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九上《3.乡愁》说课稿(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说课稿
《乡愁》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底,《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想通过这节课,进一步稳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掌握用具体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找出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并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作者由故土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赏析诗歌的意境。
5.教学难点: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温情导入,铺垫乡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昨天,我接到一个刚刚参军的学生的。我问他在异地还好吗,他就哭了起来。他说:“老师,我想家,想我妈!〞他的哭声,揪紧了我的心。这是一个刚刚离开家乡的孩子真切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就叫“乡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去深刻感受这种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情境。我以一个学生的切身体会导入课堂,为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深刻交流体验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走入文本,交流体验
叶圣陶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人生体验,走过文字这道“桥梁〞,感悟文章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蕴。所以,在自由朗读诗歌之后,我设计
了这样的问题:
①以“我发现这首诗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的句式整体感知诗歌的语
言、意象、结构、情感、主题等。
课堂上,学生的发现是这样的……这是一种前置性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去交流、去探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诗歌语言、意象、结构、情感、主
题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验证学生的发现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吻合,我们一起走进了作者的写作背景。
②走进作者,情感对接
此环节由学生讲述作者的诗作风格,生活经历及写诗的背景,通过学生的讲解,感受到上一环节他们发现的内容与作者的创作情感是一致的,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心情〞,还激发学生对诗歌进一步体验的兴趣。因此,我带着学生们深入品读诗歌的意境。
〔三〕深入意境,升华情感〔写、读〕
1.展开你的联想和想象,选取其中一个小节,根据小节中具体的意象,描绘一幅充满深
情的画面,进一步赏析诗歌的意境。写作完成之后,分小组展示。
〔课堂上,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力〕学生
的合作成果是这样的……
设计意图: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体验着他的体验,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学生加深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从而突破了本课“培
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美的能力〞的重点。
此刻,学生渴望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诵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我设计了朗读环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课堂上……生试读、生评价,在生生互评中,明确朗读此诗的要求;练读形式多样,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声合作读、齐读等激发了学生读的热情;读的铺垫完成之后,背诵水到渠成,当堂成诵。从而突破了本课“稳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的重点。〕下一个环节,进行能力训练。让学生掌握通过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
〔四〕走出文本,感悟生活〔写、读〕
我的设计如下:以“理想〞为主题用托物抒情的写法创作一首诗歌。〔可以是友谊、
幸福、快乐、感恩……〕〔朗读展示〕
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进行互动交流。学生的合作成果是这样的……
设计意图:诗歌的主题由文本延伸到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作空间。进一步稳固了本课“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的难点。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五〕作业设计
各小组负责人整合课上新诗创作的内容,写成诗歌朗诵稿,准备参加班级诗歌朗诵比赛。
文艺委员组织同学们积极排练。
设计意图: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设计理念与反思
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多向性信息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学生协作学习动态组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提升能力、培养情操,从而一课时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但各环节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预设不大符合,前松后紧。例如“走进文本,交流体验〞这一环节,参与学生过多,探讨交流大约十来分钟。以致“走出文本,创作生活〞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发言同学较少,课堂效果受到了一些影响。如果重新设计这两个环节的话,每一环节,找几个见解不同的同学展示成果,时间的把握会更好些,课堂也会因此突破重点,
推向高潮。
在“深入意境,升华情感〞的环节中,学生没能逐层深入进行展示。如果我在巡视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进行调控引导,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乡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语文教研组反复打磨,由于我自身的语文功底不够深厚,驾驭课堂能力稍有欠缺,导致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
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类,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