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4.灯笼教学时间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课时数2课时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识记有关吴伯箫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着的情感变化及升华。

2.反复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德育目标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反复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反思:课前三分钟猜灯谜二、导入新课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吴伯箫,看一看他笔下的灯笼有什么特殊价值。

明确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四、课前预习检测读准字音争讼(sònɡ)领域(yù)斡旋(wòxu án)静穆(mù)思慕(mù)怅惘(chànɡwǎnɡ)褪色(tuì)熙熙然(xī)词语解释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从事一门专门活动或一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灯笼》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分析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

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4、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2)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2、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

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

部编语文八下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八下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灯笼》教学设计一、教材解析《灯笼》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

本单元课文内容体现的是民间习俗和风尚,展现的是一幅幅民俗风情画,是民间文化的个体再现。

《灯笼》是著名散文作家吴伯箫先生的作品,他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对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文章既有文化上的具体再现,也有历史的况味,更融入了家国情怀,体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灯笼》是作者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作品,尽管字里行间渗透着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烙印,但在对往昔经历的回顾中处处荡溢着孩童的心性。

所以要还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一颗空白的心”去读文本,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生活和文化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村中呵狗的老头、社戏台下闹嚷嚷的观众、摇着尾巴的大狗,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掌故的祖父,接过灯笼递来消夜食品的慈母……这些美景、情事会让学生觉得特别亲切,所以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带着兴趣入文入情,进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内在情感。

但作者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在时代洪流下的担当精神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因此,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加以启发,可以据此触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目标1.把握主要内容,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的故园情思和勇于担当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品味文章传神的细节描写。

五、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蕴含在“灯笼”中的家国情怀。

六、教学准备让学生充分预习,搜集有关文章的写作背景,加深对作者吴伯箫的了解。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出示灯笼图片)同学们,看到灯笼,你会想到什么?不同的人看到灯笼都会产生不一样的联想。

4《灯笼》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4《灯笼》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4《灯笼》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民间风俗和家庭情感的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过春节时挂灯笼的情景,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庭情感的珍视。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描写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文章,对这类题材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与他们平时所接触的文章不同,需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2.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在课堂上播放。

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如灯笼的制作、挂灯笼的习俗等,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作者对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有何看法?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如灯笼的制作、挂灯笼的习俗等,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到的传统文化。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课文中的语音语调。

然后,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涉及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式等方面。

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传统文化是否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设计
一、课题:《灯笼》
二、学习目标:
1. 能够欣赏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通过阅读,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 掌握诗歌中的文字,拓展词汇量;
4. 掌握诗歌中的文字,拓展词汇量;
5. 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习内容
1. 朗读诗歌,欣赏诗歌的韵律;
2. 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内容;
3. 探讨诗歌中的文字,延伸词汇量;
4. 探讨诗歌的意义,形成自己的观点;
5. 学习诗歌中的文字,学习正确表达观点的方式。

四、教学步骤
1. 情景导入:让学生联想灯笼,描述灯笼的形状、颜色、用途等;
2. 学习诗歌:让学生看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3. 诗歌分析: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内容;
4. 诗歌拓展: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文字,延伸词汇量;
5. 诗歌思考:让学生探讨诗歌的意义,形成自己的观点;
6. 诗歌表达:让学生学习诗歌中的文字,学习正确表达观点的方式;
7.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材料
《灯笼》
灯笼,灯笼,
你是一个温暖的家,
把我们的心紧紧地拥抱,
照亮我们的前程。

《灯笼》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灯笼》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举例:文中“灯笼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照亮了我们的路”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灯笼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灯笼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成语和俗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语文素养。
举例:如“摇曳”、“斑斓”、“寓意”等词汇,以及“灯火阑珊”、“光明磊落”等成语,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灯笼》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散文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对文章的脉络把握不够清晰,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不够熟练。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散文的特点和魅力,但效果似乎还有待提高。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丰富的语言和恰当的修辞描绘事物。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了解灯笼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5.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观点,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灯笼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灯笼的寓意、制作工艺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散文写作技巧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小练笔活动,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课《灯笼》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课《灯笼》教案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内向,不够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设置一些鼓励学生发言的环节,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践活动方面,手工制作灯笼这一环节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通过亲自动手,不仅加深了对灯笼文化的理解,还锻炼了动手能力。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还需更加细致,以确保他们能够安全、正确地完成实验。
(1)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尤其是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难点解析:学生对作者通过灯笼所表达的情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需要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的运用。
难点解析:学生对新学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在实际运用中感到困难,教师应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进行操练,提高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灯笼》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灯笼的文化寓意时,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通过课文了解到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对各种灯笼的样式和寓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说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得到了提升。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时,部分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灯笼的象征意义和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灯笼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灯笼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
c.创新思维:学生能够跳出文本,运用创新思维对灯笼文化进行拓展,如设计新型灯笼等。
-突破方法:组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灯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灯笼的存在和它所承载的意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灯笼背后的文化故事。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灯笼》这一课时,我尽力将学生带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让他们感受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课堂上,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有以下几点感悟和反思。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很有效,学生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灯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接下来的理论介绍环节,可能因为内容较为抽象,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我意识到,在讲解散文概念时,应该更多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来诠释作者的情感,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认识到,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更需要具体的案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体会和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文本的情感体验中来。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在讨论灯笼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之前的课堂学习中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因此,我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4 灯笼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4 灯笼

4 灯笼◎文化自信: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体会作者怀念往昔生活时引发的激越的爱国热情。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分析文中描写、叙述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本文从小处写起、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难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的语言。

(重点)一、导入新课梅花映雪挂灯笼,福字生金万户红。

灯笼如今在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还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阅读吴伯箫的《灯笼》,去感受“灯笼”的魅力。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斡旋”“怅惘”“人情世故”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1938年4月辗转抵达延安参加革命。

抗战时期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著有《吴伯箫散文选》。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2.目标任务二:自读感知,梳理情节。

◎作者在文中说“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通读全文,概括作者与灯笼结的缘有哪些。

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 ①村头挂灯慰路人 ②元宵灯笼看不够 ③挑灯名将表宏愿◎这些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据此给文章分段,概括每部分内容。

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第2—11段。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体说“灯笼”,写“我”对灯笼的回忆及联想。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灯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灯笼的独特魅力?”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灯笼所蕴含的文化与艺术魅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5.情感体验: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
6.创作实践: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以灯笼为题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灯笼》一文,使学生深入了解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学会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实践活动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成果,旨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展示环节也较为成功。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被动,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关注这部分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我尝试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提出开放性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总体来说,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思考还不够深入,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如“点缀”、“稀疏”、“摇曳”等,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课文内容理解: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灯笼的描绘和赞美,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教学设计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难易适度的学习任务。
-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6.课后拓展,提升素养: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书籍,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鼓励学生参与家庭、社会活动,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受,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3.精讲精练,突破难点:针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组织课堂练笔,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课文中的某些细节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体验的引导:学生在体会课文情感时,可能会受到个人经历和情感认知的限制,教师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
4.写作技巧的传授:学生在仿写、创作过程中,可能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不够熟练,教师应给予具体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教师针对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评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
3.鼓励同学们互相欣赏、交流作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5.个体差异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灯笼》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寓意,体会作者对亲情的表达。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案

灯笼【教材分析】《灯笼》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灯笼为话题,串联想起早年农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了旧时的乡村民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是以小见大的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学情分析】学生们对于散文是有的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的,因为刚学了的《安塞腰鼓》就是一篇散文。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越来越不爱大声朗读了,这就让体会文本的语言成了个难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更进一步的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同时也能更好地通过朗读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

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灯笼》自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灯笼》自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灯笼》自主教案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春节为背景,描述了父亲教他做灯笼、放灯笼的情景,表现了父子间的深情厚意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体会到父子间的亲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亲情、友情等情感体验日益丰富。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但对于深入挖掘课文内涵、体会作者情感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未必能完全理解其内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间的亲情,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2.难点:深入挖掘课文内涵,体会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2.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基本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节的喜庆氛围,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春节的印象,从而引出课题《灯笼》。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师适时出示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父子间的亲情。

《灯笼》教案7篇

《灯笼》教案7篇

《灯笼》教案7篇《灯笼》教案篇1目标:1、用直线和围圈的方法做成各种灯笼。

2、能大胆地想象并尝试独立设计灯笼的图案。

准备:1、长方形色纸,长纸条。

2、蜡笔,剪刀,浆糊。

过程:1、出示各种各样灯笼的图片,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玩具小灯笼。

提问:图片上的灯笼你都见到过吗?有些什么颜色?灯笼外面的图案是怎么样的?(有的是彩色的,有的上面有很多图画好像我们看的连环画。

有的上面写字的,是让你猜谜语的)什么时候人们会挂上灯笼?(国庆节,元宵节各种喜庆的节日)灯笼能用什么材料来做?(布,塑料,纸)2、教师示范讲解小灯笼的制作方法。

教师出示灯笼的范例。

看一看,老师的小灯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纸)上面有些什么图案?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小灯笼呢?u展示制作步骤。

u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先在纸上画上你自己设计的图案,注意把有图案的一面对着自己。

剪的时候注意不要剪到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3)探索除了这样剪,你还能想出更多的制作方法吗?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讨论交流。

展示幼儿作品。

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开一个小小灯展。

《灯笼》教案篇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擎”、“排山倒海”、“瞻仰”、“肃立”、“肃静”的意思。

2、着眼全文,用学习小纸条的方式编制大典流程图,理清全文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文路阅读”这种比较基本的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3、研读重点句子,初步感受开国大典的隆重和壮观,背诵课文第七段。

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释题板书并齐读课题,理解“开国大典”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读通文章学字词出示:(1)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跟大家见面了。

(3)聂荣臻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指名读,齐读。

三、初读:读通句子理思路1、学生自由读第一到第四段,想想,从这几段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预设: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数人员会场的布置群众队伍的场面教师总结:这四段介绍的是大会开始前的情况。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灯笼》一文,掌握其中的生字词。

理解《灯笼》一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通过灯笼所表达的情感。

学会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简单应用于写作中。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获取文章信息,形成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感,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灯笼这一传统元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通过灯笼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寓意。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样式的灯笼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对灯笼有什么了解?灯笼在你们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新课讲解:教师首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词的读音和停顿。

分段讲解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作者通过灯笼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重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难点问题,如作者的情感态度、灯笼的文化寓意等。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鼓励其他学生提问和补充。

知识拓展:教师提供相关的拓展材料,如灯笼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灯笼。

引导学生思考灯笼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传统文化元素,尝试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互动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喜欢灯笼,并对灯笼产生深厚情感的经历。

通过讲述灯笼在民间习俗中的意义,以及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学生朗读和体会。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但对于文章中的一些民间习俗和文化内涵可能不够了解,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情感抒发和感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老师的启发下,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灯笼在民间习俗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2.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一些民间习俗和文化内涵,以及如何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环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图片:准备一些与灯笼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灯笼的样式和寓意。

3.资料:收集一些关于灯笼的民间习俗和文化内涵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灯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灯笼的样式和寓意。

然后提问:“你们对灯笼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文的主题。

灯笼教案-2020-2021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灯笼教案-2020-2021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举例:作者在文中提到“家乡的灯笼照亮了我的心”,学生需理解作者借此表达的对家乡的眷恋和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
(1)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并运用衬托、拟人等修辞手法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详细讲解和指导。
举例:文中“灯笼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向我招手”,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拟人修辞手法,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灯笼教案-2020-2021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一、教学内容
《灯笼》教案-2020-2021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民俗风情》中的《灯笼》一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分析课文中的生动描绘和情感表达,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具体内容包括:
另外,关于小组讨论的引导与启发,我觉得自己在这一环节还有待提高。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可能过于开放,导致学生们思考的方向过于发散,难以聚焦到核心知识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准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内容。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灯笼》这一课的理解和感悟让我感到很满意。他们不仅掌握了灯笼的文化内涵,还能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出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还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知识。
举例:《灯笼》一文中提到“红灯笼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学生需理解这一象征意义。
(2)分析课文写作手法:学生需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分析文中衬托、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举例:文中“灯笼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向我招手”,学生需分析这句话中的拟人修辞手法。
(3)情感表达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应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家国的热爱,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
-文化背景认识:理解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课文中反映出的民俗风情。
举例解释:
-在内容理解方面,学生需通过细读课文,把握作者从个人经历出发,以小见大,展现家国情怀的写作意图。
-在写作技巧分析方面,以课文中的“灯笼照亮了回家的路”为例,探讨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
-难点一:散文的意境与情感把握。散文的意境与情感往往蕴含在细腻的描写中,学生较难把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要理解《灯笼》一文的主题思想,掌握作者通过灯笼所表达的亲情、乡情及家国情怀。
-写作技巧分析:重点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如象征手法、情感表达和语言风格,以及这些技巧如何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词语积累与应用: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成语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到日常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2.在讲解重点难点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学术术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3.对学生的反馈要及时关注,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在小组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内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作品。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灯笼》的基本内容、写作特色和象征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散文理解和表达技巧的认识。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于心,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灯笼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

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

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目标导学三: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⑩○11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以第③段和第○11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
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
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明确: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

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小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

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三、板书设计
灯笼⎩⎪⎪⎨⎪⎪⎧⎭
⎪⎪
⎬⎪⎪⎫小孩子爱火天性
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感悟历史沧桑纱灯上描红,承载传统文化联想爱国名将,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燎原的火把首尾呼应 ,寄寓淳朴情感F
抒发爱国热情
可取之处
运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集中概括文章内容,迅速让学生
了解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效果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