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第十二章 教育制度功能-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一)宏观角度的研究 (二)中观角度的研究
(三)微观角度的研究
(四)综合角度的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赛宾斯、华德、杜威
• 一、早起经典代表人物:马克思、孔德、韦伯、曼海姆、涂尔干
二、学科成型时期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二)教育社会学的早期发展
三、社会学化时期
(一)研究范式的转型 (二)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创立
3、教师角色实践
(二)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1、教师预期社会化 2、教师继续社会化 (三)教师职业倦怠:1、职业倦怠的两种观点 2、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3、职业倦怠的过程 4、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5、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 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2、社会代表着与同事角色的冲突
(二)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三)性别与教师的地位 (四)教师与非教学人员
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一)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1、向上流动性 2、利益集团性 3、多重身份性 (二)教师的只是与权力
五、教师角色社会化
(一)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1、教师角色期待 2、教师角色领悟
•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一)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2、人文研究范式
(二)依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
(三)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
1、功能范式 2、冲动范式 3、互动范式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 二、研究课程的形成
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 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四个角度分析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doc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doc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二、学科成型时期三、社会学化时期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内外的发展五、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的功能论二、教育的冲突论三、教育的互动论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二、教育社会应用研究的类型三、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四、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一、调查法二、现场法三、隐蔽法四、人种学研究第二编教育行为论一、要求掌握:1、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地位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四、教师角色社会第二节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第三编教育活动论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课堂结构一、课堂的时空结构二、课堂的角色结构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第三节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与类型第六章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一节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一、课程的研究传统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三、课程与社会控制第二节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第三节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第四编教育组织论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班级的组织分析一、班级的组织含义与特点二、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班级的结构分析一、班级的正式结构二、班级的非正式结构三、社会网络分析四、两种结构的矛盾第三节班级的群体分析一、班级集体的形成与类型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三、班集体的建设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组织的性质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的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第五编教育制度论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一、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一、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第二节、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三、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第四节、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一节、教育问题概述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二、教育问题的含义三、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第二节、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一、结构性教育问题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三、伴生性教育问题四、失范性教育问题五、过程性教育问题六、失误性教育问题第三节、教育不平等性问题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三、教育公平问题第四节、学习压力问题一、学习压力的概念二、学习压力的影响三、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第五节、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一、国外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二、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第六编教育功能论第十二章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功能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三、教育制度的创新第三节、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一、社会化理论二、分配理论三、合法化理论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论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媒介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第三节、教育与生活方式一、生活方式及其衡量方式二、教育与生活水平三、教育与生活质量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第一节、教育与国家现代化一、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国的现代化与教育一、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二、学科成型时期三、社会学化时期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内外的发展五、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的功能论二、教育的冲突论三、教育的互动论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二、教育社会应用研究的类型三、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四、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一、调查法二、现场法三、隐蔽法四、人种学研究第二编教育行为论一、要求掌握:1、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地位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四、教师角色社会第二节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第三编教育活动论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课堂结构一、课堂的时空结构二、课堂的角色结构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第三节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与类型第六章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一节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一、课程的研究传统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三、课程与社会控制第二节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第三节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第四编教育组织论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班级的组织分析一、班级的组织含义与特点二、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班级的结构分析一、班级的正式结构二、班级的非正式结构三、社会网络分析四、两种结构的矛盾第三节班级的群体分析一、班级集体的形成与类型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三、班集体的建设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组织的性质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的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第五编教育制度论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一、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一、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第二节、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三、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第四节、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一节、教育问题概述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二、教育问题的含义三、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第二节、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一、结构性教育问题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三、伴生性教育问题四、失范性教育问题五、过程性教育问题六、失误性教育问题第三节、教育不平等性问题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三、教育公平问题第四节、学习压力问题一、学习压力的概念二、学习压力的影响三、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第五节、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一、国外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二、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第六编教育功能论第十二章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功能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三、教育制度的创新第三节、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一、社会化理论二、分配理论三、合法化理论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论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媒介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第三节、教育与生活方式一、生活方式及其衡量方式二、教育与生活水平三、教育与生活质量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第一节、教育与国家现代化一、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国的现代化与教育一、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一门关于教育与社会的学科,旨在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事业之一,它的影响和作用是无法比拟的,因此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们理解和改进教育以及推动社会的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很多重要的社会功能。

首先,它是社会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明,都是通过教育得以传承的。

其次,教育是社会实现社会流动性和社会保障的重要途径。

研究发现,教育程度越高,人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就越高。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保障的功能。

最后,教育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只有进行正确的教育,人才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社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然而,在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地区和群体的教育投入较小,使得他们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

其次,教育体制的标准化和单一化问题。

教育体制的标准化和单一化,导致教育过程中存在“控制、压抑、繁琐、庸俗”的问题,不能够有效地培养人才。

最后,教育分流的问题。

教育分流的负面影响,导致教育走向了“分化”和“群体化”,使得教育成为一种社会分化的现象。

在对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时,教育社会学需要关注的一些方面。

首先,它需要关注教育系统的内在本质和特点,以及教育与社会的交织融合。

其次,它需要关注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如何促进人才的培养。

最后,它还需要关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匹配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通过教育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在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教育社会学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首先,需要采用调查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其次,还可以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来分析和比较不同教育体制下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最后,还需要结合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等分析方法,来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绪论教育社会学的定义与地位:教育社会学是探讨教育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任务在于了解个人社会化的意义,阐明教育制度在社会结构与变迁的地位,分析学校社会组织与班级社会体系。

最终目的在于建立或修正社会学与教育学的理论,并改进教育措施,促进社会进步。

教育社会学的不同观点(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中介性的学科。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

1.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

2.教育的社会学理解所重视的是公共议题的解决。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大类型及其争议(一)量的研究1、基本观点:运用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量化的手段来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从而判断教育现象的性质,发现内在规律,检验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

2、对量的研究的争议(1)把教育当作孤立的实体(2)测量工具不完整(3)专注于容易测量的特质(4)数字游戏—统计越深越好(5)不当的分析与比较(6)研究者对构架的主宰(7)研究利用的困难(二)质的研究1、质的研究是对量的研究缺失的反省,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等),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的研究的特性:(1)以实地为焦点(2)以研究者自身为研究工具(3)注意事物的个体性和特殊性(4)重视解释(5)重视观察和访谈方法的采用(6)强调不事先制定明确的研究范畴来引导后续研究(7)重视表意语言和使用和意见的陈述(8)采用语文描述、图片或记录的影像等媒介呈现报告第一章社会学之父:孔德孔德的重要理念:(1)实证主义(2)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学的三位圣者:马克思涂尔干韦伯韦伯理论1、强调“理解”的原则2、重视专业的权威A传统权威(法定权威)B专业权威C个人权威(个人魅力权威)3、提出科层制与正式组织的特性:公私分明层级管理档案管理专业分工教育社会学在欧美的发展与演进一、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1、概况的描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史密斯《教育社会学概论》华勒《教学社会学》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教育社会学研究主体是教育学者;②在研究方法上,偏向于哲理性和规范性的研究方法;③在研究范围上,凡是与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教育社会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教育社会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教育社会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1. 简介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教育对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诸多影响。

本文将介绍教育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等。

2. 概念2.1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教育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它关注教育制度的功能、结构、发展以及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2 教育与社会教育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充满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教育制度和实践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2.3 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平等是指教育资源、机会和成果在社会中的不均衡分配。

这种不平等表现在学校质量、教育经费、教职员工素质等方面,不平等的存在会影响个体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

3. 理论3.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是社会维持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传授知识和价值观念来培养适应社会的个体。

教育通过社会化过程,使个体得适应社会所需的技能和行为规范。

3.2 社会交互主义理论社会交互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构知识、形成身份认同。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际关系和文化认同的塑造。

3.3 制度理论制度理论关注教育制度的功能、结构和变革。

它研究教育制度的规则和组织形式,以及制度变革对教育的影响。

制度理论认为制度在塑造教育的同时也受到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影响。

4. 研究方法4.1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使用定量数据和统计分析来评估教育现象和社会影响之间的关系。

实证研究方法重视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量化分析,以验证或推翻假设。

4.2 论述研究方法论述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和文本的整理和分析,重点研究学者们在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理论观点和思想。

论述研究方法强调文本解读和概念分析,以推动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4.3 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参与和观察实际的教育活动,以获取深入了解教育现象和社会影响的经验。

国开作业教育社会学-终结性考试12参考(含答案)

国开作业教育社会学-终结性考试12参考(含答案)

题目: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错题目:赶超型现代化是在国家领导下自上而下的、自觉定向的进程。

它具有后发优势,选择采用适合本国特征和需求的高效率发展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啊先进国家的经验,带动广泛的社会变革,加速实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从而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和适应世界环境。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错题目:合法化理论事实上是对社会化理论和分配理论的深化。

它所强调的是,教育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观念形态,是用现代的词汇使现代社会本质、人员组织和知识合理化。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错题目:社会化失败是个人接受与社会主流文化相一致的亚文化的过程,是对社会目标的顺应。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错题目: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错题目:“三分类”说是课堂角色结构分类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把课堂角色结构分为三类,即控制型、管理型、放任型。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错题目:学生重要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错题目:社会渐变是指社会在自然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出现的量变,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属于这种方式。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错题目: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错题目:学校组织是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组织,其特点主要有:有固定的人数;有明确的政治结构;有众多小型的互动过程的影响;代表社会关系的一个紧密连结的网络;学校的所有成员具有一种同群感;有自己特定的文化。

选项A:对选项B:错。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教育社会学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教育社会学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教育社会学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从教育社会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社会学的定义教育社会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旨在揭示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原因和结果,在理论层面上研究教育现象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

它主要研究教育在社会背景下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流动、教育不平等等,同时也关注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 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研究教育制度在社会结构背景下的发展和变化,探讨教育政策、法规、体制等对社会的影响。

2. 教育不平等与社会阶层:研究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与社会阶层的关系,探讨教育对社会阶层形成和维持的影响。

3. 教育流动与社会变迁:研究个体及群体在教育中的流动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教育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

4. 教育与社会问题:研究教育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如犯罪、贫困、失业等社会问题与教育之间的联系。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

1. 定性研究:通过实地观察、深度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获取详细的个案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教育现象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

2. 定量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收集大量数据,进行统计与推理分析,从而揭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普遍规律。

四、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应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 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通过研究教育社会学,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为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2. 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教育社会学能够揭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现象,为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提供支持。

3. 教育评估和质量提升:通过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能够评估教育制度的有效性和教育质量,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有效的参考。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主要内涵
中英解释
基本解释
教育制度
汉语中,对“制度”的解释有两种意思:一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规程办事的规则,如工作制度、 学习制度等;一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体系,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
英语中,表示“制度”的词有两个:一是system,另一个是institution。system有“系统”、“体系”、 “制度”、“体制”等含义。institution有“建立”、“制定” 、“设立”、“制度”、“惯例”、“风俗” 以及“公共机构”等含义。从词源上看,institution来自动词institute,而institute的拉丁词源为instuere,有 “制定”、“创立”、“授职”、“获得权力”等意思。
存在问题
中国现阶段所存在的教育问题: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在现实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正确关 系;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政府与市场建立、平衡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和关系,促进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 学术自由,以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社会教育
二战以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重点从研究教育制度本身的形成、发展和改进转向研究教育制度在一个更大的 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教育制度与其他多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对教育制度的功能的研究中,西方教育社 会学从只注意社会化功能发展到对其他多种社会功能的研究。其中,和谐理论学派认为教育制度的主要功能是: ①传播文化;②促进政治一体化;③促进经济发展;④促进个人发展;⑤筛选人才;⑥推动创新。
因此,无论是从汉语还是从英语来看,“制度”一词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或组织的系统;二是 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一个机构或组织系统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系统,就是因为 它具有一套明确的、具有约束力的运行和协调规则。这套规则为系统的每个要素所理解和遵守。反过来说,一定 的制度或规则总是以一定的组织或机构系统为对象的,起到制约和协调机构或组织之间及其内部的各种关系的作 用。不存在没有规则的机构或组织,就像不存在没有实施对象的规则一样。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新编教育社会学(主编:马和民)第一篇: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导论教育社会学: 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教育社会学的两种研究路径: 第一种,主要是以孔德/图尔干/斯宾塞维代表的学术渊源,偏重”社会事实”, 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 第二种是以韦伯为代表的,主要是偏重个体事实, 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社会有机论,教育现象放于社会大系统进行分析)2.综合性(理解的教育是广义的噢究的视角和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 对本国本土教育事实的研究. 4. 实证性( 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获取教育事实资料)●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 1. 功能局限性(具有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比如只能协助而不能代替各种具体的学科,不能独立的解决教育问题) 2. 地位局限性( 对社会学依附明显) .3. 应用局限性( 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把社会化的形态分为三类: 后喻文化- 儿童向成人学习;并喻文化-儿童或成年人都需要向各自的同辈人学习;前喻文化-成年人向儿童学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宏观角度: 围绕教育功能展开, 研究重点在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与社会不平等/教育与社会变迁/与人的社会化问题等.中观角度: 研究以学校为中心开展. 重点是学校科层制组织的性质/目标/结构/组成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微观角度: 一类是以英国学者杨为标志,形成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二类是采用现象学/象征互动论与俗民方法论等,以课堂和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形成学校教育的俗民志.综合角度的研究: 同时关注宏观和微观两种社会过程. 如, 美国波普尔的”隐性课程论”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萌芽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 成形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转型于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后得到飞速发展.代表人物: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一词. 称这门学科为”实证哲学, 认为社会学是“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的实证研究”。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
纪社会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吴增基等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15、渡边雅男:《现代日本的阶层差别及其固定化》,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6、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德)赖特·特茨拉夫:《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 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德)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9、吴永军:《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0、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9年版。
21、吴刚:《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2年版。
22、麦克·F·D·扬主编:《知识与社会控制》,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马和民:《教育社会学》
第一编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 第二编 教育行为论 教师、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第三编 教育活动论 课堂教学、教育知识、 第四编 教育组织论 班级、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五编 教育制度论 社会变迁、社会结构、教育中的社会问题 第六编 教育功能论 教育制度的功能、教育与个体发展、教育与国家发展
23、张行涛:《必要的乌托邦——考选世界的社 会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出自于吴康宁主编的《现代教育社会学 研究丛书》。
24、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 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5、刘精明等著:《转型时期——中国 社会教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12 月版。
《教育社会学》
1、绪论 2、社会制度与教育 3、社会变迁与教育 4、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与教育 5、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6、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7、教师、学生的社会学分析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社会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社会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社会学知识教育社会学是一门探讨教育与社会相互影响的学科,它包含了各种教育理论、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研究。

对于教师而言,了解教育社会学的知识是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所涉及的教育社会学知识,旨在帮助教师候选人提高他们的备考水平。

一、教育社会学的概念与发展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作用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学到现代教育社会学的转变。

传统教育学主要关注教育的技术和方法,而现代教育社会学注重教育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二、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个体,并通过教育来传承社会价值观。

此理论对于解释教育的社会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强调教育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个体可以学习社会化的技能和价值观。

3. 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理论认为,文化资源对于教育的成功和社会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会面临不同的机会和挑战,文化资本理论提醒我们要重视教育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三、教育社会学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应用教育社会学的知识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教师候选人深入了解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对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1. 教育政策与法律了解教育社会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候选人理解教育政策和法律的背景和目的。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合法合规地开展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2. 教育平等与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关注教育的公平性和多元文化教育。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可能会出现与教育平等和多元文化教育相关的题目,了解相关理论和实践将有助于教师候选人的答题。

3. 教育与社会问题教育社会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候选人了解教育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教育社会学功能理论.最全优质PPT

教育社会学功能理论.最全优质PPT
稳定不变,力求成员之间的协调合作,以 帕森斯建立了社会体系理论,他认为任何社会体系都具有四种作用:模式的维持;
教育具有实现个体社会化和形成个体集体意识的功能——涂尔干 教育实施乃是在于迎合社会需要,其目的除了使个人社会化之外,就社会而言,在使社会体系中的各组成份子有一种制度上的和谐
实现团体目标。为迎合整体文化的变迁, (institutional compatibility)。
他在文中探讨两项功能:社会化功能与选择功能。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
社会结构之所以维持社会团体的和谐及发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
此后他就一直在巴黎大学,讲授社会学和教育学,1917年病逝,享年59岁。
涂尔干(法国展) 的主要原理。
他曾以家庭结构与学校班级的分析为例, 来阐明其社会体系的理论。
并发展儿童生理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品质,以
适应整体政治社会和个人将来所处特殊环境的 需要。”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社会
化。涂氏认为教育的过程是把社会上的价值观
念(或集体意识)加诸于个人,塑造一个新人;
也就是说,要在本性基础上建立一个“社会我” (social being)。所以教育与社会化的历程是 相同的。此外,涂氏所指的社会化是有系统有
功能。他在文中探讨两项功能:社会化功 能与选择功能。依帕氏分析,班级的社会 化功能,可以概括地分为发展个人的责任 1902年主持巴黎大学文学院的教育学讲座。 感与培养个人的能力。 换言之,教育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功能;
帕森斯建立了社会体系理论,他认为任何社会体系都具有四种作用:模式的维持; 至于“选择的功能”,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决定个人职业的选择方式不同于往昔——这种选择多决定于学校教育的过程而少受家庭

教育社会学教育制度

教育社会学教育制度

教育社会学教育制度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社会对于教育活动进行规范、管理的体系,它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在社会整体结构和社会文化价值的基础上的历史文化产物。

教育是一个社会活动,它不仅涉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括了教育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教育制度是教育社会化的结构,是社会对于教育活动进行规范的一种方式。

教育制度的内容包括了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法规政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内容与标准、教育质量与评估等方面。

这些方面不仅影响到教育的实施和效果,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制度研究,首先要考虑的是教育制度的社会功能。

教育制度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制度是社会重要的体制机制,它为社会提供了培养各类人才的机会和平台,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第二,教育制度是社会公平机制,它可以促进教育公平、机会公平的实现。

这些教育制度的安排和制定,为大多数人提供了公平的教育机会,弱化了个体的差异,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素质。

第三,教育制度是社会文化价值传承机制,它作为文化传承机构,不断发掘和传承社会文化价值,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

以上三个方面应该均衡发展,体现出教育制度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制度的改革,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进行系统性的规划。

教育制度改革需要突出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制度必须具备新时代特征,必须切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必须突出创新精神与实用型教育,注重提高素质,促进创新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做大做强育人事业,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

《教育社会学》精品教案

《教育社会学》精品教案

《教育社会学》精品教案教育社会学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掌握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分析和理解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探讨教育对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教学内容1. 教育社会学概述- 教育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2.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访谈法- 实地观察法- 统计分析法3. 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对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4.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教育不平等与社会阶层- 教育与社会结构- 教育与社会变迁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活动,了解教育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 课堂演示:邀请相关专家或教育工作者进行课堂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实践。

四、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程度。

- 作业成绩:评估学生对教育社会学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演示和实地观察中的表现能力。

-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 教材:教育社会学教材(可参考《教育社会学导论》等)-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实地观察场所:学校、社区、博物馆等六、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教育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意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讲授:讲解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4.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活动,了解教育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5. 课堂演示:邀请相关专家或教育工作者进行课堂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实践。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社会学知识点总结教育社会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它涉及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的社会功能等内容。

掌握教育社会学的知识不仅有助于对教育现象的理解,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对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社会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教育制度、学校组织、教育政策、教育的社会功能等。

二、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1.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社会价值的传承者。

2. 社会交互理论:关注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和社会化过程,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3. 文化冲突理论:指出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冲突问题,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可能引起冲突。

三、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化与教育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逐渐接受到社会规范、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的过程。

教育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它对个体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社会角色的形成起着导向和塑造的作用。

四、教育社会学中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组织教育制度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学校组织是指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职权划分。

教育制度和学校组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五、教育社会学中的教育政策教育政策对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教育政策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的规定。

了解教育政策的变化和发展对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六、教育社会学中的教育不平等与教育机会教育不平等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人们所获得的机会和资源存在差异。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平和人才浪费。

研究教育不平等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与社会进步。

七、教育社会学中的教育评价与质量控制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二、教育对人口影响的表现
1、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
2、教育对人口机械变动的影响
3、教育对人口社会变动的影响
三、我国人口的现状、发展趋势
现状:
1、人口基数大
年增加量多
2、人口年龄构成相对较轻
3、农村人口比重大
4、人口地域分布不均
是指个体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体系所倡导或认可的政治规范和政治行为方式的过程
三、政治发展对教育制度决定性作用的体现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制度
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起着定向、驱动和支持的主要作用
四、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的表现
1、教育反作用于社会政治延续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指的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界
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
并双向服务
互惠互利
学校服务与社区
社区依赖学校
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二、为什么说80年代中国社区教育的复兴是一种"历史性的回归"?
1、社区教育是一种沟通中央和地方(社区)
人口与教育
是我国两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
本章主要研究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教育以人口为对象
人口的发展又以教育为条件
两者互相影响
互相制约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的表现
1、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
2、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3、人口对教育规模及经费的影响
二、学校对学生的功利价值与对教师的功利价值的区别
1、学校对于教师的功利价值是基本价值
4、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第四章 政治与教育
本章论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育社会学第十二章 教育制度的功能

教育社会学第十二章 教育制度的功能

• 第三,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还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 境,特别是来自各级政府机构的热情支持。 • 第四,开展整体性的教育制度创新,还必须进行一场观念 革命。
教育制度的创新举措
• 1.明确教育制度创新的目标与任务,进行“教育创新”大 讨论; • 2.培训和组建一支全新的教育研究队伍; • 3.进行教育资源配置创新的研究与探索; • 4.开展教育运行机制创新的研究与探索。
我国当前教育功能研究存在的问题
• 1.只以西方学者的观点论教育功能,较少对本国教育功能的 研究; • 2.只论教育有哪些功能,较少研究教育功能发挥的条件; • 3.只论教育功能的积极面,较少思考其他方面; • 4.只论教育功能的价值面,较少考虑教育功能的事实面;
• 5.较多的是对教育功能的理论研究,少有对教育功能的实 证研究; • 6.较多的是对教育功能的理论研究,少有对教育功能的实 证研究; • 7.较多的是对教育显性功能的讨论,鲜见教育隐性功能的 研究; • 8.较多的是对教育功能宏观层面的分析,鲜见对教育功能 微观层面的解剖。
造成教育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 • 1.政治、经济、科技变革导致原有的教育制度与人们的行 为、关系不相适应; • 2.文化传统的变迁导致原有的教育制度与现行人们的行为 与关系相冲突; • 3.由于社会始终处于变迁过程中,而作为关系和行为固定 化形式的教育制度却具有相对稳定性,以及教育功能本身 的滞后性特点。
1.形成阶段 2.成熟阶段(效能阶段) 3.形成主义阶段 4.瓦解阶段
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
当活动或条件无法维持或发展一种社会体系时,这种社 会体系便处于功能失调状态。 ——帕森斯 (一)教育制度功能失调概念
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发生于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阶段,即当教育 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人们的教育 需要,最终又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 和失调。这种现象就被称为“教育制度功能失调”。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与社会互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机会不平等、学校和教育制度的功能和结构,以及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

以下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研究领域:
1. 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社会学关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机会分配不平等现象,例如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和地理位置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2. 学校和教育制度的功能与结构:教育社会学研究学校和教育制度的功能和结构,包括学校的组织形式、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3.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教育被认为是社会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对个人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影响,以及教育对社会整体流动性的作用。

4. 教育改革和政策: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改革和政策对教育制度和学生的影响,以及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因素。

5. 教育与社会问题:教育社会学关注教育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例如教育和社会不平等、教育和社会变革、教育与就业问题等。

通过学习教育社会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并为促进公平和可持续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学概论》教育制度

《社会学概论》教育制度

2.政治与教育
一个社会的政治体系影响到该社会的教育制 度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政治体系影响教育系统最 主要的方面表现在,以统治集团为主体构成的国 家政府对教育的行政性干预,有的称这为一种 “霸权主义的国家复制”行为 。 具体而言,统治集团的发展方针、意识形态、 社会经济观会通过行政干预手段在其控制的社会 化机构中影响、干预、监管整个教育过程。 比如,

1.不平等的复制(Reproducing Inequality)
• 针对功能主义者所认为的,教育是促进个体社 会地位流动,实现社会的民主、流动、平等的一个 重要途径;冲突论者则强调教育是通过复制统治集 团的意识形态而在传递文化,最终是在复制现有的 阶级分层结构,即教育是上层阶级用来复制不平等 地位的主要工具。


4.宗教和教育
• 早期西方教育的兴起和宗教是密不可分的,基督教会在西方 教育史上尤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一直到20世纪初期,西方很 多著名的高等学府几乎都是由教会创建或资助的。大多数美国早 期名校皆与教会有关。即使在目前,教会对学校课程的安排仍有 很大影响力,特别是在中小学里。宗教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力虽然 远远不如西方,但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还是受到基督 教的影响。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基督宗教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典型区域之 一,也是目前基督宗教信仰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基督宗教传 入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时,教会大都采取了 “建教堂、办学校”的传 统策略,使得基督宗教宣传活动获得了巨大成功,也影响了部分 西南少数民族的教育。

6.教育制度的潜功能
• 关于哪些是教育制度的显功能,哪些是潜功能, 不同的社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因为随着社会的发 展,很多原来是潜功能也逐渐被大众意识到,而变 成了显功能。所以这里所讨论的就是传统所认为的 潜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指由于过分扩张教育, 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超过劳 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 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结果导致收 入下降,教育资源被浪费了。也指施教者所实施的 教育超过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表 现为教育内容、方法等超出了社会对同龄人的普遍 要求,超出了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及现有知识 经验水平;主观方面指:教育超出了学生的兴趣、 志向等。
二、分配理论
• 分配理论强调,现代社会成人角色的分配是根据所受教育 年限和类型,而不是他们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因而教育 的作用与其说是“社会化”,不如说是“选择、分类和分 配”。 • 它强调的是:教育是一种个体社会地位的竞争机制。
分配理论对社会化理论的影响
• 事实上,分配理论的主要观点补充了社会化理论。分配规 则与简单的社会化影响不同,它支配者学生与非学生、受 教育者与非受教育者、毕业生与从未上过学的人。 • 教育分配规则使学校教育成为个人事业中的固定资本,它 比工作或收入更持久,比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更稳固,比 金融资产更少受到市场的影响。
(二)判断教育制度优劣的标准
• 1、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 • 2、与社会成员参与教育制度的活动结合起来考察
三、教育制度的创新
• 若教育制度出现功能失调,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当前教 育的制度创新面临着的一些问题: • 第一,教育的制度改革,如何充分体现现代科学理论的系 统应用。 • 第二,教育制度创新的成败还涉及两个因素的变化:一是 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和状况的变化,二是教育系统和外部 系统关系的变化。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一)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双向性特征 (二)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有无明确意图,或能否明确识别 (三)整合功能与限制功能 教育制度是否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 (四)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与传递功能 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
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
• (一)教育功能研究的三种途径
• 1.教育功能研究的“价值分析途径” • 2.教育功能研究的“逻辑分析途径” • 3.教育功能研究的“事实分析途径”
第二节 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
• 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
1.形成阶段 2.成熟阶段(效能阶段) 3.形成主义阶段 4.瓦解阶段
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
当活动或条件无法维持或发展一种社会体系时,这种社 会体系便处于功能失调状态。 ——帕森斯 (一)教育制度功能失调概念
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发生于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阶段,即当教育制 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人们的教育需 要,最终又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 失调。这种现象就被称为“教育制度功能失调”。
第十二章 教育制度的功能
(教育功能论)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功能概述
• 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
• 功能的概念: • 《现代汉语词典》——功能: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 用;效能。 • 社会学——功能(function):一种社会现象对于一个它所属 的更为广大的体系来说所具有的被断定的客观结果。显性功 能(由有关部门的参加者所计划和认识到的对体系的客观后 果)和隐形功能(也称“潜在功能”,非被计划好的,也非 被认识到的对体系的客观后果)。
第三节 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 • 关于教育制度的功能有几种代表性的 理论: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教育的分配理论 教育的合法化理论
一、社会化理论
个人教育 1.社会化
传统的社会化理论图
社会现代化 3.个人能力和社会进步
个人的知识与方向
2.社会化和成人能力
成年人的地位和作用
1.社会化:学校教育使人社会化,从而获得知识、能力 和现代化的价值观; 2.社会化和成年人能力:通过教育实现的社会化有助于 个人能力大发展,从而给成年人带来较高的社会地位 和能力; 3.个人能力和社会进步:有技术的成年人的扩大增加了 社会和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和财富。
造成教育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 • 1.政治、经济、科技变革导致原有的教育制度与人们的行 为、关系不相适应; • 2.文化传统的变迁导致原有的教育制度与现行人们的行为 与关系相冲突; • 3.由于社会始终处于变迁过程中,而作为关系和行为固定 化形式的教育制度却具有相对稳定性,以及教育功能本身 的滞后性特点。
我国当前教育功能研究存在的问题
• 1.只以西方学者的观点论教育功能,较少对本国教育功能的 研究; • 2.只论教育有哪些功能,较少研究教育功能发挥的条件; • 3.只论教育功能的积极面,较少思考其他方面; • 4.只论教育功能的价值面,较少考虑教育功能的事实面;
• 5.较多的是对教育功能的理论研究,少有对教育功能的实证 研究; • 6.较多的是对教育功能的理论研究,少有对教育功能的实证 研究; • 7.较多的是对教育显性功能的讨论,鲜见教育隐性功能的研 究; • 8.较多的是对教育功能宏观层面的分析,鲜见对教育功能微 观层面的解剖。
• 第三,支持。 • 第四,开展整体性的教育制度创新,还必须进行一场观念 革命。
教育制度的创新举措
• 1.明确教育制度创新的目标与任务,进行“教育创新”大 讨论; • 2.培训和组建一支全新的教育研究队伍; • 3.进行教育资源配置创新的研究与探索; • 4.开展教育运行机制创新的研究与探索。
• 2.教育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孔子所谓“为证”必以“教民” 为先,“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他所强调 的“庶、富、教”论。
• 3.教育是“使人能群”的基本手段。“群”是荀子提出的 一个范畴,儒家都有较强的社会意识,而荀子更从群体和 社会的角度考察了教育的作用 • 4.教育是实现社会平等的重要手段。 • 5.教育是“致良知、明人伦”的基本工具。 • 6.教育是改变人性的重要工具。
(二)关于我国教育功能的梳理
• • • • 1.从价值层面分析我国历史上的教育功能 2.我国历史上教育功能发挥的条件 3.从逻辑层面看我国历史上教育的功能 4.从事实层面看我国历史上教育的功能
我国历史上的教育具有哪些功能? • 1.教育是圣贤人格的塑造。孔子提出了教育重在培养“圣人、 君子”的品格;孟子则强调教育是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 格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