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张芸芸
13秋学前教育本科
学号:*************
合肥,安徽省省会,古称庐州,位于安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素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安徽第一大城市。
·城市由来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班固《汉书》中,为汉置九江郡隶属县。
·历史变革
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地域文化
合肥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取得了较好成效,形成了合肥地域文化特色:
1)合肥包公祠,包公文化; 2)合肥逍遥津,老庄文化;三国文化;3)合肥六谷祠,药王文化; 4)合肥赤阑桥,宋词文化;
5)合肥白水坝,丽友文化; 6)合肥城隍庙,道教文化;
7)合肥李鸿章,洋务文化;淮军文化;
8)合肥道士岗,刑天文化; 9)合肥明教寺,佛教文化;
在本篇调查报告中,我选取了在我看来较为有知名度且有代表性的几个地方,通过它们展现合肥特色。
·逍遥津与古教弩台
逍遥津公园位于今日合肥老城的东北角,园址古为淝水上的一处津渡。园名缘于古书《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
合肥自古战略地位重要,是江南之首,中原之喉,历来有“淮西有事,必争合肥。”东汉末年,豪强地主集团为争夺政权,混战不休。自汉献帝初平元年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开始,安
徽就进入分裂割据状态。淮南先为袁术所占,袁术失败后,淮
河南北为曹操所有。江南各地为孙权所有。合肥是曹、吴分界
的重镇。合肥以南,长江以北是双方
长期争夺的地区,在此曾发生过大小
几十次战争。魏、吴为争夺合肥反复
争战多年。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
孙权趁曹操西征张鲁之机,以吕蒙、
甘宁为先锋,亲率10万大军进攻合
肥,被镇守合肥的曹军大将张辽所
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辽威震
逍遥津”的故事,战场遗址就在今逍
遥津公园一带。
逍遥津内有张辽的衣冠冢,还立
着一尊跃马横戈威风凛凛的张辽塑
像,基座上隶书五个大字:“威震逍
遥津”。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合肥始终在曹魏的控制之下,曹魏和孙吴在合肥的争夺,给合肥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留下了藏舟浦、教弩台、回龙桥等众多古迹和传说。
教弩台,又称曹操点将台,在逍遥津南。为防吴军围攻合肥,曹操曾命士兵在此练习射箭。合肥夏日炎热,士兵拉弓射箭,热不可耐。曹操便命令士兵在台上栽植松鼠,以遮阴消暑,时间长了,原先泥土朝天的教弩台,也就变成了松涛阵阵的阴凉之地,后人因地建听松阁,“教弩松荫”也就成了“庐阳八景”之一,教弩台上有古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名“铁佛寺”。唐代改为“明教寺”。这个古教弩台和台上明教寺,被取名为“教弩梵钟”,为今合肥十景之一。
·包公文化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
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累
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
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
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
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
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包拯出身于庐阳一个官宦家庭。二十八岁考上进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但包拯是个孝子,他信守圣人“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直到三十六岁时父母亡故后才正式出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知县。在知县任上,他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三十八岁升任知州,清明廉洁,受到上司重视和世人称赞,之后,便开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是包公少年时的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
包公祠全名“包孝肃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包公祠位于合肥市包河公园内,原建筑物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可惜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受战火毁坏。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李鸿章筹白银2800两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只增添了东西两院。当祠堂落成之时,李鸿章曾写一匾额,不料中心位置已被其兄,时任湖广总督、因母丧居家的李瀚章捷足先登,挂上“色正芒寒”的横匾。李鸿章不好相争,又不愿屈居偏旁,只得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石于祠后。这块碑文现在已移到享堂正殿左侧。今天看到的祠堂建筑就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银重建的。祠内陈列包拯及其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
祠内著名的廉泉亭
内有一口名为廉泉的
古井。井因亭生辉,亭
由井得名。亭栏画栋
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
日,龙影映人井底,随
着井水晃动,如龙飞
舞,俗称“龙井”。
廉泉井为包公生前
所挖,原本井上无亭,
系只为满足家庭用水的一口普通之井。由于包公一生清正廉明,后人敬仰包公,故赋予了包公个人及家庭之物许多神秘的传说。传说廉泉井水清官好人喝了无事,而赃官、不孝子孙喝了都会头痛、闹肚子。明朝人在修建包公祠时,在井上
加盖了亭
子,称井为
“廉泉”,
亭为“廉泉
亭”。从此
井亭作为一
“景”留存
至今。
·文化名人李鸿章刘铭传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
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
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
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
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
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
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
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
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生于合肥,葬归故里。李鸿章故居位于今合肥淮河路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