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浅议“三主体”教育
浅析“三主体”教育陈代驹摘要:笔者首创的“三主体”教育,是在“万物一体”与生存论哲学及其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产生的,以学生、教师和家长作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而形成的教育生态系统。
其构建意义在于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建构、让教师的“主体性”获得丰盈、让家长的“主体性”形成自觉。
并且只有当三个主体真正发挥各自效能时,协同效应才能达到最大化,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让家长真正成为学校的同盟者。
一、“三主体”教育的理论基础(一)“万物一体”哲学“万物一体”,也即“天人合一”思想,该思想所表达的是生活世界中的生命个体与天地万物“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合而为一、融合一体,并达到人与万物之间消弭无存的境界。
它作为儒家、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意味着世间万事万物都源于一处、生于一体,意即老子所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不仅人与人之间同根同源,而且人与物、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都是同根同源的,万事万物的生长不是以牺牲对方为代价,而是共生共荣,在生长过程中,始终坚持“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态势。
(二)生存论哲学生存论哲学以关注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结构为己任,是对个人和人类的生存状况的省察、反思和建构的哲学形态,其理论旨趣在于寻求使人类更加自由的、幸福的、理想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方式。
生存论哲学的核心在于“生存”。
生存特征主要为:第一,生存是开放性的。
生存永远是一个“去生存”的过程,它永远不可能处于一个“原点”上不动,而是不断超越原点,处于动态发展的轨道上。
第二,生存是超越性的。
生存总是与超越存在相对应的,生存是因为由超越而获得其存在的。
第三,生存是经验的。
生存不是超验的,而是经验的。
人的生存完全是生成性的,不是本体性的。
第四,生存是历史的。
既然生存具有开放性、超越性、经验性、生成性等属性,这其实就昭示出生存必然是历史的,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内涵也会发生变化。
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主体选择、主体价值、主体发展为中心展开,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性、自主性、自律性为主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育之以需——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一)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需求处于人的心理结构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推动个人行为的直接动力。
没有受教育者对道德的要求就不会有接受者的主动、自觉的道德行为,忽视受教育者道德需要的道德教育实际上就是没有受教育者的德育,所以关注受教育者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理应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二)引导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更要引导其发展的方向,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康成长。
引导要有目标性,根据学生的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设置目标。
帮助其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学而有用,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引导要有差异性,在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把握学生需要的性质、类型、程度,如在学生的需要中,有建设性的需要、破坏性的需要、有消极的需要和积极的需要。
(三)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人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分类有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不同的层次,学生同样具有这些需要。
生存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是学生的最基本的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忽略这些,就失去了最起码的意义。
归属需要是处于发展中的学生的强烈需要,如学生会关注与家人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这实质上就体现着这种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中学生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
二、凸现主体性——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一)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集中体现。
主体意识的强弱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重要影响,主体意识越强就越能在主体性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其自主能动性,从而实现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调整!(二)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人所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在力量,是人之所以能成为主体的内在体现,是苏醒后的主体意识的外化。
德育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最新教育文档
xx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就是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体,不依赖他人,自主地做自己的判断、主张和行动,其中自主性中的“自”既是“自己”,也是“自我”,具有自主的意义。
在德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个人的意志、人格和理想,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权利。
他们的道德认识的发展、道德情感的提升、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受教育者自主生成、自主构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弘扬学生的自主性,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观念提出的新要求。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实现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尊崇学生的主体地位、尊崇学生的人格;坚持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本,为发展学生素质服务,为学生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服务。
在德育实践中,一方面教育者应给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独立地创造情景、表现自己,让学生体验主体角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道德观念教育实践中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地进行思想道德信息的沟通,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相互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展示自己,认识他人,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感情从中得到升华。
二、要增强学生的体验性体验性是指每个学生都作为主体直接地、民主地、主动积极地参与一切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真实体验生活,体验到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其主体性素质的发展。
现代德育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充分了解德育内容和问题,在既有的社会规范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丰盛自己的道德情感,培育自己的道德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源于人类协调社会关系和完善自身的需要,它产生于实践,且只能通过实践产生。
学校培养学生的德性也只有通过具有道德意义的详尽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德育本质上就是通过活动造就主体的过程。
在德育中,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形成道德能力,仅靠课堂上道德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能实现的,更多的是通过生活中道德活动的实际参与,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显露深刻地体验道德情感,进行道德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认同感,将道德规范内化于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和道德价值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养成道德习惯,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促进个体健全人格的养成。
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成员:陈敏余莎莎王之一基本概念1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合。
2 中立主义:指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立场,因而在师生关系上保持价值中立,具有儿童中心主义倾向的一种德育主体观念。
3 个体道德修养:指德育主体必须有垂范于德育对象的道德人格。
4 教师职业道德:德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行业道德修养,主要包括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的态度。
5专业水平:指德育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哲学,德育理论和德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修养,对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策略的原理有专门,具体和深入的认识。
6 文化素质:指教育者必须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
7 德育意识:指对教育活动和德育活动的规律性的基本认识。
包括对德育活动的心理映象、对德育意义的自觉认识、对主体活动的德育意识和对德育个体的主体意识四个水平。
8 教育技能:教师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所必需的实际本领。
主要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自我完善能力。
二基本理论和原理(一) 道德是否可教1、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他认为没有人喜欢或追求恶,作恶的主要原因是对善的无知。
科学和道德的真知都是智慧或知识,道德的知识不过是知识的一部分。
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他的灵魂一定是智慧的。
一个拥有真正智慧的人,他的灵魂就一定会将他引向正确的行动。
所以,他认为道德是可教的.2、杜威——道德可间接教不可直接教他认为关于诚实、纯洁或仁慈的见解,在性质上是不能自动地使这些观念变为好的品性或好的行动的。
道德不只是知,更是情和行的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是不可教的。
3,结论道德既是可教也是不可教的——道德认识,是可以通过直接的传授来掌握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不是可以通过直接的传授就能够形成的,而是要通过长期的活动和交往逐渐领悟和养成的。
(二)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新性善论内涵: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的遗传存在。
主体性到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应然转向
me n r g e so u n s cey,t e e h v me g d s me s e n y u o v b e c n r d e nta d p o r s f h ma o it h r a e e r e o e mi gl ns la l o t a i—
Th o e a sto n t e M o a r o a iy Ed c to e Pr p r Tr n ii n i h r lPe s n lt u a i n
M ENG n —e g LI Big fn , AN n — e Yo gj i
( c o l f u a ie , ia nv r t f eh o g , i nS an i 1 0 4 hn ) S h o o m nt s X ’n U i s yo c n l y X ’ h a x 7 0 5 ,C i H i ei T o a a
f m h n i ee t td wol n eft h n fsain o u jcii r t eu df rn i e r a d sl o t ema i tt fs bet t o f a d e o v y.Wih t ed v lp t h e eo —
te si t r c i t isa n e a tviy,e u l y,c n e s s s ,s b i t n a mo ius s .Th r f r h o — q ai t o s n u ne s u l miy a d h r no ne s e e o et epr p
“慎独”思想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
“慎独”思想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作者:李文丽孙峰来源:《中国德育》2018年第12期摘要时代的发展需要具有独立人格、自主追求理想的个体,传统的依附性道德人格俨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诉求。
“慎独”思想作为中国儒家传统的道德修养境界和道德修养方法,本身蕴含着自觉性、独立性、自省性以及自由性的道德指向,这同时也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前进方向,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因而“慎独”思想对当前的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具体表现为自律精神的觉醒、独立思维的培育、自省意识的萌发以及自由意识的熏陶四个方面。
关键词慎独;主体性;契合性;价值“道德人格即人格的道德规定性,它是作为道德人的个体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德的总和。
”[1]在传统的道德人格教育视域下,道德个体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道德认知水平被看作道德人格塑造的最关键因素,因而滋生出道德价值感和责任感薄弱、他律性强、道德实践水平低等负面效果,最终衍生为一种依附性的道德人格。
而纵观社会现实,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独立人格、自主追求理想的个体,依附性的、奴性的、缺乏自主性的道德个体已然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因而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诉求。
“慎独”是指人在独处时应该时刻谨慎,不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防止出现不符合道德要求和违背道德的行为。
“慎独”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厚,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更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修养方法,对于当前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慎独”思想误读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在应然的思维路径中,“慎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道德修养境界,应当纳入当前道德教育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范畴,成为个体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社会变迁与道德教育的发展演进具有同构性,社会在转型过程中,道德教育也同样经历着转型。
不同的时代对道德教育具有不同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道德教育必然渗透着现实社会的需要,塑造着当代的人。
论孟子道德教育的主体性
也, 其君用之 , 则安 富尊 荣 ; 子弟从之 , 其 则孝悌忠信 。 ( 尽心 ”< 上> 意思是 , ) 如果 少年 弟 子 跟 着君 子 学 习 , 就能 懂得 孝 敬父
母, 尊重兄长 , 忠诚 待君 , 究 信用 。相反 , 子“ 讲 君 以其所 不 爱
及其所 爱” “ , 驱其弟 子 以殉 之 ( 子 的喜 好 、 君 利益 ) ( 尽 心 ”, <
下> 则 害人 害己 , ) 留下恶 名 。因此 , 孟子相信 i行有不得者 皆 “ 反求诸 己 , 正而天下归之 ” ( 离娄上 > “ 其身 ,<胸 襟。第二 , 德教 育对 象来 自 道 社会各 阶层 , 不受条 件限制 。因为 在孟子 的理解 中 , 创造 只要 受教育 的条件 , 就得 以充分 施展个体 的主体性 和能 动性 。 学生
Ma . 0 6 y20 V0. 3 No 5 12 .
第2 3卷第 5期
论孟 子道 德 教育 的 主 体 性
赖 志玲 吴 爱 邦2
( 广 东外语 外贸大学,广州 5 00 ; 广州美术学院,广州 506 ) 1 106 2 120
摘要 : 在道德 教 育上 , 孟子尤为重视教师和 学生的主体 性 , 表现在 : 育对 象的广泛性 , 教 意味 着教 师对 学生一视 同仁 和 学生 以能者 为师的开放 心态; 教师道德 的 自律 和教 学方 法的 多样性 , 充分发 挥教 师 的主体 力量 ; 学生在 求道 的 主体
以正 ” < 。( 离娄上> 他 多处 提到教 师要 “ 正 ” 天 下之本 ) 身 。“ 在国, 国之本 在家 , 家之本 在身 。 ( 离 娄上>) ”< 把家 、 国与个 人 联系起来 , 人的德 才关 系 到家 国的安稳 。在这 个认 识基 础 个
教育的灵魂: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萋 j 话宣蒲。 i 薹
教育 的灵魂 :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肖 j { j
想 引 导 人 的 精 神 解放 和个 性 自由 。 教 育 意 味着 价 值 引 导 , 以 培 养 “ 贵 品 质 ” 它 可 为
十九世纪初 ,德 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又 互 有 区别 的两 个 方 面 ,那 就 是 内 在 品 质 和外 在 行 为 习惯 。 自律 是 主 体 性 的 表 现 , 是 人 出 于 理性 自觉 而 为 自己 立法 并 出于 意 志 自由 而 奉 行 它 只有 当人 在 道 德 中构 成 人 的主 体 性 的 种 种
一
职责。然而 , 道德教育 实效 的低下却是不争 的事实 , 这 与 当 今 人 类 普 遍重 视道 德 与道 德 教 育 在 社 会 文 明 进 步 和 人 的 自 由与 解放 中 的重 要 作用 的趋 势 是 很 不 协调的。 中国的现实而言 , 就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 政治民主化程度 的提 高 , 为每个 人提供了大量的进 行判断 、 选择 和行动 的机会 ; 大大 地 拓 宽 了 人 们道 德 实 践 的范 围 和领 域 ,为 提 高 全 民 族 的 道 德 素 质 创造 了体 现 性 的前 提 ,也 对 学 校 的 道 德 教 育 提 出 了新 的要 求 。 学校 道德教 育 实效 低下 的原 因 固然 是多 方 面
人类本质 特征 ( 自觉性 、 目的性 、 能动性 、 择性 、 选 超 越 性 等 ) 以充 分 表现 和发 挥 时 , 德 对 于人 才 是 一 得 道 种 自我确证 、 自我肯定 和 自我发展的方式 , 才是人掌 握 世 界 的 方 式 ,人 的 主体性 在 道德 领 域 具 体 化 为 道 德活动的主体性 。 缘此 , 道德活甜才是作为 主体 的人 积极 对 待现 实 并 影 响 和 建构 自我 人 格 的重 要 方 式 之
德育实践“主体.生活.体验”论文
论德育实践的“主体.生活.体验”传统的德育模式,只把学生看成是教师“教”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的情感需要和道德内化。
学生由于缺少参与,缺乏深入实际的道德体验,因此对外部的道德规范要求难以引起共鸣,以致无法从内心里真正领悟到做人的真谛。
另外,网络时代的到来,价值多元的网络文化对我们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等产生巨大冲击,给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所以,我们应该着力建构以塑造主体人格为目标的德育模式,以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之学会识别五彩缤纷的世界,正确选择人生道路,积极进取,主动去实现自我价值。
一、在“遵守行规”中养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品德发展的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道德行为习惯是德性质变的标志”,应“从行为习惯入手培养德性”。
要维护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对学生加强教育,在规范中养成德性,使之“习与性成”。
根据学校“行为规范优秀、道德品质高尚、心理素质良好、适应未来生存、有利终身发展”的德育总目标,我们制定了“重道德需求、重道德内化、重道德实践、重道德养成”的德育工作思想,构建了“三基、五育、八法、三范、三结合”的德育模式。
“三基”是指“基本的学习规范,基本的行为习惯,基本的做人要求”等德育的规范。
为了体现德育的整体性、有序性,根据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需要和实际,从操作层面提出了“养成教育、传统教育、情感教育、体验教育、隐性教育”等德育的五方面,简称“五育”,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十项教育内容,即“自立教育,培养自主的品质;兴趣教育,培养热爱学习的品质;自信教育,培养自强的品质;意志教育,培养顽强的品质;挫折教育,培养抗挫的品质;合作教育,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责任教育,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乐观教育,培养乐观和谐的品质;审美教育,培养追求美的品质;自我评价教育,培养自我评价的品质”等,以引领学生习得良好的规范,提升自我教育的意识,培养高尚的德性。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对重塑社会道德的思考
10・ 8
至屈服于权贵与金钱。 第三 , 缺乏责任心与责任感 , 不敢为 自 己的行为担当。大学生如今常常被责令 为一个 自私 的群体 , 他们 只关 心 自己的利 益 , 不懂 得关心与尊重 他人 , 把重心放
在攀 比而 非学业上 , 不关心社会 的发展动态 与变 化 , 自己 对 的未来不负责任 , 也缺乏对社会 的责任感。 第四 , 也是最为普
在一定程度上 , 大学生这个群体已经具备 了依其 自身意志作 出理性行为 的要求 。 他们 的生理 发育基本完成 , 也具有较高 的知识水平与一定的文化 素养 . 当是社会 中一个能起引导 应
感、 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 的有机组合。但这样面临 的一个不 可 回避 的问题 是 , 既然这 种道德具有人格性 . 而我们又熟知 人格是一个集合与发展的概念 , 那么 , 中国转型的当下 , 在 我
种道德人格里 。 主体 性意味着现代 文明社会与传统社 会在道 德上 的分割 。 要从传统社会中剔除那些依附型 、 奴役型 、 价值 偏 失以及毫无责任感 的观念与行为 ,并学会在现代文 明中,
盾 与挑战 , 间屡屡出现 的道德滑坡 、 其 人格丧失事件频频撞 善 于从 多种且充满对抗 的价值观念中 , 个体 主体 性的独 凭借 击我们 的眼球与神经 , 也强烈地刺激着我们对当今社会人们
遍的一种现象是 ,现在的大学生都缺乏创新 的意识与能力 。
创新是整个社会所共同承担的使命 , 而大学作为一个极为重 要 的场所 。 学生们应 当有创 新的想法并尽一 已之力 , 大 遗憾
改革与创新 , 重构与市场经济模 式及 发展规模相符合 的社会 道德 , 对此 , 笔者认 为其构建之路应 以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 人格教育为首要任务。
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的属性。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多主体性和平等性、发展性和和谐性、生活性和人文性、沟通性和理解性的统一。
厘清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在实践中将它付诸实现的重要前提。
标签: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当代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直接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实现个体主体性的理性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何合理引导受教育者有效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是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的作用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
”〔1〕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了人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在本质、价值、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多主体性和平等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多主体性和平等性。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多主体性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主体性。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主体间的关系,他们与共同的教育中介客体构成主客体关系。
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主体与主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关爱、包容的关系,“对待他人要尊重、同情、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通过相互倾诉和倾听的对话,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把自己呈现给他人。
”〔2〕因此,这种关系是一种多极主体间的开放性和动态化的立体交叉网络,而不是单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静态线性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呼唤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
因此 ,不 同的历 史时 期会形 成 与特定 历史 时期相
适 应 的 人 格 。 市 场 经 济 与 其 它 经 济 形 式 相 比较 , 其 显 著 特 点 是 追 求 效 益 和 利 益 最 大 化 、竞 争 性 、 自 主 性 、
可 以 说 中 国人 缺 少 一 种 独 立 的 人 格 。 直 到 中 国 确 立 了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人 的 主 体 性 才 得 以 弘 扬 ,独 立 人 格 的 培育 才引起 人们 的关 注。 ( )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要 求 充 分 肯 定 和 彰 显 个 体 价 二
一
体承 担经 营后 果 、经 营责任 为 归宿 ,决策 正确 、管理
得 体 、经 营 有 方 可 以赢 利 ,反 之 则 会 亏 损 。 这 就 不 断
强化 着主体 的 自主观 念 、利益 观念 、效益 观念 、责任 观 念 ,练就 勤 奋 、敬业 、节 约 等 主 体 品 质 。在 市 场 中,主体 必须 不断提 高 自身 的科 学和 文化 素质 ,以适
会学 家 马 克思 ・ 伯 曾对 中国 与西 方社 会 的人 格作 过 韦
维普资讯
( )市场 经 济发 展要 求 主体 具 有 开拓 创 新 的人 三 格
值 和 主 体 价 值
大 变革 必然要 突 出人 的问题一 样 ,人的 问题一 直伴 随 着我们 改革 的进程 … …从而使 “ 和人 的主 体性 问题 人 再次 成 为 当今 时代 的精 华— — 真正 哲学 的 主题 ” 。主
体 性 及 主 体 性 人 格 的 塑 造 和 培 养 便 成 为 当 今 道 德 教 育 适 应 现代市 场经 济的重 要话语 。
论人的主体性及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构建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认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强化。
如何正确发挥主体性,形成有利于时代特点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代认识论研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0本文采用联系实际、纵向比较、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对“人的主体性”中的传统问题和新课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以下新的见解和研究方法。
首先,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及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论证研究主体性问题的必要性。
其次,系统考察主体性思想的由来和发展轨迹,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兼论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相关内容。
再次,对主体性的含义进行新的理解和概括,在主体性的主要特征方面,能辩证地处理自主性、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为对主体性的反思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
最后,围绕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概念及特征,提出教育应以“培养具有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人”为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构建措施。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性道德人格构建下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humancognitionhasmarkedsomenewcharacteristicswithmoreandmoreemphasesonhumanbeingsasthemainbody.ItbecomesabigissueformodemresearchersonepistemologytostudyhowproperexertionofmenasprincipalpartsCanformprineipalmoralpersonalityinfavorofthetimes.Inthispaper,theauthorhasmadeasystematicandin·depthdiscussionontheoldissuesandnewtasksofthesubjectof’humanasthemainbody’,fromtheperspectivesoftheoryandpracticebyadoptingtheresearchmethodsofapplyingtheorytopractice,makingportraitcomparisonsandreferringtohistoricalrecords,andputforwardsomenewviewpointsandresearchmethods.Researchproceduresareasfollows.Firstly,todemonstratethenecessityofstudyingtheproblemofsubjectsunderthecircumstanceoffreemarketeconomy,knowledge-basedeconomyanddevelopmentofthewestregions.Secondly'tomakeasystemicstudyofthehistoryanddevelopmentalorbitofsubjectideology,withmoretimeandenergyonthetheoryinMarxistPhilosophy,andwithsomereferencetorelatedcontentsinWesternPhilosophyandtraditionalChinesePhilosophy.Thirdly,tOmakesomenewperceptionandgeneralizationofthemeaningofsubjects,andtOdialecticallydealwiththeirmajortraitssuchasindependence,activityandpassivity,toprovidepreconditionsandtheoreticalbasesforthereflectionofsubjects.Fourthly,toputforwardaproposalthateducationshouldaimtotrainpeopletobemoral-judgematicandmoral-selective,andaseriesofmeasurestoimplementit,onthebasisoftheconceptsandfeaturesofsubjectmoralpersonality.Keyword:SUbjeetSUbjectethicpersonalityconstructionY{05321创新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德育原则及其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及其基本要求
德育是指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为目的,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道德情操的教育。
其基本要求包括:
1. 立德树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让学生成为有道德素养的公民。
2. 以学生为本。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
3. 整体育人。
整体育人是指在教育中注重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4. 以生为师。
注重生活化和实践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生活情境来学习和感悟道德。
5. 德育与知识相统一。
注重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道德塑造。
综上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生为师,立足于整体育人,与知识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综合的道德教育。
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德育实效性
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德育实效性摘要: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我们还从主观愿望上要求学生向上、向善的效果甚微。
本文从学生的情感培养、道德品质、健康人格方面探讨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德育实效道德修养道德信念主体性当今社会学生受到的影响纷繁复杂,“问题”学生增多,青少年犯罪率上升。
屡见不鲜的负面案例让我们意识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德育必须让学生自主地实现价值认同、道德内化,才能提高实效。
一、德育实效的含义及理论基础德育实效是指德育工作的成功率,或者说是德育预期目标任务的达到与成功率。
要面向21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除了要有健康的身体、出色的才智外,还应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
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有忠心、孝心、爱心;能自尊、自信、自强,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力;不断进取、勇于担当等。
学校德育持久进行,但距预期目标距离甚远。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刺激——内化的结果,德育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内化过程。
它的本质特征就是主体性,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指既要使其具有主体意识,又要具有主体能力,才能真正实现价值认同、道德内化。
二、目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1.学生自身缺乏判断力、辨别力和抵制能力。
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太多的新鲜信息一起来到学生面前。
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均处于发育阶段,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对所有信息来者不拒,因而造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迷茫,追求享乐,盲目崇拜,步入人生误区,道德标准错位,道德认识偏激、错误等。
2.学校德育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有说服力的指标,只注重受教育者的协调性品质,如服从、忍让、遵循常规等,而不注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品质,如开拓、竞争、创造、参与、选择等品质的培养。
“主体性道德人格”: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新理念
图传授任何特定的内容 . 而是教他们一种熟练 的方法。 翻 ) ”( 教育的 目的不是教会知识 , 而是让学生掌握获得应用知识 的 工具 。道德教育更是如此 , 道德教育 的最终 目的是使学 习者 具备应用 道德知识 进行 道德选择 与判 断的能力 。 制灌输重 强
(9 )女 , 18 ,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法学院讲师 , 育学硕 士。 教
基金项 目: 育部人 文社科一般课题 ( 教 思政专项 )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疑难 问题研 究” 项 目编号 :9D Z 0 1 ; “ ( 0 J S K 5 ) 重
庆 市文科基地 重点项 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 学新体 系研 究” 的阶段 成果( 目编号 :8WS 2 3 。 项 0 J K 7 )
格 塑 造 和教 育 的 两 条基 本教 育理 念和 原 则 。 当今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 学 生 的 自主 意 识 、 争 意识 逐 步 增 强 。 学 生 在 大 竞 大
的价值取 向同时也 呈现 多元化 、 自主性和 自发性相互胶 着的状态。基 于此 . 当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育必须改变 其原 有旧的教 学实践和 育人理念 关键词 : 思想政 治教 育 ; 大学生 ; 主体性道德人格 : 自主建构 : 价值 引导
种单纯 的知识教育 ,而是让学生 获得 一种理性 的思维方 法。 正如西方著名道德教育理论家所 言 :我们 主要 的不是力 “
一
“ 体验式 ” 教学 、探究 式 ” “ 教学及“ 互动式 ” 教学等 等 : 教师 从 备课方面 , 提出了集体 备课 方式等等 ; 从教学 内容方面 , 提出 了“ 专题 式” 教学等等 。 这些建议和策略的提出对以上问题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 比如教师教 学 活动互动性 不强 , 教学方法 和教 学观念陈 旧 , 学生 被动式 学 习 , 习兴趣不高 、 堂上座率低等 问题。这些 问题 的存 学 课 在, 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当前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践 理念 的滞后 。灌输式 ” “ 教学是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实践理念 的集 中表现 。这些 问题 的存在 , 一方 面严 重影 响 了
论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
论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一、概述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作为一种全面而深入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这一思想强调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
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成长过程。
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革新和超越。
它突破了以往单一强调知识学习的局限,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这一思想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它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五育并举教育思想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理念。
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以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和人才的全面培养。
1. 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与五育并举的提出背景教育思想是教育实践的先导和灵魂,它关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教育思想家们不断探索、创新,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近代中国,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时代的进步,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应运而生,成为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提出背景,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胜利后的中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关头,封建统治被推翻,新的民主共和制度刚刚建立。
教育领域中的封建残余依然根深蒂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确立一个符合时代要求、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教育宗旨,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蔡元培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社会化途径
代 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 向,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 人 格标准。 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 、 理性 、 自为 、 自由的道德 人格 , 用
描述性话语 来说 , 就是处事不惊 、 清醒从容 、 所执著 、 有 敢于 担待、立于天地之间” “ 的道德人格 。如果说 理想人格是时代
精神在个体人格上 的凝 聚与表征 , 么, 那 主体性道德人格则 是 现时代理想人格更为内在或更为本质的蕴涵 。 主体性道德 人格作为个体生命最为独立 、 理性 、 自觉 、 自为 、 自由的存在 方式 。 使植根 于明敏 的心灵 、 无畏的勇气 、 坚强 的毅力 和热 忱的信念 中的个体的道德行为成为可能。 在一定 意义上可 以
每一个时代都有 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 它体现着一个时
教育者要把世界还 给个人 , 把个人还给他 自己 , 尊重一个个 活生生 的高贵的人在道德生活中当家作主的权利 。 主体性道 契合 。 开展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
文就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 的社会化途径进行论述。
由某个个体特定 的道德认识 、 道德情感 、 道德意志 、 道德信念 德人格 的概念切中传统道德人格教育 的弊端 , 与时代精神相
道德人格教 育是 建构主体性 道德人格 的关键 。
关键词 : 道德 人格 ; 主体 性道德人格 ; 构 建
中图分 类号 : 6 D2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3 8 7 (0 0 0 — 14 0 10 — 4 7 2 1 )1 0 9 — 3
“ 人格” 为—个学科研究 的对象性范 畴, 作 被诸多学科所 说 , 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建基 于内在的 自由 , 即为理性所控制 共 同关注 , 已经演变成—个十分广泛而又复杂的范畴。伦理
思想品德课要重视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思想品德课要重视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摘要:文章论述了主体性的涵义、主体性的重要性、主体性的培养。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要重视重视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以及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主体性意识培养人是唯一具有主体的存在物。
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过:“人始终是主体。
”而自主性是主体人的一种本质属性,它表现为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怀疑批判的精神、自信心和责任感、自觉性和自律性、主动交往的意愿和行动等等,它包括自主意识和自主实践两个层面。
自主性强所展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自主性弱或没有自主性所展现的则是一种奴性人格,而“奴性和专制是两种互相加强的坏习惯”,显然不符合现代民主社会的要求。
因为主体如果没有自主性,他就只能是一个没有权利意识、没有创新精神的循规蹈矩的奴隶。
正如何锡章教授所言:“人的最大不幸不是肉体的寂灭为泥,而是肉体虽存却如同僵尸,有物质的躯干而无灵魂、意志的自决。
”自主性是现代人必备的道德心理特征,因为在现代民主法治的社会里,一个人要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能没有高度的自主意识、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判断和勇担责任的能力。
只有“当人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而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时,人才是道德的存在,人才能够走向不可重复的生命,创造不可替代的生活。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对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对社会公正的确立与维护具有重要的价值。
因为具有自主、理性、自律的道德判断和懂得实践的个体是民主的、和谐的、公正的社会建立的基础。
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也许能造就良民、顺民,但它只能成为专制和特权社会的基础”。
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是天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方式。
有研究揭示,培养自主性不仅是教育的一个目标,而且是学习能力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认为:人一生的知识90%是靠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自主获得,只有10%的知识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指教育个人具有道德责任感、自我约束能力、自尊心和独立性,使其能够在道德情境中作出正确决策并负起责任。
这种教育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自我意识,帮助个人成为自主自由、负责任的道德主体。
道德人格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自我意识,使个人能够自主地、负责任地应对道德情境。
这需要教育者认真观察、了解和尊重学生,并且能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育者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尊心,帮助学生成为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个人。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人成为自主自由、负责任的道德主体,使其能够在道德情境中作出正确决策并负起责任。
这种教育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自我意识,帮助个人具有自主自由和负责任的道德人格。
在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中,教育者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我意识,使其能够在道德情境中作出正确的决策。
这些方式包括:
1.帮助学生理解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观:教育者可以通过讲解道德原则和
道德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意义和价值。
2.设计道德情境并帮助学生进行决策:教育者可以设计道德情境,帮助学
生学习如何在道德情境中作出决策。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教育者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帮助他们
学习如何思考问题、交流想法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4.帮助学生发展独立思考能力: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独立思考能力,
使其能够自主地思考问题并作出决策。
5.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者应该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适当的
方式帮助学生学习。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道德责任感、自我约束能力、自尊心和独立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种教育,个人可以成为自主自由、负责任的道德主体,能够在道德情境中作出正确决策并负起责任。
这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中,教育者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
例如,有些教育者可能过于强调道德原则,而忽略个人的实际情况;有些教育者可能过于强调个人的自我意识,而忽略了团队合作和团队责任的重要性。
因此,教育者需要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同时,注意保持平衡,使学生能够在道德情境中作出正确决策。
此外,在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中,教育者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独立性。
自尊心是个人认可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重要感觉,而独立性则是指个人能够自主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这两种能力都是个人成为自主自由、负责任的道德主体的基础。
总的来说,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培养个人的道德责任感、自我约束能力、自尊心和独立性的重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