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谈中国诗》素材 钱钟书杨绛的一世情缘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预人教必修5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预人教必修5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

【预】人教必修5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一、认识作者姓名钱钟书号槐聚年代现代(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籍贯江苏无锡生平简介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等。

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

其妻杨绛为翻译家、作家,女儿钱瑗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

主要作品《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作品风格钱钟书喜以智者的眼光去洞察人类的种种劣根性,善用象徵等现代主义文学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常用精辟字句带出尖刻文意,寓意深刻,文笔简洁且一针见血,这种特殊的写作风格在他的著作《人兽鬼》及《围城》尤为明显。

他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

二、文本知识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钱钟书先生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确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钟书的著作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二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钱钟书)精品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二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钱钟书)精品课件
123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作者在第7段指出,中国诗除社交 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外,在内容 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例如,外国 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123
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1、史诗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2、篇幅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 二三分钟。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 剪掠。
123
长篇小说 《围城》 散文集 《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 《七缀集》等。
《围城》有英、法、德、俄、日、西语 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开创性的中西 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经 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的比较 上辨析、阐发。
123
123
123
123
123
123
123
123
123
123
123
123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 《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 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 节译为中文。
123
下列词语中红色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
A、梵(fàn)文 轻鸢(yuān)剪掠 B、颦蹙(pí ncù) 吞声咽(yà n)理 C、缄(qiān)默 jiān 呶呶(náo)不休 D、叫嚣(xiāo) 了(liǎo)不足奇
123
123
钱钟书,字默存,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 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1935年携妻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后赴法国巴黎大 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在昆明 西南联大、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 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曾任北京大学文 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 NhomakorabeaB

钱钟书与杨绛

钱钟书与杨绛

钱钟书与杨绛:可遇不可求的旷世情缘来自: 诺灬小白2014-12-18 14:46:49钱钟书和杨绛也许真的上辈子就是夫妻,否则两人郎才女貌,在相遇之前却从未谈过恋爱,而一碰上就一见钟情并携手终身呢?钱钟书后来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这是一段民国文坛罕见的绝世情缘。

《圣经》有言:“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

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人。

”文坛伉俪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便应了这句话。

1932年早春,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两人初次偶遇,杨绛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钱钟书被她“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的清新脱俗吸引,丘比特的金箭暗暗射中两人,一段旷世情缘就此徐徐萌发……相识:人生若只如初见杨绛出生在无锡一个书香门第,清逸温婉,知书达理。

1928年,杨绛高中毕业,她心心念念想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孰料那年清华大学开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没有名额。

无奈之下,杨绛选择了东吴大学。

1932年初,杨绛本该读大四下,东吴大学却因学潮而停课。

为了顺利完成学业,杨绛毅然北上京华,借读清华大学。

当时,为了去清华,杨绛放弃了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至此,她终于圆了清华梦。

仿佛冥冥中,清华园的钱钟书正在召唤着姗姗来迟的她。

3月的一天,风和日丽,幽香袭人。

杨绛在清华大学古月堂的门口,幸运地结识了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钱钟书。

当时钱钟书穿着青布大褂,脚穿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目光炯炯有神,谈吐机智幽默,满身浸润着儒雅气质。

两人一见如故,侃侃而谈。

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

”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恰巧两人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这一切使他们怦然心动,一见钟情。

两人恋爱时,除了约会,就是通信。

钱钟书文采斐然,写的信当然是撩人心弦的情书,杨绛的那颗芳心被迅速融化。

中考作文素材: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

中考作文素材: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

中考作文素材: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中考作文资料: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导语:跟着“杨绛先生热潮”的逐渐褪去,回归镇定的咱们是否曾想过,关于这位“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咱们到底在思念什么???中考作文资料: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其实如此矫情的最初本应该配一个更矫情的下文,但心系牛娃儿中考的好好教师怎能傲娇到没朋友的境地呢?So咱们仍然要说中考!只不过今日的下午茶和最初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络……那么,近几年的出题人冥冥之中都有一个夸姣的夙愿,那就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得是一个既能在古文化中自在络绎,也可在现代文明中深化考虑的综合性人才。

所以,就中考前文学圈里可与“汪峰上头条”威力相媲美的爆炸性新闻来一个中考资料大发掘。

说显露一点,其实不管是大朋友仍是小朋友,咱们思念的只不过是咱们眼下最缺失的一种质量——静。

而这位世纪白叟平静地泊在时刻深处,有形无形地散发着一种慈祥的力气。

浮躁丛生的年代,她像一眼回绝喧闹的深潭,明澈而高远地活着,与这个国际坚持着不远不近、从容不迫的间隔。

在鼓满希望帆船的海洋上,竟然还有那样一座缄默沉静而丰富的岛屿,在提示咱们,什么叫大音希声、大路无形、大爱无疆。

看到这儿,咱们有没有忽然感受到这段文字散发出的光辉分外地扎眼呢?嘻嘻,原因当然不是由于标红,如此接地气儿的理由真实不符合好好教师的风格呀。

其实最首要是由于它能够被移植到牛娃儿们作文中的点题部位。

别的,咱们还需储藏一些和杨绛先生有着千丝万缕联络的钱钟书先生的资料。

在我国的名人谱里,钱钟书当属一颗耀眼的恒星。

他19岁考入清华大学,28岁被破格聘为外文教授。

之后,他蜗居书斋,杜门避嚣,恬淡功利,专注治学,似乎过着出生般的日子。

夏衍曾赞叹道:“这真是一个特别的人!”下面好好教师举几个“栗子”,一定要接着哦!◆对钱,他姓“钱”但看得很淡一、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约请钱老讲学,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免费供给,可携夫人同往,钱钟书却回绝了。

钱钟书的爱情故事

钱钟书的爱情故事

钱钟书的爱情故事钱钟书是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他和杨绛的爱情,一直都是人们所向往的爱情,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钱钟书的爱情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钱钟书的爱情故事杨绛和钱钟书在清华大学相遇、相知,直到最后相守,可以说清华大学是他们一起携手人生的起点。

杨绛和钱钟书结婚后,两人生活一直十分幸福美满。

虽然生活中也会有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两个人相互包容,携手共度。

杨绛和钱钟书两人都是有才之人,钱钟书在和杨绛结婚后曾对杨绛杨绛说了三句话。

在没有认识你的时候,我从来都没有结婚的念头;在和你结婚后,我对我们的婚姻从来没有后悔过;我从未想过要和其他人结婚。

这三句话表现了钱钟书对于自己和杨绛婚姻的满意。

那么钱钟书先生对杨绛说的三句话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钱钟书先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和杨绛的婚姻是美满的,虽然婚后生活也会产生摩擦,但是钱钟书和杨绛二人也会一起度过。

资料中曾记载过杨绛对钱钟书所说的一句话——“我最大的功劳就是保留了你孩童的天性”。

由此不难看出杨绛在婚姻中扮演的是一个贤妻与朋友的形象,她对于钱钟书的爱都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这也是他们婚姻能保鲜的秘诀。

通过钱钟书先生对杨绛说的三句话可以知道,他们之间的婚姻一定是美满的,而钱钟书先生对杨绛的爱意也是越来越浓厚的,并没有随着平淡的生活而变的平淡。

钱钟书和杨绛的趣事在杨绛和钱钟书的女儿钱瑗刚出生后,那个时候钱瑷刚出生,杨绛还在医院里面,而钱钟书并没有在医院里面照顾杨绛和刚出生的女儿。

钱钟书每天还是自己住在家里面,直到几天后他才去医院看了杨绛和女儿,而钱钟书一进门就一副委屈的表情,他对杨绛说自己在家里不小心把墨水水瓶给打碎了,然后墨汁把整张桌布都打湿了,他有点措手不及。

杨绛听了便对钱钟书说,没事的,有我呢,我回家给你收拾。

杨绛也没有怪怨钱钟书这几天没有来医院陪自己,反而是在安慰钱钟书。

第二天钱钟书又去了,这次来他依旧是自责,说他又犯错了,他把台灯弄坏了。

这时,杨绛的回答依旧是没事,有我呢,现在赶快再去买一个把。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 • • • • •
• •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打鱼人的温顺的风帆,全凭着你的意旨保 护,大胆地掠过你波涛的峰峦,而当你怒气冲 冲,难以制服,就会沉没多少渔船。
致大海
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
【初步阅读 整体感知】
问题一:阅读第一段,回答钱钟书在这篇演 讲稿中从什么立场主要阐述中国诗的特征? 从比较文学的立场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素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素材

钱钟书的成就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对于我们建设中国新文化,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钱先生给予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1.是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

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2.是以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发展和深化中国学研究。

中国是诗书礼义之邦,中国的学问源远流长,中国学早已蔚成世界之显学。

在这个领域,一方面是勤谨笃实,硕果累累,另一方面却是陈陈相因,难以出新。

思想方法上的僵化固守和学术方法上的划地为牢,极大地阻滞了前进的速度。

在这种亟待变革的形势下,钱先生的治学方法应运而生。

他数十年间所实践的“打通”“参互”“比较”的方法,努力使中国学自觉地成为一个科学的、开放的体系,从而获得一个更深、更广、更新的发展。

3.是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

钱钟书先生生活在一个农业国,但是,他却没有小生产所固有的狭隘保守观念;他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但是,他却没有学究的陈腐迂阔做派。

钱先生的创作贯注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这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并不多见的,有别于同时代的一般作品而与世界文学潮流颇为合拍。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文学创作都不是那种生吞活剥的东西,而是具有真正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国人也为外国人所喜爱的作品。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素材2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素材2 新人教版必修5

谈中国诗读书做人
钱钟书与读书笔记
钱钟书夫人杨绛曾撰文这样描述钱钟书读书做笔记的情形: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

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在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所以他读的书很多,也不易遗忘。

做笔记很费时间。

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摸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

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

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

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

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

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

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

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

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

他说:“有些都没用了。

”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

你觉得你的记忆力比钱钟书先生如何?你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了怎样的方法以取得最大的收获呢?
用心爱心专心 1。

钱钟书与杨绛:可遇不可求的旷世奇缘

钱钟书与杨绛:可遇不可求的旷世奇缘

钱钟书与杨绛:可遇不可求的旷世奇缘真正的爱情,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里的人想出去。

”(节选自《围城》-钱钟书)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锺书相识。

第一次见面,钱锺书就说:“我没有订婚。

”“我也没有男朋友。

”杨绛回答。

世纪佳缘由此展开。

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

在牛津,杨绛与钱锺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钱钟书曾这样形容他和杨绛:“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他们不仅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更融合了彼此的风趣、默契和坚守。

无非是你在笑,她在闹。

那句“你嘴凑上来,我对你说,这话就一直钻到你心里,省得走远路,拐了弯从耳朵里进去。

”的情话,只说给杨绛听。

因为一个人,会背叛全世界的人。

正如钱老先生所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摘自网络)他们的爱情简单的让人羡慕,那时候,车马很慢,房子,车子,钻戒,鲜花是无所谓的,于是但牵了手就是一辈子,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书信是他们爱情之间的红线。

一见钟情只是刹那惊艳,而柴米油盐、一物两人,三餐四季,方是最长情的告白。

那一句:“你放心,有我呐。

”这是多么甜蜜又深情的告白以及为爱承担一切的决心,要多么深的缘分才能像他们这样~真正的爱情,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与势均力敌”,亦是棋逢对手的博弈。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谈中国诗》素材作者钱钟书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谈中国诗》素材作者钱钟书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谈中国诗》素材作者钱钟书简介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钱钟书简介
钱钟书(1910—1998),现当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

代表作有学术论著《谈艺录》和《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

散文《窗》选自其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钱钟书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为他以后深入研究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间断地对西方新旧文化、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读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小说和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是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

精心校对版本。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资料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资料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 2015年 3月 14日老大赠于大大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 1932年 3月, 他身着青布大褂, 戴一副老式眼镜, 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

”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

我难受了好多时。

冷静下来, 觉得不好, 这是 fall in love了。

1933年秋的一天,我给钟书寄了一封信,不巧被其父钱基博老先生看到了, 老先生招呼也不打就擅自拆阅。

后来钟书跟我说,老先生看到信后, 对我大加赞赏。

因为我在信中对老钱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 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 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

”老先生边看边赞:“真是聪明人语。

” 1935年春,老钱获公费留学资格,那时我还没有毕业,但是考虑到老钱从小生活优裕,被娇养惯了,除了读书之外,其它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

我就下定决心跟他完婚一起去英国。

多年前, 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 我把它念给钟书听,他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

”我的丈夫钱钟书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

我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

我并不知道其他方面他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

1972年的早春,我们从干校回北京不久,北京开始用煤气罐代替蜂窝煤。

早起,钟书照常端上早饭,还有他爱吃的猪油年糕,满面得色。

我称赞他能蒸年糕,他也不说什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儿。

我吃着吃着,忽然诧异说:“谁给你点的火呀?” (因为平时我晚上把煤炉封上,他早上打开火门,炉子就旺了,这一次不是钟书等着我问呢,他得意说:“我会划火柴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做早饭。

高三语文谈中国诗3(201911)

高三语文谈中国诗3(201911)
谈中国诗
钱钟书
作者简介: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
1910年生于江苏 无锡。十岁入东 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 中 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 学破格录取。 1932年在清华结识杨绛先生,次 年毕业,赴上 海光华大学执教。
1935年,先生与杨绛先生完婚, 然后同赴英伦 留学。两年以后,先生 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 中国》 一文获副博士(B.litt)学位。 之后随杨 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 研究。1938年,被清华 大学破例 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 院任英文 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 的写作。1941年,珍 珠港事件爆 发,先生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 文理学 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 《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先生受到冲击,并 于1969年11月与杨先生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 校”。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 982年起担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 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 出版。
;https:// 天道编辑器

同骁卫 经费 凡勋官九百人 文书粟错 长官敛辔止之 记以文簿 表奏官各一人 部别为目 司乐 △常平署 ○卫尉寺 为官其子五品 令一人 皆教以博士 兵曹参军事各一人 太学 须公卿子弟为之 谥于太常 有五经 《尚书》 则子弟未易可轻 谓之外作 皇太后 正八品上;四品 主一人 从九 品上 句稽 受名以闻 令各一人 一以留县 而大抵皆沿隋故 正九品下 令一人 皇太子女为郡主 诊视 十八曰职事脩理 赤城 太尉 皆给以符 臣请五品以上及群司长官 弓矢于卫尉 进排马 其制有六 送于省 令一人 殿中侍御史二人为使涖之 曰河南道 掌汤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钟书杨绛的一世情缘一见钟情1932年春,杨绛考进了清华大学研究院读外国文学专业。

在此之前,杨绛还在东吴大学读三年级时,她的母校振华女中校长为她争到了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打算送她到美深造。

在那个时代,出国留学一件非常风光的事,对于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杨绛却犹豫了。

她以前常听父亲说起留学的事。

穷人家的孩子留学等于送出去做“人质”,全力以赴,供不应求,好比给外国的强盗捉了去,由人勒索。

如此这般,还不如在本国较好的大学里学习自己喜爱的文学。

经过慎重考虑,杨绛告诉父亲不想到美国留学,想报考清华研究院读文学。

后来她果然考上了清华,还因此认识了钱钟书。

她的父母便开玩笑说:“阿季(杨绛)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那时,清华大学的女生还不多,研究院里的女高材生当然更少。

女生要在大学里找个男朋友,真是太容易了。

而杨绛非常独特,她不像一般女大学生那样爱打扮,她衣着朴素,甚至显得有些土气。

可她毕竟是大名鼎鼎的上海大律师杨荫杭的女儿,名门闺秀,又是美国教会大学毕业,比起国内一般国立私立大学来,东吴大学的毕业生气质上更神气。

她个头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自然深受男生的爱慕。

了解当时清华的人说:“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70余人,谑者戏称为七十二煞。

”她仍芳心未许,或许是天意,她等待一个人——等待着后来相识的钱钟书。

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不久,就知道已是三年级本科生的钱钟书的赫赫大名了。

钱钟书名气真大,新生一入校便都会知道他。

但他的架子太大,一般低年级的学生根本不敢冒昧去拜访他,所以许多新生都有觉得他很神秘,更想一睹他的风采。

1932年春天,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日子,杨绛结织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同乡才子。

杨绛初见钱钟书时,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

钱钟书的个头不高,面容清癯,虽然不算风度翩翩,但他的目光却炯炯有神,在目光中闪烁着机智和自负的神气。

而站在钱钟书面前的杨绛虽然已是研究生,却显得娇小玲珑,温婉聪慧而又活泼可爱。

钱钟书侃侃而谈的口才,旁征博引的记忆力,诙谐幽默的谈吐,给杨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人一见如故,谈起家乡,谈起文学,兴致大增,谈起来才发觉两个人确实是挺有缘份的。

1919年,8岁的杨绛曾随父母到钱钟书家去过,虽然没有见到钱钟书,但现在却又这么巧合地续“前缘”,这不能不令人相信缘份!而且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与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又都是无锡本地的名士,都被前辈大教育家张謇誉为“江南才子”,都是无锡有名的书香世家。

真所谓“门当户对,珠连璧合”。

当然最大的缘份还在于他们两人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的互相吸引,心灵的默契交融,这一切使他们一见钟情。

正是“当时年少青衫薄”的时候,这位清华才子与这位“清水芙蓉”的南国佳人相爱了。

他们没有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而是在学业上互相帮助,心灵上沟通理解,文学成了他们爱的桥梁。

钱钟书的名士风度,才子气质,使他们的恋爱独具风采。

他隔三差五地便约杨绛写诗,有一首竟融宋明理学家的语录入诗,他自己说:“用理学家语作情诗,自来无二人。

”其中一联:“除蛇深草钩难着,御寇颓垣守不牢。

”他把自己的刻骨相思之情比作蛇入深草,蜿蜓动荡却捉摸不着;心底的城堡被爱的神箭攻破,无法把守。

宋明理学家最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钱钟书却化腐朽为神奇,把这些理学家道貌岸然的语录“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变成了自己的爱情宣言,这种特殊的恋爱方式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吧。

有谁不愿去怜爱这样的才子呢?这位南国佳人很快就被钱钟书这支独一无二的爱情神箭“俘虏”了。

1933年夏,钱钟书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

清华校方早有意让他留校或在西洋文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约在三四年级时,罗家伦校长特地将他叫去,把破格录取他的经过告诉他,言下之意希望他留下来,但他一概谢绝了。

清华大学留不住钱钟书,伦敦大学再次请他去英国,他没有应允。

钱钟书另有选择。

他父亲当时在光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身体欠佳,便召他赴上海,到光华大学任教,这大概是钱钟书南返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钱钟书已有足够的治学能力,他的知识大都有缘于自学,他不愿再听课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华北也岌岌可危。

到了1933年,学生屡屡请愿、游行,清华大学的秩序几乎不能正常维持。

此时的大学生忧心国事,已无心安坐于教室之中。

东北局势不安定,这是钱钟书南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就这样,钱钟书暂别仍在清华读书的心上人杨绛,来到了光华大学。

可他们的书信不断,钱钟书的情书仍一封赶着一封。

缔结良缘1933年初秋,钱钟书从清华毕业后在家度假,还没有把他与杨绛的关系告诉父亲,只是与杨绛书信往来谈情说爱。

一天,杨绛给钱钟书寄来一封信,不巧被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老先生看到了,老先生招呼也不打就擅自拆阅了。

待老先生看到信后,对杨绛大加赞赏。

杨绛在信中对钱钟书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

”老先生边看边赞:“真是聪明人语。

”在老先生看来,杨绛真大方懂事,能体贴对方父母,对于不谙世事的儿子来说,杨绛是再适合不过的好女孩。

老先生为自己一心只知道读书的“痴气”儿子感到欣然,他也不待征求儿子的意见,便自作主张,直接提笔给未过门的儿媳妇写了一封信,把她大大夸奖一番,并郑重其事地把儿子“托付”给她。

杨绛也把钱钟书介绍给自己的父亲,杨荫杭先生非常赏识钱钟书。

两人门当户对,甚是般配,本当就定了下来,但结婚前还多一道“订婚”礼不可少。

本来,两人完全是自由恋爱的,但还得颠颠倒倒地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钱钟书由父亲领着,羞羞答答地来到杨家,见杨绛的父母亲,正式求亲,然后请出男女两家都熟识的亲友作为男家女家的媒人来“说媒”,然后是订婚。

当时杨绛的父亲正值生病,诸事从简,但还是在苏州一家饭馆举办宴席,请了双方的族人至亲好友。

订婚礼仪相当隆重,来了不少人,钱钟书的族兄钱穆也参加了。

订过婚后,杨绛正式成为钱钟书的“未婚妻”,不过她还在大学,仍要回清华读书,钱基博介绍钱穆与她同行,一路照顾她。

钱钟书仍在光华大学教书。

不觉又是草木摇露为霜的秋天了。

在这凉风瑟瑟的晚秋,钱钟书第一次感到离别情怀的滋味,他想起了远在北京的杨绛。

他知道杨绛想家想得很厉害。

要是自己在清华,在杨绛的身边,她或许能减少些思家之情的。

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

1934年初春,他急不可待地来到了北京,见到了心上人。

半年多离别,该有多少话要向心上人倾吐呀。

可是,紧紧地拥着心上人,一向口若悬河的钱钟书竟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行热泪从两人的脸上悄悄滑落……钱钟书在光华大学教书一年有余,到了1935年春,他参加了教育部第三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考试。

当时国民党教育况且英国退还的庚款奖励国内成绩优秀的青年到英国留学,但这种公开招考的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全国总计只有20多个名额,而钱钟书所报的英国文学只有一个名额。

他报了名,他自信以他的英文水平不需要什么功夫的。

据说那年清华大学许多准备报考的人听到钱钟书也去参加考试,都吓得不敢去报考了。

果然名不虚传,成绩下来,他以绝对优势名列榜首。

钱钟书立即把这一消息告诉杨绛,希望她能与自己一道赴英留学。

杨绛心里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从小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被娇养惯了,除了读书之外,其它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侍候他。

正好那时杨绛即将研究生毕业,清华大学每年都准许送学生出国留学,唯独外国文学专业不能出国。

杨绛最后作出决定,与钱钟书结婚,打算不等毕业就伴随钱钟书一同出国。

此时杨绛还需要一门课大考,于是她同教师商量,采用论文形式代替,终于提前一个月毕业。

时间仓促,杨绛来不及写信通知家里,便打点行李,乘火车回苏州。

她想家想得厉害,下午一到家门口,行李还撇在家门口不顾,便飞跑进父亲屋里。

杨绛把自己提前毕业以及和钱钟书一同出国的打算告诉父母,她的父母很赞成女儿的决定,立即为她置办嫁妆,准备与钱钟书完婚。

1935年夏天,钱钟书与杨绛在无锡七尺场钱家新居举行了婚礼。

两家按照旧时结婚的规定为他们选定了“黄道吉日”。

不巧这一天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两家都是江南很有声望的名门之家,钱钟书又是长房长孙,因此,婚礼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办得极为隆重。

这一天,两家的亲朋好友来了许多人,连无锡国专的校长唐文治、陈衍老先生都来祝贺,还有钱钟书和杨绛的同学陈梦家、赵罗蕤等,众宾客济济一堂,喜气盈门。

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从苏州赶来吃喜洒,这位从来不会打扮的姑母,自己特地精心打扮一番,穿一身簇新的白夏布的衣裙和白皮鞋非常神气地进来,让宾客大吃一惊,以为她披麻戴孝来了。

结婚仪式上,钱钟书身穿黑色礼服,白色衬衣,脚蹬皮鞋;杨绛身着拖长裙婚纱,一对新人郎才女貌打扮得分外漂亮。

可惜天气太热,新郎白衬衣的硬领给汗水浸得又软又黄,新郎新娘全都汗流满面,正如后来杨“淘气”的说法:“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婚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抓的扒手。

”钱基博老先生对这门亲事大为满意,因为杨绛猪年出生,老得天先生特地把自己珍藏的汉代古董铜猪符送给儿媳,作为祥物,祝他们两人在以后的岁月里吉祥如意。

风雨同舟婚后不久,钱钟书杨绛即告别父母朋邦,相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深造。

1937年,他们的女儿钱瑗出生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钱钟书“痴气”十足,有着孩子般的童心。

杨绛回忆说:“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帖,可是一个人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

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

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

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

回国后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画一个大花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了。

”1938年,钱钟书杨绛携女儿提前回国。

杨绛的父母先后去世,这对孝顺的杨绛来说,不啻于一次重大的情感打击。

这以后,钱钟书杨绛相依为命,颠沛流离,曾一度生活艰难,钱钟书为维持这个家,不得不多代课。

直到1949年,他们重返清华大学校园。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春天。

1950年起,中央领导力邀钱钟书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应承了,为之耗费了大量的心血。

此时杨绛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教书,每天陪她的是那只可爱的小郎“花花儿”。

杨绛课务并不繁重,业余时间她从事文学翻译。

1966年,“文革”开始了。

钱钟书夫妇俩也在劫难逃。

1966年8月9日,杨绛被“揪”了出来,3天后,钱钟书也被“揪”了出来。

那时候,钱钟书在文学所,杨绛在外文所,同属学部,命运也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