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轨迹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根轨迹
又 ∵ 根轨迹方程
n
n
(spi) sn( pi)sn 1L
n
m
Kim 1
i 1 m
snm( pi zj)snm 1L
(szj) sm( zj)sm 1L
i 1
j 1
j 1
j 1
n
m
∴ sn-m-1项系数对应相等
(nm)(a) pi zj
n
m
i1
j1
(2k 1) ,
nm
pi zi
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的关系
闭环传递函数 (s) G(s)
1G(s)H(s)
开环传递函数 Gk(s)G(s)H(s)
f
l
(s zi)
(s z j)
G (s) KG
i 1 q
H
(s)
K
H
j 1 h
(s pi)
(s p j)
i 1
j 1
f
l
(szi)(szj)
Gk(s)G(s)H(s)K
如何应用根轨迹方程在[s]平面上找到闭环极点。
解: G ( s ) K 0 .5 K K * s(2 s 1) s(s 0.5) s(s 0.5)
K * 0.5 K 开 环 极 点 p1 0, p2 0.5 无开环零点 根据相角方程
s2
p2 4 5 o -0.5 s1
135o
p1 0
m
(s z j)
K j1 n
1
(s pi)
i1
m
n
(szj) (spi)(2k1)
j1
i1
k0,1,2,L
(1)相角条件是决定闭环根轨迹的充要条件; 在测量相角时,规定以逆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根轨迹
S ( S 2 )( S 4 )
① ∵有三个极点,根轨迹 有三条分支 ② ∵n=3, m=2 ∴有3-2=1条根 轨迹→∞, 2条终止于开环零点。 ③在实轴上不同段上取试 验点
-4 -3 -2 -1
jω
×
o
×
o ×
σ
§4-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五.根轨迹的渐近线
1.根轨迹中(n-m)条趋向无穷远处的分支的 渐近线的倾角为
1 1
在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处,在系统中出现 虚根。因此可以根据这一特点确定根轨迹与虚 轴的交点。可以用 s j 代入特征方程求解, 或者利用劳斯判据确定。
§4-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续例4-2,将 s j 代入特征方程。
j ( j 1 )( j 2 ) K j ( j
§4-1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将开环传递函数写成下列标准的因子式
K1 G (S )H (S )
j 1 n
m
(s z
j
)
i 1
(s pi )
注意这个形式和求 稳态误差的式子不 同,需变换成这种 形式.
z j -开环零点.
p i -开环极点.
此时,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可写成
K
1
j 1 n
s 2 .3
2 . 3 0 . 7 1 . 64 1 . 64 4 . 33
6.求根轨迹在
p3
的出射角
p 180 ( 135 90 26 . 6 ) 431 . 6
( 减去 360 ,为 71 . 6 )
§4-3反馈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7.求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K1=6
① ∵有三个极点,根轨迹 有三条分支 ② ∵n=3, m=2 ∴有3-2=1条根 轨迹→∞, 2条终止于开环零点。 ③在实轴上不同段上取试 验点
-4 -3 -2 -1
jω
×
o
×
o ×
σ
§4-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五.根轨迹的渐近线
1.根轨迹中(n-m)条趋向无穷远处的分支的 渐近线的倾角为
1 1
在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处,在系统中出现 虚根。因此可以根据这一特点确定根轨迹与虚 轴的交点。可以用 s j 代入特征方程求解, 或者利用劳斯判据确定。
§4-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续例4-2,将 s j 代入特征方程。
j ( j 1 )( j 2 ) K j ( j
§4-1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将开环传递函数写成下列标准的因子式
K1 G (S )H (S )
j 1 n
m
(s z
j
)
i 1
(s pi )
注意这个形式和求 稳态误差的式子不 同,需变换成这种 形式.
z j -开环零点.
p i -开环极点.
此时,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可写成
K
1
j 1 n
s 2 .3
2 . 3 0 . 7 1 . 64 1 . 64 4 . 33
6.求根轨迹在
p3
的出射角
p 180 ( 135 90 26 . 6 ) 431 . 6
( 减去 360 ,为 71 . 6 )
§4-3反馈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7.求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K1=6
第四章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
9
应掌握的内容
180度,0度根轨迹的绘制 参数根轨迹的绘制 增加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和系统性能的影响 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系统的瞬态和稳态性能 对于二阶系统(及具有闭环主导共轭复数极点的高阶 系统),根据性能指标的要求在复平面上划出满足这一 要求的闭环极点(或高阶系统主导极点)应在的区域。
10
[例4-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k (s)
由根轨迹图可知,当0 k 0.858时,闭环系统有一对
不等的负实数极点,其瞬态响应呈过阻尼状态。当 0.858 k 29.14 时,闭环系统有一对共轭复数极点,其瞬 态响应呈欠阻尼状态。当29.14 k 时,闭环系统又有一 对不等的负实数极点,瞬态响应又呈过阻尼状态。
14
[例4-3]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试绘制以a为参变 量时的根轨迹。
解得 k 5, 5 由图可知当k 5 时直线OB与圆相切,系统的阻 尼比 1 ,特征根为 5 j5 。
2
13
对于分离点 2.93 ,由幅值条件可知
2.93 5 2.93 k1 10 2.93 0.858
对于会合点17.07 ,有
45
17.07 5 17.0 k2 10 17.07 29.14
论过,利用根轨迹可清楚地看到开环根轨迹增益或其他参 数变化时,闭环系统极点位置及其瞬态性能的改变情况。
利用根轨迹确定系统的有关参数 对于二阶系统(及具有闭环主导共轭复数极点的高阶系 统),通常可根据性能指标的要求在复平面上划出满足 这一要求的闭环极点(或高阶系统主导极点)应在的区 域。如下页图所示,具有实部 和阻尼角 划成的左区域 满足的性能指标为:
17
例4-4(续2)
其分离回合点计算如下:
N(s) s2 3s, N ' (s) 2s 3
应掌握的内容
180度,0度根轨迹的绘制 参数根轨迹的绘制 增加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和系统性能的影响 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系统的瞬态和稳态性能 对于二阶系统(及具有闭环主导共轭复数极点的高阶 系统),根据性能指标的要求在复平面上划出满足这一 要求的闭环极点(或高阶系统主导极点)应在的区域。
10
[例4-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k (s)
由根轨迹图可知,当0 k 0.858时,闭环系统有一对
不等的负实数极点,其瞬态响应呈过阻尼状态。当 0.858 k 29.14 时,闭环系统有一对共轭复数极点,其瞬 态响应呈欠阻尼状态。当29.14 k 时,闭环系统又有一 对不等的负实数极点,瞬态响应又呈过阻尼状态。
14
[例4-3]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试绘制以a为参变 量时的根轨迹。
解得 k 5, 5 由图可知当k 5 时直线OB与圆相切,系统的阻 尼比 1 ,特征根为 5 j5 。
2
13
对于分离点 2.93 ,由幅值条件可知
2.93 5 2.93 k1 10 2.93 0.858
对于会合点17.07 ,有
45
17.07 5 17.0 k2 10 17.07 29.14
论过,利用根轨迹可清楚地看到开环根轨迹增益或其他参 数变化时,闭环系统极点位置及其瞬态性能的改变情况。
利用根轨迹确定系统的有关参数 对于二阶系统(及具有闭环主导共轭复数极点的高阶系 统),通常可根据性能指标的要求在复平面上划出满足 这一要求的闭环极点(或高阶系统主导极点)应在的区 域。如下页图所示,具有实部 和阻尼角 划成的左区域 满足的性能指标为:
17
例4-4(续2)
其分离回合点计算如下:
N(s) s2 3s, N ' (s) 2s 3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
第四章 根轨迹法
第一节 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 根轨迹 系统的某个参数(如开环增益K)由0到∞变化时, 闭环特征根在S平面上运动的轨迹。
例: GK(S)= K/[S(0.5S+1)] = 2K/[S(S+2)] GB(S)= 2K/(S2+2S+2K) 特征方程:S2+2S+2K = 0
-P1)(S-P2)…(S-Pn)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当n>m时,只有m条根轨迹趋向于开环零点,还有(n-m)条? m,S→∞,有: (S-Z1)(S-Z2)…(S-Zm) -1 -1 ———————-— = —— = —— P1)(S-P2)…(S-Pn) K* AK 可写成:左边 = 1/Sn-m = 0 当K=∞时,右边 = 0 K=∞(终点)对应于S→∞(趋向无穷远). 即:有(n-m)条根轨迹终止于无穷远。
分解为:
03
例:GK(S)= K/[S(0.05S+1)(0.05S2+0.2S+1)] 试绘制根轨迹。 解: 化成标准形式: GK(S)= 400K/[S(S+20)(S2+4S+20)] = K*/[S(S+20)(S+2+j4)(S+2-j4)] K*=400K——根迹增益 P1=0,P2=-20,P3=-2+j4,P4=-2-j4 n=4,m=0
一点σa。
σa= Zi= Pi
ΣPi-ΣZi = (n-m)σa
σa= (ΣPi-ΣZi)/(n-m)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K*(S-Z1)(S-Z2)…(S-Zm)
—————————— = -1 (S-P1)(S-P2)…(S-Pn)
根轨迹
第四章
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4-3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4-4 零度根轨迹与非最小相位根轨迹
4-1 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
一、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所谓根轨迹就是指当系统中某个 参量由零到无穷大变化时, 参量由零到无穷大变化时,其闭环特 征根(极点) 征根(极点)在s平面上移动的轨迹
方法1:解 方法1:解方程法 1: 开环传递函数 ∗ K G( s) = s( s + 1)( s + 2)
1 1 1 1 = + + ∑ s− p s s+1 s+ 2 = 0 j =1 j
3
方法3:极值法 方法3:极值法 3:
dK ∗ =0 ds
K ∗ = − s 3 − 3s 2 − 2s dK ∗ = −3s 2 − 6s − 2 = 0 ds ds
m 1 1 =∑ ∑ d − p i =1 d − z j =1 j i n
重根法求解d 2 、重根法求解d
f ( s ) = A( s ) + K ∗ B( s ) = 0
A( s ) B′( s ) − A′( s ) B( s ) = 0
3、由极值点求解d 由极值点求解d dK ∗ = 0 坐标值由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设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 数为 m
G(s)H ( s) = K
*
jω
∏ (s − z )
i =1 n i j =1 j
∏ (s − p
)
K =∞ 1 −1
K*(s − z1)L (s − zm) = (s − p1)(s − p2 )L (s − pn )
K =0 −6
• K = 35, ω =1.35
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4-3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4-4 零度根轨迹与非最小相位根轨迹
4-1 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
一、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所谓根轨迹就是指当系统中某个 参量由零到无穷大变化时, 参量由零到无穷大变化时,其闭环特 征根(极点) 征根(极点)在s平面上移动的轨迹
方法1:解 方法1:解方程法 1: 开环传递函数 ∗ K G( s) = s( s + 1)( s + 2)
1 1 1 1 = + + ∑ s− p s s+1 s+ 2 = 0 j =1 j
3
方法3:极值法 方法3:极值法 3:
dK ∗ =0 ds
K ∗ = − s 3 − 3s 2 − 2s dK ∗ = −3s 2 − 6s − 2 = 0 ds ds
m 1 1 =∑ ∑ d − p i =1 d − z j =1 j i n
重根法求解d 2 、重根法求解d
f ( s ) = A( s ) + K ∗ B( s ) = 0
A( s ) B′( s ) − A′( s ) B( s ) = 0
3、由极值点求解d 由极值点求解d dK ∗ = 0 坐标值由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设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 数为 m
G(s)H ( s) = K
*
jω
∏ (s − z )
i =1 n i j =1 j
∏ (s − p
)
K =∞ 1 −1
K*(s − z1)L (s − zm) = (s − p1)(s − p2 )L (s − pn )
K =0 −6
• K = 35, ω =1.35
第4章 根轨迹法
,即系统的开环极点。
时,由根轨迹方程知根轨迹的终点为
,即系统的开环零点。
但是,当
时,
条根轨迹趋向于开环零点(称为有限零点),还有
条根轨迹将趋于无穷远处(称为无限零点)。
如果出现
的情况,必有
条根轨迹的起点在无穷远处。
规则2 根轨迹的分支数、对称性和连续性根轨迹的分支 数等于 , 根轨迹对称于实轴并且连续变化。
由根轨迹的对称性和连续性,根轨迹只需作出上半部分,对称画出另一部分,且根轨迹连续变化。
规则3 根轨迹的渐近线 当开环极点数大于开环零点数时,有n-m条根轨迹 趋于无穷远处,无穷远处的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 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倾角)为
例4-1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规则10 根之积 根据特征方程根和系数的关系,得
第1章 引 论
例: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开环极点为
渐近线于实轴的交点为
渐近线的倾角为
与虚轴的交点为
第1章 引 论
根轨迹的分会点:
第1章 引 论
第1章 引 论
第1章 引 论
例: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开环极点为
渐近线于实轴的交点为
4.6 MATLAB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对于比较复杂的系统,人工绘制根轨迹十分复杂和困难,MATLAB绘制系统根轨迹是十分方便的。 通常将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写成如下形式
分别为分子和分母多项式。
采用MATLAB命令: pzmap(num,den)可以绘制系统的零、极点图; rlocus(num,den)可以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 rlocfind(num,den)可以确定系统根轨迹上某些点的增益。
渐近线的倾角为
与虚轴的交点为
时,由根轨迹方程知根轨迹的终点为
,即系统的开环零点。
但是,当
时,
条根轨迹趋向于开环零点(称为有限零点),还有
条根轨迹将趋于无穷远处(称为无限零点)。
如果出现
的情况,必有
条根轨迹的起点在无穷远处。
规则2 根轨迹的分支数、对称性和连续性根轨迹的分支 数等于 , 根轨迹对称于实轴并且连续变化。
由根轨迹的对称性和连续性,根轨迹只需作出上半部分,对称画出另一部分,且根轨迹连续变化。
规则3 根轨迹的渐近线 当开环极点数大于开环零点数时,有n-m条根轨迹 趋于无穷远处,无穷远处的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 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倾角)为
例4-1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规则10 根之积 根据特征方程根和系数的关系,得
第1章 引 论
例: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开环极点为
渐近线于实轴的交点为
渐近线的倾角为
与虚轴的交点为
第1章 引 论
根轨迹的分会点:
第1章 引 论
第1章 引 论
第1章 引 论
例: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开环极点为
渐近线于实轴的交点为
4.6 MATLAB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对于比较复杂的系统,人工绘制根轨迹十分复杂和困难,MATLAB绘制系统根轨迹是十分方便的。 通常将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写成如下形式
分别为分子和分母多项式。
采用MATLAB命令: pzmap(num,den)可以绘制系统的零、极点图; rlocus(num,den)可以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 rlocfind(num,den)可以确定系统根轨迹上某些点的增益。
渐近线的倾角为
与虚轴的交点为
第4章 根轨迹
m
(s p
j 1
n
1
j
)
因s为复变量,根轨迹方程又可分解为幅值方程和相 角方程。 幅值方程为
K r (s zi )
i 1 m
(s p
j 1
n
1 或
(s z )
i
m
j
)
(s p
j 1
i 1 n
j
)
1 Kr
相角方程为
(s z ) (s p ) (2k 1)
设p3的出射角为θ3,如图所示。
假设s1为根轨迹上的一点,则s1应 满足相角方程
(s
i 1
1
1
z i ) ( s1 p j ) (2k 1)
j 1
4
由此可推得出射角的一般表达式
l ( pl zi ) ( pl p j ) i j
例4-6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K r (s 1.5)(s 2 4s 5) G( s) H ( s) s(s 2.5)(s 2 s 1.5)
试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
18
7.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是系统稳定与不稳定的分界点,常 常需要求得这一交点和相应的Kr值。 设与虚轴相交的闭环极点为s=jω,代入闭环特征方程得:
根为两个复数根,系统呈欠阻尼 状态,即输出呈衰减振荡形式。 特征根的实部σ为衰减系数,虚 部ω为振荡频率。
4
4.1.2 根轨迹方程
设系统的结构如图所示。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C ( s) G(s) R( s ) 1 G ( s ) H ( s )
开环传递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为
第4章根轨迹PPT
轨迹
第四章 根 轨 迹 法
4.1 根轨迹的概念 4.2 绘制根轨迹的依据 4.3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4.4 参数根轨迹和多回路系统根轨迹
4.5 正反馈根轨迹 4.6 滞后系统的根轨迹 4.7 根轨迹的应用 4.8 计算机绘制根轨迹
小结
轨迹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一、根轨迹的定义 如图所示一般闭环系统的闭 环传递函数为
另外,必须指出,用上式求出的点不一定都是分离点或 会合点,还必须满足特征方程或用相应的规则来检验。
轨迹
例4.1的分离点和汇合点
s( s 4)( s 2 2s 2) kg ( s 5)
dk g ds 0
得到-5.93,-3.38,-0.67+j0.46,-0.67-j0.46
轨迹
§4—4
一、参数根轨迹
参数根轨迹和多回路根轨迹
*参数根轨迹:系统闭环极点随Kg以外的参数变化而变化的
轨迹。
*绘制方法:把特征方程作等效处理,把要研究迹的绘制方法,进行绘制。
例4.2 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
绘制以a为变量的根轨迹。并分析a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
软实验
轨迹
§4—5 正反馈系统的根轨迹
一、正反馈系统的特征方程 传递函数
Y ( s) G1 ( s) G( s) X ( s) 1 G1 ( s) H ( s)
X(s)
G1(S) H(S)
Y(s)
特征方程
1 G1 (s) H (s) 1 G0 (s) 0
简写为
G0 ( s) 1
轨迹
§4—2 绘制根轨迹的依据和条件
根轨迹的绘制依据是特征方程,根据特征方程可以得出比
第四章 根 轨 迹 法
4.1 根轨迹的概念 4.2 绘制根轨迹的依据 4.3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4.4 参数根轨迹和多回路系统根轨迹
4.5 正反馈根轨迹 4.6 滞后系统的根轨迹 4.7 根轨迹的应用 4.8 计算机绘制根轨迹
小结
轨迹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一、根轨迹的定义 如图所示一般闭环系统的闭 环传递函数为
另外,必须指出,用上式求出的点不一定都是分离点或 会合点,还必须满足特征方程或用相应的规则来检验。
轨迹
例4.1的分离点和汇合点
s( s 4)( s 2 2s 2) kg ( s 5)
dk g ds 0
得到-5.93,-3.38,-0.67+j0.46,-0.67-j0.46
轨迹
§4—4
一、参数根轨迹
参数根轨迹和多回路根轨迹
*参数根轨迹:系统闭环极点随Kg以外的参数变化而变化的
轨迹。
*绘制方法:把特征方程作等效处理,把要研究迹的绘制方法,进行绘制。
例4.2 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
绘制以a为变量的根轨迹。并分析a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
软实验
轨迹
§4—5 正反馈系统的根轨迹
一、正反馈系统的特征方程 传递函数
Y ( s) G1 ( s) G( s) X ( s) 1 G1 ( s) H ( s)
X(s)
G1(S) H(S)
Y(s)
特征方程
1 G1 (s) H (s) 1 G0 (s) 0
简写为
G0 ( s) 1
轨迹
§4—2 绘制根轨迹的依据和条件
根轨迹的绘制依据是特征方程,根据特征方程可以得出比
第4章 根轨迹
3
例:
R(S) -
K S ( 0 . 5 S + 1)
C(S)
K →∞
2K 闭环传递函数 Φ ( s ) = 2 S + 2S + 2K
特征方程式
K=0.5 K=0
S + 2 S + 2 K =0
2
×
-1
× 0
K=0
S 1,=- 1 ± 1- 2 K 2
K=0 → ∞
解析法 全部闭环极点,标注在S 全部闭环极点,标注在S 平面上, 平面上,连成光滑的曲线
1+ K
∏( ∏(
j =1 i=1 n
m
s z i) s p j)
= 0
11
法则1 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 法则1 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
证明
( s- p j) K ∏ s- z i) 0 + ( = ∏
j =1 i =1
n
m
K =0
s = pj
K =∞
s = zi
大部分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多于零点,即n>m,可以认 大部分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多于零点, n>m, 为在s平面的无限远处有( 个零点。 n, 为在s平面的无限远处有(n-m)个零点。若m > n,必 个极点在s平面的无限远处。 有( m - n )个极点在s平面的无限远处。
4
θ
2
×
θ
×
2 s0
× 0
1
1
σ
由图可见, 点左边开环实数零极点到s 由图可见, s0点左边开环实数零极点到s0点的向 量相角为0, 点右边开环实数零极点到s 量相角为0, s0点右边开环实数零极点到s0点的向 量相角均为π 量相角均为π, s0位于根轨迹上的充要条件是下列 相角条件成立: 相角条件成立:
例:
R(S) -
K S ( 0 . 5 S + 1)
C(S)
K →∞
2K 闭环传递函数 Φ ( s ) = 2 S + 2S + 2K
特征方程式
K=0.5 K=0
S + 2 S + 2 K =0
2
×
-1
× 0
K=0
S 1,=- 1 ± 1- 2 K 2
K=0 → ∞
解析法 全部闭环极点,标注在S 全部闭环极点,标注在S 平面上, 平面上,连成光滑的曲线
1+ K
∏( ∏(
j =1 i=1 n
m
s z i) s p j)
= 0
11
法则1 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 法则1 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
证明
( s- p j) K ∏ s- z i) 0 + ( = ∏
j =1 i =1
n
m
K =0
s = pj
K =∞
s = zi
大部分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多于零点,即n>m,可以认 大部分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多于零点, n>m, 为在s平面的无限远处有( 个零点。 n, 为在s平面的无限远处有(n-m)个零点。若m > n,必 个极点在s平面的无限远处。 有( m - n )个极点在s平面的无限远处。
4
θ
2
×
θ
×
2 s0
× 0
1
1
σ
由图可见, 点左边开环实数零极点到s 由图可见, s0点左边开环实数零极点到s0点的向 量相角为0, 点右边开环实数零极点到s 量相角为0, s0点右边开环实数零极点到s0点的向 量相角均为π 量相角均为π, s0位于根轨迹上的充要条件是下列 相角条件成立: 相角条件成立:
第八章 根轨迹法
nm =3
p3 -2
p2 -1
σα
0
p1
故三条根轨迹趋向无穷远处,其渐近线与实 -60° 轴交点的坐标为 (0) +(1) +(2) (0) σα = =1 3 (2k + 1)π 取 k = 0, α = 60° α = 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 3 k = 1, α = 180° k = 1, α = 60° 三条渐近线如图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
利用以上原则求例 8-1 的根轨迹图: 已知开环极点为0,-2。首先应用幅角条件,即
(∠s + ∠(s + 2)) = ±180°(2k + 1)
用试探的方法可找出满足上述条件的 s 点。 由幅角条件分析可知,实轴上根轨迹位于(-2,0)区间,实 轴之外根轨迹为0,-2两点的中垂线。 用幅值条件可算出根轨迹上各点对应的 K* 值。 如对(-1+j) 点,有 K = s i s + 2 / 2 = ( 2i 2)/ 2 = 1 得 K* = 2
自动控制原理
五、根轨迹的渐近线
* 如果开环零点数 m 小于开环极点数 n,则K → ∞ 时,趋向无 穷远处的根轨迹共有 (n-m) 条,这些根轨迹趋向于无穷远处的方向 角可由渐近线决定。
渐近线与实轴交点坐标公式 该式的分子是开环极点之和减零点之 和,分母是开环极点数减零点数。
∑ p ∑z
σα =
i =1 i j =1
∏ (s z )
由根轨迹方程知,
m
∏ (s p )
j =1 i
i =1 n
i
=
1 K*
K * → ∞ 时,s – zi = 0
所以,根轨迹终止于开环零点。 又,若 n>m ,则 s →∞ 时,上式可写成 即有 (n-m) 条根轨迹趋向于无穷远处。
p3 -2
p2 -1
σα
0
p1
故三条根轨迹趋向无穷远处,其渐近线与实 -60° 轴交点的坐标为 (0) +(1) +(2) (0) σα = =1 3 (2k + 1)π 取 k = 0, α = 60° α = 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 3 k = 1, α = 180° k = 1, α = 60° 三条渐近线如图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
利用以上原则求例 8-1 的根轨迹图: 已知开环极点为0,-2。首先应用幅角条件,即
(∠s + ∠(s + 2)) = ±180°(2k + 1)
用试探的方法可找出满足上述条件的 s 点。 由幅角条件分析可知,实轴上根轨迹位于(-2,0)区间,实 轴之外根轨迹为0,-2两点的中垂线。 用幅值条件可算出根轨迹上各点对应的 K* 值。 如对(-1+j) 点,有 K = s i s + 2 / 2 = ( 2i 2)/ 2 = 1 得 K* = 2
自动控制原理
五、根轨迹的渐近线
* 如果开环零点数 m 小于开环极点数 n,则K → ∞ 时,趋向无 穷远处的根轨迹共有 (n-m) 条,这些根轨迹趋向于无穷远处的方向 角可由渐近线决定。
渐近线与实轴交点坐标公式 该式的分子是开环极点之和减零点之 和,分母是开环极点数减零点数。
∑ p ∑z
σα =
i =1 i j =1
∏ (s z )
由根轨迹方程知,
m
∏ (s p )
j =1 i
i =1 n
i
=
1 K*
K * → ∞ 时,s – zi = 0
所以,根轨迹终止于开环零点。 又,若 n>m ,则 s →∞ 时,上式可写成 即有 (n-m) 条根轨迹趋向于无穷远处。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
仿真与实验研究
根轨迹法可用于仿真和实验研究,通过模拟和实验 验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为实际系统的设计和优 化提供依据。
根轨迹法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根轨迹法最早由美国科学家威纳于1940年提出,经过多年的 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自动控制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分析和设 计方法。
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根轨迹法的应 用范围和精度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提高。未来,根轨迹法有 望与其他控制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和高效的控 制系统分析和设计体系。
根轨迹的性能分析
根轨迹的增益敏感性和鲁棒性
通过分析根轨迹在不同增益下的变化情况,可以评估系统的性能和鲁棒性。
根轨迹与性能指标的关系
通过比较根轨迹与某些性能指标(如超调量、调节时间等),可以评估系统的 性能。
04
根轨迹法与其他控制方法的比较
根轨迹法与PID制根轨迹图,直观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超调量等性
特点
根轨迹法具有直观、简便、易于掌握等优点,特别适合用于分析 开环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根轨迹法的应用场景
控制系统设计
根轨迹法可用于控制系统设计,通过调整系统参数 ,优化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 性等。
故障诊断与排除
根轨迹法可用于故障诊断与排除,通过观察系统根 轨迹的变化,判断系统是否出现故障,以及故障的 类型和程度。
在绘制根轨迹时,需要遵循一定 的规则,如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根轨迹的分离点和汇合点等。
03
根轨迹分析方法
根轨迹的形状分析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的起点是开环极点的位置,而 终点是闭环极点的位置。通过分析起 点和终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根轨迹的 形状。
根轨迹的分支数
根轨迹法可用于仿真和实验研究,通过模拟和实验 验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为实际系统的设计和优 化提供依据。
根轨迹法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根轨迹法最早由美国科学家威纳于1940年提出,经过多年的 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自动控制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分析和设 计方法。
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根轨迹法的应 用范围和精度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提高。未来,根轨迹法有 望与其他控制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和高效的控 制系统分析和设计体系。
根轨迹的性能分析
根轨迹的增益敏感性和鲁棒性
通过分析根轨迹在不同增益下的变化情况,可以评估系统的性能和鲁棒性。
根轨迹与性能指标的关系
通过比较根轨迹与某些性能指标(如超调量、调节时间等),可以评估系统的 性能。
04
根轨迹法与其他控制方法的比较
根轨迹法与PID制根轨迹图,直观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超调量等性
特点
根轨迹法具有直观、简便、易于掌握等优点,特别适合用于分析 开环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根轨迹法的应用场景
控制系统设计
根轨迹法可用于控制系统设计,通过调整系统参数 ,优化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 性等。
故障诊断与排除
根轨迹法可用于故障诊断与排除,通过观察系统根 轨迹的变化,判断系统是否出现故障,以及故障的 类型和程度。
在绘制根轨迹时,需要遵循一定 的规则,如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根轨迹的分离点和汇合点等。
03
根轨迹分析方法
根轨迹的形状分析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的起点是开环极点的位置,而 终点是闭环极点的位置。通过分析起 点和终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根轨迹的 形状。
根轨迹的分支数
根轨迹法
n
m n 长除 s pi z j s nm1 K j 1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i 1 nm
K*≦时,s≦,取前两项
改写为模和相角的形式
n m
s
nm
p z 两边开(n-m)次方
a=
i 1 i
k 1)180 (2 j 1 p a z K e n=m s n m 1+
四个开环极点: 一个开环零点:
p1 0, p2 1 j, p3 1 j, p4 4
z 1
n-m=4-1=3
渐近线与实轴交点:
(0) (1 j ) (1 j ) (4) (1) 5 i 1 j 1 a= nm 4 1 3 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
法则1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于开环零点;若开环零点数 少于开环极点个数,则有 n-mn条根轨迹终止于无穷远处。 m 根轨迹方程
K
起点:K*=0
n
(s z ) (s p )
i 1 i j 1 n j
m
( s pi ) K (s z j ) 0
z
i 1 n j 1
m
i
p
j
4.3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1、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2、根轨迹的分支数、连续性和对称性 3、实轴上的根轨迹 4、根轨迹的渐近线 5、根轨迹的分离点 6、根轨迹的起始角和终止角 7、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8、闭环特征方程根之和与根之积
4.3.1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s
1 nm
j (2 k 1) nm
பைடு நூலகம்
m n 长除 s pi z j s nm1 K j 1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i 1 nm
K*≦时,s≦,取前两项
改写为模和相角的形式
n m
s
nm
p z 两边开(n-m)次方
a=
i 1 i
k 1)180 (2 j 1 p a z K e n=m s n m 1+
四个开环极点: 一个开环零点:
p1 0, p2 1 j, p3 1 j, p4 4
z 1
n-m=4-1=3
渐近线与实轴交点:
(0) (1 j ) (1 j ) (4) (1) 5 i 1 j 1 a= nm 4 1 3 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
法则1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于开环零点;若开环零点数 少于开环极点个数,则有 n-mn条根轨迹终止于无穷远处。 m 根轨迹方程
K
起点:K*=0
n
(s z ) (s p )
i 1 i j 1 n j
m
( s pi ) K (s z j ) 0
z
i 1 n j 1
m
i
p
j
4.3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1、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2、根轨迹的分支数、连续性和对称性 3、实轴上的根轨迹 4、根轨迹的渐近线 5、根轨迹的分离点 6、根轨迹的起始角和终止角 7、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8、闭环特征方程根之和与根之积
4.3.1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s
1 nm
j (2 k 1) nm
பைடு நூலகம்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0.1
0.113
0.887
0.25
0.5
0.5
0.5 j0.5
0.5 j
0.5
0.5 j0.5
0.5 j
由于系统的闭环极点是连续变化的,将它们表示在s平面上就是该系统的根 轨迹,如图所示
图中箭头方向表示当开环增益K增大时闭环极点移动的方向,开环极点用
“ ”来表示,开环零点用“ ”来表示(该系统没有开环零点),粗实线即
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m
K* (s zi )
G(s)H (s)
i 1 n
(s pj )
j 1
式中 K* ——根轨迹增益;
zi ——开环零点;
p j ——开环极点。
则系统的根轨迹方程(及闭环特征方程)为
1 G(s)H (s) 0
所以 G(s)H (s) 1 ,即根轨迹方程为
m
K* (s zi )
例如,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0.5s 1)(Ts 1) 10(1 s) 0
即
Ts(0.5s 1) (11 9.5s) 0
方程的两边除以其中不含T的项,得
1 Ts(0.5s 1) 0 11 9.5s
该方程可进一步改写成
1 T *s(s 2) 0 s 11 9.5
其中,T *
i 1 n
1
(s pj )
j 1
显然,满足上式的复变量s为系统的闭环特征根,也就是根轨迹上的点。当 K*
从0到 变化时,n个特征根将随之变化出n条轨迹。这n条轨迹就是系统的根轨迹。
根轨迹方程可分解为相角方程和幅值方程,其中相角方程为
m
n
(s zi ) (s p j ) (2k 1)180 (k 0 ,1,2 )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i 1 n
(s pj)
j 1
式中:kg称为根轨迹增益; zi,p j为开环零 、极点。
绘制根轨迹图的基本方法是根据系统的开环零点、极点以 及根轨迹增益kg来获得系统闭环极点的轨迹 。
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就是闭环特征方程:1 Gk (s) 0 的根。
m
(s zi )
换句话说,满足:Gk (s) 1或:kg
说明: 根据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画出的曲线分别称为等幅值根轨迹 和等相角根轨迹。 等幅值根轨迹与等相角根轨迹是正交的。 每一个交点表示了相应的根轨迹增益对应的闭环特征根。 绘制根轨迹时,一般先用相角条件绘制出等相角根轨迹图, 然后利用幅值条件计算出根轨迹上各点对应的值,并标在该点 的旁边。
根轨迹的两种类型: 180o等相角根轨迹:复平面上所有满足相角条件式(kg>=0) 的点连成的曲线,称为180o等相角根轨迹,简称根轨迹。 0o等相角根轨迹:复平面上所有满足相角条件式(kg<0)的点 连成的曲线,称为0o等相角根轨迹。
4.1.2 根轨迹的幅值和相角条件
根轨迹的幅值和相角条件:
系统的方块图如下:
R(s)
Y (s)
G(s)
-
H (s)
闭环传递函数为:(s) G(s)
1 G(s)H (s)
开环传递函数为:Gk (s) G(s)H (s)
将 Gk
(s)写成开环零、极点形式
m
得:
(s zi )
Gk (s) kg
这样,当根轨迹增益从kg=0到kg=±∞变化时,根据根轨迹 应满足的相应幅值和相角条件,完全可以确定s平面上的根轨 迹和根轨迹上各点对应的kg值。
4.1.3 利用试探法确定根轨迹上的点
利用试探法确定根轨迹上的点: 由于根轨迹上的点满足相角条件,所以可利用相角条件来判
第4章 根轨迹分析法
i 1
其余n m,
m
(s zi )
i 1 n
(s pj )
m
(1
m
i 1
pj
(1 s)
zi
n
s
) (s
p
j
)
1 Kg
j 1
j 1
j m 1
此时s ,即无穷远处
8/63
五.实轴上的根轨迹
在实轴上,右方的实数开环极点和实数开环零 点的总和为奇数时,此为根轨迹上点。
GK (s)
m
n
闭环系统特征方程 或根轨迹方程
4/63
GK (s) GK (s) e jGK (s) 1
幅值条件: GK (s) 1 相角条件: GK (s) 180o (2k 1) k 0,1, 2,
或:
m
(s zi )
充要条
K i1 gn
1
件
(s pi )
m
n
j 1
s zi s p j 180o (2k 1) k 0,1,2,
当 nm2
n
n
an1 ( pj ) (sj ) s j 为系统的闭环极点
j 1
j 1
随着根轨迹增益的变化,若一些闭环极点向右移动,则另一些
必向左移动
n
(sj )=(-1)n (a0 Kgb0) j 1
22/63
十条法则:
1.连续性 2.对称性 3.分支数 4.起点、终点 5.实轴上的根轨迹 6.渐近线 7.分离点、会合点 8.出射角、入射角 9.虚轴交点 10.闭环极点的和与积
D(s)N(s) N(s)D(s) 0,3s2 6s 2 0
ss21
0.423 1.577
第四章 根轨迹法
2 当 K1 a 时,则两根为实数且相等,即
s1 s2 a
。
第四章 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当 a 2 K1 时,两根成为共轭的复数 根,其实部为
a
,这时根轨迹与实
j
轴垂直并相交于 ( a, j0) 点。
(s+2a)
K1由0向∞变化时的根轨迹,如图4-2 所示。箭头表示K1增大方向。 由图可见: 1) 此二阶系统的根轨迹有两条, K1 0 时分别从开环极点 p1 0 和 p2 2a 出发。
m
| s pi |
i 1
j
1
或
K1
| s pi | | s z j |
j 1 i 1 m
n
(s z
j 1
m
) ( s pi ) 180 (2q 1)
i 1
n
q 0, 1, 2,
在s平面上满足相角条件的点所构成的图形就是闭环系统的根轨迹。 因此,相角条件是决定闭环系统根轨迹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幅值条件
D' (s) A' (s) K1B(s) 2(s s1 ) p(s) (s s1 ) 2 p(s) 0
将
A( s ) K1 代入上式,得 B( s)
图4-3 反馈控制系统
G(s) H (s) 1 和 G(s) H (s) 180 (2q 1) q 0, 1, 2,
以上两式是满足特征方程的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是绘制根轨迹的重 要依据。在s平面的任一点,凡能满足上述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的,就是
系统的特征根,就必定在根轨迹上。
s p1=0 O a
p2=2a
s1 s2 a
。
第四章 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当 a 2 K1 时,两根成为共轭的复数 根,其实部为
a
,这时根轨迹与实
j
轴垂直并相交于 ( a, j0) 点。
(s+2a)
K1由0向∞变化时的根轨迹,如图4-2 所示。箭头表示K1增大方向。 由图可见: 1) 此二阶系统的根轨迹有两条, K1 0 时分别从开环极点 p1 0 和 p2 2a 出发。
m
| s pi |
i 1
j
1
或
K1
| s pi | | s z j |
j 1 i 1 m
n
(s z
j 1
m
) ( s pi ) 180 (2q 1)
i 1
n
q 0, 1, 2,
在s平面上满足相角条件的点所构成的图形就是闭环系统的根轨迹。 因此,相角条件是决定闭环系统根轨迹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幅值条件
D' (s) A' (s) K1B(s) 2(s s1 ) p(s) (s s1 ) 2 p(s) 0
将
A( s ) K1 代入上式,得 B( s)
图4-3 反馈控制系统
G(s) H (s) 1 和 G(s) H (s) 180 (2q 1) q 0, 1, 2,
以上两式是满足特征方程的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是绘制根轨迹的重 要依据。在s平面的任一点,凡能满足上述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的,就是
系统的特征根,就必定在根轨迹上。
s p1=0 O a
p2=2a
根轨迹
-2
-1
K= 1
-1 -2
K= 2.5 K
动态性能: ① 当 0<K<0.5 时,系统的闭环极点位于负实 轴上,二阶系统处于过阻尼状态,单位阶跃 响应为非周期过程。 ②当K=0.5时,二阶系统处于临界阻尼状态, 单位阶跃响应也为非周期过程。 ③当K>0.5时,系统具有一对共轭复数极点, 处于欠阻尼状态,单位阶跃响应为具有阻尼 的振荡过程。
三、根轨迹方程 1. 开、闭环传递函数的零、极点表达式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R(s) C(s)
其闭环传递函数
G( s) ( s ) 1 G( s) H ( s)
G ( s) H ( s)
式中G(s)H(s)为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将开环传递函数用其分子、分母多项式方程 根的因式来表示,得 开环传递函数
3.9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一、根轨迹的定义 根轨迹:是指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某个参数 (如开环增益K)从零变到无穷时,闭环特征 根在s平面上移动所画出的轨迹。 常规根轨迹 :当变化的参数为开环增益时 所对应的根轨迹。 广义根轨迹 :当变化的参数为开环传递函 数中其它参数时所对应的根轨迹。
R(s)
s an1 s
n n1
a1 s a0 0
, sn
并设它的n个根为 s1 , s2 ,
则根据代数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有
n si an1 i 1 n ( s ) a i 0 i 1
把系统的传递函数写成
( s z1 )( s z2 ) ( s zm ) G0 ( s ) K ( s p1 )( s p2 ) ( s pn )
1 1 K Kd
一般情况下,两条根轨迹相遇又分开 时,它们的会合角和分离角分别是0º 、 180º 和90º 、-90º ,或者相反。这一规律具 有一般性。可以证明: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
snm 1 p1 1 pn
s
s
0
s z1 s zm
1 z1 1 zm
s
s
s pi i 1, 2, n
K*
s p1 s pn
snm 1 p1 1 pn
s
s
s z1 s zm
1 z1 1 zm
s(0.5s 1) s(s 2)
通过系统的根轨迹图,可以很方便地对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进行 分析。不足之处是用直接解闭环特征方程根的办法,来绘出系统的根轨 迹图,这对高阶系统将是很繁重的和不现实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依据反馈系统中开环、闭环传递函数的确定关系,通过开环传递函 数直接寻找闭环根轨迹正是我们下面要研究的内容。
① (s1 p2 ) 、(s1 p3 ) 两向量对称于实轴,引起的相角大小 相等、方向相反; (s1 z2 ) 、(s1 z3 ) 两向量也对称于实轴,引起的相角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
∴ 判断 s1是否落在根轨迹上,共轭零、极点不考虑。
② 位于s1左边的实数零、极点:(s1 z1) 、(s1 p4) 向量引起的相
GK
(s)
kg s(s 1)
解:判断某点是否在根轨迹上,应使用相角条件。求某点对应的根轨迹增益值,应使用 幅值条件。
s1 : m (s zi ) n (s p j ) 0 (s1 p1) (s1 p2 )
i 1
j 1
s1 (s1 1) 135 90 225
s2: 0 (s2 p1) (s2 p2) (116.6 ) (63.4 ) 180
根 轨迹法
第三章
(五) 《礼记》中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
俗,入门而问讳。”俗话说“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 些对劳动人民有益的格言都说明尊重各地 不同风俗与禁忌的重要性。尊重习俗原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章
1.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
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 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 系。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章
3. 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 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 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 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 重,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 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 会优美、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 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
角均等于π。 四、根轨迹的渐近线 五、根轨迹的分离点
当K*由零至无穷大变化过程中,几条根轨迹在s平面某一点 相遇后立即分开,这一点称为分离点。最常见的分离点出现在 实轴上,实轴上的分离点有两种情况:i)实轴上的根轨迹相向 运动,在某一点相遇后进入复数平面,如图4-7的A点;ⅱ)复数 平面内的一对共轭复数根轨迹在实轴上相遇,然后趋向实轴上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章
2.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
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 装是一门艺术,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 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既要自然得体, 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 或原则。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 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和场合上一,页与下时一页间、返回
上一页 返回
§4-3 根轨及草图绘制举例
例4-7 若开环系统传递函数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Kg
2. 动态性能 由图可见,当0 < Kg< 1时,闭环极点均位于负实轴上,系统为过阻尼 系统,单位阶跃响应为非周期过程。
Kg= 0
2
Kg=1
1
Kg= 0
0
当 Kg = 1时,闭环两个实极点 重合,系统为临界阻尼系统,单 位阶跃响应为非周期过程。 当Kg > 1时,闭环极点为一对 共轭复数极点,系统为欠阻尼系 统,单位阶跃响应为阻尼振荡过 程。
j 1 j g i 1 i
在实际系统中,开环传函中 m n ,有m 条根轨迹终点为开 环零点处,另有nm条根轨迹的终点将在无穷远处,可以认为有
nm 个无穷远处的开环零点。
当 Kg= 0 时,有 s = pj ( j =1, 2, … , n) 上式说明Kg= 0时,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就是开环极点。
个根将绘出有n条轨迹分支。因此根轨迹的条数或分支数等于其闭环特 征根的个数,即系统的阶数。
法则4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始于系统开环极点, 终止于系统开环 零点。
根轨迹上Kg= 0的点为起点,Kg时的点为终点。 m
将特征方程改写为:
1 Kg
当 Kg 时,有
(s p ) (s z ) 0
法则5 根轨迹的渐近线 根据法则4,当开环传递函数中m < n 时,将有
n m 条根轨迹分支沿着与实轴夹角为a ,交点为
a 的一组渐近线趋于无穷远处,且有:
a
( 2k 1) n m
(k = 0,1, … , n m 1)
法则6 实轴上的根轨迹分布 实轴上的某一区域,若 其右边开环实数零、极点 个数之和为奇数,则该区 域必是根轨迹。 “奇是偶不是” 证明:设零、极点分 布如图示:
j Kg
(1) Kg= 0:s1 = 0,s2 = 2,是根迹的起点(开环极点),用“”表示。 (2) 0 < Kg< 1 :s1 ,s2 均是负实 数。 Kg s1 ,s2 。 s1从坐 标原点开始沿负实轴向左移动; s2从(2,j0)点开始沿负实轴向 右移动。 (3) Kg= 1: s1 = s2 = 1,重根。 (4) Kg >1:
四
4.1
根轨迹法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C ( s ) b0 ( s) R( s ) a 0
q
4.1.1 根轨迹
q
(s z ( s p ) ( s
i 1 i k 1
r k 1
m
j 1 r
j
)
2
2 2 k k s k )
4.2
R(s)
+
K ﹣ s(0.5s+1)
C(s)
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 s
Kg K 2K s(0.5 s 1) s( s 2) s( s 2)
零极点 形式
式中,K为系统的开环比例系数。 Kg = 2K 称为系统的开环根轨迹增益。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 s )
Kg s 2 2s K g
j
2
p2
1 1 =0
z1 s1 p1
0
3
p3
在实轴上取一测试点s1 。
a
p z
j 1 j i 1
n
m
i
由图可见,复数共轭极点到实轴s1 点的向量幅角和为2,复数 共轭零点如此。因此在确定实轴上的根轨迹时,可以不考虑复数零 、极点的影响。
nm
3
s1 点左边开环实数零、极点到s1 点的向量幅角均为零,也不影响实轴上 根轨迹的幅角条件。
j
三条渐近线与正实轴上间的夹角:
法则7 根轨迹分离点和会合点 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根轨迹在s平面上相遇后立 即分开的点,称为根轨迹的分离点(会合点)。
j Kg=0 p1
a
2k 1 3
60
j1 Kg A Kg
3
,,
5 3
k 0, 1, 2
-2
0
z1
0
实轴上的根轨迹分布在(0,1)和(5, )的实轴段上。
j Kg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Kg= 0
2
Kg=1
1
Kg= 0
1. 稳定性
Kg= 0
Kg=1
1
Kg= 0
当Kg从0 时,图中的根轨迹 不会越过虚轴进入s右半平面,因此 二阶系统对所有的Kg值都是稳定的 。
0
0
s1, 2 1 j K g 1
Kg
Kg
1
如果高阶系统的根轨迹有可能进入s 右半平面,此时根迹与虚 轴交点处的Kg 值,成为临界开环增益。
( s z i ) ( s p j ) ( 2k 1)
法则2 根轨迹的对称性 法则3 根轨迹的条数
( 4 6)
由于闭环特征根是实数或者共轭复数,因此根轨迹是关于实轴对称的
假定系统变化的参数是开环根轨迹增益Kg,这种根轨迹习惯上称 之为常规根轨迹。
n 阶系统,其闭环特征方程有n个根。当Kg 从0连续变化时,n
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s2 + 2s + Kg = 0 Kg G s 求得闭环特征根为: s ( s 2)
s1, 2 1 1 K g
闭环特征根s1,s2是Kg函数, 随着Kg的改 变而变化。
根据2阶系统根轨迹的特点,可以推得n阶系统,会有如下的结论: (1)n阶系统有n个根,根轨迹有n条分支 ; (2)每条分支的起点 (Kg= 0)位于开环极点处; (3)各分支的终点(Kg )或为开环零点处或为无限点; (4)重根点,称为分离点或汇合点。
i 1 n j 1
m
1 Kg
H(s)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号,对应负反馈, “+”号对应正反馈。
C ( s) G( s) R( s ) 1 G ( s ) H ( s )
( s )
由于满足上式的任何s都是系统的闭环极点,所以当系统的结构 参数,如Kg在某一范围内连续变化时,由上式制约的s在s平面上 描画的轨迹就是系统的根轨迹。因此上式称之为系统的根轨迹方程
i 1 n j 1
m
i
(s p )
j 1 j
n
s p
j
1 Kg
( s zi )
根轨迹的幅角方程:
m i 1
m
(s p j )
j 1
i 1 n
1 Kg
“-”号,对应负反馈 “+”号对应正反馈
( s zi ) ( s p j ) (2k 1)
举例说明:已知系统的结构图,分析0 < K < ,闭环特征根在s平面上的 移动路径及其特征。
1948年,伊凡思提出了一种确定系统闭环特征根的
图解法——根轨迹法:基于系统的开环零极点,利用 该图解法确定系统的闭环极点。 定义:当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某一参数从0时 ,闭环系统特征根在s 平面上的变化轨迹,就称作系统 根轨迹。 一般取开环传递系数(根轨迹增益Kg)作为可变参数 。
j 1 i 1
n
m
G( s ) H ( s ) K g
p2 Kg=0
分离点的性质: 1)分离点是系统闭环重根; 2)由于根轨迹是对称的,所以分离点或位于实轴 上,或以共轭形式成对出现在复平面上; 3)实轴上相邻两个开环零(极)点之间(其中之 一可为无穷零(极)点)若为根轨迹,则必有一个分离点 ;
j
分离点上,根轨迹的切线与正实轴的夹角称为根轨迹的分离角, 用下式计算: d 180 / k k为分离点处根轨迹的分支数。
2
s1
1 1
z1 p1
0
式中,k=0,±1,±2,…(全部整数)。 (1)通常称为180 根轨迹;(2)称作 0 根轨迹。 根据这两个条件,可完全确定s平面上根轨迹及根轨迹上任一点 对应的Kg值。幅角条件是确定s平面上根轨迹的充要条件,因此, 绘制根轨迹时,只需要使用幅角条件;而当需要确定根轨迹上各点 的Kg值时,才使用幅值条件。
j i = (2k + 1)
2
j
即如果s1 所在的区域为 根轨迹,其右边开环实
1 =0
p2
1
数零、 极点个数之和必 须为奇数。
z1 s1 p1
0
3
p3
a
p z
j 1 j i 1
n
m
i
nm
01 5 2 30
G( s ) H ( s )
Kg s( s 1)( s 5)
。
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D(s) = 1 ± G(s)H(s) = 0 或 G(s)H(s) = ±1
若将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H(s)写成如下形式:
M ( s) G( s) H ( s ) K g N ( s) K g ( s zi )
i 1 m
sz
根轨迹的幅值方程:
确定分离点位置的方法(均需验证): 法一:重根法(极值法)
分离点对应于重 dD( s ) d M ( s) [1 K g ] 0 根点,也是Kg的 ds ds N ( s) 极值点,所以有
法二:公式法
设分离点的坐标为 d,则d 满足如下公式:
0
dz d p
i 1 i j 1
3
p3
(s1 z1) [(s1 p1) + (s1 p2) + (s1 p3)] = 1 1 2 3 = (2k+1) ??
如果s1点满足幅角条件,则是根轨迹上的一点。寻找在s 平面 内满足幅角条件的所有s1 点,将这些点连成光滑曲线,即是闭环 系统根轨迹。
2. 动态性能 由图可见,当0 < Kg< 1时,闭环极点均位于负实轴上,系统为过阻尼 系统,单位阶跃响应为非周期过程。
Kg= 0
2
Kg=1
1
Kg= 0
0
当 Kg = 1时,闭环两个实极点 重合,系统为临界阻尼系统,单 位阶跃响应为非周期过程。 当Kg > 1时,闭环极点为一对 共轭复数极点,系统为欠阻尼系 统,单位阶跃响应为阻尼振荡过 程。
j 1 j g i 1 i
在实际系统中,开环传函中 m n ,有m 条根轨迹终点为开 环零点处,另有nm条根轨迹的终点将在无穷远处,可以认为有
nm 个无穷远处的开环零点。
当 Kg= 0 时,有 s = pj ( j =1, 2, … , n) 上式说明Kg= 0时,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就是开环极点。
个根将绘出有n条轨迹分支。因此根轨迹的条数或分支数等于其闭环特 征根的个数,即系统的阶数。
法则4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始于系统开环极点, 终止于系统开环 零点。
根轨迹上Kg= 0的点为起点,Kg时的点为终点。 m
将特征方程改写为:
1 Kg
当 Kg 时,有
(s p ) (s z ) 0
法则5 根轨迹的渐近线 根据法则4,当开环传递函数中m < n 时,将有
n m 条根轨迹分支沿着与实轴夹角为a ,交点为
a 的一组渐近线趋于无穷远处,且有:
a
( 2k 1) n m
(k = 0,1, … , n m 1)
法则6 实轴上的根轨迹分布 实轴上的某一区域,若 其右边开环实数零、极点 个数之和为奇数,则该区 域必是根轨迹。 “奇是偶不是” 证明:设零、极点分 布如图示:
j Kg
(1) Kg= 0:s1 = 0,s2 = 2,是根迹的起点(开环极点),用“”表示。 (2) 0 < Kg< 1 :s1 ,s2 均是负实 数。 Kg s1 ,s2 。 s1从坐 标原点开始沿负实轴向左移动; s2从(2,j0)点开始沿负实轴向 右移动。 (3) Kg= 1: s1 = s2 = 1,重根。 (4) Kg >1:
四
4.1
根轨迹法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C ( s ) b0 ( s) R( s ) a 0
q
4.1.1 根轨迹
q
(s z ( s p ) ( s
i 1 i k 1
r k 1
m
j 1 r
j
)
2
2 2 k k s k )
4.2
R(s)
+
K ﹣ s(0.5s+1)
C(s)
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 s
Kg K 2K s(0.5 s 1) s( s 2) s( s 2)
零极点 形式
式中,K为系统的开环比例系数。 Kg = 2K 称为系统的开环根轨迹增益。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 s )
Kg s 2 2s K g
j
2
p2
1 1 =0
z1 s1 p1
0
3
p3
在实轴上取一测试点s1 。
a
p z
j 1 j i 1
n
m
i
由图可见,复数共轭极点到实轴s1 点的向量幅角和为2,复数 共轭零点如此。因此在确定实轴上的根轨迹时,可以不考虑复数零 、极点的影响。
nm
3
s1 点左边开环实数零、极点到s1 点的向量幅角均为零,也不影响实轴上 根轨迹的幅角条件。
j
三条渐近线与正实轴上间的夹角:
法则7 根轨迹分离点和会合点 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根轨迹在s平面上相遇后立 即分开的点,称为根轨迹的分离点(会合点)。
j Kg=0 p1
a
2k 1 3
60
j1 Kg A Kg
3
,,
5 3
k 0, 1, 2
-2
0
z1
0
实轴上的根轨迹分布在(0,1)和(5, )的实轴段上。
j Kg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Kg= 0
2
Kg=1
1
Kg= 0
1. 稳定性
Kg= 0
Kg=1
1
Kg= 0
当Kg从0 时,图中的根轨迹 不会越过虚轴进入s右半平面,因此 二阶系统对所有的Kg值都是稳定的 。
0
0
s1, 2 1 j K g 1
Kg
Kg
1
如果高阶系统的根轨迹有可能进入s 右半平面,此时根迹与虚 轴交点处的Kg 值,成为临界开环增益。
( s z i ) ( s p j ) ( 2k 1)
法则2 根轨迹的对称性 法则3 根轨迹的条数
( 4 6)
由于闭环特征根是实数或者共轭复数,因此根轨迹是关于实轴对称的
假定系统变化的参数是开环根轨迹增益Kg,这种根轨迹习惯上称 之为常规根轨迹。
n 阶系统,其闭环特征方程有n个根。当Kg 从0连续变化时,n
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s2 + 2s + Kg = 0 Kg G s 求得闭环特征根为: s ( s 2)
s1, 2 1 1 K g
闭环特征根s1,s2是Kg函数, 随着Kg的改 变而变化。
根据2阶系统根轨迹的特点,可以推得n阶系统,会有如下的结论: (1)n阶系统有n个根,根轨迹有n条分支 ; (2)每条分支的起点 (Kg= 0)位于开环极点处; (3)各分支的终点(Kg )或为开环零点处或为无限点; (4)重根点,称为分离点或汇合点。
i 1 n j 1
m
1 Kg
H(s)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号,对应负反馈, “+”号对应正反馈。
C ( s) G( s) R( s ) 1 G ( s ) H ( s )
( s )
由于满足上式的任何s都是系统的闭环极点,所以当系统的结构 参数,如Kg在某一范围内连续变化时,由上式制约的s在s平面上 描画的轨迹就是系统的根轨迹。因此上式称之为系统的根轨迹方程
i 1 n j 1
m
i
(s p )
j 1 j
n
s p
j
1 Kg
( s zi )
根轨迹的幅角方程:
m i 1
m
(s p j )
j 1
i 1 n
1 Kg
“-”号,对应负反馈 “+”号对应正反馈
( s zi ) ( s p j ) (2k 1)
举例说明:已知系统的结构图,分析0 < K < ,闭环特征根在s平面上的 移动路径及其特征。
1948年,伊凡思提出了一种确定系统闭环特征根的
图解法——根轨迹法:基于系统的开环零极点,利用 该图解法确定系统的闭环极点。 定义:当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某一参数从0时 ,闭环系统特征根在s 平面上的变化轨迹,就称作系统 根轨迹。 一般取开环传递系数(根轨迹增益Kg)作为可变参数 。
j 1 i 1
n
m
G( s ) H ( s ) K g
p2 Kg=0
分离点的性质: 1)分离点是系统闭环重根; 2)由于根轨迹是对称的,所以分离点或位于实轴 上,或以共轭形式成对出现在复平面上; 3)实轴上相邻两个开环零(极)点之间(其中之 一可为无穷零(极)点)若为根轨迹,则必有一个分离点 ;
j
分离点上,根轨迹的切线与正实轴的夹角称为根轨迹的分离角, 用下式计算: d 180 / k k为分离点处根轨迹的分支数。
2
s1
1 1
z1 p1
0
式中,k=0,±1,±2,…(全部整数)。 (1)通常称为180 根轨迹;(2)称作 0 根轨迹。 根据这两个条件,可完全确定s平面上根轨迹及根轨迹上任一点 对应的Kg值。幅角条件是确定s平面上根轨迹的充要条件,因此, 绘制根轨迹时,只需要使用幅角条件;而当需要确定根轨迹上各点 的Kg值时,才使用幅值条件。
j i = (2k + 1)
2
j
即如果s1 所在的区域为 根轨迹,其右边开环实
1 =0
p2
1
数零、 极点个数之和必 须为奇数。
z1 s1 p1
0
3
p3
a
p z
j 1 j i 1
n
m
i
nm
01 5 2 30
G( s ) H ( s )
Kg s( s 1)( s 5)
。
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D(s) = 1 ± G(s)H(s) = 0 或 G(s)H(s) = ±1
若将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H(s)写成如下形式:
M ( s) G( s) H ( s ) K g N ( s) K g ( s zi )
i 1 m
sz
根轨迹的幅值方程:
确定分离点位置的方法(均需验证): 法一:重根法(极值法)
分离点对应于重 dD( s ) d M ( s) [1 K g ] 0 根点,也是Kg的 ds ds N ( s) 极值点,所以有
法二:公式法
设分离点的坐标为 d,则d 满足如下公式:
0
dz d p
i 1 i j 1
3
p3
(s1 z1) [(s1 p1) + (s1 p2) + (s1 p3)] = 1 1 2 3 = (2k+1) ??
如果s1点满足幅角条件,则是根轨迹上的一点。寻找在s 平面 内满足幅角条件的所有s1 点,将这些点连成光滑曲线,即是闭环 系统根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