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学期初三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共20张PPT)优秀课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共20张PPT)优秀课件
农业发展条件十分优越,成 为文明发源地。
从图中圈出文明城市
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1.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
域开始出现国家。摩亨佐·达
罗和哈拉帕是当时最为著名的
城市。
摩亨佐·达罗城遗 址
2.公元前15世纪,来自中亚的
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征
服当地居民,陆续建立一些小
国。
3.公元前6世纪,半岛逐渐统
释迦牟尼创立佛 教
释迦牟尼
1、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2、时间: 公元前6世纪
3、地点: 古印度
4、教义: 众生平等、消灭欲望 刻苦修行、忍耐服从
5、发展: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
6、传播: 7、著作:《金刚经》 8、重要节日: 浴佛节
腊八节
涅槃节
世界三大宗教
北非、西亚 伊斯兰教
亚洲 佛教
欧洲、美 洲基督教

4.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阿育 阿育王 王基本统一半岛

明 图
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

摩亨佐·达罗城中的大浴池遗址
摩亨佐·达罗的排水沟
摩亨佐·达罗的深井

明 图
哈拉帕残留的土 墙

哈拉帕的内城
哈拉帕谷仓遗址
哈拉帕商人使用的石质砝码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确立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3.特点
(1)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2)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业, 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印度政府一直试图消除种姓制度,但结果并不理想。
材 料: 1955年起,印度法律允许跨种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 与同种姓的人联姻,以免受到配偶“高种姓”亲属们“为维护荣誉而 进行的迫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共20张PPT)

一个统一的王国。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
等级?(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4、小林同学在网上查阅历史资料时,编写了以下资料,其中错误的 一项是( ) A.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B.古代印度的民主政治繁荣 C.种姓制度出现在两河流域 D.《汉谟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花岗岩石 5、2017年6月16日,印度以所谓的“保护不丹”为由非法进入西藏 洞朗地区而导致中印两国一度在洞朗地区紧张对峙。中印同属亚洲 文明古国,下列与印度文明有关的是( )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
首陀罗(第四等级)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剥削和 奴役,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被排除在种姓以外: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 遭到歧视和凌辱。
在《梨俱吠陀》第十卷可以看到这样的故事:梵天大神从他的 口中生出了婆罗门,从双臂生出了刹帝利,从腿生出了吠舍, 从脚生出了首陀罗
——《 摩 奴 法 典 》
从它判决的原则中(不同的 人不同的标准)你看出种姓
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种姓制度具有什么特点? 小故事
一位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一位大臣的女儿,一天,他出门找那位少女。 在路上,他遇到了几个人,他们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不断发出特殊的 声音,正在敲击某种器物,一名祭司急忙躲到一旁。不久,他到了少女家 门口,被守卫拦住了,守卫说:“你不能进去”。他只好悻悻离去,回家 后他跟父亲说:“我不想当理发师,我想从军,成为一名大将军,然后跟 大臣的女儿结婚。”父亲告诫说:“儿子,你不要把愿望寄托在办不到的 事情上。你是理发师的儿子,那个女孩是不能与你结婚的。”结果,理发 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1.你认为他路上遇到的几个人是什么身份? 贱民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课件(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课件(共25张PPT)
雅利安人入侵
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请问:造 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 国家相似?
埃 及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里出现了一些奴 隶制小国。但后来来自北方的白种人自称雅利安人 进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他们征服了当地居民,建 立起一些奴隶制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 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 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随着印度社会发展,种姓制度逐渐成 为社会前进的障碍,激化社会矛盾
工作整体概述 佛教的建立
释迦牟尼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 兼习兵法与武艺。相传释迦牟尼16岁那年曾驾车出游, 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 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 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 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 想法。29岁(一说19岁)时,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 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离家之后,释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学习禅定, 后又在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独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 后来七天进一餐,穿树皮,睡牛粪。6年后,身体消瘦, 形同枯木,仍无所得,无法找到解脱之道。于是便放弃 苦行,入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体,沐浴后接受了一个牧女 供养的乳糜,恢复了健康。之后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 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即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 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 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 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者、 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
工作整体概述 种姓制度
婆罗门 掌管祭祀
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第3课 古代印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第3课 古代印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第3课古代印度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2.出现小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统一: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含义: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主要内容
(1)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

(2)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3)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
本和越南等国。

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共21张PPT)

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
种姓制度激 化了社会矛盾, 阻碍了印度社会 的发展。种姓制 度虽已废除,在 当今印度社会仍 有影响。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了森严 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2.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 此外还有“不可接触者”——贱民。 (1)婆罗门:(祭司贵族)掌管祭祀; (2)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3)吠舍:(农民、牧民、商人)从事农、牧、商业; (4)首陀罗:(被征服者)从事农、牧、渔和手工业; 3.特点:种姓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 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释迦牟尼 乔达摩·悉达多
如来佛祖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 2.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特权,宣扬“众生平等”“忍耐顺从”等。
佛教的传播
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第3课 古代印度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
C
___吠___舍____
农民、牧民、手工 供,供养第一、第二等
业者、商人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
D
__首__陀___罗___
被征服者、贫困破 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
产失去土地的人
三个等级服务
3.探究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古代印度的社会 关系。
种姓制度说明了古代印度四个等级地 位不平等,界限森严;佛教却说明了古代 印度人渴望“众生平等”。
度很多地方尤其在农村,“贱民”还遭受到奴隶一样的歧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天竺
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 指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 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 尔、孟加拉等国。
1.自然条件
古印度象兵
2.文明发展历程
⑴早期文明
在印度河流域发现
哈拉帕
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
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
摩亨佐达罗城市与浴池复原示意图 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
纪到前18世纪。这些文
摩亨佐·达罗
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
3.佛教的传播
中亚 中国
朝鲜
(公元前1世纪) 日本
古代印度(公元前3世纪)
东南亚
地理位置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雅利安人制度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释迦牟尼创建佛教(公元前6世纪)
B 1.征服古代印度,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
立起奴隶制国家的是( )
A.埃及人
B.雅利安人
公里,宽约2.8公里,城周

围环有宽阔壕沟,护城墙有

570座城楼和64座城门。皇

宫花园养着孔雀,绿树成荫。
星移斗转,逝者如 斯,古印度的文明已成 为过去,但“失落的文 明”魅力犹存——
3.文明成就
⑴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现今国际通用 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 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⑵佛像艺术 ——对中国影响很大。

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
乔达摩·悉达多
遂开启佛教,在印度北部、中部
(约公元前563一公元前483)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岁时涅
盘。
2.佛教的发展
⑴早期佛教反对第一 等级婆罗门的特权, 提出“众生平等”, 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 教;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共20张PPT)

C、佛教
D、《天方夜谭》
4、古代印度有一户人家,有自己的住
市开了一家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
你认为这户人家所属的等级是( C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在我的印象里,他一直努力而自知,每天从食堂吃饭后,他总是习惯性地回到办公室看厚厚的专业书不断提升和充实自己,他的身上有九零后少见的沉稳。同事们恭喜他,大多看 到了他的前程似锦,却很少有人懂得他曾经付出过什么。就像说的:“如果这世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已。” 而他的奇迹,是努力给了挑选的机会。伊索寓言中,饥饿的狐狸想找一些可口的食物,但只找到了一个酸柠檬,它说,这只柠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这种只能得到柠檬,就说 柠檬是甜的自我安慰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效应”。一如很多人不甘平庸,却又大多安于现状,大多原因是不知该如何改变。看时,每个人都能从角色中看到自已。高冷孤独的安 迪,独立纠结的樊胜美,乐观自强的邱莹莹,文静内敛的关睢尔,古怪精灵的曲筱绡。她们努力地在城市里打拼,拥有幸或不幸。但她依然保持学习的习惯,这样无论什么事她都 有最准确的判断和认知;樊胜美虽然虚荣自私,但她努力做一个好HR,换了新工作后也是拼命争取业绩;小蚯蚓虽没有高学历,却为了多卖几包咖啡绞尽脑汁;关睢尔每一次出镜 几乎都是在房间里戴着耳机听课,处理文件;就连那个嬉皮的曲筱潇也会在新年之际为了一单生意飞到境外……其实她们有很多路可以走:嫁人,啃老,安于现状。但每个人都像 个负重的蜗牛一样缓缓前行,为了心中那丁点儿理想拼命努力。今天的努力或许不能决定明天的未来,但至少可以为明天积累,否则哪来那么多的厚积薄发和大器晚成?身边经常 有人抱怨生活不幸福,上司太刁,同事太蛮,公司格局又不大,但却不想改变。还说:“改变干嘛?这个年龄了谁还能再看书考试,混一天是一天吧。”一个“混”字就解释了他 的生活态度。前几天我联系一位朋友,质问为什么好久不联系我?她说自已每天累的像一条狗,我问她为什么那么拼?她笑:“如果不努力我就活得像一条狗了。”恩,新换的上 司,海归,虽然她有了磨合几任领导的经验,但这个给她带来了压力。她的英语不好,有时批阅文件全是大段大段的英文,她心里很怄火,埋怨好好的中国人,出了几天国门弄得 自己像个洋鬼子似的。上司也不舒服,流露出了嫌弃她的意思,甚至在一次交待完工作后建议她是否要调一个合适的部门?她的脸红到了脖子,想着自己怎么也算是老员工,由她 羞辱?两个人很不愉快。但她有一股子倔劲,不服输,将近40岁的人了,开始拿出发狠的学习态度,报了个英语培训班。回家后捧着英文书死啃,每天要求上中学的女儿和自己英 语对话,连看电影也是英文版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听力渐渐能跟得上上司的语速,并流利回复,又拿出漂亮的英文版方案,新上司看她的眼光也从挑剔变柔和,某天悄悄放了 几本英文书在她桌上,心里突然发现上司并没那么讨厌。心态好了,她才发现新上司的优秀,自从她来了后,部门业绩翻了又翻,奖金也拿到手软,自己也感觉痛快。她说:这个 社会很功利,但也很公平。别人的傲慢一定有理由,如果想和平共处,需要同等的段位,而这个段位,自己可能需要更多精力,但唯有不断付出,才有可能和优秀的人比肩而立。 人为什么要努力?一位长者告诉我:“适者生存。”这个社会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虽然也有潜规则,有套路和看不见的沟沟坎坎,但一直努力的人总会守得云开见月明。有 些人明明很成功了,但还是很拼。比如剧中的安迪,她光环笼罩,商场大鳄是她的男闺蜜,不离左右,富二代待她小心呵护,视若明珠,加上她走路带风,职场攻势凌历,优秀得 让身边人仰视。这样优秀的人,不管多忙,每天都要抽出两个小时来学习。她的学习不是目的,而是能量,能让未来的自己比过去更好一些。现实生活中,努力真的重要,它能改 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甚至决定人生成败。有一句鸡汤:不着急,你想要的,岁月都会给你。其实,岁月只能给你风尘满面,而希望,唯有努力才能得到!9、懂得如何避开问题的 人,胜过知道怎样解决问题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就选择学习,也许是最佳选择。胜出者往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3课《古代印度》课件(共30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3课《古代印度》课件(共30张PPT)

武士
大权
农牧民,手工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 业者,商人 供;供养第一、二等级
被征服者, 几乎没有权利,受上层等
首陀罗 贫困破产失 级的剥削和奴役,从事最 去土地的人 苦、最累、最脏的职业。
材料: 种姓制度它要求各种姓的人在种姓内通婚。 如果不得已而与其他种姓的人通婚,只许高 级种姓男子娶低级种姓女子,称这为顺婚; 而反对高级种姓女子嫁低级种姓的男子,称 此为逆婚。
基本教义: 有心灵慰籍的作用
1、四谛说
受到下层人民
2、主张“众生平等”。 的欢迎。
3、引导人们抛弃现实世界,把希望寄托于虚 无缥缈的来世。
受到统治者的欢迎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古印度的国教。 并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材料: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 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 望,刻苦修行,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佛教许给人们的只是虚幻的平等,而不是现实世界的 平等,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她用来世的幸福安慰今生不幸的人;它要求人们服从统治 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要忍耐顺从,不要反抗。佛教成了统 治阶级奴役和统治劳动人民的精神工具。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古印度的国教。 并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古埃及
古印度
公元前3500 古代两河流域 公元前3500
公元前23世纪 中国 公元前2070
⑵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 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
(2)大河流域。 a.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 适合人类生存; b.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 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 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婆罗门 祭司贵族,主要是僧侣 刹帝利 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

第3课《古代印度》预习笔记一、古代印度文明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恒河流域也是其重要的发祥地。

2.出现时间:最早的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前23—前18世纪。

3.国家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侵入印度,定居于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从事农业生产,陆续出现了一些小国家。

4.鼎盛时期:王朝(公元前324年—前187年)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首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5.古印度文化:传说印度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因而印度有“黄金之国”的美称。

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实际上起源于印度。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

2.四个等级:最高等级是,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3.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时间:;2.创始人:,后来被称为“”。

3.教义:提出“”(最早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宣扬“忍耐顺从”。

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4.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第3课《古代印度》知识点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约公元前23世纪至前18世纪,出现哈拉巴文明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印度北部出现许多小国。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达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实现了统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3、佛教的传播:
BC 3世纪
BCபைடு நூலகம்1世纪
西汉末年至东汉 初年传入我国
叁·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4、佛教与中国:
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
玄奘取经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3、古印度文明成就:
P12相关史事 古代印度人民创造 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世界上广泛 应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 起源于印度,后经阿拉伯人传播
到世界各地。 “阿拉伯数字”
大象之国
贰·森严的种姓制度

1、背景:

经过长期的斗争,雅利安人凭借军事上的优势征服了土著人
安 人
当白肤色的雅利安人跨进一块陌生的土地时,其 中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把他们与当地的人分开,就是 肤色。……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新的征服者把所有 的人划分为两部分: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 (“瓦尔那”为“颜色”;“达萨”为“男女敌人” )
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2、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
早期文明产生
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 23世纪
公元前 18世纪
公元前 1500年
孔雀王朝基本统一印度
公元前 324年
孔雀王朝灭亡
公元前 187年
阿育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阿育王时代是孔雀王朝极盛时代。后 来阿育王认识到依靠杀戮不能巩固统治,必须征服人心,于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皈依佛教,从 此戒除杀生。
欢迎走进历史课堂
学习目标
1 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了解其对印度社会发展的 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初步了解古代 印度社会。(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
通过观察《古代印度示意图》,了解印度河、恒河 以及哈拉帕、摩亨佐·达罗、华氏城的地理位置,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共31张PPT)
创始时间: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基本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HISTORY
问题思考
结合教材回答,佛教为什么宣扬“众生平等”? 国王为什么大力扶持佛教?
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 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 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雅利安人
材料一: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一批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出现 在印度河中上游地区,并逐渐征服土著居民而居于主导地位。这些雅 利安人来自何方,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其一 雅利安人所操语言属印欧语系,其二他们的外貌与当地土著居民有很 大的差别。
——《世界通史 第一编 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 世界》
材料二:雅利安人虽发源于里海以东,然而是东入印度,西入欧洲的 民族,故又称印欧民族。印欧民族包括很多种:入印度的,叫作印度 人;余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克尔特人、条顿人、斯拉夫 人……雅利安人发迹于中亚之时,已知农耕畜牧,已知纺织陶冶。
——《世界通史》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图片展示:
HISTORY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印度
新课导入
据史书记载,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 飞入殿中,大臣解释说是西天的佛。明帝于 是派人西行求佛。使者遇到两位印度僧人, 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明帝下令 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因当时用白马驮载 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 最早的佛教寺院。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印度文明。
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河 流域文明
哈拉帕、摩亨·佐达罗
孔雀王 朝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 上册 第三课 古代印度 课件 (共15张PPT)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 上册 第三课  古代印度 课件 (共15张PPT)

摩亨佐·达罗
雅利安人入侵,建立国家
雅利安人属高加索人种(白种人), 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 古老民族。约前15世纪,侵入印度河流域, 和当地的主要土著民族进行长期斗争并最 终征服了他们。雅利安人入侵以来,印度 河和恒河流域建起了无数小国。
雅利安人是说印欧语 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 海附近,以游牧为生。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西游记》 的故事吗?唐僧师徒四人到 西天取经,“西天”是现在 的哪里?
印度
整体感知
古代印度 建国:
鼎盛:
社会制度:
佛教
时间: 创立者: 教义:
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 指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 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 尔、孟加拉等国。
哈拉巴
古代印度
印 度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罗马
掌管祭祀 掌握神权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第二等级)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吠 (第三舍等级)从事向供农国,供业家养、纳一畜税、牧,二向业等神和级庙商上业 首陀罗 (第从四事等农级业)、畜被牧征业服、居捕民鱼构业成和手 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材料:
合作探究
种姓制度它要求各种姓的人在种姓内通婚。如果不得已而与其
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
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佛教的传播 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古巴比伦 前3500
古代中国 前2070
大河文明
古四埃大及文明古国都源于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 充为足文前,明35地起00势源平提坦供,了土物地质古肥基2沃础3印世,,度纪水从钱源而充形足成,了交各通自便的利文,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
释迦牟尼
佛说: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
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2、基本教义:“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因果报应”
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 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 时,由于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 些富人的支持。因此,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 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
摩亨佐·达罗城中的大浴池遗址
摩亨佐·达罗的排水沟
摩亨佐·达罗的深井
(3)摩亨佐·达罗的消失之谜
公元前18 世纪中叶,印度河流域很多地方遭到 了毁灭性的打击,尤以摩亨佐·达罗为甚。发掘中 除燃烧的残迹外,街头巷尾,到处都是男女老少的 尸骨,整座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称之为“死 丘”。
(1)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南侵,征服了 印度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在印度北部建立了一些 小国。一直到公元前7世纪,印度的历史记载都比 较混乱,仅有的史料来自四部“吠陀”书,也把 这段时期称作“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末期,逐渐形成了种姓制度。
(2)公元前6-前4世纪是印度历史上的“列国时 代”,出现一些比较强大的国家,如摩揭陀。 这一时期产生了早期佛教。
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 D .首陀罗在自家的农田里劳动
练测促学
5、入侵古代印度并征服当地居民,逐渐
B 建立起一些小国的是( ) A.日耳曼人 B.雅利安人 C.印第安人 D.苏美尔人 6、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印度,下列情况中,
B 最有可能碰到的是( ) A.那里的人们最早开始种植粟 B.商人的女儿与官吏禁止通婚,等级制度 森严
思考:早期佛教得以大兴的原因有哪些?
3.佛教的外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学期初三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知识要点】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2.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4.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释加牟尼〞。

【基础练】
1.约公元前23世纪一前18世纪,在流域发现了哈拉巴和摩亭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C)
A,尼罗河B、两河C、印度河D、恒河
2.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侵入印度(D)
A、古埃及人
B、苏美尔人
C、阿卡德人
D、雅利安人
3.古代印度文明鼎盛时期出现在统治时期〔D)
A、图特摩斯三世
B、胡夫
C、汉漠拉比
D、孔雀王朝
4.〔2019・南京〕〝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

〞材料反映的是〔C〕
A、古埃及奴隶制度
B、汉谟拉比法典
C、古印度种姓制度
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5.〔2019·岳阳〕以下图所示的制度来自(C)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希腊
6.〔2019深圳〕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以下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D)
A、担任祭祀
B、与国王、官吏的女儿成婚
7.宁宁编写了一部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课本剧,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情景是〔C〕
A、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B、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C、首陀罗担任官吏在办案
D、一大群吠舍在农田里劳动
8.释迦牟尼早期的求道经历坎坷,他在修道者的森林里,以少有的苦行折磨着自己,摒弃一切生命的贪欲,终日处于苦思冥想的状态。

他的打坐方式是当时印度较盛行的〝止观〞禅定。

释迦牟尼坚持
六年,用以探索心源。

由此创立的宗教是〔A〕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9.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A〕
A、乔达摩·悉达多
B、耶稣
C、安拉
D、宙斯
10.佛教教义中含有反对印度等级制度的内容是〔C〕
A、消除欲望
B、忍耐顺从
C、众生平等
D、不反对奴隶制度
【综合练】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古印度文明时期,产生了种姓制度。

现代社会中,在印度的广大农村,种姓制度仍根深蒂国地存在着;在欧洲,许多白种人歧视黑种人的思想仍然存在……〝现代种姓制度〞的存在,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1〕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分别包括哪些等级?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答:婆罗门、刹帝利、吠含、首陀罗,此外,还有贱民。

古代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2〕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激化了社会矛盾,并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

1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在那里发现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遺址,年代约为公元前23世纪一前18世纪。

这个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长期不为人所知。

〔1〕材料一反映是古代亚非哪一文明?后来什么人侵入这一地区?
答:古代印度。

雅利安人。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那么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材料二
盛罗〔门
利利
味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制度?
答:种姓制。

材料三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才能到达极乐世界。

〔3〕材料三出自什么时候创立的什么宗教?它的创始人是谁?
答:公元前6世纪。

佛教。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4〕它是怎样向外传播的?
答: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国。

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泰国、柬埔赛等国。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
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
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拓展探究】
如何认识佛教的教义?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①〝众生平等〞在当时对反对婆罗门特权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那么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②宣扬消灭一切欲望,修行得道,主张忍耐顺从,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政权。

被国王利用,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