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
中国有着积淀超过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中象形文字的发展形成了两个分支,一支是文字,另一支就是绘画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而成为一个新的独立分支。
画家主要通过概括的写意手法来再现自然景象,表达自身的情感及精神内涵,追求心与物象相结合的境界。
中国绘画艺术有着超出形象之外的独特的意向表现,所以意境便是中国画创作的最终目的。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应当遵循“天人合一”的规律,也应当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一、意境美的思想基础
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着相当分量的比重,是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主要指的是艺术作品审美境界的虚实结合与情景交融,它超越了具体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承载着画家的个人心境、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中万物的感悟。
唐代张九龄在《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中提出“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的主张,这里的“意”就创作对象而言是指审美客体的精神气韵与内在本质,就画家主体来说,就是画家自身的情思与实践体验,二者有机统一,形神兼备。
意境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国画家把意境作为重要范畴提出来的时间晚于文学,是以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明确使用了“境界”一词为发端的。
在
唐代以前,画家的侧重点都在绘画技法研究上,比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取之象外”、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凝意、得意、深奇”等,他们提出的主张都更加偏向于个人创作的主观意向方面,都未提及意境,但这都为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正式提出意境的概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唐志契认为可以通过画的意境与神韵美窥探中国山水画独有的魅力。
山水画的意境体现在对景物虚实的把控上,虚实相生、错落有致的笔法和技巧能赋予画面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奇妙氛围。
每个画家在作画之前的立意都有所区别,将情景与意境融会贯通后便会产生不同的山水性情,形成不同的笔墨风貌。
不论是气势磅礴还是山明水秀的景象,经过不同画家诠释出或磅礴崇高之势、或锦绣典雅的意境之后,都能带给观者美的享受。
同时,画家也应对中国传统绘画有更为透彻的认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赋予画面含蓄幽远的意境及气韵生动的美感,把控好山水画中的黑白节奏,提升画面的整体格调。
山水画的意境不应徒有其表,空有形式,而是要具备能打动人心的要素。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通过简短的两句,人们就能感受到蕴含在诗句中的空灵意境,体会到在晴日阳光的照耀下,西湖的水碧波荡漾,下雨时西湖在远山云烟缭绕中缥缥缈缈,神秘而又令人沉醉。
这就是意境的魅力,能令让人完全沉醉其中。
王希孟的《千里江
山图》用青绿设色,体现了北宋时期画院风格的严谨工整和笔精墨妙。
纵观整幅作品,微波水纹上荡曳着渔舟,人物细小如豆,山体苍茫恢宏,展现出雄阔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
二、中国山水画中意境表现依附的
绘画形式语言
笔墨与构图是山水画意境表现的血肉与骨骼。
构图可以构架起一幅画的骨骼,笔墨则作为血肉来对画面进行填充。
(一)笔墨与画面意境的关系
唐代张彦远曾这样阐明意境与笔墨之间的关系:“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要想创造出完美的意境,画家就必须在将主观思想与自然物象相结合的同时,又与自身的笔墨风格保持统一。
个人理解是指画家在作画时心境与自然物象发生碰撞并相互结合之后,用笔来充分概括和提炼物体形象,以传达个人的情感。
用笔时应讲究用筋、肉、骨、气的取势:筋指笔断意连的延伸感,使人得以无限遐想;肉是毛笔书法的八面出锋,行笔配合用墨表现出圆润感;行笔中留下飞白,呈现出刚正的骨气则为骨,为画面的意境美作铺垫;气指画面上每一笔的笔迹彼此呼应,气脉相通,形神兼具,画面中所创造的气势的高低会影响整幅画面的意境表达。
山水画创作中对墨色与留白是很考究的。
《易经》中的一阴一阳谓之道,说的就是阴阳二气调和而成自然界的万事
万物,和谐运转的阴阳二气互相转换,构成了万物按自身轨迹运行的规律。
此外,山水画中的“势”也是很重要的。
“势”指的就是向哪个方向进行运动,决定着画面空间布局的走向及延伸范围。
“势”与留白二者相辅相成,对立而又统一。
画家在对山水画意境美进行探讨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到空灵这个词,笔者认为空灵来源于画面的留白。
比如山峰有时被婉转迂回的云气挡住半分,就会体现出空灵的美感。
因此,意境依托笔墨这一实体来进行表达,均衡了画面中的“势”。
画家在下笔前应胸有成竹,以书入画,条理清晰,采取干湿浓淡、虚实结合等形式,每一笔都应为客观物象的表达服务。
在绘画的过程中,画家还应沉醉于每一块墨与水相互交融的艺术中,使笔墨层次分明,不燥不腻。
同时,笔端也能传递出画家个人的主观情怀,赋予作品灵魂,使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从而创作出富有灵动感的作品。
(二)构图与画面意境的关系
中国画讲究的构图有别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并将不同角度、不同场景的物体置于一幅画面中。
画面中一定要有主次关系才能清楚地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有主峰就会有与其呼应的小山峰环绕,二者产生的“势”形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在宋代郭熙提出的“三远法”的基础上,韩拙又在《山水纯全集》中对其加以补充,于是就有了中国山水画绘画技法的“六远法”,
即“高远”“深远”“平远”“阔远”“迷远”“幽远”,使画面具有或高大、或奇骏、或意境深幽、或宽阔平远的感觉。
而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构图程式也是需要不断进行迭代更新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一直延續传统的山水程式创作出的作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要对传统的构图程式进行适当的创新,更加贴切地表达心中的山水精神,彰显不一样的意境美。
此外,意境须依附于构图才能得以完美呈现。
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形式能够完整地体现出对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民族精神的意境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经历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是古代画家们总结出的精髓。
而构图在意境表现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画面意境表现的骨骼,同时也是画家对意境表现形式的高度提炼与概括。
三、山水画意境美蕴含的哲学思想
(一)道法自然思想对山水画意境的影响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出自《道德经》,这也曾一度是统治古代社会的主要思想。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画家在山水画中找到了传递“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等道家思想的出口,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画家的绘画过程中。
在“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下,画家追求笔墨章法自然洒脱,追求不经意间的布局,绘画创作的节奏轻松而畅快。
“天人合一”作为重要的美学思想内核,维系着
自然万物的秩序,在山水画审美观的形成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蕴含着哲学思考与美学探索,使山水画作为一门兼具自然法则与生态伦理的艺术门类而独立出来。
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也强调人与自然要高度统一。
一切始于“一”,随着“一”流露出画家的个人修为及审美品格。
这个思想也体现在山水画的意境中,比如一条树枝能衍生出茂密的树丛,一个入水口能汇聚成湖海,一座山峰因云气的阻隔而能接连成片,即使是不带颜色的粉饰,也能让人体会到云蒸霞蔚的意境,并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艺术的最高水准来源于自然,不受世俗的牵绊,回归原始的根本,使人体会自然中蕴含的奇妙无穷的精神力量,即客观存在的生命本体,最终达到无为的境界。
《易经》中提到了阴阳、八卦与太极,认为万物皆由阴阳二气组成,阴阳这一黑一白在画面中富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气韵生动的生命节奏。
因此,画家需要把控画面中的虚实,将阴阳二气相结合,谱写动人的生动节奏,渲染意境。
同时,这也说明“道”与“艺”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二)山水画意境的“致虚”与“守静”
山水画的意境崇尚虚静之气,抵制浮躁与谄媚之气。
画家在气定神闲、悠然自得之时,便会流露出虚静悠然而又玄妙的意境。
“虚”便是空,象征着无极,谢赫也将“气韵生动”置于“六法”中的第一条,他认为中国画意境中最妙的是达到风气韵度,展现出韵律与生命力,虚静而空灵
是山水画意境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形成“气韵生动”的意境。
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提到遵循宇宙的静寂本源,就是要“致虚极,守静笃”,要完全地使身心沉静放松,与宇宙间的虚静融为一体。
因此,画家在作画时要做到自由清静,将笔下的作品与自然本真相结合,传达出“致虚”和“守静”的境界,而追名逐利的浮躁之气是绝不可能升华到虚静的境界的。
白居易在《夏日独直,寄萧侍御》一诗中写道:“澹然无他念,虚静是吾师。
”由此可见,如果画家想复归于自然的平和虚静之中,则应凝神静思,净化心灵。
(三)山水画意境的澄怀观道
宗炳在《画山水序》开篇中写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
”澄怀观道是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方式。
由于道是存在于无意识之中的,是不容易掌握的形而上的思辨,所以画家要在深沉静默中忘记一切尘世的欲求,乃至忘记本体存在的境界,以达到心灵与万物冥合的澄怀境界。
人们的审美逐渐偏向于天趣自然,如果把宗炳主张的“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理论代入山水画鉴赏之中,便能感受到一种随意即取、时时参禅的物我为一的意境。
宗炳还在《画山水序》篇末提出了“畅神”说。
在鉴赏山水画时,人与画中的景色互相交融,使人沉浸在无限的感受与思索之中,精神舒畅。
笔者认为画家要想使画面中产生澄怀的意境,那么在对自然中的事物进行创作时,就要对自身进行审视,摒弃一切杂念,摆脱功利的意图,升华心境,
做到静照忘求。
宇宙是包罗万象的,人们要亲近自然,亲近宇宙,这样才能将万物蕴含的精神力量充分地体现出来。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着各种艺术形式,而中国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国山水画,意境又是山水画的灵魂。
画家将人生感悟通过笔与墨渗透在作品中,能使鉴赏者产生不同的审美享受。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道家思想与宇宙观无不贯穿于山水画意境中,并成为山水画意境的主流思想。
因此,画家在游山历水、接受自然之美的熏陶时,也应在观察写生的过程中做到心物为一、澄怀观道,运用恰当的笔墨描绘客观物象,使情景交融的艺术景观跃然纸上。
同时,画家还应以本人的内在力量表达旷世的生命力,与自然相互交融,在创作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形成一种富有韵味的意境,使人们在山水画的鉴赏活动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