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2020完整版)
中国胸心外科发展的历史
用国产机械瓣做了二尖瓣置换术,病人长期存活。1974年北京郭加强完成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976年北京
朱晓东引进生物瓣制作技术(牛心包瓣),并成功地应用到临床。同年广州罗征样引进生物瓣制作技术(猪主 动脉瓣)并应用到临床。 可喜的是这期间在几个大城市,我国的胸心外科临床水平与国外比较虽然有差距,但并不是很大,而且
4.现代外科学的迅速进步
现代外科学经过几代先贤们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疼痛、出血、休克、感染问题,并掌握了呼吸控制, 和循环控制技术。由于无菌术、麻醉、化学药物、抗生素、输液、输血、肠内肠外营养等等的应用,当然也要归 功于基础医学如:生理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等等的支持。以及放射影像学超声学的诊断,轻工业医用器材材 料和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材料的应用,总之,是综合的力量造成现代胸心外科学的卓越成就,我国的胸心外科 临床事业正是随着这个世界潮流而发展壮大起来了1 5.我国早期的胸外科手术 1934年董秉奇在上海曾经做过120例胸廓成形术治疗肺结核,但最早的肺和食管手术不是出现在沿海 的最早的医院,而都是在1921年建立的北平协和医学院完成的。 1937.9.21王大同在北平协和医学院使用肺门止血带方法,为22岁支气管扩张的女病人,李孝才
例如胸外科手术50年代时强调根治、扩大、清扫等原则,今天则同时强调微创、功能保护、和提高生活质 量等。心外科手术同样发展小切口,电视制导内腔镜操作,更多使用修复技术来代替整个部件的置换,更多
使用器械吻台,介入技术,尽量缩短或少使用体外循环等等。 学习现代外科新技术的同时也要看到同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1。由于视医疗服务为商品,伴随的是 营利色彩浓厚,医学本身固有的救死扶伤精神淡薄了;2。过份倚赖仪器检查报告,忽视床旁自己的观察;3。 读报告、看曲线数字、会议讨论的时问多,接触病人的时间少了;4。分科越趋向专且细,形成过早的专,缺少 基础知识的专,等等。这些问题将会影响我们学科的发展方向,为此作为结束业精神,学习他们的床旁艺术,学习他们的医德医风,为了我国胸心外科事业 的健康发展而努力,让我们共勉吧!
心胸外科历史、现状、未来
2021/6/16
37
生物瓣照片
2021/6/16
38
瓣 膜 选 择(机 械 瓣)
优点:机械瓣具有较好的机械特性,材料 坚固,不易磨损,性能稳定,耐久性长, 使用寿命可达30年。
2021/6/16
75
纵隔的分区
2021/6/16
76
各区的常见肿瘤
2021/6/16
77
纵隔肿瘤的临床症状
呼吸道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感染症状 压迫症状 特殊症状
2021/6/16
78
手术切口:
胸腺瘤 前外侧 正中胸骨劈开 倒T型
神经源性肿瘤 胸腔镜手术
41
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后切口
2021/6/16
42
“杂交”技术在心脏手术中应用
Hybrid 技术结合MICS和介入治疗的优点 PTCA+小切口下OPCABG PTCA+VATS辅助下OPCABG 经皮体外循环技术( heart port )
支撑型人工血管“象鼻”技术治疗累及胸降主动 脉的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
血管吻合
出血输血少
可同时处理室壁瘤等 适用于体外循环高风险者:
并发症
高龄、糖尿病、肾功能不全
创伤大,术后并发症 存在问题:血管吻合需较高
发生率较高
技术,部分冠脉难以显露且
不适用于大心腔、心律紊乱、
室壁瘤、瓣膜病等
2021/6/16
59
冠状动脉搭桥材料选择
大隐静脉 最基本最方便材料 10年通畅率低于动脉(70%)
全国3.30亿多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希望?2020年度心血管领域十大研究盘点
全国3.30亿多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希望?2020年度心血管领域十大研究盘点几十年来,心脏疾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近日,频频传来年轻人轰然倒下的噩耗,25 岁童星心肌梗死,22 岁女员工加班回家路上猝死…..如此种种,让人惋惜,不寒而栗。
心源性猝死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对心血管造成长期损害,导致心血管疾病,它更像是一个隐性的炸弹,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 概要》,中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面临着严重挑战,据估计全国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达 3.30 亿,且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并呈现年轻化。
鉴于心血管疾病的极大危害性,有关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对于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今天,丁香学术为大家盘点了2020 年十大心血管领域前沿进展,其中囊括了心脏病干细胞治疗、心脏代谢组学、肠道微生物、心脏单细胞图谱、猪心移植、人造血管、高血压定义、秋水仙碱老药新用... 诸多顶级期刊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与读者共飨。
1、Nature:南大鼓楼医院王东进完成「世界首例」心脏病干细胞治疗几十年来,心脏病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员一直试图用成年干细胞治疗心脏病,但这种方法已在人体上被证明不可行。
因此,研究人员转向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2020 年 5 月 13 日,Nature发文报道两名中国男子率先接受干细胞治疗心脏病[1]。
据南京鼓楼医院的心脏外科医生王东进表示,他向两位病人受损的心脏组织内周围注射了大约1 亿个心肌细胞,这些细胞是从一位健康人捐献的细胞中提取出来的iPS 细胞。
与此同时,这两名患有严重心脏病的男子接受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据王东进透露,这两位病人已经在接受治疗一年后成功康复了。
这是目前已知的首次将 iPS 技术用于治疗受损心脏的临床应用。
图 1 iPS 来源的心肌细胞用于人体试验(来源: Thomas Deerinck, NCMIR/SPL)科学界在心肌细胞引入心脏的最佳方法,是直接注射还是移植,一直存在争论。
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发展历程
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发展历程近年来,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是一种通过搭桥手术或介入治疗等方式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的方法,以改善心肌缺血症状并预防心肌梗死。
早期,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主要采用的是开放性手术方式,即搭桥手术。
这种手术需要切开胸骨,暴露冠状动脉,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移植血管进行搭桥。
这种手术具有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等缺点,但由于技术成熟、效果可靠,长期以来一直是冠脉血运重建的主要方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逐渐走向微创化。
介入治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替代方式。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操作,不需要切开胸骨,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冠脉血运重建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
冠状动脉扩张术通过导丝和球囊扩张器扩大狭窄的冠状动脉,以恢复血液流动。
而支架置入术则是在扩张术后,将支架通过导丝放置在血管内,以保持冠状动脉的通畅。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发展出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其中,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突破。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灌注不足,最终导致心肌坏死。
急诊介入治疗通过在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症状后尽快进行冠状动脉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可以快速恢复血流,减少心肌梗死范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除了介入治疗外,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还发展了一项新技术,即机器人辅助手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是一种利用机器人系统来进行手术的方法。
通过机器人系统的精确操作,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并提高手术的精密度和准确性。
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的机器人辅助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到微创手术,再到机器人辅助手术,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这些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冠脉血运重建手术更加安全、精确和有效。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发展,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完整版)心血管病特色专科五年发展规划
心血管病特色专科五年发展规划近年来,心血管学科各分支发生了深刻而迅速的变化:从最初药物洗脱支架带来令人振奋的结果,到今天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关注;急性冠脉综合征强化降脂治疗的重要意义从提出到广泛接受;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到经导管介入;发展变化日新月异。
过去的几年,我院心血管学科的发展也与时俱进,现已建成为济宁市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山东省中医重点专科。
完成建设“精品特色专科”的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未来的时间里,落实科学发展的观念,完善学科建设,构造全新的学术平台。
一、指导思想心血管科学科建设和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患者为中心,以创建省精品临床专科为主线,以心脏急救绿色通道建设和介入治疗为主旨,以创建济宁市区域专科医疗中心为目标。
抓队伍、提素质,抓管理、上水平,抓质量、求发展,实现科室“"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通过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在心血管科培养一批医德高尚、治学严谨、技术精湛、具有开拓精神和区域影响力的心脏亚学科带头人,把心血管科培育成医院的“精品”,济宁市的“品牌”。
(一)业务开展计划1、2017年完成心脏介入人才准备,成立心脏导管室,规范化建设CCU,开展冠心病的介入与起搏治疗;2、2018年开展床旁心脏超声检查和治疗、床旁有创监测、IPBP和射频消融治疗;组建心外科,开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3、2019年拟开展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瓣膜成形;4、2020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开展心脏康复治疗,形成自身特色;5、2021年把心血管科发展建设成为山东省精品临床重点专科。
学科特色与优势主要体现在在以下方面:(1)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能够熟练掌握无保护左主干、多支多处弥漫性病变,CTO病变及分叉成角病变等介入技术,常规开展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冠脉内超声、光学相干成像系统(OCT)、冠脉血管内多普勒等项技术,PCI无论数量和质量在济宁市、鲁西南地区及省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漫谈心脏外科的发展历程
漫谈心脏外科的发展历程李勇男王玮璠马麒贺逢孝赵应录高秉仁柳德斌*基金项目: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萃英科技创新”计划(CY2019-QN01)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兰州730030通讯作者:柳德斌,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外一科主任十九世纪中叶,乙醚和氯仿的出现保证了外科手术的顺利开展,人们开始逐步对心脏损伤的外科修复产生浓厚兴趣,尝试在动物实验室进行心脏损伤修复等相关研究。
外科之父奥地利医生Theodor 曾经说过:“在心脏上动手术,是对外科的亵渎,任何试图在心脏上进行手术的人都将身败名裂”。
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心脏一直是外科手术的禁区。
但是随着外科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进一步对心脏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有所认识,心脏外科慢慢地蓬勃发展起来。
本文就心脏外科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史为鉴,开拓未来。
1心脏外科的起始阶段1896年9月7日,来自德国法兰克福的LudwigRehn 医生(见图1)成功地为一名22岁男子修复被刺伤的心脏,这是历史上第一例人类心脏创伤的外科手术。
Rehn 医生使用小肠针与丝线,在心脏的舒张期进行缝合,出血得到有效控制,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得到改善。
除了心脏创伤外,大家开始尝试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1938年8月16日,波士顿儿童医院的Robert 医生为一名7岁小女孩进行了动脉导管结扎,术后患者恢复顺利。
1945年Taussig 首次报道著名的Blalock-Taussig 手术,救治一名15个月的法洛四联症合并严重肺动脉狭窄的女孩。
Blalock-Taussig 分流术的出现是对心脏外科发展最强有力的刺激,该手术解除患者复杂的心脏病变,标志着医生开始重点关注心脏疾病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纠正治疗(见图2)。
因此,对部分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以进行姑息性手术,改善体循环与肺循环的生理功能,如,改良的Blalock-Taussig 分流术、Blalock-Hanlon 分流术及Galankin-Glenn分流术等。
中国的外科发展趋势
中国的外科发展趋势
中国的外科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精准化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外科手术的精确度和个体化治疗正逐渐成为外科发展的主要趋势。
个体化治疗包括术前个体化评估、手术操作精准化以及术后个体化康复方案。
2. 远程手术: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远程手术正逐渐成为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远程手术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等技术手段,将手术专家远程指导手术,提高手术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机器人辅助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是近年来的热点领域,它利用机器人系统的高精度和灵活性,帮助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机器人手术可以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可控性,减少手术风险。
4. 快速康复外科:快速康复外科强调术后早期活动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快速恢复患者的功能。
快速康复外科需要医生、护士和患者共同努力,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如术前准备、麻醉管理、术中操作等。
5. 微创外科技术:微创外科技术是外科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它借助器械和设备的进步,实现对人体创伤的最小化。
微创外科手术对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具有明显的优势。
同时,微创外科技术也对外科医师的技术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体来说,中国的外科发展趋势是趋向个体化、精准化、远程化、机器人辅助和微创化。
这些趋势为外科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提高了手术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中国心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数据白皮书(全文)
中国心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数据白皮书(全文)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ChSECC)每年进行的中国心脏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数量调查工作已经连续进行了9年。
调查报告以白皮书形式公开发布,旨在为体外循环专业学科发展、相关产业战略规划以及政务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参考信息。
2019年我国(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心血管外科手术及体外循环数据调查信息如下。
1 调查反馈情况2019年调查表发送至全国757家医院,反馈724家,回馈比例高达95.6%,反馈率系连续9年来最高水平。
开展心脏外科手术的医院数量较2018年调查结果增加了30家,逆转了过去3年不断减少的势头。
其中19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调查反馈率100%,全国各医院对体外循环学会数据调查的参与和认可进一步获得提升。
2 数据汇总分析2.1 全国心血管手术及体外循环概况2.1.1 总体情况2019年724家医院共开展心血管外科手术总量为253 867例,体外循环下手术总量175 557例(占比69.1%)。
与2018年统计数据比较[1],心脏手术增加13 253例(增长5.5%);体外循环量增加5 113例(增长3.0%)。
连续两年心外科手术及体外循环手术量增长,但体外循环手术占心血管总手术量的比例又减少了1.75%,非体外循环手术量的持续增加已经成为趋势。
2.1.2 病种分类情况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数81 246例,较2018年[1]增加了3 430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占总心血管手术数的32.0%,已经连续7年呈现下降趋势[1-4];大血管手术数26 967例,较2018年又增加4 069例(增长率17.8%),大血管手术占总心脏手术数量的10.6%,首次超过了1/10,较2018年又增长了1.1%,连续7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率接近20%[1-4];冠状动脉旁路手术46 232例,较2018年增加了1 154例(增幅2.6%);心脏瓣膜手术量73 561例,较2018年增加了4 679例(增幅6.79%),连续3年保持增长势头。
(完整版)2020年肿瘤心脏病领域学科进展
(完整版)2020年肿瘤心脏病领域学科进展肿瘤与心血管疾病存在诸多共同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导致很多肿瘤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自此,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应运而生。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各界同道共同努力,肿瘤心脏病学也在蓬勃发展,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ESMO《抗肿瘤治疗心脏保护全程管理专家共识》发布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相互关联,癌症治疗可引起广泛的心脏毒性。
2020年2月,ESMO发布《抗肿瘤治疗心脏保护全程管理》,提出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预防、筛查、监测和治疗的指导建议,对于抗癌药物治疗可能造成的心血管损害应与潜在的抗癌治疗获益进行权衡。
肿瘤心脏病学领域广泛,不仅包括与抗癌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的预防、检测、监测和治疗,还包括对心血管影响最小的未来新型抗癌治疗的发展。
同时,肿瘤学家、心脏病学家联合医疗专业人员的密切合作,将为癌症患者提供最佳的临床实践管理,有助于制定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与抗癌治疗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的最佳治疗策略,在癌症幸存者中纳入监测策略将有助于改善癌症治疗相关的潜在的长期心血管毒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开始抗肿瘤治疗之前进行全面的心血管风险因素评估是必不可少的,治疗前应控制所有肿瘤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特别是具有已知心血管毒性的治疗的肿瘤患者。
适当的风险评估可能会减少发生肿瘤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图1)。
心血管疾病与肿瘤共同的危险因素,共用的生物标记物2020年11月,《血清生物标志物在接受抗肿瘤治疗患者中的作用:HFA肿瘤心脏病学研究组/ESC肿瘤心脏病学委员会立场声明》—从肿瘤、心血管两类疾病共同涉及的生物标志物角度出发,再次整理了二者共同的发病机制。
文章指出,目前临床常用的标记物实质上来源于某些基础性病理生理学过程,如hs-CRP、ST2、IL-6与炎症,Galectin-3与细胞增殖,GDF-15、cTnT与细胞凋亡,NT-proBNP与神经内分泌异常激活,sFlt-1、PIGF与血管新生等等——这些过程在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常常不可或缺。
中国的心脏外科发展前景研究
中国的⼼脏外科发展前景研究2019-04-1021世纪,⼼⾎管疾病在我国⽇益成为危害⼈们健康的杀⼿。
随着⼼脏病诊断治疗的技术飞速发展,⼼脏外科近年来取得的进步令⼈瞩⽬。
⽬前我国⼼脏外科的发展现状、技术⽔平以及发展趋势如何?近⽇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我国著名⼼脏外科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原⼼⾎管病研究所所长兼⾩外⼼⾎管病医院院长朱晓东院⼠。
朱院⼠结合他从事⼼脏外科临床与研究40余年的经验,向记者简要地介绍了⽬前我国⼼脏外科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
记者:请您先介绍⼀下近年来我国⼼脏外科发展的现状?朱院⼠:⽬前我国⼼脏外科突出的问题是病⼈数量⼤,技术要求⾼⽽医疗资源严重不⾜。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龄化与⽣活⽅式现代化进程加快,冠⼼病(冠状动脉硬化性⼼脏病)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冠⼼病发病问题⽇益突出,⽽且冠⼼病有低龄化的趋势,冠⼼病在中国⼈群死因构成⽐例中不断提升,今后冠⼼脏病将占据更重要位置。
据我国⼼脏流⾏病学的⼀些研究估算,⽬前我国的⼼肌梗死患者约为296.7万⼈。
当前在各类⼼脏⼿术的⽐例中,先⼼病与风⼼病的⼿术数量仍占主导地位。
其中,先⼼病⼿术中,婴幼⼉复杂重症先⼼病畸形的⼿术⽐例逐渐上升,其中新⽣⼉⼿术也越来越多。
风⼼病患者数量⽬前在中西部⽋发达地区仍然偏⾼,但随着经济条件改善,⽣活⽔平的提⾼,风⼼病患者将会逐步减少,⽽⽼年性瓣膜病的⽐例会逐渐增加。
据有关资料初步统计,我国约有风⼼病(风湿性⼼脏瓣膜病)患者223.5万⼈,先⼼病(先天性⼼脏畸形)患者180~195万⼈,特发性⼼肌病患者为160万⼈。
再加上⼤⾎管⼿术和其他各类⼼脏⼿术,我国潜在需要接受⼼脏外科治疗的患者接近千万⼈。
现在国内近500家医院已经开展⼼脏外科治疗,但是⼼脏⼿术总量每年超过1000例的临床中⼼仅约20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州、武汉、长沙等医疗资源和技术实⼒⽐较雄厚的地区,其他地区的⼼外科技术分布⽐较分散、不成规模,每年⼼脏⼿术总数不⾜10万例,远远不能满⾜13亿⼈⼝的需求。
2024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研究报告
2024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研究报告摘要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
本报告对2024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危险因素、诊断技术、治疗手段及预防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种心脏和血管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中风等。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普遍存在,心血管疾病负担日益沉重。
本报告将重点关注2024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最新数据和趋势,并讨论相关的健康政策和管理策略。
2. 流行病学数据2.1 发病率与死亡率2024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新发病例数预计将超过2000万,死亡病例数则将达到150万人左右。
这表明心血管疾病依然是中国人的主要健康威胁。
2.2 疾病类型- 冠状动脉疾病(CHD)- 高血压- 中风- 心力衰竭- 先天性心脏病3. 危险因素3.1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年龄- 性别- 遗传背景3.2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吸烟- 不健康饮食- 缺乏运动- 高血压- 高血糖- 高血脂4. 诊断技术4.1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造影- 磁共振成像(MRI)- 计算机断层扫描(CT)4.2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 心脏生物标志物检测5. 治疗手段5.1 药物治疗- 降压药- 降脂药- 抗凝血药- 抗血小板药- 心脏糖皮质激素5.2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 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5.3 外科手术- 心脏瓣膜置换- 先天性心脏病修复6. 预防策略6.1 一级预防- 健康教育-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高血压、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与管理6.2 二级预防- 定期体检- 控制已知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6.3 三级预防- 疾病晚期干预与康复治疗- 减少再次发病的风险7. 结论与展望2024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形势依然严峻,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中国血管外科历史
中国血管外科历史
中国血管外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的医学界开始关注血管疾病的治疗和研究。
1958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血管外科专业组,标志着中国血管外科的正式诞生。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血管外科得到了快速发展。
1978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血管外科研究所,为血管外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中国的血管外科医生也开始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的血管外科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在,中国的血管外科已经成为了世界领先的领域之一。
中国的血管外科医生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总的来说,中国血管外科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血管外科医生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汗水,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未来,我们相信中国的血管外科将会继续发展壮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血管外科发展趋势
血管外科发展趋势血管外科是医学领域中专门研究和治疗血管疾病的学科,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血管外科发展趋势也逐渐清晰。
一、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外科手术也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微创手术方式。
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微创手术在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目前,微创手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血管瘤的介入治疗、血管成形术等多个领域。
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技术是指通过导管等介入手段将治疗器械送入患者血管内进行治疗。
目前,血管内治疗技术已成为血管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在治疗动脉闭塞疾病时,可以通过血管内置入支架、球囊等器械来扩张血管,恢复血液流通。
此外,血管内治疗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疾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三、个体化治疗的兴起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个体化治疗的概念也逐渐被引入到血管外科领域。
个体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通过基因检测、影像学等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四、人工智能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在医学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血管外科中,人工智能可以用于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手术规划等工作。
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对大量的医学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和手术方案。
五、生物材料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生物材料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新兴技术。
在血管外科中,生物材料可以用于修复和重建血管组织,促进血管再生和修复。
例如,通过生物材料的植入,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加速血管愈合过程。
此外,生物材料还可以用于制备血管支架、血管膜等器械,用于血管手术中的修复和重建。
六、多学科合作的发展趋势血管外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与多个学科进行紧密的合作。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与血管外科展开合作,如心脏外科、介入放射学、放射科等。
血管外科发展简史
血管外科发展简史血管外科是一门专注于血管系统疾病的医学领域,其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演变和改进。
本文将为您介绍血管外科发展的简史。
一、起源和初期发展血管外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2世纪,古希腊医生庇约克拉底斯就提出了血管结扎的方法来治疗伤口出血。
但是,直到19世纪末,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血管外科才真正开始发展。
二、早期手术技术的进步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一些重要的手术技术逐渐发展起来。
1896年,法国外科医生欧内斯特·马达尔(Ernest Madelung)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动脉瘤修复手术。
这一突破性的技术标志着血管外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血管移植和血管吻合技术的引入20世纪50年代,血管移植和血管吻合技术的引入使血管外科得以进一步发展。
这些技术使血管外科医生能够修复或替换受损或堵塞的血管。
血管移植和血管吻合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了治疗的机会。
四、血管成形术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血管成形术的发展成为血管外科的重要里程碑。
血管成形术是一种非开刀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操作,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其正常通畅。
血管成形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还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
五、微创技术的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技术在血管外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微创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恢复时间,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微创技术的应用使血管外科手术更加精确和安全。
六、血管外科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血管外科领域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血管外科医生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人工血管,并将其应用于手术中。
此外,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的引入也为血管外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总结起来,血管外科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创新,从最初的手术技术到现代的微创技术,血管外科医生们始终致力于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血管外科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心血管外科学
第一节介绍心脏大血管外科的成就、动态和发展方向我国心血管外科萌芽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直至七十年代中期以后才得到迅速发展,部分病种的外科治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先天性心脏病在发达国家普及程度较高,大部分复杂和重症病儿可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获手术治疗。
我国在多数大中城市均已开展,一般先心病可在学龄前手术,但复杂先心病和婴幼儿重症心脏病外科治疗的普及尚有一定距离。
以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外科为代表的复杂先心病外科治疗,法乐四联症根治术从数量和质量上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其他如“单心室”、“完全性大动脉错位”、“三尖瓣闭锁”等病种的外科治疗均收到良好效果,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外科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的右心带瓣管疲道,心尖——主动脉外通道等,对推动我国复杂先心病外科治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国际上各类人工心脏瓣膜经过30余年发展,已在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蔡用之教授1965年6月将国产笼球瓣应用于临床并获成活27年的效果。
目前国产侧倾碟瓣质量不断提高,生物瓣研制有新的突破,双叶机械瓣生产亦为期不远,换瓣手术死亡率约5%左右,各种人工瓣膜都存有自身的优缺点,近年对自身心脏瓣膜采用综合成形技术,是慢性心脏膜病患者的希望。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研制的可塑性二尖瓣成形环及其测试系统,已在国内不少医院得到推广应用。
同种组织瓣的应用近年发展较快,特别是观察到同种瓣在植入人体后可能保持活性而且耐久性优于其他生物瓣,更加受到人们重视。
三、冠心病外科冠心病外科在欧美国家已非常普及,手术方法不断完善,手术适应症不断扩大,复合手术从数量和疗效上都有较大提高。
目前我国冠心病外科尚限于部分设备条件较好的医院,数量和我国发病人数亦相差极远。
近十多年来介入性治疗(球囊扩张,激光成形等)迅速发展,部分冠状动脉架桥手术为之取代,国内已开展多枝冠脉架桥手术、冠脉架桥同时行球囊扩张或激光成形手术,冠脉架桥同时瓣膜置换术。
(完整版)心血管病特色专科五年发展规划
心血管病特色专科五年发展规划近年来,心血管学科各分支发生了深刻而迅速的变化:从最初药物洗脱支架带来令人振奋的结果,到今天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关注;急性冠脉综合征强化降脂治疗的重要意义从提出到广泛接受;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到经导管介入;发展变化日新月异。
过去的几年,我院心血管学科的发展也与时俱进,现已建成为济宁市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山东省中医重点专科。
完成建设“精品特色专科”的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未来的时间里,落实科学发展的观念,完善学科建设,构造全新的学术平台。
一、指导思想心血管科学科建设和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患者为中心以创建省精品临床专科为主线,以心脏急救绿色通道建设和介入治疗为主旨,以创建济宁市区域专科医疗中心为目标。
抓队伍、提素质,抓管理、上水平,抓质量、求发展,实现科室“"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通过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在心血管科培养一批医德高尚、治学严谨、技术精湛、具有开拓精神和区域影响力的心脏亚学科带头人,把心血管科培育成医院的“精品”,济宁市的“品牌”。
(一)业务开展计划1、2017年完成心脏介入人才准备,成立心脏导管室,规范化建设CCU开展冠心病的介入与起搏治疗;i2、2018年开展床旁心脏超声检查和治疗、床旁有创监测、IPBP 和射频消融治疗;组建心外科,开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3、2019年拟开展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瓣膜成形;4、2020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开展心脏康复治疗,形成自身特色;5、2021年把心血管科发展建设成为山东省精品临床重点专科。
学科特色与优势主要体现在在以下方面:(1)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能够熟练掌握无保护左主干、多支多处弥漫性病变,CTO病变及分叉成角病变等介入技术,常规开展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冠脉内超声、光学相干成像系统(OCT、冠脉血管内多普勒等项技术,PCI无论数量和质量在济宁市、鲁西南地区及省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心血管健康状况,及时推动相关健康管理和干预措施的实施,中国心血管病学会联合多个医疗机构共同推出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
该报告基于对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综合分析,全面梳理了中国心血管健康状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和干预建议。
报告首次揭示了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总体形势。
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攀升,截至2020年底,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五大常见疾病之一。
其中,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成了最主要的健康隐患。
而且,心血管疾病已经从原本主要困扰老年人的疾病逐渐向年轻人群扩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对于居民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因素,报告指出了几个可能的因素。
饮食结构不合理是一个关键因素,脂肪摄入超标、纤维素不足、盐摄入过高等不良饮食习惯使得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同时,缺乏体育锻炼、久坐不动、工作压力大、熬夜等现代生活方式也对心血管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另外,吸烟、酗酒、精神压力等不良生活习惯和心理状况也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
报告还着重强调了心血管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定期体检是及早发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在临床诊断和干预中,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技术的应用更加普及,并且瑞式相衬心血管造影、血管成像技术也逐渐成为有效手段。
在治疗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心血管外科手术技术也日益精湛,有力地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针对报告中的问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健康干预建议。
首先,个体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摄入高脂肪和高盐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此外,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保持适度体重和正常生活作息,以及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心血管健康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2020完整版)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的飞速发展令世界侧目,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卫生健康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报告2018))的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呈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刻不容缓[1]。
心血管外科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脏大血管及终末期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治疗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心血管外科也得到了飞跃的提升,各种新术式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和推广,本文将对70年来中国心脏外科的技术发展进行回顾和总结。
1、心脏外科的开拓者作为中国心脏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吴英恺教授于1944完成了首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1948年又成功实施了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心包切除术,开创了我国心脏外科手术的先河【2】。
1954年,兰锡纯教授完成了国内首例经左心房用手指闭式二尖瓣交界分离术【3】。
1958年,侯幼临教授和石美鑫教授分别实施了国内首例低温麻醉下二尖瓣关闭不全直视修补术和低温麻醉下心内直视房间隔修补术,标志着我国心脏外科的开心技术紧随世界步伐【4】。
1958年,我国心血管外科的开拓者之一苏鸿熙教授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了体外循环(extra 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下心脏直视室间隔修补术,而这距离美国率先应用于临床仅仅相隔5年,这也是我国心脏外科史上的里程碑,苏教授也被誉为“医学界的钱学森”【5】。
1965年,蔡用之教授使用自行研发的人工球形瓣膜进行了二尖瓣置换术,开创了国产机械瓣的历史。
1974年,郭加强首次完成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
1976年,朱晓东和罗征祥分别引进生物瓣制作技术(牛心包瓣和猪主动脉瓣)并成功地应用到临床[6]。
2、快速发展的20世纪80一90年代2.1学术引领与学会建设20世纪80年代伊始,我国心脏外科开始了长足的发展。
在一代心血管外科专家的努力下,《心脏血管外科学》(兰锡纯主编)、《国际心胸外科实践》(中/英文版)(吴英恺等著)、《心血管外科手术学》(汪曾炜等主编)、《现代胸心外科学》(孙衍庆编著)等一系列著作问世,把国内外更新的理念和观点、以及国内专家更多的实践与经验带给了同行。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的成立,在促进和推动我国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中起到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随后召开的国际胸心外科学术论坛和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对当年我国心血管外科年轻一代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2.2积极探索和引进新技术1980.199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快车,我国心血管专科及亚专科发展速度较快,其广度和深度都显著提高。
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展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单位日渐增多,各种国产人工瓣膜相继问世,外科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趋势增加,心脏移植再度兴起,心脏不停跳瓣膜替换技术的应用引起关注盯【7】。
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也不断报出可喜的成果。
1996年钱坤喜等将自制叶轮血泵用于临床实验,1998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研发的罗叶气进入临床[8]。
为避免或减少深低温停循环下大血管手术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阜外医院团队在采用经锁骨下动脉(或腋动脉)选择性顺行灌注脑保护方面开展了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9,10】,安贞医院团队积极探索了经上腔静脉逆行脑保护方法,并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应用于临床,获得了安全有效的结果[11]。
万峰团队[12]在CABG或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OPCAB)联合激光心肌血运重建(transmyocardiallaser revascular.ization,TMR)治疗冠心病方面进行了临床实践和积极探索。
屈正团队[13]在采用单纯TMR治疗重症冠心病方面开展了从病理学、心肌代谢、心电生理等相关TMR疗效机制方面系列实验与临床研究。
3、高速发展的新世纪20年3.1心脏外科的规模与手术量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医疗规模迅速增长。
在全国范围内,年手术量超过3000例的心脏中心数量超过10家,更多大型心血管中心建成。
2015年全国共有729家医院开展心脏手术,手术总量达到212 795例,体外循环下手术量达到158 920例。
2017年全国心脏手术总量达到228 938例,其中ECC心脏手术数量164201例[14]。
目前,全国性心脏外科数据库已经建立[15]。
近些年,由于我国OPCAB和超声引导下微创心内分流封堵手术等非ECC心脏手术的日益增多,导致了心脏手术总数增长持续高于ECC心脏手术数的增长。
3.2冠状动脉的微创外科治疗近二十年,OPCAB在国内发展迅猛,其数量在CABG总量中占居优势,一些心脏中心年0PCAB占比甚至达到80%~90%[16]。
对于单独前降支病变的患者,推荐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DCAB)。
但是目前,国内此类手术还局限在少数大型临床中心推行。
胸腔镜辅助下CABG 是借助胸腔镜及电子屏幕所提供的视野,通过胸壁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CABG,国内已有相关临床应用报道[17]。
全胸腔镜非体外循环下CABG目前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18]。
尽管机器人CABG适用于大多数低风险患者,但因机器人设备昂贵,技术难度大,在国内难以推广。
3.3瓣膜病的微创外科治疗2000年以来,经小切口实施主动脉瓣手术已在国内一些心脏中心相继开展。
2001年8月西京医院团队在国内首先采用胸腔镜辅助和周围体外循环技术,实施二尖瓣替换术[19]。
基于二尖瓣在体内呈矢状位的解剖特殊性,正好完整地暴露于右侧进胸的胸腔镜下,为外科操作提供了满意的手术视野,并随着胸腔镜技术在心外科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在国内得到快速发展,有的心脏中心年手术量可达600余例。
福建翁国星团队[20]体会到采用胸腔镜微创技术,从右胸入路行再次心脏手术三尖瓣置换,不但创伤小,而且手术视野好,又可避免分离心包粘连导致的出血及心脏损伤等并发症。
3.4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近年来我国儿童心脏外科成熟发展,手术的患儿越来越低体重和低月龄化,多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都能够通过多次手术而得到治疗。
2017年,全国40家儿童医院心脏手术总数为20 719例,其中ECC心脏手术16032例【21】。
虽然心脏外科开展经胸或经股静脉介入封堵手术逐年增多,但先天性心脏病的微创外科治疗较心脏外科其他领域进展有限,主要制约因素有手术时间长、相关并发症多等问题,故仅适用于一些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22】。
目前,我国在胎儿的产时和宫内治疗方面已有所突破。
广东省人民医院庄建团队[23]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产时治疗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完成了国际上首例产时胎儿心脏手术,在胎儿脱离子宫并保留脐带维持胎儿循环的情况下,成功为1名右心房血管瘤的患儿进行了手术。
随后,该团队在超声引导下又分别为2例胎儿进行了宫内肺动脉瓣成形术的治疗,并取得成功,这也是国内在胎儿心脏介入治疗方面的初步尝试【24】。
3.5心房颤动的微创外科治疗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射频、冷冻等消融器材的不断改进与提高,胸腔镜技术的应用和提高,封闭左心耳的有效手段越来越成熟,术中电生理标测系统的应用等,心房颤动外科治疗的方式和对象发生了较大变化。
即从采用传统外科术式治疗合并器质性心脏疾病患者为主,到现今更多地采用微创外科消融方式治疗非器质性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
2006年12月李岩等【25】将Wolf mini—maze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术引进国内临床,即胸腔镜辅助下的肺静脉微创隔离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目前已在全国积累了较多病例。
2010年10月屈正团队[26]开展了经双侧胸壁入路的完全胸腔镜下射频消融术及左心耳切除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近中期疗效满意。
梅举团队[27,28]进一步创新(梅氏微创消融术),将双侧胸壁的切口改为左侧胸壁的三个“小孔”,降低了手术创伤,为高龄患者接受微创消融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3.6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近20多年,我国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尤其是急性StanfordA型诊疗取得了飞速发展。
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的进步,一是在Stanford分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主动脉夹层的细化分型;二是右腋动脉插管心肺转流及选择性脑灌注技术成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心肺转流基础策略;三是全主动脉弓替换及降主动脉支架象鼻人工血管置入术(孙氏手术)成为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术式。
但孙立忠认为我国主动脉夹层诊疗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缺乏完整全面的、能够体现主动脉夹层诊疗特点的规范或指南,围手术期器官保护和术中血液保护技术仍有较大缺陷,患者从发病到手术所需时间较长,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29】。
3.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疗新千年以来,我国外科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领域的发展生气勃勃,如少数心脏中心引进人工心室辅助装置(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VAD)试用于临床,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日趋成熟和推广应用,心脏移植技术和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在心脏外科手术中联合应用骨髓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一直都有报道。
3.7.1开展ECMO情况近10年,ECMO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04.2013年的十年问,中国大陆开展ECMO技术的医院由22家增至74家,全国ECMO年手术量则从22例增至500余例,2015年ECMO手术量达到974例【30】。
多家医院报告将ECMO用于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治疗,以等待供体,增加获得心脏移植的机会,以及心脏移植术后移植物衰竭的支持治疗,以降低术后病死率。
此外,有报道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联合ECMO作为心脏危重状态的辅助治疗,也取得了理想疗效【31】。
3.7.2应用VAD情况2001年,上海刘中民团队为1例女性终末期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置入Berlin Hear VAD,患者于术后87天因先天性脑血管瘤破裂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