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扩展理论
03第三章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2014
③1967年,普雷德在《行为与区位》中强调:区位研究利用 信息论,使之接近行为论。
④ 1970年代,G·克梅鲁提倡:区位的决策应为感应行为的 决策,论述了行为科学与工业区位论的关系。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 工业区位论-9
第三章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的行为科学:是与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有关的诸学科, 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生理学、 哲学、医学等。这些学科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
可见,劳动费指数只是判断劳动费指向的可能性的大小,而不是
决定因素。于是,韦伯又提出劳动力系数概念:
劳动力系数 = 劳动费指数 / 区位重量
劳动力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的可能性大;劳动力系数小, 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指向性强。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 工业区位论-6
第三章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原则上,只有当单位产品劳动费节约额大于运费增加额时, 工厂才能从运费最小点移向劳动供给地。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 工业区位论-12
第三章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 非中心布置的交通经济工业
这类工业都是高附加值的工业,它们服务于全国市场,并与最新 的创新保持同步。它们往往沿高速公路呈带状发展,如波士顿128公路 沿线的电子和航天工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 滨水的非本地市场的工业
这类工业在大都市地区内的区位受到对交通考虑的有力影响。它 们的原材料通过海运送达,或者它们生产完成的产品只有通过深水港 运输出去。
奎因从交通成本的角度,对商业设施的区位选择进行了研究。认 为零售业(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区位选择应遵守如下四种原则:
1) 消费者呈线状分布时,不管该分布是等间隔还是非等间 隔的,商业区位在中心点布局最有利,原因是在这一点上总交 通费用最小。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进展及其述评
1 国 内外 城 市 空 间扩 展 的研 究进 展
1 1 城市 空 间扩展 演 变模 式 .
为代表的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采用历史形态学方法 归纳出城市形态的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与多核心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项 目 “ 发达地 区乡村聚 落空间格 局转 型与重构研究——以苏南为例” ( 17 14 40 11) 收稿时 间:2 1 — 2— 0 0 1 1 2 作者简介 :张荣 天 ( 9 7一) 18 ,男 ,江苏溧水人 ,硕士研究生 ;研 究方向 : 乡规划与区域发展。 城
中国科技论坛
(0 2年 8月 )第 8 21 期
m gi 指出城市 空 间扩展 的五 种基 本类 型 :填充 、 an等 外延 、沿交通 线扩 展 、蔓延 、卫 星城 式 ,并 根据 不
第 8期 (0 2年 8月 ) 21
中国 科 技 论 坛
国 内外城 市 空 问扩 展 的研 究 进 展 及 其 述 评
张 荣 天 ,张 小 林
( 京 师 范 大 学地 理 科 学 学 院 , 江 苏 南京 南 204 ) 10 6
摘 要 :根 据 国 内外城 市空 间扩 展 研 究 内容 变化 和 理论 进 展 ,从 演 变模 式 、驱 动机 制 、模 拟 预 测和 优 化 调 控 四 个方 面对 国内外城 市 空间扩展 的研 究 内容 体 系进 行 归 纳与 总结 。在 此 基 础 上 对 国 内外城 市 空 间扩
国外对城 市空间扩 展 演变模 式研 究 可追 溯到 1 9 世纪末城 市地 理 学对 城 市空 间形 态结 构 的 研 究 ,较
第七讲空间扩散理论【城市规划教学讲义】
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
点轴开发模式可发挥城市在地带上的灵魂作用,能 较好地转化城乡二元结构,又可以通过轴线使整个区域 逐步向网络系统发展
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有机整体
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尤其使城镇发展、工业布局 与交通、能源、水源、通讯线路等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力量紧密结合为有机整体,使工、农、城镇的发展及布 局与区域性线状基础设施发展相融合,统一规划,协调
达到地区经济相对均衡增长的局面
灰色区域理论
背景
世界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新空间形式
大都市外围区域出现城乡交错带 一些发达的区域,出现了中小城市强劲发展的势头 景观上,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虽位于农村地 区,但同城市联系密切,并且具有城市性质
概念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个中间区域,是城乡的物
发展
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便捷联系
有利于实现地区间、城市间的专业化与协作,形成 有机的地域经济网络
有利于区域开放式的发展
利于区域生产力要素的流通,生产力要素流动以交
通及通讯工具为载体,点轴上的点一般都是交通线的 交 汇点,它具有较高的交通的可达性,因而使区域开发优 选位置。它的发展,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
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将以往不作为发展中心的点确定
为较低级别的发展中心,规定新的发展中心
在中心城市相适宜的距离,选择有较好发展条件的
点作为次级发展中心。中心城市的经济网络、空间形式不
应是方格状而是放射状的,是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的网络 在地表的重复覆盖
意义
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顺应了经济发展在空间上集聚成点,并沿轴线渐 进扩展的客观要求,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城市空间(地域)结构和中心地理论
× 火车站 河流 铁路 电车轨道 广场
步行街 老城区 零售区 精英社区
M 仓储式
购物中心
下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他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 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和 这些链状火山岛屿是由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 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 表板块移动方向)而形成的。读图回答50~51题。
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
检
组团式 条带式
检
城市 等级
高 低
城市 作用
大
小
城市 数目
少
多
城市 距离
远
近
服务 范围
大
小
职能 种类
多 少
检 服务 功能
强
弱
1.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包含低一级中心 地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2.相同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彼此独立、 相互排斥。 3.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 4. 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面积是低一级 中心地服务范围面积的3倍(1:3:9)。
2. 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所属城市对应正确的是: 检
A.甲普通服务店 乙家具商店 丙星级宾馆 B.甲珠宝行 乙家具商店 丙早点铺 C.甲早点铺 乙汽车销售 丙高级家用电器 D.甲星级宾馆 乙珠宝行 丙早点铺
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办公和文化等功能分区。
4.图中 ( ) A.②区的东西宽度最大为4千米 B.①区与③区的最小高差约为2米 C.城市地势北高南低 D.海防堤的主要作用是抵御台风袭击
成都 带
伦敦
工人 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通 勤
带
城市各功能区呈同心圆状,自中心向外扩展。
4、扇形模式有何特点?
城市建筑空间理论研究
城市建筑空间理论研究【摘要】城市建筑空间理论研究旨在探讨城市建筑空间的结构与设计原则,以及与人的互动关系和感知研究。
通过分析建筑空间的发展趋势,可以预测未来城市建筑空间的演变方向。
研究成果将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重要参考,启示人们对城市空间的理解和利用。
展望未来,城市建筑空间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筑空间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将不断推动城市建设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城市建筑空间理论研究、城市建筑空间结构、设计原则、人的互动关系、感知研究、未来发展趋势、成果、启示、展望。
1. 引言1.1 城市建筑空间理论研究城市建筑空间理论研究是对城市建筑中空间元素的组织、结构、设计和互动关系进行系统性的探讨和研究。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建筑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建筑空间不只是简单的建筑形式组合,更是城市文化、历史、社会和人们生活的体现和载体。
通过对城市建筑空间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城市空间的特性和规律,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城市建筑空间结构分析城市建筑空间结构分析是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城市建筑空间结构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城市内部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它们的空间布局、形态和功能等方面。
这有助于规划者和设计师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提高城市建筑空间的利用效率和品质。
在进行城市建筑空间结构分析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
首先是空间布局的分析,包括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密度及布局方式等。
其次是空间形态的分析,即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包括建筑的高度、形状、风格等。
再次是空间功能的分析,即建筑物的用途和功能定位,如居住、商业、文化等。
最后是空间连接的分析,即建筑物之间的联系和交通便捷性。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建筑空间的特点和问题,并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
后工业化进程。
•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 于空间扩散。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而大部分 城市则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
•
•
•
二、城市空间 理论 2、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1) 生态区位学派
•
生态学派主要是采用描述性的历史形 态方法,概述城市土地利用的历史增长趋 势并归纳城市空间分异规律。
生态学派的基本理论有轴向增长理论、 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理论等。其 中,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理论被 学术界誉为三大经典生态区位理论,它们
(2) 增长机器理论
• •
1976年,勒根(R·Logan)和姆勒塔克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6、城市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城市政治就是追求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的 政治,城市的土地拥有者、房地产开发商、 金融机构、公用事业机构及其精英分子 ( elites )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会积极地影 响政治家和城市政策,推动经济增长。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4、城市增长的交通通讯理论
•
区域层面上,通讯网络的形成使交通 运输不再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城市之间的联系突破了区域行政界限。网络缩 短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企业分布可以分散化、小型化,形成开放式、 网络型、多中心的城市体系。 城市之间的竞合关系( coopetition )代 替传统的等级关系。在网络化城市体系中,中
国内外学者关于大都市的理论
国内外学者关于⼤都市的理论都市圈的概念1959年,⽇本经济学家⾼野在研究⼤城市郊区化和卫星城镇问题时,从商业⾓度提出了“⼤城市圈”的概念。
随后,⼀些国家和地区也从不同⾓度对城市群体现象进⾏了定义和划分。
但⽆论怎么定义,其中的⼀个核⼼思想就是经济发展载体系统的区域整体观和系统观。
⽇本关于都市圈的研究在60⾄80年代多集中在对都市圈内单⼀要素(如产业和⼈⼝)的分布演变和成因分析上。
80年代以后。
这⼀阶段的研究逐渐转向对都市圈空间结构变化的综合总结。
如京板神都市圈内部三⼤城市的⼈⼝和零售业分布和由此决定的城市中⼼性空间变化,得出在城市核⼼地区中⼼性降低的同时,都市圈⾛向均衡发展。
简⾔之,⼤都市圈(Metropolis Sphere)是指在⼀定地域范围内以经济较发达的中⼼城市为核⼼,以具有⼀定结构、功能的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城镇群体为中⼼城市的强辐射空间,所形成的⾼度城市化的经济地域。
因此,⼤都市圈⼀般应具备以下6个基本条件:(1)⼤都市圈内必须⾄少有⼀个经济较为发达并具有强辐射能⼒的中⼼城市;(2)中⼼城市必须有⼀定的辐射腹地空间;(3)⼤都市圈内应具备⾼度发达的基础设施束;(4)⼤都市圈内中⼼城市与基地城镇之间应有密切的经济联系;(5)⼤都市圈不是⾏政区的简单迭加,⽽是经济区、社会区、⽣态区的综合集成;(6)⼤都市圈内应有较⾼的城市⼤都市带的概念(国外,国内)“megalopolis”⼀⼀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
公元前4世纪,希腊⼈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规划了⼀个机关报的城邦,他们希望其发展成为希腊最⼤的城市,故将其命名为“Megalopolis”。
赋予megalopolis以现代含义的是美国城市地理学家⼽特曼(Gottmann)1957年发表的著名论⽂《⼤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以及随后的⼀系列著作。
他使得“megalopolis”⼀词⽤来表⽰城市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特定现象的专有名词—⼤都市带。
Gottmann关于都市带的主要学术思想包括:1、都市带的特征:①从空间形态上看它是在核⼼地区构成要素的⾼度密集性和整修地区多核⼼的星云状结构。
第七讲空间扩散理论【城市规划教学讲义】
概念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个中间区域,是城乡的物 质流、信息流和人流交换最频繁的地域
一种行为交换环境,既有城市性行为,又有农 村性行为
特征
该区域是农村及城市高密度的混合区
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及其他非农活动在该 地区快速成长
人口密度很高 城乡联系紧密
该区域包括大城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尤其使城镇发展、工业布局 与交通、能源、水源、通讯线路等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力量紧密结合为有机整体,使工、农、城镇的发展及布 局与区域性线状基础设施发展相融合,统一规划,协调 发展
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便捷联系
有利于实现地区间、城市间的专业化与协作,形成 有机的地域经济网络
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生产力各要素,如劳动者、生产企业、基础设施等,与自然界许 多客观事物相类似,在空间中有相互吸引力而集聚;集聚于点上的产 业和人口向周围区域辐射其影响力
“点-轴”开发理论对区域开发和规划的要求
在全国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大区间、 省区间及地市间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予以重点发 展,对位于轴线上和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内的资源予以优先 开发
有利于区域开放式的发展
利于区域生产力要素的流通,生产力要素流动以交 通及通讯工具为载体,点轴上的点一般都是交通线的 交 汇点,它具有较高的交通的可达性,因而使区域开发优 选位置。它的发展,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
我国的点轴开发: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 “T”字形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陇海-兰新 “∏”字形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陇海-兰新、京广线 “开”字 形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开发的注意力应愈来愈 多地放在较低级别的发展轴和发展中心上。同时,发展轴线 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将以往不作为发展中心的点确定 为较低级别的发展中心,规定新的发展中心
国外关于城市空间演变理论的研究综述 王文超
国外关于城市空间演变理论的研究综述王文超摘要:国外关于城市空间的研究历史渊源流长,成果丰富。
百余年来,国外学者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城市空间予以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本文从城市规划、哲学、地理学三个角度对国外城市空间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和梳理,旨在为国内规划理论与实践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空间理论1 前言城市空间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容器和场所,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了城市生产的效率与城市发展的趋势,基于此,从上世纪初开始,国外学者针对城市空间做了大量了研究与探索,积累出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城市空间的演变不仅包含了城市的物质属性,还包含了社会属性、经济属性、生态属性、文化属性等等。
因此哲学家、地理学家、生态学家、规划学者等多学科从多角度对城市空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分类梳理,有助于全面了解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为城市空间优化的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石。
2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概述2.1 规划学家的主张城市规划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空间地域规划,这种规划亦称---实体环境规划。
百余年来,规划学者们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入手,积累出了丰富的空间规划理论。
2.1.1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溯源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思索与研究。
主要可以从城市分散主义和城市集中主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城市空间集聚论的典型代表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建筑规划大师勒*柯布西耶,他主张城市应当向高空发展,通过建造高层摩天大楼的方式来增加城市中心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
分散主义理论恰恰相反,主张采取在城市外围建设若干个相同等级规模的城市组成城市群;或是在中心城市外围建设若干可以分担著称人口与功能的新城或卫星城等。
这些分散主义的发展思想虽然在实践当中暴露出许多缺陷和不足,但同时也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值得思考的方法路径。
2.1.2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深化(1)沙里宁的有机疏散针对大城市在集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爆炸、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住房紧张等弊病,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提出了对大城市空间进行“有机疏散”的思想: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将不适宜在城市衰败地区发展的城市功能剔除出来,按照预定的计划,转移到更适合它们发展的地方去,将原先大块密集得不到保护的紧密地城区转变成松散的、能得到保护的社区单元,使得衰败的地区重新恢复生机和活力。
3_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理论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 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组织空间的理论-2
(1)戈涅的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戈涅在20世纪初提出工业城市的设想,1904年 展出了这一方案的详细内容,1917年出版了《工业城市》一书。
——工业城市是一个假想的规划方案,它位于山林起伏的 河岸斜坡上,人口规模35000人。其选址考虑的是“靠近原料产 地或者附近有提供能源的某种自然力量,或者便于交通”。
这一思想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的 原则,这一原则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种 种弊病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 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组织空间的理论-5
(2)雅典宪章
——在柯布西埃影响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于 1933年通过了《雅典宪章》,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 原则。
——中心边缘区:由中央商务区向四周延伸,往往由若干 扇面组合而成,商业地段区和低级单元住宅区组成,且高密度 住宅区距中央商务区较近,低密度住宅区分布在其间。
——中间带:具有混合型社会经济的特征,由高级单元住 宅区、中级单元住宅区和低级单元住宅区组成,并且高密度住 宅区距离城市中心较劲,地密度住宅区距离城市中心较远。
(5)塔弗的理想城市模式
1963年E.J.塔弗 (Taffe) 等人,从城市社会学角度提出了城市 地域理想结构模式。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模式
各种相互作用模式的产生,旨在寻求空间组织中 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比较著名的有引力模式、 潜力模式。
(1)引力模式
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来的。
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 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一般形式如下:
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地通过交通、 通讯等联系通道发生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 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
用(spatial interaction) 。
通过空间相互作用,使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 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6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一)相互作用的类型
典型的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受者的接受情况 阻力因人而异,从而影响接受的时间长短、
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和接受者比率的饱和程 度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收者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呈正态分布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Iij
Wi Pi Wj Pj D b ij
Iij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为第 i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Di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25
(2)潜力模式
计算一个城市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用引力模式分 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 求和,就可以得到。总结成公式形式如下: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2)潜力模式
根据引力模式,我们能计算一对城市间预 期的相互作用量。如果我们计算一个城市 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 用引力模式分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 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求和,就可以 得到。
四、空间扩散
空间扩散是空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采取空间扩散方式的流是在特定的时间和 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 散到接受者中。
2)中心地理论的出现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 成。
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 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 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 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 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
瑞典的城市规划(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50年代,美、英等国学者对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中心地体系作了大量的验证。60年 代起,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中
K值
固定(K=3,4,7) 非固定、K=3、4、7、9……
二、市场网 在需求圆锥体的基础上,廖士进一步阐述了市场
去由圆形转为六边形的过程。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六边形具有最接近于圆的优点,也具有比三角形和正 方形等其他多边型运送距离最短的特点,因此需求可
达到最大化。
廖士体系比起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体系更
为一般的中心地体系。廖士的体系中克里 斯泰勒的3种形式(K=3、4、7)仅是其中 的特例。廖士通过不断改变六边形的方向 和大小,得到不同规模的市场区(K=3、4、 7、9、12、13、16、19… …)。
空间扩散理论是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于1953 年提出的。空间扩散研究被益为本世纪人 文地理学研究中两项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元生点向外作空 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 们叫做传染扩散。
基于精明增长理论的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基于精明增长理论的城市空间扩展研究[摘要]精明增长理论是针对城市过度开发与城市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提出,能有效的解决无限制低密度发展模式带来的城市病。
本文简述精明增长理论产生的背景,内涵,将传统城市发展与利用精明增长理论的城市发展进行比较。
得出两类城市发展模式之间的差异,并以此分析池州近几年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精明增长理论的指导提出解决池州城市发展问题的措施,并对池州未来精明增长作出展望。
[关键词]精明增长;城市蔓延;城市空间扩展;池州市abstract: smart growth theory is proposed for city overdevelopment spread city problems and city,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urban diseases brought no limit low density development mode. in this paper, smart growth theory background,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ity smart growth theory of city development ar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city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n analyzes the chizhou city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smart growth theory is presented to solve the development problems of chizhou city measures, and make a prospect for the future of chizhou smart growth.key words: smart growth; city spread of city spatialexpansion; chizhou city;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精明增长概述1.1 精明增长提出的背景精明增长(smart growth)又称理性增长,“精明增长”的概念是在1997年由美国的一位州长提出来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能够让州政府有效地指导城市发展的具体方法,并且能够使州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城市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中心地提供的职能都有一定的服务范围 中心性 ( centrality ) 与中心地等级 根据中心地所执行职能的数量,也就可以把中 心地划分成高低不同的等级①中心地等级越高, 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 ②高级的 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 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 ③中心地的 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它的服 务范围也就越大
1958年
公式:∑ Iij = ∑ PiPj 设:Vi = ∑ Iij Dijb
+ PiPi Diib
Pi
则:Vi =∑ Pj
Dijb
+ Pi
Diib
其中:Vi 为i城市的总潜能;
Dii 为i城市地域面积的平均半径;
其他符号与引力模式中的符号意义相同
美国人口潜力图
• 五、城市空间扩散 • 1、空间扩散的基本概念 • 传染扩散 • 等级扩散 • 重新区位扩散 • 2、空间扩散的研究状况 • 阻力作用 • 障碍的作用
• 第三节 核心与边缘理论 • 一、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 • 均衡增长论 纳克斯(R.Nurkse)。恶性循环,供给
方面:低的储蓄能力,引起资本不足,造成生产力低 下,导致供给水平低,进而又影响储蓄能力,引起资 本不足……如此循环不断。需求方面:由于购买力低, 缺乏投资诱因,部分地造成资本不足,造成生产力低 下,导致收入少,购买力低……如此循环不息。 • 不均衡增长 赫希曼(A.O.Hirschman)。有些落后 国家之所以落后,错误的投资策略。他认为,对不发 达国家来说,多部门的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 实的。最现实的办法是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 的不均衡增长。不均衡就有压力,压力本身推动发展。 • 不发达国家的资金有限,效果小,而且还会互相抵消。 因此,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 门,通过横向水平关联效应,吸引相同产业的发展和 集中;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利用主导部门的产品发展 再加工的企业;通过后向关联效应诱发原材料生产, 扩大经济效果。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_3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基本理论与主要内容
3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基本理论与主要内容3.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基本理论3.1.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重要战略思想,目前已被全世界所普遍接受,并逐步向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渗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人类对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粮食危机、生态危机等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的反思,作为一个有明确定义的概念是在1987年发表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被提出来的,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1992年5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使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指导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战略。
可持续战略被认为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它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
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是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具体体现为三个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二是持续性原则,即要求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是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的联合行动。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人类应享有与自然相和谐共存的方式生活,并公平的满足后代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
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可持续性,即发展对现代人和未来人需要的持续满足,达到现代和未来人类的利益统一;第二,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达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表达了发展与限制,社会、经济与环境,当代与后代,以及地方、区域、全球之间辩证统一关系,这对我们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发展与限制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城市的人口、经- 19 -济、社会都需要发展,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但是,发展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它必须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集聚、扩散、创新、集群:大都市地区经济与空间发展的理论与流派
但 是 。随 着 上 世 纪 7 年代 石 油 暴 涨 和 8 年 代 第 一 次 全 球 0 0 经 济 萧 条 , 多 学 者 开 始 思 考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发 展 的未 来 之路 , 许
..
一
集聚 、 散 、 新 、 群 : 扩 创 集 大 都 市 地 区 经 济 与 空 间 发 展 的 理 论 与 流 派
刘 洪 志 田 驰
( 内蒙 古 华 地 方 圆设 计 有 限 责 任公 司 , 内蒙 古 赤 峰
摘 要 :经 济 活 动 为 什 么会 在 大 城 市 地 区越 来越 集 聚 . 扩 散 效应 什 么 时候 会 出现 . 新 为 什 么越 来 越 重 要 , 创 它是 支 撑 大 都 市地 区发 展 的 主要 动 力 吗 。产 业 集 群 为 什 么会 成 为各 级政 府 的 重 点 ?也 许 我 们 的城 市 群 规 划 和 大都 市地 区规 划 已 自觉 不 自觉 地 回答 了这 些 问题 , 是 集 聚 、 散 、 新 和 集 群 后 面 但 扩 创 的理 论 基 础 是 什 么 ? 本 文 结 合 国 内外 大都 市地 区发 展 实 际 情 况 , 理 了关 于集 聚 、 散 、 新 和 集 群 发 展 的 基 础 理 论 和 最 梳 扩 创 新 研 究情 况 。 关键词 : 大都 市地 区 经济 与 空 间发 展 基 础 理 论 流派
出 现 了 “ 福 特 主 义 ” L b rn 后 ( e og e& Lpez 1 8 , 灵 活 积 累 iit, 9 8) “
( e il c u lt n) ( c t& Sop r 1 8 Hav y 1 8 ) l f xbea c muai ” S ot tre .9 6; re . 9 7 等 o 新 理论 思潮 。其 中涉 及 经 济 与 空 间 发 展 关 系 最 有 影 响 力 的 是 “ 集 聚 理 论 ( e g mea o e r ) 。 新 n w a l rt nt o ” go i h y 在 新 集 聚 理 论 中 . T 学 的 Poe S b l 1 8 ) 出 “ MI 大 ir和 a e( 9 4 提 第 二 次产 业 分离 ( e eodid s i iie ” t cn uta dv ) 的观 点 , 鉴 弗 农 hs n r l d 借 的 产 品 生 命 周 期 模 型 理 论 , 为 成 熟 阶 段 的标 准 化 产 品正 在 认 被 市 场 需 求 中 的异 质 和 不 确 定 性 所 破 坏 , 品 的 生 命 周 期 越 产 来 越 短 , 油 价 格 的 波 动 , 费 者 的 分 化 使 得 产 品 需 要 更 加 石 消 专 门化 和 异 质 化 ,这 是 原 来 的 大 批 量 生 产 所 不 能 提 供 的 , 因 此 一 些 公 司 开 始 走 “ 活 的 专 门化 ( e i ese i i t n ” 灵 l b p azi f x l c l a o ) 发 展方 向。 灵 活 的 专 门 化 是 一 种 持 久 创 新 的战 略 ,公 司 要 适 应 无 止 境 的变 化 而 不 是 要 控 制 这 种 变 化 ,这 也 就 意 味 着 在 第 一 次 产 业 分 离 中 被 边 缘 化 的 手 工 形 式 的 产 品 的 复 兴 。 同 时 在 空 间 方 面 , 业 垂 直 分 工 的 瓦 解 促 进 了空 间 的集 聚 , 专 门 化 的 厂 商 产 让 通 过 集 聚 产 生 规 模 效 益 ,同 时 地 理 相 近 减 少 非 标 准 化 和 变 化 所 带 来 的成 本 ( c t 1 8 ) 因此 意 大 利 中 部 和 西 北 部 , 班 S ot 9 8 。 , 西 牙 的 B s u 地 区和 巴黎 的高 级 时 装地 区 ( t p r 1 9 ) 是 一 aq e So e , 9 3 都 r 种基 于灵 活专 门化 集 聚 所 带 来 的 繁荣 。 新 集 聚理 论 和 灵 活 的专 门化 理 论 的局 限性 在 于 过分 依 赖 垂 直 分工 瓦解 的观 点 .来 解 释 为 什 么 可 以 依 靠 本 地 的 产 业 网 络 , 集 聚 经 济 中获 利 , 且 引 用 的 只 是 个 别 案 例 , 能 说 明 从 并 不 整体 的 问题 。 2扩 散 ( i es1 : 围地 区 发 展 的机 遇与 挑 战 。 . Ds r )外 p a 从 一 个 国家 的发 展 战 略 到 一 个 地 区 的发 展 战略 ,都 希 望 产业 和经 济 活 动 能 够 从 发 达 地 区往 不 发 达 地 区扩 散 ,从 而解 决 地 区之 间发 展 不 平 衡 的 问题 。 用 扩 散 的理 论 , 多地 区在 借 许 发 展 的初 期 阶 段 采 用 不 均 衡 的发 展 战 略 ,促 进 条 件 好 的地 区 以及 怎 样 合 理 组织 安排 、 胆 主 动地 表现 建 筑 物 的 特 点 。 大 4检 查 的有 效 性 . 经 过 多 次 实 践 , 们 发 现 既要 重 视 幼儿 结 构 的过 程 , 我 同时 结 构 完 成 后 的 检 查 又 成 为 不 可 缺 少 的 一 个 环 节 。大 多 数 幼 儿
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是城市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城市问题研究以来,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解决当代城市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城市与阶级斗争、城市空间的组织和城市规划与治理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进行探讨。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认为,城市的起源是以私有制的形成为基础的。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劳动力分工加剧,人口从农村逐渐涌入城市,城市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集中地逐渐兴起。
城市的发展与产业资本的积累密切相关,资本家通过加剧剩余价值的生产,推动了城市的扩张与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认为城市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的产物。
二、城市与阶级斗争在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中,城市被视为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的重要舞台。
城市是资本家阶级与无产阶级进行经济、政治和思想斗争的集中地。
资本家通过统治城市的经济命脉,控制着城市社会的资源和权力,追求利润最大化。
而无产阶级则通过团结起来,争取权益,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
因此,城市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三、城市空间的组织在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中,城市空间的组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城市空间的组织反映了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空间的组织是为了满足资本家阶级对劳动力的需求和资本的积累。
因此,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城市空间往往表现为中心城区拥有丰富资源和权力,而城市边缘地区则贫困和剥削的情况普遍存在。
四、城市规划与治理在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中,城市规划与治理被视为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规划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满足全体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城市治理应当实现劳动者对城市管理的主体地位,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公正。
因此,城市规划与治理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推动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
社会2008・2Society 第28卷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吴 宁吴 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摘 要:亨利・列斐伏尔明确区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提出城市的权利和城市革命,指出全球化的实质是城市化,认为城市是全球空间的脉络背景,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开创性意义,填补了以往社会理论对空间研究的空白,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解释和说明意义。
但是,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具有抽象思辨性和乌托邦特点。
关键词:列斐伏尔 城市 空间 社会学 现代城市生活的时间节律明显加快,空间也变得支离破碎,并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转移,现代城市空间经历了从稳定一统向多元流动的变迁。
在20世纪60年代末,亨利・列斐伏尔继承了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展开了研究,他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城市空间如何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并对城市进程与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组织的联系给予了重视。
一、城市的权利、城市革命与空间《城市的权利》(1968年)是列斐伏尔为纪念马克思《资本论》出版100周年而撰写的第一部城市学著作。
他在此书中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明确区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突出了城市化与重建现代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提出通过实现“城市的权利”和“差异的权利”,来实现“日常生活”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赋予新型社会空间实践以合法性。
“城市的权利”就是公民控制空间社会生产的权利,城市及其居民有权拒绝外在力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驱动等)的单方面控制。
如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和金融商业活动在城市中心的集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迫使・211・居民向城市边缘地区迁移;而实现“城市的权利”意味着居民可以拒绝服从资本和国家统治的需要,拒绝从原来人际交往、文化生活的中心———城市中心向外迁移,被隔离于外围居住地区而进入“交通-工作-休息”的循环模式。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是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城市发展为目标,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配置的科学规划过程。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从而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运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
1.空间组织理论:空间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城市空间的组织形式和结构,以及城市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是中心地理论、层次化理论和空间选择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具有各种功能中心,如商业中心、政府中心、文化中心等,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影响,形成中心和辐射地区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
层次化理论认为,城市由多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拥有不同的功能和服务。
城市按照层级递进的方式进行发展,上一层次提供下一层次所需要的服务和设施。
空间选择理论主要研究人们选择不同地点进行居住和工作的动因,从而影响城市空间布局。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的选择行为会受到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一些方法,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等。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低碳城市则是指减少城市碳排放,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交通。
循环经济则是通过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浪费。
3.技术手段和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与电子地图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对城市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和空间分析。
城市交通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型对城市交通流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交通拥堵和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城市规划方案以三维模型或虚拟实境的形式展示出来,使规划者和公众更直观地了解规划方案的布局和效果。
风险评估是对规划方案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包括自然灾害风险、环境污染风险和社会经济风险等,以减少风险和提高城市的抵抗力。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及其扩展
动态演化模型
详细描述
考虑城市空间的动态演化过程,建立动态演化模型,以 揭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时间 节点上城市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扩展的方向二:引入新的理论或方法
总结词
引入复杂性理论
详细描述
采用多尺度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空间尺度上研究城市空 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规 律和机制。
数据处理
02
03
数据质量评估
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转换, 以满足后续模型应用和分析的需 要。
对数据进行质量评估,以确保数 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为后续分析 提供可靠的基础。
模型应用和结果分析
模型选择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理论模型进行应用。
模型参数估计
根据收集的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以实现模型的拟合和优化。
01
03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在指导城市群、区域一 体化等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
布局和资源配置。
04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与城市规模、 距离、产业结构等建议和展望
01
02
03
04
进一步深化城市空间相互作 用的理论研究,探讨不同尺 度下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 完善理论框架和模型构建。
理论创新和发展。
02
CHAPTER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模 型
理论模型介绍
引力模型
基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认为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城市规模成正 比,与城市距离成反比。
潜力模型
基于场论,认为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城市间的潜能成正比,与城市 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基于网络流理论,将城市视为节点,交通线路视为边,城市间的相 互作用与交通线路的流量成正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内容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可以分为蔓延式扩展、点轴式扩展、飞地式扩展和网络式扩展,每个扩展模式中又可分别分为两个不同的亚模式。
对南京自1899年正式开埠以来的城市空间结构扩展历程加以考察,可以划分为5个历史时期,分别以飞地式扩展、点轴式扩展、蔓延式扩展和飞地式扩展为主要扩展模式。
南京应注意避免飞地的连绵和蔓延的继续,使城市空间结构向网络式模式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理论与实践模式南京1本文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模式的分类本文所研究的城市空间结构扩展,仅仅是指“外围地域扩展”(赵和生,2005)和平面的扩展,并不涉及“内部结构重组”(赵和生,2005)式扩展以及立体扩展,如地下城市、空中城市以及“精明增长”中的“垂直加厚”等。
2近代以来中外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的梳理2.1 蔓延式扩展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推进,一圈一圈向外围扩展,侵吞外围原有的非城市用地,城市建成区连片发展,没有空间的间隔和层次性。
2.1.1同心圆状城市总体空间形态基本呈圆形,扩展呈现圈层状向外蔓延的态势,没有明显的优势蔓延方向,各个方位的蔓延状态基本相同。
(图1)城市核心向各个方面具有等同的意义,城市核心拥有“主宰”城市的影响力,带有强烈的向心和聚集的倾向(赵和生,2005)。
图1:同心圆式蔓延示意图规划理论方面,伯吉斯提出的“同心圆模式”和莱特提出的“广亩城市”思想可以看作是同心圆式蔓延。
这是蔓延式中最常见也最方便的形式,也是目前中国城市中最为普遍的空间扩展形态,以北京、成都最为典型。
北京在1949年成立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并确定将行政中心放在旧城。
北京虽然一直注重发展卫星城并早在1958年就提出“分散集团式”的布局形式和“控制市区、发展远郊”的方针,但事实上北京旧城的中心性不断强化,各种城市功能高度强化并叠加。
城市扩展基本采取由旧城中心向外蔓延扩散的方式,以旧城为中心在市区发展新建用地,这种扩展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愈演愈烈的环路建设,郊区绿化隔离带不断遭到蚕食,而卫星城而处于发育不良的状态。
(参见张敬淦,2001 )2.1.2 不规则状由于受到河湖、山地等地形的限制,城市在蔓延进程中沿着地形最为有利、阻碍最小的方向扩展,因而城市形态不表现为近似于圆形而是不规则状。
这种不规则状也可能表现为接近带状,但是它与点轴式扩展的最本质区别是,它没有明确的扩展轴线、功能片区和区隔带,而是呈现连片的蔓延态势。
(图2)图2:不规则状蔓延示意图杭州的江北城区由于受到西湖和钱塘江的地形限制,呈现一种南北狭长且南窄北宽的不规则状蔓延,城市形态形成一种“折扇状”(姚士谋,1998;转引自冯健,2004),。
1949年后济南的扩展中,黄河、北部低洼地带和南部千佛山等山地的地形限制作用明显,总体上呈现一种东西狭长的不规则状蔓延;同时经十路等东西向交通干道的不断强化,也进一步强化了东西向的扩展。
此外西宁和烟台也基本呈现一种不规则蔓延的扩展态势。
2.2 点轴式扩展城市由原有城区出发,向外形成扩展轴线,并在轴线上形成若干节点,以每个节点为中心形成一个功能片区,成为一个城市功能相对完整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功能特色的空间构成。
城市扩展轴线可以是河道、交通干线等实轴,也可以是某种虚轴如北京旧城的中轴线(齐康)。
其空间形态可能会表现出与飞地式扩展十分接近的形态,它与飞地式扩展的主要区别是轴线明显并贯串各节点、片区,好似穿糖葫芦,各节点、片区之间的间隔较小。
而飞地式扩展中的“飞地”与原有城区间隔较大,若有多个飞地,则各飞地往往是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沿着某一轴线或某几个轴线呈现出明显的指向性。
2.2.1单轴城市只有单一的一条扩展轴线,表现出单一的扩展方向,因此城市形态一般呈现出狭长的带状。
城市扩展如果有两条及以上的基本平行的发展轴,也被认为是单轴扩展模式。
(图3)图3:单轴示意图在规划理论方面,马塔的“带型城市”理论、苏联的米留金提出的“连续功能分区”的方案;规划实践方面,巴黎表现的最为典型,米留金所作斯大林格勒和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两座城市的规划、丹下健三工作小组所作“东京规划——1960”也比较典型。
中国北魏洛阳通过延伸原城市南北主干道铜驼街直抵南廓圜丘的办法,加强了城市南北中轴线的主导作用,并拉出一个气势恢弘的城市大结构作为全城规划布局的基础(洪亮平,2002)。
当前中国城市中兰州、青岛、深圳也基本呈现一种扩展单轴形态。
路易十四时期的巴黎,对着卢浮宫构筑起一条巨大壮观而具有强烈视线进深的轴线,而1793年巴黎规划通过香榭丽舍大街和凯旋门的建设以及高度规整性的住宅布局,形成穿过拥挤市区的一条宽阔轴线(张京祥,2005)。
1965年保尔·德鲁弗里主持制定的“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向西延伸了巴黎的这条发展轴线,沿赛纳河两侧平行轴线发展,在巴黎近郊建设拉德芳斯等9个副中心,并在赛纳河下游形成卢昂地区等几个城市群,远期城市发展将沿巴黎伸出的快速干道选择用地,巴黎老城和新城通过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连接(赵和生,2005)。
2.2.2多轴城市有多条扩展轴线,表现出多个扩展方向,因此城市形态表现为指状、星状。
其空间形态与网络式扩展,有相似之处,其与网络式扩展的区别是,城市形态中各轴线的连接贯通作用十分明显,每个轴线上的节点和片区通过轴线与原有城区形成十分紧密的联系。
但是各轴线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尚未形成纵向联系而构成网络。
因此如果不加以合理的疏导和建立绿化隔离带,各轴线之间的指状地带很容易形成横向填充,因为这种填充遵循的是距离轴线越近越经济的规律,从而使多轴扩展逐步向蔓延式扩展演变。
(图4)图4:多轴示意图规划理论方面,16世纪后西欧的巴洛克主义、霍伊特提出的扇形模式、Team 10提出的“丛簇城市”理论比较著名;规划实践方面,朗方所作华盛顿放射长廊规划、W·鲍尔所作利物浦区域规划、伪满洲国“新京”规划、哥本哈根指状发展规划、科斯塔与尼迈耶所作巴西利亚规划、格里芬所作堪培拉规划都很典型。
巴西利亚的总平面模拟飞机的形象。
东西主轴线即“机身”为直线,长约8公里,由火车站开始,沿林阴大道布置政府大厦和公共建筑,机头为三权广场(国会、总统府和最高法院),尾部是文化区和体育运动区,末端是为首都服务的工业区、印刷出版区。
南北主轴线即“机翼”长约13公里呈弓形,沿着湖畔展开,布置商业区、住宅区、使馆区。
两条轴线呈十字交叉,象征巴西是天主教国家。
(参见张京祥,2005)2.3 飞地式扩展在距离原有城区一定距离之外,产生新的城市发展区,被称为“飞地”。
飞地与原有城区间隔较大,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城市功能和形态。
飞地的面积较大,与原有城区之间有河道、绿化带等隔离,防止两者之间形成蔓延生长的态势,飞地与原有城区之间通过大容量快速交通相互连通。
2.3.1 单一飞地原有城区之外只有一个飞地,该飞地往往面积较大,并承担独有的城市功能。
(图5)图5:单一飞地示意图规划理论方面,梁思成、陈占祥1949至1953年间共同制定的北京总体规划“梁陈方案”最为著名。
规划实践方面,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城和广州天河新城的开发以及近代1904年济南开埠后的商埠建设等较为典型。
上海的浦东和浦西之间有黄浦江的天然区隔,浦东的主要功能定位是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和物流等。
天津主城区与滨海新城的间隔较大,通过高速公路和津滨轻轨连接,滨海新城的主要功能定位是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和海滨休闲旅游等。
1904年开埠前,济南城市空间组成包括内城和西、南、东三面的关厢地带。
1904年济南借胶济铁路通车至济南之机自开商埠。
商埠区位于胶济铁路济南站以南,最初的地域范围为东起十王殿,西至大槐树,南至长清大路,北以铁路为界,东西不足5里,南北约2里,面积约4000余亩。
商埠区与济南旧城并不直接相连,而是有约1里的间隔,两者通过馆驿街、普利街等道路相连。
商埠区为典型的飞地,最主要的功能定位是近代工商业,并兼有高级住宅和近代市政办公机构,而旧城则保持了官僚衙门和教育等职能。
至1933年商埠区的户、口数就超过了旧城内(杨天宏,2002)。
2.3.2 多个飞地原有城区之外出现多个飞地,各飞地的面积相对较小,各自承担不同的特有城市功能。
各飞地与原有城区有较多联系,但是各飞地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图6)图6:多个飞地示意图苏州保护古城、发展新加坡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的实践最为著名。
近代沈阳旧城外铁西区等工业区建设,近代南通唐闸、天生港、桃花坞等新区建设,东京的多摩、新宿、临海等多中心发展模式比较典型。
1992年,苏州市政府作出“依托古城,开发新区”的决策,1994年新加坡与中国政府决定在苏州合作建设工业园区。
苏州实现了自身扩容增量的蜕变,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新城市格局(中国城市化,P152)。
苏州旧城居中,新加坡工业园区居东,苏州新区居西,旧城南还有吴县市区,旧城西北远郊还有浒墅关,均为典型的飞地,围绕旧城呈众星拱月之势。
苏州保护旧城,在旧城之外发展飞地式新区的做法以及成为中国城市旧城保护和新区开发的著名成功案例。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中进一步确定了多个飞地、组团发展的城市格局。
2.4 网络式扩展城市中心城区之外形成数量众多的新城区或新城镇,成为城市主要的生长点。
各个新城区或城镇之间的联系与它们同中心城区的联系同样密切,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网络式的城市空间体系,中心城区的“中心性”下降。
中心城区与各个新城区或新城镇之间通过绿化带等方式进行间隔,并且各个功能区相对独立发展而不是蔓延式发展,它们之间通过多种方式的快速交通相互联系,包括地铁、轻轨城铁、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
2.4.1片区网络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形成若干个功能片区,各片区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城市功能而不依赖城市中心区,各功能片区之间通过绿化带、快速路等方式进行间隔。
间隔的距离较小,各片区之间及各片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存在较高的通勤水平。
(图7)笔者认为这种片区网络式扩展最适合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大城市,既达到了较高的土地使用效率以适应中国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区面积快速扩大的现状,同时又避免了城市的无序蔓延所造成的严重的交通、环境、地价、市中心人口密度等多方面的恶果。
图7:片区网络示意图规划理论方面,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规划实践方面,1971年莫斯科总图最为著名,沙里宁所作大赫尔辛基规划也比较典型。
1971年莫斯科总图选择了多中心组合的规划结构,采用“多中心八大片”的规划结构,每一个片区的社会结构协调,城市功能自成体系、相对独立,设有市级中心和大片绿地,保持各自的特色。
周围7个片区围绕核心片区呈“星光放射”状多中心体系,每个片区内部又分成若干个规划区并再分成若干个居住区,以其规模配置公共设施,组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