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兴起与衰落

合集下载

风雨经年开封历史名城的变迁与发展

风雨经年开封历史名城的变迁与发展

风雨经年开封历史名城的变迁与发展风雨经年,开封历史名城的变迁与发展河南省开封市,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一座古老而充满韵味的历史名城。

作为中国历史上六朝之首的东京,开封承载着千年的沧桑和风云变幻。

在风雨经年的岁月中,开封历史名城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与发展,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和文化景观。

一、夏朝至宋朝:东京繁荣之始开封历史名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

夏代时,这里是夏王朝的都城,是夏王所建的澧水城,为当时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

然而,开封的高度发展要追溯到两千年后的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开封成为刘宋政权的都城,又被称为东京。

此时,开封开始了它作为一个重要政治中心的历程。

隋唐时期,开封逐渐发展为国内经济、文化的中心。

唐代大历年间,开封成为盛唐的首都,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著名的开封事变、白居易等文人辈出的唐代,赋予了开封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文化光辉。

二、五代至元朝:战乱与文化繁荣的交替五代十国时期,开封曾多次被不同王朝所占领,频繁的换王、战乱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动荡。

然而,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封并没有因为战乱而放弃追求文化繁荣。

北宋时期,开封成为了北方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文化城市。

这一时期,开封城市的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

当时,开封的城区面积远远超过其他城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社会和文化的腾飞,开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中心之一。

然而,宋朝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很久,金国的入侵使得开封再度陷入动荡。

金朝时期,开封成为了金国的都城,但是开封的繁荣并没有完全消失。

即便在朝代的更迭之中,开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它的经济和文化地位。

元朝时期,开封的发展遭遇了剧烈的变故。

由于元朝政策的变动和严酷的压迫,许多南方商家纷纷离开开封,使得开封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元朝时期,开封的繁华开始步步衰落,城市的面貌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三、明清至今:传承与创新的城市发展明清时期,开封成为了明清政权的州府城市,经济和文化继续传承和发展。

开封的兴衰及与地理环境的变迁

开封的兴衰及与地理环境的变迁

开封的兴衰及与地理环境的变迁读?中国七大古都?有感—开封的兴衰及与地理环境的变迁任何一座城市的诞生无不受一定历史条件发展规律的决定和制约,但是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低估,尤其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开封是我国历史上一座著名的古城,位于黄河中下游的豫东大平原上。

从公元八世纪建城开始,至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它曾经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与金的都城,所以开封又有“七朝故都”之称,与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并成为我国的七大古都。

一.开封的建立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开封这座城市的诞生源于春秋时期,这一带曾是郑国的领地,郑庄公命人在此筑城,取开拓封疆的意思,命名开封,作为当时屯粮储粟的地方。

起初规模很小,战国时期,魏国为了控制中原,与魏惠王九年把都城由安邑迁到今天开封这个地方,并在这里建筑了一座城,命名为大梁。

魏国迁都中原固然是为了避秦,并企图在中原地区称雄争霸,那么为什么偏偏会把国都选定在开封这个地方呢?当时开封附近的地理环境李长傅先生曾作出了如下的描述:开封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边缘,北纬34°12′到35°03′,东经113°52′到115°16′。

如果把华北大平原作为一个大三角形,开封正处于大三角洲的尖端附近,东北距渤海约500公里,西抵豫西丘陵地不过50公里。

开封地处黄河的冲积扇上,受河水冲击作用的影响,大部分地区为冲积平原,在有史初期,海拔不到70米。

华北大平原地盘同时也有沉降作用,所以变化很小,高度和今天相差甚微。

气候方面,据有关史料介绍,在距今8000年前到2000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范围。

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3°到5°,降水量也比现在相对较多。

总体来说,上古气候比现在更加温和湿润,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

河流方面,上古时期的豫东黄河平原,称得上是水乡泽国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与淮河之间有许多河流,例如济水、濮水、涡水、沙水、颍水等。

开封城市变迁

开封城市变迁

开封城市变迁一、萌芽时期1、先夏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文化产生的重要地区。

而从古代人类在中原地区的活动情况来看,开封及其周围地区长期处于中心地带。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经在开封一带活动,今开封城北8公里处有轩辕丘可以为凭;黄帝的正妃西陵氏嫘祖,不仅是大梁(开封)人,还是养蚕人的鼻祖;黄帝的史官仓颉曾在这里创作整理文字,今开封北郊遗存有仓王城、仓王庙、造字台等遗址和仓颉墓;黄帝的曾孙帝喾渔猎的沙海,在今开封城西北的黑池一带。

据考证,尧、舜、禹三帝均在开封一带行使政令,舜死后还葬在开封东北不远的鸣条。

而后来的夏朝,还在这里发生了决定其命运的关键战役——鸣条之战。

2、夏翻开由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数十位学者历时30余年合作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一幅夏代地图跃然纸上。

该地图集所载夏时期全图一幅,内容根据《诗经·商颂》、《左传》、《古本竹书纪年(辑本)》、《世本(辑本)》、《史记·夏本纪》以及有关夏代考古资料编绘。

在今之开封附近,“老丘”二字清晰可见,并以“都城”规格标注。

由此可见,这个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夏朝都城,位置就在开封附近。

夏王帝杼曾在开封一带建都216年,史称老丘。

这期间,夏朝统治范围大规模扩大,向东达东海之滨,东南则达江淮地区。

农业和手工业较快发展,是夏朝由稳定发展到兴盛繁荣的重要阶段。

3、魏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

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

公元前361年,雄心勃勃的魏惠王力图称霸中原,于是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并称新都为大梁。

迁都后的第二年,魏惠王下令以大梁为中心,在黄、淮之间,修建一条运河,这条最早连接黄、淮的运河叫“鸿沟”。

鸿沟旧道从黄河的汊道(今河南荥阳县北)引水南下,经过今天郑州的中牟县注入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已干涸),再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之后南下经过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分两路汇入淮河。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作者:汪文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7年第10期开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而汴河是沟通开封附近水系的重要河流。

起于鸿沟,归于淮泗。

因汴河占据着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隋唐以前的统治者也对其进行过多次疏通,但由于没有长期的中央王朝的统治,对汴河的治理也是时断时续,缺少统一规划。

581年,隋朝结束了多年的分裂混战时代,建立了统一的王朝。

隋文帝开发广通渠,隋炀帝开发通济渠,开封即汴州受益于运河,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当时不仅是汴州,全国都出现一片繁荣安定的景象,史称“开皇之治”。

此时的汴州已经有了繁荣的景象,运河使汴州开始成为沟通南北的水陆都会。

唐代,统治者也不断完善对汴河的治理。

唐开元二年(714年),“杰奏发汴、郑丁夫以浚之,省功速就,公私深以为利。

刻石水滨,以纪其绩”。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因刘宗器的上奏,唐玄宗命“发河南府、怀、郑、汴、滑、卫三万人疏决,开旧河口,旬日而毕”。

晚唐时代,汴河已经成了唐代经济运输的重要交通道路,故称“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腴是此河”。

晚唐时期因严重的藩镇割据,中央政府依赖着漕运来运送钱粮,因此在唐末时期,汴州的地位有了大大的提升。

在唐朝时期,因运河的开通,沿路城镇的商业都得到飞速发展。

五代时期,尽管战乱不断,但开封的地位依然在上升,周世宗为建设开封,兴修水利,疏浚汴河,使黄河与淮水相通,从而让江淮漕运粮船能到达开封。

运河自隋代起,就在不断地兴修完善,而开封也完成了它作为都城的准备。

959年,北宋定都开封,开封自此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以及文化中心。

开封之所以成为都城,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已经成为全国漕运中心。

北宋为整治漕运,将都城开封周围的河流都进行了再次疏通。

“诏右监门卫将军陈承昭于京城之西,夹汴河造斗门,自荥阳凿渠百余里,引京、索二水通城壕入斗门,架流于汴,东汇于五丈河,以便东北漕运。

”“三年十月,诏:‘缘汴河州县长吏,常以春首课民夹岸植榆柳,以固堤防。

开封简介

开封简介

开封——六大古都之一,位于河南省东部黄河以南的豫东平原上,陇海铁路擦城而过。

开封作为历史古城,在开封建过都的有七个朝代。

这就是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和金。

另外,西汉时期的梁考王,也曾一度把开封作为他的封国——梁国的都城。

开封历史悠久,在它未作为城市发展之前,就有居民点。

五千多年前,在现今开封城附近,出现了居民点,当时在这里居住的人们,主要以农牧为生,过着原始公社制的生活。

到了夏商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这里居住的人进入奴隶社会。

春秋时代,这里是郑国的地方,郑国公命在这里筑城,取开拓封疆的意思,命名开封。

到了战国时代,周梁伯受封这个地方,并筑城号曰新里。

这些历史情况因记载不足而无从查考,只能作为一些历史传说而已。

根据开封的确切历史,在这里最初建都的应是魏国。

魏惠王九年(前362年)便把魏国的首都从山西高原上的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迁移到今天开封这个地方,并在这里建筑了一座城,命名为大梁。

战国时期有三个梁国,开封叫大梁,夏阳叫少梁(今陕西韩城),汝县叫南梁(今河南省临汝)。

魏惠王迁都到大梁后,又称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的这段历史就是发生在这里。

开封作为一个城市的诞生,它的历史应该说是从这里开始。

大梁城作为魏国国都的时间长达一百三十余年(前362年——225年),前后经过魏惠王、魏襄王、魏昭王等六代国王。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朝大将王贲攻打魏国的大梁,久攻不下,王贲扒开浚仪引水灌大梁,结果城毁魏灭。

从此,开封在五六百年内一直处于衰败的状态。

开封只是秦的浚仪县。

汉灭秦朝以后,浚仪县属陈留郡。

汉朝第四个皇帝刘恒(文帝),封皇子刘武为梁孝王,起初王都设在开封,后迁都睢阳(今商丘)。

相传梁孝王在这里兴建了一座“广袤三百里”的大花园,自大梁到睢阳筑有许多园林亭台。

后来许多文人墨客都以“梁园”为题,写下了不少怀古诗文,于是梁园的盛名广为流传,有时竟成为开封的别名。

汴京的发展历程

汴京的发展历程

汴京的发展历程
汴京,又称东京、东京城,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下面将从不同时期探讨汴京的发展历程。

北宋时期,汴京成为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迁都汴京,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这一时期,汴京的街市繁荣,商业繁盛,成为当时全国最富庶的城市之一。

此外,北宋各种工艺、技术和学问也得到了广泛发展,为后来的宋代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1234年,金朝攻占汴京,北宋灭亡。

此后,汴京开
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元代(1279年-1368年)的统治下,汴京成为中国的中华总省之一,成为了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重要城市。

这一时期汴京的繁荣仍然持续,但与北宋时期相比,略显衰落。

明代时期,汴京的地位逐渐下降。

明朝将首都迁往北京后,汴京逐渐失去了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性。

虽然在明代和清代时,汴京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和发展,但整体发展规模有限。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汴京的工业和交通等基础
设施开始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汴京在近现代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总的来说,汴京在北宋时期达到了辉煌的巅峰,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汴京的地位
逐渐下降,经历了一系列的兴衰。

尽管如此,汴京作为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古都,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依然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最新资料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最新资料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开封作为我国著名的古都,地当要害,西峙嵩岳,东接青齐,北据燕赵,南控江淮。

可谓“四方所凑,天下之枢,可以临制四海”,故它有着“七朝都会”、“十朝古都”的称号。

然而,开封的历史发展脉络并非一帆风顺的平稳前进,而是一波三折的跌宕起伏,它曾经是荒废破败的淤塞城,也曾经是极尽繁华的帝王州。

是什么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变成四通八达的都会?又是什么让它的盛极一时变成昙花一现?本文认为,开封的历史发展是随着大运河的兴衰而变迁的。

它随着运河的兴修而起,伴着运河的衰败而落。

汴河是沟通开封附近水系的重要河流。

起于鸿沟,归于淮泗。

因汴河占据着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隋唐以前的统治者也对其进行过多次疏通,但由于没有长期的中央王朝的统治,对汴河的治理也就时断时续,缺少统一规划。

隋朝结束了多年的分裂混战的时代,建立了统一的王朝。

隋文帝开发广通渠,隋炀帝开发通济渠,开封即汴州受益于运河,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当时不仅是汴州,全国都出现一篇繁荣安定的景象,史称“开皇之治”。

此时的汴州已经有了繁荣的景象,运河使汴州开始走向成为沟通南北的水陆都会。

至唐代,统治者也不断完成对汴河的治理。

开元二年,“杰奏发汴、郑丁夫以浚之,省功速就,公私深以为利。

刻石水滨,以纪其绩。

”开元十五年,因刘宗器的上奏,唐玄宗命“发河南府、怀、郑、汴、滑、卫三万人疏决,开旧河口,旬日而。

”晚唐时代,汴河已经成了唐代经济运输的重要交通道路,故称“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腴是此河”。

在晚唐时期因严重的藩镇割据,中央政府依赖着漕运来运送钱粮,因此在唐末时期,汴州的地位有了大大的提升。

终唐一代,因运河的开通使沿路的城镇的商业飞速发展。

五代时期,尽管战乱不断,但开封的地位依然在上升,周世宗为建设开封,兴修水利,疏浚汴河,使黄河与淮水相通,从而让江淮漕运粮船能到达开封。

运河自隋代起,就在不断的兴修完善,而开封也完成了它作为都城的准备。

公元九五九年,北宋定都开封,开封自此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以及文化中心。

开封城市格局演变PPT课件

开封城市格局演变PPT课件
为避开强秦侵扰,更重 要的是为了进取中原而谋取霸业, 公元前364年,战国时期的魏 惠王迁都开封兴建了著名的大梁 城。
2.黄河----大型引黄水利工程(鸿沟运河)
迁都不久,魏惠王 就组织大批人力在附近开 凿了一条人工运河,即历 史上有名的鸿沟。
魏惠王自荥阳引黄河 水入圃田泽,然后开大沟, 引圃田水东流,经大梁城北 再折,南入颖水,涡河。
战国到北宋是黄河有利于开封城市不断向上发展的时 期。
1.黄河----战国魏大梁城的兴起
开封作为城市, 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 期当属战国时代魏都 大梁城。
大梁
当时的大梁离 黄河比较远,黄河河 道本身又比较稳定。 灾少,其得以发展与 繁荣。
开封周围地势坦荡,一马 平川,河湖密布,水陆交通四通 八达,所谓:“大梁当天下之要, 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 荆湖之运漕”。
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 后定都于开封, 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 期的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中心。
1、恢复江淮漕运
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柴荣,整顿朝纲, 改革弊制,在内政和军事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他三 次征伐南唐,夺得“淮南十四州”的土地,并恢复 了江淮漕运,使开封经济进一步提升。955年,他 又发动10万民夫在原汴州城外筑外城。
淮”,扼漕运要冲,而逐步发展成为联系南北漕运的枢纽,成为资用富饶 的水陆都会。借助水运之便开封又渐渐发展起来了。
二、开封之建设
(唐——五代)
进入唐代之后,开封也是水陆便捷的大都会,唐玄宗天 宝元年(742年),汴州一度改为陈留郡。唐德宗建中 二年(781年),李唐的宗亲李勉到汴州任节度使,他 增筑周围达22里的汴州城。后来李希烈叛乱时,靠汴州 城阻叛军数月。

明清开封城市研究

明清开封城市研究

明清开封城市研究明清开封城市研究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旧都之一,开封城市历经兴衰、荣辱。

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研究明清时期开封城市的发展变迁,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还可以为今天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明清时期开封城市在政治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作为宋朝的故都,开封不仅是各朝代政治中心,还是商业、文化交流的中心。

明代开国以来,开封的政治地位不断减弱,明末的战乱更是造成了严重破坏。

而清朝入关后,开封成为河南宣抚使司的所在地,政治地位有所恢复。

在这期间,开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重新焕发出活力。

经济方面,明清时期开封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开封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土地肥沃,适宜粮食和棉花等作物的种植。

当时开封周边的农业生产十分繁荣,农民们种植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市场繁盛。

此外,开封还是中原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商业交流频繁。

许多手工业和商业工坊在开封市区建立,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渐兴盛。

开封的商人们在商品流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城市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社会方面,明清时期开封城市的社会结构较为复杂。

有官吏、士人、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等不同阶层。

官吏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他们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享有特权。

士人则在文化活动、书院教育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商人和手工业者作为城市经济的发起者,拥有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而农民作为社会的基础,他们的生产活动为城市提供了必需品。

此外,明清时期的开封城市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其中之一是治安问题。

随着城市的繁荣,开封的治安问题日益突出。

盗匪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存在,给人们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另一个问题是城市规划和环境问题。

由于历代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开封的城市规划并不完善,城市建设进行缓慢,城墙褴褛不堪,城市内的水系积聚污水,带来了环境卫生问题。

这些问题限制了开封城市的发展。

明清时期开封城市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都城汴京的兴衰

宋代都城汴京的兴衰

宋代都城汴京的兴衰宋代都城汴京,也称为开封,是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它经历了兴盛与衰落的历程,对于了解宋朝的发展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汴京的兴起、经济繁荣、文化腾飞以及衰落的原因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汴京的兴起宋代北方都城最初为东晋时期的洛阳,然而随着战乱和政治变迁,北方中心逐渐南移。

到了隋唐时期,都城迁至汴京,它地处黄河南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因此成为北方的政治中心。

汴京的兴起标志着宋朝北都的确立,它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繁荣汴京地处黄河流域,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这为汴京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

宋代开封府是全国最大的行政区域,也是商品交易的中心。

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涌入,形成了繁荣的商业经济。

此外,汴京城内还有众多的手工业作坊和手工业者,他们生产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等产品远销海内外,使得汴京成为文化和商业的繁荣之地。

三、文化腾飞汴京是当时的文化中心,汇聚了许多文人学士和艺术家,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在汴京,文化底蕴深厚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一方面,皇宫内外的文化活动举办频繁,文人雅士相聚其中,交流学术、切磋才情;另一方面,汴京城内还拥有许多寺庙、书院和学堂,提供了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场所。

这些文化机构的存在促进了科技进步和文化艺术的繁荣。

四、衰落的原因尽管汴京在宋代的兴起和经济繁荣之后达到了巅峰,但它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汴京地处黄河南岸容易发生洪水,多次洪灾使得城市治理和市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金朝入侵和西夏的威胁使得北方形势不稳,宋代政权不得不迁都南方,导致汴京的地位逐渐下降。

另外,宋代政权的官僚制度腐败以及统治阶级的内耗,也加速了汴京的衰落。

五、结语通过对宋代都城汴京的兴起、经济繁荣、文化腾飞和衰落原因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汴京在北宋时期的辉煌。

它不仅是当时军事、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也致力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

开封是哪个朝代的首都

开封是哪个朝代的首都

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是我国著名的八朝古都。

那么,开封这座城市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大家就随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开封是哪个朝代的首都开封,简称汴,古称“汴州”、“东京”、“大梁”。

是中国多个重要王朝的首都。

夏中期为都,称“老丘”,是夏朝历时最长的都城,计225年。

战国时期,魏国建都于此,称“大梁”,冶铁业发达,十分繁荣。

后历经黄河水患和战乱,几乎沦为废墟,极度衰败。

西汉时,开封一度做为封建的梁国的都城.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开封地理条件非常适宜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一统天下的基础,先后成为后梁、后晋、后汉及后周的国都。

北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北宋),仍以开封为首都,称为“东京”,终于完成对中国汉民族本部的统一。

北宋时期,开封城市结构突破了唐代长安“坊市”城市格局的束缚,再次走向繁荣,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诗云:除却梁圆总是村.意思即除了开封,其它地方都是乡村.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开封先被大齐定为都城,后又被金朝定为都城。

元末,小明王龙凤政权曾以此为都。

建都史长达592年。

详细情况如下: 夏:前1847-前1622年帝杼至帝扃,计225年战国魏:前364-前225年计139年后梁:907-909年 913-923年计12年后晋:937-947年计10年后汉:947-951年计4年后周:951-960年计9年北宋:960-1127年计167年大齐:1232-1237年计5年金:1161年,1214-1234年计20年韩宋:1358-1359年计1年开封旅游景点介绍龙亭公园龙亭公园位于开封城内西北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占地面积1300多亩。

全园包括午门、玉带桥、朝门、照壁、朝房、龙亭、北宋皇宫宸拱门遗址、碑亭、北门及东门等清朝万寿宫建筑群体,还有潘杨二湖、春园、盆景园、号称中原一绝的植物造型园及长廊水榭等园林景观。

整个景区建在宋、金皇宫和明代周王府遗址上。

开封的兴衰与水

开封的兴衰与水

开封的兴衰与水前言:正如前人所说: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城市之灵。

对人而言,没有了水,身体内的废物不能排除,新陈代谢将停止,人将死亡;对城市来说,没有了水,城市便没有了灵魂,不再灵动,不再吸引世人的目光,因为那只是笼罩在蒙蒙粉尘中一堆高高低低的钢筋混凝土、贫血枯皱,不是沙漠胜似沙漠。

而开封,这颗镶嵌在黄河岸边的明珠,既以七朝古都文明,又以秀美润泽诱人,然而“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盛景已然在黄河母亲的肆虐下悄然落幕。

开封,兴也水,败也水……关键词:开封兴衰水一:开封的由来、历史沿革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地处中原腹地,北边与黄河相接,南边与淮河相距不远,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至今约有2700多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后来因为避讳汉景帝刘启之名而改为开封。

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在此地定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尤其是北宋时期,从陈桥兵变到南宋偏安,历经168年,“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

这一时期的开封,涌现出了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图强变法的王安石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为河南省会。

1954年10月省会迁往郑州后为省直辖市至今。

二:开封水之兴开封漕运是因为大运河的修建使得交通四通八达,隋炀帝当上皇帝后,政治中心由长安转移到洛阳,急需改善黄河、淮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的控制。

隋炀帝举全国之力,大兴修渠工程,仅用了短短六年的时间,便开挖出一条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这条以洛阳为中心,全长5000多华里,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并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一举改变了中国江河“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格局。

开封的兴起与衰落

开封的兴起与衰落

开封的兴起与衰落一、开封兴起(春秋-汉朝)仪邑是开封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早的名字,春秋时期,仪邑城是卫国的一座小城。

战国时期的大梁就是在仪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国为了控制中原,把都城由山西安邑迁都至仪邑,名为“大梁”。

之后的浚仪是由大梁发展起来的。

春秋时期,开封境内还有另外一个城,即“启封城”,郑国国君郑庄公为向中原扩展,命郑邴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附近筑城,名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

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避其名字中的“启”字之讳,“以开代启”而改名为开封。

二、开封之建设(唐——五代)进入唐代之后,开封也是水陆便捷的大都会,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汴州一度改为陈留郡。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唐的宗亲李勉到汴州任节度使,他增筑周围达22里的汴州城。

后来李希烈叛乱时,靠汴州城阻叛军数月。

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的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1、恢复江淮漕运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

柴荣,整顿朝纲,改革弊制,在内政和军事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他三次征伐南唐,夺得“淮南十四州”的土地,并恢复了江淮漕运,使开封经济进一步提升。

955年,他又发动10万民夫在原汴州城外筑外城。

2、始建与修葺城墙开封城墙始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

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自宋州来汴州,对南北朝时的汴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筑",这次重筑又被称之为“筑罗城”。

主要是将汴州城的南壁往南扩充,把汴河围入城内。

贞元十四年〔798〉董晋接任宣武军节度使后又增筑了两个水门,汴州城得以完备。

这次重筑之规模是较大的,周回达20里155步,它奠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基础。

五代(除后唐外)把汴州作为都城,开封城墙多有整修,力度最大的,还是后周柴荣对开封城的修筑。

除增修外城外,对里城(指今日城墙)主要是将道路拓宽,里城与外城的主干道取直。

古都开封的变迁

古都开封的变迁
“开封”的由来
• 开封的先民活动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 夏朝(帝杼)在开封一带建都157年,史称老丘。 • 商朝在开封一带建都27年,史称嚣。 • 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
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 定名启封。 • 汉初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更名为“开封”。
“七朝古都”

开封的地理位置
• 位于河南 省中部偏 东,是黄 河冲积扇 平原的尖 端。
河流:地上河 地势:低洼平坦 战争:屠城灌城
“城摞城”
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悬河”。
河床以年均十厘米左 右的速度向上抬升。
开 封开封。 • 民国18年(公元1929年)成立开封市。 • 1938年日军占领开封,省会西迁。 • 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恢复开封原来建置。
省会迁郑
• 1954年10月,省 会由开封迁往郑 州,开封改为省 直辖市。
开 封 历 代 城 址 变 迁 示 意 图

开 封 历 代 城 址 变 迁 示 意 图
• 北周武帝建德五年,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开封称 汴之始。
• 公元779年,永平节度使李勉扩建汴州城,规模宏 大,坚固宽广,是今日开封城的雏形。
五代争雄-国都东京
• 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 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 称之为“东都”或“东 京”。
后梁
公元907年, 后梁以开 封为国都。 公元923年, 后唐庄宗 李存勖带 兵攻入开 封,后梁 灭亡。
清明上河图虹桥段
古都延续---金
公元1214 年,金把 国都自燕 京迁至开 封。公元 1234年, 金灭亡。
明清省城
• 公元1368年,朱元璋改汴梁路为北京开封府。 • 公元1379年,朱橚就藩开封,称周王。开封成为中原第一

浅谈基于建筑遗产保护下的开封古建的兴盛与衰落

浅谈基于建筑遗产保护下的开封古建的兴盛与衰落

从茅茨土阶到夏朝宫殿再到砖砌墙体,宋代李诫基于喻皓《木经》编写的《营造法式》奠定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规范。

开封古建筑在夏朝、春秋时期的魏国、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晋朝等文化的影响下越发成熟,在一代又一代人对开封古城的保护之下,开封特色在当今社会中也愈发明显。

开封城内遗留至今的古建筑蕴含着开封独有的特色文化与建筑的辉煌时代,充分了解并延续特征鲜明的古建文化,并意识到发展滞后所带来的遗产保护的忽视与弊端,结合时代发展需要保护并传承古建文化,理应是顺应时代的需求。

1建筑遗产保护的觉醒之路人有生老病死,万事万物亦逃不了自然的轮回与败落。

建筑经历了岁月的磨砺,风吹日晒的自然打击,亦或者炮火的轰炸。

人们在岁月更迭中对建筑的外观修复以及功能需要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19世纪以前,人们对建筑的最初感受是能够遮风避雨,再后来,随着经济与思想意识的觉醒,建筑逐渐带有宗教、艺术、美学等文化气息,但对有一定参考价值与保存价值的建筑保护,直到19世纪后才被部分哲学家、学者,甚至美学家发现,在经历了对具有在美学、政治、文化等有价值的某些建筑遗产进行单纯的福尔马林式保护,以及到后来在各国兴起的城市更新运动,诸多传统建筑与街区被采用了机械式的、乌托邦色彩的推倒重来方式,带来诸多弊端,从而被民众强烈反抗,一些学者在建筑保护中做出了积极的理论回应浅谈基于建筑遗产保护下的开封古建的兴盛与衰落王春晖徐流霞(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宋朝伊始,打破了里坊制度,大街小巷慢慢充斥着人群的欢声笑语,在汴梁城的灯光映射下熠熠生辉。

建筑在此刻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历史的保护。

开封古城在经历了多种自然灾害后,如今遗留古建已所剩无几,回顾历史,每一个都有演绎着自己辉煌。

在建筑遗产保护觉醒的时代,应充分意识到每一座建筑的艺术价值,构建中国特色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的理论基础上,与时俱进,保护并传承遗产文化,展现古建筑立足于当代的时代价值。

开封经济衰退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开封经济衰退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3《商场现代化》8年月(下旬刊)总第58期一、开封经济发展现状开封曾是个辉煌一时都市,建国之初开封作为河南省会经济实力亦居全省前列,1954年河南省会西迁至郑州,开封经济日渐衰退。

选取1978年~2005年河南和开封人均G D P 进行对比:1978年~1991年间开封人均G D P 高于河南人均G D P ,从1992年起开封人均G D P (1303元)低于河南的值(1452.3元),且差距逐年扩大。

分析1978年~2005年间开封G D P 对河南G D P 的贡献率(见表):近20多年来开封G D P 对河南G D P 的贡献率由1980年的6.02%下降到2005年的3.85%,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到2002年中原城市群中仅郑州和济源进入工业化社会;洛阳、平顶山、焦作、新乡、漯河进入到半工业化社会,而开封还处于农业社会。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06);开封统计年鉴(2006)二、开封经济衰退的成因1.经济发展基础历史上的开封战争、水患频发,受此影响,大量人口及财富、科技纷纷外迁,开封经常于废墟之上进行建设。

建国至1954年,作为河南省会开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基础不断加强,产业结构不断完善。

“一五”、“二五”时期国家投资建设开封化肥厂、空分设备厂和仪表厂等一批现代重点企业,加上地方投资建立的企业,开封的经济工业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1954年河南省会西迁郑州,开封经济发展滞缓。

开封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为:首先,它承接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其次,作为行政区经济,其经济腹地由1954年前的河南全省变为豫东平原上的5个县;第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众多国有企业通过企业改制、兼并重组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时,开封的国有企业却没有迎头赶上。

大部分国有企业积重难返,经济效益日趋衰落,一些企业衰败甚至倒闭。

2.自然条件建国前黄河数十次决堤给开封带来了灭顶之灾。

建国后,尽管没有出现大的洪涝灾害,但作为潜在威胁黄河恶化了开封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

开封为何在北宋之后迅速衰落?成也黄河,败也黄河

开封为何在北宋之后迅速衰落?成也黄河,败也黄河

开封为何在北宋之后迅速衰落?成也黄河,败也黄河河南,因在黄河以南得名,加上太行山和东行的黄河之间夹住的“河内”,构成了中华文明发源的三河故地。

这是古代的“河南”,也是现代河南的核心区。

河南区域图局部从图中,我们看到了居天下之中的著名豫北三城:洛阳、郑州、开封。

今天,我们说开封,曾经的大梁、汴京。

魏国都城开封以首都身份出现在历史上,最著名的当属北宋。

不过在北宋之前,这里也曾是多个政权的都城,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从战国到北宋,是开封不断向上发展的时期。

五代之后的开封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取代长安、洛阳成为北宋首都,离不开这漫长历史打下的基础。

战国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为躲避西方秦国的侵扰,又能同时向东进取,魏国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仪邑,称“大梁”,开封城市可考的历史从此开始。

三家分晋后的魏国,貌似强大,实则危机重重,韩魏交恶则河西必丧于秦,加之向东又败于齐,魏国由盛转衰但当时开封地势低平,易积水成涝。

魏惠王建都大梁以后,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开封城市的治水引水工程。

公元前360年,魏惠王自荥阳引黄河水入圃田泽,然后开大沟,引圃田水东流,经大梁城北再折而南入颖水、涡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的鸿沟运河。

“鸿沟”这个词,后来还成为刘邦与项羽瓜分天下的分界线。

这道鸿沟对开封的城市命运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由此大梁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中心,形成所谓“北距燕赵,南通江淮,水路都会,形势富饶”。

此处通向南方诸地,一旦南方叛变,梁国可以先作抵抗鸿沟建成以后,引黄河水为源,各河道的通航能力大大提高,大梁因地处鸿沟水系的中心,成为了中原水上交通的枢纽。

鸿沟水系的建设还提高了开封地区的泄洪能力,排除了附近的积水,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促进了魏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仅数十年间,大梁附近已成为魏国主要的农业区,魏国政权也因此得以稳固。

鸿沟水系及大梁位置图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久攻大梁不下,便引鸿沟之水灌城,魏亡,大梁城市惨遭破坏。

开封:因河而兴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观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倔强

开封:因河而兴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观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倔强

开封:因河而兴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观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倔强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将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罗马城市庞贝摧毁,掩埋于火山灰下。

从18世纪开始,考古学者开始发掘庞贝古城,现已完成大部分发掘工作。

完整掩埋地下的古城重见天日,不禁令人感慨,大自然对人类真的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人类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不过,在东方也有一座城,它多次被洪水彻底淹没、摧毁,但又屡次重建,而且是在原地重建,连中轴线都不做修改,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倔强与不屈精神。

这座城市就是古都开封。

一、因河而兴:水运便利,八朝在此建都开封的辉煌史,是一部因黄河而兴盛的历史。

开封作为古都,可以追溯到夏朝。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王朝第7位帝王杼继位5年后,将都城迁到开封境内的老丘,直到第13位帝王胤时才迁到西河(河南安阳)。

因此夏王朝是第一个在开封建都的朝代。

据说其定都的时间长达217年,历经槐、芒等7帝。

不过,时代久远,夏都老丘的地址难以考定。

开封真正的城市建设,源于春秋战国的郑庄公时期。

郑庄公为扩张势力,在此地建城储粮,取名“启封”,寓意“夏王启开拓封父国疆土”。

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大梁,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今郑州圃田),开凿鸿沟,引圃田水入淮河。

水利发达,农业、商业得到极大发展,日趋繁荣,大梁城成为当时国内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唐末节度使朱温,以此为据点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代唐而立,建立后梁,以开封为都。

后晋、后汉、后周三代也都沿用开封为都。

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恢复了江淮漕运,形成了开封极为优越的水利网络设施:这里不但有运河鸿沟(汴河)与黄河、淮河相通,还有蔡河、五丈河等诸多河流经过市内,江南丰富的物资粮食可直接运抵汴州,而此时关中连年战乱,长安、洛阳屡遭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难以支持首都的规模。

开封所处地势是平原,没有天险可凭借,所谓“四战之地”,其实不宜作为都城的。

具有战略眼光的宋太祖赵匡胤,本欲迁都洛阳或长安,但终因洛阳或长安不能满足漕运需求,未能实现西迁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封的兴起与衰落一、开封兴起(春秋-汉朝)仪邑是开封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早的名字,春秋时期,仪邑城是卫国的一座小城。

战国时期的大梁就是在仪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国为了控制中原,把都城由山西安邑迁都至仪邑,名为“大梁”。

之后的浚仪是由大梁发展起来的。

春秋时期,开封境内还有另外一个城,即“启封城”,郑国国君郑庄公为向中原扩展,命郑邴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附近筑城,名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

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避其名字中的“启”字之讳,“以开代启”而改名为开封。

二、开封之建设(唐——五代)进入唐代之后,开封也是水陆便捷的大都会,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汴州一度改为陈留郡。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唐的宗亲李勉到汴州任节度使,他增筑周围达22里的汴州城。

后来李希烈叛乱时,靠汴州城阻叛军数月。

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的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1、恢复江淮漕运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

柴荣,整顿朝纲,改革弊制,在内政和军事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他三次征伐南唐,夺得“淮南十四州”的土地,并恢复了江淮漕运,使开封经济进一步提升。

955年,他又发动10万民夫在原汴州城外筑外城。

2、始建与修葺城墙开封城墙始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

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自宋州来汴州,对南北朝时的汴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筑",这次重筑又被称之为“筑罗城”。

主要是将汴州城的南壁往南扩充,把汴河围入城内。

贞元十四年〔798〉董晋接任宣武军节度使后又增筑了两个水门,汴州城得以完备。

这次重筑之规模是较大的,周回达20里155步,它奠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基础。

五代(除后唐外)把汴州作为都城,开封城墙多有整修,力度最大的,还是后周柴荣对开封城的修筑。

除增修外城外,对里城(指今日城墙)主要是将道路拓宽,里城与外城的主干道取直。

三、开封之鼎盛(北宋)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开封城北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开封,号东京。

北宋时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

此时的汴京城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

开封的繁荣和地位到了巅峰。

1、漕运便利北宋东京城商业经济发展得益于漕运便利,水陆交通发达成就其国际大都会。

“四水贯都”惠民水、汴河、五丈河、金水河。

兵民皆赖四河漕粮为主,汴河作用最大。

2、扩城修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在元边轴承四周向外扩大数里加筑外城。

赵匡胤以兵变多的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后,仍利用后周的汴梁建都。

并在宋神宗间重修外城,加筑了瓮城和敌楼。

宋徽宗政和六年,又将外城向南扩展里许,以添筑官府和军营。

3、城市格局宋代,开封城墙作为东京城〔由里城、外城和皇城组成)之里城,又叫旧城、阙城,处在皇城外围,为东京城的第二道屏障,周长仍为唐李勉所筑时的20里155步.城门此时已达10个,角门子2个。

其中南面三门:中曰朱雀、东曰保康、西曰新门〔崇明门〕;东面二门:南为丽景〔旧宋门〕、北为望春〔旧曹门〕;北面有三门:中为景龙(旧酸枣门〕、东为安远(旧封丘门〕、:南为宜秋〔旧郑门〕、北为阊阖(梁门〕等。

4、主要街道布局北宋曾指定了四条大街作为御街,这四条御街的主要干线把全城街巷串连起来,纵横交错,整齐有序。

它们是;第一条从皇宫正门向南,经州桥,通过内城朱雀门;第二条从州桥往西,经过里城的郑门;第三条,经州桥往东,经过里城的宋门;第四条,从相国寺前往东往北,经过里城之封丘门。

北宋东京街道形制我国古代建城、建都都讲究“中”字,正如《礼记》所云:中庸之道,不偏谓之中。

中者,中间也。

按《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来看,宫城居中,规划方整,全城每面三个城门,大街直通,皇宫建在城的中间。

这是我国古代城池规划与建设的标准,这其中没有一条斜街。

总的来看,北宋东京城有这五条斜街。

从旧曹门到新曹门之间有南斜街、北斜街、牛行街,这三条都是斜街,都向东北方向倾斜。

在东京城的东南方向,从周桥到大同门之间也有一条斜方向的河,即是汴河东半段,在它的影响下又出现一条斜街,即是从周桥到旧宋门又到新宋门之间又是斜街。

除此之外在拱宸门外有斜街,安远门有一条袄庙斜街。

5、城市功能分区东京城内虽无明确的分区,但与政治统治相关的功能多集中在里城,而一般居住、手工业作坊、商业、仓库及皇家园林等多分布在外城。

此时商品交易已不在固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并出现各个行业相对集中地繁华商业地段。

7、城市居住空间的改变自唐代后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旧有的“市坊制”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南宋临安城,这种“市坊制”已完全被更具活力的“坊巷制”所代替. 将以往因袭井田制邑概念的传统聚居方式,改进为按街巷分地段的办法来组织城市聚居生活. 8、城市商业空间的改变旧“市坊制”解体,为遍布全城的新型商业网所代替.传统的集中市制改变成以全城为市场领域,行业街市为骨干,联系分布各居民坊巷的商业网点所组成的商业网. 新兴的城市服务行业,如瓦子、茶楼、酒肆等也纳入商业网内.瓦市 仓库区 军营区开封与黄河自开封建城以来,纵观其3000年的发展史,其数度兴盛、衰落都与一个“水”字脱不了关系。

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象开封一样屡遭水患,仍能一次次崛起,洪水带给了开封无穷的灾难,把无数的风流故事掩没于地下,却也给开封带来过无尽的辉煌和繁荣。

1.战国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 年), 魏国迁都大梁。

第二年即着手建设以鸿沟为骨干的大型引黄水利工程———鸿沟水系。

其第一期工程是“入河水于甫田, 又为大沟而引甫水”。

即引黄河水入中牟县境内的甫田泽, 再从甫田泽开渠东至大梁。

第二期工程是魏惠王三十年(公元前340 年)“为大沟于北郛, 以行甫田之水”。

即又从大梁城开渠向东折东南入颍水、涡河, 而与淮河相连接。

鸿沟全长约250 公里(km), 其首位的功能是沟通了黄河与淮河, 组成了以大梁为中心的水运系统。

这个系统还包括了获水、睢水、沙水、济水等河流。

鸿沟建成以后, 引黄河水为源, 大大提高了各河道的通航能力, 大梁遂成为中原水上交通的枢纽。

鸿沟水系的建设, 还提高了开封地区的泄洪能力, 排除了附近的积水,改善了农田的浇溉条件, 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生产。

仅数十年时间, 大梁附近已成为魏国主要的农业区。

经济实力的强大, 为大梁城市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2.秦灭魏,将大梁改置浚仪县,东魏天平元年(534)设梁州,以浚仪为州治,大梁城繁华不再。

北周时,梁州改名汴州。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 年), 隋王朝动用100万民夫, 开挖通济渠。

该渠由洛阳开始, 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 经过一段黄河后, 于板渚(现河南省荥阳县西北)引黄河水东南行, 经过开封城下, 到现安徽眙盱县北入于淮河。

这条通济渠向南通过江淮之间邗沟及江南运河, 可达杭州, 向北通过永济渠,可达涿郡(北京)。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南北大运河, 通济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

当时的汴州位居该渠咽喉, 在漕粮的运输上具有突出的地位以至于安史之乱之后, 为免漕运中断京都受困, 唐王朝在此设宣武军, 节度使李勉又于建中二年(公元781 年)重筑汴州城, 使汴州成为中原的军事重镇。

这个汴州城是魏大梁城之后在史书上第二次有专门记载的开封城。

3.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的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也为北宋定都开封打下基础。

其主要原因是以黄河水为依托的漕运地位。

所以, 后周世宗在取得政权不久, 为改变自五代以来河道逐渐淤塞漕运不畅的局面, 重新沟通以开封为中心由黄河到长江的漕运故道, 又疏通蔡河, 使开封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4.到了北宋, 开封周围的水运交通网更加完善。

惠民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从东京城里穿过, 称“四水贯都”。

而东京就成了汴河、黄河、惠民河和五丈河漕运四河的中心。

当时的黄河由今河南荥阳县广武山北向东北方向流去, 故距开封稍远, 不过黄河中的船运, 还是由汴河到达开封。

其他三河都是直接通达开封。

可以说, 当时开封的百万兵民皆赖四河的漕粮为生。

自1180 年到1944 年(民国三十三年)前后764 年间, 黄河开封段(指开封市范围内)共决溢338 处, 平均两年多决口一处。

再加上境外决溢祸及开封, 灾害更加频繁。

其间开封城曾4 次被淹,15 次被洪水包围。

历史文献记载开封城水患的资料甚多, 明崇祯十五年(1642 年)的大水外, 清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六日(1841 年8 月2 日), 河决祥符上汛31 堡(今开封郊区张湾村), 开封城外洪水一望无际。

二十四日全河夺溜,城墙接连蛰陷, 官民全力守城, 连相国寺内的太湖石都运到城头抢险。

洪水围城达8 个月之久, 经大学士王鼎及林则徐等率众堵口, 于次年二月初八合龙。

这次决口, 开封城变为盆地, 河道淤塞, 土地碱卤, 井泉苦涩, 遗患无穷。

接下来的情况是, 自清咸丰五年(1855 年)黄河在铜瓦厢改道由大清河入渤海后, 黄河长期以来的南泛夺淮的局面得以结束。

铜瓦厢改道发生在开封城以下, 开封城附近河段没有发生平面变迁, 河道却有明显下切, 形成高滩深槽。

至今洪水上不了高滩,开封城附近再也没有发生决口。

这以后开封城发生水患均为境外决溢波及造成, 如历史上有名的1938(民国二十七年)郑州花园口决口就是一例。

新中国成立之后, 对治理黄河十分重视。

1952 年毛泽东主席亲临开封东坝头、柳园口视察黄河。

在柳园口42 坝, 看到黄河在高出地面的河床内奔流, 堤南的村庄田园尽在洼坑之中, 万分感慨,说:“这就是`悬河' 啊。

”在“除害兴利”总方针的指导下, 开封市一方面培修加固堤防险工, 确保防洪安全;一方面修建虹吸涵闸工程, 发展引黄兴利事业, 扭转了黄河频繁决口的险恶局面, 综合开发水沙资源, 开创了黄河史志上的新纪元。

开封附近的黄河大堤, 普遍进行了加高培厚。

通过“淤临淤背”等工程措施, 现在的黄河大堤又高又宽, 宽度至少都在50 米(m)以上, 最宽达到200米(m)。

自1948 年10 月开封解放以后, 大河上下无一处决口, 黄河被控制在两堤之间, 只有游荡而已。

而后, 随着堤防、险工和河道整治工程的进一步加强, 这种游荡也逐步得到控制, 再也不像脱缰之马任意驰骋了。

在引黄兴利方面, 修建有黑岗口虹吸和引黄闸、柳园口引黄闸、三义寨引黄闸等工程, 相应开辟有灌区。

引黄淤灌对改变环境条件, 发展生产, 效益十分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