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研究报告
《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研读

《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研读教材分析神话故事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特点深得学生们的喜爱,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把《嫦娥奔月》这个故事收录了进去。
如果像往常的阅读课那样进行教学,读读、说说,也许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和热爱祖国神话文学的情感。
为此,在进行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特点,特意安排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1、读懂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2、阅读和搜集神话故事,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过程一、读懂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并推荐阅读著名的神话故事。
1、阅读《嫦娥奔月》,并复述这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2、通过上网、调查、走访等方式收集其他神话故事。
3、以多种形式向同学们推荐你所喜欢的神话故事。
(形式选择:讲故事、编连环画、观看影视作品、进行表演……)(设计意图:激发兴趣,丰富积累。
)二、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创造神话故事。
1、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主题自定(供选择):(1)再读《嫦娥奔月》,小组创作《嫦娥奔月后传》并交流。
(2)选择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进行仿写。
(3)在社区进行采风,记录并整理有关家乡风物的神话故事,如《神兽甪端》。
2、学生自主选择,进行创作。
(可自由组队)(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仿作能力。
)3、学生“自创神话故事展”。
三、认识月夜,拓展生活语文。
1、再读《嫦娥奔月》,利用书报杂志和网络查找有关明月的古诗,了解夏夜明月。
(设计意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对。
)2、交流了解到的月球知识。
(图片或文字资料)3、学生夜晚观察,并记录成文。
4、交流观察作文。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解读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解读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传说,讲述了一个女子嫦娥因为偷食了长生不老药而被流放到月亮上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神话,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对永恒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本文将对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进行解读,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首先,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长生不老、永恒美丽的向往。
在神话中,嫦娥因为食用了仙丹,被迫流放到月亮上,永远与世隔绝。
这种境遇让人们联想到人类对于长生不老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对于时间的无法逆转和生命的有限性。
而嫦娥在月亮上化作仙女,永驻人间,体现了对美丽、纯洁和永恒的追求。
这种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并被广泛地体现在诗歌、绘画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中。
其次,嫦娥奔月中所表现的家国情怀也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主题。
根据神话故事,嫦娥之所以选择奔月,是为了挽救人类免遭灾难。
这种牺牲精神和为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弃个人利益的观念,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德。
嫦娥奔月的故事可以联想到其他许多英雄和良士的故事,例如《岳阳楼记》中的岳飞等,他们都是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
这种家国情怀与嫦娥奔月故事中嫦娥的牺牲精神相契合,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表达了国民对于忠诚、勇敢和担当的追求。
此外,嫦娥奔月的故事还表达了人类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嫦娥在神话中被描述为美丽动人的女子,她的丈夫后羿则是英俊勇猛的英雄。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他们被迫长时间分隔两地。
嫦娥以自己的方式,飞向了月亮,希望能够与丈夫永远在一起。
这种对于爱情的执着和牺牲是人们对于爱情美好理想的追求。
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强调了爱情的力量和伟大,使得这个故事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
嫦娥奔月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重要故事,通过其表达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承。
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反映了人类对于长生不老、永恒美丽的向往,表达了家国情怀和对于爱情的追求。
嫦娥工程调研报告

嫦娥工程调研报告嫦娥工程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嫦娥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实现我国登月探测器的发射和着陆,为未来深空探测奠定基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嫦娥工程的进展情况,探索其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调研方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采访航天专家和参观航天科技企业的方式进行调研。
三、调研结果1. 嫦娥工程的进展情况嫦娥工程自2007年启动以来,已经成功实施了三次任务。
嫦娥一号于2007年发射,成功进入月球轨道并实施了多项科学实验。
嫦娥二号于2010年成功着陆月球,并实施了月面巡视和勘测任务。
嫦娥三号于2013年发射,并成功将探测器送入月球轨道,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实现软着陆任务。
目前,嫦娥四号任务已经成功完成,实现了我国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测目标。
2. 嫦娥工程的意义嫦娥工程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了我国进入月球的目标,更在于推动了国内航天技术的发展和提升。
嫦娥工程提高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可靠性和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数能够自主发射并控制探测器的国家之一。
嫦娥工程的成功还为我国深空探测和未来载人航天提供了重要基础和经验。
3. 嫦娥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嫦娥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实现月球采样返回任务:通过嫦娥工程,我国将逐步实现月球采样任务,收集和带回更多宝贵的月球样本,进一步研究月球的成分、结构和起源。
(2) 探索月球南极:嫦娥工程将重点研究月球南极地区,这个区域具有较低温度和稳定的气候条件,可能存在水冰等重要资源,对未来深空探测和人类登月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3) 发展载人月球探测:嫦娥工程在未来可能拓展到载人任务,实现我国的载人登月目标,推动人类深空探索。
(4) 推进航天技术更高水平发展:嫦娥工程为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未来应继续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航天器的自主控制能力和载荷负荷能力,为我国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嫦娥工程的进展情况、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嫦娥奔月研究报告

篇一:《嫦娥奔月》观课报告《嫦娥奔月》《嫦娥奔月》观课报告《嫦娥奔月》这篇课文讲的是正直善良的嫦娥为了不让逢蒙*计得逞,使百姓免于受害,吃了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语言优美,情节感人。
读者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将获得美好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
粱老师这节课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读悟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美,真正做到在读中悟,悟中读。
粱老师能注重情境的创设,教材的处理也别具匠心。
她能根据年段教学的特点及要求,通过引人深思的导入语启发学生潜心读书,边读边思、边思边述,积极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全班交流中,老师放手让学生唱主角,组织引导,开拓学生思路,课堂成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为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效,可以将写话训练引入课堂。
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嫦娥心中的想法固然很好,可以写一写她飞升过程中对丈夫、亲人、乡亲的话,这是对人物品质理解的再一次升华。
本文的体裁是神话,而且故事内容比较浅显,可以让学生来复述。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板书那几组词语进行。
复述要求是尽可能地用上课文中的语言,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苏教版国标本也十分重视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因为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书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嫦娥奔月》观课评课内容:崔海英:本学期我们对教研活动进行改进,一次两个上,上同一篇课文。
这样,便于教师相互学习和借鉴。
做到扬长避短,既看到别人的优点,也看到自身的不足。
粱凤刚:这节课的风格截然不同。
粱老师整个课堂设计都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主线展开。
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显得有条不紊,十分柔和流畅。
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收集,将课内外有机结合,接触大量的神话故事。
同时,注重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设计以书信的形式统整课文内容的复述,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很出彩。
席倩文:“课如其人”,课的风格与人的性格相符。
粱老师的课细腻,作业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
我觉梁老师的课虽能从大问题入手,但过于细致,,如嫦娥接济贫苦乡亲,送给乡亲的衣服,学生过于放开,拘泥于“兽皮做衣”、“纺布做衣”。
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和母题分析

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和母题分析嫦娥奔月是中国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一,其中向往月亮的嫦娥香艳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入中国人的心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故事,嫦娥奔月虽然包含有虚构的成分,但是也能够带给人们深刻的思索与思考。
本文将从研究“嫦娥奔月”的意象和母题的角度,探讨这个神话中有关爱、勇气、机智等褒义的深刻内涵。
一、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嫦娥奔月神话中最具体的意象就是嫦娥,从神话故事中可以得知,嫦娥具有令人佩服的纯洁和忠贞,有着超凡的魅力与灵性,这就是人们常常把嫦娥与玉兔金仙联系在一起想表达柔美美好、脱俗超凡的概念。
另外,嫦娥在话故事中的机智无穷受到人们的赞誉,在遇到两个难题的时候,嫦娥总能够找到一条表达聪明灵活的解决方法,因而被人们奉为“智慧女神”,这也是她与其他神话中的女神相区别的重要特点之一。
另外,嫦娥奔月神话中还有许多令人难以抹灭的神话形象。
例如,蚕后(九娘)是一位充满魔力的前辈,她曾给予嫦娥“奔月宝饰”和“神衣”,而且曾经一度禁止嫦娥进入月宫,这个形象凸显了“归属”和“保护”的概念。
此外,压船老人是一位充满柔和感的传送者,他赋予了嫦娥“不死的真药”,把嫦娥送进月宫,充满了温柔情感,同时也为嫦娥提供了安全的避风港。
最后,神话故事还暗示了爱的深刻内涵,无论是西王母与嫦娥“月月相思”的情感,还是月宫里的九个兄弟,都显示出一种“家庭和谐”的概念,让整个神话故事更加的圆满。
二、嫦娥奔月神话的母题“嫦娥奔月”神话更强调的是勇气、机智和爱,它是一个关于“无畏、机智、爱、幸福”的神话。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嫦娥具有勇于追求和顽强抗争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地被迫重新爬到月宫,即便面临千难万险、拒绝绝望,依然不放弃对月宫的追求,最终也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此外,嫦娥还展示出了极强的机智,她在遇到难题时,能够快速而又聪明地采取行动,这也是她能够最终实现“月梦”的基本原因之一。
此外,在故事中,嫦娥也展示了无私的爱,在她曾经多次面临死亡时她依然带着一颗善良的心,一次又一次地帮助他人,这就是“无畏、机智、爱、幸福”的完美诠释。
幼儿园中班绘本教学实践《嫦娥奔月》解读

【幼儿园中班绘本教学实践《嫦娥奔月》解读】一、引言在幼儿园中班的绘本教学中,选择《嫦娥奔月》这样的经典故事来进行教学实践,既能够开拓幼儿的文化视野,又能够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将对《嫦娥奔月》这一绘本故事进行深度解读,探讨如何通过绘本教学实践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故事情节解读《嫦娥奔月》讲述了后羿射日,得到不老药,妻子嫦娥偷吞不老药后,飞升月宫成仙的传说故事。
这个故事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后羿射日的传说、不老药的神话、以及嫦娥成仙的传统信仰等等。
通过这些情节,我们可以引导幼儿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故事,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三、主题解读在《嫦娥奔月》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探讨很多主题,比如家庭关系、责任与勇气、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等等。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来引导幼儿思考这些主题,并通过互动讨论、绘画、手工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体验。
四、故事情节在绘本中的呈现在绘本《嫦娥奔月》中,图画和文字的结合能够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情感内核。
通过配图和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幼儿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五、故事的启发和教学实践通过《嫦娥奔月》这个绘本故事,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关注家庭和责任这样的主题,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让他们亲身体验并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内核。
结合手工制作和绘画等形式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情感,使其在实践中真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结语通过对《嫦娥奔月》这个绘本故事的深度解读和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故事情节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和想象空间。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这样的教学实践能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文化修养提供有益的引导。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幼儿园中班的绘本教学实践中,《嫦娥奔月》这样的故事绝对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嫦娥奔月》案例分析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嫦娥奔月》案例分析一、背景分析《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是讲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仙药成仙的故事。
课文情节生动感人,文字优美,可读性强,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教材。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课堂上引导学生用心去阅读,在阅读文本中去生成。
一是在语言文字中去生成情景。
读了第6节后,你的眼前出项什么画面?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二是在语言文字中去生成体验。
让学生研读揣摩,深化体验,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美?三是在语言文字中去生成思想,通过想知道嫦娥内心如何,重点研读文本,从而体会人物的思想。
最后让学生吐露心声,水到渠成。
二、案例描述片断:1、师:嫦娥吃了仙药,突然身体就变轻了,飘飘悠悠飞了起来……出示第6自然段,指名读。
2、师:读这段文字有什么感觉?生:很美。
从哪些词语的朗读中能让你感受到美?优美的文字加上插图,给人无限的遐想。
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读出来?3、还有哪些词能感受到画面美?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美丽的嫦娥,裙袂飞扬,身影如梦似幻。
4、老师也想读,大家仔细听,看老师读的和书上内容有什么不同。
(把“飘飘悠悠”读成“飘悠”,把“碧蓝碧蓝”读成“碧蓝”)生说理由:品悟词语:飘飘悠悠—飘悠(前一个词更轻更美,给人飘荡美感。
)碧蓝碧蓝—碧蓝(强调了夜空的美丽,蓝到人心里去了,语言形象鲜活。
)真是天空湛蓝,月华如水,多么美的夜空。
是啊!皎洁的月亮美,碧蓝的天空美,插图中的嫦娥裙袂飞扬的画面也美,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感受这美丽的场景。
5、师:如果当嫦娥身体轻起来,飞出了自己精心收拾的那个温馨的家,飞离了自己曾经与乡亲生活过的村庄,越飞越高,心中涌起的最强烈的情感应当是什么?请你用一个词语描述嫦娥此刻的心情。
生1:欣慰——可以让乡亲们少受到伤害,救了乡亲生2:遗憾——不能再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了生3:留恋、不舍——留恋人间的生活,这人间有他的丈夫,那位勇猛无比的后羿。
嫦娥奔月主题教育调研报告

嫦娥奔月主题教育调研报告嫦娥奔月主题教育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与意义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奋斗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品质一直是中国人所推崇和传颂的。
为了加深人们对这一神话故事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激发人们的敬畏之情和创新意识,我校开展了以嫦娥奔月为主题的教育调研活动。
本次教育调研的目的是通过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背景、内涵和教育意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调研内容包括对嫦娥奔月故事的文化背景、纷争原因、奔月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调研对象主要为高中生,我们以班级为单位,由每个班级推选3名学生参与调研。
首先,我们通过文献查阅和网络搜索,收集了嫦娥奔月的相关故事、图书和文章。
然后,我们编制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嫦娥奔月的了解程度、对嫦娥奔月故事的理解和认同等。
接着,我们邀请了几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介绍了嫦娥奔月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意义。
最后,我们组织了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对嫦娥奔月故事的看法,分享彼此的心得和体会。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经过调查问卷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嫦娥奔月的故事有一定了解,但对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认知欠缺。
许多学生将嫦娥奔月仅仅理解为一种美丽的传说,缺乏对她所蕴含的精神追求的认同。
通过专题讲座和小组讨论,学生们逐渐认识到嫦娥奔月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美丽的神话,更是一种对卓越追求的象征。
嫦娥为了家人的幸福、人类的福祉和自身的追求,毅然决定奔月,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四、教育意义与建议嫦娥奔月故事中体现了多方面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嫦娥奔月故事激发了学生们对卓越追求和追求梦想的热情。
学生们从嫦娥的故事中看到了敢于突破困难和追求卓越的力量,使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其次,嫦娥奔月故事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嫦娥奔月背后的真相

嫦娥奔月背后的真相古人常说,嫦娥奔月是中秋节的一个传说。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以更深入的方式了解嫦娥和月亮的故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揭示嫦娥奔月背后的真相。
一、嫦娥与月亮的传说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嫦娥的仙女,她生活在广寒宫,与她的丈夫共度快乐的时光。
然而,一天她吃了长生不老的仙丹,突然变得重如千钧,飞升到了月亮上。
二、科学解释虽然传说中的嫦娥奔月让我们感到浪漫神秘,但现代科学已经给出了更现实的解释。
从科学角度来看,月亮与嫦娥奔月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中国国家航天局的嫦娥探测器而建立起来的。
嫦娥一号是中国首次成功发射的一个探月任务,其目标是实现月面着陆和巡视勘测等一系列科学实验。
这个探测器的命名正是来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嫦娥。
三、嫦娥探测器的任务嫦娥一号于2007年发射,成功进行了月面软着陆任务,并完成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包括测量月壳内部成分、月壳的岩石和土壤样品分析以及磁场观测等。
这些实验为研究月亮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随后,中国国家航天局继续进行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等探月任务,实现了月球漫游、月面样品采集和回收等重要目标。
这些任务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也为未来的月球探索奠定了基础。
四、嫦娥奔月的意义与影响嫦娥探测器的发射和任务实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作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进行月球软着陆任务的国家,中国展示了自己在航天领域的卓越实力,并向全世界宣示了自己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追求和贡献。
嫦娥探测器的成功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带来了持续发展的机遇,激励了更多年轻人投身于航天科学的研究与实践。
同时,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嫦娥奔月成为了探索未知和突破自我极限的象征,激发了人们对于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五、结语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深入了解,我们得知了嫦娥奔月这一古老传说背后所隐藏的真相。
嫦娥探测器的发射和任务实现,为人类认识和探索月球提供了珍贵的机会与数据,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神秘的天体。
嫦娥奔月观课报告

嫦娥奔月观课报告导读作为一款备受关注的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工程自2007年启动以来,历经多次成功发射与运行,为世界各国所瞩目。
而其中最为闻名的便是嫦娥四号登月任务——嫦娥奔月。
本篇报告将全面介绍嫦娥奔月任务所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探测任务、输出成果以及其对于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与价值。
背景嫦娥四号任务简介2018年12月8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实现了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正式着陆,这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探测月球背面。
任务任务主要内容包括月球背面着陆、巡视、勘测等多项任务。
背面和正面的差异和月球正面不同的是,月球背面形成环境不同,地形特征也具有独特性。
例如月海地貌稀少,陨石坑密集,地球直射的地形情况较少,以及地质年代更为久远等因素使得背面独具魅力。
嫦娥奔月的意义本次任务标志着中国深入挖掘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对于太空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通过深入观测和研究月球的背面,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球与其他星球的历史和进化。
任务概括探测器构造嫦娥奔月任务的核心便是探测器本身,而除了着陆器和巡视器之外,着陆器探测载荷和巡视器探测载荷也是本次嫦娥奔月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嫦娥四号探测器是在2018年12月8日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11日晚在月球背面着陆。
工作流程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后,首先展开伞盖和太阳板,伞盖将成为巡视器降落的“气垫”,起到一定缓冲作用,减小降落冲击,太阳板可以给探测器提供电力保障。
随后,巡视器从其中驶出,展开工作,临近搭载的月球车等设备。
巡视器在月球背面进行流率监测、勘探、观测等任务,月球车则会搭载一些确定任务的仪器设备进行巡视勘察,收集数据输出到地球,以提供更加精密的探测数据。
成果与意义数据分析作为一项需要经过长时间探测和分析的科研计划,嫦娥奔月任务的数据分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借助于卫星通讯技术,嫦娥四号成功地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到地球上,供科研人员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的出具。
嫦娥奔月神话文本与相关形象研究

嫦娥奔月神话文本与相关形象研究摘要:嫦娥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人物,嫦娥奔月与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并称为中国四大神话,本文通过对奔月神话的文本流变进行探究,按照时间的先后整理了关于嫦娥奔月的直接文本,并且对嫦娥奔月的间接文本如蟾蜍,不死药,以及后羿这些相关文本进行考证。
关键词:神话;嫦娥奔月;文本流变一、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的直接文本关于记载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是以“奔月”这一举动作为核心情节,来记载嫦娥奔月。
这个构成了嫦娥奔月神话的核心文本。
从文献资料可知,《归藏》作为先秦典籍,其内容最少,是最原始的文本,只记载了嫦娥服药奔月和化为月精这个事件,而到了汉武帝时代的《淮南子》就有了羿的加入,而到了东汉张衡《灵宪》记叙嫦娥奔月后化为蟾蜍且加入了“枚占于有黄”这一个细节,根据袁珂先生的观点,奔月以前“枚占于有黄”,可能仍是《归藏》的旧文,增加的内容不多。
但是关于嫦娥是后羿妻子这种观点,刘昭《后汉书?天文志上》和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就有所不同,两本书著作的作者一个是南朝一个是清代,相隔时间为一千两百年,使用资料都称为张衡的《灵宪》,但是高诱晚于张衡,高诱注《淮南子》上说“??娥,羿妻。
”这种观点,笔者认为是清代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吸纳了高诱的观点加入的。
并且不死药从没有归属权到操不死药的西王母再到《独异志》中羿烧仙药。
那么综合分析,其嫦娥奔月神话的发展如下所示:嫦(常)娥服药奔月→嫦(常)娥服西王母之药奔月(为月精)→嫦娥窃羿得于西王母之药→嫦娥为羿妻,窃羿得于西王母之药化蟾蜍。
整个过程有以下四点需要分析:一嫦娥,??娥,常娥名字的不同,二羿的加入,三从月精到蟾蜍,四不死药。
二、嫦娥形象上文提出嫦娥,??娥,常娥名字的不同,其实他们都是同一个人,那就奔月神话女主人公嫦娥。
先进行嫦娥形象的渊源分析。
嫦娥奔月,月作为嫦娥的栖息之所,月亮属阴,而女性恰好是阴性,则作为女性形象的嫦娥与月有着莫大的关联,月就具有某种隐喻功能。
综合实践_嫦娥奔月

一、引言自古以来,嫦娥奔月的故事就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成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以“嫦娥奔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本文将详细记录这次活动的筹备、实施和收获。
二、活动背景1. 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学校决定开展以嫦娥奔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2. 嫦娥奔月的传说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讲述了嫦娥偷吃了仙丹,飞升月宫,成为月神的故事。
这个故事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活动筹备1. 成立活动筹备小组学校成立了以班主任为组长,各学科教师为成员的活动筹备小组。
小组成员共同商讨活动方案,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 制定活动计划活动筹备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
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实践体验和总结展示。
3. 宣传动员通过班会、校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全校师生宣传嫦娥奔月活动的意义,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四、活动实施1. 前期准备(1)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嫦娥奔月的传说、诗词、故事等资料,为实践活动提供素材。
(2)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嫦娥奔月的传说和文化内涵。
(3)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嫦娥奔月的理解和感悟。
2. 实践体验(1)手工制作: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嫦娥奔月的模型,展现嫦娥奔月的美丽画面。
(2)诗词朗诵:学生分组进行诗词朗诵比赛,传承和弘扬古诗词文化。
(3)科普讲座:邀请天文专家为学生讲解月球、嫦娥等天文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4)绘画比赛:学生以嫦娥奔月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总结展示(1)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包括手工制作、诗词朗诵、绘画作品等。
“嫦娥奔月”神话探析

80现代交际·2018年13期作者简介:李绍馨,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2017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研究。
“嫦娥奔月”神话探析李绍馨(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摘要:“嫦娥奔月”神话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几个版本,如今嫦娥奔月神话主要流传于山东潍坊、河南密县、山西长治等地区并对当地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嫦娥奔月神话蕴含了人们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对生命的追求以及对于生殖的崇拜。
关键词:嫦娥奔月 神话 窃药 阴阳观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080-02一、文献史料中的“嫦娥奔月古代直接或间接记载嫦娥奔月神话的典籍很多,其中以下几部典籍详细描述了这一神话:战国时的《归藏》载:“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
”[1]汉代《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2]高诱作注说嫦娥为羿的妻子,他求药于西王母,还没有来得及服用,嫦娥偷偷窃取私自服用后飞升到月亮上。
张衡在《灵宪》中写道:“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姐娥窃之以奔月。
将往,枚盆之于有黄。
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
’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蛤”。
《灵宪》较之前的文献记载增加了奔月之前占卜的情节,使故事的情节更加具体和生动。
《说郛》中载:“嫦娥奔月之后,羿昼夜思惟成疾。
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
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
’如期果降,复为夫妇如初。
今言月中有嫦娥,大谬,盖月中自有主者,乃结璘,非嫦娥也。
”[3]明代的小说《说郛》是将嫦娥奔月后的情节加以完善,嫦娥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统观嫦娥奔月神话文献史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最早记载嫦娥奔月神话的是战国时期的《归藏》,内容仅仅涉及一句话,主要就是谈到“窃药”与“奔月”的情节。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解读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解读中国古代神话中,嫦娥奔月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据传说,嫦娥是一个仙女,她住在天宫。
然而,由于她偷吃了天宫中的不死药,被天帝发现后被流放到了人间。
为了逃离这个凡间的苦难,嫦娥选择了奔赴月宫。
本文将对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进行解读,探讨其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1. 逃离凡尘的追求在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之所以选择奔月,是因为她渴望逃离尘世的苦难。
嫦娥居住在天宫,本应过着美好的仙境生活,然而因为她的一时冲动而被流放到人间,被迫面对凡间世俗的痛苦和困苦。
在这个意义上,嫦娥奔月可以被视为对追求逃离现实问题的一种表达,通过超越现实束缚来追寻更高尚的境界和理想。
2. 禁忌的食物与后果在故事中,嫦娥因吃了天宫中的不死药而被天帝发现,最终被流放到人间。
这里,不死药象征着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然而,故事告诉我们,人类永恒的欲望是存在禁忌和代价的。
嫦娥吃下不死药,获得了永生的力量,但却丧失了美好的天宫生活。
这一情节也警示着人们要警惕追求过度的欲望,因为一味追求欲望可能会带来失去更多的代价。
3. 忠诚与牺牲精神故事中嫦娥选择奔月是为了逃离人间的苦难,但这个决定也意味着她与丈夫后羿的分离。
嫦娥与后羿是夫妻,彼此深爱着对方。
然而,为了自己的自由和幸福,嫦娥不得不舍弃与后羿的相伴相守,选择独自一人奔月。
嫦娥的这一牺牲行为展现了她对自由和忠诚的追求,同时也教导了人们要为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而做出牺牲。
4. 现实世界与天堂的代表故事中的天宫和人间分别象征着两个不同的世界。
天宫被描绘为一个美好、神圣而完美的地方,是嫦娥向往的归宿。
而人间则象征着世俗的尘世,充满了痛苦和困难。
嫦娥奔月的选择可以被视作人们对美好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虽然嫦娥最终离开了人间,但她的故事也激励人们在有限的现实世界中追求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5. 复杂的人性和内心斗争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的斗争。
嫦娥原本是一个仙女,由于一时的贪欲而违背天规,被迫下凡。
浅析“嫦娥奔月”神话故事

浅析“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作者:李文韬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8期摘要:中国最为著名的神话之一“嫦娥奔月”,写了嫦娥偷食长生不老药飞入月宫的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多年的沉淀和改造,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故事的文本也经历着诸多流变,因此在内容上不断丰富。
本文从嫦娥奔月的缘起论述,对其故事源流、主题探究以及其中所蕴涵的宗教思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评述。
关键词:嫦娥奔月;神话;主题;宗教思想一、嫦娥奔月故事源流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南朝昭明太子编著的《文选》中有过引注,在刘勰的《文心雕龙》里也有过介绍,但是这两篇文章中对该故事选引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目前,我国在嫦娥奔月故事方面比较有利的证据是出土于1993年的王家台秦简,其中关于嫦娥故事的记载成为《归藏》最确切的文献资料。
其内容根据前人学者的整理为:“昔者恒我窃毋死之……(奔)月而(枚)占”。
其中虽然指出了嫦娥偷了不死灵药,而且完成了奔月行为,但是对于后羿和嫦娥的关系没有明确说明。
我们今天所耳熟能详的嫦娥奔月故事出自《淮南子·览冥训》中的记录:“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文章中也没有提及姮娥即嫦娥是后羿的妻子,他们的夫妻关系是在高诱的注释中体现的:“姮娥,羿妻也。
”再往后世的相关文献如《搜神记》等作品中对嫦娥奔月的记载与之前的基本相同。
由此可见,王家台秦简中所纪录的故事应该是较早期的嫦娥奔月神话的基本原型。
然则该简以及《淮南子·览冥训》中都没有指出嫦娥和后羿的夫妻关系,可见“弃夫奔月”乃是后人填补进去的故事情节。
通过解读嫦娥奔月故事,笔者认为其具备以下几大特点:首先是对嫦娥身份的描述,嫦娥的身份为普普通通的凡间女子,是因为吃了不死之药之后,才升入月宫位列仙班的,这是一个凡人修仙的故事典型;其次是对嫦娥奔月手段的描写,嫦娥通过“窃”取灵药,飞升月宫、位列仙班,实际上是一个并不光彩的小偷;最后,历代文人在描述嫦娥形象时,往往都是将其进行不同程度的贬低。
中秋节的传统故事与传说研究讨论

中秋节的传统故事与传说研究讨论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
这个节日注重亲情和团聚,而且有很多有趣的传统故事和传说与之相关。
本文将对中秋节的传统故事和传说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嫦娥奔月传说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之一就是嫦娥奔月。
根据传说,古代有十个太阳,它们每天轮流出现,炎热了整个大地,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后来,神仙王母娘娘派遣英勇的射手后羿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问题。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为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宁静。
然而,后羿也因此获得了不朽之药,他的妻子嫦娥得到了这样的荣誉。
但是,嫦娥害怕人们的贪婪和争斗,决定吞下药物自杀。
于是,她飞到月亮上,成为了月宫中的仙女,并带走了不朽之药。
这个传说传承至今,人们在中秋节的晚上喜欢仰望明亮的月亮,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二、吴刚打银汉传说除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外,还有一个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传说叫做吴刚打银汉。
根据这个传说,吴刚是一个悲伤的人物,他在地球上犯了错被贬到了月亮。
他被困在月亮上,必须在一个巨大的桂树下努力劈柴。
吴刚的故事与传说是中秋节另一个重要的元素。
月亮上的桂树被认为是代表家庭团聚和幸福的象征。
每年中秋节,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家庭像吴刚一样团圆和幸福。
三、祭月传统习俗中秋节除了讲述传统故事和传说外,还有一些与祭月相关的传统习俗。
首先,人们会点亮华丽的灯笼来庆祝中秋节。
这些灯笼装饰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比如花卉、动物、传统人物等等。
灯笼的照亮象征着人们心中的希望和欢乐。
其次,人们还会品尝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特色食品,有各种不同的口味,比如豆沙、莲蓉、蛋黄等等。
除了品尝月饼,人们还会互赠月饼来表达情谊和祝福。
最后,人们会举行庙会和赏月活动。
庙会上有各种游乐设施和表演,人们可以玩耍、观赏传统文化表演,还可以赏月、品茶、聚会等等。
在庙会和赏月活动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节日带来的喜庆和快乐。
结论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嫦娥奔月小实验计划和实验步骤

嫦娥奔月小实验计划和实验步骤我呀,就想搞一个嫦娥奔月的小实验。
这可不是瞎闹,是真有那么个想法。
我得先找材料。
我就寻思着,嫦娥奔月那得有个能代表嫦娥的东西吧。
我瞅见我家那个小布娃娃了,眼睛大大的,头发长长的,就像年画里的嫦娥似的。
这小布娃娃就被我选作嫦娥了。
然后呢,奔月得有个月亮啊。
我就跑到院子里,找了个大白瓷盘子,用水洗得干干净净的。
那盘子在太阳底下一照,白晃晃的,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
接下来是实验步骤。
我先把那个大白瓷盘子放在院子里的石桌上,这石桌周围啊,还有些花花草草的。
有朵小野花,还朝着盘子这边歪着头,像是也对我的实验感兴趣似的。
我把小布娃娃放在离盘子有段距离的地方,就像嫦娥在地上,月亮在天上那样。
然后我就开始想办法让这个“嫦娥”奔月。
我想啊,风要是能把她吹过去就好了。
我就拿个小扇子,站在小布娃娃后面,轻轻扇着风。
可这风也不听话啊,一会儿把小布娃娃吹歪到这边,一会儿吹到那边,就是不往那盘子的方向去。
我有点急了,皱着眉头,嘟囔着:“这可咋整呢?”我那小侄子在旁边看着,笑得前仰后合的,他说:“叔叔,你这样不行,你得给她个动力。
”我一听,觉得有点道理。
我就找了根小绳子,一头系在小布娃娃身上,一头捏在我手里。
我往后退了几步,然后猛一拉绳子,小布娃娃就往前一蹦。
可这距离离那盘子还远着呢。
我就这么反复拉着绳子,小布娃娃就一蹦一蹦的,像个小兔子似的。
这时候啊,我家那只大花猫也跑过来了,眼睛瞪得圆圆的,坐在旁边看着,好像在说:“你们这是干啥呢?”我也顾不上它,就一心想让我的小布娃娃奔到月亮上去。
我又想了个招,我把院子里的小斜坡利用起来。
我把小布娃娃放在斜坡顶上,轻轻一推,小布娃娃就顺着斜坡咕噜咕噜滚下去了。
这次啊,方向还挺对,直接朝着那大白瓷盘子就去了。
我高兴得直拍手,小侄子也跟着欢呼起来。
虽然这和真正的嫦娥奔月差远了,但我这个小实验也算是有点意思,至少在这个小院子里,我的小布娃娃也算是奔了一次月啦。
嫦娥奔月:古代传说与现实探索的碰撞

在古老的中国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自古便广为流传。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这个古老传说的探索也愈发深入。
传说中的嫦娥究竟是如何奔月的呢?这个古代传说与现实探索的碰撞,让我们逐渐揭开了更多关于嫦娥奔月的神秘面纱。
据古代传说,嫦娥奔月始于汉代的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他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间,却引起了夸父的嫉妒。
后羿的妻子嫦娥得到了长生不老的仙药后,怕被夸父抢夺,便独自飞上了月宫成为了月宫的仙女。
这个古老的传说幻化成了人们对月亮和嫦娥的无限遐想和祈愿。
然而,作为一个传说,它也蕴含着更多的神秘和未知。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开始探索月球,那块神秘的天体成为了人类无尽的探索对象。
在当代,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得到了注入现实意义的新诠释。
中国成功发射嫦娥探月工程,将人类首次软着陆月球背面,并展开月球表面探测。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拥有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也让人们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和现实探索的碰撞,让我们不禁思考古代智慧和现代科技的交融。
传说中的嫦娥,是人们对美好和神秘的向往;而现实中的嫦娥号探测器,则是人类对未知和探索的勇气和智慧的结晶。
这种碰撞,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以及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懈探求。
在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古代传说与现实探索相互呼应,彼此辉映。
传说中的嫦娥在月宫中沉醉于仙境之美,而现实中的嫦娥号探测器,则将人类的目光投向了月球的神秘领域。
这种碰撞,不仅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古代传说的魅力,也展现了现代科技的力量。
嫦娥奔月,既是一个古老传说的美丽寓言,也是人类不断探索未知的动人故事。
嫦娥奔月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校语文教研组于2023年10月26日开展了以“嫦娥奔月”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嫦娥奔月》这一经典故事的内涵,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活动目标1. 了解《嫦娥奔月》的起源、演变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2. 通过分析《嫦娥奔月》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 提高教师对古典文学教学的研究能力,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三、活动过程1. 主题讲座活动伊始,由我校资深语文教师张老师进行了主题讲座。
张老师从《嫦娥奔月》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使老师们对这一经典故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 教学研讨讲座结束后,教研组进行了教学研讨。
老师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嫦娥奔月》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
(1)以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美好品质,如孝顺、勇敢、坚贞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拓展课外阅读,丰富知识储备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嫦娥奔月》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山海经》、《淮南子》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更多关于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知识。
(4)开展实践活动,传承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嫦娥奔月》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绘画、舞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课堂展示为了检验教研活动的成果,教研组安排了两位教师进行了课堂展示。
她们以《嫦娥奔月》为主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展示了各自的课堂教学风采。
(1)教师A以“月亮的秘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月亮的形状、运行规律等,随后引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
嫦娥奔月传说的历史发展遗痕及其原因研究的开题报告

嫦娥奔月传说的历史发展遗痕及其原因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嫦娥奔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说故事,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传承和流传。
自古以来,无论是诗词歌赋、书画篆刻还是器物文物,都有着丰富的形式表现。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嫦娥奔月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更是一个蕴含着深刻历史内涵和哲学思想的文化元素。
本研究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嫦娥奔月传说及其原因的演化历程,探究其潜藏的历史发展遗痕及其造成的原因。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揭示嫦娥奔月传说的演化历程以及其中潜藏的历史发展遗痕及其原因,并探究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可以扩展嫦娥奔月传说的研究领域,全面呈现其历史发展的演化过程和文化内涵。
2、可以深刻理解嫦娥奔月传说对于中国文化中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影响,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可以为今后相关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和文化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逐步梳理嫦娥奔月传说的演化历程,从而梳理其历史发展遗痕及其原因,并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四、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嫦娥奔月传说的演化历程及其发展遗痕梳理。
2、嫦娥奔月传说在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哲学思想。
3、分析嫦娥奔月传说的文化传承与演变。
4、分析嫦娥奔月传说的影响和意义。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能够得出以下成果:1、系统性梳理嫦娥奔月传说的历史发展演化过程。
2、探究嫦娥奔月传说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发生的变化。
3、揭示嫦娥奔月传说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及其哲学思想。
4、为今后相关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嫦娥奔月》观课报告《嫦娥奔月》《嫦娥奔月》观课报告《嫦娥奔月》这篇课文讲的是正直善良的嫦娥为了不让逢蒙*计得逞,使百姓免于受害,吃了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语言优美,情节感人。
读者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将获得美好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
粱老师这节课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读悟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美,真正做到在读中悟,悟中读。
粱老师能注重情境的创设,教材的处理也别具匠心。
她能根据年段教学的特点及要求,通过引人深思的导入语启发学生潜心读书,边读边思、边思边述,积极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全班交流中,老师放手让学生唱主角,组织引导,开拓学生思路,课堂成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为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效,可以将写话训练引入课堂。
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嫦娥心中的想法固然很好,可以写一写她飞升过程中对丈夫、亲人、乡亲的话,这是对人物品质理解的再一次升华。
本文的体裁是神话,而且故事内容比较浅显,可以让学生来复述。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板书那几组词语进行。
复述要求是尽可能地用上课文中的语言,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苏教版国标本也十分重视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因为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书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嫦娥奔月》观课评课内容:崔海英:本学期我们对教研活动进行改进,一次两个上,上同一篇课文。
这样,便于教师相互学习和借鉴。
做到扬长避短,既看到别人的优点,也看到自身的不足。
粱凤刚:这节课的风格截然不同。
粱老师整个课堂设计都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主线展开。
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显得有条不紊,十分柔和流畅。
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收集,将课内外有机结合,接触大量的神话故事。
同时,注重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设计以书信的形式统整课文内容的复述,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很出彩。
席倩文:“课如其人”,课的风格与人的性格相符。
粱老师的课细腻,作业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
我觉梁老师的课虽能从大问题入手,但过于细致,,如嫦娥接济贫苦乡亲,送给乡亲的衣服,学生过于放开,拘泥于“兽皮做衣”、“纺布做衣”。
应在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品格上多花时间。
篇二: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和母题分析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和母题分析摘要:意象与母题是神话原型的基本结构单元。
嫦娥奔月神话在中国文化史上广泛流传,成为中国历代文学长盛不衰的题材。
如果运用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方法对嫦娥奔月神话包含的意象和母题进行分析,那么就会发现,嫦娥奔月神话的持久生命力来自构成原型的意象与母题的多义性。
关键词:嫦娥奔月;原型;意象;母题;多义性嫦娥奔月是中国四大神话之一。
从先秦留下来的嫦娥神话故事,到汉代的嫦娥奔月画像石、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乃至当代科技前沿的“奔月”工程,嫦娥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突破种种束缚、追求自由与超越的象征,“飞天”、“奔月”意象也成为中国人心象的一部分,构成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积淀为中华文化古老而浪漫风格的经典原型。
一、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分析嫦娥奔月神话包含着两个通常可以相互替代的意象:即月意象与嫦娥意象。
其中的月意象带有自然体内容,嫦娥意象则是中华民族想象力生发的产物。
1.月意象分析:多义性与哲理性《周易·系辞》曰:“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内容。
月意象在中国文化中是与日意象并生的一个意象,也是最古老的意象之一。
月亮最初进入人类的思维领域即与人的命运发生密切联系。
“在原始人看来,月亮的盈亏和生命的死而复活紧密相关。
月亮的盈亏变化,是古代天文历法产生的前提。
月亮最初因其阴晴圆缺,被先民们视为不死的象征。
人对辽远的未知事物,都根据已熟悉的近在手边的事物去进行判断。
”①这种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在原始文化中非常普遍。
在以具像性思维为主导的原始人眼中,月相的变化是不死的象征,月亮也就成为原始人生殖崇拜的载体。
女性、月亮中的蟾蜍、玉兔也因此才与月亮有缘。
“人类因月而寄托的不死观念是一种通过母神生育而实现的种族不死的象征原型。
”②月亏月圆,循环往复,是生命死而复生、永不灭绝的象征。
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人类对世界与自身的认识渐趋深入。
文明时代以降,社会价值规范体系逐步确立。
在以“道”为思维核心的中国文化中,月亮不仅是女性的象征,而且也是二元思维中与阳相对的一极。
《周易·系辞》曰:“一阴一阳谓之道。
”《礼记·礼器》云:“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
”《淮南子·天文训》谓:“月者,阴之精也。
”《说文》释月:“阙也,太阴之精。
”日月这一对天体,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功能由实用上升到理性的对世界的认知与解释。
月意象参与了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观念层次的建构。
在阴阳这个对立统一体中,中国文化有明显偏爱阴的取向。
研究发现,与西方民族比较,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认知态度和审美心理可谓母系意识的典型形式,同时也体现出女性智慧的特点。
林语堂把中国人的心灵归纳为“女性型”:“中国人的心灵的确有许多方面是近乎女性的。
‘女性型’这个名词为唯一足以统括各方面情况的称呼法。
心性灵巧与女性理性的性质,即为中国人之心之性质。
”③从整体上看,中国文化是一种偏向阴柔的和谐文化,濡染这一文化厚重的底色则是太阴之精的月。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使月意象在中国艺术中独具魅力。
月亮作为遥不可及、高悬于夜空的神秘天体,在华夏先民的观念中积淀为具备了美的意蕴的形式。
月色消解了黑暗带来的恐慌,为夜增添了几分宁静祥和;月相的变化不仅是度量时间的工具,也寄托着人们对团圆的向往。
月亮在人类的审美观照中走上了艺术的舞台,成为中华先民情感表达的一个象征物。
早在《诗经》中,已有关于月的咏叹:“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陈风·月出》)月亮的美丽与诗人思念的女子具有同构性,引发了诗人的慨叹,月下怀人的心理初见端倪。
在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三首涉及了月意象:“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明月皎夜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明月何皎皎》);“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
魏晋南北朝时,对月亮的描写已经比较普遍。
曹丕在《燕歌行》中,借明月牵牛织女写游子思妇的相思:“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植的《七哀》、阮籍的《咏怀》、谢朓的《秋夜》都以月写愁。
这些诗歌多以明月起兴,把月意象作为抒写愁怨的载体。
如果说早期的月意象还只是美丽与哀愁的象征,那么自唐朝始,其内涵则迅速增殖,并渐渐超越具体的情感,上升到哲理的禅思,直至参与古典审美意境的营造。
唐诗中的月亮,以其形象的丰富性与哲理的多样性熔铸成中华文化的一个经典意象。
唐代以来,月意象的内涵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
望月怀远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部分。
阴晴圆缺的月撩动了人们的离愁别绪,诠释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满月当空,一轮明月勾起了游子的乡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有情,足以沟通两地的思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共看今夜月,独作异乡人”(张溢《寄友人》)。
远望家园,遥不可及,分离的亲人、漂泊的游子,无不把一腔浓浓的相思寄于千里共赏的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亮往往在游子眼里格外亲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古老而神秘的月亮,在中国文学中所表达的远不止相思乡恋。
它仿佛一个变幻多端的魔方,折射出古人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
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月传情的名句比比皆是:孤独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得意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激情勃发时,“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感情失落时,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伤怀处,见“沧海月明珠有泪”;羁旅中,晨起伴“鸡声茅店月”,夜半钟声里有“月落乌啼霜满天”;征战疆场,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家园沦落,遥望“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相聚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分离后,怅“杨柳岸,晓风残月”;再回首已是“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人生聚散无常,不必问“明月几时有”,只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以月咏怀的著名古诗词,成了历来为世人传诵的千古绝唱。
中国文化中的月意象不仅是情感表达的一个载体。
在异彩纷呈的情感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超越的境界。
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其强烈的宇宙意识把月意象提升到了对于人类存在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一轮明月千年不老,静观滚滚红尘的沧海桑田。
短暂的生命在永恒的时间面前显得如此虚弱无助,不堪一击。
幸而,禅宗的智慧将人们从生死的局限中解脱出来。
在禅宗哲学里,以月喻禅可谓一种传统:“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五灯》卷16《志璇》);“宝月流辉,澄潭布影。
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
水月两忘,方可称断”(《五灯》卷14《子淳》)。
王维则以月沟通了诗与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明月在这里参与构造了一个诗的意境,其中也充满着禅机。
它是一个具体的构境元素,但其终极意义并不在具体的物象,而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禅机理趣:以至极的寂静感悟生命的律动,于即逝的瞬间把握不变的永恒。
动静之间,月光照彻千年,溶化了时光飞逝的焦灼,流淌出随缘任运的坦然。
唐末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借月意象表达他对“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境界的体悟,诸如“夜渚明月”(沉著)、“月出东斗”(高古)、“乘月返真”(洗炼)、“月明华屋”(绮丽)、“明月雪时”(缜密)、“如月之曙”(清奇),等等。
到了宋代,以禅喻诗的严羽,将”水中之月”视为“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典范。
月意象在审美意蕴层面与中国文化得到了最深刻与完美的统一。
“当月亮汇聚着母亲社会无也许只有这种统一,才能切入中国文化的精髓,实现最圆满的表达。
尽的温馨和无尽的忧伤,汇聚着中国智慧的神秘和通脱,汇聚着审美意境和审美情感走进广阔的艺术天地时,它就成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象征物。
”④月这一自然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经历了由实用到审美认知的衍变。
月意象的原型意义来自其自身的哲理意蕴:月亮的阴晴圆缺诠释着世事的变化;月亮在时空向度的永恒性寓变与不变之中,体现了一种恒常性。
月亮是客观的存在,却因其与人类的距离使这种实在变得近乎虚幻。
正是这集变与恒、虚与实于一体的特性,使其在中国文化中具备了特殊的意义。
月意象在中国文化中既是具像的,也是抽象的;既是诗意的,也是哲理的。
爱情、相思、乡愁是人类情感表达中的永恒话题,月意象不仅以其意义的丰富性涵盖了这些经典主题,还以其哲理性与中国文化的阴柔品格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