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悯农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赏析《古诗词三首》主要包括以下三首诗词:1.《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通过描绘夜晚床前明亮的月光和疑似地上的霜,引发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抬头望月、低头沉思的动作,展现了他对远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无尽思绪。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乡愁之情。

2.《悯农》-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以农民的辛勤劳作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深同情和对粮食来之不易的深刻认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生动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动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他们的艰辛与付出。

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警示人们要珍惜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农民的汗水和努力。

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

3.《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篇,以春天的早晨为背景,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和时间的流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句,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温暖和宁静,以及万物复苏的景象。

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暗示了春天的短暂和生命的脆弱,提醒人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富有哲理意味,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启示。

悯农(其二) 小学一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悯农(其二) 小学一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悯农(其二) 小学一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作者简介:汉乐府:汉代的乐府诗。

字词释义:①悯:怜悯,同情。

②锄禾:指用锄头清除长在禾苗中的杂草③当午:正午。

④餐:饭食,食物。

⑤皆:全,都。

诗词赏析:《悯农》是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这首描写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诗人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描写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情景,提醒我们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表达出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诗的前两句,诗人精心设计了一个特定环境下“锄禾”的场景:农民在烈日炎炎的正午挥锄除草、汗水从他身上滴入禾苗生长的土地里。

这一个场景形象地刻画了农民劳作的辛苦,诗人没有具体说明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将“锄禾日当午”与“汗滴禾下土”相呼应,使农民劳作的艰辛不言自明。

诗的后两句,诗人抒发感慨:谁曾想过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提示我们一定要珍惜每粒粮食,因为那都是农民用辛苦的汗水换来的。

这两句诗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
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无病呻吟,却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诗人的博大情怀。

知识链接:世界粮食日“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决定将1981年10月16日确定为首届世界粮食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人民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悯农》 文章解析

《悯农》 文章解析

《悯农》文章解析
李绅的《悯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本文对于
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从诗歌的主题、意义以及艺术特点等多个方面
进行探讨。

1. 诗歌主题:《悯农》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农民的辛劳和穷困,以及
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

通过描绘农民艰苦劳作的情境和生活状况,诗人抒发了对农民命运的深切悲哀之情。

2. 诗歌意义:《悯农》作为一首现实主义诗作,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人通过揭示农民的困境,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不满,并
倡导了对农民的关爱与扶助。

诗中展现的农村景象和农民形象,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具有启示意义。

3. 艺术特点:
- 描述细腻真实:诗中通过对具体农事场景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功力和细腻的艺术表达
能力。

- 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对农民困境的揭示,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和关怀之情,情感真挚、深沉而直接,让人动容。

- 表达方式独特:《悯农》通过独特的写法,将农民劳作的细节与自然景物联系起来,融入了大自然的景色和声音,使诗歌生动而有趣,在表达方式上别具一格。

总之,李绅的《悯农》以其深刻的主题、意义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命运,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况,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悯农》原文及赏析

《悯农》原文及赏析

《悯农》原文及赏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可谓是家喻户晓。

小时候,咱们就摇头晃脑地背诵着,可那时候,未必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记得有一次,我跟着爸妈回乡下老家。

正值农忙时节,烈日当空,那太阳就像个大火球,烤得大地都发烫。

我跟着爷爷来到田间,只见他弯着腰,手持锄头,一下一下地在地里除草。

汗水顺着他的额头不停地往下流,滴落在脚下的土地上。

那汗水一滴接着一滴,不一会儿,爷爷的后背就湿透了。

我站在田埂上,热得直跺脚,嚷嚷着:“爷爷,太热了,咱们回去吧!”爷爷直起腰,擦了擦汗,笑着说:“孩子,这农活儿可不等人呐,错过了时节,收成就不好啦。

”说着,又弯下腰继续劳作。

那一刻,我看着爷爷辛苦的样子,突然就想起了这首《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这不正是眼前的情景吗?农民们在烈日下辛勤劳作,每一滴汗水都饱含着他们的辛劳和付出。

咱们再来看这首诗。

前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在正午时分劳作的辛苦场景。

大中午的,太阳最毒的时候,农民还在地里干活,那汗水不停地往下淌,这画面感多强啊!诗人没用什么华丽的词藻,就是简简单单的描述,就让咱们仿佛看到了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模样。

而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是一种深深的感慨和呼吁。

咱们每天吃的饭菜,那一粒粒的粮食,可都是农民们用这样辛苦的劳动换来的呀!有多少人在吃饭的时候,能想到这一点呢?有的人可能会挑食,会剩饭,可他们哪里知道,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无数的汗水。

就像我那次在田间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从那以后,我吃饭的时候都会尽量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不再随意浪费。

我也会告诉身边的小伙伴们,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其实,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说粮食的辛苦,更是在告诉我们,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都应该被珍惜。

不管是农民种出的粮食,还是工人制造的产品,或者是老师传授的知识,都是付出了辛勤努力的。

所以啊,咱们每次读到这首《悯农》,都应该在心里提醒自己,要懂得珍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古诗《悯农》赏析五篇范文

古诗《悯农》赏析五篇范文

古诗《悯农》赏析五篇范文第一篇:古诗《悯农》赏析古诗《悯农》赏析悯农锄禾日当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汗滴禾下土。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

15岁时读书于惠山。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被誉为“悯农诗人”。

【注释】悯:怜悯。

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皆:都是。

【简析】开头两句,诗人精心设计了一个特定环境下的“锄禾”场面:正当中午,赤日炎炎,暑气熏蒸,酷热难耐;农民劳作,时间已久,浑身无力,饥肠辘辘;汗水湿透了衣衫,洒落到禾苗上,渗透到泥土中。

由此可见烈日之炎,汗水之多,身体之泛,耕作之苦。

诵读诗句,读者仿佛身入其中,和农民们一起承受着那痛苦的煎熬。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有谁知道,在这些国贼禄鬼的金盘玉食之中,即使是一颗一粒,也是农民们用多少血汗换来的。

这两句诗虽属议论,但很形象。

“盘中”对“田间”,“粒粒饭食”对“滴滴汗珠”,空间位置的跳跃,内心视象的转移,都反映了农民们的耕作之苦。

它教育人们在享受劳动果实时,要联想到劳动生产的辛苦,珍惜每一粒粮食。

第二篇:古诗《悯农》教案《悯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3.渗透爱惜粮食的思想教育。

4.积累古诗,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

★教学重点:培养读诗兴趣,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今天,陆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我解决一下。

你们愿意吗?(出示“一碗打倒的饭”图)学生观察。

这就是向老师遇到的难题,有个孩子每天吃饭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满桌子都是。

《悯农》课文解析

《悯农》课文解析

《悯农》课文解析《悯农》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它描写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时也凸显了他们的困境和苦难。

本文将通过对《悯农》的深入解析,探讨其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等方面,以期更好地理解这首经典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悯农发端】《悯农》这首诗歌取材于古代农民的生活现实,展示了他们的辛苦与付出。

诗人对农民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入观察,并深感其艰辛与痛苦,因此萌发了写作这首诗的念头。

【主题揭示】《悯农》这首诗歌的主题主要是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关爱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通过揭示农民的困境和苦难,诗人试图唤起读者对农民群体的关注,加强对农民的援助力度,传达出一种对困苦农民的慈悲之情。

【情感表达】《悯农》这首诗歌既有对农民辛劳劳动的感动之情,又有对农民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怒和怀疑。

在作品中,诗人用生动的形象、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言辞,将自己的感受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农民的辛酸与苦难。

【艺术手法】《悯农》这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比如,诗中运用了讽刺手法,通过对官员的不作为进行讽刺,揭示出社会现实的黑暗面。

同时,诗歌还使用了借代和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和隐喻来表达农民的辛酸。

在句法结构和韵律方面,诗歌运用了平仄押韵的技巧,通过音乐般的节奏和和谐的韵律,使整首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深层文化意义】《悯农》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一首歌颂农民的诗歌作品,更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它是对古代农民的珍视和关怀的体现,对于我们塑造农民形象、传承农耕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悯农》也启示了人们要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结语】通过对《悯农》这首诗歌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农民的辛酸和苦难,感受到诗人对农民的关怀与同情。

同时,诗歌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也使我们对这首经典诗歌的内涵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悯农》古诗深度解析

《悯农》古诗深度解析

《悯农》古诗深度解析《悯农》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李绅所作的一首农民诗。

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苦难和辛勤劳动,表达了诗人对农民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同情和愤怒之情。

本文将从古体诗的特点、诗歌结构、意象以及诗人态度等方面对《悯农》进行深度解析。

一、古体诗的特点《悯农》是一首以五言绝句形式创作的古体诗。

古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以其简练、凝练的表达方式而著名。

受限于五言绝句的格律,每句诗包含五个字,并通过押韵的方式呈现。

古体诗通常注重音律和对仗,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二、诗歌结构《悯农》由六个五言绝句构成。

每个绝句都有清晰的主题,通过排比、对比的手法将一个意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由诗人观察到的农民的现实状况和问题构成,通过一个个绝句来深入描述。

三、意象描写《悯农》以生动的意象描写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通过描绘农民的劳动场景、自然环境以及农民的穷困形象,诗人成功地呈现了农民的辛酸。

例如,“锄禾日当午”,生动地展示了农民在炎热的夏日里,劳作的场景。

另外,“雨滴秋收稻谷间”,将农民收割的艰辛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诗人态度《悯农》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苦难的同情之情。

他用铿锵有力的语言,抨击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农民的贫苦,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愤怒。

尽管在诗中展示了农民的辛酸,诗人并未表达悲观情绪,而是寄予了希望。

通过给农民以力量和勇气的呼吁,诗人希望农民能团结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综上所述,《悯农》是一首通过古体诗的形式展现农民辛酸的诗歌作品。

通过细腻的意象描写和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诗人成功地呈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并表达了对农民遭受不公正对待的同情和愤怒之情。

诗人希望农民能够团结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给读者带来一丝希望和勇气。

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

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

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悯农》是宋朝文学家、诗人杨万里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原作】悯农——[宋]杨万里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二、【注释】悯农:同情农民。

悯,怜悯,同情。

稻云:水稻如云,比喻稻田面积大。

黄:成熟。

荞(qiáo)麦:荞麦,顶花生长的一种早熟的粮食作物,叶心形,互生;花散穗状,白色;果实近三棱锥形,果皮灰黑色,磨成的面粉为白色,可食。

空花:是指无实之花,即光开花没结果。

着(zháo):受到。

已分:早就料知。

分,料想,料到。

更堪:即更哪堪,哪里又经得起或经受得了。

闰:即闰月。

闰月,闰月年照正常年份多出一个月。

三、【古诗今译】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四、【赏析】杨万里(1127~1206),宋代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承,宝谟阁学士。

他力主抗金,刚直敢言,后因忤权相韩某,罢官居家十五年,忧愤而死。

他的诗同情民疾,构思新颖,感受别致,语言生动活泼而富有风趣。

他的诗歌今存四千二百多首。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杨万里由临安(今浙江杭州)暂返故乡吉水,这首诗作于这年冬天。

这一年天旱且又早霜,收成不好,偏又赶上这年闰十一月,因此才诗中才有“闰添长”之语。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稻”字后边附着一“云”字,说明了稻田面积之大。

“不多黄”,意思是说,绝大部分都没成熟,即收成极为不好。

小学语文古诗词解读1

小学语文古诗词解读1

《悯农(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词释义】禾:谷子,这里泛指庄稼。

烈日炎炎,农民在地里为庄稼除草松土,已经忙到中午,热汗滴到了苗下泥土里。

我们每天都吃着又香又甜的大米饭,碗里吃不了就倒了,一点儿都不觉得在浪费,真是无所谓。

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语近意深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作者生平】李绅(772-846),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

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

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

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

【作者其他作品】悯农(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关于农村,农忙的诗词】《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归园田居》魏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过山农家》唐·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农家》唐·颜仁郁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关键信息1、诗词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版本:____________________4、赏析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诗词原文1、《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作者信息1、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

27 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作有《乐府新题》 20 首,已佚。

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四、翻译版本1、第一首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2、第二首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五、赏析重点1、深刻的社会洞察《悯农》两首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和生活的艰辛。

第一首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描绘了尽管土地都被耕种,粮食丰收,但农民仍然挨饿的残酷现实,揭示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第二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劳作的辛苦,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强调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呼吁人们珍惜劳动成果。

2、朴素的语言与强烈的对比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诗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与“农夫犹饿死”,“盘中餐”与“粒粒皆辛苦”,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农民的不幸和粮食的珍贵。

《悯农》古诗解析

《悯农》古诗解析

《悯农》古诗解析《悯农》又称《读书郎》或《农家》是唐代文学家李绅所创作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解析。

首先,诗的开篇两句「酌古刊余粮,耕宜继大辰。

」蕴含了诗人对农业的赞美与思考。

通过「酌古」,诗人借鉴古人的智慧和经验,来解决现实问题。

「刊余粮」表明了农民们富裕的秋粮,但诗人却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意识到「大辰」既指时令,也指国家的需要。

这里,诗人想通过继续耕作来满足国家对粮食的需求,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责任感。

接着,「遗编初石交,赐告剩元勋。

」这两句表达了农民们不幸丧失了昔日农业文献的遗憾和对命运的诉求。

农民们希望政府能尽早恢复这些遗失的文献,以便指导农业生产。

「赐告剩元勋」可见,这些文献中记录了一些古代农业英雄的事迹与经验,因此能引导农民们改进农耕技术。

这反映了诗人对农民们求知欲望以及对农业文明传承的关注。

接下来,「洗耕翻新节,耘种倦耕轩。

」描绘了农民艰苦的劳作过程。

诗人通过动词「洗耕」和「翻新」强调农民们辛辛苦苦地整理土地,提高土地的肥力。

「节」字代指改正错误或节约,表明农民们通过努力工作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方式。

「耘种倦耕轩」则描绘了农民们忍受炎热天气、长时间劳作的辛劳。

「轩」字在此处用来形容疲倦之极的样子,传达了农民们体力和精神上的劳累。

最后两句「童稚各扶犁,耦者田独坟。

」则展现了农田劳作中的家庭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童稚各扶犁」表明农民家庭中每个人都参与到耕作当中,反映了农田劳动在农村社会中的共同性。

「耦者田独坟」则揭示了一些农民在耕田时缺乏劳动力,不得不独自承担辛苦劳作的现实。

「坟」字意指农田,形容劳动的艰辛与辛苦。

通过这首《悯农》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与同情之情。

通过描绘农民劳作的艰辛和对农业生产的渴望,诗人旨在唤起社会对农民的关注和尊重。

这首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成功地传达了作者对农村劳动者的同情和支持,给人们带来了深思。

《悯农》古诗赏析600字作文

《悯农》古诗赏析600字作文

篇一:《古诗《悯农》赏析》古诗《悯农》赏析悯农锄禾日当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汗滴禾下土。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

15岁时读书于惠山。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被誉为“悯农诗人”。

【注释】悯:怜悯。

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皆:都是。

【简析】开头两句,诗人精心设计了一个特定环境下的“锄禾”场面:正当中午,赤日炎炎,暑气熏蒸,酷热难耐;农民劳作,时间已久,浑身无力,饥肠辘辘;汗水湿透了衣衫,洒落到禾苗上,渗透到泥土中。

由此可见烈日之炎,汗水之多,身体之泛,耕作之苦。

诵读诗句,读者仿佛身入其中,和农民们一起承受着那痛苦的煎熬。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有谁知道,在这些国贼禄鬼的金盘玉食之中,即使是一颗一粒,也是农民们用多少血汗换来的。

这两句诗虽属议论,但很形象。

“盘中”对“田间”,“粒粒饭食”对“滴滴汗珠”,空间位置的跳跃,内心视象的转移,都反映了农民们的耕作之苦。

它教育人们在享受劳动果实时,要联想到劳动生产的辛苦,珍惜每一粒粮食。

篇二:《古诗《悯农》读后感》古诗《悯农》读后感我国的古诗众多,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读着这首诗,眼前仿佛出现了烈日当空,农民们流着满头大汗,辛勤地锄草、耕地,汗珠一串串地滴下来,滴进了泥土里的情境。

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粒米饭,都凝结了农民伯伯们的劳苦!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好像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比如在饭堂吃饭的时候,我看见有的小同学非常挑食,好吃就吃,不好吃就不吃。

总是随便把饭菜倒进垃圾桶里。

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四川内江实验小学五年级:无名篇三:《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古诗《悯农》300字》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古诗《悯农》300字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古诗《悯农》300字我国的古诗众多,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

悯农译文及赏析

悯农译文及赏析

悯农译文及赏析悯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农民诗之一,最早出自北宋文学家陆游之手。

这首诗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真切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和所遭受的困苦的同情和关怀。

悯农一诗以其真实感人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弦。

以下是对悯农的译文及赏析:唐代杜甫译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译文由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译,尽力保持了原诗的意境。

杜甫把农民的辛勤劳动比喻为锄禾日当午,形象地展现出太阳高照、农民汗水淋漓的场景。

他强调农民们辛勤劳动所得餐食并非易来,每一粒粮食都是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

这种直接而真实的描写,使读者对农民的辛苦有了直观的感受。

现代翻译:中午的阳光投射在正在锄禾的田间,农民的汗水滴落在禾本之下的泥土之上。

谁能知晓,我们盘中的米饭,每一粒都是辛苦劳作的结果。

这是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重新翻译的悯农。

在这个版本中,译者力图更加贴近现代读者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使用现代词汇和句式,译者在保留原诗意境的同时,也更加突出了农民劳动的辛苦和对农民的同情。

总的来说,无论是杜甫的翻译还是现代翻译,都充分展现了诗中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情和关怀。

这首诗以真实感人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更加关注农民工作的艰辛,也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农民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悯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和所遭受困苦的同情之情,同时也对社会对农民的关注提出了呼吁。

这种关注农民的精神是深入人心的,不仅在古代,也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悯农不仅是一首描写农民生活的诗,更是一首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之作。

通过对悯农译文的赏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考,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关注社会中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状况。

对农民的同情和尊重,应该被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

只有通过公平的资源分配和对农民权益的保护,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与进步的社会。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悯农(其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悯农(其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悯农(其一)体裁:诗题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名字:李绅年代:唐代描述: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

字公垂。

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

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翻译: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原文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赏析:赏析一:思想内容“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

“农夫犹饿死”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最后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人人习见得常事让人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考点:一、必背名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解释:关键词:粟泛指谷类。

关键词:秋收一作“秋成”。

关键词:子指粮食颗粒。

关键词:四海无闲田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关键词:犹仍然。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看到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上的霜,然后抬头望向明月,低头时又深深地思念起故乡的情景。

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怀念和无尽思绪。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

这首诗以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动的场景为背景,揭示了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

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在炎炎夏日里辛勤劳作的画面,让人深感农民的艰辛和勤劳。

接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句,直接点出了我们日常饮食中的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汗水,警示我们要珍惜粮食,尊重劳动。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鲜明的形象,教育我们要懂得感恩和珍惜。

这两首古诗都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它们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形象,引导孩子们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同时,这两首诗也寓含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教育意义,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尊重劳动和珍惜粮食等良好品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悯农古诗赏析

悯农古诗赏析

《悯农古诗赏析》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悯农》这首古诗。

《悯农》有两首,咱们先看第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天种下一粒小小的种子,到了秋天能收获好多好多的粮食。

到处的田地都种满了庄稼,可还是有农民被饿死。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个农民伯伯,春天的时候,天不亮就起来去田里播种,辛苦地浇水、施肥。

秋天到了,粮食丰收了,可他却因为交不起租子,没有粮食吃,最后饿肚子。

这多让人心疼呀!
再看第二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中午的,太阳特别晒,农民伯伯还在地里锄草,汗水一滴滴地掉在土里。

咱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伯伯的辛苦。

想象一下,大热天咱们在外面玩一会儿就觉得热得受不了,可农民伯伯还在地里干活呢。

这首诗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它让我们知道了粮食来之不易。

比如说,咱们在学校吃饭的时候,有的同学会把饭菜倒掉,这可不好。

想想农民伯伯那么辛苦,咱们是不是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呀?
还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朋友吃饭,把米饭撒得到处都是,他的妈妈就给他讲了《悯农》这首诗,小朋友马上就知道自己错了,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同学们,咱们要记住这首诗,更要记住珍惜粮食的道理。

当我们看到满桌的美食时,要想到农民伯伯的辛勤付出。

就像我们学习一样,每一点知识都需要我们努力才能获得。

好啦,关于《悯农》的赏析咱们就说到这儿,希望大家都能从这首诗里学到珍惜的美德!。

悯农唐李绅全文、注释及赏析

悯农唐李绅全文、注释及赏析

悯农唐李绅全文、注释及赏析悯农唐李绅全文、注释及赏析悯农唐李绅全文、注释及赏析1[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1】禾:禾苗。

【2】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

【3】餐:饭。

【4】皆:都是。

作品赏析:这首悯农诗,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

在盛夏的正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淼淌滴在庄稼地里。

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这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悯农唐李绅全文、注释及赏析2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原文注释及赏析

《悯农》原文注释及赏析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
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赏析唐诗《悯农》

赏析唐诗《悯农》

赏析唐诗《悯农》李绅的《悯农》是一首经典的唐诗,是诗人以农民为题材,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公的感慨。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首句“锄禾日当午”,诗人通过描绘农民在烈日当空的中午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农民的辛勤与艰难。

这句诗中,“锄禾”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用锄头除草的场景,而“日当午”则强调了劳动的时间和强度。

次句“汗滴禾下土”,诗人通过描述农民汗水滴落在土地上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

这句诗中,“汗滴禾下土”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在劳动中挥汗如雨的场景,同时也传递出农民对土地的深深眷恋。

第三句“谁知盘中餐”,诗人通过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农民辛勤付出的敬意。

这句诗中,“谁知盘中餐”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农民的付出,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中不尊重劳动成果的现象的批评。

最后一句“粒粒皆辛苦”,诗人通过强调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晶,表达了对农民的赞美和敬意。

这句诗中,“粒粒皆辛苦”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辛勤耕耘的场景,同时也传递出对农民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总的来说,李绅的《悯农》以其深情的描绘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通过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公的感慨,传达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农民的敬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后世的传承中,《悯农》成为了唐诗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并被广泛传颂。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公的感慨,同时也传递出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农民的敬意。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悯农》这首诗中,还在其他唐诗中得到了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因此,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悯农》这首诗,就是这种价值观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应该尊重劳动和劳动者。

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份工作和每一份劳动都是有价值的,都是社会进步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劳动成果,不歧视任何职业,不歧视任何劳动者。

悯农古诗诗意和解析

悯农古诗诗意和解析

悯农古诗诗意和解析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反映农民生活和农业劳动的作品,其中《悯农》是一首著名的古诗,描绘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农业劳动的重要性。

这首诗通过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关怀,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诗意解析
诗中开篇即指出“锄禾日当午”,描绘了农民在正午时分辛勤劳作的场景,生动展现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

接着描述“汗滴禾下土”,生动地描绘出农民劳作的辛苦,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尊重。

此外,诗中还提到“谁知盘中餐”,强调了农民的辛勤劳动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在现代社会,尽管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民依然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辛勤劳作依然支撑着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农民劳动,关注他们的生活境况,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保障。

同时,也应当从农民的劳作中汲取勤劳、朴实、奉献的精神,不断奋斗,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语
《悯农》这首古诗虽然是在古代创作的,但其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却是永恒的。

通过对农民的关怀和赞美,这首诗传递了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启迪着读者。

希望我们能够从《悯农》这首古诗中,汲取力量,铭记勤劳农民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悯农
宋代:杨万里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
水县)人。

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
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原文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译文
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注释
稻云:指大面积的稻子如云一般。

黄:成熟。

“荞麦”句:荞麦因为过早经受霜冻而只开花不结实。

已分(fèn):已经料定。

残岁:岁终,年终。

更堪:更哪堪,更不堪。

闰:指农历闰月,使一年又多了一个月。

简析
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

诗首句言稻谷因旱灾欠收,次句言荞麦因霜冻绝收,勤苦一年,连遭灾害侵袭,心境凄惨可想而知。

三句是一个顿宕,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四句又是一个转折,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极致。

这首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横道中心小学语文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