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课程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教学论第二章
5、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第二节课程的历史发展
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
世界上最早的内容是原始社会人民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内容,也就是儿童学习的内容。比如:采摘、织布、打猎、耕作等。
二、学校课程的诞生
学校诞生之后,教育内容从生活和劳动中分离出来,我国主要以乐教和孝的教育为主;西方主要以军事、体育、政治等教育为主。
古希腊:“七艺”
“四艺”:算术、音乐、几何、天文
伟大哲学家柏拉图提出
中世纪以后,教会垄断了教育,神学是学校的主导课程,《圣经》是最基本的教材。
四、现代课程的形成
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学校教育的内容得到广泛发展,学科的范围迅速扩大。
(一)17——18世纪现代西方学校课程正式形成的原因:
第一:从社会制度看,17——18世纪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时期。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和工业革命成为促进课程现代化三姑重要的社会动力。学校教育的等级性和阶段性受到了挑战。
应用目标:了解课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与
难点
课程的概念、课程定义的相关概念、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堂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作业与思考题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
(一)从词源来追溯课程的内涵
我国“课程”一词最早的出处是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说到:“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从我国古籍记载看,“课程”一词既包括教学科目(学科),又包括这些科目的顺序和时间。教育学上讲的“课程”,严格的说是“学校课程”。
课程以自然学科为主
赫尔巴特认为:制定课程需考虑两部分,人的知识和物的知识。
2、19实际中叶,英国学者斯宾塞发表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整理了“全面发展教育”课程表,确立了科学在课程中的优势地位。

第四章 课程规划

第四章 课程规划

地方课程
实施、 实施、开发符合省市 需要的课程方案 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 或委托相关人员或学 校 课程是相互适应的, 课程是相互适应的, 既要按照国家计划, 既要按照国家计划, 又要兼顾地方需要 学生具有一定的地域 差异
校本课程
开发符合学校、 开发符合学校、学生和 地方特殊需要的课程方 案,适应不同的需要 所有的课程利害关系人 士均有参与课程开发的 权责。 权责。 课程即教育情景与师生 互动的过程与结果 学生不但与个别差异, 学生不但与个别差异, 也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 力,课程要根据学生需 要而不断进行调整 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 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 开发者和实施者, 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 有主动解释课程、 有主动解释课程、开发 课程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的层次
(一)总体的课程目标 (二)领域的课程目标 (三)操作的课程目标
三、课程目标的分类
(一)传统的课程目标分类
三个领域:事实、技能、 三个领域:事实、技能、态度
(二)布卢姆等人的目标分类
三个领域:认知、情感、 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三)加涅的目标分类
五种结果: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 五种结果: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参与人员
课程观
学生观
教师观
教师是课程的参与者
(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 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知识中心课程 又称知识中心课程,是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 学科课程 又称知识中心课程 是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 中心,而编制的课程 而编制的课程. 中心 而编制的课程 学科课程的特点:逻辑性 系统性、 逻辑性、 学科课程的特点 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 2.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 活动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学生的主 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编制的课程。 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编制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特点:主体性、开放性、活动性、过程性 活动课程的特点:主体性、开放性、活动性、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课程内容不同 学习方式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不同 课程内容不同;学习方式不同 教学组织形式不同;评 区别 课程内容不同 学习方式不同 教学组织形式不同 评 价不同 联系: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内容的互补性;教学方式的互促 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内容的互补性 联系 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内容的互补性 教学方式的互促 性.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一。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课程),实施和开发过程(教学)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的基本要求。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教育怎样的人,培养怎样的人)-------------也就是教育目的的表现形式就是上的课的目的1.课程目标(1)涵义: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设计书本),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

---------------都是要求但是与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什么不同(2)特征: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积累性等特点。

--------整体性是指不可分割的,连续性也是,层次性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目标有大有小的,有总体的,有具体的,积累性是指目标是积累下来的。

(3)表述方式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有不同的表征方式。

泰勒等人主张“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认为课程目标是学习者预定发生的变化。

?斯坦豪斯则主张用“过程目标”或“内容目标”,即将课程目标表述为预先规定的学习内容,活动情境和过程。

-------------------------都是预定的,计划好的内容,活动情境,过程变化。

由于对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不同,所以,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其具体要求也不一样。

因此,当代各级各类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价值取向不同,制定的课程的目标也是不同的。

(4)课程目标的分类一门课程目标总是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组成的。

以新课程《语文》为例。

《语文课程标准》主要从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两个方面给了具体说明。

总目标共提出了10项要求,分别是: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课程的基本概念

课程的基本概念
开放性:给不同学校及教师自主发挥空间
9
ppt课件
课程标准
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 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新课程标准基本由下列部分组成:
前言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10
例如:地理课程标准 ppt课件
思考与讨论
在日程的教学实践中,你和你周围的教师同事是 否认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 材料都是课程的表现形式?
除此之外,你认为课程是否还有其它文本表现形 式?
11 ppt课件
2、课程的实践形式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五个层次: 理想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 理解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 例如: 建构主义的鱼牛的故事 思考:课程的实践形式能够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12 ppt课件
(三)当代各种课程形态
16 ppt课件
5
ppt课件
施良方归纳为六类: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有计划的学习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 课程即社会创造
6
ppt课件
思考与讨论:
对课程的共识: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 安排。
能否选择一个自己欣赏与认同的课程定义?
能否自己给课程下个定义?
7
ppt课件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1、课程的文本形式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8
ppt课件
课程计划
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它规定学校课程的 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 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整体性:地域整体性、各阶段课程衔接,各学科 协调

07第七章 课程目标

07第七章 课程目标

·- 107 -·第七章 课程目标◎ 本章内容结构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的取向第一节 课程目标概述一、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与任务指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十分重要,它为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指导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并为课程评价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二、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与课程目标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1.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3.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与任务指标。

而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目标在课程实施中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层层分化,逐步具体化的过程。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取向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念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因此,任何课程目标总有一定的价值课程论学程Learning Sequence of Curriculum Theory取向。

明确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能够增强反省意识,提高制定课程目标的自觉性、自主性。

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学科的固有价值,强调课程传递文化遗产的功能。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强调课程应致力于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课程的社会性价值,强调课程对社会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1.普遍性目标“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的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普遍性目标”是一种最古老的课程目标取向,可追溯到中国的先秦、西方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如中国古代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希腊的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

幼儿园课程目标

幼儿园课程目标

2、生成性目标
3、表现性目标
4、课程目标取向的整合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
一 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Nhomakorabea二
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
幼儿
知识
发展
依据
社会
补偿性
全面性
时代性
原则
可行性
系统性
第四节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结构
一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结构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
幼儿园课程目标从宏观到微观分为四个层次:课程总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具体教育活动目标。幼儿园课程 目标的结构应包含以下三个维度:幼儿心理发展结构,包括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方面发展;课程内容结构,包括健 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几大领域;幼儿心理发展年龄 水平结构,包括小、中、大班儿童发展目标的差异。只有综 合考虑三大维度才能制定出适宜的幼儿园课程目标。此外,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注意统一表述角度,都从幼儿或 教师角度进行表述。在表述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时要有所区 分,宏观目标应体现出全面性和全局性,越低层次的目标应 表述的越具体,以符合教师对具体教育活动的指导要求。
幼儿园课程
第一节 课程目标概述
幼儿园课程目标指的是幼儿园阶段的课程要 达到的预期效果。幼儿园阶段的课程到达到 什么样的效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 行)》对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内容——健康、 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每个领域的课程 目标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1、行为目标
幼儿园课程
概括








第五讲 课程目标

第五讲 课程目标
•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将课程目标取 向分为四种:“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 “普遍性目标”(global purposes)取向是最古老的课 程目标取向,所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
• “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那些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 意识形态或社会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 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 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它所反映的是比较长 期的教育价值取向。
适用情况举例: 1.中国先秦教育宗旨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2.“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3.古希腊,柏拉图-“哲学王”(理想国中的统治者) 4.洛克-绅士教育,要培养社会契约的履行着 5.近代英国斯宾塞确立的为“完美生活”作准备的五个综合 性教育目标(德、智、体):自我保全;获得生活必需品; 抚养和教育子女;维持适当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满足爱好和 感情
第五讲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概述 二、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三、课程目标的来源 四、课程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课程目标概述
一、课程目标的定义 二、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
目标的关系
一、课程目标的涵义
最先将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研制理论出发点的是美国现 代课程理论先驱博比特和查特斯。
博比特在《课程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课程目标” 这一概念。
2.课程目标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期望一定教育阶段 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主要有四类: (1)认知类。包括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理解思维能力。 (2)技能类。包括行为、习惯、运动及交际能力。 (3)情感类。包括思想、观念和信念,如价值观、审美观等。 (4)应用类。包括应用前三类来解决社会和个人生活问题的能力。 其特点: (1)整体性。各类目标彼此关联,并非彼此孤立。 (2)连续性。较高年级的目标总是较低年级目标的继续发展和深化。 (3)层次性。技能和情感的目标需要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和形成。 (4)积累性。没有低年级目标的积累,就难以达到高年级的目标。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第二章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课程目标的涵义2.理解课程目标的取向:三种价值取向、三种形式取向3.了解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4.了解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重难点:课程目标的取向周次: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节课程目标涵义及取向一、课程目标的涵义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目的)(aims)、教育目标(goals)、课程目标(curricular objectives)、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 objectives)是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概念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课程目标从技术上看,又可以看成课程的水平和标准。

一门课程目标总是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组成。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

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一般来说,社会、学生和知识是课程目标形成的源泉。

但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人们制定课程目标往往强调了其中的一个因素,从而出现了不同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即隐含了某种教育信念和意识形态。

当前,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是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如人本主义课程观就把情感(情绪、态度和价值观)与认知(知识和理智技能)和学生行动的整合看成课程的核心。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课程的社会性价值,主张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并将它们付诸社会行动。

2.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认为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1)、“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据一定的哲学或政治见解,推演出具有普遍或一般性质的教育宗旨或原则,再将这些宗旨或原则运用于课程领域,使之成为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的课程目标选定方式。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第二章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课程目标的涵义2.理解课程目标的取向:三种价值取向、三种形式取向3.了解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4.了解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周次:、教学目标术上看,成。

二、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一般来说,社会、学生和知识是课程目标形成的源泉。

但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人们制定课程目标往往强调了其中的一个因素,从而出现了不同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即隐含了某种教育信念和意识形态。

当前,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是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如人本主义课程观就把情感(情绪、态度和价值观)与认知(知识和理智技能)和学生行动的整合看成课程的核心。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课程的社会性价值,主张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并将它们付诸社会行动。

2.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认为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1规范性(220世纪(3“生成性目标”取向是对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的描述。

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而存在的话,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它注重的是过程。

(4)、“表现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

“表现性目标”取向产生较晚,主要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课程领域。

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E.W.Eisner)是这一取向的代表人物。

他在自己所从事的艺术教育领域里发现预定行为目标极不适用,从而提出表现性目标作为补充。

第三章_幼儿园课程目标(第一节)

第三章_幼儿园课程目标(第一节)

❖三、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对社会的研究原因:
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职责之一是让儿童为 积极适应未来的社会作准备。在考虑幼 儿园课程的目标时,必须研究社会对儿 童成长的期望和社会生活的需求。
研究什么?
❖当代社会生活需要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空间维度方面:幼儿生活于其中的社 区、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
❖主要依据:对学科的研究
第三章·第一节
三、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价值性遴选
第一步, “可能性筛选” 其主要任务是将从三方信息加以综
合整理,将那些相互矛盾的、重迭的、 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社会需要的内 容,或删除、或合并、或修正,构成 一个可能性目标体系。
第二步,“价值性筛选”
它将决定着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这 里的过滤网和调节器是教育哲学和学习 心理学。
❖例如,在美国一个采用瑞吉欧教学法的幼 儿园里,几个孩子对一只小猫发生了浓厚 的兴趣,老师注意到这一点后,拿来摄像 机,教给他们拍摄方法和慢放、定格等播 放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自己动手 制作了猫的录像片,然后专门分析小猫的 跳跃,又摄下了小朋友跳跃的镜头进行比 较。老师还教会孩子查阅参考书,向专家 请教,了解猫的解剖学特点和它跳跃的关 系。最后,孩子们编辑出一部关于猫的跳 跃的短片,还建了个小网站呢!
1、添画、制作一本连环画故事书 2、即兴创编舞蹈动作,有表情地表达。
❖瑞吉欧教学法因发源于意大利的城市 Reggio Emilia而得名。它的特点是强调 孩子自主性的学习,选择主题时不是以 教师为主导,而是充分重视儿童的兴趣, 教师再加以引导。学者专家、家长和教 师多方合作,帮助孩子发展主题,开展 各种活动。它重视艺术活动在儿童学习 的重要作用,同时建立多媒体档案,用 声像手段记录孩子的学习过程。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1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1
A、教科书的构成: 目录、课文(主体)、图表、注释、附录和作业。 B、教科书的编制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和技能的 广度与深度;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
(2)教科书的编排的要求(了解)
①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 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②内容阐述: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
3、教科书设计
(1)教科书与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 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 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人常把教科书和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科书:简称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 反映学科内容的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 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1)时限性—某一特定教育阶段;(2)具体性-明确学生 所要达到的具体发展水平;(3)预测性-不是结果是理想规划;(4) 操作性-明确的可付诸实施。 4、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标准。 特征: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变化;灵 活性,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于 朱熹 宽着期限,紧着课 程 2、在西方,“课程”一词来自拉丁语Currere(racecourse):
“跑马道”,指学生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 3、把课程用于教育学科的专门术语,始地英国教育家斯宾 塞,他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Curriculum ,指教学 内容的系统组成。
3、背景(主体、对象及环境等)、输入、过程、成果、(CIPP) 评价模式

大学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PPT课件

大学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PPT课件

10、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也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
11、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决定》则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
1
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教育目的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对 教育目的的表述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所不同的。
1、建国之初,根据当时的情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纲领》规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 人民服务的思想为重要任务。”
4.运用“需求评估模式”
-
8
第二节 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含义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 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言语、行为、 习惯的总合。
理解课程内容有三个要点:
1.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也就是说,课程内容是有选 择性的,不可能包括人类社会的所有经验。主要指基本的社会生活规 范、科学知识和活动技能。
施瓦布把学习者、即使、教材和环境看作课程组织的四大要素。
古德莱特把课程的要素划分为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组织要素是: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 值观等四个方面。
-
12
五、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学科取向、学生经验取向、 社会问题取向以及混合取向,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应该是不一样的。
4、1978年,我国宪法中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为:“我国的教 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 合,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 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直到今天,毛泽东关于教育目的的 思想仍然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有重要的影响。以毛泽东的指示为 直接指导所形成的教育目的着重强调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也 考虑到了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身心发展及其规律的适应性,在不同 时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Page 27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
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是课程组织的基本 线索或脉络,简称组织要素。关于课程组织的要 素有不同层次的看法。
施瓦布把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看作课程组 织的四大要素。古德莱特把课程的要素划分为范 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还有一种观点 认为课程组织要素是: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 价值观等四个方面。
Page 18
第二节 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涵义。
二、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 科知识、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即学习者的经验。
三、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 尊重学生经验。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
五、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六、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Page
7
2.行为性目标:
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即目标 不是预定的,更关注过程。它的基本特点是目标明确、具 体和可操作。它的缺点是忽视情感意志的领域,枝解人类 行为的整体性(高级神经的参与),有控制本位的倾向。
Page
三种课程的取向实际上是不可分的。
Page 26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注重基础性 这源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和特征; 基础性主要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贴近生活 这是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社 会有紧密联系 3.尊重学生经验 课程要为儿童理解和接受,课 程就必须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人控制下解 放出来。
Page
11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就空间维度看,它指学生生活于其中的社区、民族、国家 乃至整个人类的需求;

课程目标概述

课程目标概述

课程目标概述课程目标概述一、课程目标的概念(一)课程目标的界定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课程目标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操作性等四大规定性。

(二)课程目标研究概况1、美国的博比特。

2、20世纪70年代,蔡斯。

3、台湾的蒋素静。

4、香港的李子建博士和黄显华教授5、国内的廖哲勋教授、靳玉乐博士和施良方教授。

二、课程目标的相关表述(一)国外课程目标的相关表述在西方教育界,人们常常使用四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术语,即“意图(purpose)”、“宗旨(alms)”、“目的(goals)”和“目标(㈤ecttves)”。

(二)我国课程目标的相关表述在我国教育领域,课程目标这一概念的使用是最近20来年的事,其涵义与长期流行使用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课程目标功能课程目标就具有三大主要功能:1、激发和维持动机的激励功能。

2、规定、组织和协调师生行为的导向功能。

3、检验、评估实际结果的标准功能。

课程目标的表述一、课程目标涵指的三个层面(一)从范围角度表述1、广义的课程目标广义的课程目标,就是教育意图(educationalpurpose)。

在西方,它包含了“宗旨”、“目的”和“目标”,甚至包含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课程宗旨”、“课程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在我国,它则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2、狭义的课程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具体化的视角,涵括面是特定性的,主要指“教育目标”。

在这个意义上,‘课程目标”就包括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其中的“课程目标”,包括“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3、描述章义的课程目标人们往往还在物质形态上指称课程,把课程看成是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第二章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课程目标的涵义2.理解课程目标的取向:三种价值取向、三种形式取向3.了解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4.了解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重难点:课程目标的取向周次:教学时数: 2 课时第一节课程目标涵义及取向一、课程目标的涵义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目的)(aims)、教育目标(goals)、课程目标(curricular objectives) 、教学目标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是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概念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课程目标从技术上看,又可以看成课程的水平和标准。

一门课程目标总是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组成。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

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一般来说,社会、学生和知识是课程目标形成的源泉。

但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人们制定课程目标往往强调了其中的一个因素,从而出现了不同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即隐含了某种教育信念和意识形态。

当前,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是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如人本主义课程观就把情感(情绪、态度和价值观)与认知(知识和理智技能)和学生行动的整合看成课程的核心。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课程的社会性价值,主张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并将它们付诸社会行动。

2.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认为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1)、“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据一定的哲学或政治见解,推演出具有普遍或一般性质的教育宗旨或原则,再将这些宗旨或原则运用于课程领域,使之成为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的课程目标选定方式。

课程论第七章

课程论第七章

第七章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三)第一节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涵义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教育目的(国家或思想家)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决定培养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而教育目的又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哲学的观点。

教育目的必须加以具体化使之成为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有直接关系的培养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依据培养目标来制定。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❶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❷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❸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基于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①普遍性目标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

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的特点。

对各门学科都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但其含义模糊,不够清晰,有一定的随意性。

②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表明课程过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基本特征是精确、具体和可操作。

克服了普遍性目标模糊性的缺陷,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一些相对简单的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

行为性目标的局限性❶只强调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忽视了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

❷把学习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部分,具有“还原论”取向,把人的高级心理能力和素质加以分解,肢解了“完整的人”,背离了教育的本性。

❸事先明确规定课程目标,具有“控制本位”的倾向。

抹杀了对课程目标体验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③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生成性目标强调过程,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

✠生成性目标的提出萌芽于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命题:目标不应该是预先设定的,应该是教育经验的结果;课程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生长。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PPT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PPT

第二节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涵义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标准和任务的规定 或设想,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 的预期变化。
(二)教学目标与 课程目标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与 教学目的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过的材料的记忆。具体知识、处理具体事务的
发展轨迹:双基—三基—三基一个性 1.授受基础知识 2.形成基本技能 3.发展基本能力 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五)新课标中对教学目标的分类
1.结果性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 2.体验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表现性目标(综合实践、艺术类课程)
1.目标分解(以单元课程教学目标为例)
(1)学习需要和兴趣分析 (2)学习任务选择 (3)学习任务组织 (4)单元教学目标的表述和归类
2.任务分析
(1)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 (2)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 (3)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3.起点确定(原有知识技能储备;目标能力分析;学习态度)
①接受或注意:指学习者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表 示:描述、指出、选择、示范等。
②反应:指学习者不仅注意,而且主动参与,作出反应。 如作业、讨论、阅读等。包括默然、愿意、满意三个程度。 表示:示范、说出、表现等。
③价值判断:指将特殊的对象、现象、行为与一定的价值 标准相联系。包括接受、偏好、信奉三种状况。表示:解 释、判断、示范、申辩等。
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内涵的基本点:预期希望;价值蕴含
(二)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 系
(三)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五、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二)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 1.垂直组织 • 又称纵向组织、序列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
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 垂直组织的基本标准是“连续性”和“顺序性”。 2.水平组织 • 又称横向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关系组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 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
1.普遍性目标 • 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2.行为性目标 • 目标精确、具体和可操作。 • 局限性。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 第一节 课程目标 • 第二节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程目标
• 一、课程目标的涵义 •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 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一、课程目标的涵义
1.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一)注重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课程内容应该是
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
(二)贴近社会生活 开放课程的结构,及时将具有时代性的新知识、
新技能纳入课程内容之中。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三)尊重学生经验 • 美国强调自学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会参与性
学习。 • 日本开设“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
(四)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课程内容必须传递国家和民族核心的价值观,
帮助学生提升人格。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
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是课程组织的基本 线索或脉络,故又称课程组织的要素,简称组织要 素。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第一章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第一节 数学课程目标概述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特定的文化
和社会取向,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为 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方案。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决定着教 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

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规格
小学数学教师应形成时时以数学课程标准 来规范自己的教学活动的意识。







1、《课程标准》在于引导教师树立“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 意识。 2、体现了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作为一个 整体来规划设计的整体思想。 小学:1—3年级为第一学段 4—6年级为第二学段 初中:7—9年级为第三学段 3、 《 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数 学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思 感受随机现象。 考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 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 方式。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 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 维。
Hale Waihona Puke 基础知识指的是:狭义知识观下的数学基础知 识——数学事实,是指一些在头脑记忆中留下 的数学正确结论,包含一切的数学基本概念、 基本法则、公式和定理等。
基本技能指的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自动化的动 作方式或操作系统。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思想指的是: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 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 的一些观点,它揭示了数学发展中普遍的规律, 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这是对数学规 律的理性认识。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章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对几种课程教学目标形式取向的反思 • 要不要预先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课程也需要一个基本的目标要求,否则 课程质量很难保证,课程结果也很难评价。 – 随着教师的成熟,预先确定的目标应减少。
案例分析:《司马光》教学片断
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却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教育目的 (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课程目标的功能
• 1、导向功能 • 2、激励功能 • 3、标准功能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泰勒目标模式 • 三个来源: 学生、社会、学科 • 两个筛子: 教育哲学、学习心理学。 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学习心理学。 在最底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把可能期望通过学习过程使 学生产生的变化,与不可能期望产生的变化区别开来。在较高层次上, 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使我们把在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与那些可能 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或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区别开来。
•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的, 重点都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 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 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价值观的体 现。
这种把重点放在教材上的课程内容 优点: 知识和技能的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强
缺点: 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的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 不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脱离学生的生活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 课程内容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
泰勒
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基本内容:
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
如何组织经验、如何评价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课程目标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能说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
能说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作用
理解四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能说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四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
1学时
作业:
阅读: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相关章节教学反思:
导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有了目标人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就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实际上,教学也是一样的,需要一个目标。

在教育教学中,按照层级不同,我们把教育目标分为: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下面有以下目标的表述,你认为,它们分别是什么目标?
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3.艺术领域的总目标:继续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初步学习欣赏艺术作品,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继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学习通过各种途径表现艺术美,创造美;继续通过艺术活动使幼儿的认知,情感,智能等得到积极的发展。

4.中班综合活动:买水果
活动目标:知道秋天是水果大丰收的季节,水果的品种多、数量多;体验并学习不同的数数方法,提高数数能力;在为家人买水果的游戏情景中,萌发关爱家人的情感。

一、教育目标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教育目的”是最宏观的教育价值,它具体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分别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课程目标主要包括认知、技能、情感、应用等4个方面。

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积累性。

表述方式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泰勒用“行为目标”方式表达,即行动+内容的表达方式;斯坦豪斯则注重用“过程目标”或“内容目标”
表述。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美国学者布鲁姆按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分类;
恰当表达教学目标的方式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细规格;二是,能用规范的术语描写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

问题二: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是怎样的关系?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而教育目的又是基于某种教育价值而选择的,它必然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哲学观。

因此,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容、性质与方向。

然而,无论以什么教育哲学为依据,在许多场合,教育目的的提出都不过是一般的、观念性的。

这种一般性的教育目的本身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开、课程与教学的评价都难以提供具体的指针,例如,“自我实现的人格”、“自律的伦理性格”、“探究精神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教育目的,是教育过程的长期目标,虽对教育活动提出了一般的方向,但向日常的学校和班级中的教学实践并无直接的关系。

因此,对教育目的必须加以具体化,使之成为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育评价活动有直接关系的教育目标。

问题三:教育目标或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什么作用?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其功能主要包括四方面。

第一,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判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内容的选择)和“什么方法最有价值”(教学方法的选择)均应以课程与教学目标为重要依据。

第二,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

把课程组织为怎样的类型(学科课程
抑或经验课程,分科课程抑或综合课程,必修课程抑或选修课程),把教学组织为怎样的形式(班级授课抑或个别化教学),这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于课程与教学目标,因为目标反映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

第三,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课程实施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创造性地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课程与教学目标必然是课程实施过程的重要依据。

第四,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课程与教学评价是用一种标准对课程与教学过程进行价值判断,而课程与教学目标则是这种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