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还款案例

合集下载

大学生校园贷法律案例(3篇)

大学生校园贷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金融市场的活跃,校园贷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兴起。

然而,由于大学生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加之部分不良贷款平台的诱导和欺诈,校园贷引发的纠纷和案件层出不穷。

本文将以一起真实的校园贷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大学生在校园贷中的法律风险以及维权途径。

二、案例介绍(一)基本案情2018年,某大学学生小王为了满足自己购买新款手机的需求,通过网络平台“校园贷”平台申请了一笔5000元的贷款。

在签订贷款合同时,小王并未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也未意识到高额的利息和违约金。

在还款期限届满后,小王因无力偿还本金和利息,导致贷款逾期。

随后,贷款平台以电话、短信等方式对小王进行催收,并不断要求小王支付高额的逾期利息和违约金。

在压力之下,小王不得不向家人借款偿还贷款,但仍然无法满足平台的要求。

最终,贷款平台将小王及其家人诉至法院,要求小王偿还本金、利息、逾期利息和违约金。

(二)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小王在签订贷款合同时未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且贷款平台的利率、逾期利息和违约金等均超过了法律规定的上限,因此判决贷款平台退还小王超出部分的利息、逾期利息和违约金,并驳回贷款平台的诉讼请求。

三、案例分析(一)校园贷的法律风险1. 高额利息:部分校园贷平台的年利率高达20%以上,远超法律规定的最高利率(年利率不得超过24%)。

2. 滑动利率:部分校园贷平台采用滑动利率制度,在贷款期间不断调整利率,使得借款人承担的利息不断攀升。

3. 逾期利息和违约金:部分校园贷平台的逾期利息和违约金过高,甚至超过本金。

4. 隐私泄露:部分校园贷平台在收集借款人个人信息时,存在泄露风险。

5. 催收手段:部分校园贷平台采用暴力催收、骚扰亲友等手段,严重侵犯借款人及其家人的合法权益。

(二)法律维权途径1. 向平台协商:在发现校园贷存在违法情况时,首先应与平台进行协商,争取降低利息、逾期利息和违约金等费用。

2. 向监管部门投诉:如协商不成,可以向银保监会、消费者协会等监管部门投诉,请求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和处理。

大学生法律生活案例分析(3篇)

大学生法律生活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转变,校园借贷问题日益突出。

近年来,大学生因校园借贷引发的纠纷案例频发,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本案例将以一起典型的校园借贷纠纷为例,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

二、案例描述(一)案情简介某大学一年级学生小王,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通过一款名为“校园贷”的手机APP申请了5000元借款。

在借款过程中,小王未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也未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借款到期后,小王因无力偿还,未能按时还款。

随后,借款平台以高额利息、滞纳金等手段向小王施压,甚至威胁要公布其个人信息和借贷记录,导致小王身心俱疲。

(二)法律问题1.校园借贷合同是否有效?2.借款平台是否涉嫌违规操作?3.小王是否应当承担还款责任?4.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案例分析(一)校园借贷合同的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合同成立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形式合法。

在本案例中,小王与借款平台签订的借贷合同,虽然符合合同形式要件,但存在以下问题:1.借款平台未充分告知小王合同条款,涉嫌欺诈。

2.借款合同中的利率、逾期滞纳金等条款过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率法》的相关规定。

综上所述,校园借贷合同存在一定的问题,可能存在无效的风险。

(二)借款平台的违规操作1.借款平台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2.借款平台以高额利息、滞纳金等手段向小王施压,涉嫌违规操作。

(三)小王的还款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在本案例中,小王与借款平台签订了借贷合同,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还款义务。

但由于借款合同存在一定问题,小王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确认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

(四)维护合法权益的方法1.收集证据:小王应收集借款合同、还款记录、借款平台违规操作的证据等。

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还款案例

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还款案例

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还款案例篇一: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还款案例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还款案例一、大学生不偿还贷款被起诉案例一:《安徽合肥14名大学生不偿还助学贷款被起诉》20XX-620XX 年,中国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合肥梅山路支行等几家银行根据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分别与就读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的14名贫困大学生签订了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合同,发放了2000年至12000元不等的助学贷款,用于帮助这些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但是,14名被告人在完成学业后,不仅没有还助学贷款,也没有与银行签订补充合同和告知新的联系方式,导致银行无法催缴助学贷款。

由于即将超过2年的诉讼时效,银行不得不通过法律途径向14名被告人追讨贷款本金及利息7万余元。

案例二:《四名浙大毕业生未偿还助学贷款被中行告上法庭》20XX-3国家助学贷款是许多经济困难学生的救星,然而,4名曾经获得助学贷款的浙江大学毕业生近日却被银行告上法庭,原因是他们未按期偿还助学贷款。

因家庭经济困难,20XX年10月,浙大学生吴某向中国银行杭州杭海路支行申请了4800元助学贷款,在双方签订《中国银行国家助学借款合同》后,该行随后向吴某发放了贷款,期限3年,月利率为千分之四点九五,双方约定于20XX年12月11日前偿还贷款本息。

但在贷款到期后,吴某至今未偿还贷款,共欠银行本金4800元及利息800余元。

另薛某、郑某和陈某等3人为吴某校友,他们当时分别也向上述银行申请贷款4800元、5000元、5000元,至今仍分别欠款3200元、2500元、2000元。

吴某等4人在贷款到期日未能按时还款,且逾期时间较长,对原告的资金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

据了解,吴某等4人已毕业四五年,由于更改了当时留下的联系方式,现在无法找到。

“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我们无奈之下只能将他们4人告上法庭。

”目前法院正设法查找这四名被告的下落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正着手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负责对学生借款后的跟踪管理,对有违反贷款合同行为的学生今后将给予曝光。

个人助学贷款违约分析及对策建议

个人助学贷款违约分析及对策建议
个 人助学贷 款违 约分析及对 策建 议
贵 州 财 经 学 院 会 计 学 院 杨 昀
个 人 助 学 贷 款 是 一 种 面 向在 校 大 学 生 , 国 家 财 政 贴 息 , 有 由 具

22进 一 步 完 善 个 人 征 信 体 系 建 设 。2 0 . 0 0年 6月 2 日. 国 8 中 内地 第 一 份 个 人 信 用 报 告 在 上海 出 炉 ,0 6年 1月 1 日. 民 银 20 6 人
的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23 据 学 生 还 贷 的实 际情 况 , -根 建立 相应 的奖 罚 机 制 。 为减 少 毕 业 生 毕 业 后 流 动 性 大 、 跟 踪 的风 险 , 难 高校 应 建 立 有 效 的还 贷 激
励 机 制 , 取一 定 奖 罚 措 施 。如 对 提 前 和 按 时 还贷 的 学 生 . 该 给 采 应
中 , 校 要 加 强 诚 信 教 育 , 养 学 生 的 诚 信 观 念 . 学 生 懂 得 诚 信 学 培 让
是 一种 责任 , 是 一 种 美 德 。这 步 需 要 全 社 会 共 同来 完 成 。 更
.I圜 .I I
次 建立 每个 学生 的 诚 信 梢 案 . 对 家 庭 住 址 、 讯 地 址 、 济 状 况 、 核 通 经 联 系 电话 等是 否 属 实 . 要 时 还 需 要 建 立 回访 机 制 , 保 贷 款 流 向 必 确
真 正贫 困 的 学 生使 其 顺 利 完成 学业 。 后 。 学 生 的后 续 学 习过 程 最 在
家 助 学 贷 款 网公 布 其 姓 名 、 校 、 份 证 号 码 等 , 通 过 全 国个 人 学 身 再 征 信 系 统 把 其 列 入 黑 名 单 ,使 不 还 贷 者 将 来 申请 不 了信 用 卡 , 房

大学生贷款法律经典案例(3篇)

大学生贷款法律经典案例(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子女送入大学深造。

然而,随着教育成本的上升,不少家庭面临着经济压力。

为了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部分大学生选择了贷款。

然而,校园贷的兴起却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校园贷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案例背景小王(化名),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于2017年10月向某校园贷平台借款5000元,用于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由于小王未按时还款,该平台将借款金额提高至1万元,并开始收取高额利息。

在无力偿还的情况下,小王四处寻求帮助,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2018年3月,小王因无力偿还债务,跳楼自杀,留下了一纸遗书,揭示了校园贷的黑暗面。

二、案例分析1. 校园贷的法律性质校园贷是指针对在校大学生提供的贷款服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校园贷属于民间借贷范畴。

然而,由于校园贷的特殊性,其法律性质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2. 校园贷的法律风险(1)高利率问题:部分校园贷平台存在高利率问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利率的规定。

(2)暴力催收问题:一些校园贷平台在催收过程中采取暴力、恐吓等手段,侵犯了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3)个人信息泄露问题:部分校园贷平台在收集、使用借款人个人信息时,存在泄露风险。

(4)非法集资问题:一些校园贷平台以校园贷为名,行非法集资之实,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

3. 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1)合同法问题:小王与校园贷平台签订的借款合同中,存在高利率、暴力催收等违法条款。

(2)刑法问题:校园贷平台在催收过程中,涉嫌构成敲诈勒索罪。

(3)个人信息保护法问题:校园贷平台在收集、使用小王个人信息时,未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其隐私。

三、案例分析结论本案中,校园贷平台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小王的合法权益,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校园贷平台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大学生法律缺失的案例(3篇)

大学生法律缺失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逐渐壮大。

然而,在享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一些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甚至出现违法行为,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大学生法律缺失案例的分析,探讨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案例介绍案例背景:某高校大学生小张,因家庭贫困,通过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

毕业后,小张在某企业找到一份工作,开始了还贷生活。

然而,在还款过程中,小张因无力偿还贷款,心生邪念,决定实施诈骗。

案例经过:小张利用自己掌握的个人信息,伪造了借款合同,并向银行申请贷款。

在骗取到贷款后,小张将钱款用于挥霍,并未用于还款。

银行发现异常后,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过调查,公安机关将小张抓获归案。

案例结果:小张因涉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案例分析1. 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培养孩子法律意识的第一课堂,然而,在一些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法律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孩子缺乏法律意识。

(2)学校教育不足。

部分高校在法律教育方面存在不足,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育方式单一,导致学生法律知识匮乏。

(3)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不良风气、媒体负面报道等因素,使一些大学生对法律产生误解,认为法律可以随意践踏。

2. 案例启示(1)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法律教育,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引导孩子遵守法律法规。

(2)完善学校教育。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开设相关课程,丰富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四、对策建议1. 家庭层面(1)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纠正其错误行为。

(2)家长要树立法治观念,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 学校层面(1)完善法律教育课程体系,提高法律教育质量。

(2)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大学生案例_出台法律(3篇)

大学生案例_出台法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金融市场的繁荣,校园贷作为一种新型消费金融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流行。

然而,由于监管不力、大学生自身消费观念不成熟等原因,校园贷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案例为切入点,探讨校园贷引发的法律法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案例描述小王,一名普通大学生,因生活开销较大,逐渐陷入经济困境。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小王接触到了校园贷,并迅速沉迷其中。

他通过手机APP轻松借到了数千元,用于满足日常消费和社交需求。

然而,随着还款日期的临近,小王发现利息远超预期,无力偿还。

为了继续借款,小王不得不以更高的利息向其他平台借款,形成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

在短时间内,小王债务累计达到数万元,生活和学习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小王终于还清了债务,但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三、法律法规问题分析1. 校园贷平台违规操作案例中,校园贷平台存在以下违规操作:(1)未核实借款人身份信息,导致借款人过度借贷。

(2)利率过高,超出国家规定范围。

(3)强制捆绑销售保险、会员等附加产品。

(4)暴力催收,威胁借款人及其家人。

2. 大学生自身问题(1)缺乏金融知识,不了解校园贷风险。

(2)消费观念不成熟,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3)依赖心理,认为校园贷可以解决一切经济问题。

3. 监管不力(1)校园贷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导致违规操作现象普遍。

(2)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无法有效遏制校园贷问题。

四、应对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1)完善校园贷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

(2)加大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3)加强对校园贷平台的监管,确保其合规经营。

2. 加强金融知识普及(1)开展金融知识讲座,提高大学生金融素养。

(2)通过校园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宣传校园贷风险。

(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

3. 加强家庭教育(1)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经济状况,引导其合理消费。

校园贷的法律经典案例(3篇)

校园贷的法律经典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转变,校园贷问题日益凸显。

校园贷是指针对大学生群体,以信用为基础,通过网络平台、手机APP等形式提供的短期、小额贷款。

然而,部分校园贷平台存在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行为,导致大学生借贷悲剧频发。

本文将以一起校园贷法律经典案例为切入点,探讨校园贷问题及法律应对。

二、案例简介2017年,某高校大学生小王因购买手机急需资金,通过一款名为“校园贷”的APP 进行借款。

由于小王信用良好,借款过程顺利。

然而,借款后,小王发现自己陷入了“套路贷”的陷阱。

首先,小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要求签订了一份高额利息的借款合同。

随后,小王在还款过程中,因无力偿还,导致借款金额不断攀升。

最终,小王在承受巨大压力下,选择离家出走。

离家出走后,小王无法偿还借款,借款公司开始采取暴力催收手段,对小王及其家人进行恐吓、骚扰。

在警方介入后,借款公司被依法查处。

三、案例分析1.校园贷违法违规行为(1)高利贷:部分校园贷平台以高利贷为诱饵,诱导大学生借贷。

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率远高于法律规定,导致大学生陷入债务陷阱。

(2)暴力催收:部分校园贷平台在借款人无力偿还的情况下,采取暴力催收手段,侵犯借款人及其家人的合法权益。

(3)套路贷:部分校园贷平台以“无抵押、无担保”为幌子,诱导大学生借贷。

在借款过程中,设置陷阱,让借款人陷入债务困境。

2.法律应对(1)完善法律法规:我国《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校园贷问题进行了规定。

但针对校园贷的立法仍需完善,明确校园贷的合法利率、借款程序、催收方式等。

(2)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校园贷平台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对涉嫌暴力催收、高利贷等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3)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通过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大学生对校园贷的法律认识,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避免借贷陷阱。

四、案例启示1.加强校园贷监管: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校园贷平台的监管力度,确保校园贷业务合法、合规。

大学生典型法律案件分析(3篇)

大学生典型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校园贷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借贷方式。

然而,校园贷的过度扩张和监管不力,导致了许多校园贷纠纷案件的发生。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校园贷借贷纠纷案件为例,进行分析。

二、案件事实2019年,某高校大学生小李(化名)因急需用钱,通过某校园贷平台借了1万元。

借款期限为6个月,月利率为2%。

小李在签订借款合同时,未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也未咨询专业人士意见。

借款到期后,小李未能按时还款,平台要求其支付逾期利息、违约金等费用,共计1.5万元。

在催收过程中,平台采取了一系列不当手段,如打电话骚扰小李的家人、同学,发送侮辱性短信等。

小李不堪其扰,遂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平台停止侵权行为,并退还借款及利息。

三、案件分析1.校园贷的法律性质校园贷是指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提供的贷款服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校园贷属于民间借贷,双方当事人应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2.借款合同的效力本案中,小李与平台签订的借款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具有法律效力。

然而,平台在签订合同时未尽到合理提示义务,导致小李未能充分了解合同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3.平台的不当催收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平台在催收过程中,应遵循合法、合理的原则,不得采取暴力、胁迫、侮辱等手段。

本案中,平台采取的催收手段明显违反了法律规定,侵犯了小李的合法权益。

4.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平台与小李签订的借款合同合法有效,但平台在催收过程中采取的不当手段侵犯了小李的合法权益。

据此,法院判决平台停止侵权行为,并退还小李借款及利息。

四、案件启示1.大学生应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在签订借款合同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因冲动而陷入借贷纠纷。

校园贷法律案例解剖(3篇)

校园贷法律案例解剖(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金融市场的繁荣,校园贷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信贷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流行起来。

然而,由于监管不力、风险控制不足等原因,校园贷领域频繁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校园贷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对校园贷的法律问题进行解剖。

二、案例简介2018年,某大学学生小张(化名)因急需资金,通过一款名为“校园贷”的APP 进行借款。

在短短几个月内,小张共借款10余次,累计借款金额高达数万元。

由于无力偿还,小张被迫四处寻求帮助,甚至以卖掉个人物品为代价。

然而,借款平台却以各种理由拖延还款,甚至威胁小张及其家人。

在经历了一系列困扰后,小张决定寻求法律帮助。

三、案例分析1. 校园贷的合法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校园贷属于消费信贷范畴,其合法性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借款人主体资格:校园贷的借款人应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小张作为在校大学生,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借款行为需得到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2)借款合同内容:借款合同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借款金额、利率、还款期限、违约责任等条款。

本案中,借款平台与小张签订的借款合同存在诸多不合理条款,如高额利息、提前还款违约金等。

(3)借款用途:借款用途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用于违法活动。

本案中,小张的借款用途并未违反法律法规。

综上所述,本案中校园贷的合法性存在问题。

2. 校园贷的监管问题(1)监管机构缺失:我国目前尚未设立专门针对校园贷的监管机构,导致监管力度不足。

(2)监管法规不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对校园贷的监管较为分散,缺乏针对性。

(3)监管手段单一:监管手段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缺乏对借款平台和借款人的有效约束。

3. 校园贷的风险问题(1)高利率:校园贷的利率普遍较高,甚至超过法律规定上限,导致借款人还款压力巨大。

(2)暴力催收:部分借款平台采取暴力催收手段,侵害借款人合法权益。

近年大学法律案件(3篇)

近年大学法律案件(3篇)

第1篇一、近年大学生法律案件典型案例1. 校园贷纠纷案2016年,大学生小张在一家名为“校园贷”的平台上借款5万元,用于购买电子产品。

由于无法按时还款,小张陷入了“利滚利”的恶性循环。

在还款压力下,小张被迫向同学、家人借款,甚至变卖家中物品。

最终,小张因无法承受压力,选择了自杀。

此案引发了社会对校园贷的广泛关注。

2. 学术不端行为案2018年,某大学研究生小李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抄袭了大量他人作品。

导师发现后,将其论文退回并要求重新撰写。

小李在重新撰写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抄袭行为。

最终,小李被学校开除学籍。

此案反映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性。

3. 校园暴力案2019年,某大学学生小王因与同学发生争执,被对方持刀追砍。

在逃跑过程中,小王不幸摔倒,导致腿部骨折。

此案揭示了校园暴力的残酷性,也引发了社会对校园安全的关注。

4. 职业道德失范案2020年,某大学毕业生小陈在应聘某公司时,为了获得工作机会,向面试官行贿。

面试官收受贿赂后,将小陈录用。

然而,在公司试用期,小陈因工作能力不足被辞退。

此案暴露了职业道德失范问题。

二、法律问题分析1. 校园贷纠纷案:涉及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大学生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应注意合同条款,避免陷入“利滚利”的困境。

2. 学术不端行为案:涉及著作权法、学术道德规范等。

大学生应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知识产权。

3. 校园暴力案:涉及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

校园暴力行为严重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应依法严厉打击。

4. 职业道德失范案:涉及刑法、职业道德规范等。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遵守法律法规。

三、防范措施1. 加强法律教育:学校应将法律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2. 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校园暴力、校园贷等违法行为。

3.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诚信、敬业的精神。

4. 建立健全维权机制: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法律问题。

校园贷案例的法律分析(3篇)

校园贷案例的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校园消费市场日益繁荣。

然而,随之而来的校园贷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些不法贷款公司利用大学生经济能力较弱、法律意识淡薄的特点,以高利贷、暴力催收等手段非法放贷,严重侵犯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以某校园贷案例为切入点,对校园贷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二、案例分析某高校大学生小李,因购买高档电子产品急需资金,通过某非法贷款平台借得人民币5万元。

由于小李无力偿还,贷款公司以暴力催收、威胁、恐吓等手段逼迫小李偿还贷款。

在无法偿还的情况下,小李无奈之下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调查,该贷款平台涉嫌非法放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

公安机关依法对贷款平台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进行了逮捕,并追究了其刑事责任。

三、法律分析1.非法放贷的法律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九十六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

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支付利息。

”第一百九十七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对返还借款没有约定的,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没有约定的,应当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本案中,贷款公司未与小李签订书面合同,且未约定还款期限和利率,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2.暴力催收的法律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以暴力、威胁方法强迫他人借款或者索取债务的;(二)故意毁坏他人财物的;(三)在公共场所侮辱他人,情节恶劣的;(四)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五)其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大学生事例法律案例分享(3篇)

大学生事例法律案例分享(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步入大学校园,追求自己的梦想。

然而,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不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以一则大学生校园贷风波的法律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急需资金解决学费和生活费。

在2019年,小明通过某校园贷平台借款2万元,约定月利率为2%,借款期限为12个月。

然而,在还款过程中,小明发现借款金额远超预期,实际还款金额高达5万元。

经过一番调查,小明发现该校园贷平台存在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

于是,小明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二、案例分析1. 校园贷的法律问题校园贷是指针对在校大学生提供的一种短期、小额的信贷服务。

然而,近年来,一些校园贷平台利用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经济能力较弱的特点,采取高利贷、暴力催收等手段,严重侵犯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211条规定,借款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

而校园贷的月利率高达2%,远超法律规定,属于高利贷行为。

2. 法律意识的重要性(1)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大学生在面临经济困难时,应增强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选择合法的借贷途径。

如遇到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要勇敢维权,向有关部门举报。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应树立理性消费观念,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避免因攀比心理而陷入债务危机。

(3)提高法治素养。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法治教育,了解国家法律法规,提高自身法治素养,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启示与建议1. 加强法治教育。

学校应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 完善法律法规。

针对校园贷等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3. 加强监管力度。

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校园贷平台的监管,严厉打击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

学校贷款法律争议案例(3篇)

学校贷款法律争议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校园贷作为一种新兴的贷款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

然而,校园贷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法律争议。

本文将以某大学校园贷风波为例,探讨学校贷款法律争议的典型案例。

二、案情简介2018年,某大学校园内发生了一起因校园贷引发的纠纷。

该校一名大四学生小王,因家庭经济困难,急需资金周转,便在网络上申请了一笔校园贷。

在贷款过程中,小王并未仔细阅读贷款合同,也未了解贷款的利率、还款期限等相关信息。

在支付了首期利息后,小王发现实际贷款金额远低于申请金额,且贷款利率远高于法定利率。

随后,小王按照约定按时还款,但发现贷款公司不断以各种理由提高贷款利率,并要求小王提前还款。

在无力偿还的情况下,小王向学校求助,希望学校能协助其解决贷款问题。

然而,学校表示无权干预学生的个人贷款事务。

无奈之下,小王将贷款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其退还多收的利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贷款公司则辩称,其与小王签订的贷款合同合法有效,小王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

三、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校园贷合同的有效性:贷款合同是否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存在欺诈、强迫等情形?2. 贷款利率的合法性:贷款利率是否超过了法定利率,是否存在高利转贷等违法行为?3. 学校在校园贷中的责任:学校是否应当对学生进行风险提示,是否应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四、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贷款合同中存在以下问题:1. 贷款合同存在欺诈行为:贷款公司未如实告知小王贷款利率、还款期限等关键信息,导致小王在签订合同时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

2. 贷款利率过高:贷款利率超过了法定利率,属于高利转贷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3. 学校存在管理责任:学校在校园贷管理方面存在疏漏,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学生的不良贷款行为。

基于以上理由,法院判决贷款公司退还小王多收的利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案例分析_大学生(3篇)

法律案例分析_大学生(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校园贷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方式,逐渐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

然而,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淡薄,往往容易误入校园贷的陷阱,导致自身权益受损。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误入校园贷陷阱的案件为例,分析其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案件事实(一)案情简介小王,某高校大二学生,因急于购买一款新款手机,却因手头紧张,遂通过一款名为“校园贷”的APP申请贷款。

在签订贷款合同的过程中,小王并未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也未了解贷款利率、还款期限等关键信息。

在收到贷款后,小王按时还款,但随后发现,该贷款的利率远高于正常水平,且还款期限较短。

在无力偿还的情况下,小王开始寻求帮助,却发现已陷入校园贷的连环陷阱。

(二)具体经过1. 高额利息:小王在签订贷款合同时,并未注意到贷款利率高达36%,远高于国家规定的24%上限。

在还款过程中,小王发现每期还款金额中,大部分为利息,本金难以消化。

2. 连环贷:在无力偿还第一期贷款的情况下,小王被诱导签订新的贷款合同,用于偿还旧贷。

这样一来,小王陷入了连环贷的陷阱,负债越来越多。

3. 恶意催收:在还款逾期后,小王遭到了恶意催收,对方采取电话轰炸、短信骚扰、威胁恐吓等手段,给小王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三、法律分析(一)校园贷的法律性质校园贷属于民间借贷,其法律性质与普通借贷相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借贷双方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签订书面合同。

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

(二)校园贷的违法之处1. 违反国家规定的高额利息:本案中,校园贷的利率远高于国家规定的上限,属于违法放贷。

2. 违法催收:校园贷的催收方式往往采取暴力、恐吓等手段,严重侵犯了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3. 诱导签订连环贷:校园贷往往诱导借款人签订新的贷款合同,用于偿还旧贷,使借款人陷入债务困境。

关于大学生相关法律案例(3篇)

关于大学生相关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面临着各种法律问题。

本文将选取几个典型的法律案例,对大学生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解读,以期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法律风险。

二、案例一:校园贷引发的借贷纠纷案例背景:小王是一名大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在校园内接触到一款名为“校园贷”的APP。

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小王在该APP上申请了贷款。

然而,在还款期限到来时,小王发现自己无力偿还贷款。

无奈之下,小王开始寻求其他贷款平台,企图以贷养贷。

然而,这种情况并未改善,反而导致债务越来越多。

最后,小王因为无力偿还债务,被贷款平台起诉至法院。

案例分析:1. 校园贷的合法性: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校园贷属于非法借贷行为。

校园贷平台通常以高额利息、暴力催收等手段诱使学生贷款,严重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2. 学生借贷风险:大学生在借贷过程中,应提高警惕,理性对待校园贷。

一方面,要了解借贷平台是否合法,避免陷入非法借贷陷阱;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合理规划消费,避免过度消费。

3. 法律救济途径:当学生遭受校园贷侵害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寻求法律救济:向学校、公安机关、消费者协会等机构投诉;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合同、返还本金和利息;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三、案例二:大学生兼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例背景:小李是一名大学生,为了积累社会经验,在校期间在一家餐馆兼职服务员。

在兼职期间,小李因工作失误导致餐馆损失了一定的利益。

餐馆老板以小李工作失误为由,扣除小李的工资。

小李不服,与餐馆老板发生争议。

案例分析:1. 大学生兼职权益: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形成的劳动关系应受到法律保护。

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享有与正式员工相同的权益。

2. 劳动争议处理:当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发生劳动争议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大学生法律权利相关案例(3篇)

大学生法律权利相关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学生群体日益壮大,他们在校园内外的生活中,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法律权利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案例,探讨大学生法律权利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案例一:大学生校园贷事件【案情简介】某大学生小李,因急需资金,在网络上申请了一款校园贷。

在签订贷款合同的过程中,小李并未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导致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了高额利息和违约金。

在还款过程中,小李因无力偿还贷款,被校园贷平台催收人员多次骚扰,甚至威胁其家人。

【案例分析】本案中,小李的法律权利受到了侵害。

首先,小李在签订贷款合同时,并未充分了解合同条款,导致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了高额利息和违约金,侵犯了小李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其次,校园贷平台在催收过程中,对小李及其家人进行骚扰和威胁,侵犯了小李及其家人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条: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暴力、威胁等方式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建议】1. 大学生在签订合同前,要充分了解合同条款,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 校园贷平台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采取非法手段催收贷款。

3.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金融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

三、案例二:大学生知识产权纠纷【案情简介】某大学生小张,在校期间创作了一篇论文,并在期刊上发表。

后来,另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小王在未征得小张同意的情况下,将小张的论文用于自己的毕业论文,并发表在另一期刊上。

【案例分析】本案中,小张的知识产权受到了侵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权利。

小王未经小张同意,擅自使用其作品,侵犯了小张的著作权。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下列权利:(一)发表权;(二)署名权;(三)修改权;(四)保护作品完整权;(五)获得报酬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还款案例一、大学生不偿还贷款被起诉案例一:《安徽合肥14名大学生不偿还助学贷款被起诉》2008-62002年,中国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合肥梅山路支行等几家银行根据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分别与就读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的14名贫困大学生签订了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合同,发放了2000年至12000元不等的助学贷款,用于帮助这些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但是,14名被告人在完成学业后,不仅没有还助学贷款,也没有与银行签订补充合同和告知新的联系方式,导致银行无法催缴助学贷款。

由于即将超过2年的诉讼时效,银行不得不通过法律途径向14名被告人追讨贷款本金及利息7万余元。

案例二:《四名浙大毕业生未偿还助学贷款被中行告上法庭》2009-3国家助学贷款是许多经济困难学生的救星,然而,4名曾经获得助学贷款的浙江大学毕业生近日却被银行告上法庭,原因是他们未按期偿还助学贷款。

因家庭经济困难,2001年10月,浙大学生吴某向中国银行杭州杭海路支行申请了4800元助学贷款,在双方签订《中国银行国家助学借款合同》后,该行随后向吴某发放了贷款,期限3年,月利率为千分之四点九五,双方约定于2004年12月11日前偿还贷款本息。

但在贷款到期后,吴某至今未偿还贷款,共欠银行本金4800元及利息800余元。

另薛某、郑某和陈某等3人为吴某校友,他们当时分别也向上述银行申请贷款4800元、5000元、5000元,至今仍分别欠款3200元、2500元、2000元。

吴某等4人在贷款到期日未能按时还款,且逾期时间较长,对原告的资金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

据了解,吴某等4人已毕业四五年,由于更改了当时留下的联系方式,现在无法找到。

“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我们无奈之下只能将他们4人告上法庭。

”目前法院正设法查找这四名被告的下落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正着手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负责对学生借款后的跟踪管理,对有违反贷款合同行为的学生今后将给予曝光。

案例三:《北京林业大学11名毕业生拖欠助学贷款被起诉》2008-10毕业后未按合同约定偿还国家助学贷款,刘某等11名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生被农行北京海东支行告上法庭。

海淀法院受理了此案,原告海东支行要求11名欠贷学生立即偿还本金、利息及逾期利息共计20多万元。

刘某等11人原为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农行海东支行诉称,该行分别于2002年至2005年与上述11人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合同,由银行分4次给付他们每人贷款约2.2万元,借款期限自2002年7月至2009年9月。

合同同时约定,贷款学生毕业的次月20日为首期还款日期。

合同签订后,原告如约向刘某等11人发放了贷款。

2005年7月,刘某等11人毕业,但次月20日至今,他们并未按约主动还款。

根据借贷合同,连续三期未归还应偿付借款或一期借款拖欠3个月以上,银行可宣布借款本息全部提前到期。

海东支行遂将刘某等11人告上法院。

案例四:《上海复旦等高校68名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被起诉》2006-9-5 由于高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毕业后银行无法及时更新联系方法;助学贷款是政策性贷款,缺乏抵押等担保,导致银行对贷款缺乏有效的监管,造成大量贷款无法收回。

此次诉讼的发生地在上海市杨浦区,其辖区内共有各类大学16所,是上海市的高校密集区域。

此次被起诉的被告为68名大学生,来自复旦、同济、上海理工、体育学院等9所大学,涉案标的共计7628055元。

诉请解除与大学生所签订的助学贷款合同,并要求学生立即支付本息。

案例五:《浙江宁波19名大学毕业生未还助学贷款被起诉》2010-3-12 浙江宁波高校的19名大学毕业生,因未按时偿还助学贷款被银行告上了法院,9名毕业生在接到法院发出的应诉通知后,立即还清了贷款,银行随后撤消了对9人的起诉,另有6人缺席判决,4人联系不上。

日前,在被告缺席的情况下,宁波江北法院开庭审理了部分案件,并作出了一审判决,判令汪某等6名被告人于判决生效后10天内偿还助学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对于4人联系不上的被告,法院将通过公告的形式送达起诉状副本,公告期满后,再依法开庭审理。

二、大学生不偿还助学贷款,导致个人信息被曝光案例一:《北京工行网上曝光千余拖欠助学贷款大学生》2008-5-5已向个人征信系统提交违约记录,借款人再次贷款将遭拒绝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以“债务催收公告”的形式将1200余名拖欠助学贷款的违约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公布于众,本息总计37151890.96元,公布了拖欠助学贷款的欠债人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信息。

工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工行首次公布这些学生的个人信息。

工行提醒欠款人主动联络工行在公告中表示,已经向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提交下列借款人的违约记录,同时提醒欠款人及时与工行联络。

案例二:《河南曝光223名学生拖欠助学贷款勒令30日归还》2009-1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和省教育厅发出公告,提醒223名借款毕业生务必于30日内归还国家助学贷款欠息。

2005年~2007年三年间,国家开发银行共向河南省91所高校的24.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贷款16.6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借款合同约定,借款学生毕业后应由本人负担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按时偿还本金。

截止到2008年4月20日,已有7617名学生按规定支付利息或偿还本金,尚有223名借款毕业生拖欠利息,约占2006年毕业的借款学生总数的2.8%,欠息总额约3.8万元,拖欠期限超过一年。

为督促欠息学生归还所欠利息,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和省教育厅曾于今年1月发布了催收公告,并在春节前向每名欠息学生发放了明信片,但这些学生并未按要求归还欠息,且毕业时留下的联系方式有误或就业单位、通信地址变化后未按约定及时告知毕业学校,致使高校、银行均无法与这些同学取得联系。

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和省教育厅提醒,逾期不还且不与高校联系(或虽联系但协商未果)者,其违约信息将进入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教育部大学生学历查询系统等社会征信系统,这样会对违约者以后的工作、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三、信用卡违约影响申请贷款《学生信用卡小心刷成“卡奴”影响未来贷款》2007-12网上购物、超市消费、逛街买衣服……随着信用卡的普及,现在高校中不少学生喜欢用信用卡代替现金消费。

有部分学生因为手中现金不足,经常会拖欠几个月才还款,甚至变成了“卡奴”。

银行人士提醒:过度透支未来信用,会为以后的工作生活留下隐患。

在校学生“喜刷刷”“能用信用卡消费的话我就不会用现金。

”2006年5月,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的小李拿到她第一张信用卡,虽然当时的学费生活费都来自父母,但她的信用卡可透支额度仍达到3000元。

“刚拿到卡时小心翼翼,一旦消费就争取在50天内还款,防止多付利息。

”然而信用卡的便利还是让她放开了手脚,随着网上购物的盛行,小李沉迷在网上店铺里。

“这些提袋挺好看的,都是网上买来的。

”她指指挂在宿舍墙壁4个不同款式的提袋,由于直接凭密码和卡号就可以在淘宝网等地方消费,小李初尝网上购物的乐趣就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她无论到超市购物,或是逛街买衣服,能用信用卡消费的话就不会用现金。

“现金留着用,信用卡消费可以到月底才还钱。

”今年刚从深圳高职院毕业的小黄也从当初的小心谨慎到目前的“开水放闸”消费。

“当时很担心拿信用卡向银行借钱消费,到后来一件上千元的衣服合意的话我也会买。

”在校时小黄先是开了招行的学生卡,又申请了深发展的,透支额度接近1万元。

然而小李和小黄都承认,刷卡消费会造成一些不理智的消费行为。

去年冬天,小李在某服装店一次性买了2件冬装,总价超过600元。

“如果付现金,我会再三思量,可刷卡总觉得支出的是一个数字。

”现在小李的卡常常保持在最大的欠款额度,刚还了款但过几天又拿去消费,还经常“寅吃卯粮”。

一到还款日就紧张“如果我保持在3000元的欠款额度,每个月需要还330元。

”小李坦承每个月快到还款日她就特别紧张。

“330元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并不算少,交了这笔钱,生活费就紧了。

”“有时候难免会拖欠还款。

”小李表示有时遇到学校交费等事情,手头突然紧了,就会拖延还款,有一次她拖到第三个月才去还款。

“超过还款日期一天就要多付10元滞纳金。

”小李对于迟交一天就要付滞纳金显得有些不平。

那么拖欠款除了要交滞纳金之外还有什么影响呢?“要多交利息吧。

”小李表示。

“估计就是罚款,或者多一些利息。

”小黄表示各个银行的还款日期不同,拥有几张卡的学生很容易因为忘记而错过还款日期。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有不少同学跟小李一样,每个月到还款日就非常紧张,四处借钱还款。

还有的同学一人办了多张卡,到了还款日期就拆东墙补西墙,这些同学戏称自己都成了“卡奴”。

还有同学表示,她准备近期将自己的信用卡注销,以免总是忍不住去透支消费。

透支信用将影响未来贷款深圳建设银行个人业务部邓经理告诉记者,学生每一次还款,不管是按时交还是拖欠还款,都会如实录入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中。

而银行对于这些信用记录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对于那些连续三个月没还款、或是累计6次拖欠还款的信用卡主,我们会拒绝其贷款要求。

”邓经理表示有些学生毕业后会考虑贷款买房,这时银行就会调用其信用记录查看,有时会发现一些人在校期间的信用记录就不大好。

“不仅是房贷、车贷,若个人因其他需要而贷款,其信用记录也会成为重要的参考因素。

”“申请时办卡,工作人员没有告知我这一点,我还以为是工作后的相关情况才录入个人信用库。

”小李称其不知道这个事情。

而小黄则表示知道还款记录会录入个人信用库,但却不知道会直接影响房贷车贷等。

“目前申请学生信用卡非常容易。

”小黄表示。

记者从招商银行网站了解到,目前在学生群里应用很广的招行学生卡,只要求提供学生证、身份证的复印件,再填写一些资料就可以申请,银行不需要考核学生的家庭条件。

而一个本科生的透支额度是3000元,硕士是5000元,博士则为8000元,如遇到节假日或者急用现金,还可以通过电话临时调高30%的额度。

而对于如期还款的重要性,网站上则没有相关的警示语。

“信用记录将伴随一个人一生。

”邓经理提醒,在校生虽然用卡额度不高,但要清醒认识到信用记录对以后工作生活的影响,防止从学生时代就留下不良信用记录。

“切记按时足额还款的重要性,小心信用透支。

”四、拖欠助学贷款影响学弟学妹贷款,有损母校声誉案例一:《7.7万学生欠款2000万元殃及困难学弟学妹》2007-8从2006年开始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正式开始运行,大学生借用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信息已被记入该数据库,成为信用记录的一部分。

如果不及时还贷,将会影响他们今后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

毕业生违约导致银行“怠工”殃及困难学弟学妹无法获得助学贷款我国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部分城市试点助学贷款业务,2000年在全国全面推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