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潭县磨沟齐家文化墓地
甘肃齐家坪遗址和磨沟遗址出土绿松石产源探索
第27卷第3期2021年8月Vol.27No.3August 2021甘肃齐家坪遗址和磨沟遗址出土绿松石产源探索*李延祥1,赵绚1,贾淇1,先怡衡2,张登毅3,陈国科4(1.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100083;2.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069;3.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50)摘要:绿松石制品在先秦时期的西北地区曾被大量使用,其产源尚待揭示。
使用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仪对齐家坪遗址M42、磨沟遗址12座墓葬出土的绿松石制品进行铅锶同位素检测,结果显示齐家坪遗址的绿松石产源应为陕西洛南绿松石矿区,磨沟遗址的绿松石(包括磷铝石)产源应为新疆哈密绿松石矿区。
关键词:绿松石;齐家坪遗址;磨沟遗址;铅锶同位素;产源中图分类号:K87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62(2021)03-0001-03黄河上游的西北地区是目前出土先秦时期绿松石最多的地区,被划为一个单独的绿松石使用区,[1]但其产源问题尚未得到揭示。
近年在陕西洛南[2]、新疆哈密[3]先后发现了古绿松石矿,相关研究已建立了可行的产源鉴定关键指标并初步形成了数据库,[4]为探索西北地区先秦绿松石产源奠定了基础。
文章选取齐家坪遗址和磨沟遗址出土的部分绿松石制品,通过铅锶同位素示踪方法判定其产源。
1样品和分析方法文章共检测样品21件,其中9件来自齐家坪遗址M42,编号为QJP-1~QJP-9;其他12件来自磨沟遗址,分别出自不同的墓葬,其中编号为MG-1~MG-7属于一期一段、MG-8~MG-11属于一期二段、MG-12属于二期。
上述样品形貌及属性鉴定情况已经公布,[5]结果显示除磨沟遗址的一件制品为磷铝石外,其余皆为绿松石。
使用Thermo Fisher 公司Neptune plus 型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 )进行Pb 和Sr 同位素组成测试,以获得Pb 、Sr 同位素比值,所测数据采用203Tl/205Tl=0.418922、88Sr/86Sr=8.375209进行指数归一化校正。
西北地区丧葬观念中的羊文化
西北地区丧葬观念中的羊文化文 图/王永安 段剑蓉羊从伊朗高原引进后,似一剂新鲜血液,逐渐融入、沉淀于西北地区先民的文化基因中。
羊不仅给人们直接提供了肉食、奶酪、皮毛资源,也有助于当地生业模式的合理调整,可以使一部分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畜牧或游牧生产,减轻了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
而游离于农业的新生产阶层的形成,又加速了该地区社会群体的重新整合。
人们的衣、食、住、行渐渐都与羊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羊文化也渗透于西北地区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
史前时期羊文化的植入我们最早可以在距今 5000 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羊文化的端倪。
甘肃天水师赵村遗址马家窑石岭下类型和青海民和核桃庄马家窑文化的墓葬中发现有随葬的羊下颌或骨架。
之后在距今 4000~3500 年间的齐家文化甘肃永靖大何庄墓葬和秦魏家墓葬中不仅发现随葬有绵羊种群,还发现用羊肩胛骨随葬的习俗,有的未加整治,多经灼烧,可能是用来占卜的。
对以羊肩胛骨占卜习俗的族属认定,诸多学者认为是与古羌人有关。
如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即有“戎用羊卜,谓之跋焦”的说法。
而羌人活动较多的四川地区,其用羊肩胛骨占卜的习俗也由来已久。
明代《嘉靖四川总志》记松潘地区风俗说“炙羊膀以断吉凶”,清代《道光茂州志》亦有“占卜……或取羊膊,以蕲炙之,验纹路,占一年吉凶,曰炙羊膊”。
至今在青海地区,蒙古族仍有用羊胛骨占卜的民俗。
齐家文化墓葬中发现用羊肩胛骨随葬,可能表现的是齐家先民希冀在另一世界查吉凶、趋福避祸的美好愿望。
青海互助总寨遗址发现的10座齐家文化墓葬中,有4座殉牲墓都各随葬了1对羊角,不见其他动物。
甘肃临潭磨沟墓地作为齐家文化最晚段遗存,在目前已经清理的346座齐家文化墓葬中,有些墓葬的墓道填土发现了完整的羊骨或羊下颌骨,它们与一些完整或被打碎的陶器共存。
发掘者认为,这或许与埋葬过程中的祭奠活动有关。
距今 3500~3000 年间四坝文化墓葬也多以羊随葬,甘肃玉门火烧沟就出土了大量的羊角、羊头和羊骨。
甘肃临潭:齐家文化大发现
,
但 时 间紧张
,
。
了解 西 部地 区 古代 民族 的迁 移及 其 之 间 的关 系提 供 了
这几 年
,
为 配 合 九甸 峡 工 程
,
我 们 进行 了不 少
,
个 很 好 的 例证
。
抢 救性 发 掘项 目
,
发 现 了许 多史 前遗址
—
但 规 模都 比较
”
齐 家 文 化 墓 地 名 动京 城
“
并 当之 无 愧 地 被 列 入 了
就 在 2 0 0 8 年 7 月 1 8 Et
如期 开 工 而 发 愁
。
,
到3 80 啦 3 7 0 0 年 间
这是 新 石 器 晚期 文 化 类 型
。
,
处 在 新石
钱耀鹏
、
毛 瑞 林等 人 还 在 为
器 时 代 向青 铜 时 代 过 渡 时 期
19 2 4
。
年
,
瑞典 科 学 家安 特 年
。
,
生 首 次在广 河 齐家 坪 发 现 而 得 名
,
19 9 6
齐家坪遗 址
临潭 县 陈 旗 ( 今 王 旗 ) 磨 沟 遗 址
王 旗 ) 乡 政 府南 约 1 公 里
,
距 离 陈旗 ( 今
,
被 国务 院确定为 国家级 重 点文 物保护单 位 从 发 现 至 今 的几 十 年 间 掘 地 比较多
发掘
, ,
此 处 位 于 洮河 北 岸
是
一
个
齐 家 文 化 的聚 落 遗 址 发
.
任 务重
,
为此 甘 肃 省 文 物 考古研 究 所
一
历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90-14)
十大考古发现名单20141、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2、河南郑州东赵遗址3、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4、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5、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6、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7、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8、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9、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10、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20131、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2、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曾国墓地3、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4、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5、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6、河南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7、陕西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8、江苏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9、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10、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20121、河南栾川孙家洞旧石器遗址2、江苏泗洪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3、四川金川刘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4、陕西神木石峁遗址5、新疆温泉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6、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7、河北内丘邢窑遗址8、内蒙古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9、重庆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10、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20111、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2、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3、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4、内蒙古通辽哈民史前聚落遗址5、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6、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7、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8、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9、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窟顶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10、山东京杭大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与南旺分水枢纽20101、河南新郑望京楼夏商时期城址2、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3、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
齐家文化陶盉的初步研究
齐家文化陶盉器身形态有斝形、鬲形、壶形、罐形,管状流是其共同特征。
经考古发掘或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标本共计23件。
张天恩认为庄浪刘堡坪遗址出土的壶形盉属于齐家文化,并提出其是在二里头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1]庞小霞、高江涛则认为庄浪刘堡坪壶图三 磨沟M1202出土陶器图四 C型盉1.Ca型(刘堡坪遗址出土) 2~3.Ca型(天水武山出土、齐家坪遗址K5523出土) 4.Cb型(广河县出土)个三角形刻六∶2)。
[21]Ⅳ式 顶盖及流部与Da型Ⅱ式相同,垂腹,最大腹径处靠下。
齐家文化博物馆藏2件,1件为泥质橙黄陶。
流部及顶盖有少许残缺(图六∶3)。
另1件为泥质浅灰陶。
流部口径较大,图七 皇娘娘台遗址M24、M37、M38出土陶器1~8.M24∶1~8 9~12.M37∶7、12、5、4 13~16.M38∶12、1、6、3高双Ⅰ式双大Ⅶ式Ⅵ式Ⅴ式图八 齐家文化中晚期典型陶器演变示意图秦魏家遗址出土(M40∶1、M9∶5、M81∶4、M40∶2、M117∶4、M124∶3、M106∶4、M106、M89∶5) 11~17.皇娘娘台遗址出土(M32∶3、M76∶3、M76∶1、M37∶13、M24∶5、M38∶1)(AⅠ指原报告编订的型式,“→”指演变关系,“—”指示同时出现)图九 齐家文化A型盉共存陶器柳湾遗址M1061出土陶器(M1061∶3、7、8、11、6、13、9、1、2、15、5、10) 13~16.柳出土陶器(M1006∶6、10、3、12)图一〇 河套地区陶盉演变图西白玉H6∶6 2.永兴店H9∶2 3、4.寨峁AH18∶15、T4010③∶17 5.朱开沟T236⑤∶2 6.新华99SXF3(采自《河套地区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步研究》,第15页)Bb型I式盉出土于喇家遗址,但无共存陶器发表。
从已经公布的喇家F4内陶器以及人骨测年数据(校正后为1950-1895B.C.)来看,处于齐家文化早期,家遗址出土的这件盉的时间可能与此接近,或已进入夏纪年范围。
简述历史上的黄金货币
简述历史上的黄金货币从器饰到货币的黄金黄金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生活。
现有的考古证据表明,人类使用黄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第五千纪,保加利亚Varna墓葬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的金权杖和弓。
到了公元前第三千纪前后,古埃及与两河流域都开始使用黄金制品。
在古代中国,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相当于西周之前),已经开始使用黄金制成的器饰,如甘肃玉门火烧沟四坝文化墓地、陈旗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内蒙古赤峰大甸子墓地出土的金耳环,据考古报道,在新疆小河墓地还发现了距今约3800年的金饰品(或为金片)。
欧亚大陆上的草原民族,特别喜爱使用黄金制或制成各种装饰品。
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斯基泰国王的墓葬中通常只随葬金杯而不用银和青铜,波斯人为武士和国王随葬金,而为牧师随葬银。
炫耀亮丽的黄金,代表着永恒和不朽,而且成为力量、权利、身份的象征。
在拜火教经典著作《阿维斯塔》中描述的马车为:“前蹄被钉上金制的铁蹄,后蹄则是用银做的”。
如斯基泰人的金牌饰,利用黄金表现了生动的草原动物生活景象。
这些黄金器饰,本身就是拥有财富的象征,在作为器饰使用的历史过程中,黄金已经融入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其固有价值。
使用自然金在黄金的生产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特别是在早期,主要是利用天然金和通过淘选砂金矿来获得黄金。
通过提炼含金的矿物,黄金的来源进一步扩大,使黄金用作货币有了数量上的保证。
古代提纯金的方法主要为矿炼法与混汞法,或这两者同时被使用。
矿炼法是利用矿物酸或腐蚀性较强的盐来浸蚀含金的矿物以部分的除去金中的杂质元素,混汞法是利用金颗粒较容易被汞湿润的性质,并向金颗粒内部扩散形成含汞的合金,而与其他金属矿物和脉石分离,经加热蒸馏去汞而得到金。
世界上最早关于用矿炼法提纯金的实物证据,是吕底亚金币或金银合金铸币。
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句话说明了贵金属一旦取得货币地位,其价值将是根深蒂固的。
贵金属用作货币,最早是在古典文明时期的地中海沿岸。
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的收获与意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收 稿 日期 :090 .7 2 0 -4 1
葬、 二次葬 、 扰乱葬及普遍存在的人骨推挤现象 。其 中一次 葬 、 次 葬和 扰 乱 葬 在 以往 考 古 工作 中多 有 二 发 现 , 需赘 言 。而 合 葬 墓 中普 遍 发 现 的 人 骨经 过 无 不 同程度 扰 动 , 明显 系推挤 所致 , 目的就 是 在既成 偏
重要 学 术意 义展 开初 步 讨论 。
一
竖穴偏室墓约 占 7 % , 0 以偏室数量可 分单偏 室、 双 偏 室和 多 偏 室 三 种 类 型 。其 中 单 偏 室墓 葬 数 量 最 多, 以偏 室位 置还 可 分为左 偏 室和 右偏 室 ; 双偏 室墓 葬相 对较 少 , 以偏 室 位 置 也 可 再 分 为左 右 偏 室 和 位 于 同一侧 的上 、 偏 室 ; 下 多偏 室墓 葬 最 少 , 道 左 右 墓
5
否则, 便很难获得相关证据。 毋庸置疑 , 磨沟墓地发掘的意义并非如此简单 。 随着发掘工作的继续开展和相关研究 的深入 , 将进 步揭示磨 沟墓地 的重要 性 。
一
洼文化墓 葬发掘 [ ∥ 国家 文物局 主编.08中国重 M] 20
要 考古发现 .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0 9年 3月.24 . 20 4 -5 [ ]钱耀鹏 , 2 李成 , 魏女. 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调查发掘的主 要 收获 [ ] 西 北 大 学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0 8 J. 哲 20 ,
西北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学版 ) 哲
20 09年 9月 , 3 第 9卷第 5期 ,e .20 , o.9 N . S p ,0 9 V 13 , o 5 Jun f ot et nvri ( hl oh n oi cecsE io ) o ra o r w s U ie t P i spyadSc l ine dtn l N h sy o aS i
简述磨沟遗址与齐家文化的关系
简述磨沟遗址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摘要】磨沟遗址是目前洮河上游地区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中心聚落。
该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保存完好,是研究齐家文化社会、家庭婚姻形态和社会进程的具有较高价值的资料。
(见图1-图4)【关键词】磨沟遗址齐家文化九人合葬墓磨沟遗址位于临潭县陈旗乡磨沟村,南临岷县维新乡,东接梨园、中寨,在边墙河流入洮河的东北台地上。
1980年文物工作人员在这里调查时发现了齐家、寺洼、马家窑等古文化遗物。
1984年,这里山洪暴发,洪水将100余件齐家和寺洼文化的器物冲出,此后的两年又陆陆续续冲出100余件陶器、石器等。
1984年的洪水将阳田川上沟分为了上、下两块,距离洮河有300米,下沟距离800米左右。
由于墓葬崖面的下滑,有些颅骨暴露。
墓葬的外部遭到了破坏,但是墓葬的里面是保持完整的,墓形为大口小底方形竖穴墓,墓坑长1.97米,宽1.05米,墓地距地表2.4米,墓坑深1.9米。
墓中出土的文物有铜镯、双耳罐、陶碗、大骨珠、骨钏、动物牙齿各一枚和小骨珠100余粒。
同时出土骨架9具,人体骸骨面向东北方,其中成人2具,少年2具,儿童5具,墓主为男性,居正中头西北面东北,直肢葬,双臂环抱胸部,左腕上戴铜镯(见图5),下肢两脚腕上倒置红陶碗一个,左脚内弯搭在右脚上。
左侧成人少年各1具,骸骨俯身脊椎错位,无足,面向主人,右侧少年骸骨被压在中间俯身骸骨之下,其下肢屈于大腿骨上,且无足趾。
小孩骨架5具,除靠墓主腿骨儿童骸骨较完整并带有小骨珠项链外,均置于右侧,骨头中肢骨、肋骨不同程度破碎,其中身手分离,小孩分别殉葬于不同位置。
在右上角1具,中段2具,在下壁1具。
磨沟齐家文化九人合葬墓为磨沟遗址的一部分,葬式与所佩带的精美重金饰件显示出墓主之地位尊贵,其右侧儿童骸骨完整并饰有100粒小骨珠项链,或是墓主之怜爱晚辈。
其他人殉,儿童占多数,充分证明了他的掠夺本质。
九人合葬墓在甘南发现具有特殊意义,是研究齐家文化的社会性质、剥削制度、殉葬习俗的绝好材料。
【笔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 西北大学公开课 笔记
中国考古重大发现第一节周口店遗址与人类起源周口店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公里的房山区周口店村龙骨山上,此处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接壤处,这一地区的石灰岩洞穴和裂隙中常有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
安特生发掘过仰韶遗址,在鸡骨山发现两种啮齿类动物化石,发现一具食肉动物的化石。
1921年开始调查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人类牙齿,1926年公布发现成果。
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开始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正式发掘,步达生(体质人类学专家)将周口店发现的人类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来简称为北京猿人,最后简称北京人。
1929年,震惊世界的发现,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最终在西方世界得到承认。
随后发现了更多的人工制品:石头,灰烬,所以人们认为他们开始使用火了。
在周口店其他地方也有所发现,人们将在山顶洞穴中发现的人叫做山顶洞人。
贾兰坡,发现了三个直立人的头盖骨,1927到1936年,考古发现一次比一次震惊,1937年后因战争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恢复考古工作的就是周口店遗址。
1951年陆陆续续有新的成果发现,比如少量哺乳动物化石,还有个别的石器。
1966年发现猿人额骨,顶骨以及牙齿。
1973年,发现晚期猿人牙齿,所以命名为新洞人。
考古发现的意义(科学价值):1、人类是怎么起源的,各个地方都有人类起源的传说,但是达尔文发表了他的著作《物种起源》1859,否定其神话色彩。
简单的结论是: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周口店遗址的发现能够证明达尔文的观点。
2、把人的历史推进了很远,是当时中国带给世界的惊喜,北京猿人解放了爪哇人。
发现大量石器,骨器以及用火的证据。
石制品有十万件左右,对石器的观察认识越来越深刻,用显微镜发现石器被使用的痕迹,在功能上各个不同。
这些工具的使用对象是动物,石器的使用证明了人是占主动地位的。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认为有控制的用火对人类的进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985年,路易斯宾服认为北京人用火的证据没有说服力,没有明显的火塘遗迹,遗址不是北京人的原居住地址,可能是被冲进来的灰烬,也有可能是吃了人的鬣狗带进来的,火或许是自燃现象或者其他可能。
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
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是中国古代文化遗址中的一处重要发现,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永靖县境内。
这一发现在历史和考古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墓地的发掘掀开了这一地区古代文化的神秘面纱,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人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位于永靖县南约10公里处的田家山,该墓地始建于秦代晚期至战国时期,经历了长时间的使用和扩建,延续至汉代。
墓地总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处家族墓地。
墓地主要包含墓葬、宾葬、祭祀墓、祭祀场所等不同类型的文化遗存。
墓地中数以千计的墓葬形态各异,有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
墓葬主要以竖穴墓为主,其中还包括直井型墓、线切墓、侧穴墓等多种形式。
墓葬中具有丰富的陪葬品,其中包括陶器、石器、铜器、玉器等丰富多样的器物。
这些陪葬品的质量和数量显示了当时社会对墓葬仪式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反映了秦魏时期家族墓葬的富裕程度和社会地位。
墓地中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具出土于秦家的玉玦,玉玦形制庄重大气,工艺精湛。
此外,还有陶器、铜器、玉石器、石雕等文物,展现了当时艺术和工艺水平的高度发达。
墓地的布局和结构也十分严谨,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家族结构和宗法制度。
墓葬群中的排列和数量显示出当时社会的层级结构,高层贵族和一般人的墓葬在数量和规模上有明显的差异。
此外,墓地内还发现了一些祭祀活动遗迹,包括祭台、石柱等,这些祭祀活动是秦魏家齐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墓地的发掘和研究为了解秦魏时期的社会、经济、家族结构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通过对墓葬和陪葬品的分析,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财富分配状况、工艺水平以及社会等级等重要信息。
同时,墓地还提供了关于秦魏时期宗族宗法制度和祭祀信仰的线索。
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的发现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秦魏时期社会风貌的窗口,揭示了秦魏时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丰富了我们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
齐家文化范围
齐家文化范围齐家文化范围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
齐家坪遗址1924[1]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
时间跨度约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齐家文化范围,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东西近千公里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
随着齐家文化范围研究的不断深入,齐家文化范围已成为探索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在海内外影响日益扩大。
[1]齐家文化范围距今4000年左右。
齐家文化范围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当时已掌握了复杂的烧窑技术。
在墓葬中发现的红铜制品,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后来青铜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齐家文化范围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居室铺一层白灰面,既坚固美观,又防潮湿。
齐家文化范围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著名的文化遗存,是4000多年前人类远古艺术的精华,1923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在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
1928年广河县齐家文化范围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家文化范围被视为中国青铜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源头,这种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夏商文化之间的遗迹在我国十分少见,在世界同类遗址中也极其珍贵,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历史研究意义。
为了打好“齐家文化范围牌”,更好的保护和开发齐家文化范围,2007年,该县多方筹措资金200多万元,建成了全国唯一一座以齐家文化范围命名的文化展馆,陈列齐家文化范围和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以及辛店文化等时期的陶器、骨器、铜器和玉器等文物15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41件,三级文物213件,等级之外文物1232件;陶器963件、瓷器8件、骨器36件、石器51件、铜器60件、玉器18件。
是全省县级博物馆中规模较大、展品类型较多的展馆之一。
同时,在县城中心广场修建了具有齐家文化范围代表性的雕塑,并把中心广场命名为齐家文化范围广场。
玉振金声丝路开
玉振金声丝路开演讲人:易华演讲时间:二〇一五年五月演讲地点: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作者:《光明日报》(2016年02月25日11版)磨沟墓地出土金发箍毛瑞林提供齐家坪遗址出土绿松石片邓聪摄齐家坪遗址采集铜架邓聪摄·前面的话·玉崇拜在东亚至少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是东方文化的象征;金崇拜在西亚亦可追溯到八千年前,是西方文化的标志。
四千年前东亚地区玉文化十分发达,被称为玉器时代;与此同时西亚及其附近地区金器数以万计,可称黄金时代。
夏代开始出现金器,标志着西方青铜游牧文化与东方定居农业文化进入碰撞与融合的新时代。
商代之前流行玉帛之礼,周代以后出现了金与丝织成的金锦。
金缕玉衣和金书玉册象征着东西文化的独特结晶。
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东亚的金文化与东亚固有的玉崇拜,逐渐成了中国文化的双重象征。
昆仑山下盛产和田玉,温润光洁、贵重超群。
阿尔泰山蒙古语意为“金山”;“七十二条沟、沟沟有黄金”。
丝绸之路上有多处玉门关与金关,玉石与金属一直是丝路上流通的主要物质。
金,狭义指黄金,广义指金属可包括金、银、铜和铁;玉,狭义指软玉或真玉,广义指美石可包括绿松石、青金石、水晶和玛瑙。
玉振金声丝路开,金玉互动体现人类迁徙和东西文化的意义。
易华: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博士,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代表著《夷夏先后说》化解了中国民族与文化本土起源说与外来传播说的矛盾,《齐家华夏说》具体论证了华夏文明结晶形成的历程。
现正从事“东西文化交流与华夏文明形成”研究。
玉崇拜与玉石之路青铜之路与金崇拜玉振金声“丝绸西输”与“黄金东来”东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盛行玉崇拜,红山、良渚、齐家文化是中国玉文化三座高峰。
制作玉器可以就地取材,玉材也有可能来自远方。
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前东西方确实已有交通,有人称之为史前丝绸之路,亦有人称之为玉石之路或青铜之路。
我先介绍一下中外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珠宝学家近山晶就提出中国古代存在一条与丝绸之路并行的玉石之路。
从甘肃地区史前文化墓葬看华夏文明起源
2016年3月号上圆园从甘肃地区史前文化墓葬看华夏文明起源孙睿明怡 武月波 金涵忆 肖佳琦众所周知,以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甘肃地区的史前文化其起源和发展有着一条清晰的脉络,构成了完整的史前文化发展史。
本区史前文化中所见墓葬及随葬品均体现了华夏文明物质文化演进历史,充分说明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多元性和甘肃地区史前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可见甘肃地区是华夏文明起源地之一。
一、甘肃地区主要史前文化分布概况甘肃地控黄河上游,沟通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通陕西,南瞰巴蜀、青海,西达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西北出蒙古国,辐射中亚。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众多灿烂的史前文化,其中主要的史前文化有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从时间和空间上构成了一个从早到晚、自东向西的完整的发展演变序列。
大地湾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的陇东地区和陕西的关中地区,以渭河下游较为密集。
马家窑文化早期中期遗存,以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类型为代表,早期即石岭下类型主要分布于渭河上游的天水武山一带。
中期即马家窑类型,以兰州永靖境内黄河两岸为分布中心。
马家窑文化晚期遗存包括半山、马厂两类型,这两类型分布的中心区域均是从兰州至西宁的河湟地区。
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广泛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与西汉水等流域都有分布,但其分布中心渭河上游、洮河中下游与湟水中下游地区。
二、各文化典型遗址中墓葬及随葬品概况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遗址坐落于清水河与阎家沟河交汇处的台地上。
1978年~1982年,甘肃省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了五次发掘。
根据地层堆积和出土器物,遗存性质从上至下分属于常山下层遗存、仰韶文化晚期、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早期、大地湾文化一期。
遗址最下层的大地湾一期即大地湾文化,共清理房基四座,墓葬十六座,灰坑两个。
从分布上来看,墓葬分布比较集中,同一墓地内的每座墓葬的规模、形制、方向大体一致或相近,相互之间很少有打破关系。
石棺葬的起源与族属
石棺葬的起源与族属摘要:石棺葬最早出现在辽西的红山文化和西北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其各自独立起源,在当地亦非主流葬俗。
约商周之际,典型石棺葬出现在川西北的岷江上游地区,很快成为流行葬俗,其随葬器物显示浓郁北方草原色彩,这使学界久将岷江上游石棺葬来源指向西北氐羌民族。
近年考古发现表明,自公元前4千纪始,甘肃南部史前文化便向川西北迁徙,石棺葬传入岷江上游,并渐扩至川西南、滇西北、藏东等地。
云南元谋、永仁等地发现年代偏早的石棺葬,其与川西北地区石棺葬显非同一系统,族属亦不相同。
其在西南地区的文化演进过程中的角色,值得关注。
一、死亡,这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古老哲学命题。
古往今来,人类也因此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丧葬规则和礼俗,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丧葬文化。
最早有意识为死者举办丧礼的行为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考古发现,尼安德特人(Hom oN eanderthal ensis)已出现为死去亲人举办葬礼,并将随葬品(食物、工具、饰物等)放入墓穴,甚至在尸体上摆放鲜花、抛洒赤铁矿粉。
与尼人共存了很久的现代人(Anatomically Modem Humans)在距今13万年前出现在非洲。
在地中海东岸利万特(Levant)的Qafzeh洞穴发掘出一批距今10万年左右的现代人墓葬,也显示出进步的丧葬行为。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的丧葬方式日趋复杂且规范化,并逐渐形成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族群差异。
总体上看,在一般的河谷平原长期实行土葬,后来逐渐出现木制棺椁葬具。
但在有些丘陵山地,由于生活空间的狭窄或土地资源匮乏,人们不得不在山崖凿挖墓穴或开采石材营建墓穴。
可见,人类的丧葬方式和墓葬结构一方面要受到固有传统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各自生活区域的环境和资源有着密切关系。
二、石棺葬是一种独特的墓葬形式。
中国境内的石棺葬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自东北向西北、再折向西南这条弧状地带上。
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石棺葬出现在两个地区:一个是东北的辽河上游(辽西、内蒙古东南部及河北北部);另一个是西北的黄河上游(甘肃和青海)。
《文物》杂志2009年第10期--印台汉简_日书_初探_刘乐贤
入不 利出
三 月角 亢张 翼 大凶 东
井舆鬼致死奎娄 … …(简 13) 5 支 竹简都 是分上 下两 栏抄写 , 上 栏所 载 为二十 八宿占文 , 内容 与睡虎地 秦简《日书》 [5]
“ 星篇 ” (甲种 第六 八 ~ 九五 号简) 、“ 官篇”
(乙种第八 ★~ 一 ★七号 简)及孔家 坡汉简《日
书》 “ [6] 星官篇”(第四九 ~ 七七号简)相类 , 字句
大同 小 异 。参 照 睡虎 地 和 孔 家坡 《日 书》的 记
载 , 这 5 条简文可以分别点读为 :
虚 ,不可以祠 , 结易绎(释), 亡人不得 ,
取(娶)妇不到 。
危 , 不可 以祠 , 生 子老为人 治之 , 阎日
者明 ,利为啬夫 。
牝” 的 日期 中有“ 丁亥 ”且 位列 干支 第二 , 证 明
我们以 前的 意见 是正 确的 。此 外 , 孔家 坡汉 简
《日书》第二 六二号简的“ … …亥 , 此 牝日 , 起 土
功 , 有 女丧” , 大概 也是 上述 说法 的残 文 [ 14] 。根
据睡虎地秦简《日书》可 知 , 印台汉简《日书》的
入室 :久行毋 以庚午 、戊 、丙 到室 , 戌 、 亥 、丁酉 、丙辰入 室死 。○室 长毋以 戌亥 远 去室 。○六庚不 … …(简 21) 第 4 号 简列出了 一些出 行的吉日 , 内容 比 较简单 , 这里不必解释 。 第 8 号 简首先说“ 右辰左 日”出行 为吉 , 反 之 则凶 。所 谓“ 右辰 左日” , 与 马王堆 汉墓 帛 书 《式法》的“ 右天左 地” 、“ 右地 左天” [15] , 《刑德》 的 “ 右 德 左 刑 ” 、“ 左 德 右 刑” 句 [16] 式 一 致 。其 “ 辰” 、“ 日”与“ 天” 、“地” 、“ 刑” 、“ 德”一 样 , 也 是 按 一定周期运 行的神煞 。中 间讲的是 朔日毋 向 西 行 ,“ 晦日东 毋北行” [ 17] , 内容也 比较简单 。最 后 讲的 , 是“ 南行毋犯亥申 , 不死必 亡” 。马王 堆 汉 墓帛 书《出 行占》有 :“ 凡 行者 毋犯 其乡(向) 之 大忌日 :西 毋犯亥未 , 东 毋犯丑巳 , 北毋犯 戌 寅 , 南毋【犯 辰申】。” [ 18]睡虎地秦简《日书》乙 种 第 一四 二号 简有 :“行 忌 , 凡行 者毋 犯其 大忌 : 西【毋以亥未 , 东毋以】丑 巳 , 北毋以戊〈戌〉寅 , 南 毋以辰申 。行龙戊 、己 , 行忌 。” [ 19]如果上述 印 台 汉简《日书》第 8 号简也是讲“ 毋犯 其乡(向) 之 大忌日” , 则“ 南行毋犯亥 申” 应当是“ 南行 毋 犯 辰申”的讹 写 。当然 , 由 于印台汉简《日书》的 材 料尚未全部 公布 , 其“南 行毋犯亥申”或许 另 有来历 , 也不一定就是抄写错误 。
甘肃近年重大考古发现 组图
甘肃近年重大考古发现组图本报记者严存义来源:甘肃日报七版编者按:近年来,全省文物部门加大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力度,开展了一大批专题科研性和区域性文物考古发掘项目,在中华文明探源、早期秦文化和史前文化考古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特别是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3个考古发掘项目荣获"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巩固了甘肃文物大省的地位。
本报对近年来我省重大文物考古新发现进行了一次梳理和总结,以飨读者。
图:张家川县马家塬墓地16号墓全景图:张家川县马家塬墓地3号墓出土的银大角羊马家塬战国遗址及墓葬马家塬墓地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西戎皇室家族墓地。
该遗址及墓葬的重要发现,是研究战国中晚期戎人的丧葬制度、秦人与戎人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从2006年开始,省文物考古部门对马家塬战国遗址及墓葬进行了全面发掘,共查明墓葬59座。
之后几年共发掘了17座墓葬和1座祭祀坑,共出土随葬独车舟马车30余辆。
这些马车的漆绘、金银饰件等极为豪华,显示了墓主人高贵的身份和等级。
还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物和金银随葬佩饰,还有大量玻璃态管形珠、肉红石髓珠金帽饰等。
这些随葬品工艺精致,种类繁多,用料精良,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据史料记载,秦人西迁后杂处于戎狄之间,正是礼县、清水、张家川一带。
结合墓葬出土遗物既有秦文化的因素,又有当地土著--西戎文化的因素。
省文物考古专家认为该墓地的族群应为西戎的一支,有可能是戎人贵族或其首领的墓地。
马家塬战国遗址及墓葬经过了4年的连续发掘,现发掘和保护工作仍在进行中。
因遗址及墓葬对秦文化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乐器坑出土的镈钟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大型建筑基址发掘现场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以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是我省早期秦文化考古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家文化遗址
齐家文化遗址的文化特征与遗物分析
文化特征
• 以陶器制作技术高超著称 • 手工业发达,擅长铜器、玉器制作 • 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种植五谷杂粮 • 社会分工明确,存在阶级分化
遗物分析
• 陶器类型丰富,制作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石器、骨器种类繁多,反映了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 铜器、玉器等文物,展示了齐家文化的高度文明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齐家文化遗址保护的法律与政策依据
法律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规 • 《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政策依据
• 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和改进文物工作的意见》等政策 文件 • 甘肃省文物局《关于齐家文化遗址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 等地方性政策文件
齐家文化遗址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齐家文化遗址研究
01
齐家文化遗址的历史背景及地理位置
齐家文化遗址的历史发展概述
齐家文化遗址的影响范围
• 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 • 遗址数量众多,规模较大
齐家文化遗址所处的时代背景
• 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4000-3000年前 • 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齐家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与重要发现
考古发掘过程
• 20世纪20年代首次发现齐家文化遗址 • 20世纪50年代开始系统发掘和研究 • 近年来,考古发掘工作不断深入,成果丰硕
重要发现
• 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 • 揭示了齐家文化遗址的居住结构、墓葬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 发掘出精美的陶器、铜器、玉器等文物,展现了齐家文化的高度文明
04
齐家文化遗址的旅游开发与利用
包装材料的历史
《三国演义》多次提到“锦囊妙计”,这种“锦囊”就是盛放文 字材料的丝织包装袋。在陕西扶凤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红锦袋”则 是盛放珍贵物品的丝织包装袋。
据明代《装潢志》记载,秘书阁的皇家藏书“以黄绫装潢”。这 就是说,这些书籍的包装盒是用黄色丝织品裱起来的。以丝织品制作 的包装袋和包装盒,是我国古代用以盛放高档首饰、珠宝玉器、高级 工艺品、贵重药材及其它珍贵物品的包装物,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材料的属性? 1、内在属性(物理属性)-包括强度、弹性、密度等指标, 体现在材料的软与硬、轻与重、粗与细、强与弱、干与湿、 冷与暖、疏与密、韧与脆、透明与不透明、可塑与不可塑、 传热与否、有无弹性等。 2、外在属性(表面肌理)-肌理是指物体表面诉诸视觉或触 觉的组织构造。有两种形态:①自然肌理,即不经艺术家之 手己存在着的纹理组织,如石纹、木纹、布纹或纸纹等。② 人工肌理,即由艺术家的人为作用而产生的纹理组织,如笔触、 墨迹、水痕、刀迹、凿痕等。
以竹木等植物材料作包装
竹、木都是年代久远的包装材料。在我国文字中,篓、篮、箪 (音:单,dan)箧(音:怯,qie)、笥(音:饲,si)、笈(音:及,ji)等, 指的都是竹编制的各式各样的容器。西汉盛行用竹笥、竹箱盛装食物、 丝帛、中药、香料、衣物等各种日用品。宋代的运输包装主要采用竹 容器。它不仅用于包装普通货物,而且用于运送高档贡品。
什么是材料? 《迈尔新百科全书》对材料是这样阐述的材料是由原料
中取得的,为生产半成品、工件、部件和成品的初始物料,如 金属、石块、木材、皮革、塑料、纸、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等。
材料分为两类:天然材料与人工材料
天然材料 天然形成的、非人为加工的材料,如木材、石材、薪土等,具 有真实、和谐的原始特性。 人工材料 非自然的、人工合成的原材料,包括金属、无机非金属、有 机、复合等多种类型功能性材料,它是多学科、多种技术和 新工艺交叉融合的产物。 现代设计中,由于各种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很多人工材料己经 逐渐取代了天然材料。
齐家、辛店文化遗址
齐家、⾟店⽂化遗址齐家、⾟店⽂化遗址齐家⽂化是1924年⾸次在⽢肃⼴河县齐家坪发现⽽命名的。
它略晚于半⼭类型(公元前2050年—前1955年),是新⽯器时代晚器西北地区独具特⾊的⽂化类型。
在社会形态上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系⽒族公社时期。
它的晚期相当于夏朝时期。
其发掘遗址在临夏主要有⼴河县齐家坪、阳洼湾,临夏县莲花乡⼤何村,永靖县秦魏家村、张家嘴、姬家川等。
秦魏家墓地,墓式有单⼈葬和合葬两种。
合葬墓显然是夫妻合葬。
⼀次性埋葬的墓中,男性仰⾝直卧,⼥性向男⼦屈肢侧卧,⼥⼦很可能是⾃愿或强迫殉葬的。
有的墓内有⾝⾸分离或四肢不全的⾻架,显然是在战⽃中阵亡的战⼠。
齐家坪墓地发现⼀墓内殉葬男主⼈的男⼥达12⼈,其中包括2名10岁左右的⼉童和1个不满周岁的婴⼉。
由此可见,此时已出现家庭、财产私有制和⼈殉现象。
齐家⽂化属⾦⽯并⽤时期。
临夏境内出⼟的有⼤何庄铜⼔,齐家坪的铜斧、⼑和铜镜,秦魏家的铜椎、斧、铜饰,还有1把⾻柄铜刃⼑。
这把⼑已被列为国家珍品,选⼊《中国⽂物精华辞典》。
这些⽂物表明,在当时,铜的采矿、冶炼及加⼯已相当发达。
在⼤何庄还发现布纹、经纬线等,反映了当时纺织缝纫的原始⼿⼯业已发展到了⼀定⽔平。
庆阳地区齐家⽂化遗址内涵⽐较复杂,与临夏齐家⽂化差异较⼤。
东南部的正宁、宁县、合⽔等县的齐家⽂化,类似陕西的龙⼭⽂化。
西北部的镇原、华池、环县等县的齐家⽂化遗址,均出⼟⼤量的以橙⾊、红褐⾊陶为主的⽆⽿、双⽿、三⽿罐和⿀、瓮等器物,与齐家⽂化的典型器物有明显差别。
197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胡谦盈主持,对镇原县常家⼭齐家⽂化遗址进⾏了部分发掘,获得了⼀批陶器和其他器物。
经碳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2930±180年,较齐家⽂化要早900年。
鉴于这种⽂化的器形和年代均与齐家⽂化差别较⼤,因此胡谦盈将这种⽂化遗存命名为“常家⼭下层⽂化”,以⽰与齐家⽂化的区别。
并认为常家⼭下层⽂化是继仰韶⽂化之后的⼀种原始⽂化遗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2009年第7期○本刊专稿甘肃临潭县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关键词:甘肃磨沟墓地齐家文化竖穴偏室墓KEY WO RDS:Gansu Mo g ou cemeter y Qi j ia cult ure p it2and2cave tombsABSTRACT:In2008,346tombs were excavated in t he Mo g ou cemeter y of t he Qi j ia cult ure.The y are arran g ed in rows and belon g lar g el y to t he p it2and2cave t yp e,t hou g h sim p le eart hen p it s occur in a small number.The latter are mainl y p rimitive sin g le burials wit h a small number of f uneral ob j ect s.The former are sin g le2caved exce p t for some g raves more com p lex in st ruct ure.The y are mostl y of multi p le collective burial;sin g le burials occur inf re q uentl y.The g rave g oods consist of chiefl y p otter y vessels; tools and ornament s are entombed onl y in a few cases.The p otter y falls obviousl y into two g rou p s;t heir exam p les sometimes occur in association in t he same tombs.The excavation f urnished ver y im p ortant new material to t he st ud y of t he Qi j ia cult ure and it s burial custom,and p rovided si g nificant clues for re2 searchin g into t he ori g in and evolution of t he Siwa cult ure.2008年7~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开展工作,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境内水库淹没区的磨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共清理各时期墓葬351座,出土大量随葬陶器以及石器、骨器、铜器等。
其中以齐家文化墓葬为主,而且偏室墓比例之高前所未见,墓葬结构及埋葬过程也极为复杂。
现就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发掘概况加以简要介绍。
一磨沟遗址隶属于临潭县陈旗(今王旗)乡管辖,位于临潭与岷县交界处的洮河西南岸、磨沟河西岸,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潭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低山丘陵地带,海拔高度在2209~3926米之间。
此区域属高原温带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全年无霜期一般在121天左右,年平均气温7℃,年降雨量约512毫米。
当地的经济生产现以种植农业为主。
遗址地处山间台地,北以洮河为界,东、南、西三面环山,自然地形大致呈马蹄形结构。
台地东西长约1000、南北最宽300多米,总面积约30多万平方米。
此台地相对较低,海拔高度一般在2200米左右。
地势为南高北低,现已修成多级梯田,在梯田断面上散见各时期的文化堆积。
2007~2008年,经调查和局部钻探,确认在磨沟村北约100米处的遗址东北部存在大片墓葬区。
此墓地保存基本完整,仅东北部边缘因自然冲沟侵蚀而遭到轻微破坏,墓地现存面积约8000平方米。
・10(总586)・考古鉴于遗址面积较大,发掘时采用象限法分区,并以坐标法进行探方编号,遗迹则按发现顺序编号。
墓地基本上位于第一象限区。
发掘工作首先从靠近冲沟和低洼田地所在的墓地东北部开始,共计开5米×5米的探方69个,加上扩方部分,实际发掘面积约1700余平方米。
发掘区内的地层堆积状况基本一致,自上而下可分为4层,大致呈水平状分布。
其中第3层属明清时期堆积,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墓葬均开口于该层之下。
第4层属齐家文化堆积,未做发掘清理,以便保持墓地的完整性。
发掘区内已揭露出齐家文化墓葬346座,呈东北至西南方向排列,共16排。
墓葬分布较为密集,不乏打破关系。
墓葬方向虽然略有偏差,但均朝向西北(图版肆,1)。
埋葬方式是以土葬为主,同时也发现有少量火葬现象。
二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墓葬形制可分竖穴土坑和竖穴偏室两大类。
其中,竖穴偏室墓243座,约占墓葬总数的70%;竖穴土坑墓103座,仅占30%左右。
(一)竖穴土坑墓竖穴土坑墓既有埋葬儿童者,也有埋葬成人者,后者的竖穴相对较深。
M21墓葬开口距地表深019米。
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2、宽0152、深0166米,方向为325度。
墓坑内填土为灰黑色花土。
在竖穴底部发现上下叠压的2具人骨,头向均朝西北。
Ⅰ号人骨位于上部,保存较完整,为仰身直肢葬,仰面,双臂弯曲,双手置于肩部。
Ⅱ号人骨叠压在Ⅰ号人骨之下,保存也比较完整,为仰身直肢葬,面向右。
除头骨部位上下紧贴外,两具人骨之间有厚约011~012米的填土相隔。
在Ⅰ号人骨头端左侧发现陶深腹罐和双大耳罐各1件。
Ⅱ号人骨的头骨左、右两侧各有1件陶器,分别为双大耳罐和鼓腹罐。
根据4件陶器的摆放位置,可以区分为上、下两组,分属于Ⅰ、Ⅱ号人骨。
上部的Ⅰ号人骨提取之后,在其盆骨处还发现2枚骨针(图版肆,2)。
(二)竖穴偏室墓竖穴偏室墓又以单偏室居多,双偏室的数量相对较少,还有少量为多偏室墓。
11单偏室墓可分左偏室和右偏室两小类,其中又以左偏室的数量居多。
M208墓葬开口距地表深1米。
为竖穴墓道偏室墓,偏室位于墓道左侧,在墓道两端设有头龛和脚龛(图版肆,3)。
墓道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长2、宽016~0168、深211米,方向为315度。
墓道内填土为深黄色五花土。
在墓道东南侧距墓口约012米深处发现3件陶器,其下压着4块散乱堆砌的石板,石板中间放置1件破损的陶器。
墓道西北壁下部有一小龛,其顶部距墓口113米;龛口部呈圆角长方形,底面呈椭圆形,宽016~0184、进深015、高0144米;龛内填土与墓道基本一致,发现有1块动物肩胛骨和1个石块。
墓道东南壁下部也有一小龛,其顶部距墓口1126米;龛口部呈长方形,底面呈椭圆形,口部略窄于底面及墓道的宽度,宽0158、进深0136、高0134米,龛内填土与墓道基本一致;龛内发现1件带穿孔的方形蚌饰。
墓道底部发现2具人骨,分别编为Ⅳ、Ⅴ号人骨,头向均朝西北。
Ⅳ号人骨位于墓道左侧,头骨紧贴墓道西北壁;为成年女性,侧身屈肢葬,面向右侧,屈臂,双手置于头前,尺骨、桡骨保存较差,腿骨略微弯曲。
Ⅴ号人骨位于墓道右侧,右腿股骨及盆骨压在Ⅳ号人骨的腿骨之下;为成年男性,俯身直肢葬,面向下,屈臂,双手置于胸前,股骨以下部分被扰动,胫骨错位,腓骨及趾骨散置他处。
在Ⅳ号人骨颈部出土1件骨管,左腿髌骨左侧发现成堆的火岩石,腿骨处发现有第7期・11(总587)・零星的棕黄色朽木痕迹。
Ⅴ号人骨右臂处发现1件保存较好的骨制品。
Ⅳ号人骨腰椎和Ⅴ号人骨头骨之间发现有成堆的骨饰品。
偏室底面与墓道底部基本平齐,口部呈圆弧形,底面为圆角长方形,弧形顶,顶部中央部分已塌陷。
口部长1156米,室内最长2112、进深0178米。
根据头脚两端未塌陷部分的高度和弧度推测,偏室原有高度应在014米左右。
偏室内填土为夹杂黄色土块的五花土。
偏室口部发现有封门板残留的灰痕。
偏室内发现3具人骨,由内向外分别编为Ⅰ至Ⅲ号人骨,头向均朝西北。
Ⅰ号人骨位于偏室内侧,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葬,头骨破损严重,上身骨骼略显零乱,左臂弯曲,左手放于盆骨上,盆骨以下保存基本完整。
Ⅱ号人骨位于偏室中部,为成年女性,仰身直肢葬,仰面,头骨保存较好,上身骨骼凌乱,盆骨以下保存较为完整。
Ⅲ号人骨位于偏室外侧,为一儿童,仰身直肢葬,保存状况较差,因偏室顶部塌陷致使头骨以下部分破损严重,性别难以判断。
在Ⅰ号人骨胸骨处发现1枚铜泡。
Ⅰ、Ⅱ号人骨的盆骨间发现放置在一起的铜削和砺石各1件,其中铜削置于Ⅰ号人骨右股骨之上(图一,1)。
Ⅱ、Ⅲ号人骨头端发现1件陶侈口罐。
Ⅲ号头骨右侧发现1件骨牌饰,颈部发现大量滑石珠(图一,2),右股骨下压有1件骨管,小腿骨右侧发现1件骨锥,脚端发现陶深腹罐2件、双耳罐和器盖各1件(图二)。
M 246墓葬开口距地表深0178米,打破一座灰坑(暂未清理及编号)。
为竖穴墓道偏室墓,偏室位于墓道左侧,墓道设有头龛(图版伍,1、2)。
墓道平面大致呈圆角长方形,但形状不甚规整,长213、宽1108、深119~1196米,方向为305度。
在墓道底部偏西北处有一椭圆形浅坑。
墓道内填土为深灰色五花土,包含有大量陶片、1件骨锥、2件顶端扁平的小型骨器、1件石斧、兽骨、少量人骨及木屑等。
在墓道底部发现4具人骨,左侧1具保存完好,右侧3具人骨则散乱堆放。
左侧的Ⅰ号人骨为成年女性,俯身直肢葬,头向东南,面向左,头骨下压有散乱的尺骨、桡骨和股骨等,腿部右侧倒扣1件残破的红陶罐。
右侧人骨中未见头骨,但根据下肢骨的数量判断,应分属三个成年个体。
在墓道底部的浅坑内埋葬一儿童,编为Ⅵ号人骨,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北,面向左。
墓道头端下部有一小龛,顶部距墓口1142米。
龛口部和底面的形状皆为圆角长方形,宽0158、进深0122、高013米。
龛内填土与墓道基本一致。
龛内放置3个成年人头骨、1块肩胛骨及1件骨臂钏。
从左至右,Ⅲ、Ⅳ、Ⅴ号头骨倒置或侧置,摆放凌乱。
偏室底面与墓道底部平齐,顶部已塌陷,高度不详,平面形状为圆角长方形。
口部长119、室内最长2、进深0156米;根据两端未塌陷部分的弧度推测,偏室高约014米。
偏室口部发现有明显的封门板灰痕,封门长211、宽0108、高约015米。
在封门底部外侧两端各放置一石块,可能用于固定封门板。
・12(总588)・考古第7期・13(总589)・偏室内填土较松软,土色发黑,填土中发现1件骨锥。
偏室内发现1具人骨,编为Ⅱ号人骨,为成年男性,头骨位于西北部,其余部位凌乱堆放。
在墓室头端随葬有7件陶器,分别为鼓腹罐2件,豆、豆足、双耳罐、敞口束颈罐、杯各1件。
人骨中散见18件牙饰,在头骨右侧发现骨凿和石凿各1件(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