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国家地理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主要国家复习资料
美国
美国地跨北美洲、大洋洲,领土包括本土与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西南部旧金山、洛杉矶一带为地中海气候,东南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能和水资源均居世界第四位。西部是高大的落基山脉、海岸山脉和山间高原盆地,东部是较低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部是广阔的平原。西部沿岸地区因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常有地震发生。
美国平原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耕地面积广阔。中西部温带草原为肥沃的黑钙土,与密西西比河冲积平原一起成为美国最主要的农业基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不合理开垦中西部草原,而导致三次“黑风暴”。农业高度机械化,从事农业的人口少,大量使用化肥,是典型的石油农业,生产率高,小麦、玉米、大豆大量出口,是世界上出口农产品最多的国家,商品粮大量积压,热带农产品需进口。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多为资本主义大农场的经营方式。
美国工业现代化程度很高,是世界最大工业国。矿产资源丰富,但仍需大量进口。出口各种工业产品,主要进口汽车、钢铁、石油和纺织品。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石油为主,核能发电量居世界第一。
工业分布可分为三大地区:东北部: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形成于第二次技术革命,区内有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五大湖西部的铁、肥沃的平原,大西洋沿岸多优良港湾,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运便利。主要有钢铁、化学、汽车工业,多属煤铁复合体型。人口比较密集,工业发达,大西洋沿岸形成城市群,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已达饱和状态,开始向南部、西部扩散。南部:墨西哥湾西北有丰富的石油,是新兴的石油、飞机、宇航和电子工业区。西部:工业分布沿海地带,以飞机、宇航和电子工业为主。
主要联系美国高度发达的工农业与其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如美国农业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原广大耕面积大;工业发达与便利的水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俄罗斯
俄罗斯东临太平洋,北靠北冰洋,西濒波罗的海,西南滨黑海。地跨亚欧两洲,经济中心和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属于欧洲国家。
地形多平原和高原,乌拉尔山脉以西为东欧平原,以东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境内的伏尔加河属内流河,是欧洲最长河流。
资源丰富,如石油、天然气、煤、森林、水能、铁矿、有色金属等,水能和水资源居世界第二位。北部有世界最广阔的亚寒带针叶林。
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工业主要分布在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为中心的两大工业区,形成于第二次技术革命(十月革命后)。二战后工业向东部资源丰富地区发展,建立了乌拉尔工业区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运输以铁路为主,圣彼得堡和海参威是重要的海港,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港湾终年不冻。
石油贸易贸易格局。
德国
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主要部门有钢铁、化学、采煤、机械等,集中在莱茵—鲁尔区。其发展主要建立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基础上。矿产资源有鲁尔区的硬煤、东部褐煤、钾盐。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主要依靠进口,工业产品一半靠国际市场。农业侧重机械化和生物技术。新兴工业向南部的慕尼黑、斯图加特扩展。首都柏林,最大海港汉堡。
结合“德国主要矿产、主要工业区分布图”,和“鲁尔区”图从资源、交通方面分析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以鲁尔区为例,它位于莱茵河东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发展工业的水源充足;且保河间有运河相连,内河运输、公路运输都很方便;本区内又有德国最大的煤炭产区,为发展工业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再加上德国雄厚的科技力量,使之成为德国最大的工业区。应与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相联系,说明鲁尔区的兴旺原因、衰落与整治,并注意知识迁移。
日本
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部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消亡地带,多火山地震。
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狭小,分布沿海。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显著,海洋性强。冬温夏凉,降水丰沛。森林和水力丰富。
受地形影响,农场规模小,侧重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单位面积产量高,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北海道附近寒暖流交汇,形成著名渔场,捕鱼量常居世界首位。二战后,工业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三极之一。轻重工业发达,工业能源和原料基本靠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铁矿石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工业产品大量外销,是典型的加工贸易国。资源和市场的对外严重依赖,使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带,多属临海型布局。原工业地带已呈饱和状态,开始向南北条件适宜的地区扩展。
1.日本的经济特征与发展条件
日本的经济特征是:①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现代化程度高;②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农业不占主要地位;③对外依赖性强,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产品销售也依赖国际市场。
⑴经济发展的条件:
有利条件:海岸曲折,多良港
人口密集,劳动力素质高
不利条件:国内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发展途径: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燃料、出口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⑵原料来源:
石油――西亚、东南亚
煤炭――中国、澳大利亚
铁矿――巴西、印度、澳大利亚
棉花――中国、美国
⑶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在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新动向,这是值得关注的信号。
印度
印度人口八亿,首都新德里。
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量和降水丰富。地形北是喜马拉雅山脉,中为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沿海有狭窄的平原,耕地比例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西南季风来晚退早或风力太弱,易造成旱灾;西南季风来早退晚或风力太强,易发生水灾。主要农作物水稻分布沿海平原,小麦分布恒河平原,棉花分布德干高原西北部,黄麻分布恒河三角洲,茶叶分布于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的低山丘陵。
印度工业已形成体系。矿产有煤、铁、锰等,主要分布德干高原东北部,并在当地发展了钢铁工业。孟买是印度最大海港和棉纺织中心,加尔各答是印度人口最多城市和麻纺织中心、海港。
巴西
巴西北部为亚马孙平原,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巴西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与北半球相反。政府制定了“我们的大自然计划”,重点保护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人口、工业、农业和主要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铁矿质优量多,铁矿砂大量出口日本、西欧,以及中国。水资源居世界第一。
咖啡、甘蔗、香蕉、剑麻产量占世界首位,农产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多为企业化种植园。
工业形成体系。钢铁、飞机、汽车制造居南美首位。重工业多分布在东南部铁矿附近和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地区。优质煤和石油不多,水能居世界第三,全国有90%的电力靠水力发电。
澳大利亚
地广人稀的国家。南回归线穿过中部,以热带气候为主;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使其干燥地区广,降水和气候呈半环状分布。地形东为南北纵贯的大分水岭,西是广阔低矮的高原,中部是平原,最低处是-16米的埃尔湖。
农牧业高度机械化,大牧场大农场的经营方式,商品率高,羊毛、小麦、肉类大量出口。矿产资源丰富,煤、铁、铝土、锰储量居世界前列。煤和铁矿石大量出口,铁矿石出口至西欧、日本、中国等地。
城市和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悉尼是全国最大工业中心和海港;帕斯和墨尔本是地中海气候;首都堪培拉。
埃及
地跨亚非两洲,苏伊士运河位于境内。绝大多数地区是热带沙漠,尼罗河沿岸和三角洲土壤肥沃、光热资源丰富、灌溉便利,耕地、人口和城市集中在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盛产长绒棉并大量出口。近年,石油、运河、侨汇和旅游收入成为埃及的主要经济收入。首都开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