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翻译美学导论

合集下载

翻译与美学

翻译与美学

• 原文形式美:“春蚕”对“蜡烛”;“到” 对“成” ;“死”对“灰”。。。。。。 • “泪始干”译成“until it exhausts its wax?? • 美国诗人罗伯特· 弗罗斯特:诗歌就是那些 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 The town boasts a beautiful lake. • 这个镇上有个美丽的湖。?? • Boast: to possess or own (a desirable feature) / 拥有或占据(让人满意的特点)
• As a youngster, I was effervescent, outgoing, and I talked too much. I had a talent for saying the wrong things at the wrong time. I tortured myself because of the foolish things I had said. • 获得基础语感的译者译文:
• ―风里来,雨里去” • 读之,眼见雨丝,耳闻风声,风雨行人, 呼之欲出。 • foreigner: How could it be possible that when someone comes, it‘s always windy, and rainy while he goes away? • Correct translation: brave the weather ; go through wind and rain. • 她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成年累月地 工作着。 • This is how she carries on her work, rain or shine, all the year round.

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对严复 “ 信达雅 ” 美学造诣上 的补充 。可见 中国传统译 论同哲学
与美学 有着 不可分割的关系 ,美学思想成为 翻译研究 中不可或 缺 的一部分 。 文学 翻译 中所蕴含 的美学意义更 是不言而喻 , 翻译 美学视角下 的文学翻译更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课 题。


我 国 翻 译 美 学理 论 的发 展
美, 如对偶 、 排 比等 , 比英文更明显突出; 更重要的 , 中国古典 美学 还讲究 中和 、 气韵、 意境 、 美丑、 情志 、 形象 、 形神、 文质、 虚实 、 真 幻、 文气 、 情景 、 动静 、 比兴等强调文字 内在精神 的美 学要素 。而
研究其 对翻译的启示 , 同时 , 以针对性 和相关性 为指引 , 借鉴 和
翻译美学以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译文翻译审美主体读者和译者翻译审美意识系统审美标准及其审美再现手段为研究对象以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为研究原则立足自己的文化土壤充分挖掘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其对翻译的启示同时以针对性和相关性为指引借鉴和吸收西方美学中的有关理论丰富中国翻译美学的理论内涵
语 言 文 化
2 0 1 4年 第 7期
文学翻译 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 兰州大学外 国语 学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 摘

要】 美学与翻译理论研 究有着天然 内在联 系, 二者的结合是翻译研 究的一 个方 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 实践上 , 美学对翻译都有
定借 鉴 意 义 , 尤其是文学翻译。 本 文通 过 我 国翻 译 美 学理 论 的 发 展 以及 翻 译 关 学 与 文 学 翻译 的 关 系 , 探 讨翻 译 美 学研 究对 文 学翻 译
三、 美学 分 析 运 用 到 文 学 翻 译 当 中

英语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的探讨

英语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的探讨

英语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的探讨【摘要】文学翻译在英语文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传递着美学价值的意义。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对原著中优美文字、情感表达和文学风格的忠实传达上。

中美文学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美学差异,翻译中需要审美选择,以确保作品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能够被理解和欣赏。

翻译对读者的审美体验也有着重要影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魅力。

文学翻译还具有跨文化交流的价值,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中美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展望未来,翻译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以推动中美文学翻译的发展。

最终,通过对美学价值的探讨和跨文化交流,中美文学翻译能够为文化交流与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美学价值、审美选择、跨文化交流、中美文学、读者体验、发展方向、重要性、思考总结1. 引言1.1 文学翻译的重要性Literature transl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bringing different cultures closer together and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allows readers to access works of literature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languages, providing them with a window into the unique perspectives and artistic expressions of various cultures.1.2 美学价值的涵义美学是一门关于美的研究,涉及审美、艺术和美的本质等方面。

在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指的是翻译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感和审美标准。

通过翻译,原作品中的文学风格、语言美感、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美学元素可以得到重新表现和诠释,使读者在欣赏翻译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启发。

翻译美学概论

翻译美学概论

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的结合,正是我国翻 译理论的基本特征。
在古典文艺美学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翻 译理论始终没有越出美学的范畴,恰与 西方传统翻译理论不谋而合。
对传统翻译美学的概述:
(一)无论从西方抑或从中国的翻译传统理论来看, 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一直是密不可分的。 (二)传统翻译美学探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翻译的原则主张即翻译思想问题,在西方翻译史 上是“直译”与“意译”,在中国历史上则是“质直” 与“文饰”之争。从美学上说,这是一个内容与形式 问题。2,高境界的意译问题,即美学上的意境与传 神问题。3,文学翻译的风格论。 (三)传统翻译美学在理论和论证上都采用了文艺美 学的方法,重直觉印象,不强调形式论证和结构分析; 重经验,不强调对客观的语言规范的研究。
翻译的审美标准:
翻译上的审美标准的核心问题是必须树 立辨证观、整体观。具体说来是: 1,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相对性。 2,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时代性。 3,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社会性。 4,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依附性。
判断原文的审美价值的依据是原文的审 美构成(aesthetic constitution)。所谓 原文的审美构成,指构成原文特色的种 种美学要素。(constituents)。原文美学要 素按其性质可分两类: 第一,原文的美学表象要素,就是原文 语言形式(包括音韵)上的美,在美学 上成为物质上的形态美。
文学性作品的语言的模糊性集合具有 以下特征:
1,就用词倾向而言,模糊词语多是模糊性审 美构成的基本要素。 2,用词的联立关系(即词的集约、搭配式) 是开放型、非规范(或次规范型subnormal)。 3,在叙事论理中,“模糊集合”在逻辑上的 缺环(missing links)很多。 4,由于以上三点使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呈现出 一种定界模糊的总的“意会形态”,即一种 使人很难捉摸的非定式、非定型、非定量、 非定向状态。

从翻译美学角度探究电影字幕互译技巧——以《哪吒》和《玩具总动员》为例

从翻译美学角度探究电影字幕互译技巧——以《哪吒》和《玩具总动员》为例

文苑雅香 >>12从翻译美学角度探究电影字幕互译技巧——以《哪吒》和《玩具总动员》为例金 晶 郑百慧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在翻译美学的视角下,通过对《哪吒》和《玩具总动员4》英译对比分析得出,二者作为优秀动画的输出,在字幕翻译上有一定的可取的之处,但是由于两部电影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在翻译表达上有着一定的差别。

本研究认为,中外动画电影字幕翻译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对于受众来说,不少字幕翻译会产生语义混乱和背景模糊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动画电影要依据其语言特色和受众心理进行翻译。

关键词:翻译美学理论;《哪吒之魔童降世》;《玩具总动员4》;电影字幕一、翻译美学理论翻译美学自古以来就被各类学者所研究,孟子提出翻译美学应以合论和美感共享论来看待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把他们如实地看作可以互补,互释而不是互斥,互不相容的语言文化交流工具[1]。

翻译美学的重点是把握汉语模糊美的目的和实际内涵。

汉语含蓄而内敛,英语直率而奔放,在英汉互译的时候,要把握语言的所长,有效利用所长,把形态手段的奇妙功能发挥到你所能及的审美境界[2]。

同时,翻译活动带有明显的“再创造性,”因此翻译美学排斥“被动的、强迫的”的“反美学心态”[1]。

因此在我们翻译文本时,面对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语言文化,不同的地缘历史和地缘民族发展沿革,我们需要时刻处于应变状态,不能以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僵化办法来对待美学问题。

中文对于文本的翻译主要聚焦于语音美、词语美、句子美、情感美、意象美、风格美、超语言,力求达到语言表达效果的最大化。

与此同时,经常与修辞格组合使用形成独特的语言魅力。

而英语的审美表现主要体现在构建句段,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整体布局。

英语是形态语言,审美表现设计受到形态机制的重重制约。

他们所尊崇的优秀翻译主要由语法无误。

用词得体和语义明晰三个部分组成。

因此他们经常会将一整句话拆分为两小句以实现语句中清晰的思维概念。

《翻译美学导论》课件

《翻译美学导论》课件
比较文学的基本范畴
包括作品比较、主题比较、风格比较、影响研究等方面。
比较文学在翻译美学中的应用
翻译美学需要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原文进行跨文化、跨语言的比较分析和审美 再现,以实现美的传递和再创造。
03
翻译美学的实践方法
语言层面的翻译美学
01
02
03
语音层面
注重语音的韵律、节奏和 美感,通过合理的音节划 分和韵脚安排,传达原文 的音韵之美。
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研究对象
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活动、审美标 准、美学元素以及翻译对原文美 学价值的传达。
研究范围
涵盖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 翻译美学问题,以及不同语言和 文化间的美学转换。
翻译美学的历史和发展
历史
翻译美学思想可追溯至古代的文献翻 译,但作为独立学科,其发展主要是 在20世纪后半叶。
发展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增多和语言学理论 的进步,翻译美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并不断完善。
02
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
语言美学基础
01
语言美学的定义
语言美学是研究语言美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的学科,旨在揭示语言艺
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
02
语言美学的基本范畴
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要素的美学特征,以及语言艺术的
THANKS。
形式美
关注作品的艺术形式和结 构,在译文中保持作品原 有的形式美感和文学风格 。
文化层面的翻译美学
文化意象
文化交流
关注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和象征意调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 ,通过翻译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美学 对话和相互理解。
文化背景
注重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 ,力求在译文中再现这些背景和环境 的美学特质。

翻译美学导论

翻译美学导论
以很大的愉悦的品质”。 (3)精(compactness) “精”指精炼。用词精炼处切忌无益的铺陈,虚设。 以上所说的“准美精”三条标准,也可以简称为词的“ABC”原则。
中外古今的艺术杰作,若论用词之工,则鲜有悖于此原则者。
非形式系统:审美模糊集
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除了物质形态的,自然感性的,可以 凭借直观推动形象思维的外象成分外,还有非物质的,非 自然感性的,无法凭直观就能推断的非外向成分。非形式 系统的审美构成包括“情”与“志”“意”与“象”。
第二章:翻译的审美客体
包括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 形式系统主要指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等
审美信息。 1.语音层审美信息:语音是语言的承载审美信息的基本形
式手段之一。主要体现在诗歌翻译中。首先是音律和节奏。 由于汉英文字语言系统迥异,要在译诗中保留原诗(SL) 的音部节奏是不可能的,译者力求做到的是显现译诗(TL) 的节奏。英译汉时诗行尾韵的对应是可能的,如果韵式不 能对应,也至少可以做到押韵,力求保留原诗的韵美。英 诗中最常见的韵式是abab,cdcd,十四行诗的基本韵式是 abab,cdcd,efef,gg。这些韵式汉译时都不难模仿。当然, 由于译者的审美理想各个不一,也有人认为译诗不必押韵, 主要努力应放在保证意向美。但译诗者应能审视出原诗的 韵美所在,这是毋庸置疑的审美任务。诗歌中韵是一个重 要的音美因素。“韵”可以使诗歌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 听觉审美满足。但西方译诗的倾向是不押韵,而重在意向, 不主张因音就韵,而破坏意向之自然。
霍拉斯从艺术的基本观点出发来谈翻译,赞美行文的自然气 势,他本人又是古罗马著名抒情诗人,倡导斯多葛氏的淡泊 美和泰勒斯的自然美。马丁路德的翻译观中的美学思想相当 明晰。他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赞成译文应该“具有读者能 领悟的,在审美上令人满意的本土风格”。德国文艺大师歌 德认为“最高尚的翻译”应该是对原语的杰作的模仿。因为 只有“精心的模仿”,即对原作的审美加工,把外语文化恰 如其分地移入本国,用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才是译者的 “真正使命”。歌德正是用这种审美翻译观翻译了他的代表 译作《西方和东方合集》。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159382 美学论文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1.引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一篇优美的散文往往文字优美,意境深邃,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散文翻译时,译者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更要传达原文的美学效果。

本文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探讨张培基所译《故都的秋》的审美再现。

2.翻译美学理论概述20世纪80年代初,朱光潜首次提出“翻译美学”这一术语;1995年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把源语和目的语看作翻译的审美客体,把译者看作翻译的审美主体,在主客体的动态作用中构建了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

简言之,翻译美学主要研究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以及翻译过程中审美再现的手段。

3.《故都的秋》译文赏析3.1 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音韵之美。

音韵之美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上。

散文对音韵的使用极广泛,不仅可以加强语言的音乐美,还增加了人们对语言艺术欣赏的情趣。

翻译时译者应充分发掘译语的语言优势,通过头韵、内韵、尾韵等的巧妙运用实现音韵美再现。

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It will be most desirable to have them set of by some tall thin grass planted underneath here and there.原文中叠词“疏疏落落”的使用给人以音韵上的美感,但是翻译时却很难不损其美。

译者此处联想到英语中的押尾韵,将其译成“here and there”。

将汉语的叠词之美恰到好处地转移到英语的尾韵上,使译文达到视觉美与听觉美的统一。

遣词之美。

词汇层的审美信息主要体现在措词上。

作者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去选词。

精当的选词能给散文的美感和质感很大的提升,提高散文的档次。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同样需要精挑细选,以求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韵味。

例: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效果的再现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效果的再现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效果的再现作者:韩晓晓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7期摘; 要:本文以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平行语料库对比的研究方法,以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个《仲夏夜之梦》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美、意境美和文化美等多个维度再现艺术之美,旨在研究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最大化展示原文之美。

经过研究对比,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个译本各有特色,从不同角度体现原作全方位的美感。

关键词:朱生豪;梁实秋;《仲夏夜之梦》;翻译美学作者简介:韩晓晓(1994-),女,汉,河南省焦作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1一、翻译美学理论翻译美学概念是刘宓庆教授在1994年提出的。

起初,是将美学和翻译结合起来审视古诗词翻译的美感。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中具体阐释翻译审美的一般过程和具体策略。

刘宓庆认为,“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和命题基本上来源于我国古典哲学美学,特别是古典文艺学”。

此外,他也强调“中国译论的理论命题和方法论都能在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中得以追根溯源”,美学作为翻译的理论基础,使得翻译不仅止于语言层面,更注重翻译过程中译本的神韵要和原文本的神韵契合,要尽可能的展示原文本的美。

二、《仲夏夜之梦》汉译审美再现2.1 朱生豪和梁实秋翻译思想和风格对比《仲夏夜之梦》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喜剧之一,主要描述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梁实秋的翻译思想一直注重以“存真”为第一要旨,追求“忠实”。

在翻译实践上,“我翻译中首先要注意只是忠于原文,岁不能逐字翻译,至少尽可能逐句翻译,绝不删略原文,同时还金科能保留沙氏的标点。

”(梁实秋,1989:84)。

他追求的翻译美学风格是一种雍容尔雅,温和内敛的美学风格。

朱生豪在译莎士比亚时曾言,“第一在于求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许渊冲翻译美学本体论

许渊冲翻译美学本体论

1 许渊冲翻译美学本体论———三美论许渊冲在洛阳外国语学院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三美”论,即意美,形美,音美,“三美论”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本体论,也是许渊冲的理论核心之一。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的《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鲁迅强调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必须用耳朵记住字音,用眼睛观察字形,用心体验字义,耳、目、心同时并用。

好的汉字是意、形、意三者的统一结合。

受鲁迅的“三美”说的启发,许渊冲将之应用到诗词翻译上。

在《翻译的艺术》中,许渊冲说翻译诗词也要尽力“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2 “三美”的具体体现2.1 意美“三美”的基础是意似,音似,形似。

所谓“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

在一般情况下,“意似”和“意美”是一致的,但是有时“意似”和“意美”却是有矛盾的,也就是“意似”并不一定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因为“意美”有时是历史原因或者是联想造成的,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

至于某些“意美”的词汇,在英语中根本就找不到“意似”的译文,这种“意美”有时是“音美”或者“形美”造成的。

虽然“意美”是建立在“意似”的基础上,但是“意似”只是表层结构,“意美”才是深层结构。

首先看《诗经·关雎》题目的翻译,wooing and wedding.“关关”二字表示雌雄鸟和鸣声,是一个拟声词,用来表示水鸟鸣叫的声音。

“雎鸠”是一种鱼鹰类水鸟,相传这种水鸟有定偶,因此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恋情。

这种贞鸟,如果其中一只死了,另一只最终也会肝肠寸断忧郁而死。

此处译者并没有直译,而是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发散的审美空间。

诗人以绿洲上雎鸠鸟关关和鸣声起兴,用它们优美的啼声,来表达内心的欢愉和恋情,以此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强烈的爱慕思念之情,记录了诗人和他心爱的姑娘在一年内由相识、求爱、热恋、订盟以致结婚的全过程。

论《翻译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特征——从审美意识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论《翻译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特征——从审美意识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论《翻译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特征——从审美意识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上海翻译20o6No.3论《翻译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特征——从审美意识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曾利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广州510420)[摘要】本文从理论特征与方法论特征两方面对毛荣贵的新着《翻译美学》进行了评析,并从研读的角度对文学翻译中审美意识驱动下的译者主体性特征作了相应的讨论.[关键词】翻译美学;理论与方法论特征;审美意识;主体性[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06)o3—0007—05 1引言毛荣贵教授最近出版了他的新着《翻译美学》(2005).该书将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论有评,有述有析,有感性认识和经验总结,也有理性认识和理论概括,继承与拓展并举.全书结构简约,分为主体篇,问美篇,朦胧篇,实践篇四大部分,主要从美学理论角度对翻译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互动性诸种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和深入探讨.作者优美的笔调,隽秀的文字,丰富的例证,给人一种清新之感.国内出版的有关翻译美学的着作已有数种(傅仲选1993;刘宓庆1995;奚永吉2001,姜秋霞2002),《翻译美学》的特色则在于全书脉络清晰,主旨突出,注重实践,译例典型,分析精细,概括全面.作者在理论上吸收了中西方美学思想中的核心成分,结合修辞学和文体学的部分内容,融合西方阐释学,接受美学及格式塔理论,将宏观理论认识和微观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体现出翻译美学研究的理论特色和内涵,而且拓展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空间.笔者对该书主要理论特征和方法论特征作一剖析,并结合审美意识探讨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的相关问题.2《翻译美学》的理论特征2.1对传统译学理论的继承与拓展性特征《翻译美学》所体现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美学思想和传统译论的美学特征一脉相承,但作者认识到传统译论的局限性:"我国传统译论所体现的思维模式固然有利于从宏观(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三者统一)的角度体察美的翻译艺术,但也有内在缺点:它是直觉地,综合地从总体上考察美的译品,虽然抽象地反映了美的翻译艺术,却没有对其中因素和复杂关系做多边探求和立体探讨".故作者在微观上进行了多维的阐发和论证,在宏观上进行了范畴化的理论拓展.从产生过程看,中国传统译论是从古代哲人或文论家的文艺美学观或艺术观演绎出来的,其理论形态具有高度简约性和概括性,如支谦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许渊冲的"三美"与"三化"等等.然而,翻译界倾向于将其视为翻译原则或标准,并围绕其概念内涵进行争议和修正,而不是从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层面对其进行学理性阐发,明确其理论性质与职能,给予相应的可阐释性,可证性, 可操作性的拓展.事实上,这些具有美学特征的翻译原则或标准尚不能做到对翻译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相应的解释和本质揭示,更难对译者的美学翻译理念产生积极影响,而这种影响应该能直接到达实践层面.在《翻译美学》中,作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阐释辅以事实依据,在语言文化思维比较中突出美学价值,对体现客体诸种文本特征的美学意义给予了系统分析,归纳,演绎和概括,其讨论涵盖了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与读者),审美客体(原文与译文),审美心理过程,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评价,审美标准以及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在全书讨论中,作者遵循了主体性(主体篇)一客体性(问美篇)一主,客互动性(朦胧篇+实践篇)这样一条清晰的主线,夹论夹析,夹评夹述,其着眼点在于唤起读者的审美意识,培养鉴赏能力以及最大限[收稿日期】2006-04-01[资助项目】本文受到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文学翻译主体性范畴化"资助.项目号:04JDXM75002.[作者简介】曾利涉(1953一),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篇一认知语言学,翻译学,翻译批评,翻译思维,应用翻译.7?度地发挥基于理性之上的翻译艺术创造的主体性,从而有助于在译者的主体性中增加一点美学翻译理念.作者在"朗读——培养翻译美感之捷径"中的论述及所做的对比试验更是体现出这一思想.2.2美学范畴体系理论特征翻译美学并非新的课题,研究者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就必须抓住翻译美学理论自身特点与要求予以建构,不应停留在传统的美学修辞层面,而应在美感形态或形式的理论范畴化上有所建树.若将《翻译美学》与其他四部相关着作相比,前者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对体现翻译美学特征的美感形态或形式的概念体系及美学意义的范畴化方面作出了较全面的理论概括.它"以(当代)感觉论美学为基础,适当吸收(传统)美论美学的某些传统,形成对审美现象的阐释框架".也就是说,作者在理论上没有囿于传统美学美论,而是将纯粹的以"美"为中心的美学研究"提升到文化,理性以及精神的层次",使人类生理体验的审美快感"带有社会文化及精神内涵的'美感"'.在这里,翻译美学研究的视野扩大了,以现代感觉论美学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将文本翻译中凡是能唤起人的感觉,感性或情感以及形象或景象有关的形式与内容都纳入美学范畴,成为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翻译美学范畴体系:文化美,语言文字美,句法篇章美,语体美,思维美,逻辑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形式美,音韵美,节奏美,口吻美,整饬美,朦胧美,灵感美,幽默美,和谐美,庄重美,丰腴美,含蓄美,反讽美,肃穆美,模糊美,精确美,婉约美,凝炼美,蕴籍美,涵隽美,简约美,创造美,活用美等等.这种将审美内容予以美感形态或形式化,并形成翻译美学意义范畴体系是该书的重要理论特征之一. 范畴是客观现实最一般存在形式的反映,在各门科学中具有最广泛的概括性和实用性.各门科学都有一个有其内在结构的概念体系,其骨干就是由一些统帅和联结其余概念的基本概念,即由范畴所组成(彭漪涟2000:2).列宁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 (《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第83页).作者正是通过这些作为中介的概念体系,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既反映了主体的认识方式, 也赋予了客体可感知的美学理论形态或形式.2.3本体诠释论理论特征概言之,《翻译美学》结合典型实例讨论了两类具有美学特征的审美客体:一是有标记的,易于辨认8?的语言文字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如原作中那些可以量化的音位,词素,语词,语句形式或美学修辞(辞格)所体现出的静态审美特征;二是无标记的,貌似普通或平凡无奇的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美学特征,即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征,情感,关系等的刻画起重要作用的描述性文字,是一种动态审美特征的体现.第一类审美客体是显性的,静态的,在传统修辞和文体学中已经得到充分讨论,即使从翻译美学角度介入,在理论表征上已无多大新意;第二类审美客体是隐性的,动态的,其美学意义的生成是需要译(读)者的参与和构建,而对这种审美意义的动态建构过程正是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空间所在.作者引用了大量实例对此类审美客体进行了论述和解析,并借鉴综合了西方符号学美学,接受美学,阐释学及格式塔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将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不定点","模糊","朦胧"等视为文学作品重要的审美特征,并从理解,分析,推理,阐释,演绎,抽象,综合等心理过程对这类美学意义的建构进行了阐述,体现了译者主体的审美意识及主客观互动的意义理解重构过程.从文学翻译活动过程看,这种美学意义理解.重构过程是一种"艺术再现" 和"艺术表现"的创造性过程(曾利沙2005a);从文本特征和接受思维看,则体现出本体诠释论的理论特征.在迦达默尔那里,理解是本体论的,理解揭示并表现真实;对胡塞尔来说,理解可以是指任何精神活动有其意向性的对象,而意向性则是主体的一种意义建构行为(韩震,孟鸣岐2002);成中英(2000)则认为,理解是对一个用以阐明或揭示真实的陈述,观念或思想的体系的需求.理解是对意义的把握,而解惑或释疑必定意指说明真实的一个观念体系.文本翻译的本体论就是意义本体论,对文本隐性意义的确证有着认识论或诠释学(阐释性)的属性."假如真实表现在一种看法或说法中,那么不理解真实,本体论(真实)也就不存在"(ibid.16).以该书第49页对DelicateWives(《纤若娇妻》)一段文字中的副词innocently的意义建构所做的阐释为例: WhenLesMillerheardabouttheevent,fromhiswife,Lisa,whowasbreathlesslyfreshfromasessionof gossipandwomen'StennisItseemsincredible,hewas stungbyjealousy:heandVeronicahadhadanaffairthe previoussummer,....Lisainnocendytoldher—husb—and,"thathereshe'Snearlythirtyandapparanfly hasneverbeenstungbefore,SOnobdyknewshewould reactthisway.…..''从词汇语义看,innocently派生于形容词,基本语义为knownothingofevilorwrong;foolishlysimple; 从句法功能看,其意为toldsbinallinnocentmanner.若据其基本语义和句法功能进行翻译,则为"莉莎天真无邪地告诉丈夫",此译显然不能产生"关联性语境融合"(曾利沙2005b),不能揭示特定事件与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就不能艺术地表现其触发的多维审美意义.作者在解析中指出:"此副词表面述实,实则写人.其丈夫和V eronica有染(hadan affair),到了难分难舍的地步,Lisa还蒙在鼓里,全然不知.一个innocently巧妙地向读者暗递了此信息. 同时Lisa的个性也由该词带出".这种多维视角体现出作者反复强调的翻译美学应多角度,多层次,立体性地把握原作的隐含"意义".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作者在对innocently的本体论(真实)意义的分析和阐述中,是将上文的(heandVeronicahadhadan affair)与innocently建立起认知关联性的;从意义的动态建构过程看,作者将affair当下的语境化内涵特征——男女私情——置人innocent的基本语义结构之中:Lisaknewnothingoftheaffairbetweenherhusband andV eronica,然后,译者主体通过对innocently基本语义结构成分进行语境化置换,从而建构出其阐释意义:"不知隐情的莉莎跟丈夫说".此解析说明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对那些隐性文本意义的理解与语际转换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是译者主体和客体之间互动共生的结果.针对此例,我们可以从本体诠释论出发演绎出意义本体论的存在形态,并上升到理性理论认识:当一个外延(指称)明晰,但内涵(意义)抽象或隐晦朦胧的语词进入文本时,它并非孤立存在着的,往往与某个(些)客观地存在着的语词构成一定的,潜在的认知关联性,这种认知关联性构建又往往能使语词抽象或隐晦朦胧的内涵意义得到凸显.但这种潜在关联性的构建必须通过主体的认知思维,并且取决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语词的抽象或隐晦朦胧的内涵意义在文本中得以凸显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运作的结果.这就是伊瑟尔所谓的文本的"召唤结构"或尧斯所谓的"意义潜势"(朱立元1989).这种意义潜势在向读者召唤,以期读者能将这种意义潜势的能量释放出来,既满足读者阅读过程的审美需求,产生审美体验,也传达出相应的美学效果.对文学翻译而言,《翻译美学》中这种主客互动性的意义建构过程具有一定普遍性,而且是翻译美学研究中一种很重要的理论范畴.2.4价值论理论特征所谓的价值问题就是客体属性对主体的意义.价值来源于客体,取决于主体,产生于实践(形成于主客体的对象化关系之中).为了实现价值,主客体各自克服自己的片面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即客体人化,主体物化(李连科1999:2).同理,文学翻译的审美价值不仅取决于作品的客体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主体需求性.离开了特定需求,作品还只能是没有价值化的纯客体,即潜在价值.这是读者及特定需求决定了文学审美价值的性质和取向,只有当客体的某种特性适应于,符合于,满足于读者的某种特定需求时,文学作品才具有这方面的特定价值.在《翻译美学》中,作者强调了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审美价值一价值发现一审美创造"的价值理论,即译者主体应从语感或表象中去发现或挖掘那些能起"画龙点睛"的美感要素,并予以艺术再现或表现. 作者正确地指出,当只有被译者主体所感知或发现的客体审美要素才具有审美价值,才能唤起译者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性.如:Thedresssetoff toperfectiontheseventeen—inchwaist,thesmallestin threecounties,andtightlyfittingbasqueshowedbreasts —wellm—aturedforherforhersixteenyears.(参见第28页)将划线部分译为"a)......乳房却已十分成熟了//b)......乳房却长得非常成熟,......小马甲把乳房裹得格外显眼"本应是很贴近原作的译文,但作者指出a)译"显得拘谨",b)译"基本上停留在述实层次",认为在tightlyfittingbasque的参照下,应将wellmatured的潜在美感形态再现出来:..….年方十六的她,乳房已经十分丰满,那紧而贴身的小马甲,更使其跃然显露.这里,"丰满"与"跃然显露"所再现的姑娘形体美是青春的,活现的,凸显的,质感的,融人了译者主体审美意识的积极性和文字表达的能动性.作者对此的理论认识是:"所谓的美感差异,并非就是非此即彼,非'喜'即'忧'的两个极端,主要还是体现在程度上,视角上,情感上",因而作者指出,"美感有强弱,意象有显隐,措辞有雅俗".这反映出主体对客体审美要素的价值发现和审美创造的张力与可容度的问题.然而,作者并非一味地强调审美创造,对文学翻译审美创造过程中的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与主体性发挥的认识是理性的,辩证的.如作者批评Fletcher英译李白《静夜思》的过程中化原文的朦胧为译文的清朗就体现出这种认同和尊重原作审美特征的自律性价值观(第81页).在朦胧篇和实践篇中,作者强调在一定程度或条件下译者应保留原作的朦胧或晦涩度,而"不是牵强的释O?译,更不是糅合译者主观想象和猜度的演绎"(第369页).这反映了作者在翻译美学研究中的理性思想,正确把握住了主体的多维需要和客体价值属性表现"度"之间的辩证关系.3《翻译美学》的方法论特征方法总是对有目标的自觉的活动而言,其实质就是人们"从一定的角度,模型或框架出发把不能直接到达的总目标或最终目标化为一系列能直接达到的分目标或阶段目标(即分析),并按照一定程序或结构把各种直接达到目标的活动关联起来(即综合),以间接地达到不能直接达到的目标"(刘永福2002).就《翻译美学》的方法论特征而言,这种分析与综合的运用通过各种特殊方式体现出来.由于作者旨在从美学理论角度切人翻译实践,通过揭示翻译实践中各种审美客体的存在形态或形式及其内在联系,将其上升到理论感性和理论理性认识,以此唤起译者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的美学意识及其主观能动性,就必然要遵循"感性一理性一感性一理性"的理论思维方法,即微观层次的具体问题应在宏观理论层次得到阐发,而宏观理论认识也应在微观层次得到印证,因而就必然形成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层次的方法论特征.讨论如下:3.1宏观层次方法论特征3.1.1归纳.概括法与分类(范畴)化从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层次看,有"感性一理性一感性一理性"的认识过程及其相应的"感性理性"和"理论理性"的认识方式.归纳.概括法是《翻译美学》的基本方法论特征之一.归纳.概括法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实践感性到理论感性的中介方法,是实现从实践感性到理论理性的重要途径.作者在对诸种审美客体存在形态或形式进行概括时,基本上采用的是归纳.概括法.然而,归纳.概括法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有其特定的局限性,只能是对特定范围内事物或现象的本质认识和概括,因而,作者在此基础上运用了一种开放式的分类法(范畴化)来描写翻译活动中的美感形态或形式,以此揭示复杂的审美客体.这种分类或范畴化的归纳.概括法弥补了一般归纳.概括法的局限性,也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式.所谓的理论理性认识,其表现形式是概念,原理(包括定义,定律和规律)和体系,这在《翻译美学》中显而易见,作者在归纳.概括基础上,也力图给出了自己的概念,定义和翻译美感形态的范畴体系,尤其是在美感形态或形式的概念范畴10?方面作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3.1.2本原比较法与差异比较法翻译实践必然涉及双语转换,翻译美学研究又必然涉及双语语言文字与思维的美学本原比较.《翻译美学》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字与思维美学特征的异同作了较详尽的本原比较,并且将重点放在对差异的比较分析之上.作者在讨论中没有简单地结合实例给予印象性的,概括性的比较说明,而是采用差异比较法.差异比较法又分简单比较法,递进式比较法,多维视角比较法,主体差异比较法等.简单比较法是指一对一的原文.译文的美学意义比较;递进式比较法是指多种可行的译文对应一个原文的比较方法,《翻译美学》采用了a—b,a—b—c,a—b—c —d,a—b—c—d—e几种形式.这种递进式比较法有助于读者认识到诸种可行性译文之间的差异递进度;多维视角比较法是指从不同审美视角考察审美客体而得出的不同译文,有助于读者进而认识到同一原文不同译文发生的思维原因;主体差异比较法是指从译者主体个体所具备或所缺乏的美学意识考察同一原文不同译文的差异度.《翻译美学》中所采用的这种差异比较法符合认知规律,值得借鉴.3.1.3意义本体论批评法与价值批评法《翻译美学》还具有意义本体论批评和价值批评的方法论特征.所谓意义本体论批评是指作者通过对原作文本"意义"存在方式的揭示而指出译文中相应"意义"的是与非,并找出原因,即通过分析而揭示原作文本"意义"在特定语境中存在形态(外延或内涵的)的种种关联性特征,并将其上升到一定普遍意义上作出规律性阐发.所谓的价值批评是指作者结合意义本体论对译文所体现出的选词用句的好与坏或优与劣作出审美意识或意识形态的价值评价,并以意义本体诠释为理论前提.这两种批评法尤其在"实践篇"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不仅为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和艺术创造性提供了可证性的理论依据,也对翻译批评的发展具有理论与方法论参考价值.3.2微观层次方法论特征3.2.1逻辑论证法进行翻译美学理论探索和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而是为了实践,实施于技术,变革客体的具体形态及其属性,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理论不结合实践,不能上升到理论感性,没有理论感性,就难以理性地变革客体,没有客体的变革性,也就无所谓译者主体性.原则或标准不是僵化的,机械的概念或原理,必须受到微观层次具体问题的反馈,并予以相应的调节.《翻译美学》突出了实践,采用了从下至上的感性.理性.感性研究方法,对众多典型实例作了细致的比较分析和相应的理论认识.为了向读者说明如何发现原作潜在的美感形态或形式, 作者突出了相应的逻辑论证,包括形象逻辑,情感逻辑,情景逻辑,经验逻辑,概念逻辑及社会文化语境融合等."因为争论,能辩论的只是逻辑,所以一切争论,一切辩论都必须化为逻辑问题才有意义"(刘永福2002:31).作者通过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等,将翻译实践中美学意义的再现或表现的思维发生特征和认识方法逐步揭示出来,既具方法论意义, 又凸显了翻译实践的可操作性和理据性.3.2.2整体结构分析法+毫发剖析式不少讨论翻译美学的着作虽注重双语语言文字的可比较性,但在对实例的说明中,往往局限于语句或语段,且其说明大多流于印象或经验性概述,缺乏毫发剖析式的解析.《翻译美学》则突出了从语篇角度出发对各结构成分进行毫发剖析式的分析论证.如作者在"实践篇"中均采用语篇结构逐句分析法来说明局部翻译操作服从语篇主题而达到整饬美的美学思想,并且在局部词句分析中运用了层层剖析式的论证方式,如对but一词从口吻,语气及传递原句内涵逻辑关系等多角度进行的详尽阐释(第373 页),这为读者树立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Think Globally,ActI~ally)的多维翻译指导思想.4结语本文从研读角度对《翻译美学》的主要理论与方法论特征及美学意识对译者主体性的内在思维动因进行了评析,指出了作者在美感形态或形式理论范畴等方面的创新之处.体现了翻译美学自身的理论特征.笔者总的看法是:一是作者若能以此为主线,在讨论问题时以美感形态或形式导入,并将其贯彻至始终,这样就能凸显其概念体系,以便鲜明地区别于其他翻译美学着作,而不至于在有些体例编排上产生雷同;二是在对美感形态或形式的归纳,定性,概括及分类标准上还值得深入研究和拓展;三是若能对一些引文或译文注明出处,无疑能方便读者进一步查阅;四是若能在讨论翻译美学意识驱动下的译者主体的价值观及其主观能动性中结合传统翻译原则,标准与策略等,探讨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互动性,调节性,那么,该书对我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和创新就会做出大的贡献,而这又正是翻译方向研究生学科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中所亟需的.参考文献:[1]成中英.本体与诠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

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国翻译由最初借助美学思想意识呈现自身特征,逐步发展为自建理论框架,最终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科学――翻译美学。

从翻译美学的发展过程中能清晰的看到,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该文采取历时的研究方法,对翻译美学在中国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状况进行概述,呈现中国翻译美学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中国古代译论中的隐形美学从我国古代译论中,不难发现美学的踪迹,可以说是自有翻译经验和翻译观点,便有美学思想与之共存。

由此看来,翻译与美学从一开始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古代最朴素的唯物观,认为越接近事物的自然状态越能发现事物的“真、善、美”。

此观点反映在翻译理论上就要求译文要忠实原文的内容,反对用浮夸和华丽的句子,就是要保留原文的“真”。

我国的翻译实践始于古代的佛经翻译。

一般认为,三国时期的支谦编写的《法句经序》是距今最早谈论佛经翻译理论的文章,书中有老子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记录,从中可以体会支谦的翻译主张“因循本质,不加文饰”的美学内涵。

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原则;玄奘主张“五不翻”;彦琮追求“宁贵木而近理,不贵巧而背源”主张等,都是古代最具代表的翻译理论。

以上几种翻译观点都体现了我国美学的思想意识,即追求事物的“真”,在翻译领域就是通常认为的“质派”(直译),其对立面“文派”(意译)始于从西域入关的鸠摩罗什,推出“案本而传”和“辞旨文雅”的翻译主张。

二、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显性美学中国翻译经历了佛经翻译带来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之后,一直处于低迷时期。

直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时,中国才迎来第二次翻译高潮。

在严复之前,马建忠就提出“善译”论,要求“知其意旨,摹其神情,仿其语气,心悟神解”,力求与原文在意思上无一毫出入。

严复的“信、达、雅”理论中,“信”要以“达”为前提,“雅”是主要特征,要求译文讲究“修辞”,要有文采。

翻译美学理论

翻译美学理论

引言
❖ 翻译批评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又 必须是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不是几个字或几 句话表述的空洞原则…
❖ ——马祖毅等著,《中国翻译理论通史》 (第四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1版,第343页
本文拟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两篇译文,以期进行系统地论述。
一、原文简介
❖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二位译者各有侧重,各有 千秋。从翻译美学理论的角度而言,曹译本已经超 越了汪译本。
借用翻译美学理论对比分析十月午后漫步十月午后漫步的两个中译本的两个中译本韩晓楠2012年11月26日译文分析思路?一原文简介?1原文作者?2原文文体与散文翻译?二翻译美学理论概述1刘宓庆与翻译美学理论?1刘宓庆与翻译美学理论?2翻译美学理论的观点?三借翻译美学理论对比分析两个汉译本?1语音层面?2词汇层面?3句子层面?四总结引言?翻译批评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又必须是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不是几个字或几句话表述的空洞原则
❖ 例2.
❖ The chestnuts and acorns dropped in showers, and the patter on the gravel was a little weird.
❖ 曹译本:栗子和橡果雨点般纷纷落下,啪嗒啪嗒敲 打着砾石地面,声音里夹杂着几丝诡异。
❖ 汪译本:栗子和橡果雨点般纷纷坠下,吧嗒吧嗒打 在砾石地上,那声音给人一种有点神秘的感觉。
例6. Happy? Yes, and reasonably happy.
❖ 曹译本:觉得幸福?是的,的确感到相当 幸福。
❖ 汪译本:幸福?是的,至少是相当幸福。
❖ 分析:曹译本将“reasonably”准确地体 现了出来,而汪译本中有错译现象。没有 准确地传达原文。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前言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前言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前言这本书是十多年前(1992年春—1994年春)我在香港的大学执教期间写的。

临近1997年,正值英国殖民制度在港岛的“风烛残年”,岛内外各种牌号的旧势力非常活跃,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不断兴风作浪,中华文化受到政治高气压的加倍挤迫、挑衅甚至凌辱,大学校园和社会上也充斥着对西方文化和政制的近乎狂热的鼓吹和病态的迷恋。

学术阵地“扬西抑中”者也大有人在。

这一客观情势就成了我写《翻译美学导论》时定夺写作基本取向的一大考量。

我决定逆流而上,在书中大力阐述中华文化(侧重论述中译英)和中国美学思想,论证也重范例,尽力少作我本人直接的理论阐述。

我的基本思想是:当时香港浮华浅薄的文化氛围和晦暗病态的政治气氛需要中国美学的熏陶、净化和涤荡。

这就是眼前这本《翻译美学导论》在成书初期的基调。

当然,促使我采取这个写作基本策略的因素还有学术上更深层的考虑。

我认为就中国译学而言,美学对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

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中国人的语言观中,语言功能与审美判断是密不可分的,这就不同于西方。

中国的哲人从春秋时代就在谈美言与信言问题(《老子·八十一章》)。

中国经典文献中辞章美学是个重要的领域。

“温柔敦厚”(《礼记·经解》)、“仁义为美”(《孟子》)这类审美价值既是人格论命题,又是辞章美学命题。

在中国人看来,人的“思”、“意”、“情”、“志”、“神”、“气”等等都与“言”一脉相通,互为内外表里,南宋严羽所谓“理路言筌”(《论诗话·诗解》)讲的是人的语言文字总会留下他的义理情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汉语的特点来看,中国美学和美学思想也几乎与之切贴照应。

先说汉语。

第一,汉语比较重主体意识,而不执著于“意”与“形”的丝丝入扣,讲求“尽在不言之中”:言者认为“听者知其然必如言者之意其然,言者意其然必如听者之知其然”。

例如语态。

关于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述评马立罕

关于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述评马立罕

关于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述评马立罕发布时间:2023-06-17T02:58:27.568Z 来源:《时代教育》2023年7期作者:马立罕[导读] 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的联姻。

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是对传统美学译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本文通过对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的阐述评论,主要包含了翻译美学的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再现,展现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再次说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领域提供了翻译启示。

云南工商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的联姻。

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是对传统美学译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本文通过对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的阐述评论,主要包含了翻译美学的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再现,展现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再次说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领域提供了翻译启示。

关键词:刘宓庆翻译美学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再现一.引言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表现出来的活动,基于语言各自的特点,其内涵和外延无疑受到生活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刘宓庆(2005)在《翻译美学导论》里谈到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翻译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将美学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当中,翻译美学是美学思想在翻译领域中的成果,有利于指导对翻译理论研究及翻译实践。

翻译也是一种审美活动,译者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原语转换为目的语,进行美的转化。

本文将通过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阐述,主要包含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翻译的审美再现,来展现翻译美学的理论。

二.刘宓庆翻译美学的理论建构1.翻译美学的渊源中国的哲学论著始于老子,美学论述也始于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倡导“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翻译美学导论

1翻译美学导论

? 霍拉斯从艺术的基本观点出发来谈翻译,赞美行文的自然气 势,他本人又是古罗马著名抒情诗人,倡导斯多葛氏的淡泊 美和泰勒斯的自然美。马丁路德的翻译观中的美学思想相当 明晰。他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赞成译文应该“具有读者能 领悟的,在审美上令人满意的本土风格”。德国文艺大师歌 德认为“最高尚的翻译”应该是对原语的杰作的模仿。因为 只有“精心的模仿”,即对原作的审美加工,把外语文化恰 如其分地移入本国,用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才是译者的 “真正使命”。歌德正是用这种审美翻译观翻译了他的代表 译作《西方和东方合集》。
翻译美学导论 刘宓庆 著
?第一章 翻译审美的美学渊源 ?第二章 翻译的审美客体 ?第三章 翻译的审美主体 ?第四章 翻译审美的移情论 ?总结
第一章:翻译审美的美学渊源
? 中国的佛经翻译始终不能脱离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发展的主 流。大约早在公元前520年左右,孔子就已创儒家美学,提 出“尽善尽美”论,“文质统一论”。周烈王四年,孟子提 出“仁义为美”,创立了以“仁学”为纲的儒学美学主张。 后来,荀子提出了“文质兼顾”,“美善相乐”论,发扬了 儒家的美学思想。其间,韩非子明确表示“其质至美,物不 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这种把 “质美”绝对化,完全否定“文对”“美”的表现功能的主 张,始终没有动摇儒家“依华出实”的“文质统一”论的主 流地位。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所说的“信言 不美,美言不信”。老氏此言,符合他对“美”的基本态度, 实质上是重信,重实,否定了不信,在哲学,美学之树上,持续 达1800年之久,可以说从西塞罗到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以词章美学论翻译, 一脉相承。一般认为,西方译论始于公元前古罗马的知名哲 学家,政治家和修辞大师马库斯西塞罗和随后的古罗马抒情 诗人和讽刺大师昆塔斯霍拉斯。

翻译美学理论

翻译美学理论
此刻皆化作 悠然一梦,
在冥思中遁逃。
四、总结
❖ 《十月午后漫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凡散文都会 讲究意境、韵味和文采。
❖ 从语音层面分析,二位译者的译文分别运用“叠 词”。“拟声词”等,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音韵美, 从词汇的层面看,汪译本在某些词句的运用上未能 体现原文的美感,且有错译的地方。
❖ 从句子层面上看,二篇译文形式整齐对称,音调谐 和,再现了原文之美。
例3.
The chestnut husks split wide open when they came to the ground, revealing the polished brown of the shy fruit.
曹译本:栗子落到地上,外壳砰然绽开, 油亮的褐色栗肉便羞答答地探出头来。
❖ ——(李明编著,翻译批评与赏析,武汉:武 汉大学出版社,2010.8,第103-104页)
二、翻译美学理论概论
(1)刘宓庆与翻译美学理论
刘宓庆,中国香港人,祖籍湖南新宁,生于1939年 1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 究生院主修语言及语言教学理论。历任北京大学、 厦门大学教授或客座教授,并在联合国组织机构任 翻译。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国立及台湾 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执教,2006年受聘于上海同济 大学外语学院任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刘宓庆是 国际上的知名学者。
❖ B.散文翻译的三个要义
一、翻译散文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充分领会原文作者 的“真”(作家在其作品中说的是真话、抒发 的是胸臆、裸露的是真实的心灵,流露的是自 然情感与性情,写的是实景等),译者要将这 份“真”充分地在译文中再现出来。
二、传出原文的“情’。
三、传出原文的“美”。散文的美不仅体现在其意 境和情趣的审美效果,更体现其形式(包括其 音韵节奏、遣词造句、修辞手段、说理方式、 语言的凝练等)所蕴含和体现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西方,译论之芽也是首先依附在哲学,美学之树上,持续 达1800年之久,可以说从西塞罗到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以词章美学论翻译, 一脉相承。一般认为,西方译论始于公元前古罗马的知名哲 学家,政治家和修辞大师马库斯西塞罗和随后的古罗马抒情 诗人和讽刺大师昆塔斯霍拉斯。
3.词语层审美信息 词语层审美信息
承载审美信息的用词在语言中是最常见的物态材料。有审美价值的用 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条件或标准,也是 我们的审美依据。 (1)准(appropriateness) 用词准确有两层意思,一是准确地表达了原意;二是准确地适应了语 境,语法和逻辑上的合理性以及用词习惯上的切合妥帖。 (2)美(beauty) 这里所说的“美”不是指华丽绚烂等菲靡之词,而是指“能给人身心 以很大的愉悦的品质”。 (3)精(compactness) “精”指精炼。用词精炼处切忌无益的铺陈,虚设。 以上所说的“准美精”三条标准,也可以简称为词的“ABC”原则。 中外古今的艺术杰作,若论用词之工,则鲜有悖于此原则者。
第二章:翻译的审美客体
包括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 形式系统主要指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等 审美信息。 1.语音层审美信息 语音层审美信息:语音是语言的承载审美信息的基本形 语音层审美信息 式手段之一。主要体现在诗歌翻译中。首先是音律和节奏。 由于汉英文字语言系统迥异,要在译诗中保留原诗(SL) 的音部节奏是不可能的,译者力求做到的是显现译诗(TL) 的节奏。英译汉时诗行尾韵的对应是可能的,如果韵式不 能对应,也至少可以做到押韵,力求保留原诗的韵美。英 诗中最常见的韵式是abab,cdcd,十四行诗的基本韵式是 abab,cdcd,efef,gg。这些韵式汉译时都不难模仿。当然, 由于译者的审美理想各个不一,也有人认为译诗不必押韵, 主要努力应放在保证意向美。但译诗者应能审视出原诗的 韵美所在,这是毋庸置疑的审美任务。诗歌中韵是一个重 要的音美因素。“韵”可以使诗歌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 听觉审美满足。但西方译诗的倾向是不押韵,而重在意向, 不主张因音就韵,而破坏意向之自然。
The willows are green green, The river is serene; Thence is his song wafted to me. In the east the sun is rising; In the west rain is falling; Can you see if it’s fair or foul?
3.受制于双语的文化差异 . 审美价值往往具有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这时的审美价值 在原语读者心中唤起的感应通常无法转化到译语读者的心 中。具有民族性、历史继承性的审美价值通常是无法取代 的。唯一明智的对策是将审美地(aesthestically)体现出 来。
二、翻译审美主体的基本属性之二: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翻译审美主体的基本属性之二: 1.“情”(Aesthetic Feeling) 情 ) 情感与美感,相生相息,这就是《诗大序》中所说的“情 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 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十三经 注疏本》)。所谓“托情寓物”,或“览物托情,览物知 情”,正是审美客体容载审美信息,并由审美主体通过审美 移情获得审美客体所容载的审美信息的审美体验的写照。白 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审美之始,而 且自始至终在起作用。 美的“自我性”正是翻译审美个性化的依据。每一位翻译者 对他翻译的作品都有“自我化”的审美价值判断,他正是将 自己的审美理想“存于其物(TL)之内,又出于其物(TL) 之外”,若隐若现,读者通常可以从他的译作中体察出他的 审美理想。
2.文字层面的审美信息: 文字层面的审美信息: 文字层面的审美信息 语言艺术家可以利用文字手段与音韵手段的巧妙结合构成修辞格,但 这种借助于语音来充实或映衬“形”的修辞立意往往是无法转换的。 突出的例子是双关语。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双关语出资刘禹锡的 《竹之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张其春的译文:
2.受制于原语非形式美可译性限度 . 艺术作品的气质之美、气度之美,气韵之美,是非直观的、 可感的、模糊的。它通常产生于艺术家的志、情、意以及作 品的总体性艺术升华和熔炼,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诗品 含蓄》),个中蕴含作家的意旨、情思、气志等; 同时,它又产生于欣赏者与艺术家的“视野融合”所谓“同 声相应,同气相求”。
翻译美学导论 刘庆 著
第一章 翻译审美的美学渊源 第二章 翻译的审美客体 第三章 翻译的审美主体 第四章 翻译审美的移情论 总结
第一章: 第一章:翻译审美的美学渊源
中国的佛经翻译始终不能脱离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发展的主 流。大约早在公元前520年左右,孔子就已创儒家美学,提 出“尽善尽美”论,“文质统一论”。周烈王四年,孟子提 出“仁义为美”,创立了以“仁学”为纲的儒学美学主张。 后来,荀子提出了“文质兼顾”,“美善相乐”论,发扬了 儒家的美学思想。其间,韩非子明确表示“其质至美,物不 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这种把 “质美”绝对化,完全否定“文对”“美”的表现功能的主 张,始终没有动摇儒家“依华出实”的“文质统一”论的主 流地位。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所说的“信言 不美,美言不信”。老氏此言,符合他对“美”的基本态度, 实质上是重信,重实,否定了不信,不实的虚实之美。
霍拉斯从艺术的基本观点出发来谈翻译,赞美行文的自然气 霍拉斯 势,他本人又是古罗马著名抒情诗人,倡导斯多葛氏的淡泊 美和泰勒斯的自然美。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的翻译观中的美学思想相当 马丁路德 明晰。他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赞成译文应该“具有读者能 领悟的,在审美上令人满意的本土风格”。德国文艺大师歌 歌 德认为“最高尚的翻译”应该是对原语的杰作的模仿。因为 只有“精心的模仿”,即对原作的审美加工,把外语文化恰 如其分地移入本国,用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才是译者的 “真正使命”。歌德正是用这种审美翻译观翻译了他的代表 译作《西方和东方合集》。
2.“知”(Knowledge) . ) 叶燮曾提出“以识为先”的见解。“识”既可以指“知 识”,也可以指见地、见识、洞察力,还可以指由翻译者的 个人经历所扩展和充实的视野。
三、“才”(Capability) ) 翻译带有很大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因此我们所说的才主要指 实实在在的能力或功力,并不是指“天才”。康德对艺术家 “才”有过一段论述,认为“才”是主体的自然本性,是 “大自然给他(审美主体)的心灵能力”。
总之、翻译的审美鉴赏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其特 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实践与求知的统一。因此,就翻译 而言,伊苏鉴赏力的提高必须遵循以下相互促进的两个途径: 第一,感性上的,即加强翻译实践和艺术鉴赏实践。第二, 理性上的,即加强与翻译有关的各学科领域的有意识的、循 序渐进的学习,首先是直觉感官活动(听觉和视觉)密切相 关的语音学(包括轻重、声调等)、音韵学、修辞学、文艺 美学等,其次是语言学中各学科的学习(包括句法学、文体 学、词汇学及语义学)。
移情论的基本观点是:审美移情作用具有三个方面 的特征:其一,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就翻译而言, 审美对象是原文中的美,审美主体则是翻译者)之 间,存在一种可以相互渗透的关系;其二,在这种 相互渗透的关系中,主要的活动方面是审美主体, 客观受到主体生命力的投射而具有美的感染力;其 三,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照(contemplation)的“自 我”,美感是在感性对象中感觉到的“自我价值”。 因此,所谓“移情”就是移置“自我”(主体的生 命活动)于“非自我”(对象的形象),从而达致 物我同一,客观形象成了主观情感及思想的表现, 这个投射过程也可以概括为“由我及物”。
西塞罗主要受柏拉图美学观的影响。柏拉图古典美学的要旨有四:一指 西塞罗 出“美本身”就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即成其为美的那种品质;”这 是柏拉图秉苏格拉底之师承,开西方后世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之始。 二是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问题,他说“陶罐之美”永远比不上 “美女之美”,“美女之美”永远比不上“天神之美”。三是美的理念 论,“理念是绝对的,是一切事物的原型”,因此,“美本身”始终是 绝对的,美的理念是绝对的,永恒的。四是美的认识论,柏拉图指出认 识美必须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形”到“质”的过 程,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指出了“善与美的形式”,并再后来的《对 话集》中讨论了美的本体论和逻辑问题。西塞罗将之用于翻译,指出就 翻译而言,理想的原语固然可以模仿,但受理念的支配过于僵滞地仿制 则可翻译前功尽弃。他的结论是必须放弃拘泥于“词对词”的翻译原则, 而坚持“意义对意义”的翻译原则。
审美移情图示 :
由我及物 对SL通 体透彻的 观 览 凝神观照 聚精会神 求得主客 体的同一 由物及我 对SL通 体透彻的 理 解 再 现 TL
·物我 物我 合一 ·投射 投射 ·观照 观照 ·反馈 反馈
翻译审美的要旨可以概述如下: 翻译审美的要旨可以概述如下: (1)翻译审美移情的关键是译者对原文美的凝视观照。为 此,译者必须澄心渺虑:“澄心”是排除自我意识对原文情、 意的干扰;“渺虑”是摆脱眼前的、形式上的束缚,做到神 与物游。 (2)实现时空转移,译者应移情于原文,做到登山观海, 由我及物,由物及我,物我合一。 (3)实现情感转化,译者应该沿情(原文之情)而表,做 到文辞相应,情境相切,以译文造原文之境,以译文托原文 之情。 (4)实现形式转化的最大可容性优化,看看是不是可以保 留原汁原味。
第五章:翻译审美的移情论
“移情”(empathy)本是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Titchnner于 1909年提出来的心理学命题,后经德国心理学和美学家 Theodore Lipps(1851-1914)等人首发倡导,成了20世纪 上半期很有影响的美学心理机制剖析。移情论原理对翻译运 作也有一定的参照意义,很值得我们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