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秀教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3)引导: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
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得到加强?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
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
(2)引导: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使什么趋势加强了?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还使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3)引导:同学们,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不是)(4)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使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同时,通过学习北方民族的大交融,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背景,学生对于民族交融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多媒体设备(投影、音响等)。
3.网络资源: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频资料,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推行均田制、变革官制、提倡儒学等,让学生了解改革的具体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思考。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秀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秀教案目标导向式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完整版)课题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间节次第节主备人来源20XX年部编人教版课型新授课授课对象七年级授课教师目标确立依据课标分析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本课内容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民族融合一词不易理解和领会,对北方民族了解甚少,因此要通过身边的实例,相关的历史图片,由浅入深地讲解。
通过前阶段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古代朝代的更迭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有初步的接触,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认知水平有限,但是乐意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依照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色、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目标引领、自主探究、分析综合、设疑争辩等教学办法,引导学生在讨论思考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学习目标1、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历史作用2、培养学生认识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评价任务1、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历史作用的具体知识要点(对应目标1)2、学生能够理解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对应目标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导入:图片导入,展示南北朝更替简图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
(展示东晋十六国地图)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
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淝水之战)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课件动态展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北魏骑马佣)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学生答略)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XXX《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XXX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研究,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XXX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
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域的民族融合”。
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板书)一、淝水之战教师讲解:317年,皇族XXX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XXX重用汉人XXX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
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
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1、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XXX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XXX正统,目前上下XXX。
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
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XXX。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内容主旨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
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2.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导入新课】教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哪五个少数民族?生:匈奴、鲜卑、羯、氐、羌生2:风声鹤唳是指秦军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的样子。
老师:投鞭断流来形容前秦军的骄傲和狂妄。
那么草木皆兵苻坚在遥望对岸感觉对岸的一草一木都是晋并,前秦军对开始有所畏惧。
最后在逃跑的路上听见一草一木都觉得是晋军在追赶。
于是昼夜不停的的逃跑不敢停歇。
总结结果东晋胜利前秦失败,特点以少胜多。
意义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老师:同学们来回想,我们所学过的历史,还有那些是以少胜多的战役那?生:巨鹿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老师:那么想一想,我们以前所讲过的这些战役中胜利者胜利的原因,失败者失败的原因?生: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长平之战。
师:在这些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失败者的一方都有要么是骄傲轻敌。
要么是战略战术上运用的错误。
师: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先秦军失败的原因?生:骄傲自大生;盲目轻敌师:那么东晋胜利的原因呢?生;渴望统一老师:好这是同学们对于胜败的分析。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淝水之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生: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七年级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七年级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七年级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问题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学环节:导课:播放歌曲《敕勒歌》,介绍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族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导入课题。
揭示课标一、淝水之战1、出示《前秦东晋形势图》,复习前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苻坚想要统一南北,挥师南下与东晋爆发了一场战役——(淝水之战)2、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依据提示,自学课本86—87页,做好标注。
时间:交战双方:有关的成语或典故:结果:(复习前面学过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影响(对南方、对北方)学生自学,展示自学成果。
3、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多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试分析原因及启示。
原因前秦角度:东晋角度: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电视剧《锦绣未央》过渡到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简介鲜卑族的历史,出示鲜卑族发祥地图片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课本87页,做好标注。
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北魏何时统一北方?带来什么影响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3、出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引出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后,为了更好地治理汉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决定实行汉化政策,从而引出北魏杰出的汉化改革家——孝文帝。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旨: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对中原政权带来冲击,也促进而民族交往交流。
北魏孝文帝吸取前秦灭亡教训的基础上,实行汉化改革,从社会各方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使得这一时期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不仅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注入了新活力,也为之后新的大一统局面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通过出示地图、相关史料等,了解淝水之战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基本史实。
从给出的相关史料、图片、表格汲取信息并分析,了解在这一时期民族之间交流、交往并交融的具体表现,培养对史料的分类意识,并理解其对中华民族与文明的意义。
体会当时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风貌,增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价值认同,领悟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
重点难点:重点:这一时期北方民族交往、交流并出现交融的具体表现与过程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东汉之后的朝代更迭示意图以及西晋之后北方政权更迭地图,引出本课主题——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与冲击。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朝代更迭示意图与北方政权更迭地图,不仅可以回顾之前所学内容,也直观地让学生看到这一时期北方政权更迭之频繁与南北对峙的形式,更好地引入本课主题,北方与中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前的碰撞与交融。
环节一: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淝水之战教师带学生简要复习之前所学内容,苻坚重用汉人王猛锐意改革,使国力不断强大,形成与东晋政权对峙的局面,引出前秦少数民族政权与东晋汉人政权之间的碰撞——淝水之战。
学生活动:请学生讲述淝水之战的故事,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单上的表格。
教师提问:前秦为何会淝水之战中失败?出示教材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思考,得出结论前秦失败原因在于军队内部民族成分复杂且不团结,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大一统的道路道阻且长。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增强课堂故事性,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学生自主用表格整理的方式,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通过分析教材文本,让学生分析理解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也使学生了解到民族交融的道路艰难漫长。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要继续努力啊。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二)新课1.淝水之战东晋建立的同时,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出现了十六个不同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布置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影响。
(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要求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1.通过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及教材,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提高读图、识图能力;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分析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知道北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的基本概况;通过研读相关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相关史料,知道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4.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方式、内容和影响。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民歌——《敕勒歌》。
这首民歌勾勒出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大家知道这首民歌是哪一时期的吗?教师导入: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人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政权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探究新知(一)淝水之战1.教师讲述: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出示《淝水之战示意图》,学生阅读教材第93~94页“淝水之战”这一子目正文内容,复述淝水之战的经过。
时间383年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结果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特点东晋以少胜多成语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教师过渡:3.展示材料:材料一(前秦)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八十七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材料二(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地位:北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完成北方统一的政权。
孝文帝,顺民族交融之势,选择用先进的汉文化改变鲜卑族的落后,而此过程中,汉族也吸收鲜卑族的精华。
让学生明白,民族交融是各民族间相互影响是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紧扣五大核心素养,进行教学)1.准确无误地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信息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体现历史解释,注重时空观念。
2.(1)通过前秦与东晋文化冲突和孝文帝选择汉化改革的意义思索,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选择的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突出史料实证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及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的分析,知道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培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
(2)通过对孝文帝个人的介绍和迁都汉化措施的介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品格,如自小胸怀大志,敢于创新等。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意义。
2、难点(1)对“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的理解以及对其名词本身含义的理解。
(2)从前秦和北魏选择的不同文化带来的不同的后果,理解文化选择对于一个政权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述法、设问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入新课:(一)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教材P93-94页第一段,填写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
1.淝水之战的基本概况(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2.淝水之战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淝水之战进行大致了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北魏政权在建立初期,由鲜卑族人担任重要官职,逐渐发展为汉族和鲜卑族人共同治理的政权。
魏文帝时期实行了分封制,把封建军阀统治的土地划分为小郡县,由官员负责管理。
此举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也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在北魏政权的历史上,魏孝文帝和魏武成帝的统治被认为是比较明智的,他们着重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军备,扩大国土。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北魏政治的同时,北方各民族之间也发生了大交融,主要集中在文化、语言、宗教以及生活风俗等方面。
这种大交融的结果,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逐渐统一,也促进了各方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
随着统治阶级的完全鲜卑人向汉化过程的推进,到550年-577年之间的一段时间成为北方的汉化时期。
在此期间,鲜卑军阀开始采用汉语、汉字和汉文化,与汉族进行交流。
同时,汉族文化也深入到魏国,影响了魏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引导在教育引导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性。
同时,应该注意到,要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应该教育学生更好地珍惜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此促进中华文化的衍生和发展。
学生应该了解到,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强大的一个原因。
四、总结总的来说,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教育部门也要通过教育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段历史,并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秀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教材学情分析这课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第四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复杂的时期,这一课突出了政权分立状态中北方民族的交融,又蕴含了渐趋统一的态势。
从学情来看,初一学生刚接触历史,对改革不易理解。
可以利用各种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促进理解。
民族交融的概念比较抽象,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不易把握,需要运用多种史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互影响,感受中华民族多元文明,渐成一体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哦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2.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导入新课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与并立示意图,梳理线索并突出展示前秦与北魏这两个政权。
观看图示理清线索通过图示,明晰朝代线索,把握时代特征,突出单元主题。
讲授新课一、秦晋决战淝水岸出示《东晋和前秦对峙形势图》,并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完成《淝水之战简表》。
播放视频,再现战争过程。
展示三则材料(见PPT),从材料中归纳出淝水之战前秦惨败的原因。
二、北魏改革实力现展示地图与图示,由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填充,了解北魏的建立情况。
1.背景展示材料:材料一:当时(北魏统一北方前后),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
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识读地图自主阅读填充表格观看视频阅读材料分析归纳观看地图完成图示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并训练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北魏的政治制度以及北方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交融情况。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的政治制度、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政治变迁和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民族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针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时期,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的政治制度,掌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了解北方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交融过程,理解民族交融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认识,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的政治制度,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北魏政治制度的变迁,北方民族交融的内在动力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北魏时期的历史氛围,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秀教学案例
案例中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与成长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分享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够在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七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中,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内容。本章节主要围绕北魏时期的政治变革、民族融合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认识北魏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本教学案例将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富有教育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探讨民族关系,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认同感,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解孝文帝的改革时,可以提问:“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他的改革有哪些主要内容?这些改革对北魏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4.反思与评价提升自我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自我认知。通过反思,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效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方法,实现自我提升。
5.内容丰富,拓展学生历史视野
本案例涵盖了北魏政治、民族交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又有对历史背景的全面展示。这种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使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北方古代历史,培养民族认同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本章节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的交融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时期的政治和民族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可能对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内涵有一定的难度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我国历史上北魏时期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孝文帝改革措施的作用和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
2.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教学法:以孝文帝的改革为例,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章节相关的历史史料。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让学生了解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和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设计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首先详细讲解北魏的建立、统一北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介绍北魏的政治制度、官制、均田制等内容,阐述这些制度在北魏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接着,教师着重讲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以及这次改革对北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同时,讲解北魏时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如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佛教在北魏的传播等。
4.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探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关系,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
6.课后作业:布置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作业要求:
1.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字数不限;
2.请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避免照搬教材;
3.作业需在课后认真完成,按时提交;
4.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潜能。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北魏政治制度、官制、均田制在北魏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3.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4.北魏时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的北方民族历史,如匈奴、鲜卑等民族的活动。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方民族会不断南迁?南迁对北方和中原地区产生了哪些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洛阳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和北魏迁都前后的洛阳风貌,了解前秦淝水之战的战败和民族交融的趋势,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培养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北魏时期洛阳城和北方民族发展的各类史料:诗歌、文献、地图、文物及考古遗存,学习和运用多种证史解史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北魏洛阳城为代表的北方历史遗存,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形成“美美与共,同根共进”的民族观【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教学方法】识图探究法、文献解读法、论从史出、二重证据法、归纳概括法、阐释历史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古都洛阳》,引出宋代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胡风汉韵的民族交融的时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新课讲授:过渡:洛阳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九州腹地”。
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之称。
如此独特的洛阳,在民族交融的历史上又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一、谦谦洛阳,坐拥中华源远流长洛阳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即古人所谓“中国”,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发挥了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从黄帝开始,生活在河洛地区的诸多氏族、部落,通过相互通婚、结盟、通商、战争等多渠道、多层面的交往过程,相互渗透融合,在语言、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渐趋一致,最后形成了华夏族。
春秋末年,散居于河洛一带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和华夏族融合在一起了。
教师过渡:在洛阳的历史上,她既积极引领民族交融,也会冷眼静观民族的隔阂,我们进入第二部分:二、冷眼洛阳,静观前秦朝兴暮亡教师过渡: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割据政权攻伐混战。
最终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前秦疆域的四至。
学生看书,回答:前秦疆域东濒大海,西至龟兹,南抵汉水,北达沙漠。
……教师讲述:“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
”“东南一隅”指的是哪一政权?学生回答:东晋教师过渡:统一了北方的苻坚,雄心勃勃,梦想灭掉东晋,实现中华统一的野心。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让苻坚梦碎的淝水之战。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86页,梳理一下淝水之战的相关知识。
哪一位同学愿意做“小小故事家”,给大家讲讲淝水之战?讲述时要求用淝水之战的相关成语。
学生思考讲述:……教师总结:老师这样整理大家看看如何。
战前,投鞭断流雄心壮,东山再起谋图存;战时,草木皆兵信心虚;战后,风声鹤唳野心消。
教师过渡:根据教材的提示,我们知道苻坚当时号称百万大军,为何就败给了仅仅八万军队的东晋呢?作为“小小政治家”能不能带领大家从细节来分析一下前秦苻坚梦碎的原因。
教师引导: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八十万;战时:一呼而大乱奔逃,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战后:迅速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从战前可以看出,前秦发动战争人民无意愿,缺乏民心支持。
战时材料可以看出前秦的士兵没有斗志,不愿意作战;战后的材料可以看出民族隔阂,没有民族的认同感。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从前秦的败亡中我们可以得出“民族压迫,国家动摇”。
在前秦崛起过程中灭亡过一个“代”政权,这一政权是拓跋鲜卑族建立的。
我们一起了解一个与前秦历史有交叉重叠的拓跋鲜卑。
三、激情洛阳,置身交融日新月异教师讲述:拓跋鲜卑发祥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拓跋鲜卑的嘎仙洞,请注意鲜卑骑士佣的服饰。
在拓跋鲜卑发祥的嘎仙洞发现了鲜卑时期的《石刻祝文》,在文中明确提到“南迁”,我们一起回顾拓跋鲜卑的南迁大事。
根据蒙古大学梁云教授《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研究》一书,老师将内容整理如下:东汉初年南迁大泽即今呼伦湖,东汉末年迁至河套及阴山一带,公元315年拓跋猗卢建立“代”政权。
后来氐族前秦苻坚统一北方于376年灭掉了拓跋鲜卑的“代”政权。
在土崩瓦解的中,386年拓跋鲜卑政权乘机复国。
教师过渡:面对前秦覆亡的教训,北魏会如何去做呢?教师引导: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最终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在北魏统一北方后,政权出现了新的问题,能不能在书上的87页找一找看看他出现了什么问题?学生看书回答:统治困难教师提问:民族习俗导致了统治困难,作为拓跋鲜卑的皇帝,孝文帝有什么想法?请看材料“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学生回答:孝文帝想迁都教师过渡:494年孝文帝完成迁都洛阳的目标。
难道迁都就可以解决孝文帝面临的政治困难吗?还需要做什么?学生回答:不能,还需要移风易俗。
教师引导:我们从洛阳城的风貌了解孝文帝移风易俗的努力。
1.洛阳风貌·都城建制北魏洛阳城是在东汉、曹魏及西晋都城原址上重建的在沉寂将近200年后,汉魏洛阳城再度得以重建,魏晋宫殿旧址上,一座座高大巍峨的新宫殿拔地而起。
随后几年,大量人口迁入洛阳,千年古城再次青春勃发,繁荣兴盛,四处洋溢青葱的生命活力。
重生洛阳城成为连结天下的桥梁。
有人说,这个时候的中国,最有可能永远分裂为南北两部分。
南、北方统治者种族不同,操着不同的语言,穿着不同的服装,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分裂为两个国家的危险,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鲜卑人拓跋宏迁都洛阳,他下令重建的宫阙,多依魏晋旧地基,刻意恢复魏晋规模形制,甚至不少宫殿的名字,也沿用旧制。
于是,洛阳城的重建,具有一种文化上的象征意义:既然洛阳的毁灭,标志着大动荡的开始,那么洛阳城的重生,也应该成为新秩序建立的标志。
作为一个族群,鲜卑族和匈奴、羯、氐、羌等最后完全消失,但后来隋唐众多人物,都有着多种血统,如隋炀帝的母亲独孤皇后是鲜卑人,她与唐高祖李渊的母亲还是亲姐妹,她们的籍贯都是“河南洛阳”;而李渊和李世民的皇后,也都是鲜卑人。
鲜卑血脉,从此生生不息,或许就在你我的身上流淌。
孝文帝生前和死后,他的汉化措施屡遭抵制,但经由这座桥梁,中国南北最终再度统一;经由这座桥梁,历史最终走向恢弘壮丽的盛唐。
2.洛阳风貌·官制律令教师引导:从东汉洛阳城和北魏洛阳城的官署考古实证中,发现北魏的职官制度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学习和使用汉族的政治制度,用汉制。
2、洛阳风貌,风俗习惯教师引导:《北魏帝王出行仪仗图》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哪两项措施?学生回答:穿汉服、习汉礼从《北朝民族通婚研究》的数据统计中,你能得出哪一项措施?学生回答:通汉婚教师引导:在考古发掘中,在北魏时期的墓穴中发现《元晖墓志》,从这一图片中你能得出哪两项措施?学生回答:说汉语、改汉姓教师总结:说汉语民族交融日常化,穿汉服民族交融形象化,改汉姓民族交融认同化,通汉婚民族交融长期化,习汉礼民族交融仪式化,用汉制民族交融制度化。
教师引导:孝文帝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行移风易俗,有没有实现他的目标呢?我们一起通过两段材料,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教师展示:材料一:“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学生看材料,分析:……教师总结:通过孝文帝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由此我们得出的启示是:民族交融,国家强盛。
教师过渡:在洛阳,孝文帝显示了举世无匹的宏大气魄,吞吐万汇,兼纳远近,熔铸一体,互相化育,生机无限。
拓跋宏在洛阳做的一切,使这座古城变身为一座宏大的“洛阳桥”,在一个大动荡、大断裂的时代,凝聚人心,连结天下,沟通未来。
文化融合,血缘融合,使北方众多的民族从此不分彼此。
民族融合的桥梁再也难以阻断,经由这座桥梁,北方民族最终完成大融合。
四、魅力洛阳,胡风汉韵芳年华月教师引导:鱼羊鲜汤这道菜说明了什么?教师展示材料:(王肃)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
所好不同,并各称珍。
”学生思考:南北方的民族认同得到增强。
教师展示材料:“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孝文帝改革后15年间,只发生6次暴动事件。
”学生思考:民族矛盾得到缓和教师过渡:北方民族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教师展示图片:服饰、饮食、出行、生产、歌舞、文学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思考,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的特点。
学生思考:……教师展示:民族大交融的特点:衣食住行——生产方式——思想文化。
由表及里,由外而内,改变社会风貌,推动历史进程教师讲述:费孝通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内涵。
“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师过渡: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怎么的影响?请看下面两则材料;教师展示:材料一“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
……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
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学生回答:……教师过渡:通过本课的学习,如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教师展示案例:新疆某中学,根据中共中央第二次新疆座谈会的会议精神,按照自治区和兵团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指示,进行混班工作。
工作之初,引起了个别家长的强烈反对,一度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造成了极恶劣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