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

合集下载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 陆游--放翁家训专练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 陆游--放翁家训专练

陆游--放翁家训专练放翁家训(节选)陆游吾生平未尝害人。

人之害吾者,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谨避之,可也。

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

汝辈但能寡过,勿与贵达亲厚,则人之害己者自少。

吾虽悔己不可追,以吾为戒,可也。

祸有不可避者,避之得祸弥甚。

既不能隐而仕,小则谴斥大则死,自是其分,若苟逃谴斥而奉承上官,则奉承之祸不止失官,苟逃死而丧失臣节,则失节之祸不止丧身。

人自有懦而不能蹈祸难者,固不可强。

惟当躬耕,绝仕进,则去祸自远。

风俗方日坏,可忧者非一事,吾幸老且死矣,若使未遽死,亦决不复出仕,惟顾念子孙,不能无老妪态。

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

杜门穷经,不应举,不求仕,策之中也。

安于小官,不慕荣达,策之下也。

舍此三者,则无策矣。

汝辈今日闻吾此言,必当不以为是,他日乃思之耳。

暇日时与兄弟一观以自警,不必为他人言也。

吾少年交游,多海内名辈,今多已零落。

后来佳士,不以衰钝见鄙,往往相从,虽未识面而无定交者亦众,恨无由遍识之耳。

又有道途一见,心赏其人,未暇从容,旋即乖隔。

今既屏居不出,遂不复有邂逅之期,吾于世间万事,悉不贮怀,独此未能无遗恨耳。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中:造谣中伤B. 杜门穷经,不应举杜:堵塞C. 不以衰钝见鄙鄙:轻视D. 勿令与浮薄者游处游:交往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陆游认为大多情有可原,不必去怨恨,但要注意避开这类人,不再与之交往。

B. 人的天性中都有懦弱的一面,面对灾祸时便不能以强者姿态同命运抗争。

于是,厮守田园成为唯一选择。

C. 面对日益败坏的世风,陆游反复叮嘱子孙以务农为上策,即使不得不踏入仕途,也要不慕荣华,不失臣节。

认识“概括”“分析”,培养文本阅读能力

认识“概括”“分析”,培养文本阅读能力

认识“概括”“分析”,培养文本阅读能力一、高考文本阅读中“概括”“分析”题常见答题失误高考语文“文本阅读题”主要是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文本系统,包括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

在文本阅读试题中,命题与答题的主要依据都应当是文本本身。

基于这一特征,高考语文的文本阅读试题,其命题与答题的重点显然是对文本的合理解读。

这种解读,主要包括基于阅读文本的筛选、概括、分析、鉴赏等,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失误的,莫过于“概括”与“分析”。

事实上,许多考生在文本阅读试题上的失分,大多与对“概括”与“分析”的模糊认识有关,体现在考生的答案组织上,容易出现以下几种错误:1.以“筛选”替代“概括”“分析”在误将“筛选”当“概括”“分析”的考生答案中,最典型的表现是:依据题干中的某一词句,回归文本找出这一词句的上下文,摘要式地抄录一些文字,最后不分逻辑地堆砌成答案。

这样的答案看似洋洋洒洒,其中也不乏正确答案所需的某些关键词。

但分析这类答案,我们不难发现,考生完成的其实只是文本信息的筛选,有时连简单的整合都没有,更遑论符合题意的“概括”“分析”了。

2.人为割裂“概括”与“分析”“概括”与“分析”都属于“分析综合”,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文本阅读题中,有时需要先“概括”以便为“分析”提供对象,有时需要先“分析”以便为“概括”提供依据。

但由于对“概括”与“分析”存在一定的误解,许多考生的答案并不能很好地把“概括”与“分析”结合在一起,而是体现为一种割裂状态,最常见的表现是:对于题干要求“分析”的題目,缺少必要的结论性概括。

3.泛泛而答,缺少必要的逻辑关联在一个较为完美的文本阅读题答案中,答案既要与题干设问相呼应,而且要“概括”与“分析”相照应。

但事实上,许多考生的答案即便能做到“有概括有分析”,也容易出现“概括”“分析”油水分离的现象,从而导致答案逻辑混乱,要点归类不当等问题。

当然,以上三种有关“概括”与“分析”的答题失误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更多的时候,它们是交叉互见的。

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阅读》(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阅读》(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阅读》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忆钱塘江[宋]李觏①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

这里喻指归帆。

(1)这首诗描绘了时分的景色。

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一词。

(2)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

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梅花绝句①[宋]陆游闻道梅花坼②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释]①写此诗时作者已78岁高龄,闲居在故乡山阴。

②坼: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1)“闻道梅花坼晓风”中的“闻道”一词在诗中的意思是。

(2)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前两句诗所写的内容。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诗家:诗人。

②上林:即上林苑,古代宫苑名。

(1)“出门俱是看花人”中的“俱”的意思是。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景象。

(3)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春山行于武陵江草暖初绿,雁行皆北飞。

异乡那久客,野鸟尚思归。

十载过如梦,素心①应已违。

行行家渐远,更苦得书稀。

[注释]①素心:本心。

(1)“更苦得书稀”中“书”的意思是。

(2)诗中紧扣题目“早春”二字描写的景物的特征是什么?(3)从诗中你可以读出作者怎样的心境?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①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注释]①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九十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

(1)“今朝试卷孤篷看”中的“卷”在诗中的意思是: 。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前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认识感悟?6.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_文言文翻译pdf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_文言文翻译pdf

2020-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一、必备知识[试题特点]对实词的理解,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是准确理解句子的前提。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还应正确理解几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的文言句式。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其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考试大纲》列举的有如下几种: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1)判断句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其形式有:“……者,……也”“……者,……”“……,……也”“……,……者也”。

(在有的判断句中,“者”是和其前面的词构成“者”字结构,不表停顿。

——编者)②用副词“乃”“即”“则”“皆”“耳”等表示判断。

③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古汉语中用“是”表判断的并不多见,“是”主要作代词用。

——编者)④用“非”“未”等表示否定判断。

⑤既不含判断词、副词,也不含语气词,即无任何标志词,仅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2)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很少直接用“被”字,而常用“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见……于……”式,还有无任何标志词的被动句。

(3)倒装句倒装句包括“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句式。

(4)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成分,是文言文中十分普遍的现象。

如果对此缺乏识别能力,在阅读中就可能张冠李戴,甚至颠倒逻辑关系。

成分省略的类型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

(5)固定结构常见的固定结构有:“有所”“无所”“所以”“直……耳”“无乃……乎”等等。

它们的搭配形式固定,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古文时不能分开来理解。

掌握常见的固定结构,有助于提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题指津]文言文的翻译试题,命题者在选材时,青睐的对象之一,就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答题时要做的就是把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变换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精品课件——文言文阅读第1课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精品课件——文言文阅读第1课
巍甲(巍:高大。甲:第一或第一流的。巍甲在这里指高的等第)
孝廉(明清时举人的俗称)
鹊起(乘时奋起)
物故(死亡)
薰炙(比喻以气势凌人,这里指有权势的人) 骎(<qīn>疾速,急迫)
澌(<sī>竭尽,消失)
以(介词,依靠)
以(介词,因为)
相(辅助,扶助)
要(邀请,约请)
率(副词,一概,全部)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 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
具区(太湖之古称,又名震泽、笠泽) 忻慕(高兴而仰慕)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文言实词
A.每试必雄其曹偶
雄:称雄 •
B.酬以馆选
酬:应• 酬
C.以乐留都山川
乐:喜•爱
D.为所不知后人计
计:考虑

【解析】解答此题,除了可以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 判断词义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B“酬”意为“酬报,报答”。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选任 馆职来酬报他。故选B。
返回 题目
4.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答:
【答案】读书不为功名,乐此不疲;于书无所不读,尤精《文选》;诗文无所不能,直追汉唐; 戏曲创演结合,超迈元人。
答案
解析
【解析】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 语概括作答。本题题干为“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要从读书和写作两方面进行概括。 关于读书,根据第3段“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可知,他读书沉迷专 注;根据第4段“公于书无所不读”“尤攻《文选》”可知,他读书广博而又有专攻。关于写 作,根据第4段“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可知,他写文善于模仿;根据“实驾元人而上”可知, 他写作水平高超。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2021届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四考点5概括分析文本内容 考点6文言文翻译

2021届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四考点5概括分析文本内容 考点6文言文翻译

考点5 概括分析文本内容8[2019全国卷Ⅱ,1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文本见【高考帮】文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

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

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

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

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项,是对商鞅从魏国到秦国的过程以及他初到秦国的情况的概括分析。

由原文中的“卫之诸庶孽公子也”“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可知选项正确。

B项,是对商鞅到了秦国之后,说服秦孝公变法的过程的概括分析。

选项分析正确。

C项,是对商鞅变法的成效的概括分析。

“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误。

由原文“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太子犯法,并未施以刑罚,而是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和太师公孙贾。

D 项,原文“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中“恨”的意思是遗憾、懊悔。

魏国战事失利后魏惠王遗憾没有听公叔座的劝告。

选项分析正确。

方法点拨解答概括分析文本内容题1.整体阅读,把握时间节点。

一般来说,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首先会简要介绍人物的姓名、字号、籍贯、成长和学习的经历等。

然后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典型片段连缀成文,这些片段一般都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每一个时间节点的出现,紧随其后的一般都是传主职位的变更、传主在这个职位上所做的事情(比如上书言事、对待同僚的态度及做法、为百姓做的事等),考生通过对时间节点的把握,可以更好地梳理文本中与传主相关的事件。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6课辛弃疾词两首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6课辛弃疾词两首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06课辛弃疾词两首·知识概览·【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

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

曾屡次上书,陈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

历官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但都不久于职。

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死。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

他继承和开展了苏轼所创始的豪放词派,著有?稼轩长短句?。

【重点理解】1.?水龙吟?词的上片借景抒情,其中的“江水、山景、落日、断鸿〞等景物描写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3〕断鸿: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含意。

提示: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意近而相照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3.“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提示: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意近而相照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1〕第一个动作“把吴钩看了〞。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如今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衬托出来。

〔2〕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

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在这里,把词人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迫悲愤显如今读者面前。

〔3〕第三个动作“无人会,登临意〞。

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上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缅怀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_文言文翻译pdf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_文言文翻译pdf

2020-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一、必备知识[试题特点]对实词的理解,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是准确理解句子的前提。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还应正确理解几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的文言句式。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其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考试大纲》列举的有如下几种: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1)判断句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其形式有:“……者,……也”“……者,……”“……,……也”“……,……者也”。

(在有的判断句中,“者”是和其前面的词构成“者”字结构,不表停顿。

——编者)②用副词“乃”“即”“则”“皆”“耳”等表示判断。

③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古汉语中用“是”表判断的并不多见,“是”主要作代词用。

——编者)④用“非”“未”等表示否定判断。

⑤既不含判断词、副词,也不含语气词,即无任何标志词,仅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2)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很少直接用“被”字,而常用“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见……于……”式,还有无任何标志词的被动句。

(3)倒装句倒装句包括“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句式。

(4)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成分,是文言文中十分普遍的现象。

如果对此缺乏识别能力,在阅读中就可能张冠李戴,甚至颠倒逻辑关系。

成分省略的类型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

(5)固定结构常见的固定结构有:“有所”“无所”“所以”“直……耳”“无乃……乎”等等。

它们的搭配形式固定,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古文时不能分开来理解。

掌握常见的固定结构,有助于提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题指津]文言文的翻译试题,命题者在选材时,青睐的对象之一,就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答题时要做的就是把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变换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 题型突破五 主观简答题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 题型突破五 主观简答题

典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方希则序 欧阳修
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 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
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 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 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 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咸 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 交者,索言以为赠。
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 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 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堙,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 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一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 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说言之哉? 作者在文中对方希则流露出哪些情感态度?请简要概括。
题型突破五 主观简答题——精细阅读,准确概括
一、突破六大命题角度,洞晓命题规则 命题角度1:概括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 中的重点、难点。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 耶、焉、岂、其、哉、为”等语气词,或批判或赞赏或置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用心揣摩。
唯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 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 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 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唯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 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 乡哉!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辙作品专练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辙作品专练

苏辙作品专练石鼻城①苏辙千山欲尽垂为鼻,百战皆空但有城。

虎闯穴中秦地恐,龙飞②渭上汉江倾。

雍人未有章邯怨③,魏将犹存仲达④精。

睥睨陵迟⑤春草满,白羊无数向风鸣。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②龙飞:帝王的兴起或即位。

③汉军引水灌淹废丘,废丘城守军投降,章邯自杀。

汉军于是完全平定了雍地,设置了中地、北地、陇西等郡。

而水淹导致废丘没了收成,因此发生大饥荒,物价飞涨,百姓自相残食。

④仲达:三国时,魏大将司马懿,字仲达。

⑤陵迟:渐趋衰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通过夸张手法描绘了石鼻城周围的环境,形象地点出石鼻城得名的原因。

B.“百战”二字指明这里所发生的事件,“皆空”“但”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感喟。

C.颔联先写石鼻城野兽凶猛导致秦地百姓惶恐;后句则从历史角度点明其地位重要。

D.颈联用章邯和司马懿的典故,旨在表达历史已是往事的感叹,与“皆空”成照应。

2.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6 分)1.C(“颔联先写石鼻城野兽凶猛导致秦地百姓惶恐”分析错误,“虎闯穴中”是比喻手法,是指汉军引水灌淹废丘,百姓受害)2.①尾联写如今石鼻城的景色,衰败一片,到处长满了野草,羊群和着风声发出声声鸣叫。

(2分)②用现在的衰败与过去的重要地位形成对比,表达诗人对沧海桑田变化的感慨。

(2分)③以景结情,用颓败的景物描写寄寓历史兴亡之感。

(2分)游西湖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3.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5分)4.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首句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训练与检测: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训练与检测: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文1[2020湖南四校高三调研联考改编,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

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

”诏奖谕之。

复奏疏乞创飞虎军。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B.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C.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D.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易错题31诗歌鉴赏之形象理解偏颇含解析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易错题31诗歌鉴赏之形象理解偏颇含解析

易错点31 诗歌鉴赏之形象理解偏颇【典例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济渎①[宋]文彦博导沇②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蘋蘩③。

未尝轻作波涛险,惟有沾濡及物恩。

[注]①1073年冬,文彦博奉旨前往济渎庙求雪,作此诗。

济渎,济水;济渎庙,为祭祀济渎神之所.②沇,音yǎn,济水的别称。

③蘋蘩,两种可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于祭祀。

此处泛指祭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交代济水源头,“灵”字饱含崇敬之情,“尊”字则突出了济渎庙特殊的地位。

B.次句诗人视线由近及远,济水清澈,而一个“浸”字写出深山云起之处的烟波浩渺。

C.后面三联重在写景,诗人在对沧海、黄河、波涛等描写中,表达对济水的由衷赞叹。

D.诗人奉旨前往祭祀求雪,有感而发,既在题咏济渎,也在抒写自身的一片赤诚丹心。

2.结合全诗,归纳济渎的品格。

【答案】1.C2.远赴大海,无惧阻碍的百折不挠之坚韧精神;横贯黄河,依旧清澈的扬清远浊之高洁品质;滋养稼穡,润泽千里的仁爱天下之博大情怀;不作险波,未尝泛滥的温文尔雅之柔性涵养。

【解析】1.C项,“重在写景”“在对沧海、黄河、波涛等描写”错误。

根据后三联的诗句的内容,尤其是最后一句“惟有沾濡及物恩”是重在抒情,既是对济渎坚韧高洁的由衷赞叹,也是对自身一片赤诚丹心的写照。

故选C。

2.“远朝沧海殊无碍”的意思是:远赴大海,一点儿也不畏惧阻碍。

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济渎具有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

“横贯黄河自不浑”的意思是:济水横贯浑浊的黄河却不受污染。

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济渎自身清澈不受污染,至清远浊的精神。

“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蘋蘩”的意思是:济水流经一带平原,滋养着千里庄稼,养育着千万人民;一年四季享用着人们虔心准备的祭品。

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济渎滋养稼穡,润泽千里的仁爱天下之博大情怀。

“未尝轻作波涛险,惟有沾濡及物恩”的意思是:济渎不曾轻易地兴起险浪波涛,总是平波流动,护佑万物的恩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

学案48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复习任务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和题型要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3分)比较事件不同①重点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

②涉及的区间文字很少,很集中。

③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

④题型以分析原因为主。

⑤答案要求精练、全面。

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3分)概括人物特点2021 新高考Ⅰ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理解作者观点新高考Ⅱ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0 新高考Ⅰ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结果新高考Ⅱ卷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1.(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道理: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考点19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文章内容(原卷版)-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19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文章内容(原卷版)-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19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文章内容【命题趋势】概括材料内容是新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目,一般有概括原因、分析人物性格、概括写作目的、列举事件、分析文章细节等类型,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到对应的文句,然后概括作答。

【真题再现】一、【202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

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

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

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

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

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

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

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

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

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躧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

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

民无礼义,倾国危主。

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

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

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

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

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

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

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

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二:概括内容主旨(教师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二:概括内容主旨(教师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二:概括内容主旨·教师版复习目标1.掌握散文局部、全文归纳概括的方法。

2.提升把握文章局部内容和整篇中心的能力,能够应对主要概括题型。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 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

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6分)全文筛选概括①从概括范围看,考查分局部与全文两个角度。

②从概括类型看,主要有内容概括和特定概括两种。

以后者为主,后者主要有原因概括和作用概括两种小题型。

上海卷《我和父亲》第⑨段、第⑬段中作者明知父亲期待肯定的答复,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请加以分析。

(5分)局部筛选概括2021 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局部筛选概括知识图要典型例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参照“知识图要”导图思考其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1.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

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

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节选自2017年北京卷《根河之恋》)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1)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冽;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

(2)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解析答此题主要采用摘录关键词语法。

第一问属于形象概括题,答题的关键是要分析概括有关根河的描述。

第二段总共四句,分别描写春天根河破冰的生命力,根河河水的清澈本色,根河的原名及其含义,根河像母亲一样养育两岸的生命。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山东专用)课件:2-7-6 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内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山东专用)课件:2-7-6 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内

解析:C 项,“急切地呼喊着牧童的名字”错,“以声衬 寂”也不恰当。
(2)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答:①直抒胸臆,反衬见意。看到万物皆有所归,归得惬 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诗人既羡慕又惆怅,反复吟咏《式微》,反衬出自己独无所 归、归隐太迟的惆怅,寄托归隐田园的心情。
②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前面诗句以白描手法描写初夏傍 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 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向抒情, 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①雉雊(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 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的第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 气氛。 B.第二句描绘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 “穷”字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 C.三、四句写人,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呼喊着 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 D.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 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
题型一 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以田园风光以及农民、牧人、渔父等为主要 含义
描写对象的诗歌。 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②常见 标志 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 柳、明月、渔歌等。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写景 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 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 常用 技法 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 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 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 情(反衬)。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 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托 情感 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 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一、必备知识(一)文本概括分析题的特点根据近十年的高考全国卷真题,总结出文言文阅读中文本概括分析题这一题型的特点:每一个选项都由论点和论据的形式成陈述的。

论点一般不会出现错误,只是在句子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上,文章情节的部分细节上,何时何地何官何事的先后错位上,论据会出现错误。

论点的内容一般是对性格特点、修养品行、为人处世、当官的能力、别人对他评价的概括性总结。

论据的内容是以“何时、何地、何人、干了何事、产生何结果”的格式来陈述关于传主的事件概括。

ABCD四项的论点陈述是按照行文顺序陈述的,论点后所跟的论据也是按照行文顺序进行一一罗列陈述的。

要想快速且精准地理解文言文且选对第12题,良好的文言基础是必须的,但正确的阅读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称这个方法为总观性阅读。

下面就谈一下总观性阅读方法的几个要点。

(二)总观性阅读方法1、对文言文阅读整体的总观文言文考查的文体一般是传记,而传记中的主人公一般在品德、修养、能力、忠孝等方面、在为人处世方面、辩证的看待问题方面、经验主义和理论主义方面等,基本是非常完美的人。

这类人做官目的是效忠皇帝,发展国家经济和政治,让百姓安居乐业。

所以但凡选项当中对传主有反面的、过分的、不合理的、牵强的等描述内容,一般是错误的选项。

2、对文言文阅读传主仕途情况的总观第一,从小官做到大官。

文章开篇主要简单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天赋、文学素养、性情、举荐或举功名情况、最初任职情况、和家庭情况等。

文章的中间部分写传主从小县令开始做起,因其管理能力,造福百姓能力,管理农业能力,处理偏远地区盗贼等的能力显着而升官至地方或省会地区;又因传主能够审时度势,会管国家,会处理国家边疆事务,又升官至宫廷;受到皇帝的赏识,官职达到顶峰。

文章的结尾,交代传主官位所至、朝野名望、盖棺论定、卒年赐谥等。

第二,从大官做到小官。

文章开篇同样是简单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天赋、文学素养、性情、举荐或举功名情况、最初任职情况、和家庭情况等。

文章的中间部分写传主直言纳谏,性格刚正无私,忠心耿直,被小人谗言,皇帝不知情被贬或被疏远,但传主仍继续保持高洁的品格,为皇帝、为国家、为百姓做事,后来皇帝知道了,可能又启用了,但传主也老了,不久去世了,皇帝给他封个谥号荣衔,文章叙述结尾死去。

第三,以上两点,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传主的,即传主自幼至终老的过程。

在叙述结构上,称传主属于正常死亡。

但也有非正常性叙述死亡的,传主在文章叙述一半处,就告知读者传主已经死亡。

那么文章的后一半或后一小半会写关于百姓、传主的同事和皇帝对传主的评价来表现传主。

即通过其他人的为人做事等方面与传主的为人做事等方面做对比来展现传主。

或传主对其后人的嘱咐。

最后以此为叙述结尾。

3、文言文阅读层次的总观四项当中只有一项是不正确的,所以在做文言文阅读理解时,一定要先文言文阅读第12题的各个选项,这有助于你理解文章。

那么以何依据来划分文言文的层次呢?大致划分文言文阅读的层次,一般一篇文言文阅读划分4个层次,A项为第一层次:一般是对文章开篇最基本信息的概括。

B项为第二层次,一般是对传主被举荐的过程或做官刚有起色的过程等的概括。

C项第三层次,一般对传主逐渐当上大或小官的事情的概括。

D项为第四层次,对传主人生达到顶峰或低谷及年老的尾声情况的概括。

具体分层的原则:查看每个选项论据中有几个分号;要清楚传主在何时、在何地、当了何官、做了何事、产生了何影响。

按照这五点进行分类。

来对应各个选项内容。

(三)找准文章事件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根据上述方法,可大致解决一下四个问题。

问题1:查看每个陈述的选项中,论据部分有几个分号“;”?有1个分号就是关联到传主的两件事;有2个分号就是关联到传主的三件事。

问题2:传主是否属于正常陈述性死亡?问题3:最终确定了几件事?问题4:在何时、何地、做了何官,用圆圈标出来。

【注意1:选项提到哪些事就抠哪些事】【注意2:拿着确定好的事件与原文对应的事件进行对比、抠。

】(四)读懂文言文的一般思路第一步:读完选项之后,再去读文章。

第二步:解决那四个问题。

第三步:根据第12题的选项内容,去对比传主做的何事和产生的何影响。

再具体抠事件情节是否完全吻合。

第四步:一定得知道一个前提,所有的论据都必须服务于论点。

若选项中有的一些论据不是这个论点的事件,再合理也是错误的。

二、关键能力提问模式:1.文中有关“XXXX”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文章中,XXX治理有方,请简要概括其政绩。

【答题思路】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典例分析】一、【2020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

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

东徙渡江,夷于编氓。

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

宋兴,海内一统。

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

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

秦国夫人③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

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

”左右或匿笑。

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

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

而旧俗方已大坏。

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

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

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

②楚公:陆游的祖父。

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

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治生非必蝇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

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

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

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

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

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15.请概括陆游、叶梦得二人对家风的要求有何异同。

【答案】陆侧重有气节,道义,叶侧重作世人治生表率。

两人都认为要节俭,不能营营逐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理解语段的意思。

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陆游文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而旧俗方已大坏。

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

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与叶梦得文中“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

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都提倡子弟要节俭用度,不可追求奢靡享受。

陆游提到“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即以改变节操营利为耻;而叶梦得认为在谋生时“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要正直诚信,不能损人利己;二人都认为不能够为了追求利益就放弃道德准则,营营逐利。

不同处在于,陆游更注重“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即重视子弟要坚守节操道义,这是保持家风不堕的要务。

而叶梦得则更注重“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即要求子孙必须要懂得经营家业,有谋生之计,作世人表率。

二、【202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

除中书舍人。

选授御史,巡视中城。

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

”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

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

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

至则下诏狱酷讯。

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

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

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

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

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

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

已,再赠太子少保。

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答案】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

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