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九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二节 血液循环名师精选教案 北师大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一、教学设计概述(一)设计思路概述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
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和“输血与血型”四节内容。
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列出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和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
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章的学习。
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才能让学生理解。
如:让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区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通过分组观察和探究心脏结构,了解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
通过积极参与多种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关心他人,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 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探究活动,能够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了解人的正常血液和脉搏,认识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脉搏的因素。
【教学重点】1.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教材分析】肺循环、体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第2节血液循环第二课时一、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的两个阶段:肺循环和体循环2.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二、血压和脉搏1.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低血压:收缩压≤100mmHg、舒张压≤60mmHg2.正常成人脉搏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北师大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9第2节 血液循环》精品教案 (9)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知识目标: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片,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思路: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
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再结合挂图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见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概念图中,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
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2、血液循环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及时纠正错误)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1.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心脏疾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作用和心脏的结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路线、心脏结构功能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因为心脏能够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部位。
5.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在于体循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而肺循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血液在肺部和体循环之间的交换,保证了氧气的供应和废物的排出。
6.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器官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左心室:负责将氧合血泵送到全身,是心脏中最大的室。
右心室:负责将缺氧血泵送到肺部,是心脏中最小的室。
瓣膜:包括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等,负责血液的单向流动。
2.教学难点
(1)血液循环路线的理解: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路线和途径的理解较为困难,尤其是对于肺循环和体循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举例:通过图示、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循环路线。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血液循环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相关器官;2. 掌握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原理和重要性;3. 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教学重点:1. 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方式;2. 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 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2. 图片或动画展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3. 相关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思考一下,人体内的物质是如何被运输到各个部位的?2. 引发学生兴趣:展示一张图片或动画,描述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人体内物质运输的方式: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
2. 详细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3. 解释氧气和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包括肺部的气体交换、心脏的泵血功能以及血管的分布和运输。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通过实例分析,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例如,氧气的运输从呼吸道到细胞,营养物质的运输从消化系统到细胞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对维持生命很重要?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影响运输过程的因素。
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拓展练习(1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 鼓励学生思考更多与人体内物质运输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点。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相关内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人体内物质运输的模拟过程。
2. 带领学生参观医学院、生物实验室等相关机构,了解更多关于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实际应用和研究。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相关器官,掌握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原理和重要性,并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章《9.2.3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章《9.2.3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能循环流动,在于有心脏和血管的结构,这节课内容再次让我明白了,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课堂反馈通过课后练习题1某人感冒,患肺炎,经医生诊断后在他的手背上注射青霉素。
你认为青霉素经过怎样的路径到达肺部去抵抗病菌完成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1通过这道练习题,既将本节课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了,同时检测了学生对于血液循环途径和意义这个重要概念掌握和应用的情况。
课堂拓展自主阅读,学习血压、脉搏阅读教材,学习血压、脉搏等概念完成课后练习题27.板书设计8.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建构重要概念:一是从形象感知实事实知识入手到概括出抽象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二是通过“以画促学”建构生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一)从形象感知事实知识到概括抽象出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通过“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和“画心脏结构图”的活动,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学生直接感知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激发学生思考血液怎样在血管和心脏之间循环流动的?帮助学生认识血液循环途径的概念。
(二)“以画促学”建构生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本节课主要围绕“血液在心脏与血管之间怎样循环流动”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学生互动,通过画图、比图、写图、思图四个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分析、建立“血液循环途径及意义”这个重要概念。
整个教学设计从学生学出发,通过建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
由于我过高的估计了有些学生对心脏结构的理解,所以在绘制血液循环图时多用了一些教学时间,在课堂小结,回顾知识建构框架图的时候显得时间有点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之后注意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9第2节血液循环word教案(2)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观察血管,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观察心脏,辩论心脏结构,说明心脏与功能适应的结构特点。
3、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认同体育运动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4、描述血液循环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二、教学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3、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教学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3、心动同期与心脏功能的关系;4、体循环、肺循环的气体交换;5、血压、脉搏的形成;6、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课时:3课时四、教学模式:观摩式、启发式。
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了解到人体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到身体的各个器官。
人体的血液就像公路上行走的交通工具,血管是一条条公路,而这些血管有什么类型,又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节血液循环。
请同学们先用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的内容。
板书:第2节血液循环(一)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1、动脉:管壁原,弹性大,血流快。
2、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血流慢。
3、毛细血管: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红细胞单行通过。
(学生阅读后,先让一些学生进行回答血管的类型,分布的位置,教师总结)教师强调:1、血管的类型,颁布的位置。
2、各血管的血流速度。
3、毛细血管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
板书:(二)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1、结构:有4个腔,上下相通,左右不能。
2、功能: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用多媒体展出心脏结构模式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回答,教师最后总结)教师强调:1、心脏有四个腔,这四个腔的名称和特点。
2、左心室在这四个腔中,室壁最后,这与它的功能有关。
板书:3、生理(1)心率:成年人安静状态下平均值为75/min(2)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3)心动周期:所经历的时间是由心率判定的(教师通过在课室上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心率的测算方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应强调体育运动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导学案设计)
第9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1节血液(第1课时)一、导学目标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两部分组成和功能;2.了解血液的组成,记住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3.知道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异常所对应的病症。
二、导学诊断。
1.阅读P26 -29课文,把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异常所致病症用笔标注出来。
2.血液循环系统由和组成,功能是运输和。
3.血液由占55%的和占45%的两部分组成。
前者主要成分是,另外还含有、、和代谢废物,其主要功能是运载,运输和。
血液的红色主要是由呈现的颜色。
4.连线题:将以下血液的成分与它们具有的功能用线连起来。
血浆携带氧红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白细胞促进止血,加速血液凝固血小板吞噬病菌5.动脉血:含氧,呈色,静脉血:含氧,呈色。
三、导学案例6.红细胞中有一种含的蛋白质,叫,其的特性是:在氧含量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这使得红细胞具有的功能。
7.血液中的数量过少,或者含量过少,叫做贫血。
患者常出现、、、、等症状。
需要多吃一些含和含量丰富的食物。
四、导练达标8.血液中含量最高的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体积最大的细胞是()。
A.血小板B.红细胞C.白细胞D.水9.下列对血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血液的成分有血浆和血细胞B.血液主要有运输养料和废物,防御和保护等作用C.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血液叫动脉血D.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叫动脉血10.下列细胞中没有细胞核的是()A.卵细胞B.未成熟的红细胞C.血小板D.白细胞11.对患急性肺炎的病人进行验血,往往会出现的现象是()A.白细胞增多B.红细胞增多C.血小板增多D.血红蛋白增多12.我市的一位援藏教师抵达拉萨工作两年后,最可能会出现以下哪种生理反应?()A.白细胞增多B.心率变慢C.红细胞增多D.血小板增多.13.右图显示的是显微镜视野中的血细胞,请根椐图形回答:(1)图中最大的细胞是,能够吞噬病菌,所以对人有和功能。
3.3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在学习血液循环知识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充分发挥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的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用温暖和关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血液循环知识,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助力。
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直观感知能力,加深对血液循环系统组成和功能的理解。
2.利用血液循环图,引导学生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设计动手操作环节,如制作血液循环模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血液循环知识。
4.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科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血液循环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3.通过对血液循环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4.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创新。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上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血液循环知识,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设计 第9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2节 血液循环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五、课时安排4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用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说过的一句话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
2.过渡语:输血对人类有重要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引入课题,并举例说明血液与人类的关系。
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1、让学生说出验血过程,引出血常规化验单的作用。
2、投影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指导学生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投影血液各成分正常值,对异常值作简要说明。
三、血液的成分1、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铺垫)四、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1、组织学生表演或观看小品——血管中的奇遇。
2、解释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
3、小结比较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五、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1、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巡视、检查。
2、显示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小结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3、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积极评价。
六、课外阅读——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1、指导学生看课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讨热点话题。
2、布置作业:63页课后练习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生物 9.2血液循环 教案设计
3.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具体途径。
4.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成分
明确课题
激发兴趣
明确目标
阅读课文
思考问题
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克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心脏挂图及模具展示
1.通过展示挂图让学生了解心脏的具体位置,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关键时期,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血液方面的知识是相对比较薄弱的,而血液循环又是一些挂图仪器,引导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和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其意义。
4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5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难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动脉
二.血液循环途径
①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全身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体循环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②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肺循环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以启发诱导为前提,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组建出新知识,使新知识的引入自然、顺利。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设问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的教学设计
肺 循环
体 循环
图 2 人 体的血液循 环系统模式 图
(3)通过仿做 哈维实 验 ,初 步养成 运用科 学 的思 维方法认识事物 、解决实际问题 的思维 习惯 和能力 ;通 过学 习本节知识认 同人体 内血液是循环流动 的。 3 教 学 过 程 3.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 某学生手 背输液 的图 片 ,并提出问题 :“如果某同学头部受伤需要输液 ,注射的 部位在手背部的静脉处,请问注射的药物怎样到达受伤部
生 物学 教学 2018年(第43卷)第11期
· 27 ·
人体 内物 质 的运 输 血 液循 环 ’’的教 学 设计
朱兆军 潘何伟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 淮安 223001)
摘 要 在“血液循环”一节教学 中,采用 自主 、合作 、实验的教学方法 ,通过仿做科学家实验 、角 色扮演和交流展示等 活动 ,帮助学 生 建 构 血 液 是 循 环 流 动 的 认 知 体 系 。 关 键 词 血 液 循 环 自主 合 作 学 习 教学 设 计
位 呢?”引出本课主题“血液在人体内是如何流动的?” 设计 意图 :借助 日常生活 经 历——输 液 ,创 设 问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 第二节 血液循环教案2 北师大版
《血液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5)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6)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7)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8)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学用具:自制图片,视频材料,小黑板。
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讲解法,图解法。
4、启发,诱导,参与讨论。
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讨论。
2、猜想,阅读,观察,归纳,练习。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自学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本节内容。
(三)引入下肢的骨骼肌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运送到肺部的途径是怎样的?(四)合作探究一、血液循环概念:教师:讲解: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二、区分概念: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
学生:动脉,静脉的概念。
教师:引导讲解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叫动脉血。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叫静脉血。
学生:猜测动脉内流什么血,静脉内流什么血?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1、血液循环包括几个途径?2、每个途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教师:归纳:人的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肺循环为了获取氧气,体循环为了输送氧气。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七年级的生物下册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二节血液循环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九章第二节血液循环课题第十章第二节血液循环课型新授主备人审察人1、察看血管和心脏,区分不同样种类的血管,分析各样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学习特点。
目标2、辨别心脏各部分构造,说明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3、描绘血液循环的路子。
重点1、心脏的构造及相连的血管难点2、血液循环的路子学习过程学案1、血管分为哪三各样类?各血管的特点、散布、及流动的血液?2、心脏的构造以及心脏相连的血管?预 3、心脏的功能?习导 4、何为心率?何为心输出量?何为心动周期?学5、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子?6、何为缩短压和舒张压?一、各小组代表显现预习结果,各组进行补充。
二、小组思疑,学生解答。
课堂三、依照学生的预习及思疑情况,教师合时进行点拨:探讨1、分清楚三种血管的特点及血液流动的方向。
2、切记心脏的构造及与之相连的血管。
3、认识心脏的功能。
4、理解切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子。
知识理解三种血管的组成、散布及流动的血液,切记心脏的组成及相连反的血管,并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子。
馈课一、填空:堂1、()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将自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的血管。
测2、毛细血管数量最()、散布最()、管壁极(),仅由导案学生依照预习导学,简要的预习课本经过学生的展示及思疑,教师一方面认识学生的掌握情况,一方面能够合时的进行点拨重视重申重点查验学生讲堂的掌握程度一层()组成,内径极()、()只能单行经过。
3、心脏主要由()组成,分为四个腔,分别是()、()、()、()。
4、构故意脏的心肌有节律地()和()形故意脏的搏动,使得心脏成为血液循环的()器官。
二、分析题:1、体循环的路子?2、肺循环的路子?课后反思。
5.2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京改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与健康的关系,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究血液循环的知识和现象。
4.培养学生对自我和他人负责的态度,通过血液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关心他人的健康状况,提供帮助和支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意义和基本组成,能够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特点。
2.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能够解释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3.了解血管的类型和功能,能够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4.掌握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能够解释血压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5.能够运用血液循环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血液循环障碍的症状和原因。
2.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心得,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自信心的同时,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血液循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型和图示,培养学生直观观察和理解血液循环的能力。
2.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血液循环的兴趣和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分析生活实例和案例,培养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观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血液循环是什么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
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复习提问
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课堂练习
第2课时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用多媒体课件讲述世界上第一张心电图的故事:
今天课堂讨论的主题就是心脏。
人只要活着,心脏就在不断地跳动。
将你的右手按住胸部的左侧,感觉一下心脏的搏动。
一般来说,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
那么,心脏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心脏的结构
实验观察心脏
交流五分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多媒体展示心脏的结构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出:
(1)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当它收缩时,血液被压出心脏,舒张时,血液流回心脏。
就这样,心脏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2)心脏有四个腔:上面有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有左心室和右心室。
由于输送血液距离长短不同,心脏四个腔的壁厚薄出现不同;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厚,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更厚些。
(3)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可见,心室与动脉相连通;心房与静脉相连通。
(1)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
2.心脏的功能
讨论心脏与结构相对应的功能是什么?
小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讨论水蚤心脏搏动有什么特点?
明确(1)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率,(2)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平均心
率为75次一分种。
(3)心脏每次收缩时由心室向动脉输出的血量叫做每搏输出量,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叫做每分输出量,又称为心输出量。
(4)心输出量的多少,
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
多媒体展示心脏工作具体过程
小结(1)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具体过程是两个心房先收缩,此时两个心室舒张,接着心室收缩,心房舒张,然后心房心室同时舒张。
(2)一个心动周期所经历的时间是由心率决定的。
(三)课堂练习
第3课时血液循环途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心脏的左右两部分是完全分开的,但这两部分又是协同工作的,那么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两部分泵出的血液有没有内在联系?不难看出,人们对血液循环的认识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是许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果。
那么,血液循环的过程到底如何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活动
讨论(1)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的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管?(2)红细胞是怎样在毛细管中运行的?
小结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途径
多媒体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出血液循环途径:
(三)课堂练习
第4课时血压与脉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测量血压与脉搏的方法、不同的人的不同血压与脉搏的数值。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血压
自主探究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内容,并相互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血压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收缩压?
(3)医生测量血压后如何表示血压值的?
(4)健康成年人收缩压、舒张压的正常值各是多少?(5)何为高血压?何
为低血压?
小结(1)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2)收缩压和舒张压:
(3)血压的表示方式:
(4)血压的正常值及意义:
(5)血压异常:
2.脉搏
心脏收缩,左心室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回缩,这种一张一缩的搏
动,像波浪一样沿动脉壁向远处传播,这就形成脉搏。
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然后让学生做假设设计实验。
(三)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