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基本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律;结合教育实践和教育体验,初步形成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形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教育情感,着力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明确教师的职业要求,领悟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需要在多方面涵养师范素养,在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我等方面不断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理论课程,是阐明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现象,探讨高等教育问题,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高校教师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和理解其他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也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
其基本任务是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基本的教育原理和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的职业要求,培养积极的教育情感,养成教育思维习惯,形成教育智慧。
三、教学原则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辅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3、先进理论为指导,能力培养为重点。
4、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要求与具体内容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并掌握高等教育的概念。
2、了解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3、熟悉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
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概念,理解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理解高等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3、了解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的关系。
4、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内容。
5、能够运用高等教育目的理论分析高校在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什么是“社会本位”,什么是“个人本位”。
2、正确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2009年7月28日)说明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高等教育处于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
国家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
离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高等教育的目的将无法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将无法保障,“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也将无法落实。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而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人员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揭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重要科学,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
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学理论、自觉地运用高等教育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既是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又是高校新教师尽快熟悉和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途径,同时还是高校教师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平的不竭动力。
为此,我们把《高等教育学》这门课程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为了促进高校新教师能够尽快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高校教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终确保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大纲的编写指导思想:统一思想、统一内容、统一要求、高效求实,保证高等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质量。
本大纲的编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求实创新。
三、讲课内容和时数讲课内容共10章,总学时40学时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2 学时)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4学时)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4 学时)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4学时)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6学时)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 6学时)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一)(4学时)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二)(4学时)第九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4学时)第十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2学时)本文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概念、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的概念二、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三、高等教育学及其学科性质四、高等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结构的内涵与外延、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的功能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的结构1、高等教育结构的内涵与外延2、高等教育的结构的制约因素3、高等教育的结构存在的问题4、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的趋势二、高等教育的功能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三、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1、高等学校职能的演变2、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3、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的关系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目标体系、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1、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方针2、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3、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作用二、高等教育目标体系三、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1、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几个理论问题四、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1、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的含义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教学重点: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学制、学位制度教学难点: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1、高等学校的学制2、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3、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二、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1、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2、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教学重点: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素质要求教学难点: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教学时数 6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师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2、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3、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素质要求4、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二、高等学校的学生1、大学生的基本特征2、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三、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1、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2、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3、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教学重点:学科设置及其影响因素、专业构成和专业特色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学时数 6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学科1、学科的概念2、学科设置及其影响因素二、高等学校的专业1、专业和专业教育2、专业构成和专业特色3、专业划分、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4、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三、高等学校的课程1、高等学校的课程概述2、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3、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一)教学重点: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及其体系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学概述1、高等学校教学及其构成要素2、高等学校教学的意义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二、高等学校教学原则1、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及其制定的依据2、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三、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与环节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概念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环节四、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方法1、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2、高等学校教学的方法五、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1、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及其意义2、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内容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二)教学重点: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1、高等学校教学评价及类型2、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评价理论3、教育教学评价的走势4、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5、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状况评价6、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二、高等学校教学改革1、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模式2、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3、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策略三、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概述1、“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2、实施“质量工程”的意义3、“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4、“质量工程”的实施步骤5、“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6、“质量工程”体现的思想第九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教学重点:高校科研的意义、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高校科研的原则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与任务1、高校科研的内涵2、高校科研的意义3、高校科研的任务4、高校科研中的不良倾向及其对策二、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与原则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三、高等学校教育科学研究1、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3、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4、新时期高校科研工作的落实第十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学重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教学难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和动因1、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2、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1、高等教育规模改革与发展的现状2、高等教育投资改革与发展的现状3、高等教育类型改革与发展的现状4、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1、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2、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大学生课程培训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大学生课程培训管理,提高课程培训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校所有开设课程培训的专业和班级,包括本科、研究生及各类成人教育等。
第三条课程培训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合法性原则:课程培训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要求。
2. 质量原则:注重课程培训质量,确保培训效果。
3. 实用性原则:课程设置应贴近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4. 公平性原则:课程培训机会公平分配,保障学生权益。
第二章课程设置与调整第四条课程设置应依据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论证后确定。
第五条课程设置应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并注重以下内容:1. 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军事理论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3.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
4.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六条课程调整应遵循以下程序:1. 由课程负责人提出课程调整申请,经所在学院审核后报教务处;2. 教务处组织专家对课程调整申请进行评审;3. 评审通过后,由教务处发布课程调整通知。
第三章教学实施与管理第七条教学实施应遵循以下要求:1. 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资质和教学经验,熟悉课程内容;2. 教学内容应科学、严谨,符合课程大纲要求;3. 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4. 教学过程应规范,确保教学质量。
第八条课程考核应遵循以下原则:1. 考核内容应全面反映课程教学目标;2. 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包括考试、作业、实验报告、课程设计等;3. 考核过程应公平、公正、公开。
第九条课程培训管理应建立以下制度:1.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2. 学生课程学习评价制度;3. 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4. 课程资源管理制度。
高等教育学3-4
主要知识点 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育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高等学校科研的管理与评价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师
三、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1、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 息的传递。 2)由于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使组成 教学法的双方在整个体系中的比重发生较大 的变化——教师的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 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3)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2、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
3、高等学校其他的教学方法 1)seminar 既是教学方法,也是研究方法。 2)案例教学法 3)发现教学法 4)程序教学法 5)网络教学法
案例:28岁刘女士,因胃溃疡导致大出血被丈夫送到医院就医。因病 情危重,主治医师立即做出包括输血在内的急救处理意见,夫妻因宗 教信仰认为输别人的血有罪,拒绝输血。医护人员考虑患者如不接受 输血会有生命危险,并且其出生后7个月的孩子也会失去妈妈,立即与 其主治医师及其他主管医师商量,他们都认为若不立即输血,病人可 能会因失血致死。于是,医护人员又来到病人床前,此时病人脸色更 加苍白,呼吸急促(32次/min),脉搏快而微弱(110次/min),血压偏 低(60/130mmHg),舒张压已经听不到,意识不很清楚。医护人员再 次试着与其沟通,劝她同意输血治疗,但病人仍以非常微弱的声音回 答:“不要违背我的意愿”,可是当时病入的心智状态,很明显已不适 合自己做决定。 这是关于医患权利与义务的医学教学案例。课前打印好材料。设 疑:⑴在病人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医护人员是尊重其知情同意权还 是拯救其生命? ⑵医护人员是否应站在不让刘女士生命受伤害的原则 上采取行动?⑶若医护人员在征得其丈夫同意后实施输血,医护人员 是否有罪恶感? 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运用医学伦理学中关于医护人员的权利与 义务,患者的权利与义务的知识点及已经掌握的医学专业知识,对案 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写好发言提纲。结果有几种方案:⑴尊重病人的 意见,并让其履行书面承诺手续;⑵以病人丈夫的意见为准,对患者 生命进行抢救;⑶从生命利益出发,在关键时刻果断地替患者做主, 体现医务人员的职责。 总结
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考核要点
《高等教育学》考核要点第一章绪论1、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学的概念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学是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立足于高等教育而产生,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理论问题。
2、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3、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高等元宵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4、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及学识修养的需要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及结构1、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高等教育的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围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质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区域)结构等。
围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等2、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的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及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
它不仅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功能。
3、高等学校的职能(1)培养专门人才(2)发展科学技术(3)开展社会服务4、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功能的关系(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和作用教育目的类型有三类:个体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和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评价作用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社会需要(2)个体内在需要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教育指的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高等教化学》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化发展简况1、成长中的高等教化(1)高等教化的萌芽阶段:高等教化机构性质不明确,教化职能不确定,专业教化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
(2)高等教化的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高校):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化目的, 教化支配, 教化内容, 教化组织形式和教化管理体制,起先走向成型,成为一个特地的, 独立的学术及教学机构。
(3)高等教化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校起先围围着各个专业, 各个学科, 各门课程,组织其教化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日意义上的高等教化,即建立在一般教化基础上的专业教化。
(4)高等教化的完善阶段:高等学校产生新职能——为社会服务。
基于学问分化, 科学进步和社会须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
2、扩张中的高等教化(1)规模化:二战后从精英走向大众(2)中心化:慢慢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3)综合化:出现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养综合化(目标, 内容, 过程, 教化方法)的趋势。
(4)国际化:20世纪50年头后日益明显,即一国高等教化面对国际或全球发展的过程和总趋势,是把国际的, 全球的, 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 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职业准备课程更多开设,是经济巨大发展的产物。
(6)终身化:教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供应教化一体化,留意教化的整体性。
(7)多元化:高等教化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困难。
二、高等教化探讨及高等教化学1、个别探讨阶段:没有特地的探讨队伍,探讨的成果也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2、组织探讨阶段——高等教化学产生:20世纪70年头,有组织的探讨在西方的高等教化已起先。
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化科学探讨机构——厦门高校高等教化科学探讨室成立,标记着中国高等教化探讨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
3、系统探讨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化探讨组织——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化会筹备工作会议。
7、高等教育理论综合 章节 总目录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第一节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p1第二节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p4第三节高等教育学概述 p8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p11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 p14第三节高等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p19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p26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和培养目标 p28 第三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p29第四章高等教育的教育制度第一节高等学校的学制 p34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p39第三节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p42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p44第五章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与结构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p47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p48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p50第四节高等教育结构概述 p52第六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师 p57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生 p61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p64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第一节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概述 p68第二节课程概述 p71第三节课程内容 p74第四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p78第五节课程评价 p79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学与教学过程 p83第二节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p88第三节教学工作概述 p90第四节教学评价 p92第九章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方法概述 p97第二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p101第十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第一节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概述 p107第二节科研程序与教育教学研究 p109第十一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第一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p113第二节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 p116第三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 p117第十二章高等教育的德育第一节高等教育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p121第二节高等教育德育的过程和内容 p123第三节高等教育德育的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p125第四节高等教育德育队伍的建设 p127第五节德育模式 p129第二部分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p133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 p136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述 p137第四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p139 第二章大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p142第二节大学生的认知发展 p144第三节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p167第四节大学生的能力发展 p172第五节大学生的个别差异 p179第三章大学生社会心理第一节印象形成 p183第二节人际关系 p184第三节群体心理 p186第四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定义和类型 p190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 p192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p203第二节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p210第三节大学生的学习策略 p216第六章大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的形成第一节知识学习 p223第二节知识学习的过程 p225第三节技能的形成 p227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 p234第二节创造性 p237第八章大学生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p242第二节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p244第三节大学生态度与品德的发展 p246第九章高校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 p255第二节课堂管理 p261第十章高校教师心理第一节高校教师的心里特征与教师威信 p263第二节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差异 p267第三节高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p269第四节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及维护 p270第十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p275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p278第三节心理评估 p280第三部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p283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原则 p287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节《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解读p290 第二节高校教师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p292第三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评价第一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p297第二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p301第四部分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第一节教育法规概述 p306第二节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规范 p310第三节教育法律关系 p312第四节教育法律责任 p314第五节教育法律救济 p317第二章学校、教师与学生在法律上的规定第一节学校在法律上的规定p324第二节教师在法律上的规定 p325第三节学生在法律上的规定 p329第三章依法执教与高校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第一节依法执教 p332第二节高校教师违法(侵权)行为 p333第四章我国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节选)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节选) p336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节选) p342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节选) p348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节选) p351第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节选) p355第六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节选) p357第七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节选) p360第八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节选) p363第五部分教育教学技能第一章备课技能第一节备课概述 p372第二节制定教学计划技能 p373第三节教案设计技能 p375第二章课堂教学技能第一节课堂导入技能p377第二节课堂讲授技能 p379第三节课堂板书 p380第四节课程提问 p380第五节结课技能 p382第六节教学语言表达p383第六部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说 p384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结构 p386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及方法论原则 p388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第一节研究课题的选定p392第二节文献检索 p395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构思 p398第三章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第一节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概述 p402第二节教育研究中历史研究法的运用 p404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第一节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p406第二节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 p408第三节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 p410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第一节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p413第二节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 p415。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一、考试目标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的关系,高等教育学体系的产生与形成过程,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发展动力和学科体系,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并能否运用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二、考试内容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成长中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规模化。
中心化。
综合化。
国际化。
职业化。
终生化。
多元化。
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
个别研究阶段及其特征。
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
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
3.认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的任务。
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
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4.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一、考试目标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认识了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教育的本质,理解了高等教育的概念、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考查是否认识了高等教育价值,理解高等教育外部基本关系和内部基本关系。
二、考试内容1.教育与高等教育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
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考察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就是: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第十章 西方的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
第十章西方的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一、古希腊罗马的教育思想(一)古希腊的教育思想1、体现古希腊教育思想的两种典型模式:(1)斯巴达的教育(2)雅典的教育2、古希腊重要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认为美德的本质就是知识,美德来自教育.在教学上采用所谓“知识助产术”。
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把后“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课程,扩大了教学内容。
他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把教育和社会、国家的问题联系起来,把培养执政者(哲学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其次是卫国者,再其次是劳动者。
提出了一个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的学校制度。
重视学前教育。
(3)亚理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总结了古希腊的教育经验,探讨了和谐发展教育思想,认为人的身心由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所构成,这三种灵魂的发展要依靠教育3、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启示(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古罗马的教育思想也受到希腊人的很大影响,认为道德品质与人格的培养是教育关键的一环,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为国家和民族效力的人才。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目标应当培养雄辩家,雄辩家应该拥有各种重要的知识和掌握全部自由艺术。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雄辩术原理》在继承西塞罗雄辩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深化,并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了教育过程,并密切注意初等教育的大教育家。
二、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一)中世纪西欧的教育模式中世纪西欧的教育是封建社会的教育。
影响它的突出思想是神学思想和世俗封建主观念,与此对应的两种教育,即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构成了中世纪教育的主体内容。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人文主义教育发端于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波及尼德兰(约当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地)、法国、英国等国家。
其代表人物有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维多里诺、尼德兰思想家伊拉斯谟、法国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拉伯雷、蒙田、英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等。
高师培训《高等教育学》辅导提纲(上)
2、我国学科门类:本科11大类;研究生12大类(知识分化)
专业设置与调整:1998年教育部公布调整后的专业数为249种
特点:少、宽、柔
影响专业设置的因素:
1、相应学科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2、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3、个人自身发展需要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我国的 教育方针 与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 目的
高等学校 培养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与素质教育
17
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概念辨析: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
我国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2002年十六大报告的表述,最科学最完善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 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制定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教育的 本质
高等教育 本质及属性
高等教育 价值
高等教育 内外部关系
大学走近社会中心
11
第二章 高等教育本质
认识教育的本质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 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 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 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 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学》
关于考试形式与题型
历年: 考核方式:闭卷 题型及分值分布: 1、选择(40分/2*20) 2、填空(10分/1*10) 3、简答(20分/10*2) 4、论述(15分/15*1) 5、案例分析(15分/15*1)
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 题)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 题)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高等教育学电子版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利结构,适当实行权利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
教学时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学习特点
1?独立性增强
2?自主性增强
3?学习探索性增强
4?学习实践性增多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大学教学六大原则的含义及具体要求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1?加强理解和沟通
2?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
教学过程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具有双边性,目的性,中介性的特点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3、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
4、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高等教育学》大纲
教育学-第十章我国的教育制度与学制PPT课件
(了解)
-
3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含义、特点) 二、学制的概念 三、学制制定的依据
一、教育制度(含义、特点)
(一)什么是教育制度(含义)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 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机
-
33
我 国 现 行 学 制 系 统
我国现行学制中的一些制度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
构教育评估制度
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如:文化馆、 图书馆、影剧院等)、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 少年科技馆、儿童影剧院等)、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 等。
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 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教育制度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1、客观性
-
31
(三)中等教育机构
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 教育,我国中等教育机构主要指全日制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 专业学校、农业学校、技工学校及成人中等学校等各类中等职业中 学和业余中学。全日制中学的修业年限为六年,一般是初中高中各 三年。属成人教育的各类业余的中等教育机构,学生的修业年限适 当延长。我国现行学制规定,全日制普通中学生要实施基础教育, 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以及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 双重任务。
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专题12-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专题12-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单选题]1.()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江南博哥)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
A.狭义的课程B.广域的课程C.广义的课程D.概括的课程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此题考查广义的课程的含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广义的课程突破了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界限,使学校教育活动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教学内容。
因此,正确答案选C。
[单选题]2.开设跨学科课程或建立跨学科专业体现了高等教育课程发展的()。
A.综合化趋势B.多样化趋势C.人文化趋势D.科学化趋势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世界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都十分注意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重新组合各种相近的学科,创立跨学科的边缘学科课程,如海洋工程学、商业工程学、教育工程学、机械制造策略和管理,等等。
重组知识、反映现代、融入基础、综合交叉,要反映现代科技成果,融入学科基础,体现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化。
[单选题]3.高等教育课程和教学中重视基础与重视应用之间的矛盾体现了()。
A.学术导向和社会导向之间的矛盾B.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C.一致性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D.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矛盾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学术导向与社会导向是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这两种教育价值观体现了高等教育课程和教学中重视基础与重视应用之间的矛盾。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对高等教育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者都有其存在的客观依据,重要的是应该努力寻求两者在实际中的协调平衡。
[单选题]4.“探究新知”使得高等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职业训练或基础教育,这体现了高等学校课程与()。
A.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B.高深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C.个人发展和完善之间的关系D.政治、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是结合在一起的,着重培养具有综合才能的通识性人才,鼓励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高等教育学(应考)
第二节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05) 我国有没有统一的高校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确定的几个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马克思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那么到底什么样才是全面发展?马克思为 什么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标准来界定全面 发展? ()和()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唯一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包括()育、()育、 ()育、()育。 全面发展教育实施途径包括(教学工作) (科学研究)(社会实践)。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高校中教师是中心还是学生是中心? 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和()意义 上。 伦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靠()感、() 感来维持巩固的。 结合自己的体会,论述高校师生关系。 (表现形式,主要特点,建立途径)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专业随着中世纪大学的出现而出现的吗? 专业的出现不需要一定的社会分工。 专业的出现与学科的发展无关。
为什么学校里要升国旗? 我国古代的()传统与()的设立便是把教 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02,04,05) 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06) 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 的贡献是(),丹尼森得出的数据是()。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孔子、柏拉图对教育平等的阐述? 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哪三个部分? 高等教育平等的内涵? 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的三个方面? P52 在效率与公平上,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取 向概括为(),为保证效率,我国的做法? P56 平等与效率的关系?两者为什么是对立的?
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标准
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标准旨在提供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和要求,以确保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
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目标和要求:明确高等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求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等原则。
2.课程结构和内容:规定高等教育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包括公共基
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等,要求课程内容应反映学科前沿和社会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和手段:强调高等教育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
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4.课程评估和反馈:建立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对课程设置和实施
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提高教育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标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科发展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
教育学选择题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一、选择题1.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始于(.中世纪大学)。
2.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始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3.书院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始于(宋代)。
4.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 .专业性)。
8.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是( D.培养专门人才9.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是指学校文化的( 先导性)。
10.美国开设的第一所高校是( 哈佛学院)。
11.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校师生员工)。
12.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权力分散型)。
13.美国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先驱和典范是(霍普金斯大学)。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一、选择题1.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2.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是( 高等教育目的)。
6.体育是以( 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7.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8.按照美的规律对自己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进行设计和加工,对居室、日用品、服饰等方面按照美的观念做出选择与合理的配置属于( 创造美)。
9.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指( 间接育德、促智、健体功能)。
10.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为( .智育)。
11.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教育目的)。
1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 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13.“美育”一词最早是( 席勒)在《美学书简》中提出的。
A.培根B.康德C.D.卢梭14.下列哪一项未列入学校体育的功能?( 个体享用功能15.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一、选择题1.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个人本位论)的认识。
2.“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高等教育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大纲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不同国家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和理解。
掌握: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的概念;中世纪大学的学科设置;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及进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基本情况;现代大学的职能。
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了解: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教育目的的性质;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掌握:教育方针的概念和基本构成;教育目的的含义;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点。
理解: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了解:教育目的观的发展过程及哲学基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发展历程;大众教育与普及教育的关系;世界各国高教大众化的趋势。
掌握: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特征、相互关系及融合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综合运用:能正确看待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观点;能正确分析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演变历史。
第四章高等学校学制了解: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
掌握:教育制度的概念;高等学校学制系统的三个层次;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弹性学制的特征及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
第五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了解:高校的组织特性和组织管理模式;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与改革趋势;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
掌握: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六章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了解:高等教育的静态与动态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分布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问题及调整策略。
掌握: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及特点;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趋势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启示;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第十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12.12)
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
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十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 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 管理体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 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教材管理制度改革目标:多样化、选择性、高质量
第十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从1996年7月开始,组织了六所高等师范院校的有 关专家研讨并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方案,并于1997 年5月在九个省市对城乡16000多名学生、2000多名校长和教师、部分社 会知名人士进行了调查,现行课程方案显示出种种问题:
①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2.综合性: 整体设臵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臵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 3.选择性: 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的课时比例,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 必修课程中也提供学生自由选学的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十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十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第十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十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十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知识与技能 课程功能 过程与方法
“输血与血型” “物质的溶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导语:《化学》、《语文》导语 图文并茂:《化学》单元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2、局限性: (1)夸大了个人的经验; (2)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 (3)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 识和基本技能。
(三)综合课程(广域课程)
1、优点: (1)压缩课时; (2)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的知 识被人为地割裂; (3)符合个体认识世界的特点。
• 1、教材既要为教师服务,又要为学生服务 • 2、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 • 3、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社会和生产 实际问题,并具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 性 • 4、教材编排便于学生学习 • 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第三节 课程建设
• • • • 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 其意义表现在: (一)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 (二)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 的相互联系 • (三)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 • (四)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 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 (一)分科课程(学科中心课程或百科课 程) • 1、基本特点: • (1)分科设置; • (2)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 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 • (3)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 2、优点: • (1)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 贯起来,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 • (2)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 和严密性; • (3)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8、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分: 大课程、中课程、小课程和微型课程 9、根据课程传递的内容分: 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结构)
• 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 科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 • 大、中、小课程(课时结构)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课程的几种基本类型
三、教材
• (一)教材概述 • 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 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 纲的具体化。 • 教材的基本构成包括目录、正文、作业、 实验、图表、附录、索引和注释。 •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 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 要保证。
(二)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 3、局限性: • (1)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 离; • (2)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压抑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 1、优点: • (1)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 组织; • (2)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组织课 程内容; • (3)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 和教学内容
•
•
第一节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组合
• •
• • • • • • • • •
一、对课程的理解 (一)什么是课程? 1、课程即学习科目和教材 2、课程即学生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 3、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4、课程即教学计划 5、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6、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7、课程即社会改造
2、局限性: (1)综合课程若不能真正体现综合,就会变 成“凑合”; (2)教科书的编写、师资的培养也存在一定 的问题。
四、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 的可能;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 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 可接受性; (四)课程理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
• 4、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 •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 实行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 5、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 •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 6、从层次构成上分: • 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 7、从选课形式上分: • 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 • • •
二、课程的形态与结构
• 1、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为标准: • 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 程、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 2、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 • 分科课程、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 程、活动课程 • 3、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 指向为标准: • 认知性课程、情意课程、技能操作课程
• 一、教学计划 •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 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 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 的主要依据。
• (一)教学计划的组成 • 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和学 年编制等。 • (二)学分制教学计划 • 整个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专 业教育三大板块构成。
二、教学大纲
• (一)编制教学大纲的意义 •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 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 教学指导文件。 • 从形式上看,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即说明、正文和附录。 •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二)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
• • • • • 1、明确的目的性 2、前沿性 3、思想性 4、启迪性 5、教学适用性
五、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 (一)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 (二) 强调加强基础 • (三)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 性发展 • (四) 重视个别差异 • (五) 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 联系 • (六)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 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第二节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 (一)课程建设的内容 • 1、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 2、课程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
• 3、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
• 4、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二)课程建设的要求
• 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
• 2、教材要合适
• 3、教学资料要完整
• 4、考核手段要科学
(二)课程的含义
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 • 从狭义上讲,课程即课业进程,是指学 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 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 从广义上讲,即学校中有组织的教育内 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规定的教学 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 的总和。
(三)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 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并重; •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 “空无课程”并重; •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 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