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第一章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说实话,读完《第二性》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又像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看遍了自己的影子。
书里的很多观点和描述,都让我对女性的处境和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
作者波伏娃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被塑造为“第二性”的种种现象和原因。
这让我想起了我身边的一位阿姨,她的经历就像是这本书的一个现实缩影。
这位阿姨是我妈妈的闺蜜,我们暂且叫她刘阿姨吧。
刘阿姨年轻的时候长得漂亮,性格也活泼开朗。
在那个年代,她算是很有想法的女性,一直梦想着能走出小县城,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
可是,家里人却觉得女孩子读太多书没用,早早地就给她安排了一门亲事。
对方是个家境不错的男人,但刘阿姨对他并没有什么感情。
结婚后,刘阿姨很快就生了孩子。
为了照顾家庭,她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出去闯荡的念头,每天围着孩子、灶台转。
她的丈夫呢,对家里的事很少过问,觉得挣钱养家就是他的全部责任,回到家就当起了“甩手掌柜”。
刘阿姨跟我妈诉苦的时候说,有一次孩子生病发烧,她一个人抱着孩子在医院跑上跑下,忙得焦头烂额。
而她的丈夫正在外面和朋友喝酒打牌,电话都打不通。
那一刻,她觉得特别无助和委屈。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阿姨为了家庭付出了一切,她不再注重自己的打扮,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她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眼神里也失去了曾经的光芒。
有一回过年,大家聚在一起聊天。
男人们高谈阔论着工作、生意,女人们则在一旁谈论着家长里短。
刘阿姨坐在角落里,很少插话。
我注意到她看着那些侃侃而谈的男人们,眼神里有羡慕,有无奈,还有一丝不甘。
后来,刘阿姨的孩子长大了,她想着出去找份工作,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
可是,她发现自己已经和社会脱节了太久,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她去应聘的时候,人家一看她的年龄和履历,就委婉地拒绝了。
刘阿姨无奈地回到家,面对丈夫的不理解和冷嘲热讽,她只能默默地流泪。
她跟我妈说:“我这一辈子,好像都在为别人活,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1这是一本虽然难啃但值得所有女性捧读的书!一转眼,我的不少女性朋友已经怀二胎,这使我感到某种迫切,仿佛大限临近,而我毫无准备。
婚姻,男人可以给我答案吗?就在我深感困惑时,我在一个女人那里找到了答案。
我没有去搞拉拉……只是读了她(波伏娃)写的书——被称为“女性圣经”的《第二性》。
试读《第二性》,我就感到它很不好啃,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本哲学论文集,总字数60多万,严肃且厚重,使无数读者迷失于其丰沛的内容,又深感每个细节都不可或缺。
作者冷静地分析了关于女人的一切,论证严谨,考据详尽,让我读着读着就想停下来重读一次经典语句,然后跪下感慨一声:太渊博,太深刻了。
除了波伏娃,从来没有人对女性进行过如此系统的论述,她使我感到:我从来都不了解自己。
这不是一本令人愉快的书,但这是女人们不该错过的书,它使我对性别的种种疑惑一扫而空。
波伏娃的知识储备太浩瀚了,她对女性的审视也远跳出自身的女性身份。
我会一遍一遍重读这本书。
我也把它推荐给真正对女性感到好奇,愿意一点点攻克它的人。
《第二性》读后感2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我是白痴》,这本书里的内容深深打动了我。
书中主角叫彭铁男,他是一个智力上有缺陷的人,也就是普通人口中的白痴。
他在班上,总是扮演被欺负的角色,男生老爱指使他做各种坏事,捉弄他,但他从不斤斤计较,而是一笑了之。
可是他也是的个特别善良的孩子,他的班上有一个孩子是跛脚,他们是好朋友,由于这个情况,跛脚上体育课就很吃力,特别是跑步。
考试对成绩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可是跛脚却不能完成,于是他就跑多几圈说是送给跛脚。
他想帮助别人,用他自己的方式,虽然他也不知道那样的方式能不能帮到别人。
但是他们心里充满了那份热情。
他诚实、快乐。
如果犯了错,他会一五一十地交待清楚,不会不承认。
每天他都要去给同学们打开水,每次路过操场时,他都会停下来,站在树下听鸟儿的叫声,他觉得鸟儿的'叫声很好听,有一只鸟儿的声音像英语老师,他会偷笑。
第二性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第一章:动物交配:生物学依据生物学不能回答:女人为什么是第二性。
一个令人感兴趣的事:人类是如何对待女性的。
第二章:性中心说:精神分析学的女性观认同某些事实,但同弗洛伊德与阿德勒所定义的完全不同。
我们将以存在主义理论来探讨女人,对她们的全部生存处境予以足够多的重视。
第三章:经济中心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女性观。
只有从人的生存全方位考虑身体、性生活以及技术条件对它来说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
第四章:游牧部落中的女人女人只能无条件地服从物种命运的交配,无发明。
男人借助超越动物的本能,创造,发明,借以证明生命并非男人的最高价值,以其存在超越了生命。
第五章:农业社会早期的女人虽然全部的占有和支配将把女性下降到如同物品一样,但在他眼中,女性依然有着难以理喻的魔力。
第六章:父权社会与上古时代父权社会里,男人彻底剥夺了女性的财产所有权和遗赠权。
只要家庭和私有财产世袭依旧作为社会基础,女人就将永远处于底层第七章:中世纪到18世纪的法国女人15到19世纪四百年中、女人法律地位没有太大改观、不过特权阶级的贵妇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第八章:后法国大革命时代:就业与从政需阅读全文。
第九章:梦想,恐惧与崇拜对象男人对女人复杂矛盾的情感,既是梦,又是恐惧与崇拜对象。
第十章:五位作家笔下的女人神话(一)令人恶心的面包:蒙泰朗并非是女人身下贱,他才蔑视他们,而是他总是蔑视女人,他才感觉她们如此下贱(二)阴茎的骄傲:劳伦斯(三)主的奴婢:克罗代尔(四)女人如诗:布勒东(五)现实浪漫主义精神:司汤达第十一章:神话与现实舍弃神话中女人的形象,不是为了破坏两性关系的戏剧性,而是为了将行为,感情和激情的大厦修建在真实的地基之上第十二章:小女孩(从第十二章到二十章主要讲了身份不同的女性的处境,在社会压力下的心理历程,以及社会对待女性的方式,可以选择性阅读)第十三章:少女第十四章:性觉醒第十五章:女性同性恋第十六章:少妇第十七章:母亲第十八章:交际女性。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是法国哲学家西蒙娜·波伏娃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书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揭示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性别问题。
本书以文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女性的身份和认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寻找解放女性的道路。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女性的地位被男性的视角所影响,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并未真正实现平等。
波伏娃认为,女性的性别是通过生物学决定的,而性别观念则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
女性的身份和认同是社会对女性强加的,而不是她们自己主动选择的。
波伏娃通过对女性历史、文化和心理的研究,揭示了女性的双重性。
她认为,女性既是自己的主体,也是被男性的欲望所支配的客体。
女性常常被定义为“他者”,她们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男性的需要和欢愉。
这种被动和从属的地位导致了女性缺乏自主性和自我价值感。
波伏娃认为,女性应该从男性的视角中解脱出来,找到自己的独立身份。
她主张女性应该走出家庭和社会的束缚,追求自己的事业和自我实现。
女性应该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寻找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
《第二性》对我来说是一部非常启发性的读物。
通过阅读该书,我深刻理解到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波伏娃的观点揭示了女性的被动与束缚,以及如何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改革来解救自己。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是,女性应该努力追求自身的独立和平等,不让传统的性别观念限制自己的发展。
我们应该摒弃“男性天生优于女性”的观念,重新审视女性的自我价值和潜力。
女性应该努力突破社会的束缚,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和权益。
此外,波伏娃的观点也提醒我,性别不应该成为评价一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的标准,我们应该摒弃对性别的偏见和歧视。
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被他们的性别所定义。
最后,读完《第二性》,我强烈感到了作为女性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发扬自己的优势,坚定自己的信念,为实现性别平等而奋斗。
每个女性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不断努力,为自己和其他女性争取更多的权益和声音。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在翻开《第二性》这本书之前,我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些表面和常见的观点上。
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思考领域,一个充满了对女性深刻洞察和剖析的世界。
波伏娃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沉思。
她指出,女性并非天生就是女性,而是被社会塑造成为女性的。
这一观点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我以往认知的夜空。
我开始回想自己身边的女性,我的母亲、姐妹、朋友,她们的行为、选择,有多少是出于自身真正的意愿,又有多少是受到社会既定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就拿我身边的一个例子来说吧。
我的表姐,从小就是个聪明伶俐、成绩优异的女孩。
她热爱科学,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在学校里,她总是积极参加各种科学竞赛,屡次获奖。
然而,当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家里的长辈们却纷纷劝她选择师范或者医学专业,理由是“女孩子学这些,以后工作稳定,又适合照顾家庭”。
表姐起初很坚持自己的想法,但在家人日复一日的劝说和压力下,她最终妥协了,选择了医学专业。
大学期间,表姐虽然也努力学习,但我能感觉到她内心深处的那份失落和不甘。
毕业后,她按照家人的期望进入了一家医院工作。
工作还算顺利,收入也不错,可她总是在我们聚会的时候,流露出对当初放弃梦想的遗憾。
她说,如果当初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去追求自己热爱的科学领域,哪怕道路艰辛,她也会觉得无比满足和快乐。
表姐的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定义,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她们的人生选择。
波伏娃说,女人是他者,是相对于男性主体而言的客体。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他者”的地位常常表现得如此明显。
比如在职场上,女性往往被认为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在晋升时会面临比男性更多的障碍。
这种观念并非基于女性的能力不足,而是基于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
再看看我们的日常生活,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温柔、美丽、顺从的,似乎女性的价值就在于她们的外貌和取悦他人的能力。
而在家庭中,女性仍然承担着大部分的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责任,即使她们同样有着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在读完《第二性》这本书后,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这本由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著的哲学著作,探讨了女性地位和性别问题,对我的触动极大。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让我对男女平等的现实和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通过波伏娃对女性的分析,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不平等待遇。
她以深入的调查和理性的分析,揭示了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歧视和束缚。
首先,在家庭中,波伏娃指出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女性的影响。
在过去的社会中,女性被视为家庭的保障者和母亲,她们被期望要照顾孩子、料理家务,而男性则扮演经济支柱和家庭决策者的角色。
这种传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和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使她们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附属品。
其次,在职场中,波伏娃论述了女性在工作环境中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待遇。
她认为,男性主导的社会容易将女性定位为弱势群体,对女性进行限制和歧视。
这使得女性在晋升、薪资和权力等方面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此外,波伏娃还揭示了社会对女性外貌的过分重视和对女性潜在能力的低估,进一步加剧了性别的不平等。
除此之外,波伏娃还探讨了女性在性别角色和性行为上所受到的限制和偏见。
她强调了性别的建构过程以及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和压迫。
她认为,社会赋予了男性更多的权力和地位,使得女性在性行为和生殖权益上受到压迫和束缚。
这引发了我对现实中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的深思。
综上所述,通过《第二性》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女性地位和性别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它教会了我要不断地追求自己的平等权益,要坚定地反对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同时,作为一名男性,我也应该积极关注女性权益问题,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深深地认识到了女性地位和性别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我希望自己能不断地思考和行动,为实现性别平等做出自己的努力。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公平和尊重,共同创造一个充满平等和爱的社会。
读波伏娃《第二性》有感(通用9篇)
读波伏娃《第二性》有感(通用9篇)读波伏娃《第二性》有感篇1《第二性》不是一本易读的书,书中的内容涵盖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学艺术、古代神话、历史、社会风俗等用以阐述女性问题的各领域内容,以及作者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哲学贯穿始终。
作为一部阐述女性问题的经典著作,它论述的全面性、客观性、以及高度和深度是迄今为止其他同题材的作品所不能及的。
女性想要了解女性处境的由,了解两性思想深处的化潜意识,就不得不读这本书。
我读的过程中,虽然许多的词句显得难以理解,那也是因为我的哲学思想储备有欠缺,但波伏娃通过现实以及学作品里的论据描述,令我常常感到"就是这样"的被她理解了。
《第二性》发表于七十年前,现在读仍觉得说的就是身边以及自己身上发生的现象一样。
仿佛一位智者说出了你隐秘的想法、懂得你是如何成为这样的,懂得你的困境,告诉你要超越自身。
然而最不寻常的是,这位智者是一位女性,她经历过女性的处境,她用思想与行动超越了自身。
可以从书中提炼的一个观点是:"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她在社会化中的处境使她变成了"女人"从生物范畴说,激素的作用决定了女人的体质。
一般说,女人比男人矮小、体轻、骨骼更纤弱、骨盆更宽大、脂肪形态更圆润。
女人的力量大约是男人的三分之二,肺活量要弱一些,气管和喉咙要小些,因此也带声音的不同。
女人的甲状腺比男人发达,再加上卵巢分泌激素对植物神经系统产生作用,使女人情绪起伏,容易心跳、脸红、流泪、狂笑。
女人天然接受仿佛外强加于她身上的青春期和更年期危机,每月的诅咒,长时间的妊娠、痛苦和危险的分娩,疾病、事故,是所有雌性哺乳动物中,为履行物种生殖职能而付出成本最高的。
如果将女人与男人相比较,男人便显得有优势得多,男人的生殖不影响他个人的生存,没有危机和事故。
总体而言女人同男人活得一样长,但有不少时期,女人不能支配自己。
这些生物学论据体现了女人处境的一个本质因素,因为身体是我们控制世界的工具。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波伏娃的《第二性》,这本书就像一个威力十足的炸弹,在我的思想世界里炸开了花。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说实话,有点晦涩难懂。
但耐着性子读下去,却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关于女性的、从未被如此深入剖析的世界。
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女性被视为“第二性”并非天生如此,而是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
聚会上,大家聊得热火朝天,话题从工作到生活,从电影到旅行。
然而,当聊到某个关于科技的专业话题时,一位男士开始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这时候,我的一位女性朋友也忍不住插了几句嘴,提出了一些很有建设性的想法。
可奇怪的是,她的话并没有得到像那位男士一样的重视,甚至有人直接打断她,说:“哎呀,女孩子懂这些干嘛?” 那位女性朋友顿时面露尴尬,不再说话。
当时的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为什么仅仅因为性别,女性的观点就可以被轻易地忽视或者否定呢?这难道不正是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的体现吗?女性在这样的场合中,似乎被默认不应该对这类“高深”的话题有深入的理解和见解。
再想想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
在学校里,老师常常会鼓励男生要勇敢、要有领导力,而对于女生,则更多地强调要乖巧、要文静。
玩游戏的时候,男孩子总是被赋予“英雄”“领袖”的角色,而女孩子则常常是等待拯救的“公主”。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是不是在一开始就给了男女不同的定位,从而让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接受了自己“第二性”的地位呢?还有在职场上,女性面临的困境也不少。
怀孕生子往往会被视为职业发展的绊脚石,同等条件下,晋升的机会可能更多地倾向于男性。
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姐姐,她工作能力超强,业绩也非常突出。
但当有一个重要的升职机会来临时,公司却选择了一位能力稍逊一筹的男性,原因仅仅是担心她怀孕后会影响工作。
这公平吗?显然不公平!可这就是现实中存在的对女性的偏见和不公。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读罢《第二性》,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整个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波伏娃在书中的观点犀利而深刻,她对女性地位和处境的剖析让我看到了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
就拿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来说吧,我有次在商场逛街,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在一家服装店里,一对情侣在挑选衣服。
女孩子兴奋地拿着一件漂亮的连衣裙,在镜子前比来比去,脸上洋溢着喜爱之情。
她转头看向男朋友,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得到他的肯定。
可那男生呢,皱着眉头,一脸嫌弃地说:“这裙子太花哨了,不适合你,而且这么短,穿出去像什么样子。
”女孩子的笑容瞬间消失了,她放下裙子,默默地跟着男生走向了其他区域。
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男生可以这么轻易地否定女生的选择?是因为他真的觉得不好看,还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所谓的“女性应该有的样子”的刻板印象在作祟?这让我联想到了《第二性》中提到的女性在社会中被定义和塑造的种种方式。
在我们的社会中,似乎总有各种各样的标准和规范来约束女性的穿着、行为和思想。
女性如果打扮得漂亮,可能会被人说是“花瓶”,只注重外表;如果穿着朴素,又可能被认为不懂时尚,没有魅力。
而男性在这方面的压力似乎就小得多,他们的穿着和形象往往有更大的宽容度。
再说说职场吧。
我有个女性朋友,工作能力特别强,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有一次公司有个重要的项目,她自告奋勇地想要担任负责人,可领导却有些犹豫,说这个项目压力大,怕她一个女孩子扛不住。
最终,这个机会给了一个能力不如她的男同事。
她跟我抱怨的时候,委屈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女性能力的偏见和不信任吗?就像波伏娃说的,女性在职业发展中常常面临着各种隐形的障碍和不公平的待遇。
还有家庭方面,很多人觉得照顾家庭、做家务、带孩子就是女人的责任。
我邻居家的姐姐,本来有着很好的事业前景,可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不得不放弃了工作。
每天忙里忙外,累得不行,可家里人有时候还不理解她,觉得她不就是做做家务、带带孩子,能有多辛苦。
《第二性》读后感_《第二性》读书心得范文
《第二性》读后感_《第二性》读书心得范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大学生《第二性》读后感【一】要参透一本书,应该先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等,这样才更有助于加强对作者作品的理解和体悟。
所以为读第二性,我先搜集了一些关于波伏娃的资料和书的写作背景。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1986.4.14),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意志、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成为西方女人必读之书。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是人类求索中的女性哲学,向所有的读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提示了当代妇女面临的问题:生命的自由、坠胎、卖淫和两性平等。
既是当代妇女问题的探寻,也是历史与永恒的品味。
波伏娃还将自己作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第二性》这本书为何颇受争议。
凯特.米利特以及陶丽.莫伊在他们的著作《西蒙娜.德.波伏娃》中讲到:“这本书很危险,像是一个报警器。
它让你不仅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女大学生,也想成为破窗而入的坏学生。
”对许多人而言,这是一本关于“女权主义”的书。
西蒙对女性主义的重要贡献,在于把它从一种理想主义引向文化解析。
首先,书名“第二性”观点鲜明的指出了女性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
这点很重要。
因为即便当今,很多女性未曾意识到她们生活在男权制定的规则里。
第二,指出这种被支配的地位不是天生注定如此。
尽管有生理的原因,但并不具有决定性。
经济上的依附性更为重要,社会风俗法律道德等施加给女性的限制和枷锁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
也谈“女性问题”——《第二性》读后感
也谈“女性问题”——《第二性》读后感关于女性问题,研究者众多,西蒙·波伏娃是其中的佼佼者。
西蒙·波伏娃,190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第二性》是她女性主义研究的代表作,值得后人不断学习和解读。
一、《第二性》的内容笔者所读的《第二性》分两册,第一册分为命运、历史、神话三部分。
波伏娃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探讨使女性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起源。
生物学方面,她追根溯源,论述了生物的进化过程,从女人的月经、生育、更年期等痛苦的过程指出,由于生物属性,女性对物种更有附属性,但这只能说明男女两性存在生物差异,不足以说明为何在社会认知上女性被认为是“第二性”、是低于男性的。
精神分析学方面,她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太过机械,因为弗洛伊德太强调“性欲”(即“力比多”),不关心女性命运,用“情结”来论证女性天生低于男性,其学生阿德勒提出,小女孩由于缺乏而羡慕男性生殖器,天生就有“自卑情结”,这些论断既先验又武断。
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波伏娃赞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描述的,女人的生存取决于社会和经济的状态,但又认为单单从“经济人”的角度去分析女人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私有制并不一定导致妇女被压迫,消灭家庭也不一定能解放妇女。
女性和孩子之间的天然联系,确实也是男性不具备的。
不重视男女之间的差异、将所有人一概而论的阶级分析法,确实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在神话方面,她对不同时期五位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剖析,他们分别以独有的方式反映了不同的集体神话(或者称为“集体意识”):男性为确立自我,采用各种手法将女性等同于肉体,定义为“他者”。
第二册分为成长、处境、辩解、走向解放四部分。
关于女性的成长和处境,波伏娃举了很多心理学案例。
可能是翻译的原因,也可能是时代或文化背景的差异,其中很多例子确实非常超出笔者能想象和共情的范围。
笔者认为,波伏娃想要表达的是女性从小就被区别对待。
人们对待女孩更温柔呵护宠爱,对待男孩更倾向于让他自己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即“摔打着”养。
《第二性》读书笔记1000字
《第二性》读书笔记1000字第一部分:事实与神话。
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找出女性沦为他者处境的起源。
生物学:从男女两性的生理结构差异和繁衍后代分工这两个角度来证明女人并非劣于男性。
(但她并没有深入研究),实际根据遗传学,男性在繁殖过程中并不是一种必须的,因为最初的物种繁殖都是母性繁殖,通过细胞的自身分裂来完成,不需要异性的存在。
雄性在物种延续过程中,他必须借助女性的身体,且精子产生数量远远大于女性,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男性可以扩大自身得以延续后代的几率,妻妾成群,优胜劣汰,从而雄性具有先天的侵略性。
而女性由于遗传学上的先天优势,表现出永恒,安稳的性质。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处于被动状态。
因此,男性必须发明,创造,战斗,以及完善自己才能取得优势,而女性则由此沉默,成为战利品。
用生物学观点去分析,目的是打破“男性天生优于女性”的愚见。
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是仿照男性的例子来定义女性,只有男人被定义为人,而女人被定义为女性,所以每当女人作为人行动时,就会被说成是模仿男性。
比如,他认为女性存在“阴茎妒忌”,正因为女人与生俱来的这种残缺性,注定了低于男性的命运。
因此,从阴茎妒忌出发,由男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直接复制定义女孩子的厄勒克特拉情结,而这并非是根据女性性欲的特点出发,因此恋父情结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情感性质。
以此来解释女性比男性差,有失偏颇。
显然,弗洛伊德主义和阿德勒主义并未意识到父权制压迫是一个社会层面的问题,正是社会文化赋予了阴茎特殊的意义,让男人产生优越感。
所以弗洛伊德关于阴茎妒忌造成女性天性是劣等性的说法不可靠。
第二部分:历史与神话。
东西民族中,从原始社会,中世纪,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世纪揭示女性地位的演变,以及男性是如何创造女性的神话。
,其中以蒙泰朗,戴.赫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司汤达的创作为典型。
第三部分:成长与处境。
通过女性一生的各个阶段可能会经历的处境作出判断,以及这种处境对女性一生所造成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第二性》读后感1500字_读后感_模板
《第二性》读后感1500字_读后感_模板《第二性》读后感1500字童童爱美丽这是一本女人的圣经,是一本女人必读的书。
这本书看了很久,十年前大学校园里囫囵吞枣地读和现在经历结婚生育后的读,完全是两种感受,十年前觉得作者写得什么玩意,这么晦涩难懂,十年后发现她是一个冷静的智者,精辟犀利。
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男人是主要的,社会把第一性给予了男人;女人是次要的,女人从属于男人。
男人是主体,女人是客体;女人对男人,类似于黑人对白人。
女性是第二性,排除在男性以外的”他者”.权力归于男性,女性仅仅是附庸。
附庸的庇护来自权力,歧视也来自于权力。
导致这个结果是多方面的,女人除了生理原因,要经历妊娠,痛苦而危险的分娩过程,每月大姨妈外(女人对这种不适的关注加剧了她的不适),还有很多历史和社会的原因。
作者分析了女人的各个时期(童年、少女、已婚女人、从成熟到老年),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女人(女同性恋、妓女、自恋的女人、恋爱的女人、虔信的女人、独立的女人)的各种特点。
男女有别,作者用犀利的话语说出了这些差别,让女人们警醒,时刻提醒自己的软弱,并避免陷入灾难。
”男人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在于她受到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
”人们就是这样抚养女人,从来也不教导她亲自承担生存的必要性;她便随波逐流,依靠保护、爱情、援助、他人的领导;她让自己受到迷惑,希望能够什么事不做,便实现自己的存在。
””男人很容易逢场作戏,这足以平息他的肉欲,男人即使享用了恩惠,也对”委身的女人”投以蔑视,这种蔑视仍使很多女人陷入恐慌。
””一个女人很容易去爱””女人自欺的把欲望当爱情,把爱情当宗教”,女人容易自欺欺人,活在自己内在性的虚幻中,假想中。
而男人更愿意活在进攻中,现实中。
男人快感后产生的是释放,女人快感后产生的是依恋。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一)@火猴将近一个多月才读完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
期间恰好追了HBO新出的一部mini剧,澳大利亚作家莉安·莫亚丽提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谎大事》。
追完觉得不过瘾,于是有买回原著读了一遍。
和《第二性》一样,《小谎大事》也是一部女性题材作品,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才会让好久不写读书笔记的我写下这篇读后感。
《第二性》包括I、II两部,I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和女性神话在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来分析女性的处境;II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研究女人在出生、青春期、恋爱、结婚、生育到衰老各个阶段,以及在农妇、女工、妓女、明星或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中的真实处境。
大概只有女性看这本书才能做到跟作者有强烈的心理共鸣吧,而且还必须得是人格、经济独立的女性,只要这样的女性才会和波伏娃一样,面对性别歧视的种种不公,会思考到底为什么女性是次于男性的第二性。
如果说身为女性是一种悲哀,那么更悲哀的事情大概就是身为女性而感觉不到这种悲哀。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女性地位并非一直低于男性地位,母系社会也曾一度繁荣。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今女性处于劣势的地位呢。
身体是一种处境,是我们对世界的掌握和我们计划的草图。
从人类起源开始,生理上的优势确立了男性是至高无上的主体,而女性只能扮演他者。
女性生来就比男性弱小,女性的力量小,红血球少,肺活量也少,这些先天的生理因素不能被抹杀,但这些事实的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
怀孕、分娩、月经都会削弱女性的工作能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分析过,各个资产阶级能形成联盟的原因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而女性的利益那么与原生的家庭相连,要么与丈夫的利益相连,因此很难形成维护女性权益的共同体。
女性成年后是否会人格独立、经济独立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原生家庭的教育。
也正是因为很多父母抚养女儿只是为了让她结婚,并不鼓励甚至抑制她的个人发展。
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女性成年后往往只会期待从Mr.Right那里获得财富和幸福,而不是独自尝试困难而不一定成功的成功。
《第二性I》有感
《第二性I》有感刚开始接触这本书不懂,首先不懂的就是名字。
因为至少在我知识所及的历史里,一直都是用男性女性互称,从未对性别进行过第一第二的排序。
但看着目录,从命运到历史到神话,我又充满着兴趣,于是我便开始读起来。
然而读下去却并非想象中那么有趣,以及容易。
我不得不承认,波伏瓦确实是个大师。
行文很流畅,结构紧凑,逻辑严密,构思系统;由开篇到结尾,枕籍经史,纵横百科,博引旁征,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到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神话到文学作品;意境大,气势磅礴。
让思想飞跃,只是飞得太快,很多时候都得回头再联系前后文整理一遍。
背景宏大,让我想起大一时兴致勃勃地冲到图书馆哲学类书箱前,随手拿起一本阅读时的那种莫名与空白。
在网上先看了《第二性I》的介绍才知道,这本书已经出了很久了,在女性主义领域意义深远。
给自己思想预一下热,再次翻开,终于有些所以然了。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这句话似乎就是整本书的核心了。
完整点应该是“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后天才成为女人的,那么女人是怎么成为女人的,在成为女人之前又是什么呢?”它似乎并没有在特别的强调女性的特质,而是在表达其实两性是相似的而非大不同。
书的第一部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两性,分析的是两性的相似而非不同。
在生物学的部分还用了特别多的引证,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进入繁殖期时的分工,雄狮要出去为母狮捕食,雄蛛和雄螳螂得成为另一半的餐点等等。
而在那之前,它们两者是类似的,仅凭繁殖期时的不同来界定二者,实在不妥。
说来也确实是这样,动物界一直都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为了生存,无论雌雄,都得自己去努力觅食,在生存能力上不应该有太大的差异。
母狮在怀孕期间是不能招惹的,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人类生命开始时也存在类似动物界的两性相似。
一个男婴和一个女婴,如果没有大人的培养,任其发展,它们的特质也会是类似的。
只不过当他们发展到了某位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认同阶段的时候,那种类似可能就会消失。
女性必读书籍《第二性》读后感精选三篇
女性必读书籍《第二性》读后感精选三篇女性必读书籍《第二性》读后感精选三篇导语:这是一本女人的圣经,是一本女人必读的书。
下面是有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这部著作的读后感,以供大家更好的理解这本书中作者的思想!欢迎阅读!【第一篇】将近一个多月才读完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第二性读后感。
期间恰好追了HBO新出的一部mini剧,澳大利亚作家莉安·莫亚丽提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谎大事》。
追完觉得不过瘾,于是有买回原著读了一遍。
和《第二性》一样,《小谎大事》也是一部女性题材作品,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才会让好久不写读书笔记的我写下这篇读后感。
《第二性》包括I、II两部,I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和女性神话在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来分析女性的处境;II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研究女人在出生、青春期、恋爱、结婚、生育到衰老各个阶段,以及在农妇、女工、妓女、明星或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中的真实处境。
大概只有女性看这本书才能做到跟作者有强烈的心理共鸣吧,而且还必须得是人格、经济独立的女性,只要这样的女性才会和波伏娃一样,面对性别歧视的种种不公,会思考到底为什么女性是次于男性的第二性。
如果说身为女性是一种悲哀,那么更悲哀的事情大概就是身为女性而感觉不到这种悲哀。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女性地位并非一直低于男性地位,母系社会也曾一度繁荣。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今女性处于劣势的地位呢。
身体是一种处境,是我们对世界的掌握和我们计划的草图。
从人类起源开始,生理上的优势确立了男性是至高无上的主体,而女性只能扮演他者。
女性生来就比男性弱小,女性的力量小,红血球少,肺活量也少,这些先天的生理因素不能被抹杀,但这些事实的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
怀孕、分娩、月经都会削弱女性的工作能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分析过,各个资产阶级能形成联盟的原因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而女性的利益那么与原生的家庭相连,要么与丈夫的利益相连,因此很难形成维护女性权益的共同体。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读完波伏娃的《第二性》,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又像是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走了一遭。
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波伏娃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那种剖析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这个之前对女性问题只有一知半解的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就拿书中提到的女性职业选择来说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女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一些特定的观念,比如说,当老师、当护士,因为这些职业被认为是“适合女孩子的”。
而像工程师、科学家这类职业,似乎就默认是男性的领域。
我有个表妹,从小就特别喜欢数学和物理,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可是到了高中分文理科的时候,家里人都劝她选文科,说女孩子学理科太辛苦,以后不好找工作。
表妹当时很纠结,一方面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是家人的压力。
最后,她还是选择了文科。
现在想来,这不就是社会对女性职业选择的一种无形的限制吗?还有关于婚姻,书里的观点也让我感触颇深。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女人结婚生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仿佛这是她们人生的唯一归宿。
我有个闺蜜,结婚后就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照顾家庭。
一开始,她觉得这是为了家庭的付出,是值得的。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自己失去了自我,每天围着孩子和家务转,和老公的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
她想重新出去工作,找回自己的价值,却发现已经和社会脱节了,很难再融入职场。
这让我不禁思考,婚姻对于女性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幸福的保障,还是自我的束缚?再说说外貌吧。
社会对女性的外貌要求真的是太苛刻了。
女明星们稍微胖一点就会被媒体大肆报道,女孩子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身材”,节食、减肥,甚至不惜去做整容手术。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去逛街,看到一个女孩子在试衣服,她明明身材很匀称,可还是对着镜子一脸的不满意,嘴里嘟囔着“太胖了,穿什么都不好看”。
这让我觉得很悲哀,为什么女性要如此在意别人的眼光,为了迎合社会的审美标准而折磨自己呢?波伏娃在书中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我翻开了波伏娃的《第二性》。
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没想到却被深深吸引,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书中对于女性地位和处境的剖析,让我感触颇深。
波伏娃认为,女性并非天生就是女性,而是在社会文化的塑造下成为了女性。
这一观点真的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真实例子来说吧。
我有个表姐,从小就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女。
学习成绩优异,听话懂事,家务活也样样拿手。
可到了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家里人却都觉得女孩子嘛,读个师范或者会计就挺好,稳定又轻松。
表姐自己其实对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在家人的轮番劝说下,最终还是选择了会计专业。
大学毕业后,表姐顺利进入了一家企业做会计。
工作几年后,家里人又开始催婚,说女孩子年龄大了就不好找对象了。
于是,表姐开始频繁地相亲。
在相亲过程中,她遇到的那些男士,一上来就会问她工作稳不稳定,能不能照顾好家庭。
好像对于女性来说,工作只是一个附属品,家庭才是最重要的。
表姐在这种压力下,匆匆结了婚。
婚后,很快有了孩子。
为了照顾孩子,她不得不放弃了升职的机会。
而她的丈夫呢,却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只要负责赚钱养家就行了,家里的事一概不管。
表姐每天忙得像个陀螺,白天上班,晚上照顾孩子、做家务。
我去她家看望她的时候,看到她一脸的疲惫,真的很心疼。
记得有一次,表姐跟我诉苦说,她感觉自己完全失去了自我。
曾经那个有梦想、有冲劲的女孩不见了,现在只剩下一个为家庭默默付出的主妇。
她说她也想过改变,可周围的环境似乎都在告诉她,这就是女人的命。
联想到《第二性》中的观点,表姐的经历不正是社会文化对女性的塑造和束缚吗?从小到大,从选择专业到结婚生子,表姐都在按照社会给女性设定的轨道前行,很少有机会真正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像表姐这样的女性呢?我们总是听到“女孩子数学不好很正常”“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样的言论。
这些看似无心的话,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性的自我认知和发展。
「第二性」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二性」读后感心得体会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合卷本)》《第二性I》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最后,《第二性(合卷本)》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第二性(合卷本)》《第二性II》副标题为“实际体验”,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童年、青春期、性启蒙时期、婚后、为人母和步入老年后)进行正面考察,同时对她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同性恋、成为知识分子、明星、妓女或交际花等)作出判断和评价,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处境及其性质。
作者还分析了自恋女人、恋爱女人和虔信女人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最后提出了女性走向解放的道路就是成为独立女性,也强调了只有当女性经济地位变化的同时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第二性(合卷本)」读后感心得体会双第一性才有和谐社会读完此书,非常佩服甚至仰慕波伏娃:她具有深邃的哲学思想;她有尖锐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她有无限开阔的视野和心灵;她的思想和阅读的深广涉及各个文化领域,古神话、生物学、社会学、历史学、精神心理学、文学、艺术,随便哪个片段都有深刻丰富的内容和含义,这些内容不是虚构的,它们是史实、事实,她引用真实日记、文学作品、医生手记、多领域多种人的叙述和谈论,她旁征博引综合大量的信息,却处处闪耀着她自己思想的光辉,她理解、分析、解剖社会、男性和女性,得出一个如此明晰的结论:几千年来,人类的感情生活如此复杂混乱,男人和女人如此不快乐如此痛苦,男人尤其是女人的各种古怪甚至变态的心理疾患,都源于一个真相:女人是第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出自我
我总是习惯于从书的第一页开始阅读,对于《第二性》,也不例外。
在这,我就谈谈我看完第一章后,在还没受到波伏娃其他思想的影响之前的感受吧。
不过我可以确定一点,这是一本给我很大震撼的书,我将好好研读。
在第一章中,波伏娃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了女性的处境,女性的生育和抚养幼儿等这种所谓的“内在性”限制了她的“超越性”,使她成为“他者”、“第二性”。
因此,波伏娃认为男性是外在的、超越性的自我;女性则是自在的、内在性的自我。
女人是什么?生物学上把她定义为“雌性”。
波伏娃认为:“‘雌性’这个词之所以是贬义的,并不是因为它突出了女人的动物性,而是因为它把她束缚在她的性别中。
”男人几乎把所有关于“雌性”的形容词都抛到了女人身上,诸如“懒惰、狡诈、无情、愚蠢”等等。
生物学上的原因在女人的经历中起着头等作用,是构成她的处境一个基本要素,为女人确定了一个固定不变的、不可避免的命运。
但生物学不可能回答我们这个问题:为什么女人是他者?实际上,这个社会在“她”出生时变把她定义为“女性”,而在她之后的生活中,她更多的是在尝试接受这种身份,接受这种社会规则。
就像是一道判断题,社会告诉你——你是女性。
当然,你有权进行选择,如果你选择“正确”,那么你就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否则,你就是社会上的异类,那些社会赋予其“女性/男性身份”而其自身又将自己界定为另一性别的人,往往受尽社会的谩骂和指责。
在这种压力下,更多人会选择接受社会赋予他的性别。
但
是,虽然我理解波伏娃的观点,但却更倾向认为女性身份不是一开始就由“她”自己选择的,而是社会根据其身体特征强加给她的,她只是在心理上给予承认罢了。
之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会存在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即女孩子就应该喜欢粉色,就应该温柔优雅,而男孩就应该喜欢蓝色留短发,就应该勇敢不流泪。
现在看完这本书似乎明白了那么一点,这一切都是有历史渊源的。
但我们应该知道,stereotype这个词本身所代表的东西就是有问题的。
人们往往会坚持认为,应当只从生理学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两性中个人的成功机遇是一样的吗?哪个性别对物种更重要?但必须注意的是,和其他雌性相比,第一个问题对女人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因为人的物种永远处在变化之中,永远是形成的。
曾经有人这样给我说过,女强人没人喜欢,现在看来,他说的或许没错。
对于男性来说,女人在学历和能力上取得的优势使男人无法获得较高的阶级范畴,他惊恐的发现,他的学历没有他的女朋友高,他的能力没有他的女朋友强,他的薪酬没有他的女朋友多,他侃侃而谈的事被女朋友纠正。
他体验到处在劣等的恐惧,他选择逃跑。
我们看到,大多数“剩女”都是高学历高收入的职业女性。
而对于女性来说,大多数女性对于女强人,也是有恶意的。
和大多数女人喜欢有攻击性的男性相反,女人相较于柔弱女人,更讨厌像男人一样有攻击性的同类。
女强人多是理性、快速、经济独立的。
女人怕看到这样的女人,因为女强人对比出她们的软弱、虚伪,更使她们从同类身上看
到自己无奈的客体身份,女强人比男人还要清晰的对比出她们物化的身份。
这个世界的改造,没有这些眼中充满仇恨的女人的参与,她们注定是被动的。
这些女强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男性,也是其他女人憎恨的另一原因。
如果说被动的女人只能从男人处获得自己对于自身的把握,对于世界的肯定,那么有机会从她们身边带走她们的男人无疑等于剥夺了她们的整个世界。
不管女强人有没有这样做,改造世界所不得不产生的和男性的接触使女强人成为其余女性的假想敌。
于是她们恶言重伤,散布谣言,她们将她们排挤于“传统的”女性队伍之外。
这样看来,为什么古往今来,高职位上的女性少之又少?也就不难理解了。
物化使得女性缺少自信,她们被系统化地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男人强调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并当作女人优劣的衡量标准。
实际上女性气质这个命题从开始就是伪命题,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女性气质,这是一个由男性定义的,由处境决定的名词。
男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鼓励女人体现在多数情况下被他们嘲笑的女性气质。
美丽意味着她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与青春进行徒劳的注定要失败的斗争,温柔意味着她要压抑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贤淑意味着她要无怨无求的承担家务与生育的一切义务。
小女孩从小听到的最多的抱怨包括“有个女孩子样吧!”、“好女孩不会动来动去窜上窜下个没完。
”他把她变成花里胡哨的小丑,懒惰的寄生虫,没有思想的笨蛋。
而这一切是他造成的,他鼓励她成为的。
在男人的世界中,他却在背后嘲笑这些女人,他所塑造的懒惰、懦弱、虚荣的特性又成了攻击的对象。
因为男人愿意把女人当作仆人、玩具、伴侣,她
是客体的、没有攻击性的,以他为中心,以他为标准的。
男人不愿看到女人变成了一个进行设计的超越主体,在现代女性身上,男人惊恐的看到女人的智慧,女人的能力,女人的勇敢,所有一切他有或盼望得到的美德。
她只能是物化的,象征着他对世界的征服。
于是他故意曲解她,排挤她,打压她,迫使她回到父系社会的寄生虫这个万年角色上去。
从波伏娃之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情况来看,并不是完全如波伏娃所预料的,女性会越来越取得平等的权利和尊重的地位。
不过需要补充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了这种处境,然而,她们在追求两性平等的道路上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些痛苦要由女人自己承担。
社会对于这部分女人的认同虽然在增加,但是总的来说依然认为这样的女人不够“女人”,而这些丧失了一部分“女性特质”的女性是否会认同自身所选择的这条充满危险的道路呢?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任何人都拥有选择如何发展自己的自由,女性可以决定去做一个传统的女孩,也可以选择去做一个假小子,可以选择做一个女强人,也可以选择去做贤妻良母。
所有这些都不应该被限制。
正如一个“温柔”的男人一样,他依然是个男人,只是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男人。
过于追求与男性的一样与平等,会让女性受到另外一种压抑。
记得有人说过,“女汉子”这个词其实包含了对女性的歧视,在我看来,有时自嘲又有何不可,我们虽然柔弱,但我们有一颗强大的心,谁说女子不如男?在英语中有这样的表达:“Don’t behave like girls!”我真不是很喜欢类似的话,女生有何不好?
正如谢乐尔•桑德伯格在TED演讲中所说,作为女性,我们不应退缩,应该举起自己的手。
“我认为我们世界上,半数国家和半数公司,会由女性所领导,那将会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我们要勇敢做自己,自信起来,永远追随自己的内心,别被一些所谓的社会框架阻碍了自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