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评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今天在教授《春望》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相当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我发现他们能够逐渐体会到杜甫的爱国情怀,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不过,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句中一些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如“烽火”、“家书抵万金”,学生们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这些历史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பைடு நூலகம்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表现得积极主动,这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春望》的理解。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过于关注细枝末节,而忽略了整体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下次活动中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帮助他们把握重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全诗,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和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如了解时代背景、把握诗意、品味词句、体会感情;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通过《春望》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本节课将重点解析《春望》的结构、意境、情感,并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学习《春望》体会诗人杜甫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学会从时代背景、诗意、词句等方面品味诗词,培养文学素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健康审美观念,提升人文素养。
其次,在诗词鉴赏方面,尽管我尝试通过逐句解析和朗读体验来引导学生,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方法还不够熟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提供一些鉴赏技巧和方法,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品味诗词。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春望》的朗读与理解,对课文中重要词语的解析,分析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技巧,以及通过《春望》的学习,体会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关注。
2.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促进语言建构与应用:通过解读、赏析《春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诗词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
4.培养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3)意境分析:分析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系,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举例:从“草木深”中体会诗人对春天生机与国家破败的对比,感受诗人的悲凉之情。
(4)情感表达:探讨诗人通过《春望》表达的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忧患意识。
-举例:分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句,理解诗人因国事家愁而愁白了头发,表达出对时局的深深忧虑。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望》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意境。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象与国家兴衰的诗歌,诗人杜甫通过对比春天生机与国破家亡的景象,表达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诗中的每一句,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看诗人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将春天景象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1.朗读与理解:《春望》全诗的准确朗读,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重要词语解析: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破”、“山河在”等词语的含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
《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二教学目标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课时安排:1个课时三教法和学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
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
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春望》篇1一、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
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
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
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
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春望》教学设计与反思(1课时4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春望》教学设计与反思(1课时4页)春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第2首古诗,这一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这一课的五首古诗都以写景为主,表达了不同的意境。
课文分析:这是一首古诗,《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的萧条情景,以及自己与家人音讯隔绝的悲惨遭遇,抒发了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情感。
学情分析:这是一首五言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对于诗歌的认识和品析停留在表皮;同时,他们年龄小,阅历浅,很少有生死离别的牵挂与思念,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对诗人愁苦无奈的感受较难体会。
这时候,孩子们历史学了古代史,对安史之乱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出本诗的创作背景。
因此,我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知识和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在想像与联想中把握诗歌的景物和感情,在教师指导和自主合作学习中,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汲取精神养料,接受文化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方法:1、理解诵读法叶圣陶先生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我把朗读法作为本课的重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
教师尽量少讲,用朗读代替讲解,用朗读促进理解。
多读,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读,采用各种形式读。
2、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标的精髓。
所以,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另一主要教学方法。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将让孩子们细读诗歌,理解诗情。
初中语文_春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体会《春望》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3.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2)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词学习的基本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我在上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欣赏古诗词作品,在不断地朗读过程中,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能够体会到对自己成长有用的社会体验。
能够对作品中的感情和人物形象有更好的理解,说出自己的体会。
三、教法学法教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2合作探究法;3.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学法:1.学会表达;2.学会合作;3.学会整合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导入、新授、拓展、小结四部分。
(一)问题导入:中国古典文学中,曾这样评价一位诗人:他是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被誉为“诗史”。
(二)新授过程1、读准读顺。
(1)接下来,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读准字音,关注重点词语的读法写法。
齐读一下这首诗。
特别注意红色字体的读音,抵,三声的。
读准字音是读诗的第一步,而更要读出韵味,你们觉得怎样读出诗的韵味?(2)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所以在读的时候,*可采用“二二一”式停顿。
比如:国破\山河\在 *或者可采用“二一二”式停顿。
比如:感时\花\溅泪接下来再读课文,注意节奏,试一下。
再齐读。
(3)诗,是有感情的文字。
读诗,要读出你的理解。
接下来结合课下注释,揣摩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理解。
2、小组内交流朗读心得。
3、小组展示朗读(可推荐个人朗读,齐读……可全读、可选读)评价。
2.解题题目“春望”,从题目中你能读出什么信息?季节?春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春望》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周围的自然变化,感受到过春天的美好与哀愁?”这个问题与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如何在他的诗中描绘春天的。
(3)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在分析诗句时,可能难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解决方案: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时,可能存在语言表述不清、不准确的问题。
解决方案:教师通过范例、指导等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诗意解读更加精确。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对于《春望》中的爱国情怀与现实意义的探讨让我感到惊喜。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但同时,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仍有待提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整体来看,今天的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和鉴赏《春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也深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以期让学生们在学习古典诗词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杜甫的《春望》。我注意到,在讲解诗歌背景时,学生们对于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但同时也暴露出他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不足。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有效地结合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古典诗词的深刻理解。
《春望》说课稿完整版
春望》说课人:春望》班级:《春望》说课稿教学流程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诗歌。
《杜甫诗三首》分别为《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歌分别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说学情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
同学们已经在历史课上学习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清楚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自己自主学习古诗歌的意识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2、明确本诗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初中语文_春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春望》学情分析工艺美术(高考方向)一年级的是11学生都很喜欢诗歌,因为它短小、韵律感强。
但是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困难。
这11名学生听力损失均为一级,配备助听设备情况不一,1人安装电子耳蜗,4人双耳配戴助听器,5人单耳配备助听器,1人因为带着助听器耳朵疼而不戴助听器。
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其中5人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其余同学的语言积累和理解能力,相当于或略低于普通孩子六年级的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就更低了。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对难点的学习:第一,采用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联诗,在小组分享、班内分享的方式,解决教学难点一;第二,聋生由于对历史知识涉猎有限,特别是对于具体朝代的盛衰、诗人的人生经历知之甚少,所以采用教师和学生一起找资料,一起学习的方式,解决难点二;第三,赏析名句对聋生而言是另一个难点,采用教师引导点拨和小测的方式,逐步帮助聋生提升语言鉴赏能力。
《春望》效果分析一、从整体上来说,这堂课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重点——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联诗讲解诗意,通过提供扶手完成了对难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对艺术手法的赏析,通过填空完成了对主题的归纳,总之,整堂课在师生的顺畅交流下完成预期教学目标。
二、能够关注到不同理解层面的学生,遇到难点,如先让学生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帮助,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词义、交流诗意,与理解能力强的带动影响程度相对弱的同学,共同提高;对不理解的地方,主动质疑,同学们互相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培养了聋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
在体会诗人情感的环节,同学们大胆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师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适时指导、引领和点拨,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聋生的阅读实践,不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聋生的体验和思考。
春望的说课稿
春望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时期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深沉情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春望》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通过学习这些作品,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的生活。
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之美,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杜甫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复杂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安史之乱这段历史背景可能了解不够深入,这也会影响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补充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经典名句的含义和艺术效果。
引导学生将诗人的爱国情怀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1、教法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春望》说课稿及教学随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春望》说课稿及教学随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杜甫的《春望》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1.说课标2.说教材3.说学情4.说教法5.说过程6.说板书。
一、说课标2011年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诗歌教学的要求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古诗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的重要工程。
二、说教材(一)文本简介:《春望》是杜甫很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歌,千百年来因其博大的情怀而获得永久的生命力。
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二)课文在本单元所处位置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春望》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诗词五首中的第二首诗歌。
其他几篇课文依次分别是第一篇《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篇《愚公移山》、第三篇《周亚夫军细柳》、第四篇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都是文质皆美,品格不凡的作品。
2.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本单元的单元内容明确指出:“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本单元的几篇古代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阅读这些经典,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可见,本单元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要在完成诵读,疏通文意的初步任务上,更要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这节课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春望》这篇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古诗文推荐篇目,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个单元的目标首先对人的品格和志趣的提问,单元中的文章都对这一问题作了回答。
我选的这一首《春望》以诗意语言书写了人生感悟与思考,展示了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杜甫强烈的爱国情感。
由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社会环境的不同,《春望》与以前学过的《望岳》的感情基调是截然不同的。
根据课程目标中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为此我制订了以下目标:一是把握诗歌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是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是深切感悟诗人热爱国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
教学重点是诗歌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是深切感悟诗人热爱国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而且在历史课上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对诗歌的认知和品析停留在表皮;年龄小,阅历浅,很少有生离死别的牵挂与思念,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对诗人愁苦无奈的感受较难体会;三、说教法。
一是采用的是朗读的方法,在新课标中有着重对文学作品要重视各种朗读的要求,默读、朗读、精读、浏览等。
整篇课文我会用“读”来贯穿,运用多种“读”的方式,以读对字音,读到能背,读出感情作为我这节课“读”的目标。
二是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去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学生在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圈点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
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抢答,激发兴趣出示课件,运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用抢答的方式导入,既可以回顾之前所学关于杜甫的生平简介,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人教版春望说课稿
人教版春望说课稿一、说课背景与目标《春望》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文,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通过描绘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1. 诗歌内容解读《春望》全诗共四句,通过对国都长安的破败景象的描绘,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既表现了战后荒凉的景象,也蕴含了诗人对国家复兴的希望。
接下来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家人的思念。
最后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直接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亲人的牵挂。
2. 艺术特色分析《春望》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贴切的比喻,如“烽火”象征着战争,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连绵不断。
其次,诗的结构紧凑,四句话紧密相连,层层深入,形成了完整的意境。
最后,诗的语言朴实而深沉,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唐代长安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2. 诗歌朗读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然后引导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内容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句诗的具体含义和深层寓意。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爱国情怀。
5. 拓展延伸介绍杜甫的其他诗作,如《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杜甫的诗歌世界。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说课稿
(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精美的语言。
2.领会诗歌内涵,积累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二)学习重点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一教材分析《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
《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国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背景透视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教学目标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春望》教学实录及过程性评点
10、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11、学生齐读课文,结束课堂学 习。
谢谢观看
师:在这首诗中哪些词语最能突出表现诗人这种情感?大家是怎样理解的? 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讨论)
生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一个“破”字写出了长安城的破 败荒凉,“深”字写出了草木丛生荒凉寂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 切及对百姓的同情和关怀。所以“破”“深”二字能够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
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杜甫的简介(多媒体展示)。哪位同学来给大 家读一下?
生:(朗读)杜甫(712-770),字子美,因避“安史之乱”,客居成都,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其诗被 誉为“诗史”。
师: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请大家来读一读背景介绍。
参考内容
1、体会本次演示形象生动、意 蕴深刻的语言。
2、学习诗歌托物言志、借景抒 情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欣赏诗的优美语言。
1、理解诗歌中托物言志、借物 抒情之意。
2、对诗中“意在言外”的语言 特色之理解。
一、导入新课
3、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诗的 理解。
4、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诗 句。
5、学生默写诗句。
6、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7、学生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学生讨论后回答。
8、学生仿照课文再写一首小诗, 抒发自己的情感。
9、学生交流自己仿写的小诗, 并互相评价。
播放音乐《乡愁四韵》感染学生 的情绪,引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板书:乡愁余光中邮票船票坟墓浅浅的海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 手法叠词的运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4课《春望》教案及反思
感:感叹
溅泪:落泪
恨:悲伤
惊心:心惊、害怕
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
教学方法:朗诵品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
他是谁?
他说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闲事,故被誉为“诗史”。
他是谁?
他是——杜甫。
一、作者介绍
1、老师先泛读一遍,然后出示幻灯片,认读生词
溅()抵()搔()浑()胜()簪()
2、个别学生范读,教师正音。
3、齐读
二、合作研读,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简单讲一下律诗,律诗是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出示幻灯片,逐句翻译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城:国都指长安
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
连:连续
三——复数,几个月
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春望评课稿
春望评课稿
《春望》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教师姓名]老师的《春望》一课,感触颇深,获益不少。
[教师姓名]老师的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环节完整,教学效果良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姓名]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姓名]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语言亲和力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参与度高。
[教师姓名]老师还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内涵。
此外,[教师姓名]老师在教学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让学生朗读、背诵和仿写等方式,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一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
总的来说,[教师姓名]老师的这堂《春望》课,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教师的教学风范和教学水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以上是我为你提供的一份评课稿,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向我提问。
春望评课稿
《杜甫诗三首》《春望》说课稿河北远洋希望学校马越良一、说教材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
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
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四、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春望》〈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你们能谈谈对《春望》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春望2
《春望》评课稿仙桃市杨林尾二小万敬荣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之瑰宝。
它是我国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
与现代文相比,古诗以它意蕴深刻、意境优美、短小精炼而著称。
因为有着几千年的时间纵向的距离,因此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李老师的这一堂古诗教学课,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一、巧妙设疑,在信息资源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建立起信息资源之间的联系,是学好这首诗的关键所在。
因此李老师让学生先亲近诗人,以“带来一位朋友,猜猜他是谁?”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再以“关于杜甫,你还了解哪些?”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激起了学生诵读和深入理解诗的兴趣和热情。
二、自主探究,在合作交流中感知。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懂古诗的方法,课堂上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诗意的理解都是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之下理解的,老师只在学生觉得理解有难度的地方做点拨。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咬文嚼字,在研词磨句中升华。
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
故而,学习古诗也切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而须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
李老师就非常注重咬文嚼字、研词磨句。
从“别”字引导学生品味出这里不仅仅是分别、离别,而是和平常不一样,有可能是永别了或诀别之意。
从而为理解“家书抵万金”一句诗也做好了铺垫。
四、创设诗境,在多样朗读中品悟。
古诗词言简意丰,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
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
李老师在执教此诗时,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范读诗句,将静止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体现出精神的力量,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探究的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评课稿
一、引言
《春望》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绘
古代诗人事寄意的春天景色,带领学生领略春天的美好,同时也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和对诗意的理解能力。
本评课稿将对《春望》这篇课文进行评课,从教材内容的合理性、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效果的检验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材内容分析
1. 课文内容的合理性
《春望》这篇课文选材合理,内容富有诗意。
通过描绘春
天中草木复苏、百花盛开的景象,使学生对春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课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黄河远上白云间”、“芳草萋萋鹦鹉洲”等,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古代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描摹。
2. 课文的文化内涵
《春望》这篇课文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同时也蕴含着对
时光流转、生命更替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物是人非”的描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短暂和珍视当下的重要性。
这样的文化内涵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明确性分析
1.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春望》,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识记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绘的春天景象;
•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形容词的运用、比喻的使用等;
•理解古代诗人对春天的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春望》,学生能够培养以下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分析,把握文章整体意义;
•培养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感知能力,通过对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理解诗人对春天的描绘;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进行创作的能力,通过模仿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
通过一副描绘春天景色的图片或一段音乐,引入春天这个
主题,并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兴趣。
2. 学习课文
通过朗读课文、分组朗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
内容,并逐步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分析课文
通过小组合作或全班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
修辞手法和意象,解读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创作练习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进行创作练习,可
以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
5. 总结回顾
通过课堂讲评和学生自我评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概括学生的学习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效果检验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课堂练习: 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解析诗句等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作业布置: 可以布置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看学生能否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进行创作;
•学生反馈: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征集学生对本堂课的反馈,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满意程度。
六、结语
通过对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这篇课文的评课,我们可以看到这篇课文选材合理,文化内涵丰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诗意的感知能力。
同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目标。
在教学效果检验中,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因此,该课文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