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1【知识概要】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
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有了权力的萌芽。
夏朝时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外族的事务,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周王利用分封与宗法制的结合,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但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制度败坏,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一个皇帝具有无上_的中央集权制度。
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国家_、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说明了它的坎坷。
直到宋代,这种斗争才尘埃落定,却不幸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
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元勋益颇大,明朝废除丞相,清设军机处,_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学习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有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知识。
(2)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影响,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评价。
同时还应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与西方古代制度进行对比。
(3)以史为鉴。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要认真地思考、总结学习指导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模块进行,大部分课程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
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学习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5)
高一辛亥革命教案【篇一:辛亥革命教案人民版】辛亥革命(人民版)【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有关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认识大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3.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辛亥革命能力目标: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㈡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讨论,通过历史材料、多媒体课件演示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问题,探究问题。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历史辩论等方式,来分析辛亥革命的最终结局受成功还是失败。
3.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2)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处理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图片材料等,运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再由教师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掌握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的评价。
这样,学生能从感知到认知,从认识到理论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⑴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⑵使学生理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造成失败的根本原因;处理方法:通过在讲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内部官职的组成部分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两块知识来使学生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以及理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造成失败的根本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问题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ppt上打出电影辛亥革命的剧照师:同学们,大家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3《“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伟大实践》优质教案(6页)
学案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案河北定兴第三中学孙政一、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伟大意义。
概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实践意义。
2、过程与方法阅读《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等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围绕“一国两制与祖国完全统一”这一主题,利用网络等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认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科学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如期回归祖国等内容的学习,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树立大胆创新的意识。
通过香港、澳门回归,洗雪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耻辱,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祖国。
港回归祖国。
四、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上的运用。
解决台湾问题的复杂性。
五、教学疑点:如何对待台湾问题?如何应对外国强势力量干涉中国内政?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含义: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制度,香港、台湾实行制度。
3.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4.如何理解“一国两制”:1、不能作为我国的一种民主制度,它主要针对台湾问题提出,适用于港澳问题的解决,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
2、其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通史概要: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
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
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四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专题概述]本专题第一、第二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基本制度形成,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专题的第三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那么,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课程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案 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特别是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进而弄清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分封制与宗法制,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丞相制与内阁制等。
2.注意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政治体制的创新,并关注其运行特点、历史影响。
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内阁制等。
3.注意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与演变。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宗法制的含义、对象、内容。
(重点) 2.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难点) 3.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难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早期国家的出现(1)时间:距今大约五千年前。
(2)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2.夏商政治特点(1)夏朝:启继承禹的地位后,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2)商朝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②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历史认识]正确认识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
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平等的、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二、西周分封制1.背景:周武王伐商,周朝建立。
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3.内容4.评价(1)利: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弊:后来,诸侯国兼并,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易混易错]“分封〞与“封建〞分封制在中国古代原叫做“封建〞制度。
但这个“封建〞与我们用于社会发展史中的“封建〞不是一个含义,而是“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
为了将这两个“封建〞相区别,今天史学界多称“封诸侯,建藩卫〞制度为“分土封侯制〞或简称“分封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1.地位: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2020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导语】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沃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
无需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
高一频道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教案》希望你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一】【知识概要】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
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有了权力的萌芽。
夏朝时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外族的事务,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周王利用分封与宗法制的结合,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但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制度败坏,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一个皇帝具有无上*的中央集权制度。
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国家*、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说明了它的坎坷。
直到宋代,这种斗争才尘埃落定,却不幸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
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元勋益颇大,明朝废除丞相,清设军机处,*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学习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有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知识。
(2)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影响,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评价。
同时还应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与西方古代制度进行对比。
(3)以史为鉴。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要认真地思考、总结学习指导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模块进行,大部分课程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
人教版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5篇
人教版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5篇人教版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1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
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
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
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_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教版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教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基本历史知识:倒幕前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上的插图与照片,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组织学生逐条讨论明治维新的内容,分析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巩固教学重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治维新使日本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是日本继大化改新之后又一次较为集中地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事件。
同时明治维新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
.教学难点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讲述日本历有两次十分重要的改革,提问学生古代日本历重要的改革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近代关乎日本命运的重要改革是明治维新,以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幕府统治下的日本1.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幕府与幕府统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对下文知识的理解。
2.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在地图上确认的位置。
提问:哪些人构成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哪些人反对幕府统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一下幕藩制,指出幕府统治面临的第一个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使学生认清日本国内形势。
3,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二段,提问:有哪些国家相继侵略日本?结果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面临的外部环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使日本有被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也是幕府统治面临的又一危机。
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此时的日本内忧外患,改革势在必行。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最早的祖先和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2、掌握早期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和演变过程;3、认识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1、早期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2、不同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0分钟)展示一张《人类演化图》,引发学生对早期人类生活的好奇和思考。
提问: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二、知识讲授(25分钟)1.人类的最早祖先:震旦人、直立人、智人等。
介绍他们的特征和生活方式。
2.早期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和演变过程: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农耕文明社会。
讲解每个社会的特征和转变过程。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早期人类社会的特征和演变过程展开讨论。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和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汇总。
四、知识扩展(20分钟)1.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黄河文明、印度河文明等。
讲解每个文明的发展历程、成就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介绍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如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五、学习方法指导(10分钟)讲解如何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思考,提醒学生要善于思考和归纳,将零散的历史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
六、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扩展练习。
如:列举古代文明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七、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过的内容,重点回顾早期人类社会的特征和演变过程以及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
八、课后拓展(自主学习,时间不限)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扩展自己在早期人类社会和古代文明方面的知识。
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早期人类生活方式的小论文,或者设计一个展板,展示自己对古代文明的了解。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等,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志,通过了解这两种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中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其中某些制度脱胎于氏族社会,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内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情分析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教学中注意通过衔接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高中新课程。
因为所学知识比较遥远和枯燥,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学生程度差异明显,同学新来乍到,一时不适应,这两点要引起高度重视。
●教学建议1.教法:情境导入启发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创设问题,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2.学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法。
逐步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14.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2.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3.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马
万民法
法
自然法
第三部分
持久统治的维系
罗马法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 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武 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 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 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的征服。”
——[德国]耶林格
罗 马 法 的 影 响
2.解读《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第二阶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 新局面。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在对外政策上也作了重大调整。
《标准》基本上按照这三个阶段的线索,要求学生 了解或掌握与新中国外交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史实: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新中
国的外交政策与方针。
(2)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 成就及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 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在这三个方面,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历史知识
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 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 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 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2.解读《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 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 本单元围绕着古代西方民主政治建设及其所 取得的成就为核心,着重介绍古代希腊的民 主政治与罗马的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 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基本条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隶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之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展开,而本课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承接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下启第四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
然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需要加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骆,名科航,科学的科,航天的航,以后你们叫我骆老师就可以啦。
初来乍到,先了解一下,胡老师要求你们背的内容下去背没有啊,下面我抽查啦,谁主动来?那就课代表吧,中央和地方主要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 生:……师:看来还是不错的。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一必修1教学案:专题七二_美国1787年宪法
二美国1787年宪法一、年轻美国的窘境1.原因:1781年,“邦联”体制使刚刚独立的美国很快遇到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2.表现(1)经济上:无力保护本国工业和美国商人的海外利益;国内市场商品流通不畅;无力偿还八年独立战争所欠的巨额债务。
(2)政治上:英国、西班牙威胁着美国的安全;邦联政府无权维持常备军,无力应付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
二、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1.颁布:1787年9月,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通过了联邦宪法。
2.内容(1)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以“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①最高行政权归总统,其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
②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③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他们拥有最高司法权。
3.特点: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即行政、立法、司法三项大权相互制约和牵制。
4.评价(1)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2)地位:美国联邦宪法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3)作用:①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②使中央与地方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调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从“邦联”到“联邦”和两党制的雏形1.联邦政府的建立(1)法律依据:1787年联邦宪法。
(2)联邦政府成立:1789年1月,华盛顿当选为美国首任总统。
(3)结果:中央集中了财政、外交和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美国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
(4)作用:①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②使美国有足够的权威和军队维护统治秩序,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
③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九一 美苏争锋教案
专题九第一节美苏争锋【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美苏两极对峙的形成过程,通过研读史料,问题探究比较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2、通过冷战的产生和过程,理解国家利益是美苏冷战形成的根源。
3、通过图表,合作探究,理解冷战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图表,合作探究,理解冷战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冷战实际上是一场新的条件下的战争”,启发学生要爱护和平,珍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2、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两大国家利益的争夺。
【重点知识】如何认识冷战对世界的影响【难点知识】比较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异同漫画:马歇尔计划美国就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和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了。
——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材料二材料三丘吉尔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知识检测】1、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冷战”对峙,其原因有①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②美苏军事上处于均势状态③国家利益的冲突④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 、①③④2、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
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A.结束越南战争 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C.撤出古巴导弹 D.签订《华沙条约》3. 1949年美国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目的是()A.拉拢东欧国家 B.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C.军事上遏制苏联 D.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4.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5、确立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基本框架的是()A. 雅尔塔体制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D.北大西洋公约6、从1948年到1950年,欧洲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2.3-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
年级学科
高一历史
教材版本
人民版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
课题来源:本每节课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三节课的内容
学习内容: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学习重要性: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2、阅读下列材料: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高亢激昂的歌曲是——(学生回答:《义勇军进行曲》。)我们每周升国旗仪式必唱的国歌,多么熟悉的旋律。《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主要是因为什么?(日本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抗日救亡) 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不堪回首的岁月,走进伟大的抗日战争。
【课堂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得到哪些感悟? 我们应该怎么做?
(历史不能忘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篇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一、夏商社会的政治制度1.基础知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其死后,其子启即位。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的政治制度如何?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官职。
地方封侯、伯,他们要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商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1、商王的权利是有限的;2、附属国的自主权相对大;3、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高于皇权,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定义:又称封邦建国。
②目的:巩固统治③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④内容: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另一方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⑤影响:积极: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b.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c.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d.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⑥分封制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a.原因: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b.表现;a.楚王问鼎;b.诸侯争霸。
2.宗法制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小儿子。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④内容: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制度;2、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⑤作用:1、宗法制度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民版))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通史概要: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
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XXX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
初中新课标简朴触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媾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触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代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由过程进修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建议:(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
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呈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
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2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严重政治事件和紧张历史人物。
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微子等历史人物;XXX等紧张历史事件。
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朴引见,以增强趣味性。
但重点应放在叙述息争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研究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研究、探究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的促进作用。
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研究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研究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研究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
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
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
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XXX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二、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课标要求:晓得“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度切实其实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权要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教学建议:(1)、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海内为郡县”和“秦汉时期的权要机构”两目是教学重点。
正确辨别“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观点:“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2)、第一目“六王毕、四海一”,主要讲述XXX统一六国及其后继续开疆拓土的情况。
一是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二是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三是将西南夷纳入版图,秦王朝在这些新征服地区设置郡县进行行政管理,并兴修水利工程和交通路线,发展经济,加强边境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统一。
数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秦朝的疆域图来讲解秦朝开疆拓土的情况。
)3(3)、第二目“海内为郡县”,介绍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及其主要特征。
首先应指出郡县的出现并不是从秦朝开始,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关于分封与郡县之争只要了解两派的代表人物即可,重在引导学生探讨为何XXX的主张和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主要判别有两点:一是直属中央,二是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XXX在地方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到XXX时削除地方割据,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权要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
课本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接纳了“三公九卿”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XXX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
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群策群力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
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
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
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研究思考”: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化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头绪,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扶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1)、本节课本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关于政治制度触及面较广,课本讲述的五方面内容主如果体现中国古代制度的演进与强化。
内容丰富,充实因而课时较紧,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2)、第一目“法令出一”,讲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紧张内容之一即皇度,要求学生掌握皇度的由来及其特征。
可结合课本“进修思考”中XXX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的内容来加深对皇度特征的理解。
(3)、第二目“君权与相权”,通过历代削弱、分散相权来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XXX削弱相权主要举措有两种:一是频繁换相,二是用中朝来架空外朝权力。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会议,实际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
到了宋代通过设置中书门下以及增设参知政事等方式进一步分割相权。
到明初正式废丞相。
(4)、第三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主要讲述中国历代监察体制的演化,要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也是效劳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监察制度发展走向健全正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
)4(5)、第四目“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讲述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对于世官制与察举制可作普通了解,重点应放在科举制的讲述上,应讲清科举制最初实行的前进性。
到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科举才成了人们思想发展的桎梏,其消极性日益显现。
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来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6)、第五目“行省的设置”,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演变,要给学生理清从秦汉→唐→XXX→明→清历代地方行政设置演变情况,关键是突出元朝行省设置的重大影响,同时还需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和调整变化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需要。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标要求:了解明代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增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以及密折奏事制度;清朝的边疆政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2)、过程与方法:史料研,历史比较,问题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