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教师评课稿(通用10篇)

合集下载

草原评课稿

草原评课稿

草原评课稿评《草原》 首先,要感谢谢老师为我们上了这样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带着学生和我们一起经历了一趟让人如痴如醉的草原之旅。

我想每个语文老师都很清楚,上好一节语文课并不容易,要考虑的方方面面比较多,对教师的素养要求也比较高。

我个人认为谢老师今天的这节课做到了,而且体现出了谢老师较高的语文素养。

下面我就具体来说一说: 一、教学过程完整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谢老师虽然这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个大部分,但是教学过程是很完整的。

从导入部分的展现美,到精读部分的感受美,再到最后的感悟写法表达美,谢老师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踏上了一条寻找美、感受美、表达美的道路,给学生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这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容易忽视的。

 二、对话方式多样 对话是教学过程展开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和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就很重视“对话”,注重师生、生生、生本间的对话,而且在引导学生对话的方式很多,也很有效。

比如教师通过播放中国画技法“渲染”,感受草原,其实这就是一种“对话”,通过声乐的刺激,唤醒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与文本、教师对话,与自己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草原的认识和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变得更加清晰而富有美感。

 三、尊重学生差异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这里的“平等”在谢老师的课中不仅仅体现在她优美而和美的语言上,体现在对学生个性体验的尊重上,还表现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

比如说谢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的感受时,为了加深感受,内化语言,提升表达,让学生写一写“小诗”。

谢老师是这样说的:你可以写下几个词语,也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一首小短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写,都有所收获,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中成长,只是每个人获得的发展因个体差异而不同,这是符合生命化课堂的要求的,生命成长,师生共同成长。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通用12篇)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通用12篇)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通用12篇)《草原》及简评篇1一、听歌导入二、检查预习三、理清文脉四、精读感悟五、背诵积累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老师带来了一首腾格尔的《天堂》,注意听,听听歌中唱的什么?”听歌交流生:草原师:怎样的草原?生:美丽的草原。

师:注意把话说完整,通过这首歌,我……生1:通过这首歌,我感受到了一望无际的美丽的草原。

生2:通过这首歌,我似乎看到了无边的草原和草原上的羊群与骏马。

……师:歌中被誉为天堂的地方,就是美丽的大草原。

想不想去看看?让我们随着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草原,去领略它的无限风光。

(板书课题)师:课前预习了,生字会写吗?拿出纸和笔来,同位间左右分组听写。

左边的同学写“迂回”、“玻璃”,右边的同学写“衣襟”、“羞涩”生:(左右分组,分别听写)师:对照着课本,同位间互相批改。

生:(同位之间对照课本互相批改)师: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涩”字,来跟着老师书空,注意这几个部件的位置及写法。

师:同学们字词掌握得很扎实,课文读得怎么样呢?谁愿意展示给大家。

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师:大家认真听他们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还要边听边思考文章讲述了哪些内容。

生:把“蒙古包”的“蒙”字错读成了二声。

师:同学们,“蒙”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顺势标出三个调号)谁来给大家举个例子?(板书:蒙)生:“瞎蒙”、“蒙人”读一声生:“蒙冤”、“蒙受”读二声生:像“蒙古”、“蒙古包”、“蒙古人”都读三声师:三位同学把“蒙”字的读音讲得很细致也很准确,请你们带领大家读一遍,好吗?生:(领读,齐读)师:书读了一遍,我们也随作者经历了一次草原之旅。

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谁来读?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平淡的)师:作者以这句诗总结全文,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谁还想读一读?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声情并茂)生:(齐读)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一看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蒙汉情深呢?生:第五小节生:第四小节也是师:对啊,还有补充吗?生:第二三小节都是师:经过共同努力,终于都被大家找出来了,文章第二至第五小节都是写了“蒙汉情深”。

片区《草原》评课稿(6月3日)

片区《草原》评课稿(6月3日)

片区《草原》评课稿(6月3日)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上午有幸和大家一起聆听了黄云老师执教的《草原》一课,受益匪浅,课堂上充满激情,情绪高涨,富有感染力;黄老师则温文尔雅,语调平和,极具亲和力。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在处理“品味语言,感悟草原之美”时,黄老师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一碧千里”“并不茫茫”来理解、品味、感悟草原的辽远和碧绿。

2、用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清鲜”“明朗”的意思,感悟作者老舍先生用词的准确、严谨;另外,在理解“渲染”和“勾勒”这两个重点词语时,黄老师除了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外,还用画简笔画的方法,了了几笔,更便于学生区别“渲染”和“勾勒”;体会“流”字的妙用等等,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来感悟文本内容,体会写作方法,收效很大。

3、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草原的美、大、绿的特点外,更注重的是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进行仿写。

如,让学生通过感悟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老舍写草原美景时,是按照“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抓住了草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等特点,边看边展开联想的方法来介绍草原之美的。

之后,让学生用“这次,我来到了……”为开头,进行仿写。

4、由于学生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仿写,仿写时还相对容易些,通过后来的展示,学生的仿写还是很成功的。

5、善于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6、善于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期,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经历及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对于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提供帮助和指导,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及时的鼓励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让学生朗读的时间太少了,如果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多穿插些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当时的感悟,在朗读中,细细品味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效果会更好;黄老师的设计,如果给学生仿写的时间留得再长些,估计学生的想象空间会更广,思路会更开阔,语言的表达会更精彩.。

老舍草原一文评课稿

老舍草原一文评课稿

老舍《草原》一文评课稿《草原》评课稿第一篇今天很荣幸观摩了王老师的《草原》一课教学。

现在我就自己在聆听这堂课时的所思所感略谈一二:王老师执教的《草原》一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们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课文语言通畅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了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易于朗读。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上课一开始,王老师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在教学过程中郎老师自始至终都十分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因此十分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循善诱。

比如他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就很有层次性: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划一划、圈一圈,最后再想一想、说一说。

在问题的设计上也有层次性。

首先是让学生找一找作者初到草原的不同感受,这样的问题很浅显,学生自然容易接受;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高歌?什么是低吟?哪里表达作者想高歌?哪里又表达出作者想低吟?与方才的问题比较就有了一定的难度; 之后再让学生自己读文感悟,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感受?这便是一个涵盖量很高的问题了,这是作者心境的变化过程,对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非常重要,需要学生通过读文,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理解,去感悟。

教师正是紧紧地抓住了作者这一心理感受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对教材的重新梳理,教师这样设计是很有创意的。

也使这节语文课很充实。

三、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草原》教学效果评价

《草原》教学效果评价

《草原》教学效果评价一、优点1.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

3.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反馈和评价及时恰当。

4.熟练、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课堂交流,应用数字资源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5.使用普通话,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激情和启迪性,教态亲切和蔼。

6.课件运行正常,链接准确视频拍摄内容完整、画面清晰,声画同步。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基本是在老师的主宰下学习,建议增加更多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

2.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小组展示,但展示的标准有待提高,建议可以从小组成员的站位、声音、动作、与台下同学的互动等方面改进。

3.教师重视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到位,但时间有点长,感觉有点拖沓。

4.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得不到表现,特别是小组分享时,除了关注台上、更应该关注台下孩子的学习动态。

5.文本分析没有打通学生课文与生活的联系,学和用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

这篇课文说实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没有草原经历的孩子很难理解并融入到其中去。

建议在设计时多加一点情境设计,或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走进课文、理解并感受课文。

6.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这节课上没有得到体现仅仅是就课文论课文,建议老师在课堂上多加入一些方法的指导和渗透,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综合评价:综合来看,这是一节比较好的课,课堂设计流程清晰,教师板书规范,语言亲切自然、生动有启发性,学习过程积极主动,效果好。

课堂上,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小组合作分享的能力,感觉老师的这种意识非常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点单一,只是进行了小组合作,并且合作的时间有点长,看起来效果并没有预设的那么好;而且在学生完全脱离生活实际的状况下来学习课文,感觉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去感悟其中的感情,情境的创设还是比较重要的。

《草原》观课评课

《草原》观课评课

《草原》观课评课今天通过网络学习听了《草原》一课,很受启发,现在我就自己在聆听这堂课时的所思所感略谈一二:优点:1.利用媒体,创设情境一开始老师就带领学生欣赏草原景象的视听录像,美丽的画面,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听课者带入了草原优美的情境,使人身心舒畅,如入仙境,为整堂课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氛围。

2.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主动读书、自觉感悟。

这篇文章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

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

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

3.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这部分的学习,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草原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

以突破了教学重点。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学生发言积极,但是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基本是在老师的主宰下学习,建议增加更多的学习方式,如对学等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小组展示,但展示的标准有待提高,建议可以从小组成员的站位、声音、动作、与台下同学的互动等方面改进。

2.教师重视小组合作,并在小组交流时给予知道,小组合作到位。

但时间有点长,感觉有点拖沓。

3.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得不到表现,特别是小组分享时,除了关注台上、更应该关注台下孩子的学习动态。

4.文本分析没有打通学生课文与生活的联系,学和用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

《草原》教学实录及点评

《草原》教学实录及点评

《草原》教学实录及点评1【教学实录】师:上课。

生:起立。

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听一首歌,请你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师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音,生闭眼听歌想像。

师:歌曲就听到这里。

现在请同学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说。

生:草原。

师:请你用完整的句子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草原。

师:好,还有吗生:我仿佛看到了马儿在青青的草地上奔跑。

师:很好,(对另一生)再请你说。

生:我好像看到很多人骑着马在草原上奔跑。

师:很好,还有吗你说。

生:还有看见草地上有许多蒙古包。

师:用完整的句子说。

生:草原上师:我仿佛生:我仿佛看见草原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蒙古包。

师:说的很好,你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许多人在唱歌。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

今天我们就要随着老舍先生优美质朴的语言来到大草原上领略它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板书:草原美丽风光民俗风情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草原。

师:现在请你翻开书,迅速地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

然后划上记号,读给你们的组员听。

读完以后,记录员手上有一张表,请你们评比之后,写下谁读的最好。

开始。

生读课文。

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读。

(巡视)师:老师了解到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划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现在请你把它念上几遍,然后你们小组可以聚在一起评比谁读的最好。

虽然你们中间有桌子隔着,但是没关系,你们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聚在一起,读给小组长听,读给组员听。

生离开自己的座位,小组内读句子。

师:老师表上的格子打得有点小,但只要是你们觉得读的好的同学,都可以把名字写上去。

生继续读句子,互评。

师:我看到有些小组已经读完了。

请读完的小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师:每个小组都选出了谁读的最好,能不能告诉我你们小组谁读的最好啊生不敢举手师:自告奋勇,被选为读的最好的同学能不能请你来读给我们听几个学生举手。

师:好的,你来读。

生读句子。

师:好,我们同学要帮助你,有两个字要帮助你。

草原评课

草原评课

《草原》评课稿定西市安定区西关小学:董红霞《草原》一文是作家老舍先生访问内蒙古草原后写的一篇访问记。

作者对祖国草原的美丽景色赞叹不已,同时又热情地赞颂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意。

文章文句优美,语言流畅,不愧为语言大师、散文名家之大作。

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事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难点是理解课文第一段对草原美景的描述。

下面就张莉老师上午的课谈几点感受:首先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境教学。

学生对草原没有什么直接的感受,因而对第一段的理解比较困难。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特点,张莉老师确定了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

准备了自己录制的配乐朗诵音频和幻灯图片。

用表现草原风景的幻灯图片,学生所熟悉的草原音乐,教师的感情朗诵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这种形声效果,充分进行想象,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当学生所谈内容与课文描写大体相近时,说明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较好的认识,教师则在一旁稍加指点,使学生的认识与课文内容达到统一。

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从情境到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与“事物与环境”这一阅读训练重点的理解也是一致的,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美的教育。

其次,采用多种练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阅读训练。

在课堂上要扎扎实实地给学生进行读、写、说的训练,实实在在地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篇课文分三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着重是预习,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质疑问难;第二教时是讲读第一、二段,体会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和草原美景;第三教时讲读后面三段,进一步掌握了物与环境的联系,体会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感情。

预习、讲读和作业均在课堂内完成。

草原美景的理解光靠情境渲染是不够的,情境创设只能给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要真正理解草原的美景,还要从理解字词入手,同时加强读和写的练习。

默读、听录音朗读、引读、齐读、诵读贯串在教学过程之中。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评课稿

《草原》评课稿《草原》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第一单元的主题为“走进西部”,带学生去亲近西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

作者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认为刘老师的课堂有如下特点:一、教学着眼于实,力求慢品,在字词句中孜孜不倦浅吟低唱1、刘老师以草原美景和高亢的歌曲作为课件导入新课。

教师在“一碧千里”草原上陶醉、在羊群嬉戏的照片,既展示草原的独特迷人的风光,又展示出教师清新自然生活情趣,较快拉近学生与草原的距离,起到“激情导入”作用。

在学习“景美”这部分,从第一自然段句子内在逻辑关系实际出发,抓住“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子,总领其它各句,像一根红线把第一自然段教学内容串起来,使第一自然段教学主线明确、内容集中、重点突出、整体性强,通过“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想”,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慢慢品味,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进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把无声语言变成朗朗读书声,读出个性化感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正如她所说,语文之美在于慢品细嚼,不是追求形式“完美”,而是求学生学情之“实”,求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之“是”。

二、教学着眼于细,力求丰富,在语文生活的广阔视界中展翅翱翔教学最高境界真实、朴实、扎实,刘老师着眼于细处,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克服“非语文现象”,返朴归真,引导学生在语文生活的广阔视界中展翅翱翔,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草原》教学评价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草原》教学评价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草原》教学评价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这一目标的达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同时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

•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

通过课堂讲解、练习等方式,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些字词,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朗读、品读等方式,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草原的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情感的方法。

例如,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草原的景色,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通过对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模仿这些方法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了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通过欣赏草原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及朗读课文中描写草原景色的段落,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美丽,从而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蒙古族人民迎接客人、款待客人、联欢等场景,让学生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真诚,感受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培养了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内容1.教材处理:•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挖掘,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以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两条主线,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如介绍蒙古族的文化习俗、播放草原的音乐等,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教学重难点:•重点突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品读、讨论等,让学生充分感受草原的美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较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

《草原》教学实录及点评

《草原》教学实录及点评

《草原》教课实录及评论【教课】:上。

生:起立。

老好!:同学好!坐。

:同学,今日上以前老先你听一首歌,你上眼睛想像一下,你忧如看到了什么?放《美的草原我的家》音,生眼听歌想像。

:歌曲就听到里。

在同学告我你忧如看到了什么?你。

生:草原。

:你用完好的句子。

生:我忧如看到了草原。

:好,有?生:我忧如看到了儿在青青的草地上奔跑。

:很好,(另一世)再你。

生:我仿佛看到好多人着在草原上奔跑。

:很好,有?你。

生:有看草地上有多蒙古包。

:用完好的句子。

生:草原上⋯⋯:我忧如⋯⋯生:我忧如看见草原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蒙古包。

师:说的很好,你说。

生:我忧如看到了很多人在唱歌。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

今日我们就要跟着老舍先生优美朴素的语言到达大草原上领会它漂亮的风光和独到的风俗风情。

板书:草原漂亮风光风俗风情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草原。

师:此刻请你打开书,快速地读课文,找出你以为写得最美的句子。

而后划上记号,读给你们的组员听。

读完此后,记录员手上有一张表,请你们评选以后,写下谁读的最好。

开始。

生读课文。

师:能够依据自己的节奏读。

(巡视)师:老师认识到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划出了自己最喜爱的句子。

此刻请你把它念上几遍,而后你们小组能够聚在一起评选谁读的最好。

固然你们中间有桌子隔着,可是没关系,你们能够走开自己的座位,聚在一起,读给小组长听,读给组员听。

第 2页 /共 15页生走开自己的座位,小内句子。

:老表上的格子打得有点小,但只假如你得的好的同学,都能够把名字写上去。

生句子,互。

:我看到有些小已完了。

完的小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每个小都出了的最好,能不可以告我你小的最好啊?生不敢手:自告勇,被的最好的同学能不可以你来我听?几个学生手。

:好的,你来。

生句子。

:好,我同学要帮助你,有两个字要帮助你。

哪两个字?你。

生:个鄂温克他成了“ 温克”⋯⋯ :只需要把正确的出来。

生:有羞“ ”。

:坐。

可能才同学没有听清楚老的要求,我“ 出最美的一个句子”,有其余小的来?你来。

c草原评课稿

c草原评课稿

《草原》的教学评价评课教师:白龙小学武春艳执教教师:白龙小学马恩玲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有幸走进了马恩玲老师的课堂。

聆听了她的一节六年级语文课《草原》,通过听课中的观察,听课后反思,以及看到了马老师对内容的构思和设想的逐层深入,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下面就这堂课,我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与各位老师共同交流。

一.评教材处理马老师执教的〈〈草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按作者老舍进入草原后所经历的事情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赞美了草原景美人更美,作者非凡的文笔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用新课程理念审视教材.处理教材.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各种信息用语文的方式进行整合,丰富了语文教学。

二.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学让学生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借助想象,入情入境感受草原的景美,人美及文章的语言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体会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感受蒙汉两族人民间的深刻情意。

教学目标定位明确而且全面,教学活动紧扣,教学目标层层展开,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

三.评教学方法本节课马老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时抓住一个“美”字真正体现“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感受美,欣赏美,领悟美,进而去表现美,这也是我要教给学生的方法,此外,还采用读议法、并配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打开心窗,放飞想象,受到美的熏陶,并陶冶良好的情操。

在课堂上读.思.议.背相结合,通过谈话.看图片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氛围中来,另外通过小组活动学习,让学生在小组间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切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还采用鼓励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增强学生的信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评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评课

《草原》评课
本节课的亮点:
1、教师很重视学生读中积累。

在教学第一段时,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学习描写风景美的句子,而是通过读、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学习,通过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来理解,夯实基础。

课后设计广告词的作业尤为体现老师很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积累。

2、教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课堂上真正实现了“以读为本”,摒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

通过让学生自读、勾画、自悟文本内容,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使得对文本的感悟深刻。

3、教师很重视读的层次指导。

教师在课堂上很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

而且读的方式多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建议:
因为这篇课文是既写景又抒情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可能效果会更好。

课文《草原》评课稿

课文《草原》评课稿

课文《草原》评课稿课文《草原》评课稿1自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语文教学中强调母语特征,注重读书感悟,自主内化,已经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教者为实践这一基本理念,从小处入手,抓住题目,通过给课题加上三个标点符号(句号、问号、感情号),精心地设计了读的训练,使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质和量的提高。

一、学会了正确地读。

读的关键不是单纯地进行什么重读、轻读、快读、慢读、停顿等方面的技术指导,而是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句意,在读中努力把意思表达出来。

因而教者用最简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三个不同的标点符号,自由读,反复比较,最终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标点符号,代表着不同的意思。

一旦学生知道了正确地读,即可耸立起一座语感的大厦。

二、学会了品味感悟。

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教者还让学生细细地品味其中的心境,让学生的身心与自己读的内容渐渐地融为一体。

教者要求学生在读中悟出一点并表达一点,再读再悟,再悟再表达,循序渐进,直至学生有所悟为止。

三、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教者设计的这一读,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像,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最后教者又“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为铺垫,以语言为引子”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充分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受到感染。

总之,教者这一精彩的导入,为实践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课文《草原》评课稿2教者说课:小学课文《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

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

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

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

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草原评课

草原评课

《草原》评课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

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

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这次听了张海英老师的《草原》,有如下收获:
一、创设情景,拉近距离
上课伊始,老师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草原是美丽辽阔的,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陌生的,那么课件的使用也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此举是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老师还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草原、印象中的草原,还背背有关草原的诗句,这些情境的创设都给整个教学作好了铺垫。

二、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不但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还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这堂课张老师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

以突破教学重点。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我认为张老师这节课努力做到了“五实”:教学功底扎实、课堂知识充实、情感体验丰实、课堂语言平实和教学效果真实。

《草原》教学实录及评析

《草原》教学实录及评析

《草原》教学实录及评析《草原》是作家老舍先生亲自去陈巴尔虎旗所看到的美景,所经历的蒙古兄弟姐妹的热情接待的描写,表达了蒙汉两族之间紧密团结、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学中第一要让学生感受草原专门的景色之美;其次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从远迎、相见、招待、话别、感受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勤劳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的颂扬,对蒙汉情深的讴歌。

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明白得感悟到文章所描述的草原美,因此,在教学中,我营造了轻松自然的环境,使学生在轻松自己的心理状态下,情真意切地感受作者在写文章时表达出来的真情,能够真切地沿作者思路,紧紧抓住课文景美、人美两大部分,慢慢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感情,把景美、人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第一感受到景美,为后面体会人美做铺垫,让漂亮宽广、富饶生气的草原养育了那个地点勤劳淳朴、好客热情的人民的美滋润学生的心田,更深地体会蒙汉情深、亲如一家的感情。

【教学片断】一、真情朗读,感受作者初到草原的心情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去领会草原的风光?生:(观赏草原风光片)师:草原美吗?看后,你想说些什么?生:草原专门美,专门大。

生:草原一望无边,空气清鲜,白云飘飘。

生:草原上有白色的羊群和明亮的小河,像一幅漂亮的图画。

师: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也飞向了漂亮的草原。

板书课题:草原齐读。

师:请同学们静静地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想:作者这次来到草原,有什么样的感受?生:这次,作者来到了草原,一下子就喜爱上了那个地点。

他觉得那个地点的天空是明朗的,是可爱的。

生:这次,作者来到了草原,心专门快就愉悦起来了,他想用歌声来表达这种感受。

生:作者看到了明朗的天,呼吸着新奇的空气,眺望着四周,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欢乐。

师:同学们说的可真好!作者想用歌声来表达初到草原的感受,那请同学们用朗读也来表达一下对草原的这种喜爱之情吧!生感情饱满地齐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部分内容。

老舍《草原》一文评课稿

老舍《草原》一文评课稿

老舍《草原》一文评课稿《草原》评课稿第一篇今天很荣幸观摩了王老师的《草原》一课教学。

现在我就自己在聆听这堂课时的所思所感略谈一二:王老师执教的《草原》一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们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课文语言通畅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了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易于朗读。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上课一开始,王老师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在教学过程中郎老师自始至终都十分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因此十分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循善诱。

比如他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就很有层次性: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划一划、圈一圈,最后再想一想、说一说。

在问题的设计上也有层次性。

首先是让学生找一找作者初到草原的不同感受,这样的问题很浅显,学生自然容易接受;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高歌?什么是低吟?哪里表达作者想高歌?哪里又表达出作者想低吟?与方才的问题比较就有了一定的难度;之后再让学生自己读文感悟,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感受?这便是一个涵盖量很高的问题了,这是作者心境的变化过程,对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非常重要,需要学生通过读文,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理解,去感悟。

教师正是紧紧地抓住了作者这一心理感受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对教材的重新梳理,教师这样设计是很有创意的。

也使这节语文课很充实。

三、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草原评课交流材料

草原评课交流材料

草原评课交流材料草原评课交流材料草原评课交流是教师们相互学习、互相切磋的一种方式。

通过评课交流,可以使教师们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所了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一堂英语课,介绍草原评课交流的过程。

这堂课是一节初中英语课,主题是“Shopping”。

课堂上,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和活动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

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进行了综合语言技能的训练。

首先,老师通过以观察图片为导入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对购物的思考。

然后,老师展示了一些与购物相关的词汇,通过快速展示词汇卡片的方式,让学生迅速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

接着,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了单词和句子的教学,通过听与说的综合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语言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相互搭档进行练习,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随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通过模仿、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还设置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与上下文相关的语言知识。

接下来,老师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语言技能,通过阅读短文和完成相关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老师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与购物相关的文化差异和态度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文化意识。

最后,老师进行了课堂总结和回顾。

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同时,老师还给予了学生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分享。

通过这堂课的评课交流,我们发现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学习策略。

他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

同时,他还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鼓励和赞赏,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草原》的教师评课稿(通用10篇)

《草原》的教师评课稿(通用10篇)

《草原》的教师评课稿《草原》的教师评课稿(通用10篇)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草原》的教师评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草原》的教师评课稿篇1《草原》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清丽优美,字里行间弥漫着草原独特的风景与独有的风情。

细细读来,草原的青草、蓝天、羊群跃然眼前,草原人们的热情、淳朴、好客呼之欲出。

除了这两重具象的美,老舍,这位语言大师,亦带给我们另一重文字美。

独具匠心的表达,耐人寻味的用词,都值得我们引领学生,沉入文本,反刍回味。

本篇教学设计,处处回荡着美的旋律,美文美读,美文美学。

从课始的初知美到品读环节感悟美;从师生共读的想象美到写美的画面的创造美,诠释了课文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情美。

在熊老师的课堂之上,学生与老师一道,几番涵泳,几番沉入,醉心读书,静心品文,心随笔动,得言,得意,更得法。

一、加一点新意,不落窠臼熊老师的开课颇有新意,链接了原文中老舍对北方的初始印象的描述:“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诗句。

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方去。

”,1961年的老舍,对草原的印象还是“怕”,熊老师由此入课,不仅借由此时的“怕”,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老舍亲临草原后的那份不舍与热爱,更借由此句中的“天苍苍,野茫茫”,助推学生对重点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使之后对第一自然段的品读顺势而行,自然顺畅。

这样不落窠臼的开课,独具慧眼更独蕴匠心。

二、添一分简约,不枝不蔓本课的设计主线鲜明,由对草原的印象切入,由一个“美”展开,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草原的美写出来的?”。

从感美、读美、写美徐徐渐进,由感受美景到感受美文,到领悟表达、积累美文,再到学写美景,教学主线明晰,逐层递进,这样的设计,不花哨,不繁冗,简洁利落,不枝不蔓,让课堂多一份清爽,多一份简约之美。

草原评课记录点评

草原评课记录点评

草原评课记录点评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草原评课的活动,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在这次活动中,我听到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授课,也深刻体验到了评课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对这次活动进行点评和总结。

这次草原评课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题,吸引了许多优秀教师的参与。

在评课过程中,我注意到教师们在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上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他们通过多媒体展示、情景模拟、小组合作等手段,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我观察到教师们在课堂管理方面也做出了很好的努力。

他们通过灵活的班级管理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做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集中程度。

在课堂上,学生们能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师们在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上也做出了很好的安排。

他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教材,并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使学生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教师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课堂活动和作业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次草原评课活动中,我还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关注,没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其次,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创新和多样性,这使得课堂内容相对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有些教师在评课环节中表现出了较强的个人主观意识,评价标准不够客观公正,这影响了评课的效果。

这次草原评课活动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参与评课,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我将进一步加强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参与更多的评课活动,与更多的教师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草原评课活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深信通过评课活动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的教师评课稿《草原》的教师评课稿(通用10篇)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草原》的教师评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草原》的教师评课稿篇1《草原》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清丽优美,字里行间弥漫着草原独特的风景与独有的风情。

细细读来,草原的青草、蓝天、羊群跃然眼前,草原人们的热情、淳朴、好客呼之欲出。

除了这两重具象的美,老舍,这位语言大师,亦带给我们另一重文字美。

独具匠心的表达,耐人寻味的用词,都值得我们引领学生,沉入文本,反刍回味。

本篇教学设计,处处回荡着美的旋律,美文美读,美文美学。

从课始的初知美到品读环节感悟美;从师生共读的想象美到写美的画面的创造美,诠释了课文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情美。

在熊老师的课堂之上,学生与老师一道,几番涵泳,几番沉入,醉心读书,静心品文,心随笔动,得言,得意,更得法。

一、加一点新意,不落窠臼熊老师的开课颇有新意,链接了原文中老舍对北方的初始印象的描述:“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诗句。

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方去。

”,1961年的老舍,对草原的印象还是“怕”,熊老师由此入课,不仅借由此时的“怕”,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老舍亲临草原后的那份不舍与热爱,更借由此句中的“天苍苍,野茫茫”,助推学生对重点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使之后对第一自然段的品读顺势而行,自然顺畅。

这样不落窠臼的开课,独具慧眼更独蕴匠心。

二、添一分简约,不枝不蔓本课的设计主线鲜明,由对草原的印象切入,由一个“美”展开,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草原的美写出来的?”。

从感美、读美、写美徐徐渐进,由感受美景到感受美文,到领悟表达、积累美文,再到学写美景,教学主线明晰,逐层递进,这样的设计,不花哨,不繁冗,简洁利落,不枝不蔓,让课堂多一份清爽,多一份简约之美。

三、多几个来回,不“醉”不归叶圣陶曾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座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咀嚼语言文字,沉入文本,与学生一道,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

1.在语言中多走一个来回熊老师在教学中,与孩子们进行亲密对话,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草原的美的,在交流中紧扣语言,聚焦词语,琢磨出比喻的形象生动,“勾勒”“渲染”的贴切,“绣”的精致、生动,“流”的生机、活力,由语言,到词语,由发现,到咀嚼,到体味,到积累,到仿照,让学生在语言中多走一个来回,引导学生感悟的文字背后深藏的内涵,把“美”的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

2.在朗读中多走一个来回熊老师的课堂上,“读”占熬头,由初读到默读,由读出感受,到读活美景,教师与学生“轻轻闭上眼睛,走进草原”“再轻一点,让美景在眼前浮现”,在多重的读中,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如此几个来回,学生已然沉醉其间,醉于曼妙美景,更醉于美妙语言。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师教学机智体现不足,对课堂的把控有待加强,如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对词语的挖掘不深,发言的广度不够,给予学生表达的空间不多。

《草原》的教师评课稿篇2这是一堂气氛热烈的语文课,教学时,教师普遍感到要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十分困难的,往往会出现教师反复引导,学生反应冷淡的冷清局面。

这堂课,学生的心处于被激活的状态,课堂气氛极为热烈,教师是怎样巧妙地化解难点,激活学生的呢?一、读中感悟,激发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的读。

图文结合逐段指导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形式多种多样,反复读,学生兴趣高涨,感悟草原的美景。

二、灵活的板书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教师正是捕捉了这一点,将学生发言时运用的准确优美的语言一一写在黑板上,书写时还加上了简洁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话语。

这样做,将学生的语言当作了课堂评价的资源,一方面使发言者得到充分肯定而深受鼓舞,一方面又激起了其他学生的竞争热情。

全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同时,板书的语言也是一种示范,能更充分地发挥师生交流的作用,又避免了小学生发言易重复的问题。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独特的词语从学生的口中迸发出来。

本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心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因而,课堂教学的推进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草原》的教师评课稿篇3优点:美观、精细。

课如其人。

这一特色在有序的教学流程、亲切的教态和授课语言、美观精细的板书布局等方面表现的尤其突出。

《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既没有激荡的故事情节,更没有典型的人物形象,适合反复吟诵,在诵读中感悟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

而作为一堂公开课来讲,的确很有难度。

但是,授课老师还是凭借自己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有序的流程安排,顺利而较圆满的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

几点不足:1、读文章的过程中不要随意儿化。

因为儿化音和本音,他们在表达的意思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要严格按文章本来的面目去读,以准确体现文章的原意。

2、在朗读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要适度,不要过(用刻意追求的夸张的语气去读),不要刻意去表演。

正确的做法是:以自己的本音(平实说话时的声音)为基础,适度表现文章的情感(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基调,比如抒情散文和说明性的文章其基调就很不同,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

3、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读破词、读破句,也不要失字、丢字。

要准确判断标点符号在文中的作用,朗读时准确表现。

4、在朗读过程中注意气息的运用(正确运用呼吸方法,腹腔、胸腔、颅腔整体配合),找自己真实的声音(平时说话时的音),不要憋着气读。

5、朗读时要组织句子(正确停顿,以准确体现文章表达的意思),根据文章表达的意思,确定重音,做法是:从整体上理解文章。

朗读是否成功的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应是:能否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

朗读应该注意:读文章不是读句子而是读意思。

(我的理解:注意文章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朗读时要体现这种关系,不能割裂这种关系,把文章的一部分部分独立的做某种朗读处理6、老师对全文边读边问,显得支离破碎,目的不明确。

整节课学生读得有气无力。

有的学生读得结巴不流利,未重视单个学生朗读过关。

这是三个较严重的问题。

几点建议:关于语文教学,我还有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勉。

语文老师应追求什么样的'本真的语文课呢?我认为:1、本真的课堂是真实的。

即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是真实的;老师提的问题是真实的,这样的问题是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

2、本真的课堂要朴实。

要运用最经济的手段去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3、本真的课堂要扎实。

4、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有营造浓浓语文味的意识。

浓浓的语文味体现在圈、点、画、批、读、思中,体现在品词析句中,体现在对文章的赏读中。

5、老师上课要潜入语言文字之中,不能浮光掠影。

6、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考虑能否在课堂上扎实的落实,不要贪多,以免使每个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都得不到扎实的落实。

说的不成系统,想到哪说到哪,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

谢谢!《草原》的教师评课稿篇4优点1、充分发挥教师技能,增加课堂效果任课老师为舞蹈专业,在课堂的开头和皆为都以自己的舞蹈做铺垫,很好的调节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情绪,服务了课堂也,也渲染了学生。

2、非常想象具体的讲解了草原三宝的内容,并将三样不同的内容相结合草原三宝中长调、马头琴、呼麦都具有独特的蒙族风格,教师通过多元化的角度深层次地了解蒙族的内涵和深度,通过优秀经典作品的选择开启学生的情感枢纽。

3、教态好教师从头到尾处于比较积极的状态,使整个课堂情绪不会低落,学生的情绪也比较活跃。

可改进的方面1、教师多次出现在经典作品欣赏的时候一同歌唱的情况,打扰了学生聆听音乐的体验过程,影响了音乐给学生的感染。

2、《万马奔腾》歌曲音效不够清晰。

3、教师的开头舞蹈表演导致气喘不停的讲解后面的内容,建议可以录制自己的舞蹈视频,或者删减舞蹈动作。

《草原》的教师评课稿篇5田老师开设了一节舞蹈活动课《草原英雄小姐妹》。

这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歌曲,旋律活泼动听,而也是作为我们舞蹈校本教材七级的舞蹈组合。

首先我拿到教案的第一感觉就是觉得教师很用心,整个课的主题都是围绕着我宫“快乐学习”的理念,教案写很很用心也很精彩。

刚开始上课时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所有学生身着蒙族舞服装。

在第一部分教师设计为:通过课件图片来介绍蒙族的民俗风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这个设计本来很新颖效果也很好,在由于教师进行了论述过多,所以就显得有些苍白了,而其如果以对话问答的形式来提问学生,这样就更能调动课堂气氛了,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自己先复习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加深学生印象,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第二部分教师的设计也是本节课最为精彩的一个环节:教师让学生两两分组,扮演小姐妹的角色,让两个小伙伴相互商量,自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的话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而且体现了教学的自主性,两个人可以商量合理安排自己的角色,在演奏时相互配合,弹出最佳的效果。

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在这一环节,有些学生不能够理解和掌握老师的用意,教师在教授挤奶式的时候,动率的讲解不是很到位。

下面一个环节,教师请部分学生上来表演整首曲目,并进行不断的指正。

而教师自身精湛的技艺也令我折服。

最后并进行了总结;教师最后一部分设计为快乐聆听、情感升华;教师首先播放了图片,然后带领学生共同弹奏,升华情感,最后再次感受乐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有经验的老教师,教师掌控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非常强,语言功底深厚。

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也和巧妙和细致,体现了现代化教学的多种特性,自主性、合作性等。

另外在教学效果上学生也基本能达到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

这是一堂成功的舞蹈教学研究课,但在细节方面还需加强。

《草原》的教师评课稿篇6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

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因此,教学中杨羽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

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