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对比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d064243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f.png)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一、方法论中西方哲学在方法论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和理性,追求通过分析和推理来寻找真理。
例如,亚里士多德通过推理和归纳总结形成了他的“十类”理论。
而中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式有所不同。
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分析,而中国哲学则更加注重细观世界、观察现象和对其规律的总结。
中国哲学常采用对自然观察的方法,如道家的“观天下之道”和儒家“观察法”。
这两种方法在寻求智慧和真理上有所不同。
二、观点差异中西方哲学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哲学倾向于分析和批判性思考,注重理性推理和争论。
他们更加关注个人和个体的思考,注重逻辑和规范性的论证。
例如,康德通过理性思考提出了“谷底”,认为道德规范应该通过理性思考而不是感性倾向确定。
而中国哲学则强调的是整体和宇宙的思考。
他们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社区之间的和谐。
中国哲学在道德和伦理思考中也更加强调的是集体和社会群体的规范。
例如,儒家强调的是个人责任和家庭关系的道德理念,而不是个人的自由意志。
三、价值观差异中西方哲学还在价值观上有所差异。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权利和博爱。
他们追求个体的利益和权益,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障。
而中国哲学更加强调的是和谐、忍让和社会秩序的价值观。
中国哲学注重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角色,强调个人责任和义务,认为个体的行为应符合社会道德。
总结起来,中西方哲学在方法论、观点和价值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分析,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益,强调个人自由意志和权利。
而中国哲学注重细观数天地之间的和谐和整体,关注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强调个人责任和义务。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哲学在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和价值观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d4a354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2.png)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1.历史与发展:中西方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方哲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
这些学派关注人类行为、社会伦理和宇宙观念等问题。
而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主要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
西方哲学注重探讨真理、知识和存在等问题。
2.方法论:中西方哲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哲学注重直观、体验和内心感知,强调“道”与“理”的悟性。
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逻辑、证明和分析,采用严谨的推理和辩证思维。
3.价值观与人性观:中西方哲学对于价值观和人性观有着不同的理解。
中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观念,并将人的本性视为本善。
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个体自由和权利,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识,将人的本性视为自私和自利。
4.社会与政治:中西方哲学在社会和政治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哲学关注社会稳定和秩序,重视家庭和社区的和谐发展,提倡君主专制的政治模式。
西方哲学则更加倡导个人自由和民主,追求法治和平等的政治制度。
5.影响与传播:中西方哲学在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方哲学主要由儒家学派在整个东亚地区传播,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哲学通过古希腊哲学传入欧洲,并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而传播到全世界。
对于中西方哲学研究的比较,可以从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行分析。
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关注人类存在、真理追求和伦理观念等共同问题。
而差异之处在于其起源、方法论、价值观和人性观、社会与政治观念以及影响与传播等方面。
通过中西方哲学研究的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两种哲学传统的不同之处,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各自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并丰富自己的哲学思考和研究方法。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https://img.taocdn.com/s3/m/b5ca7a4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8.png)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
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大量西方哲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孔子、老庄和释迦牟尼等东方哲学家的思想也逐渐传播到西方世界,导致了一系列中西哲学对比研究的产生。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加深,一些西方哲学家开始对中国哲学进行深入研究,并试图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进行对比分析。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中西哲学史通论》中首次系统地对中西哲学进行了比较和探讨,认为中西方哲学在一些方面有共同点,但在其他方面又存在重大差异。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现代哲学的兴起和西方哲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逐渐成为一种热门话题。
英国哲学家罗素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等思想巨匠也对中西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思考。
在20世纪后半叶,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术潮流,吸引了大量哲学家、学者和学生的关注。
这一时期,不仅有许多专门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学者,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著作,为中西哲学对话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持。
目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已经成为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多个方面和领域。
从逻辑学到伦理学,从形而上学到认识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已经深入到哲学的各个方面,并为人类探索哲学真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总的来说,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有了一些雏形,到近现代逐渐兴起并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
随着社
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将继续发展壮大,并为人类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作出更大的贡献。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b0777f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f.png)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前言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存在与价值的学科。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哲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中、西方在哲学上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本文将以比较的角度,试图探究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和相通之处。
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本体论本体论是哲学中研究实在或存在的学科。
在中西方哲学中,本体论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哲学最大的差异在于对于“实在”或“存在”的认识。
在西方哲学中,存在是一种本质,即存在就是实在。
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存在是一种状态。
比如说,《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男女老少、善恶美丑,都是万物中的不同状态。
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中研究道德与行为的学科。
在中西方伦理学中,也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人普遍认为,伦理规范是理性的产物,可用推理证明。
而中国古代哲学则强调人的情感和道德修养。
例如,孔子倡导“人性善,而性相近,习相远。
”强调人性本善,但在实践中容易受到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道德修养。
人性观中西哲学在人性观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人性持有一个天赋性和本善的观点。
孟子认为“仁者人也,人而无仁不可以为人。
”认为人的基本天性是善良的,而且善良是有规律,可培养和发展的。
相反的,西方哲学中较坚信人性本恶或者说人性持有原罪论的观点。
亚当斁子史崔认为人本性邪恶,需要受到外界的约束和法律的规范。
总体来说,中西哲学在本体论、伦理学和人性观方面存在很大的根本差异。
中西哲学的相通之处虽然中西哲学存在很多的根本差异,但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中西哲学也存在一些相通之处。
在此,我们将分别从自由、知识和正义探讨中西哲学的相通之处。
自由西方哲学非常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自主选择能力。
已成立的成立的十的自由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都生来是自由的,政治制度的目的是保护人的这种自由。
这个观点也被一些中国哲学家借用。
二十世纪的儒学复兴运动中,对自由进行了广泛、深入而有分寸的探讨。
中西方哲学对比
![中西方哲学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344915a2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b.png)
中西方哲学对比关于中西方哲学的分析与对比摘要: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的比较早,但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起源的不同,中西方哲学在天、人的方面的比较,中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相异性的方面进行阐释,得出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哲学出发点所得出的伦理意识的不同,进而导致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不同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起源、天、人、仁、义、利一.中西方哲学起源的不同1.1西方哲学的起源探索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是个海洋国家,其境内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但古希腊有许多肥沃的山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海岸曲折而且有很多天然良港。
这个地理环境为手工业活动和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生产的兴起要求对加工对象及各种矿石等自然物的属性有较多的了解,由此逐渐形成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思维倾向;航海事业的需要导致了天文和气象知识的产生,而这种活动又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并思索到更多的未知事物;商业往来则拓宽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并由于得失成败导致“审慎”与推理思维的发展。
这宏大开放的视角环境及其社会生产方式,促使人们不得不注重对自身之外的自然物的思考和研究,并由具体困惑的产生和解决进一步形成了解茫茫宇宙及其本质的求知欲望,从而决定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向对自然知识的追求和立足于自然及社会进行理性探索的轨道。
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直接源于古希腊神话。
那些被早期自然哲学阐述宇宙生成的思想在神话诗篇中早已出现。
神话通过想像把天空和大地、日、月、星系、河、海、火、土、水、气和金属进行神化,于是,混沌成了卡俄斯神,天变成乌兰诺斯天公,地成为该亚地母……,这种对诸神各自代表一种自然力量的想像,表明希腊人对宇宙结构种种自然性质的关注。
公元前8世纪时,赫西俄德的《神谱》就是一部以神话语言、形象方式编纂而成的宇宙生成论,它可以说是西方具有思辨色彩的早期哲学认识宇宙结构及其属性的范本。
古希腊神话的思维倾向是在人之外有一种巨大、普遍的本质和力量主宰着人间祸福、事物变幻。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b87ed1f27284b73f3425015.png)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中国哲学属于东方哲学那个大类中得一个重要得组成部分,东方哲学是对中国、印度、日本哲学以及伊斯兰哲学得统称.准确得讲东方哲学应该称作东方国家得哲学.非常多学者认为中国是没有哲学得,认为哲学那个词汇是起源于西方古希腊得,哲论文联盟学确实是特指自古希腊开始不断进展至今得形成一定体系得西方思想.中国实际上只有中国思想没有所谓得中国哲学.然而不可否认,中西哲学中有非常多讨论得内容是相同得,比如都有涉及本体论得讨论.由于本文探讨得核心不是对中国哲学得定义,因此暂且依然以中国哲学来称谓中国得思想.中西哲学由于其产生得民族气质、地理和文化环境等方面得不同,导致中西哲学既有共性,又有许多得相异性.共性和相异性是中西哲学需要互相学习和弥补得地点.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从整体上来考虑咨询题,侧重综合性,具有辩证性;西方哲学传统思维则更侧重个体式得思维方式,侧重分析,具有逻辑性中国古代先哲们强调“一体”那个观念,“一体”这一词最早出现于惠施得文章中,惠施讲,“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随后庄子在自己得学讲中也讲道,“生死存亡,是为一体”.“一体”这种思维方式是对中国哲学思维中整体论得一个非常好得体现.整体论思维方式侧重从整个系统得层面来考虑咨询题,然而它缺乏对客观事物得逻辑化、细致化得分析.例如,在老子哲学中,世界万物产生得总根源是阴阳之间得调和,将“道”看做是天地万物运行进展得规律.在动静观上,中国先哲们则认为静为动之本,动必复归于静,对立面相互斗争得结果,不是使事物超前产生新得进展,产生新得质,而是最终要归复于一个统一体中.换句话讲,也确实是在一个整体得基础上调和差异与矛盾.在这种思想得指导下,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所推崇得中庸之道被视为最高道德.西方传统得哲学思维中则注重把握个体,注重把握事物之中得差不与对抗性得成分.从最早得古希腊哲学讲世界得本原是水,由水组成了世间万物到毕达哥拉提出万物得本源是“数”,再到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得本源是“原子”,世间万物呈现不同得形态是因为他们内在得原子在排列方式上有区不.对细致得单体进行分析,西方传统得哲学思维专注于查找整体性中得差异性.把客观整体得世界区分为各个不同得层次,分门不类地加以进行深入得分析,展示出世界得多层次性和差异性,并从这些差异和对立中揭示出事物内在得规律性.我们将中国传统得哲学思维方式与西方传统得注重个不与分析得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比较,能够发觉大概中国得哲学思维方式抽象而不够严谨,但事实上中国哲学思维中“一体”得思想体现了一种系统论或者讲整体论得思想,这种思想相比西方传统得注重个不得思维方式来讲具有一定得优势.比如一些融贯几门学科得科目就需要中国哲学得整体论得思想方式予以指导,在众多不同科学之间发觉他们中得共性成分,通过这些共性成分能够将不同学科结合起来促进科学研究得效率.西方哲学得分析得方式尽管能够将个不得咨询题研究得非常细,然而由于其缺少整体论得宏观视角因此当将具体科学研究到一定程度得时候就非常难接着研究下去了.在现代由于知识量得不断增大,各门学科研究得程度也日益加深,许多得咨询题是需要跨学科之间得合作来进行得,比如人工智能就需要涉及到认知心理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一起进行综合研究.中国哲学得传统思维得整体论观点在这个地方就能够起到非常好得指导作用.尽管中国哲学得这种整体论具有其益处然而它也存在着自己得不足之处,它得不足之处体现在对客观事物得个体性认识不足,对事物得考察和分析不够细致入微.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哲学得维方式中形式逻辑和实证分析不足,从而桎梏了科学技术得进展.正如爱因斯坦指出“西方科学得进展是以两个伟大得成就为基础得,那确实是西方哲学家发明得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得实验发觉有可能寻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得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二、中国哲学思想得重视主观动身得体悟性与西方哲学思维得注重研究客观事物得理性思辨性中国得哲学家大都侧重论文联盟与对人伦和政治得研究,他们一般讨论一些具有现实性得咨询题,而对客观事物得规律则是存而不论.例如,孔子“罕言天道”,以“天何言哉”之类得言语明显注重关于主体精神得研究,而对客观事物得规律性得研究存而不论.道家学派则更是否定客体与主体得区不,通过“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得命题,力求达到天人合一得境地.中国得哲学家们以主体得自我精神为一切得动身点,通过主体得冥思以达到天人合一得境地,并在这种体悟中通达关于客体事物得认识.在先秦以后得哲学思想中,这种通过主体以通达关于客体得认识得思维方式则更为得明显.例如,张载确信在人们得“天地之性”中有“不萌于见闻”而能“合内外于耳目之外”得“天德良知”;黄宗羲将知识分为“丽物之知”(即见闻之知)和“湛然之知”(即德性之知),并认为“丽物之知,有知有不知;湛然之知,则无乎不知也”.可见,中国传统哲学不仅讲究从主体动身去认识客体,同时也提出了按照客体事物得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得观点.但所有这些都脱离不了主体性思维那个基础,因此也就没有超出用内心去体验得思维方式.西方哲学家们与中国得哲学家们不同,他们讲究实证和思辨.他们所针对得对象确实是我们所面对得客观世界.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时期,哲学家们得著作中大多都以讨论自然得本源性作为其主题,都提出了带有直观性和朴素性得世界观.例如,泰勒士讲道“水是万物得本源”,毕达哥拉斯提出世界得本源是“数”,德谟克利特则提出万物得本源是“原子”.度过了中世纪黑暗得统治之后,使得西方得自然科学得到了新生,西方哲学家们借助理性之手,使哲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这扇压抑得“大门”.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以弗朗西斯培根和休谟等为代表得经验论一派和以笛卡尔和斯宾若莎等代表得唯理论一派,经验论注重经验归纳性,讲究逻辑性,而唯理论则更注重先天得思辨性,他们之间论战得理论成果为后世德国古典哲学得产生和进展奠定了坚实得理论基础.随后孕育出得德国古典哲学则将人类得思辨和认识得能力推向了顶峰.康德在其经典得三大批判中将经验理性和天赋理性融入其理论中,全面探究了科学以及形而上学能够成立和存在得条件.他认为,“哲学得对象,乃是寻求理性用来获得关于事物得真正知识得种种原理”.黑格尔则在扬弃康德认识论得基础上,制造性地提出了主体与客体在精神和现实中同一得思想,并使辩证法思想在其理性思维中得到充分弘扬.西方哲学家注重理性和思辨性,他们关注得对象是客体世界,同时形成了注重逻辑性和思辨性得思维方式,对西方得科学技术得进展起到了极大得推动作用.然而,西方哲学传统思维在思维方式上过于拘泥于理性思维,则显得死板,缺乏灵活性.同时关于客观世界得研究则强调了人关于客观事物得制服、改造和利用.而中国哲学传统思维重视主体,这导致了中国得科学得不到进展,技术得不到进步.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然而中国得主体体悟式得思维方式比起抽象得思辨方式来讲能更好得启发人得灵感,激发人得制造力.三、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强调循环式得思维,而西方哲学思维则注重思辨性具有线性逻辑得思维一般来讲,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认为世间得事物是生生不息,循环变化得,并认为这种规律是符合天地间运行得规律论文联盟得.中国成语“否极泰来”“满招损,谦得益”基本上对这种循环思维得体现,《吕氏春秋》中写道“物动而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在《易经》中这种循环往复得思维则得到了非常好得体现,六十四卦能够相互沟通,互相转换,形成整体大循环,表现出客观世界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得过程.而西方哲学思维注重于逻辑分析,逻辑学强调因果关系,认为世界上每一样事物都有其缘故,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之间得关系不能颠倒.亚里士多德所创立得三段论推理确实是这种思辨性逻辑思维得最直截了当得体现.近代进展出来得数理逻辑则是对这种思维方式得更深入得进展.宗上得两种思维方式看来西方哲学得这种线性得逻辑思维得方式推动了西方科技得进展,使得西方现在得科技水平高于中国.然而同时由于这种线性得思维方式过于重视理性强调科技得进展最终导致环境遭到了严峻得破坏.现在得西方科学理性是弊是利已成为了讨论得热点咨询题.中国哲学得这种循环往复式得思维方式尽管无法在历史上推动科技得进展,然而其中却蕴含了中国哲人得深刻而丰富得思维,包含了中国哲人关于人一辈子和宇宙得本质得深刻得考虑.中国哲人重视客观世界,将人连同自然一起看做是一个循环得统一体,在科技理性成为主题得现代这种关于宇宙和人一辈子得考虑方式对其具有一定得借鉴意义.四、结语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自身得思维方式上都有各自得特点和不足之处.中国哲学重视主体自身,通过主体自身得体悟去领会世界,西方哲学强调关于客观世界得研究和制服.中国现在得科技水平不如西方得发达,然而在当代西方得科学理性进展到现在却产生出了越来越多得咨询题,环境污染、科学得困境都差不多成为西方社会探讨得核心咨询题.如何去处理这些咨询题,如何从这些困境中走出来,笔者相信应该将中西两种思维方式辩证得综合起来,吸取彼此之间得有利于自身进展得地点,扬弃彼此之间关于进展有碍得地点.中国现在得进展更需要在借鉴自己古老得哲学思想得同时,好好利用西方哲学思维中得有益成分.现在在中国社会得建设中面临着如何去处理环境污染咨询题,环境污染与社会得进展之间得矛盾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也确实是面临着科学理性与客观世界之间得矛盾如何去调节,中国哲学思维中得中庸和谐得思维方式关于那个矛盾得解决应该能起到一定得借鉴作用.最后想借用前苏联哲学家、诗人柯普宁得一首诗来作总结,柯普宁曾在一首诗得开头和结尾做过如此生动描述:“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这一对孪生子从不相遇”.“然而当两个壮汉面对面之时,既没有东方也没有西方,界限既没有孕育也没有产生,即使他们来自天涯海角.”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两者只有携手才会带来哲学思维得大进展.。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ba1a2a8be1e650e53ea9989.png)
“天人合一”思想的几层涵义
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 万物的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所谓、 “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 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 有机的联系。
自然观
• “天”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有机 的联系。
• 中国文化从来不认为自然是外界、是彼岸,是人身外的知 识活动对象,而是与人自身融为一体的统一有机体。
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文化突出的特 征。征服自然成了西方文化永恒的价值,成了西方科学的 历史使命。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亨利•托马斯•布克尔在他 的《英国文明史》中说:“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精神法则 战胜自然法则——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从荷马史诗 《奥德赛》以1.2万余行的诗句叙述希腊英雄十年海上历 险的故事到海明威《老人与海》面对自然
认识论
• 在天人统一体中,人处于中心位置,认为天道(自然规律) 与人道(社会规律)是同一的宇宙规律的表现,因此, “人者,天地之心也”,了解人道,就是了解天道,或者 说用人道取代天道。忽视天道,就是对客观不做分解分析, 也不做界限区别,用主观代替客观。
认识的主客体是为一的,那么如何 开展认识活动呢?
普罗米修斯对神威的反抗,帮助人类 第一次支配了火这种自然力,它象征着人 与自然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被置于 神庙的门楣之上,斯芬克斯神秘的谜语给 我们同样的追索。
《圣经》说:“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 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 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 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们的食物,这 一切都赐给你们,如蔬菜一样。”
1、“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宋朝时代的哲学家张载成功把握了中国 哲学整体认识的模式,提出了“天人合一” 的著名命题。
中西哲学对比
![中西哲学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a8be0991d0d233d4b14e6941.png)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观点家喻户晓,大家多以诡辩视之,但这 只不过是公孙龙为故意违背常识,吸引眼球的一个小伎俩罢了,实 际上,白马非马是为了印证公孙龙“离”的观点的,之所以容易引 起大家认为其是诡辩的误解,是因为他的话只是说了一半,按照公 孙的思路,完整的表达应该是:白马非白,白马非马,唯白马为白 马。如此,逻辑就通顺了。 这样就和公孙龙另一个著名观点“离坚白”一致了,白也好, 马也好,离开了白马的整体概念,都是“离”,只有综合了白与马 的整体概念,方能称为白马。
二、中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
中国哲学注重直觉性,注重了悟,而西方哲学善于逻辑推理, 注重论证。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哲人惯于直觉思维,西方哲人惯于 科学思维。直觉思维富于想象,科学思维精确严密。西方哲学重实 际、重科学,一丝不苟地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这 种思维方式叫“科学思维”,它必须明确概念,恰当判断,正确推 理,然后得出结论,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逻辑的。
一、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天人合一”,注重人情,偏向伦理, 中国哲学侧重于社会和人生,与伦理、政治思想密切联系;而西方 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分而析之的哲学,关注自然和科学。西方哲学侧 重于科学和思维,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 中国哲学倾心于现实政治,中国哲学家热衷于“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各家各派都“务为治”,在哲学中侧重于研究社会 和人生。而西方哲学则注重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 侧重于科学和思维。
三、中西方哲学的方法论
中国哲学的思想核心“天人合一”把自然和人伦看作是达到主 体心理与宇宙本体的应合,看作是天意之显示与象征,并把通过自 身的修养达到的主体心理与宇宙本体的应合看作是人生的一种至高 境界,所以在方法上一般求助于神秘的直觉体验而不重视科学的分 析,中国哲学不以“逻辑”为工具,而是带有更多的论断、宣布式 的形式,往往以圣人宣布和讲述为形式。 西方哲学关注主客二分,强调人与物的分离,认为人是获得了 意识后,将世间万物作为自己的对象进行思考。由此发展成熟的认 识论恰恰是符合自然科学的发展,这样一来,西方哲学不可避免地 打上了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的印记,以致知性分析的方法一跃成为 近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中西哲学文化比较
![中西哲学文化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cf35f98e53a580217fcfe0d.png)
(4)哲学说到底是人本身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 西方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的看法,然后是对人生的看 法。(苏格拉底除外)但是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总趋势 向中国古代哲学倾斜。
中国:首先是对人生的看法,然后是对外部世界的看法。
2、哲学的最高命题
(1)传统哲学认为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究 竟思维第一性还是存在第一性的问题。 (2)辜正坤认为幸福观,人生观是哲学的最高命 题。即,什么样的生活最值得人去过。
把快乐的香水喷洒在别人身上时,总有几滴溅到自己。
快乐有一点像感冒——传染得很快。
二、中西哲学源流性质比较
(一)西方哲学与科学同源
西方哲学与智性科学(智性科学是指一种比量性的科学,数理性 的科学,工具性的科学,以外部世界为研究对象的)同源。强调 对客观世界的研究与征服,试图找到自造自然的答案。 表现:西方的大哲学家除了苏格拉底之外几乎同时是科学家 (古希腊的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阿那萨科拉斯) 笛卡尔:哲学家,几何学家,光学,解剖学,光学 斯宾诺莎:神学家,哲学家,光学家
3、实证主义
主张不再讨论心物关系问题,以“实证知识”和“实证事 实”来取代物质和精神的问题。 (三)作者在心物问题上的观点
心物一体论(气功)
五、中西哲学中的真理观
(一)中国人的真理观 1、真理只有一个,道路只有一条。 2、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3、作者认为真理是一元的,同时又是多元的。 4、实践的结果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宋明理学创始人邵雍自称安乐先生,乐见善人, 乐闻善事,乐道善言,乐行善意,为快乐人。 (4)禅宗的《六祖坛经》,有云“凡夫即佛,烦恼即菩 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 念离境即菩提。” 凡夫就是佛,烦恼即菩提。你的前一个念头愚昧而不觉 悟,你就是凡夫,你的后一个念头觉悟了,你就是佛; 你的前一个念头执著于尘世的假象,就是烦恼,你的后 一个念头离开了尘世的假象,就是菩提。 (5)康有为也是主乐派哲学
中西哲学文化比较
![中西哲学文化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64260b7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d.png)
中西哲学文化比较一、思维方式:二、价值观念:中西哲学的价值观念也有明显差异。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追求个人幸福和自我实现。
而中国哲学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注重家庭、社区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西方哲学注重个人独立和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国哲学则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人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
三、文化传统:中西哲学的文化传统也有明显差异。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注重理性和逻辑推理。
而中国哲学则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体系,注重对人性、道德和伦理的探讨。
西方哲学注重科学和理性的发展,强调对世界的客观认识和探索;中国哲学注重塑造人的品德和修养,强调对自我的内在修身养性。
此外,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更加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中国哲学和文化则更注重社会和谐与稳定,提倡和平相处和传统道德价值观的传承。
四、认知范畴:中西哲学的认知范畴也有差异。
西方哲学注重抽象和理论,强调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而中国哲学则更注重具体和实践,强调对现实世界的实际应用和体验。
西方哲学强调可量化和可验证性,追求科学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中国哲学则强调直观和内在的体悟,注重对自我和自然的直觉认识。
总而言之,中西哲学文化比较揭示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科学,追求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中国哲学则注重整体性和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
尽管两种哲学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反映了人类对于世界的思考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都为人们提供了理解世界和塑造自我的思想资源。
东西方哲学之比较/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什么不同?
![东西方哲学之比较/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什么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835b092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6.png)
东西方哲学之比较/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什么不同?东西方哲学之比较东、西方哲学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其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哲学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由直观感性或臆想到理性思考,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朴素、简单到系统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二、哲学的发展自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斗争。
就世界构成“本体”而言,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就认识论而言,是反映论与先验论之争;就方法而言,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争。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辩证法。
四、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哲学和宗教哲学,通过官方和宗教势力大肆进行灌输和传播。
唯物主义作为非官方的民间哲学,长期受到压抑,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五、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哲学倾向的贯彻,是为一定的阶级、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东、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在思维方式上,东方哲学偏重综合,强调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力求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其渊源出自“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合一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经春秋时期孔子、战国时期庄子、西汉时期董仲舒阐释并发展,形成了强调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哲学体系,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自宋代以后,中国的各个哲学派别,包括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在内,都接受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走到了一起。
西方哲学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偏重分析,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休谟、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一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重分析的传统一脉相承。
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强调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和斗争,强调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开拓性,力求征服自然界和客观世界。
就矛盾的两个本质属性即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而言,东方哲学强调同一性,西方哲学强调斗争性。
由于哲学导向不同,因此,在处理社会矛盾、人与人之间矛盾时所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东方侧重和平方式,和解方式,缓和矛盾,化解矛盾,求同存异。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https://img.taocdn.com/s3/m/59707cb3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08.png)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这个题目一听就感觉有点儿深奥,像是跟“高深莫测的老爷子”做朋友似的。
不过呢,实际上它并没有那么难懂,只要你稍微放松心态,仔细品味一下,啥都能变得有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把中国和西方的哲学对比一下,看看两边的智慧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似之处。
你看,东西方的哲学有时候就像两个性格迥异的朋友,一个沉默寡言、深沉稳重,另一个话多又喜欢搞事情,两个人从不轻易交心,可一旦碰撞出火花,那可真是妙不可言。
我们先从西方哲学说起。
西方哲学的根基,得追溯到古希腊,什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大人物,都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把哲学这碗汤煮得香喷喷的。
西方哲学注重理性思维、逻辑推理,讲究“真理”,有点儿像是考试做题时一丝不苟的同学,不容许一点儿马虎。
西方的哲学很喜欢拆解问题,往往从最基本的东西去探究,“世界从哪里来?”“人为什么活着?”“怎么判断对错?”这种问题,听起来简直就像是辩论赛的开场白,总能引发一场思想的风暴。
你看看,像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就很典型。
他告诉大家,如果想要一个和谐的社会,得让每个人都按自己的天赋去做事,什么农民就当农民,哲学家就得做哲学家。
这种“分工明确”的思想,今天听起来好像还挺有道理,是吧?但是别忘了,西方哲学可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经过了几百年后,到了现代,像是笛卡尔、尼采这些哲学家,开始挑战“真理”的绝对性,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反而变得更加自由、更加个性化。
西方的哲学就像是不断地追问、不断地推倒重建,像一棵深深扎根的老树,每年都会冒出新的枝条,新的思考。
好啦,说完了西方,咱们再来看看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得从孔子说起。
孔子那老哥的“仁爱之道”,好像总是在告诉大家,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和别人和睦相处,这不就是人生的最大意义吗?对吧?中国哲学讲究的是“和谐”,不像西方那样拼命追求“真理”,中国人反而喜欢一种“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也就是说,做事要有分寸,做人要讲求平衡,走的是一条温和的道路。
中西方哲学思想对比
![中西方哲学思想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45f2db7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7.png)
中西方哲学思想对比哲学是研究存在、真理、价值等基础概念和原则的学问,是一种思辨性的学问,同时也是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
中西方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下面就中西方哲学思想进行对比分析。
一、人的本质中西方对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
中西方哲学思想都认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性的,但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却存在着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中,认为人的本质是有情有性、有知有德、有灵有气,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性”和“道德”。
而西方哲学中,认为人的本质主要是指“自由意志”和“本能”。
中西方哲学对于人的本质的认知不同,也决定了它们的思想理念和文化传统各具特色。
二、世界观中西方哲学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存在着不同。
中国传统哲学中,认为世界是有道有法、有韵有节、有序有理的,意味着宇宙是一种有序和谐的整体;而西方哲学中,则强调“人”是宇宙的中心和意义所在,宇宙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具有神性和意义的存在。
中西方哲学的世界观差异,同时也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趋向,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和思想特点。
三、价值取向中西方哲学在价值取向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价值取向是以“德”为核心,倡导“仁爱”、“忠诚”、“诚信”等为人处世的准则;而西方哲学则强调“自由”、“平等”、“个性”的价值,认为自由是最重要的人权和国家政策目标。
中西方哲学的价值取向不同,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在人生态度、社会伦理和政治理论等领域的差异和特点。
四、思想方法中西方哲学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倾向。
中国传统哲学倡导“思维反思”,以“以治其国,必先齐其家;以齐其家,必先修其身”为出发点,强调“自我的完善”,有“反思”、“内省”、“静虑”、“修身”等重要理念;而西方哲学则强调“逻辑推理”,强调科学和实证,在理解人和世界问题的过程中,使用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来验证结论。
中西方哲学思想方法不同,也反映出两种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哲学传统,特别是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向等领域的差别。
中西古代哲学思想比较_图文
![中西古代哲学思想比较_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f4111a44f90f76c660371a7e.png)
❖由于出现在墨家学派、名家学派、 阴阳五行学派以及儒家的荀况学 派那里,并且作为一个重要的思 想因素事实上一直存在于古代的 中国之中,而理性的特殊一维即 伦理理性和政治理性则始终存在 于居统治地位的儒家学派和未断 绝过的法家学派那里。
38
❖ 进入到公元6世纪后,也就是在古典世 界衰微的时期,不仅科学甚至一般的理 论理性在西方也同样走向了衰微。人们 通常把这一古典文化在古代晚期的衰微 归结为蛮族的入侵,从而把它看成是一 个单纯偶然的事件。事实上,蛮族对古 典文化的破坏是极其轻微和外在的,相 反,是基督教的兴起并最终取得了在西 方世界的统治地位,才直接造成了科学 理性在西方世界趋于停滞和消失。
❖ 2.中国哲学诠释学研究的是哪些问题?它有 哪些特点与形态?
❖ 3.儒家思想是否一种“宗教”?假如说是, 儒家思想的宗教性有何特点?
❖ 4.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 5.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含义及其现代转
化。如此等等。这种研究方法不像一般的 中西哲学比较那样流于空泛。
19
❖逻辑思维是西方人哲学 的命脉。他们不但辩论, 而且从辩论中总结出普 遍而必然的规律,这就 是他们奉为圭臬的逻辑。
35
❖当人们指出理性萌芽于 古希腊、科学也萌芽于 古希腊时,不要忽略了 这种理性的萌芽形态也 一定程度上出现于中国 的先秦。
36
❖出现在墨家学派、名家学派、阴 阳五行学派以及儒家的荀况学派 那里,并且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 因素事实上一直存在于古代的中 国之中,而理性的特殊一维即伦 理理性和政治理性则始终存在于 居统治地位的儒家学派和未断绝 过的法家学派那里。
41
❖尽管科学精神萌 芽于古希腊,但 其根本的发展却 在近现代。
42
《中西方哲学对比》课件
![《中西方哲学对比》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11583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b.png)
思辨和哲学的重要性
思辨和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自我成 长至关重要。
相似
都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追求智慧和真理。
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
1 儒家思想
侧重于社会伦理、家庭价 值观和道德修养。
2 道家思想
注重自然、非行为和无为 而治。
3 墨家思想
推崇兼爱、公平和非攻原 则。
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
1 古希腊哲学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 想在西方哲学中占有重要 地位。
2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中西方哲学对比》PPT 课件
对比中西方哲学的异同,包括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核心价值观 以及对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中西方哲的平衡和人与自 然的和谐。
西方哲学
以理性和逻辑思维为基础,关注人类的智慧和客观 真理。
中西方哲学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区别
东方哲学强调整体性和内在,西方哲学注重分析 和外在。
强调通过感观经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重视实证 的结果。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与交流
1
对话
通过交流和对比,中西方哲学可以相互启发和丰富。
2
交流
学习和吸收对方的思想和价值观,促进文化融合。
3
互相借鉴
中西方哲学可以互相借鉴和应用,促进智慧的进步。
中西方哲学对世界的影响
1 思想传播
中西方哲学共同影响和塑 造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思 想。
2 社会变革
哲学思想在法律、伦理和 政治等领域推动了社会的 变革。
3 科学进步
哲学的思辨精神为科学探 索和创新提供了基础。
哲学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1 思维观念
哲学思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抽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西哲学对比
![中西哲学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a5b058a6d1f34693daef3e6e.png)
中西哲学对比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哲学是从西方传来的一个学科,而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哲学。
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有很多出色的哲学思想,只是可能与西方哲学形式不太相像,而研究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一、西方哲学简介公认的西方哲学史起源于古希腊时代,而最早的哲学家是泰勒斯,他的所有哲学观点基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万物是水。
而且对于这个观点的论证也比较粗糙,但他被认为迈出了对这个世界作理性思考的第一步。
之后,西方的哲学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②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③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
[1]西方哲学研究的问题主要可分为三类,即宇宙论——研究世界的道理(A Theory of World);人生论——人生的道理(A Theory of Life);知识论——知识的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
此外还有一些别的分法,如孟太葛认为哲学的三部分是方法论,形上学和价值论。
[2]但其实其中形上学与宇宙论内容相似,价值论与人生论相似,方法论与知识论类似。
所以,西方哲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公认的这三个部分。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他们的主张千差万别,在一些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在西方哲学家中我了解的比较多的是柏拉图和尼采,读过《理想国》和《权力意志》。
虽然好多地方都没有彻底读懂,但他们的观点在很多地方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都进行了逻辑严明的证明,这一点其实是西方哲学的一大特点,后文会详细论述。
二、中国哲学简介正如前文所说,好多人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哲学。
的确,哲学这个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在这个词在中古出现以前,中国也的确没有自觉的哲学这一学科。
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没有哲学。
中国古代其实产生过许许多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只不过中国哲学可能与西方哲学研究的重点不同而已。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https://img.taocdn.com/s3/m/97546ab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8.png)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备受关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对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本文将从历史、方法和意义三个方面对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当代教育实践的启示。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西方哲学开始进入中国,启发了中国哲学家对西方思想的关注。
20世纪初,中国学者开始系统性地比较中西哲学,提出“中国哲学要走向世界,必须通过同西方哲学的比较” 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逐渐兴起,并在当代哲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对比分析和综合比较两种。
对比分析侧重于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进行横向对比,着重于发现差异和相似之处;综合比较则更注重于将中西哲学思想进行纵向整合,探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共通之处。
通过这两种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哲学的异同,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意义在于拓展我们的哲学视野,帮助我们超越狭隘的民族观念,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流的挑战。
此外,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帮助他们超越单一文化观念,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
其次,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他们对不同哲学思想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术研究水平。
综上所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为建设一个和谐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6dbb7b8b5ef7ba0d4a733b89.png)
较严厉的思想钳制使思想自由被限制在狭
窄的范围内,能够进行讨论、研究和辩论的空
间较小,多数思想家把传统思想当作政治行为、
礼仪和道德规范的主要来源,使中国哲学整体
朝向伦理(政治)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春秋战
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
都无法超越传统,而是继承和诠释,这种态度
被强化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继承传统。
四、产生的条件
一、自然条件 二、社会条件 三、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
西方 1、古希腊境内多山,不具备农耕的条件。在陆路交通
不畅和不具备农耕条件的情况下,古希腊的经济要发展 必须利用它的良好的海岸线,大力发展海上贸易,进而 才能够通过海上与其他地区交流,所以,古希腊在海上 贸易过程中形成相对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 2、在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到不 同的文明(例如对亚细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等当时先进文 明),学习和汲取它们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并且对 之进行批判、改造和综合,从而形成具有古希腊特色的 哲学-科学文化。
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物质资料日益丰富, 使一部分人能够直接脱离物质生产劳动,而 从事脑力劳动。
在古希腊,探讨政治和哲学在社会经济发展 后获得了物质前提,他们更关注于自然和现 象之后的原因,用理性而不是经验去探求现 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试图寻求在各种自然 现象后面的非神的、恒定的原因,试图用理 论来论证其合理性,注重概念的明晰和逻辑 的严密,进而产生古希腊独特的哲学-科学思 维方式
中西方哲学对比
中西方哲学的异同,可以从一下 几个方面来比较:
一、各自的定义 二、特点 三、起源 四、产生条件
一、定义
“哲学” (philosophy), 它源于希腊文, 原义为爱智慧(love of wisdom), 或是对智 慧的追求(strivefor wisdom)。 "智慧" 一词 意义十分广泛, 用现代的说话来说, 它泛 指一切人类理性的思考和反省活动。罗 素把它总结为:“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学 问”。
中西哲学比较剖析
![中西哲学比较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7e479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0.png)
中国哲学之虚实
作为本体性质的虚
• 1、虚 • 2、无 • 3、空(佛家)
虚
• 庄子: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 《天地》
•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 复观。
无
• 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庄子: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
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 分,且然无闲,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 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 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 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 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 顺。
中国的解释: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 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 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 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 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 神。
摘自-------《易经·系辞上传》第五章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 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 明)”,“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元好 问)”,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 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 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 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能自树 立耳。
• 道家的宇宙论导致一个冰冷的世界。 • 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儒家则需要一个活泼的人间世。 • 这个人间世中的本体就是“感情本体的世
界观”。 • 西方以物为本体,中国以心为本体。 • 而糅合天地人三才的显象的唯有“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哲学对比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哲学是从西方传来的一个学科,而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哲学。
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有很多出色的哲学思想,只是可能与西方哲学形式不太相像,而研究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一、西方哲学简介
公认的西方哲学史起源于古希腊时代,而最早的哲学家是泰勒斯,他的所有哲学观点基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万物是水。
而且对于这个观点的论证也比较粗糙,但他被认为迈出了对这个世界作理性思考的第一步。
之后,西方的哲学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②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③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
[1]
西方哲学研究的问题主要可分为三类,即宇宙论——研究世界的道理(A Theory of World);人生论——人生的道理(A Theory of Life);知识论——知识的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
此外还有一些别的分法,如孟太葛认为哲学的三部分是方法论,形上学和价值论。
[2]但其实其中形上学与宇宙论内容相似,价值论与人生论相似,方法论与知识论类似。
所以,西方哲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公认的这三个部分。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他们的主张千差万别,在一些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在西方哲学家中我了解的比较多的是柏拉图和尼采,读过《理想国》和《权力意志》。
虽然好多地方都没有彻底读懂,但他们的观点在很多地方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都进行了逻辑严明的证明,这一点其实是西方哲学的一大特点,后文会详细论述。
二、中国哲学简介
正如前文所说,好多人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哲学。
的确,哲学这个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在这个词在中古出现以前,中国也的确没有自觉的哲学这一学科。
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没有哲学。
中国古代其实产生过许许多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只不过中国哲学可能与西方哲学研究的重点不同而已。
中国的哲学可以说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当时的诸子百家的学说。
此外,中国魏晋人所谓的玄学、宋明人所谓的道学以及清朝人所谓的义理之学研究的内容其实也与西方所谓的哲学大致相同。
[3]这些都是中国的哲学。
比如对应于西方哲学中的宇宙论,庄子和老子的学说中就有很多对于宇宙的认识与思考。
庄子学说中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就是事物的相对性,大小、远近、长短都是相对的,这一观点其实是对于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这两者的分离。
此外,更深刻的观点还有对于宇宙规律的认识,如老子曾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是没有感情与道德标准的,在它的眼中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完全相同的。
这个观点其实就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而对应于西方哲学中的人生论,其实中国哲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探讨这个问题。
不论是儒家的克己复礼,墨家的兼爱非攻,农家的全民稼穑,实际上都是在探讨一个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行为准则去为人处世。
三、中西方哲学的主要差异
虽然中西方都有自己的哲学,而且研究的内容也多有相近之处,但不得不说,中西方的哲学各自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彼此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的差异表现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两个方面。
从形式上来说,西方哲学明显要更讲究一个论断的证明。
对于西方哲学家来说,他不能只是要持有一个观点,对于持有这一观点的理由也必须有说明。
他不但要有结论,而且要有前提。
[4]这一特点我在读《理想国》时就有了很深的体会。
在《理想国》中,文章是按照不断追问的方式展开的。
《理想国》是一本对话体的著作,主要记录了苏格拉底和其他人的对话、辩论,而这些对话和辩论基本上就是在对一些概念、定义不断地追问“为什么”中进行下去的,到最后达到一个逻辑上基本上完美的结论。
而中国的哲学家们对于逻辑上的推理与演绎并不注重。
当然,中国的哲学家并不是不讲逻辑,结论都是凭感觉臆想出来的,中国的一些哲学思想也都是经过了思考与论证得出的,只是中国的哲学家并不注重把推理证明的过程表现出来而已。
战国的诸子百家流传下的著作中,绝大多数都是重点阐述各自的主张是什么什么,而很少有对于为什么如此的论述;即使有,也一般不是作为很重要的内容来对待。
(名家除外,名家又称辩家,专门以辩论著称,但其实多是诡辩,没有自己核心的、独特的主张)。
而从内容上来说,西方哲学很注重对于宇宙本源的探索,比如世界到底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个问题就被认为是哲学最根本的问题之一。
相比之下,中国哲学更注重于对于人生价值的探索,更注重于一个人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应该怎样做才算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中西方哲学差异更深层次中蕴含着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很大的差异,即西方很注重理性的逻辑思维,为什么甚至比是什么都重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于实用,即怎么做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差异深深地植根与文化之中,并且在方方面面都有体现。
四、中西方哲学的共同点
尽管中西方哲学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但二者同为哲学,还是有着根本性的统一的。
在我看来,二者的统一就是都是对于人生、世界的思考与探索,是关乎人价值观的一门学问。
而价值观,则是人的根本。
不论对于西方还是中国,哲学都是在所有学科之上的一门学科,是学科之王。
[1]百度百科,“西方哲学史”
[2]W.P.Montague: The Ways of Knowing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4]William Jernes: The Pluralisti, Uni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