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研究》导言及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本课程教学的目的(特别应注意从“以生为本”的角度指明本课程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古代诗歌发展至唐宋,古体诗与近体诗都非常成熟,词的发展也臻于鼎盛,因而本课程主要讲授唐宋诗词,目的是使本科生对中国古代各种诗体有进一步感性认识,对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大诗人有更深的理解,激发他们研究古代诗歌的兴趣。
●学习方法指导根据本课程特点,采用讲授、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适当地安排课后思考题和作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背诵《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本课程的重、难点1、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体裁形式、格律知识、诗词的发展历程。
2、难点是让学生真正走进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对当时的思想、文化、历史比较熟悉。
1.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绪论:唐宋诗词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2课时讲授)【知识点提示】:1、唐诗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2、宋诗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3、宋词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重难点提示】:1.唐诗与宋诗风格的异同2.宋词的起源与特点第一节唐诗基本特征与发展历程(第1课)第二节宋诗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历程(第2课)第三节宋词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历程(第3课)第一章承前启后的初唐诗坛(2课时讲授)【知识点提示】1.齐梁诗风与初唐诗风的关系2.初唐向盛唐诗的过渡【重难点提示】1.初唐诗对齐梁诗歌的继承与变异2.初唐诗歌的成就与不足第一节齐梁诗的流风余韵第二节王绩与“初唐四杰”第三节唐初律体诗的定型与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第四节初盛唐交替时期的诗歌第二章盛唐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2课时讲授)【知识点提示】1.山水田园诗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2.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画意”3.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中的“闲趣”【重难点提示】诗与画的界限第一节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闲趣第二节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第三章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范(2课时讲授)【知识点提示】1.边塞诗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2.岑参与高适边塞诗风的异同【重难点提示】1.历史地理知识的熟悉2.对当时历史背景的熟悉第一节高适边塞诗的悲壮美第二节岑参边塞诗的奇逸美第三节王昌龄边塞诗的情韵美第四章李白:盛唐之音的伟大创造者(2课时讲授)【知识点提示】1.李白的历史意义2.李白诗歌与盛唐社会的内在联系3.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重难点提示】1.李白歌行体的特点2.李白绝句的艺术特点第一节李白诗歌的时代精神与主导风格第二节李白七言歌行的艺术特色第三节李白绝句的创作成就第五章杜甫: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3课时讲授)【知识点提示】1、杜甫诗歌地负海涵的内容1.杜甫诗歌艺术上集大成的成就【重难点提示】1.杜甫格律诗的成就及特点2.杜甫乐府诗的特点第一节杜甫诗歌的时代特征与艺术风格第二节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第三节杜甫古体诗的创作特征第六章白居易与中唐新乐府(2课时讲授)【知识点提示】1.新乐府的特点2.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成就3.白居易闲适诗的艺术特点【重难点提示】1.元白诗歌艺术风格的异同2.张王乐府与元白新乐府的异同第一节张王乐府与元稹诗歌第二节白居易的诗论与诗作第七章“韩孟诗派”及其他诗人(2课时讲授)【知识点提示】1、韩孟诗派共同的艺术追求2、韩孟诗风的异同3、苏轼“郊寒岛瘦”这一评价对郊岛的理解与误解【重难点提示】1.区别郊岛诗风2.李贺的诗风及其成因第一节“韩孟诗派”的诗论与韩愈的诗歌创作第二节“苦吟诗人”的创作倾向与李贺诗歌的艺术个性第三节独具一格的“刘柳”诗歌第八章晚唐的诗歌风貌(2课时讲授)【知识点提示】1、晚唐诗歌创作的走向2、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3、杜牧诗风的特点【重难点提示】1.晚唐的爱情诗2.晚唐的咏史诗3.李商隐格律诗的特点第一节晚唐诗歌的创作趋向与杜牧诗歌的艺术特征第二节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第九章词在唐五代的演进与发展(2课时讲授)【知识点提示】1、词的起源2、词的特点【重难点提示】1.敦煌词的特点2.词与音乐的关系3.花间词派的成因及其特点第一节词的兴起与“花间词派”的形成第二节李煜与南唐词人第十章北宋前期诗歌的革新历程(2课时讲授)【知识点提示】1、北宋前期诗歌的特点2、北宋前期诗歌的革新历程【重难点提示】1、欧阳修在北宋诗歌史上的地位2、王安石诗歌的艺术特点第一节唐代诗风在宋初的流播第二节诗歌革新的领导者欧阳修第三节诗歌革新的主将苏舜钦、梅尧臣第四节宋诗新格局的开创者王安石第十一章宋初词坛与柳永的变革(2课时讲授)【知识点提示】1、宋初词坛的风貌2、二晏词风的异同1.六一词与珠玉词风的异同【重难点提示】1、由小令至慢词的发展历程2、柳永在宋词史上的地位第一节五代词风的承续与发展第二节继往开来的范、张词第三节“变一代词风”的柳永第十二章苏轼的诗词成就(2课时讲授)【知识点提示】1.苏轼的诗歌创作2.苏轼的诗论3.东坡词的艺术特点【重难点提示】1、东坡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东坡诗的艺术特点第一节苏轼的坎坷人生与诗歌理论第二节苏轼诗歌的艺术风貌第四节东坡词的创作成就第十三章北宋后期的诗词创作(3课时讲授)【知识点提示】1、北宋后期词转向的特点2、北宋后期词转向的特点【重难点提示】1、山谷诗论与诗歌创作2、清真词的艺术特点第一节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第二节秦观与贺铸的词作第三节周邦彦与格律词派第十四章两宋之际诗词的嬗变(2课时讲授)【知识点提示】1、两宋之际诗词创作嬗变的原因2、李清照词前期与后期的变化【重难点提示】1、“江西诗派”创作的转向2、李清照词的语言特点第一节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第二节南宋爱国词的先声第三节“江西派”诗人的创作转向第十五章陆游与“中兴诗人”(2课时讲授)【知识点提示】1、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2、陆游词的艺术特点3范成大田园诗集大成的艺术成就1.杨万里诗歌的艺术特点【重难点提示】1、中兴四大诗人“中兴”诗歌创作的原因2、为什么南宋田园诗兴盛第一节陆游的诗歌创作第二节陆游的诗歌创作(续)第三节《放翁词》的艺术风貌第四节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第五节独创新格的诗人杨万里第十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2课时讲授)【知识点提示】1、辛充疾词与南宋中后期的爱国主义精神2、辛词与苏词的异同1.辛派词的艺术特点【重难点提示】1、辛派词的成因2、辛词与南宋中后期社会的深刻联系第一节展现时代与人生风貌的《稼轩词》第二节辛词的艺术成就与“辛派词人”的创作第十七章南宋的格律词派与晚期的诗歌走向(2课时讲授)【知识点提示】1、南宋格律词派的艺术特点2、姜夔与吴文英词风的异同【重难点提示】1、姜夔词“清空骚雅”的特点2、“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产生的社会原因第一节格律词派名家姜夔第二节后期格律词的新局面第三节“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第四节爱国诗的最后一抹光辉。
古代诗歌研究教案
柳永《望海潮》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押韵,以形成铿锵和谐的韵律,便于吟诵 押韵,以形成铿锵和谐的韵律, 和歌唱。 和歌唱。
古代诗歌都是声诗。 古代诗歌都是声诗。 中国古代学诗、 中国古代学诗、传诗的方式 包括歌和诵两种: 包括歌和诵两种: 歌诗、乐诗(雅诗) 歌: 歌诗、乐诗(雅诗) 诵诗、咏诗、讽诗、 诵:诵诗、咏诗、讽诗、 吟诗、 吟诗、号、占、啸
诗歌在《诗经》时代,韵位较密。 诗歌在《诗经》时代,韵位较密。 到了魏晋时代,诗歌开始进步到隔句押韵。 到了魏晋时代,诗歌开始进步到隔句押韵。 诗歌最早时一般不换韵,一韵到底, 诗歌最早时一般不换韵,一韵到底, 而且常常出现 重韵。 重韵。 周南·芣苢 《诗经·周南 芣苢》 诗经 周南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近体诗要求对偶, 近体诗要求对偶,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 偶。 春望》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诗研究 第一章 唐诗总论
《新唐书· 高俭传》载:初,太宗尝以山东士人尚阀阅, 后虽衰,子孙犹负世望,嫁娶必多取资,故人谓之卖货。 由是召士廉与……责天下谱谍,参考史传,检正真伪, 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合二百九十三 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号曰《氏族志》,而崔 幹仍居第一。帝曰:‚我于崔、卢、李、郑无嫌,顾其 世衰,不复冠冕,犹恃旧地以取资,不肖子偃然自高, 贩鬻松槚,不解人间休为贵之?……朕以今日冠冕为等 级高下。‚……高宗时,许敬宗以不叙武后世,又李义 府耻其家无名,更以孔志约,……各以品位高下叙之, 凡九等,……改为《姓氏录》。
(按:《新唐书》卷一九九人儒学中,柳冲传引柳芳言:“‘过江则 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宋、张、 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 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 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唐会要》卷 三六<氏族>)
个体价值的自我展示和社会角色的期待与自荐以及为实现个体价值和充当理想的社会角色而付出的种种努力构成了一种普遍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张扬而它又与社会高度繁荣带来了人们对世俗享乐的追求相融汇激活了人们的创造精2发达的经济为诗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使他们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
唐诗研究
内容提要
(一)唐代社会和阶级关系的变革,充实了人 们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涛, 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了丰富的源泉。
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是古代封建社会关
系和社会制度发生局部性蜕变的时期。 社会的变革总是以经济、政治及与之相适应 的阶级关系的变动为依据的,唐代社会和阶 级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劳动者身份和地 位的改变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结构的重新 组合上。
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高频考点
巧。
04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分类
01
02
03
04
表达方式
包括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等。
修辞手法
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 等。
表现手法
包括象征、对比、衬托、借景 抒情等。
结构手法
包括首尾呼应、承上启下、伏 笔照应等。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
01
02
03
04
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理 解诗歌的记叙、描写、抒 情和议论等手法。
用典
通过运用历史典故或文学典故,丰 富诗歌内涵,提高诗歌的文化底蕴。
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分析
豪放派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诗歌语 言豪放、气势磅礴,展现出强烈
的个性和情感。
婉约派
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诗歌语 言细腻、柔美,注重情感表达和
意境创造。
自然派
以陶渊明、王维为代表,诗歌语 言朴素、自然,强调与自然的融
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高频考点
目录
• 古代诗歌的起源与演变 • 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 • 古代诗歌的主题思想 •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 • 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
01 古代诗歌的起源与演变
古代诗歌的起源
01
02
03
远古时期
古代诗歌起源于远古时期, 是人们劳动、生活和情感 的表达方式。
祭祀与宗教
古代诗歌在祭祀和宗教活 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用于 祈求神灵保佑和歌颂神灵。
《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落木与长江进行对比,表 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壮志未酬的感慨。
《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运用了 拟人手法,将花人格化,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 爱和怜惜之情。
古代诗词研
1、诗歌的鉴赏:是一种对于作品的具体感受与体验,是感觉与知觉,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它侧重以审美的态度发现诗歌作品的美,通过理解接受完成文学作品的意义,通过有意味的形式来触摸作者的心灵。
2、诗歌的批评:主要以学理的态度探讨诗歌的意义,研究诗歌及其发展的种种问题,是以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诗歌活动和诗歌现象的理性分析,评判。
3、诗歌鉴赏与诗歌批评的比较:1、一般鉴赏是一次性的,批评欣赏则要反复多次。
2.一般鉴赏是直接的,批评则是评价的。
3、鉴赏侧重于感性活力,批评则侧重于理性活动。
4、鉴赏的对象是具体诗歌作品,批评的对象则包括具体诗歌作品在内的其它现象,诗歌批评以诗歌鉴赏为基础,而又致力于把审美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它不止是赞美,还包括批评,总结经验教训,发现创作规律。
4、什么是诗无达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诗无达诂”的概念,诗即诗经,达是一致的意思,诂指用今天的话解释古代的东西,这句话标举了审美立体的差异性,类似于西方提出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每个人欣赏同一件事物的感觉是不同的,因个人的经历,性格等因素而有差异。
即突出诗意的模糊性。
5、诗歌的用典:什么是用典:古人写文章常常喜欢援引前人的事迹或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语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叫用典。
创作方法:诗歌用典,用典”即“运用典故”也称“用事”指引用古今事类成辞来表情达意的创作方法。
可分为”事典”(历史、神话、传说、寓言等)与“语典”(前人经典性的语言)两类。
典故:典,指经典,,泛指历代典籍中的言辞。
6、用典的功能:(1)深化、雅化(2)有助于推理(3)丰富表达的内涵(4)不便直说的(5)联想典故的功用:有助于说理,有助于修辞,有助于丰富表达的内涵,有助于发表不便直说的思想,有助于联想。
7、用典应注意问题:1、诗不贵用事,2、用典讲究自然而然。
用典的方法:正用、化用、活用与反用。
8、古典和今典的区别:古典是指作者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征引的前代已经凝定成为故实的典故。
《中国诗歌研究史(唐代卷)》读书笔记模板
第一节文献整理工作全面展开 第二节诗人生平事迹考证有了新进展 第三节词学研究呈现冷热不均的局面 第四节单一评价体系的形成 第五节批评体系单一化的渊源和终结
第一节文献整理有了大幅度进展 第二节诗人生平考证更加细致 第三节名家研究取得了可喜成就 第四节词学研究有了新开拓 第五节诗史描述更加丰富清晰 第六节唐诗研究领域的新开拓 第七节新方法的广泛运用
目录分析
20世纪唐代诗歌研究 综论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 叶唐代诗歌研究
第二章 20世纪50年 代到70年代的唐代诗 歌研究
第三章 20世纪后二 十年唐诗研究大发展
第一节文献整理工作开始起步 第二节诗人生平事迹考证初显实绩 第三节重要诗人评价及诗史描述 第四节词学研究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第五节方法上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诗歌研究史(唐代卷)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部分
诗史
诗歌
诗歌
整理成就Leabharlann 世纪中国研究
世纪 研究
评价
研究
词学
文献
唐诗
方法
诗人
生平事迹
内容摘要
《中国诗歌研究史(唐代卷)》立足于新世纪,全面地梳理了20世纪唐代诗歌研究的成就。全书分为三个部 分,以时代为序,分别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后二十年在唐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每部分内容涉及文献整理、诗人生平事迹考证、重要诗人研究、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特征等多个角度,比较全 面地反思了20世纪唐代诗歌研究的历史,对于当下的唐代诗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课
4、《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 • • • • • • • • •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 音 乐 性
古代诗歌的分类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 乐府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有 五言、七言等。 • ③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 府等。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 -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的一段叫一 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 叫后阙、下阙、下片。 •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 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 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 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 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 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 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 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 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 笔势豪放。
诗歌鉴赏五步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 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 边塞诗等) •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 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 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 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 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07564唐宋词研究
07564唐宋词研究第一编词学论略第一章词名释例一、曲子1、词是配合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的新体诗,是以音乐为本体的。
“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
2.曲子是词的最初名称,以曲子称词,鲜明地体现出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
长短句之称标志着词已经逐渐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是以词的语言句式特点取代了音乐的特点。
诗馀是就词和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二、长短句1、长短句可视作词的主要句式特点。
2、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诗被称为“短句”。
所谓长短句,其最初的意义主要是指五、七言的错综而已。
3、长短句提名权交给了苏轼,缘由是苏轼在《与蔡景繁书》。
三、诗馀1、诗馀是晚于曲子和长短句的,是相对后起的一个概念。
曲子侧重强调其音乐性,长短句转而以文学性为主,诗馀则是就是词与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2、俞彦认为是“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
”3、况周颐说:“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
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故曰‘诗馀’。
”“诗馀”的四种解释:1.以余力做余事,表示对词体价值的轻视之意。
2.作诗歌的支流、余脉解,视词为诗歌之剩义,不承认词体的独立地位。
事实上,词的兴起不是以诗歌之亡为前提的。
3.作丰富而有韵味解。
4.为诗的声音之馀,而非体制之馀。
“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最迟在南宋庆元年间已经出现。
4、词与诗相比,所“馀”者何?乃所谓和声、泛声、虚声、散声也。
(从音乐角度看)四、倚声1、倚声的概念与古代乐府诗的创作模式有关。
2、“倚声”一词大概在中唐时期就已出现。
第二章词的起源诗词同源说:以词为诗馀,为尊词体,主张诗词同源。
词源《诗经》说:以句子长短作为追溯词源的唯一依据,主张词源《诗经》。
隋代初唐说:以燕乐形成为标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
王灼、朱熹与胡仔持这种说法。
六朝乐府说:以乐府为中心,认为词起源于六朝。
六朝浮艳说:以词婉约浮艳的风格溯源至六朝。
简单应用: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
填词所倚的燕乐至隋代已初步成形。
《古代诗歌五首》课题研究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古代诗歌五首》课题研究【目标导航】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的诵读,背诵,积累诗文语句。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课时导学】一、日积月累1、作者及写作背景:⑴ 曹操与《观沧海》: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其诗多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建安十二(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深秋胜利归来,途经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⑴ 王湾与《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
其诗流传不多。
《次北固山下》是诗人往游吴中(今苏州市)途中所作。
⑴ 白居易与《钱塘湖春行》: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太原(现在属山西)人。
著有《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春天骑马游西湖时所作。
⑴ 辛弃疾与《西江月》: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西江月》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所写的一首闲适的农村词。
⑴ 马致远与《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著名散曲家。
一生著有《汉宫秋》《黄梁梦》杂剧共15种。
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代杂剧四大家。
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
其中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
2、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歌。
二、知识点拨1、内容结构:《观沧海》一诗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想像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
唐诗研究00.序言
真正继承了《诗· 国风》“民间自然性情之响”的,倒是这一 时期的“汉魏乐府”民歌,如 《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 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 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 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
鲁迅《门外文谈》自称是“‘杭育杭育’派”,意 思是主张“劳动创造”论的。 “史诗”,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奥德赛》; 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日耳 曼的《尼伯龙根之歌》;古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 记》;我国藏、蒙古民族的《格萨尔王》
中国古文字起源之一,是来自卜蓍 1899年,王懿荣 “龙骨”,“甲骨文” 1903年,刘鹗(号铁云)出版了《铁云藏龟》 1913年,孙诒让《契文释例》
“建安风骨”
现在看来,这一时代为什么在短暂的时期取得那样 突出的文学艺术成就,是有一些值得重视的原因的。 这里至少可以举出三点来讨论: 第一,汉代自董仲舒以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但是曹操却提倡“通脱”,不拘细节,这 有点思想解放的意思。 第二,是对文学的重视程度的问题。 曹丕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鲜明 主张,使文人。 第三,批评风气的形成,是又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曹丕作《典论· 论文》
中国,“诗的国度”
启功:“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 宋诗是讲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一 、诗源于巫
• •
诗歌的起源
“劳动”、“模仿说”、“游戏说”、“移情说”、“冲动 说”等 中国典籍上,有: 帝舜时期的“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竹书 纪年》帝舜元年条) “昔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 氏春秋· 古乐篇》)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毛诗正义· 诗序》)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越绝书》)
“古代诗词研究”课堂笔记(5篇材料)
“古代诗词研究”课堂笔记(5篇材料)第一篇:“古代诗词研究”课堂笔记“古代诗词研究”课堂笔记第一讲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词的语言张力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语言张力是指由语言所直接促发的多重意义、别样意蕴对单纯、有限的语言外壳的冲击。
一、诗歌语言张力的内涵诗歌的语言张力即诗歌的多义性,是对诗歌内蕴的丰厚和外延的拓展。
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宣示义和启示义1、宣示义: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
2、启示义: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
(1)、双关义:双关义与宣示义关系最密切,其中一义就属于宣示义。
【例】“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中的“远”:①时间长;②距离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碧玉”:①青色的玉石;②吴王貌美的小妾的名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与“情”谐音(2)、情韵义:附着在宣示义之上的各种诗的感情和韵味。
【例】“凭栏”、“倚栏”本意是依靠着栏杆,但是在诗词中就有多种韵味,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吊古,或抑郁愁苦,或悲愤慷慨。
“闻君亦多感,何处倚栏杆”;“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3)、象征义:有的附着在词语的宣示义上,有的在整句诗或整首诗中。
【例】“东篱”本是写实,因陶渊明多次吟咏,便有了象征义,即远离尘俗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后人诗有:“从来菊花节,早已醉东篱”;“漫绕东篱嗅落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4)、深层义:含蓄在词语之中,但多半含在全句或全篇之中。
【例】杜甫“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时节”:①相逢时令;②暗指其由富贵转落魄的不幸身世;③暗寓自己不幸身世;④唐王朝经“安史之乱”由盛转衰,也似“落花时节”。
(5)、言外义:在字句的空当里,即字里行间的“行间”。
【例】蒋捷《虞美人》写自己,也曲折地反映了南宋亡国前后的时代气息。
古代诗歌研究栏目内容
古代诗歌研究栏目内容
古代诗歌研究栏目的内容主要涵盖了对古代诗歌的赏析、解析、比较等方面,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诗歌赏析:通过对古代诗歌的赏析,深入挖掘诗歌的美学价值、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诗歌解析:通过对古代诗歌的解析,深入探讨诗歌的语言特点、意象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手法,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3. 诗歌比较: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代诗歌的比较,揭示诗歌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诗人研究:通过对古代著名诗人的生平、创作历程和思想的研究,揭示诗人的艺术追求和人生哲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5. 诗歌评论:通过对古代诗歌的评论和批评,探讨诗歌的价值和意义,引导读者对诗歌的认知和理解,促进诗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古代诗歌研究栏目旨在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古代诗歌资源和深度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欣赏和传承古代诗歌文化。
《中国诗歌研究史(汉代卷)》读书笔记模板
第一节关于西汉五言诗真伪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文人五言诗起源问题研究 第三节汉代文人五言诗艺术成就研究
第一节 20世纪的汉代四言诗研究 第二节 20世纪汉代骚体诗研究 第三节 20世纪的汉代七言诗研究
读书笔记
这是《中国诗歌研究史(汉代卷)》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诗歌研究史(汉代卷)》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目录分析
第一章 20世纪80 年代之前的汉乐府
歌诗研究
20世纪汉代诗歌研 究综论
第二章 20世纪80 年代以后的汉乐府
歌诗研究
第三章 20世 纪的汉代五 言诗研究
第四章四言 诗、骚体诗 与七言诗研 究
第一节 1949年以前的汉代乐府歌诗研究 第二节 1950年到1979年的汉乐府歌诗研究
第一节汉乐府机构设立问题研究 第二节西汉乐府三大乐歌研究 第三节汉乐府清商三调与大曲研究 第四节汉乐府歌诗作品研究 第五节汉乐府歌诗综合研究
中国诗歌研究史(汉代卷)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作者介绍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论著
歌诗
研究史
研究
汉乐府
乐府
文人
诗歌
诗歌
世纪 汉乐府
年代
中国
问题
讨论
世纪 诗
真伪
清商
内容摘要
《中国诗歌研究史(汉代卷)》是一部系统梳理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史的论著。全书共四章,第一章介绍上 世纪初至1980年以前汉乐府诗歌研究的历史;第二章介绍1980年至世纪末汉乐府研究的历史;第三章介绍五言诗 的研究史;第四章介绍四言、七言、骚体诗的研究史。该书对上个世纪内汉代诗歌研究的重要问题和重要论著做 了归纳和分析,“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的便利。
古诗词研究精讲
古诗词研究精讲高考古诗词精讲中国古典诗歌概况一、古诗释义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早期的诗(先秦诗歌)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也是这一时期诗体的主要特色。
后来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在战国后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
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屈原为其杰出代表。
楚辞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风骚”,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因此该词也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汉代的古体诗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代时乐府诗形成。
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
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
古典诗歌鉴赏导言
晚:归艘\晚钟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带”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老鹤赋予人 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 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 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 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 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古 典 诗 歌 鉴 赏
一、考点要求 二、古典诗歌基本常识
三、解读古典诗歌基本常识
四.广东历年诗歌鉴赏试题汇编
一、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 ⑵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二、古典诗歌基本常识
古体诗
诗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五言(五律) 七言(七律) 五言(五绝) 七言(七绝)
三、解读古典诗歌必备的基本常识
• 4.注意“省略”,添补字词。
• 古典诗词由于语言的精炼简洁,常存在省略现象, 国破(但)山河在,城春(但)草木深。(因)感 阅读时,要善于将补节略浓缩的字词重新补充出来, 时(而)花溅泪,(因)恨别(而)鸟惊心。 以便更好地读懂原句,体会意蕴。 • 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 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 •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 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中国古代诗歌学习指南
第一单元诗歌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生发展演变情况和中国古代诗词曲的特殊性。
2.能掌握每种诗歌类型的基本特征和解读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和一般思路。
3.通过对古代诗歌的学习,体会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高尚情操和宝贵遗产,树立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导论一、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方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一句话,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基于以上定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曲都是诗歌的一种,只是在其产生的古代文学背景下自有其互相独立和区别的界限。
二、古诗的特点为了讲清楚古诗的特点,我们先来分别读一首典型的律诗和一首现代诗: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出古代诗歌的几个特性:1、押韵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复。
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
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
现代诗押韵不那么严格,几句或一节押都可以,没有一定之规;古诗的押韵则有很多固定的规则,相对严格一些。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方法古代诗歌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现象,从原始歌谣开始,中国诗歌经历了《诗经》、楚辞、汉乐府、文人五言诗,又经历了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诗臻于成熟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独特色。
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也从先秦就开始了,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主流,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拓展出新的领域。
一、文献学研究古代诗歌文献的系统整理,可以为诗歌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资料,有利于诗歌进行深入的探究。
对于诗歌基础文献的研究可以做诗篇的辑佚,如陈尚君的《全唐诗补编》,删繁订误,对《全唐诗》做了细致的甄别工作,剔出一些误收重出之作,又新增佚诗四千六百六十三首,句一千一百九十九条,诗人一千一百九十一人;还可以对诗集进行笺校。
还可做书目和版本研究如孙琴安先生的《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就对所获得的唐诗选本,都分别作一提要。
另外还可从选本与鉴赏普及读物以及诗人、诗作的考订和评传等角度进行细致研究。
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在研究诗歌方面就非常方便和准确了。
二、比较方法研究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同类作家作品与相关文学流派分析论证,比勘异同。
可以从双方的创作态度、创作手法、风格特征及思想方面进行比较,如唐代往往成对出现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
出了对诗人与诗人之间的比较外,还对不同诗歌流派之间的比较,仍以唐代为例,可比较明秀静逸之美的山水田园诗派和慷慨悲壮的边塞诗派,以及中唐的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
这样的成果有房日晰的《唐诗比较研究》。
三、语言学角度研究从语言学角度进行诗歌研究。
首先根据中国古代诗歌重视格律、声韵的特点可从音韵学角度去研究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着较为明确的押韵要求,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沈约提出了汉语四声的问题,并且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诗歌中的平仄、押韵、对仗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当时极盛一时的“永明体”。
这种讲究格律、对仗的诗体到了唐代全面繁荣,可对唐诗的平仄、押韵、对仗、句式进行研究的。
还可从文字学角度对诗歌的用字进行研究,古代诗人往往讲究“语不惊人死不休”,对于诗歌用字进行了大量的推敲,以及诗歌在流传过程中因版本问题产生的用字不一样的问题,都可以进行探索,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还是“黄沙远上白云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祖坤
教力学,掌目握标:鉴培赏养、中良批国好评古的古诗典代歌诗诗感歌歌受的研力基本、究理悔论悟和力方和法判断,
增强自身修养,提升生命境界。
讲授原则:在讲授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贯穿方 法的讲解,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师生互动,相 互启发。
学习方法:1.多读原作和一些著名学者的鉴赏文章, 培养感受力和判断力,读书要将博与精结合起来;2. 多写,既要学写古文,更要注重白话文的写作;3、 多背诵经典名篇。
缪钺先生《论宋诗》一文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 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 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钱锺书《谈艺录》: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 骨思理见胜。 ”
举例:通过对李白与苏轼诗歌 的文本分析看唐诗与宋诗之异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导言
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五个层面 二、中国古代诗史发展的概貌
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五个层面
1、文献学层面的研究:诸如文献的辑佚、整理、考证、 辨伪,作家行迹、作品系年等基本史实的考察、爬梳,辞书、 书录、年谱等工具书的编纂,大都属于此一层面。这是文学研 究的重要基础,如同地基深固,建造于其上的房屋才能坚实, 才能持久。所以研究者尤其是初学者应该在这方面花大气力, 既熟悉基本史料,又培养严谨学风。然而,文献学的研究毕竟 处于前文学研究的阶段,还不属于文学自身的研究。如果滞留 于此一面,易于钝化人的形象思维和感悟能力。因而,真正的 文学研究还必须由此上升到文艺学的层面。
5、哲学层面的研究:既指对文本深层内涵的发掘, 也指研究者高屋建瓴的哲学观照。一般而言,文人以敏 感称胜,哲人以深刻见长,而这种敏感和深刻则多兼备 于真正优秀的文学之中。优秀的文学既是艺术美的载体, 又是哲学意识的诗性阐说,它虽然不像哲学著作那样通 过严密的理性思维构建高深的理论,却蕴含着精湛的人 生哲理和思想。《春江花月夜》、《红楼梦》等作品之 所以被历代读者所喜爱,根本的一点就是其文学性与哲 理性、思想性并存,在以情动人的同时又以智启人。进 一步说,作为宇宙观和认识论的哲学又对文学具有显而 易见的规范作用,哲学意识和文化思潮的变化往往在核 心层面改变着文学的面貌。能否尽量提高自己的哲学眼 光和洞察力,通过研究准确而独到地探寻到文学中包含 的深层意蕴,探寻到文学史发展变化的制约因素,实在 是文学研究者值得认真思考的大事。
举例:
一、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版。 二、瞿蜕园、朱金诚:《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三、詹瑛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 社1996年版。 四、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岑嘉州系年考 证》, 收入《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五、刘文刚:《孟浩然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2、战国的楚辞时代。战国时期,楚辞勃兴,诗的体式扩大了, 容量大大增加,诗风也由质到文,由《诗经》时代的淳朴厚 重走向了哀婉典丽。诗与乐逐渐分离。
3、两汉魏晋时期,汉代乐府兴起,汉乐府的主要体式是五言, 特别是到了东汉后期,五言诗定型。这个时期的诗风是由文 返质,诗与乐重新结合。汉代末期,五言诗成为主流。
苏轼《听武道士弹贺若》 清风终日自开帘,凉月今宵肯挂檐。 琴里若能知贺若,诗中定合爱陶潜。
宋代以后,诗歌创作就很难再超出前人了。 所以,元明清几代虽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作 者和作品,但总体来看,基本上就是在前人 的模式里讨生活了,所以,尊唐与尊宋成为 后世的两个长期争论的诗歌主张。直到近到, 还有沈曾植、陈三立等人组成的宋诗派。
第一章:中国古代诗歌的声律
• 讲究声律是骈文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诗歌、赋, 骈文等都是如此。
• 即使是“古文中亦不能无声调”。历代优秀的古 文作家和批评家如刘大櫆、曾国藩、张裕钊、唐 文治、徐昂、林纾、吴曾祺等,都很重视古文的 声调效果,提出了诸如“音节”、“声调”、 “因声求气”等概念和命题。他们认为文章的神 气主要通过音节表现出来,因此主张通过妙用虚 字、适当用韵、适当讲究平仄,来追求声音之美; 通过句势的轻重疾徐等节奏变化,来追求抑扬之 致。王又朴“急脉缓受”、“缓脉急递”就是句 势及节奏变化的形象表述。
平仄调配
•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中的一段: •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
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 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 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 也。
• 这段文字中,绝大多数都是仄声字。一般来讲, 仄声字的音调显得短促。韩愈通过大量密集的仄 声字,强烈地表达了对柳宗元人生遭际的悲愤之 情
举例: 一、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二、萧驰《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上海古籍出 版社。
三、张伯伟:《禅与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增订版。
二、中国古代诗史发展的概貌
1、上古的《诗经》时代。这个时代是四言诗的时代,这一时 期的诗歌特点是,诗风淳朴厚重,诗与音乐紧密结合。
• 又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
举例: 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中华书局2008年版。 林岩:《宋代科举考试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杜晓勤:《初盛唐诗的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7 年版。
葛晓音:《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复古思潮的滥觞》, 《文学遗产》1998年6期。
《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第五章第四节:
无论是韩愈、元稹等人充满痛苦怨愤的悲慨激切,还是柳 宗元描写山水以寄孤愤的清冷峭厉,都与此嶙峋瘦劲、悲 而不衰的坚韧意向大体一致。换言之,在这一意向里,深 隐着贬谪诗人们人生的苦难和生命的抗争,深隐着他们从 沉沦到奋起那艰难的心路历程。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 说,元和贬谪文学诸多艺术特征和主体风格的形成,无不 源于元和贬谪诗人命运的悲剧和克服悲剧的精神。
举例:
一、关于“汉魏风骨”、杜甫“沉郁顿挫”的研究。
二、戴老师:《孟郊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三、陶文鹏:《论唐代绝句描绘人物的艺术》,《文艺研 究》, 2006年第10期。
四、陶文鹏:《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文学评 论》,1997年第6期。
3、文化学层面的研究:即将文学与历史、哲学、 宗教、社会、政治、教育、民俗、地域乃至音乐、绘画 等文化领域关联起来,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其主要目的 是在文艺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视野,激活思维, 更新内容,拓展空间,从阐释学的角度对与作者、作品 相关的社会思潮、生活理念、民族心态、宗教信仰等进 行索解和别解,在考察影响文学的一些重要因素后,获 取文本所蕴含的深层信息,进而为文学作出文化评判和 定位。近些年来这一层面的研究势头很旺,并出现了一 些优秀论著,如程千帆先生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余恕诚先生的《唐 诗风貌与其文化底蕴》等,都是将唐代文学与文化结合 起来研究的成功范例。但此一层的研究如果把握不好, 容易产生泛文化的倾向,将研究的阈限肆意扩展,甚至 泯灭文学的特殊性,以石为玉,去而不返。这是深可注 意的。
举例:
一、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 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二、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 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 大学出版社2004版。
三、傅绍良:《盛唐文化精神与诗人人格》, 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孟郊论稿》第一章《孟郊:一个痛苦的存在》:
孟郊的精神生活充满痛苦和矛盾:他明明知道自己与 上层社会格格不入,却又要拼命挤进这个圈子;他的 身心都胶执于当世,却又狠狠地咒骂它;他本来就厌 恶官场的虚伪应酬,却又急于希望通过科举得到官场 的承认和上层的接纳;他沉浸于社会却又不能与社会 和解,说真的,他甚至自己就无法与自己和解,他整 个一生就是一个凄凉而又矛盾的存在,所以他的诗歌 中怒张多于和谐。
期中作业:内容要求及格式要求。
• 凡欲成一種學問,必先下一番工夫。學文 亦然,其實亦不出老生常談所云看讀寫作 而已。曾文正曰:“讀書之法,看讀寫作 四法,每日不可缺一。譬之富家居積,看 書則在外貿易,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 家慎守,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爭, 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土宇者也;讀書則 深溝堅壘,得地能守者也。 ”
• 朱子曰:“常與後生説,若會將《漢書》 及韓柳文熟讀,不到不會做文章。”又曰: “人作文章,若是仔細看得一般文字熟, 少間作出文字,意思語脉,自是相似;讀 得韓文熟,便做出韓文底文字;讀得蘇文 熟,便做出蘇文底文字。若不曾仔細看, 少間却不得用。 ”
• 姚姬傳《與陳碩士書》曰:“所寄來詩文, 皆有可觀。文韻致好,但説到中間,忽有 滯鈍處,此乃是讀古人文不熟。急讀以求 其體勢,緩讀以求其神味,得彼之長,悟 吾之短,自有進也。”
2、文艺学层面的研究:包括文体学、文章学、文论学等 几个部分,主要是艺术风格、意境构造、语言表现、审美特 点、文学体式、创作方法、文艺批评及文学发展嬗变规律等 方面的研究,它可以对文体的发展和演变进行静态、动态的 考察,也可以对表现技法和美学追求予以微观、宏观的论说; 可以从创作论、批评论的角度揭示作者“怎样写”和“为什 么这样写”的问题,由此分析其优劣成败,总结其经验教训; 也可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考察一部作品之价值、意义在不同 时期不同读者那里发生的升降变化,将文学研究从一维导向 多维,从平面引入立体。但文学研究若仅停留于文艺学层面, 就文学论文学,就批评谈批评,缺乏广阔的参照系和深层的 制导因,容易流于单薄、浮泛,所以,还应再提升一步,扩 展到文化学的层面。
以《孟浩然年谱》为例: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一说名浩然,字浩然。
凌濛初刻刘辰翁评李梦阳参本《孟浩然集书》卷203《文艺传》:孟浩然,字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