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
剑》。
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话本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称为话本”。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色是分长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栏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踏摇娘: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并未载入正史。又作“踏谣娘”。取材于民间故事。据《教坊记》、《乐府杂录》记载:北齐时(或作隋末),河朔(黄河以北地区)某,烂鼻貌丑,不曾作官却自称郎中,嗜酒,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这些词曲在传唱中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增加伴奏音乐,逐渐形成歌舞表演。
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篡整理的小说话本。所谓“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是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口气也是针对听众的。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小说话本,已是经过下层文人加工、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南戏:南戏原来是一种地剧种,因为它流行于(古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杂剧”或“永嘉杂剧”。它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中的曲牌。因此,与杂剧相比,它要灵活得多。
明清传奇:“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六才子书:清代著名理论家、批评家金圣叹将《《水浒传》〈庄子〉》《离骚》、《史记》、《西厢记》及杜甫诗相提并论,合称为"六才子书".
1.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简论
A.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
B.以一系列抒情场次表现主人公强烈的追求,使其主观精神外化并在此基础上令戏剧冲突持续升级。
C.兼具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各种审美意趣调配成在统一的有机体。
D.悲喜交融,彼此映衬的戏曲风格,正是富有中国戏曲特色的浪漫精神的具体呈现。【e.虚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浪漫幻想有着现实的真实依据。如至情使主人公生可以死,死可以还魂复生。F.“情”的化身“花神”,正统官吏的化身“判官”等的人性化描写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G.通过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揭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试析《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试述《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这既是作品本身理想化提的必然要求,也是作家本人抒情诗人气质的流露。
1.作者为作品勾画的“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理想世界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等只能在幻想当中才能出现的事物,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却似经过脱胎换骨一般,成为表现“情之必有”这一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如杜丽娘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上,而拾画者恰恰就是她从未见过的梦中幽会的情人。
2.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意。剧中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如“惊梦”中[皂罗袍]一曲,写自然,暗写人生,在清秀婉丽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动人的意境。这是杜丽娘由喜转悲、由叹为怨的转折点,写得哀婉缠绵,情景交融。
2. 砚斋称贾宝玉是“圣之情者也”?
多情之圣:痴情之圣:纯情之圣:
3.“混世魔”——贾宝玉
1、女性崇拜:“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黛玉情情,宝玉情不情。”女性崇拜的底线:“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多不好的毛病来;虽然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这话虽是混说,倒也有些不差。”)“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子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
2、叛逆者(觉醒者)的形象(废物)“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迅《中国小说史略》民主平等的思想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4.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光祖、宫天挺、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5.元杂剧的主要特点:
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6.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1、元杂剧剧本的基本结构形式。一本四折外加一楔子
2、元杂剧剧本的容。唱词、宾白、科泛和题目正名
7.元杂剧的发展
前期:金末----大德末年(1234---1307)是创作的鼎盛时期,活动中心在大都。著名作家几乎全是北人。容大都反映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风格豪放粗狂,语言质朴自然,
后期:元武宗至大年间---元末(1308---1368)是元杂剧创作的衰微时期,创作中心在,出现了不少南作家。不少作品宣扬封建道德和神仙道化。艺术上追求典丽工巧。
8、元杂剧兴盛繁荣的原因
1、文学发展的必然
2、经济发展的必然(城市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准备了物质条件)
(1)国力强盛(2)作坊林立(3)商贸发达(海运、漕运)(4)城市繁荣
3、社会黑暗的必然(提供了冲突)(1)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2)吏治腐败。(3)法纪松弛。“有例可援,无法可守”。(4)社会混乱。
4、知识分子地位低下(提供了作者)(1)“八娼九儒十丐”。(2)废止科举。
元代的知识分子不能将其本质力量对象在官场,于是将其本质力量对象在文场上,造成了元杂剧的勃兴.
9、元杂剧的体制
1、结构上,四折一楔子。折:故事情节单元;音乐组织单元。楔子:四折之外的一个短小独立的段落。嵌入(完整密;弹性)。 2.在容上,唱、科、白。唱,唱词。一人唱,一宫调,一韵律. 科,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音响的舞台指示。白,宾白。独白,对白,定场白,冲场白,背白,带白,分白。 3.在音乐上,五宫四调。仙宫(42支),南宫(21支),中宫(32支),黄钟宫(24支),正宫(25支),大调(21支),双调(100支),商调(16支),越调(35支),即九宫。4、在角色上,末旦净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