形复杂或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则很难用上述计算方法来求其重心。
此时可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其重心位置。
常用的方法有悬挂法和称重法。
五、难题解析【例1】如图3-4(a )所示,长宽为a 的均质正方形板ABCD 重P=20kN ,用球铰链A 和碟铰链B 支承在墙上,并用杆CE 维持在水平位置,且︒=∠60AEC ,试求杆CE 所受的压力及碟铰链B 的约束力。
图3-4解:取板ABCD 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3-4(b )所示。
由空间一般力系平衡方程,有(),,030sin 20=⨯︒⋅-⨯=∑a F aP M C y F 得 N P F C k 20== 又 ()∑=0F z M即 0=Bx F 考虑 ()030sin 20=⨯︒⋅+⨯-⨯=∑a F aP a F M C Bz x ,F 得到 0=Bz F【例2】试求图3-5所示振动器用的偏心块的形心位置。
已知R=100mm ,r 1=30mm ,r 2=17mm 。
图3-5解:取坐标系Oxy 如图3-5所示。
偏心块可看作由三部分组成:半径为R 的半圆A 1,半径为r 1的半圆A 2,挖去半径为r 2的圆A 3。
大半圆的面积和形心C 1的坐标为小半圆的面积和形心C 2的坐标为小圆的面积和形心C 3的坐标为由此可得偏心块的形心坐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