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绿》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教材(五四制)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外现代诗歌课题:10《绿》课型:新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叉、挤”等3个字,会写“墨绿、集中”等7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地独特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走进诗歌所描写地情境之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想象画面,感受诗歌地意境美。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叉、挤”等3个字,会写“墨绿、集中”等7个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难点: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想象画面,感受诗歌地意境美。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等。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评价物品等。
五、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导入: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绿》,请看我写题目(齐读题目)如果让你给“绿”字组词,你会组什么?指生说(出示课件)咱们来欣赏一下这些不同的绿。
在咱们现实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景物绿绿的?(小草,草原,山川,森林....................................................... )出示图片欣赏。
如果把这些绿,带入到一首诗歌中,又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二)走近作者:本文的作者艾青(出示课件),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
过渡:课下,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诗歌,(出示词语)这些词语,你会读吗?(三)成果展示:1.出示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 ..................4.多音字:红色的字是(指生说)来组个词。
5.出示会写的字: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一共有3个,在田字格要想写规范应该注意什么?(指生说)注意“挤、挥”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写时要注意左右写紧凑,哪个最难写?指导书写。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识“挤,叉"等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了解现代诗歌想象丰富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识记生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了解现代诗歌想象丰富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桃红柳绿是春,绿茵遍地是春,含苞绽蕾是春,万物萌生也是春,同学们,春光正好,让我们一起吟诗颂春吧。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了这几句诗,你会发现每一句诗中都有一个“绿”字。
表示绿色的词语也有很多很多,我们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从古至今,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绿色?(出示课件)所以作家们喜欢描写绿色的景物,那现代诗人艾青爷爷是如何写“绿"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绿》。
(板书)初读下面我们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艾青爷爷的《绿》,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倒翻重叠交叉读完这首诗,诗歌中的绿带给你什么感觉?品读诗歌(一)学习第一小节,艾青先生《绿》写于1979年2月,他当时从寒冷的北方来到南方四季如春的广州,感受最深的是绿。
出示第一小节(读)当诗人看到满眼的绿色,他想象——(读)你想象一下,诗人写的可能是什么地方?绿色扑面而来,目之所及都是绿色,(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是什么心情?指名读。
这真是绿的世界呀,齐读。
(二)学习第二小节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样满眼的绿(出示绿色植物的视屏)到处都是的绿,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到哪去找这么多的绿!出示第二小节,齐读诗人看到了哪些绿?(此处指导朗读,读出变化。
学生读得好,教师说:颜色真多,真丰富。
学生没有读出变化,教师说:我怎么只听到只有一种绿。
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让我听出不同的绿呢?)我们也试着这样朗读,读出绿的多彩。
齐读。
诗人只看到这些绿吗?(学生如果回答:不是。
《绿》艾青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绿【教学目标】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3、新颖贴切的比喻。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作者:朱自清是散文家。
她的语言特色(清新优美),“他的散文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郁达夫说“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二、生字:镶__āng 踞jù綹liǔ穹qióng 榟zǐ什刹海shí蕴yùn三、课文分析(一)概括每段内容第1段:开门见山,一语点题。
第2段:从几个不同的观察点写梅雨瀑。
第3段:从多角度描写梅雨潭的绿。
第4段: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
(二)课文分析1、全文选择了三个观察点,由远而近写了景观察点语句顺序梅雨瀑山边走到山边先在山边,后在亭边梅雨亭梅雨亭边坐在亭边由远而近,由高到低梅雨潭梅雨潭边站在水边2、全文依次写了潭——亭——绿3、朗读第二段①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地方最美?明确:美。
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②问:对于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语言来表现?明确:写梅雨亭,用“苍鹰”这个直接展示景物形态的比喻,作者对美用“踞”、“展”、“浮”等动词,逼真地刻画了梅雨亭上下悬空和亭角翘向空中的动态形象。
写水花,不说溅、不说落、不说飘,而说“送”,说“钻”,即写出了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所描绘的美。
又写出了它的活泼可爱,有灵性,突出了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所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梅雨亭——展翅的苍鹰梅雨瀑——被扯散的布水花——白梅、杨花4、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出来。
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5、朗读第三自然段。
①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明确:比喻:“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
10绿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诗歌单元,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中外现代诗歌作品,有冰心的《短诗三首》,艾青的《绿》,苏联诗人叶赛宁的《白桦》和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
虽然现代诗在教材中并非第一次出现,但以往都是以单篇课文的形式,此次以单元整组编排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依托课文学习展开,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分类推进。
《绿》创作于1979年,艾青用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春回大地,到处都是绿色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
全诗以虚写实,诗人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象的描绘融为一体,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意象,却能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与想象:绿色的山林、绿色的原野、绿色的草地,还有被这绿色浸染的天空、阳光等。
全诗表达极具特色,诗人没有刻意追求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是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造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认会写“挤、叉"等字。
积累并拓展“墨绿、嫩绿”等描写绿色的词语。
2.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能仿照第三节写一写。
3.理解“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感受“绿”所蕴含的生机、活力,体会作者对美好世界的热爱与赞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感受“绿”所蕴含的生机、活力,体会作者对美好世界的热爱与赞美。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初步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1.识记生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初步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1.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初步体会诗人对绿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喜爱一、出示课题,围绕“绿"组词导入同学们,关于“绿”,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词语呢?在有着丰富艺术修养的诗人“艾青"眼里,他对绿的感受又是如何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去读一读二、检查预学单生字预学情况从收集上来的预学单来看,指导生字“瓶”,注意后鼻音和书写间架结构三、初读现代诗,感受诗歌的想象之美1、读准字音,感受诗人眼中的绿2、聚焦第一小节,请生分享读了这句产生的疑惑: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预设:什么是绿色的墨水瓶?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是什么意思?倒翻了会怎么样?请生回答自己的思考:预设: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我猜想是诗人眼中看到的各种绿,因为下文又说到处都是绿的,风雨水也是绿的师:(什么时候会有这么多的绿,结合生活经验,你们猜一猜)预设:很可能是春天师:所以,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生:作者是把眼中所见的绿比作成墨水瓶,“倒翻"两个字给人的感觉是到处都是的师:嗯,很好,扑面而来、目之所及都是——绿。
作者想象到的是墨水瓶倒翻了,单单读到这里,还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激发好奇,引出下文师:仅仅从诗歌的前两句,就给同学们带来这么多美妙的发现,看来现代诗真的是很独特!我们一起尝试着走进诗人眼中的绿,读出墨水瓶倒翻了的感觉四、走进第二小节,感受绿的层次美师:到处都是绿的,到底怎么样呢?请女生为我们读一读。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小学语文统编四下《绿》教学设计教材解读统编四下第三单元,是专门编写的一个现代诗单元。
现代诗既有古典诗歌的写作特点,比如音韵、画面,想象和意蕴,又有与古典诗歌不同的写作特点,比如形式更加自由,不受格律限制,语言更加浅近易懂,是用现代白话写的。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单元篇章页已经非常明确:第一,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第二,要根据需要收集资料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第三,合作编写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现代诗大单元教学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和要求,教材精心选编了四篇现代诗的课文:第一篇《短诗三首》,选编的是冰心诗集《繁星》中的三首小诗,旨在通过这三首短诗的学习,初步了解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第一项活动:收集自己喜欢的诗,并做好摘抄。
第二篇是现代诗人艾青的《绿》。
这首诗进一步体现了现代诗的特点:分小节写,句式更加自由,语言更加浅近,但是想象非常丰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
课后的阅读链接,节选了宗璞散文《西湖漫笔》的一个片段,旨在比较散文和诗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特点:散文没描写细腻,诗歌想象丰富。
第三篇课文《白桦》,是一首翻译成的外国诗歌作品。
学习这篇课文之后,进一步提出了“试着当个小诗人写写诗”的综合性学习要求。
第四篇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也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交流阅读感受,还明确地提出了“用诗的形式,写写自己的看到过的雨后天晴的景象”的学习要求。
四篇课文的学习之后,是《轻叩诗歌大门》的综合性学习板块,要求学生完成两项学习任务:一是合作编小诗集,可以是是收集的诗和自己写的诗,可以全班合编一本诗集,也可以小组合编一本诗集。
二是举办班级诗歌朗诵会,从策划到朗诵,由学生自主完成。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也是精心编排的,无论是交流平台,还是识字加油站,无论是词句段运用,还是日积月累,都与诗歌的主题相关联,旨在回顾、总结、提升本单元诗歌学习的感受和体会。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初步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初步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板块一介绍现代诗,直接导入1.介绍现代诗。
现代诗很自由,句子长长短短,分行写。
现代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大白话。
也叫“白话诗"。
2.怎么去读现代诗呢?关注三个方面:读诗的语言,读诗的内容,读诗的情感。
(设计说明: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
“打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知识,另一个方面是基本的技能。
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靠什么呢?就是讲授。
当讲的基础知识不讲,学生是不知道的,必须给孩子讲授,这是其一。
其二,民国时期,包括北大、清华的教授,他们教学最突出的一个地方就是全程讲授。
讲授法是不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呢?很显然不是,但是这是一种功夫。
我们要取其精华,当讲的,必须讲。
)板块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写了什么?(绿,大自然)2.诗中写了哪些绿让你印象深刻?学生的交流会来自本诗的各个小节,他们会谈令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个部分。
预设:生1:刮的风、下的雨、流的水、阳光是绿的。
师:说得太棒了,你发现诗人在展开想象,诗就是想象的王国。
生2:绿挨挨挤挤地,在跳舞。
师:真好啊!“绿"原本是色彩,经过诗的语言的转化,就成了会动的词,就拥有了鲜活的生命。
学生充分交流后,师板书:想象(板书说明:板书内容的选择,脱离对内容层面的了解,加强对方法层面的梳理和探究。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读准“倒"和“瓶”的读音,注意“瓶"右边部分的写法。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3、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绿”,同学们,提起“绿",你想要组哪些词?(预设:墨绿、粉绿、淡绿……)(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当这些描写绿的颜色的词语都进入了一首诗,那这首诗会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咱们继续跟随诗人艾青去欣赏这绿色的世界。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一起美美的齐读课题。
3、精读感悟。
二、请同学们聆听老师朗读,用心感受艾青笔下的绿。
同学们想听老师朗读课文吗?就请你打开书,带上你的耳朵,打开你的心,边听边用心体会。
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认真聆听,细细品味。
请你们来评价老师读的怎么样?(预设:要读出节奏、要边读边想象画面、要带着情感去读……)你们想读一读吗?带着这些小妙招,自由朗读诗歌。
读了整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预设:感觉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绿的、沉醉在了绿色的世界里……)这么多的绿扑面而来,难怪作者说:(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都是绿的……)1、品读第一小节,整体感受绿的广阔。
(1)指名读第一小节,请同学评价。
强调“倒”的读音及“瓶"的书写。
(2)再读第一小节,师:这是多么奇特的墨水瓶啊,这一倒,竟倒出了满目的绿色。
诗人说:到处是绿的。
请发挥想象:诗人身处哪里看到了这满目的绿色?(大自然)假如你是诗人,你都看到哪些景物是绿的?(树林、原野、城市……)在你的眼中,这些绿色是千篇一律的吗?都出现了哪些绿色?2、品读第二小节,感受绿的丰富。
①诗人的眼前都出现了哪些绿色?请你来读第二小节。
(墨绿、浅绿、……)说明了什么?(颜色丰富、多)②到底哪些景物有着不同的绿呢?(墨绿是四季常青的植物、浅绿的小草、嫩绿的是大树刚冒出的嫩芽……)你还知道哪些绿呢?(橄榄绿、葱绿、碧绿、军装绿……)这么多颜色各异的绿,都悄悄的藏在了省略号中,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10《绿》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年级:四年级学科:语文教材分析《绿》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重要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围绕“绿"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对自然界中绿色的细致描绘,展现了绿色的丰富多样性和生机勃勃的特点。
首先,从教学目标来看,通过学习《绿》,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并掌握一些生字新词,如“挤、叉、墨水瓶、交叉”等,还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和对春天的热爱。
同时,课文也要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关键词句的想象,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在教学内容上,课文通过对不同绿色景物的描绘,如草地、树叶、湖水等,展现了绿色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这种多角度、细致的描绘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觉体验,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此外,课文还通过对比和衬托等手法,进一步突出了绿色的特点和魅力,使学生对绿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绿色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绿》这篇课文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还采用了多样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学习和欣赏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绿色的美,从而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绿》教学设计方案核心素养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语言的韵律美,并学会运用诗歌中的生动语言描述绿色景物。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分析、想象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创新性,使其能够深入理解诗歌中绿色的象征意义。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激发学生对绿色的审美情感,学会欣赏诗歌中的美,并能通过创作简单的诗歌片段来表达自己对绿色的独特感受。
4.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绿色在中华文化中的美好寓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10《绿》 第一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0《绿》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10 绿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学习重难点1.识记生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情分析教学这类课文,不必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并启发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进行补充和拓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
通过反复朗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定位,还在于它的意境。
所以仅读熟、读流畅还不够,还要通过阅读,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类文链接更好地体会“绿”在作者眼中的意味,“绿"在作者眼中的画面,“绿”寄托的作者的情感。
对于现代诗的教学,在让学生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说话仿写练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1.课前导入2.解读文题,本课的标题是什么?3.你知道哪些表示“绿"的词语?淡绿浅绿墨绿嫩绿翠绿4.如果用“绿”组的词语都写入一首诗中,会是怎样的一首诗?5.走近作者艾青,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当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学习绘画。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而后陆续创作诗集《向太阳》《北方》等,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6.助学资料现代诗也叫“白话诗",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它不拘格式和韵律,形式自由,意涵丰富,重于修辞运用,都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丰富的想象,饱含着真挚的情感。
10《绿》 第一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10《绿》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绿》教学设计一、基本信息学科语文章节第三单元第十课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第一课时课型精读课文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通过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挤"“叉”,会写“瓶"“叉”等4个字,积累并拓展“墨绿"“浅绿”等描写绿色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能仿照第三节写一小节诗。
3、理解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感受“绿”所蕴含的生机、活力,体会作者对美好世界的热爱与赞美。
4、结合“阅读链接",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异同。
学习者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重点: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水平;难点:理解在创造“绿”的形象和意境中,比喻、对比、想想、两相对比写法的作用。
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
五、运用的能力点能力点1:A5导入设计。
能力点2:A2资源的获取。
能力点3:A3演示文稿的制作六、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起止时间(’"- ’”)(按照完整视频的时间点)环节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媒体作用及分析导入新课0’0"-6 ’30”一、激情导入,感知“绿"意一、激情导入,感知“绿”意1、想象画面,引出“绿"。
导入:大千世界,五彩缤纷。
有人喜欢红色,因为它浓烈热情:有人喜欢蓝色,因为它宁静致远;还有人喜欢绿色,因为它充满了生机。
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却对绿色情有独钟。
2、回忆古诗,漫谈“绿”。
(1)师生合作,接读诗句。
引读一:唐代诗人贺知章看到嫩绿的柳枝轻柔地垂下来,不禁提笔写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引读二:唐代诗人刘禹锡遥望洞庭,见水绿山青,树木葱茏,情不自禁地赞叹--“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引读三:宋代诗人杨万里漫步乡村小路。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0《绿》【教材分析】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艾青先生的名诗《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
绿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聪明活泼,乐观好动,善于学习,乐于思考。
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
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比如四年级上学期学习过《延安,我把你追寻》,但学生对于现代诗歌表达的情感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小组合作,编写诗歌。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中表现出的主旨:绿是生命的象征,生机勃勃。
【教学难点】学习小组合作编写小诗集。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同学们,上课之前很多同学已经注意到了黑板上老师画好的这幅画。
在色彩的搭配上,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自由讨论,指名回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绿色不仅常用于绘画作品中,也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谁知道?(举手回答关于“绿"的古诗词)今天我们跟随艾青去学习一首关于绿的现代诗,和老师一起齐读课题。
检查预习,字词讲解。
出示生词:学生用不同方法识记生字,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结合字义和造句来加强生字的认知。
再读诗歌,理清顺序。
学生配乐齐读,边读边思考:诗歌共有几节,分别写了哪方面的内容?(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点:抑扬顿挫,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还要边读边想象。
)2.诗歌共有五节。
(1)第一节:绿色的世界,像是墨水瓶翻了。
(2)第二节:列举绿的颜色。
(3)第三节:自然界的风、雨、水、阳光都是绿的。
10 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0 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生字掌握与词汇运用:学生能够精准辨识本课中的生字“挤"和“叉”,同时,熟练掌握“瓶、挤"等四个生字的书写技巧。
对于“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汇,学生需深刻理解其内涵,并能够灵活运用于日常表达中。
2. 朗读与背诵技巧:学生能够以饱满的情感朗读课文,流畅地背诵全文。
通过阅读,深入体会绿色如何在特定的节奏中飘动,领悟其独特的韵律之美。
3. 文学情感体会:学生需深刻体会作者对“绿"色的热烈赞美,对春天的深情讴歌。
这种情感的体会将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4. 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并初步掌握整理资料的有效方法。
这一能力的培养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研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深入研读课文,沉醉于作者对绿色的炽热颂扬与对春天的不懈歌咏,感受那份独特的诗意与韵味。
2. 深度理解并领略作者笔端所勾勒的“绿”的意象,探索其丰富的内涵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领略文本的细腻之处,探寻绿色舞动背后的原因,让心灵沐浴在无形的旋律中,感受每一抹绿意随风轻轻摇曳的美妙。
教学过程一、精彩绝伦的新课导入亲爱的学子们,今天我们将携手走进一首充满魅力的现代诗歌——《绿》的世界。
请随我板书,齐声朗诵这充满诗意的课题。
当提及“绿"字,你们的脑海中会涌现出哪些词汇的画卷呢?学生:生机勃勃的绿色、青翠欲滴的绿油油、深邃的墨绿、清新的翠绿……显然,你们对绿色怀有丰富多彩的想象和深深的情感。
的确,“绿”字拥有着无尽的魅力,能够衍生出琳琅满目的词汇和意象。
那么,当这些词语汇聚成一首诗,这首诗又将为我们描绘出怎样一幅绚烂的画卷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本,静静聆听我为大家深情朗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愉快的交流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
10绿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0绿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0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教学难点在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第一单元我们学过一首关于暮春时节田园风光的古诗——生:《宿新市徐公店》。
师:那我们一起背一背吧!生: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师:这是诗人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和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绿》,看看现代诗人眼中的春天。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1.预设:你能想到哪些跟绿有关的词语呢?不要着急,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
出示图片后让学生回答。
2.了解作者艾青3.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交叉墨水瓶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5.指导书写“叉",生练写并组词。
(三)再读1.伴乐,师范读。
2.小组交流:你从诗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小组代表分享,师总结:春天到处是绿色,而且绿色是各种各样的,我们仿佛看到了小草、柳芽在随风飘荡,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3.品读第一小节:墨水瓶倒翻了,将整个世界染绿了,包含了诗人丰富的联想。
借用这一比喻,写眼前铺满绿色的感觉,同时引出下文。
4.你想到了哪些地方是绿的?5.品读第二小节:注意读出绿的不同与丰富。
指导读出“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的层次。
连用六个词语,写出了绿的深浅浓淡,体现出绿色的丰富。
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告诉我们还有很多绿色。
10《绿》一等奖创新教案
10《绿》一等奖创新教案《绿》教学目标1.认识“挤”“叉”两个生字,会写“挤”“瓶”等四个生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3.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课前:同学们,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笔记录下了眼中的绿,下面,我们玩个飞花令的游戏。
你们知道哪些带有绿的诗词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万条垂下绿丝绦)你们真是善于积累的孩子,平时如果你们也能将学到的知识整理归类,并勤加复习,相信大家会收获更多的宝藏。
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一、揭题导入同学们,第三单元是诗歌单元,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请你读(指生):我们将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
通过第九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现代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跟随艾青一起走进这充满绿的世界。
(板书课题:绿)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前,同学们通过预习已经了解了作者。
谁来介绍?请你!通过收集资料来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诗歌的小节。
大家读得很投入,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请你读。
声音洪亮、字正腔圆。
“瓶”是后鼻音,“叉”是翘舌音。
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真是个合格的小老师。
“瓶”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请你说,左右等宽,右边的瓦靠近竖中线,最后一笔是点。
你观察得真仔细!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写。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写两个,(书写姿势:头正身直脚放平),写完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大家做到了一看、二写、三对照、四修改,真会学习!)收起练习本,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
10《绿》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0《绿》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0 绿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认读“挤、叉"2个生字并会写“瓶、挤、叉、挥”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出奇、重叠、交叉"等词语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3.感受诗人对“绿”的赞美,对春天的歌颂。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
难点:感受诗人对“绿"的赞美,对春天的歌颂。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大千世界,五彩缤纷。
有人喜欢红色,因为它浓烈热情;有人喜欢蓝色,因为它宁静悠远;有人喜欢紫色,因为它神秘莫测;还有人喜欢绿色,因为它是春天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
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他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或浓或淡,或深或浅,风情万种。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一同欣赏那绿意盎然的画卷吧!出示课题:绿2.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走进作者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
他的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
他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等。
写作背景1979年,艾青率领的全国诗人访问团,同他一起在广州,海口,三亚,湛江,上海等地参观访问,他们一起谈诗,共同参观,在天涯海角拾贝,在长途汽车里讲笑话,他的《》盆景》《绿》《天涯海角》《海水和泪水》《仙人掌》《鹿回头》《候鸟》《》回声》《拣贝》《神秘果》《沉思》《盼望》《船与海员》《希望》等就是这个时期写的。
字词梳理: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Jǐchā挤、叉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10绿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绿》教案【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独特的表达。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独特的表达。
【教学过程】导入诗句导入:绿遍山原白满川,碧玉妆成一树高,春来江水绿如蓝。
(引导学生发现诗句共同点)诗人的眼中从不缺乏绿色。
板书课题,介绍艾青。
初读感知1、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五位同学分小节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觉。
3.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读两遍。
三、品读感悟指名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现代诗的特点。
预设:第二小节(1)在这一小节中,诗人写了多少表示绿的词语(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2)语用训练:①关注省略号,说说你积累的含有绿的词语或短语。
(碧绿、湖绿、草绿……绿得发亮、绿得清新……)②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仿照诗歌第一小节说一说。
(3)指导朗读,用不同的语调读出绿的丰富。
第三小节:你发现这一小节中哪几句句式是相同的,哪里略有不同(体会现代诗的语言工整而富有变化)(2)指导朗读,前三句读整齐,最后一句读出变化。
(3)体会诗人独特的感受。
(风、雨、水、阳光都是绿的,不仅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受。
)(4)语用训练:读诗句,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例:刮的风是绿的——春风吹过原野,小草偷偷从土地里探出头来,大地盖上绿色的绒毯。
)(5)带着想象读第三小节,体会现代诗的特点。
(独特的表达,丰富的想象)第四小节:找一找工整之中的变化。
体会不同动词描绘出的不同情态。
(挤、重叠、交叉)指导朗读,关注不同的动词,读出绿的情态变化。
第五小节:这一小节诗歌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指导朗读,关注“突然"“整齐的”“飘动"把握语气变化,关注“……”拖长尾音,读出意犹未尽的感觉。
2.小结现代诗特点:和谐的节奏,工整而富有变化的语言,独特的表达,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品味艾青的独特表达;2.能认识到色彩对于传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色彩中蕴含的情绪;3.学习艾青独特的表达手法,能借助色彩表达心情。
【教学重难点】能认识到色彩对于传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色彩中蕴含的情绪;学习艾青独特的表达手法,能借助色彩表达心情。
【设计理念】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个以现代诗歌为内容和主题的单元,而选文《绿》具有明显的文体特征。
与传统诗歌相比,现代诗在格律上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但其中的节奏之美、画面之美和情感之美依然是一以贯之的。
色彩对于学生来说具体可感、冲击力强,而艾青对色彩的细微体察和巧妙运用也是《绿》中最突出的表达手法,本节课以此为着力点,将色彩、画面和情感串联贯通,让学生在反复的聆听。
朗读和品析中获得想象力的激发、情感上的共鸣,体会现代诗歌多样的美。
朗读赋予诗歌生命。
教学过程中,本节课借助美妙的范读整体感知,在个性化的朗读中引导学生产生画面感。
围绕“诗歌语言独特之处"这一主题,对艾青巧妙的表达手法进行逐节梳理,进一步展开想象,体会艾青语言之独到。
最后,从多个维度拓展这首诗的意蕴:勾连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境;勾连古诗,以彰显色彩表情达意的功能;勾连艾青其他作品,让学生在感知艾青语言特色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色彩在诗歌中的应用之广、魅力之无穷;勾连其他作者对色彩的运用特点,在比较阅读中拓展学生视野,为作文时的学以致用打好铺垫。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板块一立足诗题,带动全篇1.开课揭题,积累拓展(1)说一说:“绿”字能让你想到哪些词语和诗句?(2)(出示课件:带有“绿"字的四字词语和诗句)读一读:学生齐读词语和诗句。
(3)比一比:一分钟内能背下来多少。
(4)习惯引导:积累习惯很重要,平时要做有心人。
2.感知全诗,想象画面(1)聆听范读,想象绿意盎然的画面。
(2)自由朗读,用投入的朗读展现脑海中的画面。
10绿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0绿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创新教学设计:探索生态系统-生物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2.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和科学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包括各类生物、非生物环境和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一些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生物圈的探索兴趣。
2.概念解释: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如生物圈、生物群落、种群、个体等。
3.案例分析:通过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案例,如淡水湖泊的生态系统,让学生从中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进行探索,如森林、草原、沙漠等,让他们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
5.实验设计:每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生态系统,设计一个小规模的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例如观察其中一种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状况,或者观察其中一种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传播规律等。
6.实施实验:学生根据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7.实验结果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猜想之间的差异和原因。
8.总结:通过整个探索过程,引导学生总结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加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9.展示作品:学生可以选择用海报、PPT等形式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和探索过程。
四、教学评价:1.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设计环节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和实施的能力。
3.学生在展示和讨论环节的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
五、教学辅助材料:1.生态系统的图片和示意图。
2.各种生态系统的案例及相关资料。
3.实验设计和记录的模板。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对其他生态系统进行探索和实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0课《绿》
《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关注关键词等方法,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语言简洁,以诗言志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入绿之境: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自然风光。
(播放视频)你看到了什么?是啊,到处绿意盎然,绿是春天的象征,充满着希望,因此我们都喜欢绿。
不仅我们喜欢绿,现代诗人艾青也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令人如痴如醉。
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诗人艾青的脚步去领略那“绿意盎然"的奇特画卷吧!请齐读课题。
(微能力点运用:选取自然界绿意盎然美景的视频,调动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带入到绿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二、初读课文,感受绿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读书要求?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生字词。
2、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整首诗歌?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但是老师觉得诗歌仅仅读流利还不行?请大家听老师读,第一小节。
老师读的和这两位同学有什么不一样?(读出了情感,有停顿)是啊,诗歌和其他的课文不同,我们在读的时候还要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你自己来试试。
谁再读。
3、同学们读出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谁来说一说,你放佛看到
了怎样的画面?(到处都是绿色,春意盎然)几位同学说的真好,诗人用极富感染力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出春回大地,到处都是绿色,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
三、方法引路,领略神奇
作者艾青借文字为我们传递了他的独特的感受。
所以这首诗中有许多写得奇特的诗句,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小节:谁来读?你觉得这一小节哪里奇特?(墨水瓶倒翻了怎么会是到处都是呢?)是啊,这可真是是一个有魔力的墨水瓶,它把到处都染成了绿色。
作者把春天万物变绿的过程比作了墨水瓶倒翻了,这样的想象可真是奇特。
你看,这神奇的墨水瓶倒翻了,请你发挥想象,都有哪些事物被染绿了呢?和大家想的一样,诗人在这一小节用一个省略号在提醒我们被染绿的事物许多许多。
简洁的语言却意蕴丰富(板书:语言简洁、意蕴丰富)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想象的空间,这就是现代诗歌的特点。
你看,春姑娘把绿色带到了人间,垂柳被染绿了,山峦被染绿了,草原也被染绿了,仿佛一瞬间整个世界都被染成了绿色。
带着这样的想象谁再来读一读这一小节?(你强调了“到处”,让我们感觉满眼的绿意)谁再来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刚刚我们通过想象画面,反复诵读感受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过程,并且关注了“到处"这个关键词,走进了这绿意盎然的世界,感受到了作者那奇特的想象,这就是学习诗歌的好方法。
(板书:想象画面、反复诵读、抓关键词)(微能力运用:运用精美图片和动人音乐将学生带入到春回大地,万物变绿的过程,加深理解。
)
四、精读赏析,感受神奇
诗中还有许多这样奇特的诗句,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小节,用“----”线划出你认为奇特的诗句,可以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
1、你还觉得哪里奇特呢?谁来交流?到哪儿去找......绿的预设:墨水瓶中的绿色很多,很奇特。
究竟有哪些绿色呢?你来说一说,(墨绿......)绿色是不是仅仅是作者列举的这几种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省略号)是啊,还有许多绿色藏在省略号中,你还知道哪些绿色?(苹果绿橄榄绿宝石的祖母绿青绿)这么多的绿都藏在哪里呢?快去
大自然中找一找,你能找到哪些绿色的事物?(墨绿的松针,浅绿的柳枝,嫩绿的新芽,碧绿的湖水,淡绿的草地。
)你看,森林中墨绿的松枝,一片连着一片。
河岸上浅绿的柳枝,随风而舞。
早春里嫩绿的新芽,微微荡漾的碧绿的湖水,一望无迹的淡绿的草地,仅仅只有这些绿吗?是呀,还有那么多我们说也说出来的丰富奇特的绿。
这么多的绿带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说)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绘的。
一起读: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简洁的八个字就道出了绿的丰富给作者带来的奇特的感受。
2、谁能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一小节?(你强调了“多”,读出了绿的丰富。
)谁再来读?(你读出了绿的不同)多么奇特呀。
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一小节吧,让这色彩丰富的绿深深地印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我们继续交流,哪一小节的诗句也让你觉得奇特?
3、绿充满自然空间预设:风、雨、流水、阳光在我们平常人的眼中都是透明的,但是诗人却说是绿色的。
是啊,真是奇特的想象,风、雨、水、阳光,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们都不是绿的,在作者的眼中为什么都是绿色的呢?(学生说)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吧。
你看,清风徐来,轻拂着嫩绿的小草,我们看到了绿色的风;学生读——刮的风是绿的,细雨霏霏,落在了翠绿的树叶上,我们看到了绿色的雨;学生读——下的雨是绿的,溪水潺潺,倒映着溪边深绿的树木,我们看到了绿色的溪水;学生读——流的水是绿的,阳光斜照,照进了青绿的树林里,我们看到了绿色的阳光。
学生读——阳光也是绿的。
(微能力运用:运用恰当视频带学生走进绿的世界,变抽象为具体,带学生理解普通事物的绿。
)让我们走进这美好的春天里,空气中迎面吹来的微风,天空中飘落的雨丝,湖面上荡起的层层涟漪,我们的眼前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美好的感觉一起读,真是太美了,太奇特了,诗人虽然没有写出来这些具体的事物,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独特的美,而且这一小节,句式相同,排列整齐,让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就是现代诗歌的另一个特点——节奏分明,这就是现代诗的语言。
我们继续交流。
4、绿集中到一起。
还有哪里很奇特?第三小节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么多的绿,是不是单独存在,界限分明的绿很集中,很密集,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呢?你关注到了这几个动词,你看,这是挤在一起的绿,这是重叠在一起的绿,这是静静地交叉在一起的绿。
有了这些动词,这些绿仿佛有了生命,这首诗也变得活泼灵动,让我们感受到了绿的动态美,这种表达真是奇特。
我们男女生比赛来读一读吧,男生读出了绿的动态美。
女生读出了绿的集中与聚集。
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有生命的绿吧。
5、绿动起来了。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作者将风比作舞蹈教练,不管什么样的绿,此刻都听风的指挥。
多么奇特的想象呀?同学们,如果我们就是大自然中的绿,你是什么绿?你呢?所有的绿,伸直双臂,展示你们蓬勃的生命力,你真挺拔,那片绿真有精神,这片绿真有生气,这么多的集中在一起,我都分不清是什么绿了。
所有的绿听指挥,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向左吹,向右吹,向左吹,向右吹,此起彼伏,真整齐,真壮观呀,风小了,风停了。
绿的小精灵们,想不想看看大自然中飘动的绿?一片片树林泛起了碧波,一丝丝柳条扭起了秧歌,一层层稻浪此起彼伏,同学们当这所有的绿都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的时候,带给你什么感觉?是呀,多么和谐,多么充满活力的绿呀!带着对绿的赞美我们一起读?同学们看,诗人在文中虽然没写具体的绿的事物,而是将眼前景物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带领我们展开想象,感受到了这生机勃勃的绿。
(微能力点运用:整齐飘动的绿的视频出示将学生带入到自然界此起彼伏的绿,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绿的和谐与活力。
)
五、对比阅读,走进作者
同样是写绿,作家宗璞在《西湖漫笔》中是这样写的,请你自由地读一读,想想两位作者笔下的绿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同学们都有着善于发现的眼睛,两位作者都写出了绿的丰富和范围广,都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但是宗璞的描绘的绿大多是蕴藏在事物中,如树木中的绿,小径里的绿,青苔上的绿,艾青的绿则更多的是在写自己的独特感受。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艾青。
谁来介绍一下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候社会背景是怎样的呢?1979年2月,改革开放开始不久,
艾青就带领全国诗人访问团到全国各地访问,当他看到短短的时间里祖国各地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与自豪,《绿》这首小诗就这样被创作了出来。
这首诗中蕴含着作者希望国家能顺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舞动发展的愿望,所以绿既是大自然的景色,更是诗人此时的感受,这是作者借助诗歌的语言传递他对这美好生活的无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也是诗歌的特点,以诗言志。
(微能力点运用:出具改革开放视频,带学生走进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的意义,更进一步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这首诗一定有了更深的感悟,带着这样的感悟,让我们师生合作再读诗歌,让这份美好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六、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关注关键词等方法感受到了《绿》中奇特的表达和神奇的想象,感受到了诗人艾青对春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感受到他对祖国蓬勃发展的期望。
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这绿,也一定飘进了你的心里。
有人说,诗歌可以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课后,老师给大家布置两个作业,你可以搜集摘抄艾青写的其它诗歌。
也可以走进大自然,像艾青一样用诗歌描绘大自然的色彩表达你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