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网上教学心得
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反思琵琶行教学反思1《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
左迁:指降职、贬官。
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
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
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
命酒:派人整备酒宴。
悯然,伤心的样子。
恬然:安乐的样子。
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
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
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
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常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
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
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
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
《琵琶行》教学后记
《琵琶行》教学后记《琵琶行》是白居易乐府诗歌的代表作品,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对人才的压抑,主题深刻。
我教《琵琶行》把重点放在音乐描写上,通过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结合琵琶女和作者的身世,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一、抓住音乐描写,鉴赏诗歌艺术美1.设置教学情境。
课前播放《琵琶行协奏曲》,引导学生进入琵琶声乐的美妙情境中去。
课堂播放《琵琶行》的琵琶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主人公情感的跌宕腾挪。
课后播放林海的《琵琶语》,让学生结合修辞描摹出《琵琶语》带给聆听者的具体感受,检测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品味描写技法。
课文音乐描写分别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来表现无形的声音,把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融合起来。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感受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的高度统一。
无论是珠落玉盘还是花底莺语,白居易都善于运用平常的事物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使读者沉浸在琵琶女高超的弦乐弹奏中。
3.欣赏景物特征。
文中琵琶女的弹奏共有三次,第二次是课文描写的重中之重,第一次和第三次略写。
第一次描写中诗人以风物美来衬托离情别绪、贬谪失意,使人物活动的画面增添了怆然的色彩和悲凄的情调。
第二次描写中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无声效果来表现听众的陶醉以致流连忘返反衬琵琶女演奏技艺的不凡。
第三次描写中诗人先自述身世作为铺垫,以恶劣的居住环境配以良辰美景作为比照,流露出诗人困窘之境知音难觅的苦楚,从而为下文琵琶女激动的弹奏蓄势,为诗人的失声痛哭张本。
在教学中,我建议学生从景物特征的角度感受诗人和歌女的情感,鉴赏诗歌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
二、探究人物命运,感受诗歌形象美1.联系时代背景。
中唐时期是盛唐之后历经安史之乱的一个稳定期,诗歌内容更多了一层冷静的思考和对现实的理智判断。
因此,无论是白居易的被贬江州还是琵琶女的沦落江湖,都能流露出封建社会中志士艺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郁结。
《琵琶行》读后感
《琵琶行》读后感我最近读了一篇名为《琵琶行》的文章,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辞章,通过描写李白与李煜的琵琶才艺比拼,展现了琵琶音乐的魅力和艺术的追求。
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我不禁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琵琶行》以琵琶音乐为主题,让我对这种古老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文中,李白和李煜的琵琶技艺被形象地描绘出来,音乐的美妙和悲壮在诗中得以展示。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到音乐的力量,它能够传达情感,引发共鸣。
琵琶的声音仿佛在我耳边荡漾,使我陶醉其中。
我开始对琵琶乐器和古代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有机会能够亲自学习和欣赏琵琶的艺术。
其次,在《琵琶行》中,作者通过描写李白和李煜的琵琶才艺比拼,展现了艺术追求和人物性格的对比。
李白以其自由奔放、豪迈的风格和琴艺赢得了人们的赞赏,而李煜则以其悲伤、忧郁的情感和琴艺感动了众人的心。
两位艺术家的对决使我深思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主观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和表达方式,而艺术正是将这些情感凝聚在一起,借助各种形式来传达给他人。
在读完《琵琶行》后,我更加理解了艺术的包容性和多元性,音乐、诗歌等形式都能通过不同的艺术表达来展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进一步地,《琵琶行》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人的命运。
李煜作为北宋末年的一位皇帝,领导者,却被囚禁在殿中,无法为国家作出贡献。
他通过琵琶的演奏来发泄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表达对困境的无奈和痛苦。
这一点使我对人生的困境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人,每个人都会面临挫折和困苦,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发现生活的美好,表达内心的情感。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于我们面对困难时非常重要。
最后,《琵琶行》给我带来了审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白居易的诗词和描写琵琶的笔法都极富艺术感,读起来让人陶醉其中。
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琵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这让我意识到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超越时空,触及人的心灵,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琵琶行教学反思通用15篇
琵琶行教学反思琵琶行教学反思通用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教学反思1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两节半课时。
开始半节课(前半节课主要讲解上一篇课文没有完成的内容)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序言,通读全文,纠正字音等工作。
第二节课开始串讲课文,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串讲完第二段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然后让学生根据“前奏——轻重音交织——滑涩抑扬——高潮——尾声”的提示,对第二段进行分层次。
在串讲第二段时,同样提到了在“银瓶乍破水浆迸”之前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句子在文学手法上的需要。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别时茫茫江浸月”和“唯见江心秋月白”等景物描写的句子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第三节课,前半节课重点在于讲解《李凭箜篌引》并让学生思考、讨论《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不同点。
后半节课则在于简单地串讲《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这样的文章重点不在翻译(教师不能纠结于一些字词的讲解),而在于理解和体会。
所以,这样的文章对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没有好的语言感染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是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的,对琵琶女的遭遇,对白居易的现实,学生也就不会产生一丝的同情。
教师的讲解要富有感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语言中读出同情,学生才能体会同情。
这一点上,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不是做得非常好,虽然我尽量用语言去感染学生,但很明显,感染力不够,我能体会到学生已经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觉得程度不够,这个责任在老师。
在进行两篇文章音乐描写不同点的讨论时,我事先准备了大概六个要点,我教授的两个班级是两个层次的班级,1班属于第一层次,10班属于第二层次(全校共三个层次)。
讨论并不热烈,这可能和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有关(需要脑子真正去思考,不是闭着眼睛就能瞎说),当然这并不出乎意料,我课前曾预计是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点子上,然后我慢慢引导写出答案。
琵琶行课后反思
琵琶行课后反思阅读范文范本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写作触角,提高我们的文学眼光。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总结的写作规范,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些范文供参考。
琵琶行教学反思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
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一)教学要点: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
(二)过程设计: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
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
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琵琶行》教学心得
《琵琶行》教学心得作者:颜芬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11期内容摘要:中学语文古代诗词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等方面。
然而,目前古代诗词教学要达到这个目标有一定难度,传统的讲解方式普遍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总结对《琵琶行》的教学,依笔者之见,教师可以教学过程中融入想象或模仿因素,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古代诗词教学课堂充满艺术性与趣味性。
关键词:想象模仿参与课堂诗与思前言我国古代诗词语言精练含蓄,在有限的文字内,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
如何理会诗词意境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深掘诗词留白的想象空间,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感受诗词的情感、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怎样达到这一要求呢?直接的讲解诗词的知识不可行,教师可以适时融入想象或模仿因素,鼓励学生感受、描述别人做过的事情,让学生从情绪上参与课堂,借助想象让诗词作品里的情感如同学生身受。
一.思在诗的重要性。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
人以语言之家为家。
思的人们与创作的人们是这个家的看家人”。
在一切语言艺术中,诗是最为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这使得哲学家海德格尔一生致力于“诗意地栖居”,又说“必须有思,诗者的话才能倾听”,可见想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离开了思,离开了想象,诗歌就丢失了。
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作为人的一种思维能力,反映在教学中,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有个性、有创意地自由表达。
记得在一次教学中,讲到唐诗无意中提到王勃的《登鹳鹊楼》,要求学生想象当时诗人的登高望远的心情。
有的同学说诗人在登高之后看到太阳徐徐没入高山,兴尽之后,不免有悲来之感,面对滔滔江水会有夫子的“逝者如斯夫”的时光飞逝而壮志未酬之感,“更上一层楼”是一种自我的鼓励与安慰。
有的同学则说这首诗全是自信高昂的流露,因为“白日依山尽”可以理解为日光出来了,被大雾遮挡的高山逐渐清晰起来了,流水之下有巍峨高山,面对如此江山秀水怎么不叫人兴致顿起,更上层楼,这是个好男儿对未来前途的一片光明的自信。
《琵琶行》公开课有感
《琵琶行》公开课有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可见朗读对于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的作用。
其实检测学生一首诗歌学得好不好,只要看学生朗读得好不好便可知晓。
古人充分认识到朗读的作用,特别重视课文的朗读。
因而在古代学堂私塾里,书生朗朗,不绝于耳。
正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不仅是学堂里,就连平常百姓家也是常见黄口小儿,摇头晃脑吟诵着《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袁枚在《祭妹文》中深情回忆小时候和妹妹一起读书的情景:私塾教师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从以上情景可知,在古代,朗读是学生日日必备的功课。
明代李时勉为官时,鼓励学生朗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督令读书,灯火达旦,吟诵声不绝,人才盛于昔时。
可见读书能引导人才辈出。
鲁迅先生曾经也回忆过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的情景,师生同堂读书,何其投入!他说自己的文学功底则来自于当年的苦读与苦背。
从前人的实例中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历代教师与学生皆非常重视诗文的朗读,他们还认识到:朗读是提高文学修养乃至成才的诀窍。
而今天,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忽视了朗读这一环节,即使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也极少听到学生的朗朗书声了,就算有,也只是蜻蜓点水,教师把朗读仅当作学生认识诗歌生字生词的一个必要步骤。
大多教师在教读诗歌时,仅让学生读一遍即可。
他们认为只要学生读准了字音就万事大吉了。
对于教学大纲中的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则不屑一顾。
这种教学思想今天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在语文高考复习时,已经绝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了。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究其原因大概和现在的语文考试有关吧。
中考与高考试题中,没有明确考查学生朗读能力的试题设置,语文的考试也不同于英语考试,英语考试尚且设置了口语考试这一关,而语文考试不直接检测学生的朗读能力,所以很多老师就看准了这一点,急功近利。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让朗读这一环节退位于语文课堂。
他们认为:花大量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白费心机,又不能替学生在考试中挣分。
《琵琶行》教学心得
《琵琶行》教学心得《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佳作,诗歌描绘了一位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身的情感。
作为一位热爱古诗的教师,我有幸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这首诗的精妙之处。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在《琵琶行》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体验。
在《琵琶行》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为目标。
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引导学生逐步领略古诗的韵味。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我将教学大纲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诗人背景及创作意图、诗歌主题及情感、写作技巧及语言特色。
在授课过程中,我注重将学生带入诗中情境。
我运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绘出琵琶女的悲惨命运和诗人的感慨。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深刻内涵。
同时,我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交流讨论中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在分析《琵琶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时,我重点讲解了诗人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琵琶声和情感融为一体。
同时,我分析了诗歌的音韵、对仗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精妙之处。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讲解写作技巧时,有时过于侧重理论分析,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会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容易消化吸收。
通过《琵琶行》的教学经验,我认识到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情境,让他们在感受诗歌情感的同时领悟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为了在其他诗歌教学中推广这一经验,我会在备课过程中更加注重分析诗歌的情感基调和写作手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培养他们的古诗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古诗的魅力。
总之,《琵琶行》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精湛的写作技巧。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与改进,我相信自己会更好地传授这首佳作,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世界,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琵琶行体会(实用18篇)
琵琶行体会(实用1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琵琶行体会(实用18篇)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做出更好的改进。
《琵琶行》呈现诗意情感的教学感悟
《琵琶行》呈现诗意情感的教学感悟作者:石翠丽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9期石翠丽诗歌的形成结合了多种的特性,对于教材中选取的古典诗歌来说其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有很强的叙事性以及抒情性。
古典诗歌的存在就让现代的语文教育中可以不断地宣扬传统文化,让学生的情操得到培养。
让学生的情感更加的丰富多彩,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不断地了解中还可以让自身的语文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通过大量的在学生群体中对古典诗歌学习态度的调查,得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持有喜欢但学不会的状态。
古典诗歌在朗读时让人沉迷其中,但在对语调进行平仄分析时又特别苦恼。
学生们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总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在不断的给学生传输知识的时候,学生的表现却让教师大失所望。
学生在学习时,学习的反馈并不明确,在详细的讲述后依然对《琵琶行》的理解没有达到教师想要达到的程度。
有时会发现,经过理解性教学的结果甚至不如让学生进行考试的刷题,对重点的句子进行反复的考试突击,让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反复的练习。
但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时,发现这种教学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对《琵琶行》这首古诗词进行鉴赏。
为此教师对课堂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也记录了改革的过程。
一、设定合理教学目标当接触一首新的古典诗歌时,首先就要对其进行反复的研读,让自身可以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思想。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再对课程的目标与课时进行调整,在教学时也要尽可能的简单易懂。
结合所定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在划分教学课程时结合学时,对课程的整体进行划分。
在这种划分下,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缩短了教学时间与学习时间,这就对教师的备课难度进行了挑战,对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划分。
进行举例说明:在设定教学课程时,首先要让学生初步地了解诗词,写诗词的目的、诗词的内容、诗词的写作手法等;在这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自身的教学方式。
琵琶教学随笔
琵琶教学随笔《琵琶行》应该怎么做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下面是边肖精心编写的一篇关于琵琶教学的短文。
希望你喜欢!琵琶行教学随笔篇一我花了大概两个半课时教《琵琶行》。
开始半节课(前半节主要讲解前一节课文未完成的内容),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的序言,阅读全文,纠正发音等等。
第二节课开始,我们将依次讲课文,重点讲第二自然段的音乐描写。
第二段后,我们会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然后让学生按照“前奏——,轻重交错——,滑抑——,高潮——,结束”的提示划分第二段。
在第二段中,我还在“一个银花瓶突然被一股水流打破”之前的“在沉默中比他们在声音中说得更多”这句话中提到了文学技巧的需要。
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河流神秘地向满月加宽”、“我们看见白色的秋月进入河流的心”等景物描写句在表达感情中的作用。
第三节课,前半节课,重点讲解《李凭箜篌引》,让学生思考讨论《李凭箜篌引》和《琵琶行》在音乐描述上的区别。
下半节课我们简单讲一下《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这类文章的重点不是翻译(老师不能纠结于讲解一些单词),而是理解和体会。
所以这样的文章对老师的语言感染力要求很高,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让学生体会不到文章的内在魅力,学生对琵琶女的经历和白居易的现实也不会有丝毫的同情。
老师的讲解要感性,老师要先有同情心,学生要先用老师的语言读出同情,才能感受到同情。
在这一点上,我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没有做得很好。
虽然我尽力用语言感染学生,但显然感染还不够。
我可以意识到学生们已经知道他们应该同情,但我觉得程度不够。
责任在老师。
在讨论两篇文章中音乐描述的差异时,我提前准备了大约六个要点。
我教的两个班是二级班,一个班属于一级,十个班属于二级(全校三级)。
讨论不热烈,可能和问题的难度有关(需要大脑真正思考,而不是闭着眼睛瞎说)。
当然,这并不意外。
我本来期待上课前有人回答,结果回答不中肯,然后我就慢慢引导写答案。
但是,课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反思《琵琶行》教后反思犹记得大学时一次作业要求教学设计,或许仅仅是为了“标新立异”竟然选择了《琵琶行》,初生牛犊,丝毫未觉高中文言文有何难学难教难掌握,工作后亲身实践重新设计《琵琶行》,具体到课堂上才瞬间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上了《琵琶行》一课,感触颇多。
现反思如下:一、课堂安排设计1、早自习安排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故事的内容,为下文的分析打下基础,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
2、我是以总结的形式导入本课:千古流传的文章常常以典故的形式存活在民间,典故可能浓缩成名句或成语,所以中国历史常常以名句或成语的形式生活在民间。
举例:我们可能不清楚太古时期的历史,但我们知道后羿射日,盘古开天辟地,我们不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利益之战,但我们可能知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名句……《琵琶行》也是这样的名篇。
它浓缩成“美丽的绝唱——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音乐的绝唱——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知音的绝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个名句,然后分三个部分而展开。
3、“美丽的绝唱——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用换字法,换“千万”为“一”,换“始”为“就”,换“半”为“不”“全”,让学生表演,自己表演等等方式,让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妙,体会琵琶女的心思,体会这种娇羞含蓄,体会这种文字带来的状态美。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酒饮微醉处,花看半开时)4、“音乐的绝唱——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的描写是这篇的高潮,音乐描写的手法1、拟声词2、比喻3、正面、侧面4、想象、通感5、化虚为实,虚实结合6、典型意境、氛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经停止,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的沉静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听众忘情,如痴如醉,高超的技艺形成了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动的音乐结界!音乐是心灵的语言,音乐是沟通的桥梁,它把琵琶女与诗人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一起,成为精神上的知己,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
琵琶行教学反思15篇
琵琶行教学反思15篇琵琶行教学反思1《琵琶行》内容丰富,涉及到的知识点多,教学选择空间大。
其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句,以此切入教学,不但可以串联起全文的内容,还可以以此探究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
课堂教学会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基础上,有一个知识延伸。
《琵琶行》交待了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原因,却没有交待作者沦落天涯的原因。
另外,白居易的沦落天涯之恨,为何会通过一个迟暮美人来抒发?这些都是很好的探究方向,以此来对某种常见的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进行分类、总结学习。
整个教学思路是:从(个性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识却不曾相逢——不曾相识不成逢,最后回到(共性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由个性到共性,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闭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适用性,因此在分析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时,采用了“解字释义”与“结合具体诗句”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并且通过PPT,将相关问题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板书,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展示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一些教学操作与预先的教学预期出现出入。
一个是好的方面。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常常会因为一些偶发的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打开了一个新的教学思路,触发了新的教学灵感。
但是很多教学操作是不符合教学预期的。
首先,从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来看,一些知识点在讲授的过程中,前后顺序在逻辑上并不是太合适。
比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句赏析、内涵探究与鉴赏方法总结,它们之间的顺序出现了问题。
在拓展引申方面,有些知识内容太过于深入,学生不能理解。
比如,有关士大夫政治理想的内容,过于宽泛。
有些知识点所举的例子并不恰当,比如列举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诗人时,李商隐这个例子并不是太合适。
《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反思“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现在静下心来回忆一下,感受最深的是自己的教学方法还存在问题,在《琵琶行》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过分侧重于对字词的疏通文意的理解,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意境的体会。
本诗的欣赏重点应是整体感受,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音乐的美妙。
一、导入新课时应注重创设情境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大量有关浔阳江景色的图片,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使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到《琵琶行》所描写的意境当中。
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所展示的直观画面能迅速让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同时也抓住了文中的“月”景特点。
另外再辅以动听的音乐,我想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个兴趣,学生们才会深入到课文中去,去感受课文,去理解课文。
二、应注重学生的诵读我的学生是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因此,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疏通文意,理解诗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1)听读:注意字音、节奏、音乐;(2)自读:自查字典,疏通文意;(3)互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通过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我想学生应该对课文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在诵读的过程中配以《琵琶行》的曲子,这样能很快将学生带入诗境,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又活跃了课堂。
但在这个环节中,我的点拨还不够到位。
其实在学生互读、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诗中关键诗句的理解,并让学生模仿白居易的语言风格,在尽量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把诗中那未曾描绘出的人物形象地填补出来,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而我在这个环节上只是让学生自行解决并未深入下去。
三、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刘勰曾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诚然,教学若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构制的特殊意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那么教学的最大价值便实现了一半。
高中国语文《琵琶行》教学反思精选
高中国语文《琵琶行》教学反思精选高中国语文《琵琶行》教学反思精选《琵琶行》教学反思【1】今天教授《琵琶行》一课,第一节在34班上的时候,明显比较沉闷,总结这一课,教训如下:对于该诗的整体感知不够,上节课仅仅是让学生读了几遍,只是让学生读准字音,大致上了解诗的内容,但是不少诗句学生还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甚至误解的程度,比如“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一句,有些学生居然认为敲碎钿头银篦的是琵琶女,更让人哭笑不得是对于这两句居然有学生认为是为了表现当时琵琶女生活的奢华,证据是钿头银篦敲碎了,裙子弄脏了都不在乎!本来设计第一个环节是用理清该诗思路代替整体感知,理完思路后,进行音乐描写环节的赏析,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很多学生对于描写音乐的角度不知所云,究其原因是对于诗意的不理解,不知道说的什么。
因此进行的很困难,也很沉闷。
由此可见,进行扎实的整体感知对于理解课文分心课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这首叙事诗来说,弄清诗意是很重要的一步。
据此应该作出以下修改,首先,在第一个课时,正因诵读时,因该插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的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自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通过课下注释工具书或询问老师来解答,学生自读结束后再辅以提问个别难懂诗句的含义,那么理解诗意这个问题大约就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了。
其次,在处理理思路这个环节时,应该让学生没读完一节就进行一词概括,而不是第二个课时一上来就直接让学生概括,给学生再留点时间去读可以让他们加深印象,更透彻的理解诗意,还要注意不要急,不要替代学生思考,必要的提示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一直提示也就意味着学生并没有真正读懂,应该再给时间去读,假如替学生说出来那么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关于琵琶行这一课到底教些什么,也是比较疑惑的。
笔者设计的是,理清思路,分析音乐环节描写以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这种体裁表现音乐魅力的语文素养,体味作者与琵琶女之所以产生精神共鸣的原因,即二人都是天涯沦落人,都命运多舛。
因为在第一个班上时气氛沉闷,到了第二个班就临时加入了分析琵琶女形象这一环节,到了第三个班因为分析琵琶女形象这一环节让整节课变得很乱,有点思路不清,就变成按照写作顺序分析诗歌,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倒是容易得多,但是有点呆板单调。
《琵琶行》教学后记
《琵琶行》教学后记《琵琶行》教学后记阅读古典或外国作品,由于时间的久远,空间的广漠,学生常常有隔膜感,更有一些细节弄不懂了。
有人可能认为细节无关宏旨,其实也会妨碍对作品的整体理解把握。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消除隔膜,弄通细节,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创新的能力,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红楼梦》里有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用之于阅读也适宜。
世事,即家事国事天下事,不管大小无论好坏,从历史典籍到日常生活中婆婆妈妈的琐碎事,都应了解;人情,就是人之常情,亲情友情爱情,不同场合下人物应有的心情,也该了然。
如此去联系作品来解读,许多疙瘩都会迎刃而解了。
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训练,培根有句名言: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
试以《琵琶行》为例,教学中,学生提出不少问题:1、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为什么诗人被贬官司二年都能恬然自安,而偶然遇到琵琶女,一席话就让他有了迁谪意呢?2、“一曲红绡不知数”,是否听众给琵琶女的报酬?为什么不直接给钱呢?3、为什么要用“钿头银篦击节碎”?不可惜吗?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注解得很清楚:“梦中啼哭,搽了胭脂的脸上流满了一道道红色的(泪痕)。
妆,这里指脸上的`脂粉。
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
”而学生仍然有疑问:这琵琶女干吗睡觉也不卸妆呢?学贵有疑,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出学生是经过了思考的,有的问题很有一些难度,是我备课时都未考虑到的。
我把问题整理抄到黑板上,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开始都沉默不语,但看得出是开始了思考。
我提问:“白居易的‘恬然自安’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呢?”马上有同学翻开了工具书,一查:恬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有同学发言了:“白居易在序中虽然说他被官后‘恬然自安’,但是在诗中却又说‘我从去岁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琵琶行》网上教学心得
《琵琶行》网上教学心得诗文,尤其是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思、中华精神的体现。
字不虚设,句有章法,学习古诗文不仅是文学样本的借鉴,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的吸取,更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这些诗文以优秀的文化的传承塑造着国人的品格。
然而,由于词汇难度大、内容与学生生活分离、大量背诵和机械翻译,学生往往远离古诗词。
这次疫情所迫,网上授课成了一种普遍形式,网络的便捷和资料的丰富,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改进的契机。
高一语文组合作交流探讨,积极适应新形势,大家由不会直播到熟练运用,由单方面的老师传授到活跃的师生互动,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我们对《琵琶行》这首古诗教学也有了新的尝试。
利用在直播室等待上课的时间,我播放了歌曲《琵琶线》,这是去年在互联网上非常流行的由齐然和沈美林改编的高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优美时尚的旋律吸引了学生们。
事实上,演奏这首歌的目的是让学生改变一种形式,轻松地背诵。
下课后,我留下了另一个作业:把我录制的歌曲传给所有老师,下次在课堂上现场分享。
我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靠传承,一个学校的文化也要传承。
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要由一代一代的学生传承下来,才能形成一个学科乃至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
出于这个目的,下课后我收集了上届毕业生马伯昊和化美琪的作品,准备用它们示范激趣。
而这届00后也真的让我有些刮目相看,他们自信,敢于表现自己,晚上我便收到了学生们用"全民k 歌"配音演唱的作品,很用心,也很有水准。
这些反馈让我意识到,学生们不喜欢诗歌,但对传统僵化的学习形式不感兴趣。
我们能以更多的形式联系这些经典诗歌吗?我记得看了一些琵琶线的舞蹈视频,tiktok,非常美丽和经典。
所以我去收集。
事情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例如,汪洋的在线视频太难找到漂亮、长度合适、适合学生观看的视频。
一两个小时后,你可能只能找到一两个可以使用的。
但在学生认可的时刻,我认为这是值得的。
我还认为诗歌的学习是日夜浸淫,熏陶渐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网上教学心得
诗文,尤其是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思、中华精神的体现。
字不虚设,句有章法,学习古诗文不仅是文学样本的借鉴,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的吸取,更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这些诗文以优秀的文化的传承塑造着国人的品格。
然而由于字词的艰涩,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脱离,大量的背诵和机械的翻译,让学生常常对古诗文敬而远之。
这次疫情所迫,网上授课成了一种普遍形式,网络的便捷和资料的丰富,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改进的契机。
高一语文组合作交流探讨,积极适应新形势,大家由不会直播到熟练运用,由单方面的老师传授到活跃的师生互动,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我们对《琵琶行》这首古诗教学也有了新的尝试。
利用进直播间候课的时间,我给学生们放了去年网络上十分火爆的,由奇然、沈谧仁改编的高考必备篇目《琵琶行》歌曲,优美时尚的旋律一下吸引了学生,其实我放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换一种形式,容易背诵。
下课我又顺势留了一个作业:把自己录好的歌传给各位老师,下次上课时全年级直播分享。
我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靠传承,一个学校的文化也要传承。
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要由一代一代的学生传承下来,才能形成一个学科乃至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
出于这个目的,下课后我收集了上届毕业生马伯昊和化美琪的作品,准备用它们示范激趣。
而这届00 后也真的让我有些刮目相看,他们自信,敢于表现自己,晚上我便收到了学生们用” 全民K 歌”配音演唱的作品,很用心,也很有水准。
这些回馈让我认识到,学生们不是不喜欢诗文,而是对传统的死板的学习形式没有兴趣,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多一些形式来接触这些经典的诗文呢? 记得原先抖音上看过一些
《琵琶行》舞蹈视频,非常的优美古典,于是我去搜集。
事情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如汪洋的网上视频,想要找出唯美的,时长合适的,适合学生的,能够下载的视频太难了,一两个小时过去,可能也只能找到一两个能用的。
但在学生认可的那一瞬,我觉得这都很值得。
我还认为诗歌的学习是日夜浸淫,熏陶渐染的。
平时我就让儿子背些古诗文,让他感受古典文化优美的韵律和如画的语言。
在学《琵琶行》前,我让他利用三天背诵了全文,所以我灵机一动准备了两个视频,一个是我任教的 2 班的背诵小达人张文润的2 分19 秒的背诵视频,一个是由我9 岁儿子当天录制的 2 分20 秒的背诵视频,我要让它们激发高一全体学生来速背挑战,以此来完成诗文教学的另一个目标
背诵
第二节课上课前,我把学长学姐以及同学们的作品和两个视频展示给同学们,学生们果然兴趣大增。
对话面板上是学生们打上来的一行行的字,有的说:牛啊!好听! 有的说:我们班的。
我也想试试! 有的说:我都念不溜,怎么那么快呀?我老了,现
在的小孩都这么厉害吗?……学生们带着浓浓的意味进入了第二课时的学习。
抓住时机,在下课时,我利用两三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播放了抖音舞蹈视频,并留了另一个作业: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选择你喜欢的形式来演绎《琵琶行》。
晚上学生们发上来的作品五花八门,让老师们感到惊讶。
有朗诵,有歌唱,有三弦,有陶笛,有单簧管,有电子音乐,有竖笛,有电子琴,有吉他,有民族舞,有街舞,有书法,有绘画……更有张柏荟同学全程制作表演了皮影戏,诗文与传统表演艺术的结合,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这次的作业让老师们对同学们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学生歌原来唱得那么婉转悠扬; 文文静静的小女孩居然可以把吉他信手续续弹; 大大咧咧的小伙子,
舞蹈可以那么的刚柔兼备; 不显山不露水的女生,居然是个全能小才女; 成绩也许不突出的学生,却写得一手好字; 回答问题都轻声细语的学生可以那么字正腔圆的朗诵……
有的学生说为了把视频录好,她花费了两三个小时,我想这时候结果已经不太重要了。
这两三个小时里,她在诗词中涵泳浸润,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是她们与传统文化的一次亲密接触,也必将使其久久难忘。
诗文很美丽,传统文化很博大,我希望把我与诗文初见时的怦然心动,反复吟咏时的回味无穷,历经岁月后的感同身受传达
给学生,以优秀的文化来滋养学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更要通过这篇《琵琶行》的学习,让学生们知道,诗文不仅可以吟之于口,唱之于腔,更可以舞之于手,蹈之于足,奏之以器,书之于笔,画之于纸,最后摹之于脑,藏之于胸,然后立体的时代的传承下去,保持其精髓而又不拘泥于形式,创新的弘扬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
这次是尝试,也是个开始,在学习这条路上,让,我们与学生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