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作者:史淑霞
来源:《财会学习》 2018年第18期
史淑霞天津科技大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增长,高校资金量增长迅速,高校预算管理“重分配、轻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预算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
制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重复支出等问题,使预算资金真正运用到急需
的地方。本文对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分三方面进行了概述,包括高校预算管理绩效相关理论、绩效评价方法以及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研究现状做出了评价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是整个财务管理的基础,同时也是核心。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
预算管理体制关系到学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预算资金总量上的短缺与资
金分配不合理导致的重复购置、设备闲置、重复建设等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出现上述现
象的原因是因为在我国高校预算一直存在“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的情况,对预
算执行结果缺乏相应的责任机制和奖惩制度。由于缺少绩效考核,使得预算年度内预算执行情
况不明确,不必要支出、重复支出较多,造成资源浪费。也正是由于缺少绩效考评,没有奖惩
制度,高校各部门缺乏预算执行管理的责任意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纠正,下一年
依然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如果能够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考
评的结果与资金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挂钩,建立奖励与追责机制,势必会调动各部门预算管理的
积极性,更加注重资金的配置,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对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尤其是随着《新预算法》对绩效评价的重视。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概述,包括高校预算管
理相关理论、绩效评价方法以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对于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可能是因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太具
体了,我们可以扩展到高校绩效评价甚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通过查
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比较认可和有深度的理论包括张男星的高校绩效评价的理论构建与自证和
马国贤的“一观三论” ,对我们进行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2015 年,张男星教授在名为《高校绩效评价:实践探索的理论思考》一文中对不具有实物产出的高校是否可以进行绩效评价进行了理论的思考,文章指出,第一,高等学校始终从事着
传承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和转化知识的活动,既然知识是可以生产、保存、传播和转化
运用的,那么,在这些知识形态流变的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出可以计量的要素。这些源自高
校本体存在过程中的计量要素,就是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价的合理性原子。第二,高校除了传承、生产、传播高深学问外,也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能,因此也享受着政府的财政拨款,政府为使
财政资金发挥更高的效益,也必然会有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价的要求。
上海财经大学的马国贤 2009 年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出了“一观三论”基本理论体系,
为高校绩效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石。“一观三论”中的“一观”是指“花钱买服务”的预算观,该观点指出首先公共支出的目的不是养人、养机构,而是花钱购买服务,要通过不断的回答花
了什么钱和多少钱,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绩效指标按照逻辑分析
法应分为投入、结果、能力和满意四个维度,并以此四个维度建立框架;最后根据绩效指标是否能够诠释投入的目的对指标优劣做出评判。“三论”是指结果导向论、公共委托代理论和为“顾客”服务论。结果导向理论可以简化解释为绩效评价,针对的是结果而非过程,因为对过程评价比较困难,而结果是已确定的事实,因此必须跳过过程,聚焦结果才能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公共委托代理论是用来确定绩效评价的责任关系的,可以借助拨款和用款的公共委托代理关系来确定。为“顾客”服务论是指是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和改进依据,但作者强调受益人满意率也不能是唯一指标。
二、高效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的方法综合前面的研究文献,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三种方法的优势以及使用限制。
( 一 )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由著名的美国运筹学家 Saaty T.L 最早提出的。其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组成要素,再把每个要素分解成若干更精细的要素,层层分解,形成一个有序的阶梯层次结构。然后再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对每个层次的组成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确定。最后对层次进行总排序,排序依据就是计算出的各层组成要素对主问题的合成权重。
层次分析法最突出优点是能够对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问题进行解决分析,因为其模型可以导入决策者的政策经验以及主观判断。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在于分析过程中主观因素占很大比重,过多依赖专家的经验,而且层次分析法只能解决从众多方案中选出较为优秀的一个方案,不能提供新的方案,因此层次分析法要与其他分析法结合使用。
( 二 ) 模糊评价法
模糊评价法是建立在模糊数学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性评价方法,该方法将边界不清、不好量化的因素用隶属度来进行量化,能够将定性评价转为定量评价,因而模糊评价法适用于对受多因素制约的事物做出整体的评价。
1. 模糊评价法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模糊评价的因素集。确定因素集时根据实际情况和分析评价的目的。
(2) 确定综合评价标准,也就是确定评判集。
(3) 构建隶属度函数方程式。隶属度函数的形式比较多,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分析确定,分别求出各单一因素对各个评审等级的归属程度。
(4) 构造评价因素的权重。
(5)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计算。
2. 模糊评价法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