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研究》导言及第一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作业:内容要求及格式要求。
• 凡欲成一種學問,必先下一番工夫。學文 亦然,其實亦不出老生常談所云看讀寫作 而已。曾文正曰:“讀書之法,看讀寫作 四法,每日不可缺一。譬之富家居積,看 書則在外貿易,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 家慎守,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爭, 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土宇者也;讀書則 深溝堅壘,得地能守者也。 ”
举例: 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中华书局2008年版。 林岩:《宋代科举考试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杜晓勤:《初盛唐诗的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7 年版。
葛晓音:《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复古思潮的滥觞》, 《文学遗产》1998年6期。
4、人本学层面的研究:文学说到底是人学,是关于 人的学问,体现的是真实可感的人的生命历程和心灵律动。 它所关注的、表现的是人的血肉之躯和鲜活精神,这就注 定了文学“以人为本”的主题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 研究文学实际上是研究人的生存状态、心理流程、自由人 格、理想追求、人生意义、终极关怀和归宿等,因此,研 究者必须具有人文关怀的素养和品质,必须有真切的生命 体验和当代意识,必须对超越了文学形式的人生具有深入 的理解与同情。如果离开了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存在,文学 就成了一种单纯的技艺展示和才华炫耀;如果研究者对人 的命运缺乏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其研究恐怕只能流于琐屑 的多愁善感和技术层面的管窥锥指,文学研究也就失去了 其存在的主要价值和意义。
举例: 一、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二、萧驰《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上海古籍出 版社。
三、张伯伟:《禅与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增订版。
二、中国古代诗史发展的概貌
1、上古的《诗经》时代。这个时代是四言诗的时代,这一时 期的诗歌特点是,诗风淳朴厚重,诗与音乐紧密结合。
以《孟浩然年谱》为例: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一说名浩然,字浩然。
凌濛初刻刘辰翁评李梦阳参本《孟浩然集》之王士源 《孟浩 然诗集序》:孟浩,字浩然。
《新唐书》卷203《文艺传》:孟浩然,字浩然。
[附考]疑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本作:“孟浩,字浩然”。 “名浩字浩然”的说法是正确的。唐人多以字行,孟浩然大约也以 字行,后人对他的名反而陌生了。王谠《唐语林》卷三《雅量》: “上(唐文宗)顾柳(璟)曰:‘陈子昂字伯玉,近亦多以字 行。’”张淏《云谷杂记》卷2:“隋及唐初人,以字为名。”其 实孟浩然“名浩字浩然”的命名方式,乃是当时一种流行的命名方 式。《全唐诗》卷727《荆浩小传》:“荆浩,字浩然”,可为旁 证。同书卷541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杜牧司勋字牧之, 清秋一首杜秋诗。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云云,亦其 例也。
第一章:中国古代诗歌的声律
• 讲究声律是骈文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诗歌、赋, 骈文等都是如此。
• 即使是“古文中亦不能无声调”。历代优秀的古 文作家和批评家如刘大櫆、曾国藩、张裕钊、唐 文治、徐昂、林纾、吴曾祺等,都很重视古文的 声调效果,提出了诸如“音节”、“声调”、 “因声求气”等概念和命题。他们认为文章的神 气主要通过音节表现出来,因此主张通过妙用虚 字、适当用韵、适当讲究平仄,来追求声音之美; 通过句势的轻重疾徐等节奏变化,来追求抑扬之 致。王又朴“急脉缓受”、“缓脉急递”就是句 势及节奏变化的形象表述。
2、战国的楚辞时代。战国时期,楚辞勃兴,诗的体式扩大了, 容量大大增加,诗风也由质到文,由《诗经》时代的淳朴厚 重走向了哀婉典丽。诗与乐逐渐分离。
3、两汉魏晋时期,汉代乐府兴起,汉乐府的主要体式是五言, 特别是到了东汉后期,五言诗定型。这个时期的诗风是由文 返质,诗与乐重新结合。汉代末期,五言诗成为主流。
中中国国古古代代诗诗歌歌研研究究
余祖坤
教力学,掌目握标:鉴培赏养、中良批国好评古的古诗典代歌诗诗感歌歌受的研力基本、究理悔论悟和力方和法判断,
增强自身修养,提升生命境界。
讲授原则:在讲授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贯穿方 法的讲解,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师生互动,相 互启发。
学习方法:1.多读原作和一些著名学者的鉴赏文章, 培养感受力和判断力,读书要将博与精结合起来;2. 多写,既要学写古文,更要注重白话文的写作;3、 多背诵经典名篇。
• 朱子曰:“常與後生説,若會將《漢書》 及韓柳文熟讀,不到不會做文章。”又曰: “人作文章,若是仔細看得一般文字熟, 少間作出文字,意思語脉,自是相似;讀 得韓文熟,便做出韓文底文字;讀得蘇文 熟,便做出蘇文底文字。若不曾仔細看, 少間却不得用。 ”
• 姚姬傳《與陳碩士書》曰:“所寄來詩文, 皆有可觀。文韻致好,但説到中間,忽有 滯鈍處,此乃是讀古人文不熟。急讀以求 其體勢,緩讀以求其神味,得彼之長,悟 吾之短,自有進也。”
2、文艺学层面的研究:包括文体学、文章学、文论学等 几个部分,主要是艺术风格、意境构造、语言表现、审美特 点、文学体式、创作方法、文艺批评及文学发展嬗变规律等 方面的研究,它可以对文体的发展和演变进行静态、动态的 考察,也可以对表现技法和美学追求予以微观、宏观的论说; 可以从创作论、批评论的角度揭示作者“怎样写”和“为什 么这样写”的问题,由此分析其优劣成败,总结其经验教训; 也可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考察一部作品之价值、意义在不同 时期不同读者那里发生的升降变化,将文学研究从一维导向 多维,从平面引入立体。但文学研究若仅停留于文艺学层面, 就文学论文学,就批评谈批评,缺乏广阔的参照系和深层的 制导因,容易流于单薄、浮泛,所以,还应再提升一步,扩 展到文化学的层面。
苏轼《听武道士弹贺若》 清风终日自开帘,凉月今宵肯挂檐。 琴里若能知贺若,诗中定合爱陶潜。
宋代以后,诗歌创作就很难再超出前人了。 所以,元明清几代虽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作 者和作品,但总体来看,基本上就是在前人 的模式里讨生活了,所以,尊唐与尊宋成为 后世的两个长期争论的诗歌主张。直到近到, 还有沈曾植、陈三立等人组成的宋诗派。
5、哲学层面的研究:既指对文本深层内涵的发掘, 也指研究者高屋建瓴的哲学观照。一般而言,文人以敏 感称胜,哲人以深刻见长,而这种敏感和深刻则多兼备 于真正优秀的文学之中。优秀的文学既是艺术美的载体, 又是哲学意识的诗性阐说,它虽然不像哲学著作那样通 过严密的理性思维构建高深的理论,却蕴含着精湛的人 生哲理和思想。《春江花月夜》、《红楼梦》等作品之 所以被历代读者所喜爱,根本的一点就是其文学性与哲 理性、思想性并存,在以情动人的同时又以智启人。进 一步说,作为宇宙观和认识论的哲学又对文学具有显而 易见的规范作用,哲学意识和文化思潮的变化往往在核 心层面改变着文学的面貌。能否尽量提高自己的哲学眼 光和洞察力,通过研究准确而独到地探寻到文学中包含 的深层意蕴,探寻到文学史发展变化的制约因素,实在 是文学研究者值得认真思考的大事。
导言
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五个层面 二、中国古代诗史发展的概貌
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五个层面
1、文献学层面的研究:诸如文献的辑佚、整理、考证、 辨伪,作家行迹、作品系年等基本史实的考察、爬梳,辞书、 书录、年谱等工具书的编纂,大都属于此一层面。这是文学研 究的重要基础,如同地基深固,建造于其上的房屋才能坚实, 才能持久。所以研究者尤其是初学者应该在这方面花大气力, 既熟悉基本史料,又培养严谨学风。然而,文献学的研究毕竟 处于前文学研究的阶段,还不属于文学自身的研究。如果滞留 于此一面,易于钝化人的形象思维和感悟能力。因而,真正的 文学研究还必须由此上升到文艺学的层面。
• 又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
平仄调配
•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中的一段: •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
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 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 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 也。
• 这段文字中,绝大多数都是仄声字。一般来讲, 仄声字的音调显得短促。韩愈通过大量密集的仄 声字,强烈地表达了对柳宗元人生遭际的悲愤之 情
举例:
一、关于“汉魏风骨”、杜甫“沉郁顿挫”的研究。
二、戴老师:《孟郊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三、陶文鹏:《论唐代绝句描绘人物的艺术》,《文艺研 究》, 2006年第10期。
四、陶文鹏:《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文学评 论》,1997年第6期。
3、文化学层面的研究:即将文学与历史、哲学、 宗教、社会、政治、教育、民俗、地域乃至音乐、绘画 等文化领域关联起来,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其主要目的 是在文艺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视野,激活思维, 更新内容,拓展空间,从阐释学的角度对与作者、作品 相关的社会思潮、生活理念、民族心态、宗教信仰等进 行索解和别解,在考察影响文学的一些重要因素后,获 取文本所蕴含的深层信息,进而为文学作出文化评判和 定位。近些年来这一层面的研究势头很旺,并出现了一 些优秀论著,如程千帆先生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余恕诚先生的《唐 诗风貌与其文化底蕴》等,都是将唐代文学与文化结合 起来研究的成功范例。但此一层的研究如果把握不好, 容易产生泛文化的倾向,将研究的阈限肆意扩展,甚至 泯灭文学的特殊性,以石为玉,去而不返。这是深可注 意的。
举例:
一、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版。 二、瞿蜕园、朱金诚:《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三、詹瑛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 社1996年版。 四、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岑嘉州系年考 证》, 收入《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五、刘文刚:《孟浩然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第五章第四节:
无论是韩愈、元稹等人充满痛苦怨愤的悲慨激切,还是柳 宗元描写山水以寄孤愤的清冷峭厉,都与此嶙峋瘦劲、悲 而不衰的坚韧意向大体一致。换言之,在这一意向里,深 隐着贬谪诗人们人生的苦难和生命的抗争,深隐着他们从 沉沦到奋起那艰难的心路历程。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 说,元和贬谪文学诸多艺术特征和主体风格的形成,无不 源于元和贬谪诗人命运的悲剧和克服悲剧的精神。
缪钺先生《论宋诗》一文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 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 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钱锺书《谈艺录》: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 骨思理见胜。 ”
举例:通过对李白与苏轼诗歌 的文本分析看唐诗与宋诗之异
李白《Leabharlann Baidu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举例:
一、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 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二、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 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 大学出版社2004版。
三、傅绍良:《盛唐文化精神与诗人人格》, 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孟郊论稿》第一章《孟郊:一个痛苦的存在》:
孟郊的精神生活充满痛苦和矛盾:他明明知道自己与 上层社会格格不入,却又要拼命挤进这个圈子;他的 身心都胶执于当世,却又狠狠地咒骂它;他本来就厌 恶官场的虚伪应酬,却又急于希望通过科举得到官场 的承认和上层的接纳;他沉浸于社会却又不能与社会 和解,说真的,他甚至自己就无法与自己和解,他整 个一生就是一个凄凉而又矛盾的存在,所以他的诗歌 中怒张多于和谐。
4、南朝。齐梁时期,永明体出现,从这时开始,诗歌创作开 始讲声律了。要求四声交错变化。
5、唐代。这一时期,各体诗歌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尤其 是近体诗,走向成熟,并获得了繁荣发展。中国古代诗歌发 展到唐代达到了顶峰。
6、宋代。诗歌发展至宋代,摆在宋人面前的一个难题是, 在唐诗这座诗歌的顶峰面前,如何寻求超越?清人蒋士铨说: “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结果,经过一代代宋人的开 拓,宋诗形成了有别于唐诗的独特风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