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沿黄城市群(带)打造黄河文化传承与复兴的现代载体
国务院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https://img.taocdn.com/s3/m/7af98a6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7.png)
国务院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3.08.17•【文号】国函〔2023〕79号•【施行日期】2023.08.17•【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3〕79号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部《关于报请批准〈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自然资发〔2023〕95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通道枢纽,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节点,是支撑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5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42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2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国家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超过72.8亿立方米。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等风险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历史文化保护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943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943号建议的答复](https://img.taocdn.com/s3/m/2913cd7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1.png)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943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9.15•【文号】•【施行日期】2021.09.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943号建议的答复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立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新机制的建议收悉。
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涵盖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4省区沿黄地区,包括太原、呼和浩特、银川等3个省会(首府)城市,以及宁夏吴忠、中卫,内蒙古乌海、巴彦淖尔、包头、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山西朔州、忻州、吕梁等主要城市,经济基础较好,生态功能突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粮食主产区。
支持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加强沿黄生态保护,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力度,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委在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过程中,将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沿黄城市群作为重要内容,以专设章节的形式提出了相关重大任务、工程和重要举措。
一、关于加快构建规划引领一体化机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对城市群布局和建设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包括呼包鄂榆、兰州—西宁等城市群规划,有关地方编制实施了山西中部等省内城市群规划,明确了各城市群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途径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83a6d4f703d8ce2f01662321.png)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途径作者:暂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第9期万金红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他再次强调,要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黄河流域5000余年的流域开发史为沿线地区遗留下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古代水利工程、古代交通工程、古建筑古遗址,衍生了丰富、灿烂的黄河文化。
至今,仍有一大部分的古代工程还在持续地发挥着水利、交通等功能,并衍生出别具区域特色的文化景观,成为今日见证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黄河文化的主要载体。
只有妥善保护好这些黄河文化遗产,才能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才能传承、弘扬特色黄河水文化;只有深入挖掘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蕴含的时代价值,才能讲好当代“黄河故事”。
一、黄河文化特色突出,优势明显(一)黄河流域文化资源现状1.黄河流域开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黄河流域开发历史悠久,从大禹导河积石到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运行;从关中郑国渠的开凿到现代化的河套灌区、宁夏引黄灌区成为西部地区的粮仓,5000年的流域开发史为黄河流域留下大量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类型众多、历史悠久、数量巨大,既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黄河文化遗产,也包括工程性遗产和非工程性遗产。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黄河流域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约12.4万处,占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16.2%,区域不可移动文物密度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1.9倍,国保单位分布密度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6倍。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33728ee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c.png)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31•【字号】鲁政发〔2021〕24号•【施行日期】2021.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2021年12月31日目录第一篇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第一章时代背景第一节重大意义第二节基础优势第三节机遇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战略定位第四节发展目标第三章发展布局第一节推进济南、青岛能级跃升第二节加快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第三节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第二篇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第四章推动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第一节提升城市群消费能级第二节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第三节强化供给体系适配性第四节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第五章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第一节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第二节打造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第三节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第六章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第一节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第二节深入推进绿色城镇化第三节深入推进均衡城镇化第四节深入推进双向城镇化第七章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第一节加快农业现代化第二节加快农村现代化第三节加快农民现代化第八章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第一节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第二节建设轨道上的城市群第三节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第四节培育现代化机场群第五节织密四通八达公路网第三篇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第九章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力第一节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第二节培育创新型企业群第三节建设高端人才集聚地第十章显著增强产业创新力第一节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中心第二节打造全球海洋经济中心第三节打造优质高效农业中心第四节打造现代服务经济高地第五节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第六节打造未来产业策源高地第十一章显著增强体制机制创新力第一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二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第三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第十二章显著增强文化创新力第一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第二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三节传承红色革命基因第四节打造文旅融合高地第十三章显著增强社会治理创新力第一节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第二节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第三节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群第四篇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第十四章打造水安全城市群典范第一节建设长久安澜示范带第二节集约高效利用水资源第三节构建现代水网体系第十五章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第一节高水平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第二节统筹推进海洋生态保护第三节保障山地丘陵生态安全第十六章共建蓝天碧水净土美丽家园第一节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第二节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第三节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第十七章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第一节构建绿色能源体系第二节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第三节显著增强碳汇能力第五篇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第十八章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第一节实现更高水平的劳有所得第二节实现更高水平的幼有所育第三节实现更高水平的学有所教第四节实现更高水平的病有所医第五节实现更高水平的老有所养第六节实现更高水平的住有所居第七节实现更高水平的弱有所扶第十九章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第一节加快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第二节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第三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四节探索先富带后富有效路径第六篇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第二十章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第二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第二十二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山东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4次到山东调研视察,多次对山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寄予厚望重托。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关键载体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关键载体](https://img.taocdn.com/s3/m/58783c8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2.png)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底色深刻理解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涵是理解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底色的基础。
“国家”是建设主体,表明国家文化公园是站位于国家需要而提出的,着眼于国家文化的长远发展,关乎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未来发展,突破了传统的文化体制;“文化”是建设内容,选定的是具有重大标识意义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彰显了国家文化公园的灵魂和根本,跨越行政界限而串联文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系统;“公园”是建设属性,凸显的是国家文化公园的公益和开放特征,以特定的文化空间为载体,协调推进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以及创造性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关键载体阴师永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这就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制定了总目标。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一项集标识性、创新性、时代性和世界性于一体的重大文化工程,要全面理解其概念内涵、价值彰显、功能定位、传承展示和建设路径,着重突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底色,着力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驰而不息实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目标。
巩义河洛汇流处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实现人民的文化权益;黄河是建设范围,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地理空间和文化范围进行了限定,同时也集中突出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核心文化符号。
可以说,国家文化公园这一创新性概念中,文化是其中的灵魂,也是核心,要大力突出“文化”的首位性,强化文化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这既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凸显文化特色的应有之义。
基于黄河文化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重要地位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河南初步构建了“一廊一核五区”的格局。
弘扬黄河文化大格局的谋划与建设,凸显了黄河文化在全省文化旅游中的重要地位,为旅游强省建设夯实了文化根基。
具体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而言,河南致力于打造“一核三极、一廊九带”的战略布局:“一核”为郑汴洛大河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三极”为豫晋陕、豫冀鲁、豫皖苏等3个跨省域联动发展增长极;“一廊”为黄河干流文化旅游廊道,“九带”为伊洛河、古济水—沁河等9条黄河文化旅游带。
加快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的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d5e8483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f.png)
90加快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的对策建议*VV郑琼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提升沿黄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品质、增强新时代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
河南作为传承和发展黄河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需要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立足资源禀赋,加快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
高质量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样板,不仅是推动河南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也关系到文化强省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作为我国首创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国际上并无先例可循,国内从2019年开始规划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近年来相关省(区、市)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
可结合河南实际,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相关经验,把准备工作做足,倾力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和示范区。
一、河南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的必要性第一,河南省是国家几大文化公园的重要交汇处。
河南省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同时涉及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省份。
其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主要涉及河南省的14个地市,可以说,河南省在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理空间区位优势。
第二,河南省是以黄河文化为重要内容的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河南省是黄河流域人类文明曙光最早升起的地方之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核心区域,也是黄河文化形成、发展、融合、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区域。
特别是河南省沿黄地区是经考古发掘证实的国家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
第三,河南省拥有新时代弘扬和创新黄河文化的重要资源优势。
位于黄河流域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有4座在河南省境内。
河南省黄河流域及沿岸附近地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5处、世界地质公园4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2项。
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s://img.taocdn.com/s3/m/ed6bcd5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5.png)
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做好发展改革工作,意义深远,任务艰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仅供参考。
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篇1同志们: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春节前已召开,全市“两会”也已闭幕,今天我们请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参加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进行深度解读,对目标任务再分解、再细化、再明确。
会议上印发了8个计划(草案)、24个领域的专题报告、工作要点和发改工作十大方面的最新政策信息,可以说是对今年全市经济工作具体量化和具体解读,同志们一定要认真阅研,从中找机遇、找政策、找项目、找资金,全力做好对接争取工作。
刚才,五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特别是文慧同志对今年发改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讲的都很好,希望大家抓好贯彻落实。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宏观经济形势极为复杂严峻的一年。
面对繁重的任务,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们坚决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在“米”字形高速铁路网谋划争取,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两大一高”战略新兴工程谋划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十三五”规划研究编制,公务用车改革,经济运行调控调节、重点项目建设,产业集群培育,物价和信访稳定,长途输油管线安全隐患整改、民生改善、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可以说是肩负重任、忠实履职,值得我们点赞。
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发改系统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对同志们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是关于当前形势;二是关于今年经济工作;三是关于发改系统队伍建设。
一、关于当前形势去年,面对严峻多变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特别是针对去年一季度全市主要指标出现断崖式下跌,市委、市政府把稳增长作为全局工作的突出任务,围绕关键环节发力,年初印发了一季度经济重点工作、年中研究出台了稳增长促投资“十增工程”、制定了支持房地产发展22条政策和个人住房贷款“10大”惠民新政、推进“两大一高”战略振兴工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了“三高五板块”产业招商、重点项目观摩和集中开工活动、深化企业帮扶、破解金融难题等一系列举措,着力盘活存量、做大增量。
弘扬黄河文化 凝聚精神力量——河南黄河河务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综述
![弘扬黄河文化 凝聚精神力量——河南黄河河务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9f098f9844769eae109ed1c.png)
弘扬黄河文化凝聚精神力量——河南黄河河务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综述作者:暂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1年第9期李锟大河奔涌,文化兴盛。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先后在河南黄河治理与保护“十大体系”建设目标、河南黄河保护治理“1562”发展格局、《河南黄河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将文化黄河建设摆上重要地位。
河南黄河河务局还出台了《保护传承弘扬河南黄河文化工作方案》,成立河南黄河文化研究中心,进一步挖掘、整合文化资源,推出一批保护传承弘扬河南黄河文化的精品力作,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
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助力河南沿黄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南黄河河务局紧紧围绕沿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大局,积极配合河南省编制相关规划纲要,推动以“郑—汴—洛”为核心的黄河文化及生态经济旅游带建设,支持河南省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配合河南省人大开展黄河文化建设专题座谈交流与实地调研,参加河南省政协保护黄河文化遗产专题研讨,向河南省委宣传部做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专题汇报,与河南省委党史办共同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对黄河治理保护》国家重大课题研究;作为主要参编单位,部署开展河南省政协年度重点项目《黄河记忆》专题史料征编,助力河南沿黄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还按要求参加了黄委“十四五”规划、黄河法立法等黄河文化专题方面的内容编写任务。
迅速行动、精准发力,力促“文化黄河”建设落地落实为充分发挥防洪工程在黄河文化建设中的载体功能和示范引领作用,河南黄河初步建成了8处兼具党建示范、法治示范和黄河历史、文化示范多点合一的黄河防洪工程,分别是台前影堂险工、郑州花园口水利风景区、开封黑岗口险工、兰考东坝头险工、孟津铁谢工程、封丘曹岗险工、武陟杨庄改道纪念亭、孟州开仪控导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具有党建示范带和法治文化示范带的功能,还实现了工程与文化的融合,彰显了品牌示范效应,成为河南黄河闪亮的“名片”。
2024(完整版)黄河的治理
![2024(完整版)黄河的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959a404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9.png)
(完整版)黄河的治理目录•黄河基本情况介绍•黄河治理历程与成就回顾•上游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措施•中游地区河道整治与水沙调控技术应用•下游地区防洪减灾与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跨区域协调机制构建与政策支持体系完善•未来展望与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黄河基本情况介绍01黄河位于中国北方地区,流经多个省份和自治区。
黄河流域范围广泛,包括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重要地理单元。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地理位置及流域范围黄河水资源总量相对有限,且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但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黄河水质状况总体较差,受到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威胁。
黄河水资源现状及特点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断流频发水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黄河生态环境问题与挑战01020304黄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导致河道淤积和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黄河断流现象时有发生。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导致黄河水质不断恶化。
黄河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黄河治理历程与成就回顾02古代黄河治理思想与实践古代黄河治理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重视堤防建设和水患预防。
古代黄河治理实践历代政府均重视黄河治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堤防修筑、河道疏浚等工作,如汉武帝时期的瓠子堵口、明代的潘季驯治河等。
近现代黄河治理策略及效果评估近现代黄河治理策略从单纯的工程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注重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效果评估近现代黄河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了生态环境等。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加剧等。
当代黄河保护与发展战略部署黄河保护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黄河生态安全屏障。
黄河发展战略依托黄河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推进沿黄城市群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e9a2340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7f.png)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4.01•【字号】鲁政办字〔2022〕31号•【施行日期】2022.04.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鲁政办字〔2022〕31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山东省“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4月1日山东省“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冷链物流是利用温控、保鲜等技术工艺和冷库、冷藏车、冷藏箱等设施设备,确保冷链产品在初加工、储存、运输、流通加工、销售、配送等全过程始终处于规定温度环境下的专业物流。
加快山东省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对于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扩大高品质市场供给,促进消费扩容升级,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山东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结合山东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在坚定不移抓好“八大发展战略”“九大改革攻坚”“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等既有工作部署基础上,聚焦“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提升农产品产业链和食品药品安全水平为目标,聚焦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突出瓶颈和痛点难点卡点,着力补短板、优服务、育市场、促融合、强支撑、严监管,努力推动冷链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减耗,全力打造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为促进产业转型、消费升级和民生改善提供保障,为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3e14a7db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6.png)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10.08•【文号】•【施行日期】2021.10.08•【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自然生态保护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10月8日)目录前言第一章发展背景第一节发展历程第二节发展基础第三节机遇挑战第四节重大意义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主要原则第三节战略定位第四节发展目标第五节战略布局第三章加强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建设第一节筑牢“中华水塔”第二节保护重要水源补给地第三节加强重点区域荒漠化治理第四节降低人为活动过度影响第四章加强中游水土保持第一节大力实施林草保护第二节增强水土保持能力第三节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第五章推进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第一节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第二节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第三节推进滩区生态综合整治第六章加强全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一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第二节科学配置全流域水资源第三节加大农业和工业节水力度第四节加快形成节水型生活方式第七章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第一节科学调控水沙关系第二节有效提升防洪能力第三节强化灾害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第八章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第一节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第二节加大工业污染协同治理力度第三节统筹推进城乡生活污染治理第四节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第九章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第二节进一步做优做强农牧业第三节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第四节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第十章构建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第一节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沿黄城市群第二节因地制宜推进县城发展第三节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第十一章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第一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节构建便捷智能绿色安全综合交通网络第三节强化跨区域大通道建设第十二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第一节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第二节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第三节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第四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第十三章补齐民生短板和弱项第一节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第二节加快教育医疗事业发展第三节增强基本民生保障能力第四节提升特殊类型地区发展能力第十四章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第一节完善黄河流域管理体系第二节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第三节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第四节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第五节健全区域间开放合作机制第十五章推进规划实施第一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第二节强化法治保障第三节增强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第四节完善规划政策体系第五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贺兰山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石嘴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石嘴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f289554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c.png)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石嘴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3.02•【字号】石政办发〔2022〕18号•【施行日期】2022.03.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石嘴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石政办发〔2022〕18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市属国有企业:《石嘴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3月2日石嘴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时期,也是石嘴山市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综合竞争力、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机遇期。
为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构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造西北地区特色鲜明的工业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区域性大宗物流枢纽中心,建成覆盖宁北及毗邻地区的消费中心城市和服务经济中心,根据《石嘴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发展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呈现出“发展规模稳步扩大、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的态势,为“十三五”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十四五”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贡献日益突出。
“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对全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居民幸福感等方面贡献突出,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惠民生的主渠道和新增就业的容纳器。
2020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5.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5.2%,比2015年提高1.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9.2%,完成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达35%。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f51ebb80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5.png)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2.18•【字号】•【施行日期】2021.0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纲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重要指示要求,以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引领,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时期青岛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了2035年发展宏伟蓝图,符合青岛实际,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纲要》精神,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好《纲要》,为顺利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建成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而努力奋斗。
青岛市人民政府2021年2月18日目录第一章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开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征程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第二节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第三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第四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原则第五节2035年远景目标第六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第二章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节点第一节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第二节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第三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第四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第三章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第一节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二节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三节建设人才荟萃的青春之岛第四节建设活力迸发的创业之城第五节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四章增强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推进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和组织方式变革第二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第三节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第四节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第五章发挥数字牵引作用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第一节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第二节建设数字经济新高地第三节建设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府第四节建设智慧互联的数字社会第六章昂起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建设高能级湾区大都市第一节共建山东半岛城市群第二节优化市域城镇发展总体格局第三节提升城市品质第四节构筑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第七章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第一节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二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三节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第四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八章促进人的现代化构建适配城市功能的人口发展格局第一节实施更加积极的人口集聚策略第二节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第三节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第四节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第九章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山海城共融的美丽青岛第一节系统修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第二节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第三节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第十章增强文化软实力彰显多彩包容的人文时尚魅力第一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第二节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第三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第四节发展时尚文化产业第十一章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第一节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节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第三节显著提高居民收入第四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五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十二章增强安全发展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岛第一节加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第二节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第三节强化经济发展安全保障第四节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第五节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第十三章深化市场化改革塑造高效青岛制度新优势第一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二节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第三节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第四节深化财税金融改革第五节推进国家级新区改革创新第十四章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凝心聚力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第一节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第二节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第三节广泛凝聚开拓奋进合力第四节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从2021年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8104112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1.png)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9.17•【字号】鲁政字〔2021〕168号•【施行日期】2021.09.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2021年9月17日山东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本规划依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旨在进一步加强战略引领、明确工作任务、细化政策重点,是指导今后五年全省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战略性、指导性文件。
规划中的自然资源是指全省行政辖区内的土地、海洋、森林、矿产、湿地等自然资源。
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目标定位,全面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以更加严格的制度深化耕地保护,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实施海洋强省突破,着力构建基础支撑、基础制度、科技引领、安全保障四大体系,精准履责、科学担责、奉献尽责,持续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在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上走在全国前列,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采取措施持续发力全面提升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水平
![采取措施持续发力全面提升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水平](https://img.taocdn.com/s3/m/aabb00cabd64783e09122bf9.png)
采取措施持续发力全面提升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水平作者:盛佃清来源:《前进》 2020年第4期盛佃清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黄河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出新要求,赋予新使命。
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切实担当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主动谋划、积极作为、高点定位,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化根之所系、魂之所在,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民俗民间文化资源异彩纷呈、旅游资源富集。
在黄河、太行、长城三大文旅板块中,以“黄河之魂在山西”为代表的山西文旅产业大格局升级版的提出,正是我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脉、推动黄河文化繁荣兴盛的生动实践。
如何通过保护好、传承好和弘扬好黄河文化,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党和国家给予山西的重大任务,更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山西担当和山西使命。
近年来,我省坚持守正创新,以全面深化文旅融合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旅板块的牵引带动作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是持续推动黄河题材艺术创作,擦亮黄河文化品牌。
以《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为代表的舞台艺术产生重大影响,推出以大型舞蹈史诗《黄河》、歌舞剧《天下黄河》《黄河情韵》《大河之东》为代表的一批黄河文化系列舞台艺术作品,设立采风基地、写生基地,举办黄河书画作品展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讲述黄河故事。
二是密切与港澳台以及对外文化交流,集中推介黄河文化。
发展黄河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的建议
![发展黄河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的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e69478b3f7ec4afe05a1df55.png)
2020年6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
自古以来,黄河水滋养着宁夏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今天仍造福于宁夏各族人民。
[1]7月2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润儿在自治区党委第十二届十一次全会讲话中强调,“发展黄河文化”“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
如何发展黄河文化,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任务。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一、要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根”与“魂”之高度来认识研究宁夏的地域文化黄河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前就被古人尊称为“四渎之宗”“百泉之灵”。
150万年前,从西侯度猿人开始,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息繁衍,从此黄河文明在汇集吸纳各地区、各民族所创造文明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最终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直根系。
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在宁夏长397公里,约占黄河总长度的十四分之一。
宁夏黄河流域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占宁夏国土面积的96.4%。
在黄河流域9个省区中,宁夏是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
黄河,以其母亲般的包容与宽厚滋养着宁夏各族儿女,也以其不屈不挠、雄浑磅礴的意志塑造着宁夏独特的文化魅力。
黄河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也是文化之河、精神之河。
(一)宁夏是中华文明的“根”和源头之一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早期最主要的活动地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宁夏早期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中从器物、技术到制度、文化,。
同时,作为中华民族“魂”之所系的黄河文化,而发生在宁夏境内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则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走向和发展格局。
发展黄河文化,,要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区位为物质基础来梳理宁夏的历史文脉,从物质文明、精神文化提炼黄河文化在宁夏的表现,为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铸魂培基。
关键词:宁夏;黄河文化;根与魂;历史文脉;传承彰显区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21)02-0005-09作者简介:郑彦卿(1961—),宁夏石嘴山人,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战略意义。而在大黄河流域经济带和其经济区构建过 程中,城市群应该成为带动经济开发和文化的复兴的综 合增长极。四、 重新认识构建宁夏沿黄城市群的
价值:打造黄河文化传承与复兴的现代载体温家宝总理在 新近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重要经济区为 引擎,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西
部大开发的综合效益,并指出要支持呼和浩特、包头、 银川等经济区发展,培育宁夏沿黄经济区,要求其成为 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这
,城市群经济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文化特别是文化创新 的竞争力,而非传统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这样,如 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黄河文化的创新和
复兴,就需要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注入新的资本。 其中,引进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以知识为核 心的人力资本与创意资本极其重要。为此,一方面
,要通过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 强力现代绿色农业和绿色清真食品产业、现代旅游业和 文化创意产成山东半岛、中原、关中、 宁夏沿黄、兰州-西宁等沿黄城市群。未来10年特别是 “十二五”时期,大黄河流域的开发和发展
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十一五”时期,国家对沿海 地区和长江流域重点地区的开发布局已基本完成。在 “十二五”时期,对大黄河流域重点地区的开发和规
划必将成为国家区域规划的重点。这样,通过构建大黄 河流域生态经济带,着力推动欧亚大陆桥的建设,积极 促进大黄河流域经济带的一体化进程,就具有重大
冲击下,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的地域差异在南北之间稻 作文化和粟作文化、游牧文化之间的差异的基础上,迅 速形成了沿海文化与内陆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这
种影响发展到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共同推 动下,形成了我国沿海地区的三大经济核心区:长三角 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了协调区域经
济发展,近年来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 兴、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基础上,在努力构建既能够支 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又能够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的开发,要在强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围绕战略支撑产 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集聚城市群发展 所必须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其中,要以创新型
人才培养为核心,将宁夏大学建设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 为创意资本的积累提供支撑。由于黄河文化的生命力来 自于其高度的开放性、包容性,因此,要将开放
的宁夏、多彩的宁夏、和谐的宁夏作为你宁夏文化的符 号加以建设和宣传。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文化汇宁夏, 黄河文化兴宁夏!宁夏沿黄城市群应该作为我国
设中,宁夏沿黄城市群应成为其中一个核心增长极。城 市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城市群是现代文明的轴心。宁夏 沿黄城市在战略定位上首先要打黄河文化牌,不仅
要打传统黄河文化牌,更要打现代黄河文化牌,打黄河 文化创新和现代化的牌,即把宁夏沿黄城市群打造成集 传统黄河文化精华和现代黄河文化创新的载体和平
台。如果说,传统的黄河文化的创造力来源于农耕文化 和草原文化的竞争和融合,灌溉农业和都城的发展集成 了传统黄河文化的精华,那么,沿黄城市群的建设
实际上在跨省区和省区两个层面上,为宁夏未来10年的 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跨省区层面,呼-包-银经济区 的构建与宁夏、内蒙古、陕西近年极力推动
的“黄河河套生态经济区”的构建相一致;而在省区层 面上,宁夏沿黄经济区与近来宁夏强力打造的沿黄城市 群相吻合。这说明,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黄
河河套生态经济区将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兰州-西宁-格 尔木经济区一起,成为引领未来大黄河流域经济带上中 游地区的增长极,而在黄河河套生态经济区建
,应该成为古老的黄河文化实现传承的主体平台。宁夏 沿黄城市群,汇集了传统的黄河开发治理文化、农耕文 化、西夏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游牧草原文化、回
族伊斯兰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元文化,在城市群规划建 设,应该充分挖掘这些传统文化资源,重点将特色农业 及保健和清真食品产业,观光、度假、休闲、会展
等旅游业和以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 等发展成为战略支撑产业,有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的保护、开发和传承。但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
的政治、文化中心并没有迁出大黄河流域,只是实现了 黄河文化发展中从关中到中原、从中原到京津的中心转 移。因此,黄河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华文明统一的、
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的内核,正在于大黄河流域为其孕 育了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在于传统中国大黄河流 域独特的地理结构所赋予的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竞
争与融合的强大动力。三、 重新认识大黄河流域经济带 开发的意义:我国多极网络建构和未来十年重点开发区 域战略布局的重点近代以来,在西方海洋文明的
的多极网络结构,即在跨省区和省区两个尺度上,以城 市群为载体和增长极,构建以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等 快速综合交通为纽带的联系网络,形成经济效率和
空间公平双赢的地理结构。目前,可将我国区域经济分 成四大板块:珠江板块、长江板块、黄河板块和东北板 块。因此,我们需要在大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的战
略谋划上下功夫。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来看,大黄河流域需要形成京津冀、 山东半岛、淮海、中原、关中-天水、呼-包-
中心和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如果说,狭义的黄河文化 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耕文化,那么广义的黄河文化 就应从大黄河的概念出发,将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
草原文化统一纳入黄河文化体系。本质上,黄河文化之 所以富有生命力,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文化之间的 竞争和融合是其根本动力。过去,很多学者将从春
秋战国到北宋,看作是黄河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北 宋之后,看作是黄河文化迟滞与衰落时期,这明显是一 种狭隘的黄河文化思想。事实上,从元到清,我国
9.5万平方公里,而应是包括了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之后 的138万平方公里。因此,认识黄河,思考黄河,应该从 黄、淮、海共同组成的大黄河概念来思考
。二、 重新认识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农耕文化与草原 文化竞争和融合的产物黄河文化是产生于黄河流域的地 域性文化,它以黄河流域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
地理条件为基础。在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黄河文化是 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一直在中国多元 文化的发展中具领导地位,是中国多元文化的凝聚
多极网络结构中大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的一个重要战略 支点来进行定位,强化其在黄河文化传承和创新上的职 能,不仅要在经济上成为宁夏和黄河河套地区的增
长极,更要成为引领大黄河生态经济带黄河文化创新和 现代黄河文化建设的示范基地。
完!谢谢观赏,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向标
一、 重新认识黄河:大黄河概念的提出从黄河在地质时 期和历史时期的影响及黄河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来认识 黄河,黄河流域覆盖的范围不仅包括现黄河自然
流域,而且还应包括其古冲积扇及古今黄河的影响区。 这样,就应提出一个大黄河的概念,把现黄河流域南侧 的淮河流域和北侧的海河流域纳入大黄河流域内,
其涉及的省区不仅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 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还应包括北京、天津、 河北、安徽和江苏。大黄河的流域面积就不仅是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