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2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商.
地形图的判读【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的判读【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读图分析法、观察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 等高线地形图媒体文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情景创设 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战争影片中指挥员面对地图进行指挥战斗。
他们常用的地图就是下面这种地形图,同学们能看懂吗?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听问题看图。
提出困惑。
引起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一学 生对学习地理 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 活跃,在这里用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设疑导思吸引着他们。
过渡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我们这节课分为以下几步来学习。
自主探究 第一步:会读地图上的高度设疑:图中的1300米、1500米200米他们表示的含义一样吗?学生观察比较:地面高度的测量有几种方法有几种?它们的测法有什么不同? 闯关题(一): 甲山的海拔为 米,乙山的海拔为 米, 甲山相对乙山的相对高度为 米。
学生自学解决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
2、学生注意看— —相近的概念,要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这样记忆得才牢固。
”3、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
归纳: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归纳总结,认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定义及特点教学难点: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导入]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
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
(见或内容如下)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不同点相同点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或内容如下)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A2186米B米9882米D米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或内容如下)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因此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入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组织学生运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模型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概念。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等。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读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读图进行计算:甲地的海拔是 1 500 米;乙地的海拔是 500 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 500—500=1 000(米)。
教师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海中路银海大世界内,是中国唯一的水准零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作为中国唯一的海拔地理性标志正式写入全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在海洋强国教育强国的大环境下,将承担更多的海洋科普、地理科普、旅游科普等相关社会责任。
2.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的概念。
教师引导:读图,说一说图中闭合线圈有何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教师进一步提出等高线概念: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我们就称之为等高线。
教师提出问题:等高线分布的稀疏、密集与坡度陡缓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性质:密陡疏缓。
(2)认识不同山体部位教师:展示山峰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提出问题:表示山峰的等高线数值,由中间向四周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增大。
(中间高,四周低。
)教师:展示山脊和山谷景观图及等高线示意图,提出问题: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形态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注意观察等高线弯曲部位数值的变化规律)学生: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本节课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以下能力:一是形成地理空间观念,通过地形图的判读,使学生能够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二是提升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分析和绘制地形图,增强学生对地理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能力;三是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是强化地理探究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这些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地形图的价值,并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推荐与地形图判读相关的科普文章和地理杂志,让学生了解地形图在科学研究、探险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例如,《国家地理杂志》中关于地形图的文章,以及地形图在自然灾害预警和资源管理中的案例研究。
-视频资源:推荐一些关于地形图的纪录片或教学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方式更直观地了解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和应用场景。例如,国家地理频道的纪录片《地图的秘密》以及地形图在军事和航空领域的应用。
-地形图判读相关书籍:推荐一些与地形图判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形图的知识和应用。
-地理科普视频:推荐一些关于地图和地形图的科普视频,增加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拓展知识视野。
2.拓展建议:
-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的自然地形,尝试用所学地形图知识去解释和描述这些地形特征。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收获。他们不仅掌握了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还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地理问题。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上还存在一定困难,这说明我在讲解这方面的知识点时还需更加细致。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3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技巧,培养学生从地形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地形图的判读,从而提高学生对地形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从地形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地形图案例,让学生学会从地形图中获取地理信息。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地形图的判读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用于课堂展示和练习。
2.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地理知识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像,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地形图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地形图?”让学生分享对地形图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讲解这些符号的含义,让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地形图案例,让学生尝试判读。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之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分析判读的正确与否。
第二章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授课内容《地形图的判读》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授课内容新授课授课时间45分钟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
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课标解读行为条件为“运用地图”通过地理工具,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说出别”“识别”行为动词要求到达知识的了解程度。
内容拆分:一方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如何表示地形。
;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地形图识别基本地形。
教材分析教材体系本节内容位于初中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内容。
教材结构教材内容是在第一节地图学习之后分支地形图的在内容上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其中等高线地形图是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
学情分析地理兴趣地形图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地理表现形式,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色彩丰富、标注清晰的地图。
地理知识初一学生在学习地形图阅读之前,可能对地理知识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地理空间的概念、地理要素的分布等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少。
地理能力初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注意到周围环境中的一些细节。
但在观察地形图时,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有针对性的观察能力,学会从地图中提取关键信息。
教学目标1.通过地理模型,认识理解海拔、等高线的概念2.通过分析地形图上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特征,理解地形起伏与等高线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培养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了解等高线绘制过程,感悟地理工作人员的艰辛,培养对地理工作人员其崇敬之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地形图中判别基本地形。
教学难点在地形图中判别基本地形。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地理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邢台郭守敬纪念馆内部照片提问为什么要郭守敬建纪念馆。
并且有一些小学还因此为命名。
教师补充:没错,郭守敬的确是邢台的。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2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2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2章第二节》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巧。
但地形图的判读相对于普通地图更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地形符号、等高线等地理信息。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也会影响本节内容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等高线的识别与计算,地形图的实用性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例: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等地形图。
2.准备相关地理知识资料:如等高线、地形符号等。
3.准备投影仪或白板,以便展示地形图和进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地形图有哪些特点?地形图与普通地图有什么区别?”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形符号、等高线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这些地形符号代表什么意思?等高线是如何表示地形高度的?”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地形图样例,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形图的分类、地形图的符号、地形图的判读方法以及地形图的应用。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如地图的投影、比例尺、坐标等。
但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以及应用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分类、符号,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并能够应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分类、符号,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及其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地形图的相关资料,如地形图、案例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地图判读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形图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形图的判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地形图的分类、符号,以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地形图知识进行判读。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2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2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2章第二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判读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初步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对地理信息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地形图的判读,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特别是在地形图的分类和判读方法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判读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探索地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判读方法。
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特别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实际地形图为案例,讲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地形图的图片或实物地形图,用于展示和讲解。
2.准备地形图判读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地形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地形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判读方法。
通过讲解和展示,使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以实际地形图为案例,讲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地形图的特点和判读技巧。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2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
地形图的判读【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计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度的陡缓。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教学方法】校外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高线模型、制作模型的材料、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过程】教学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创设情境星期天,我们班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到坛山开展了一次校外实践活动,观察了坛山的外貌,并做了一些测量。
我们来看一下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坛山的外貌,激发学习的兴趣。
)怎样才能把坛山的地形在地图上表示出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从生活中的地理——校外实践活动开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明确目标首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计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部位和判断坡度的陡缓。
明确学习目标衔接过渡请各小组把制作的坛山模型拿出来,在模型上指一指我们观察坛山的地点的大致位置以及我们登山的路线,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坛山还测量了山脚和山顶的海拔,那什么是海拔?它有什么作用?下面请大家自主学习课本P31海拔和相对高度。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并完成学习提纲,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1.什么是海拔?2.什么是相对高度?播放动画。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 = 甲地的海拔-乙地的海拔。
3.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单位是________。
【过渡】那么,海拔是如何测量的呢?4.海拔的测量工具手持GPS、手表式海拔表、指针式海拔仪等。
对于此部分内容较为容易理解,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
衔接过渡目前借助卫星可以比较精确地测量某个地方的海拔,下面用我们班地理兴趣小组测量坛山的数据练一练:练习巩固5.练一练(1)坛山的山顶海拔_____米,山脚海拔_____米,坛山山顶与山脚的相对高度约为____米。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拓展阅读:郭守敬是第一个提出海拔高度概念的人(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1.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依次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如100米、200米。
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小组合作1:给“土豆山”画等高线!步骤一:准备半个土豆,想象它是一座山;步骤二:量出土豆的高度,把这一高度平均分成三份,并在土豆表面画上线,再沿着这三圈线把土豆切成百度(高度)相同的三线;步骤三:将土豆摞起来,周一根废弃的筷子沾上墨水,从“土豆山”的最高处,垂直向下插到底;步骤四:筷子穿过土豆会在纸上留下一个黑点,从“土豆山”的最高处开始,在土豆侧面画一条标记线,并在纸上也画上标记。
小组合作2:画出属于自己的等高线!(三)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分析特征:米,乙地海拔为 354 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317 米。
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郭守敬的其他事迹。
读图析图:找出图中标有海拔高度的等高线观看视频,阅读思与学,了解等高线是如何绘制的动手操作:感悟等高线地形图的画法脑洞大开:读图分析: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同一条等闭合曲线;同线等高;同图等距;不相交、不重叠(四)等高线地形图的辨识(1)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
(2)识别地形部位小组合作: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并分析特征。
规律总结:高谷低脊、重叠为崖活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1)识别图中① - ⑦表示的地形部位。
(2)比较图中④和⑥的坡度差异。
(五)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学以致用:结合实例,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适合建水库和大坝的地方;选择丙丁两村修路和正确路线;从⑤、⑥线路中选择出向乙村引水的正确路线;还有攀岩、登山、漂流和宿营的最佳地点。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和计算方式,提高学生的读图计算能力。
2.阅读地图,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坡度陡缓,识别五种地形部位,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其绘制的原理,并在图中识别五种地形类型,提高学生分析解读两种不同地形图的能力。
评估任务1.学生能够通过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视频,认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够从地图中知道某地的海拔,计算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理解能力。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图和教师的方法指导,掌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坡度陡缓、识别五种地形部位的方法。
3.学生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能够准确识别地图上的五种地形类型,并也能从等高线地形图中准确识别,掌握地形类型的特征与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新课导入学生能够说出地形图教师出示两张地形的图片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提问:如何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地球表面的起伏。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并提问:如何绘制,引入等高线地形图。
学生能够根据预习,说出地形图可以表示高山、低地等地理事物。
新课讲授——海拔与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观看视频学生自行查找课本关于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并理解概念,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牛刀小试的题目(预设AB两地的海拔和相对高度还是比较好计算的,至于CD两地的话稍微有些难度,此时老师应该要进行方法指导,而这种考法也是会考必考的,所以基础一定要扎实)教师播放“等高线绘制”视频。
后出示活动1:阅读课本P32,画出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说出甲地、乙地的海拔,并计算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
设置问题:图中,甲地海拔为米,乙地海拔为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米。
出示动画,展示等高线与等高线的地形图,并且与学生强调等高线地形图要注意的点。
牛刀小试:阅读等高线地形图,计算出下列地点的海拔与相对高度。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要求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初步建立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对应关系的认知,形成空间概念,为学生后续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观察和阅读有关区域的地形图打下基础。
内容要点说明【等高线地形图】1.教材图2.9是教材图2.10中三维地形模型的一个剖面,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计算海拔的参考基点是海平面。
这个海平面相当于标尺中的0刻度。
相对高度是某一个地点相对另一个地点的海拔差。
2.教材图2.10通过三维地形模型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对比,帮助学生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地形起伏状况,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教材设置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的“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读不同地形部位及坡度陡缓。
3.为帮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测绘过程,教材设置了“思与学”栏目。
在实际测量时,选择的测量点的海拔数值不可能正好是选用的等高线上的数值,甚至都不可能是整数。
为了让问题简单化,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图2.11中测量点的海拔数值采用了整数。
依据已测点的海拔估算其他未测点的海拔,是绘制等高线的重要步骤。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新课导入【展示】南京市遥感影像图。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南京市最著名的山地名称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观察南京市遥感影像图,了解南京市主要山地的名称及其空间分布,说出南京市最著名的山地名称及理由。
【过渡】南京北、东、南三面低山环绕,西面是长江天堑,山环水抱,龙盘虎踞,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在南京群山之中,紫金山为群山之首,它是南京海拔最高的山,历史悠久,风景名胜荟萃。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的一节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地图的阅读和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耐心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地图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地形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地形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地形图的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形图、地形图判读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形图、地形图判读的相关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地形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幅地形图,向学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如山峰、山谷、高原、平原等。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对地形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识别不同地形区域的特征和分布,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等高线、等深线等知识,分析地形的起伏变化和地貌类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合理利用地形、保护环境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制作地形模型、实地考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够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
学会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原理和用途。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地形部位的识别。
难点理解等高线的原理和绘制方法。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坡度的陡缓。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著名的山脉、峡谷等地形景观图片,提问学生:“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的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海拔与相对高度讲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强调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和联系。
等高线地形图介绍等高线的概念和绘制原理,通过动画或模型演示等高线的形成过程。
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包括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的识别。
通过图片和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形部位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地形的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
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用途,展示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地形高度。
让学生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不同地形区域的分布和特征。
地形剖面图介绍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和用途,通过动画或实例演示地形剖面图的制作过程。
让学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原理和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课题】七上第二章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度的陡缓,估计海拔和相对高度。
●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从而区分两种高度的差异。
(重点)2.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数值的变化判断坡度的陡缓。
(重点)3.结合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等高线的分布特点,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重点)4.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一案三环节”学模式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小组讨论法【教具准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课件、教学模型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解)我们通常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来表示地表的高低起伏的状况。
(设置问题)1、什么叫做海拔和相对高度?2、查看甲、乙两地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3、泰山海拔约为1524米,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约为﹣400米,它们的相对高度大约是多少?4、我们平时所说的身高是什么高度呢?学积极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1、海拔: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称为绝对高度。
(广泛使用在地图上)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高度)2、甲的海拔是1500米,乙的海拔是500米,那么它们的相对高度为:1500﹣500﹦1000(米)3、泰山与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的相对高度为:1524﹣(﹣400)﹦1924(米)4、小组探究后进行拓展到其他有关的高度上,从而让学生对海拔和相对高度进行区分。
基础上,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采取“生教生”的进行新模式,并达到好的效果。
从身边的问题着手开始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衔接与过渡(讲解)大家观察“枣庄市山川风光”视频,我们发现枣庄市的地形表面高低起伏,复杂多样。
那我们能否把地表的各种形态分分类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地形鸟瞰图”(设置问题)大家观察相关景观图片,你会发现陆地表面主要有哪几种基本地形类型?你能找出它们的相应位置吗?你能说出引导学生分析对比:陆地表面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其特点是:(重在找出区别和联系)①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坡度较陡,沟谷幽深。
②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大,起伏和缓。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不仅要设置问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有何异同?地形类型形态特征海拔特征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
④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地面广阔,起伏和缓。
⑤盆地:四周被山岭、高原环绕,中间为平原或丘陵。
题更好学生对各种相近的地形进行区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衔接与过渡(讲解)通过前面观察的“地形鸟瞰图”,我们如何可以把地球表面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呢?我们采用何种方法才能精确、简洁地表示出各种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态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地形与等高线”动态视频及教学模型(设置问题)何为等高线?什么叫等高线地形图?什么叫做等高距?各组通过观察、讨论后,得出结论,并积极举手回答相关问题: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用多条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3、等高距: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叫做等高距。
教师通过设问,使得各学习小组成员相互之间进行积极讨论,让同学们对“等高线”的相关地理知识点进行理解、认知。
衔接与过渡(设问)以上我们学习了“等高线”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怎么运用等高线来表示各地形部位的特征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及特征”挂图(讲解)同学们观察,思考各地形部位有何特征?地形部位地形部位特征等高线特征山峰鞍部山谷山脊陡崖陡坡(探究活动二):选一个小组的代表上讲台指着课件向同学们讲解:1、山峰: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成闭合状态。
2、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3、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4、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5、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对“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及特征”的基本知识有了拓展提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自主钻研缓坡6、陡坡:等高线密集。
7、缓坡:等高线稀疏。
的能力。
拓展延伸(设问)我们可以利用等高线来表示地表高低起伏,那如何在地图上表示海底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呢?这就要用到“等深线”,何为“等深线”呢?此外你还知道哪些等……线呢?认真观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把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用“等深线地形图”可以表示水域底部地形高低起伏的状况。
注意要拓深“等高线”的内容,引出习“等深线、等温线”等知识。
衔接与过渡如果我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绘出不同的颜色这样表示地形更方便吗?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投影)“分层设色地形”挂图(设置问题)什么叫分层设色地形图?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地形类型?颜色海拔比较地形类型蓝色绿色黄色褐色四周黄色中间绿色各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着上不同的颜色,以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这种地图就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析:①蓝色:海拔低,表示海洋。
②绿色:海拔较低,表示平原。
③黄色:海拔较高,表示高原。
④褐色:海拔高,为山地⑤四周黄色,中间绿色:四周高,中间低,表示盆地。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理性分析,进而得出正确结论。
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指导,及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修改指正,并表扬。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地形剖面”图(讲解)为了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得用到“地形剖面图”。
那什么是“地形剖面图”呢?“地形剖面图”是如何绘制通过观察和小组讨论,学生进一步认识: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
它是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分析出地形区某一直线方向高低起伏状况。
初步认知“地形剖面图”,为下一步研究各“地势”打下基础。
的,有何作用?板书 设计(小结)各学习小组推选几名同学根据这节课所学知识点来总结本课所学主要内容,并形成知识脉络体系:海拔和相对高度 平原、高原、 五种地形类型 丘陵、山地 盆 地 山峰、鞍部、陡崖 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 山脊、山谷 陡坡、缓坡 蓝色、绿色分层设色地形图 黄色、褐色四周黄色,中间绿色 地形剖面图 通过构建本课知识脉络体系图,对本课重难点知识进行系统性地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当堂达标】1.在等高线地图上,等高线较稀疏,说明该地是( ) A.坡陡地区 B.山谷 C.陡崖 D.缓坡地区2.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但边缘陡峻的地形是( ) A. 山地 B. 高原 C. 平原 D. 盆地 读右面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4题: 3.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A .高原B .盆地C .丘陵D .山地4.①②③④四地中,适合攀岩运动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5.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⑴ 图中A 点所处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____,该图的等高距为____________米。
地形图的判读⑵图中B点海拔是_______________米,A点和B点的相对高度大于_______________米而小于_______________米。
⑶如果C、D两条虚线中有一条表示小河,该小河应位于 __处(C或D)。
【教学反思】采用“一案三环节”教学法,充分利用助学,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高,并能适时点拨,学生学习效果较好,落实的也挺好。
最好进度再快点,留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消化吸收!同时,在课堂设置问题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知识(如:山脊、山谷……)问题产生混淆。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细讲,要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写多画,理解着记忆,逐渐对地理知识形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