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法律法规总结
环境保护法规遵从总结汇报
环境保护法规遵从总结汇报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保护我们的地
球和未来的生存环境,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
作为一
个负责任的企业或个人,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规,以减少对环
境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公司一直致力于遵守环境保护法规,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我们对生产过程
中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处理,确保排放达标。
其次,我们大力推广节能减排的理念,采用了更环保的生产工
艺和设备,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排放。
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环境教
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不仅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我们还获得了一
系列环保认证,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同时,我们也为社会环境
保护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
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环保投入,不断完善
环保管理体系,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也会积极参与环境立法和政策的制定,为建设美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环境保护法规遵从是我们的基本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将始终秉承“绿色发展、共享未来”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环保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保护地球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
环境法律法规学习工作总结
3. 技能总结
环保意识提升: 学习和实践环境法 律法规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环保意识 ,增强法律意识。
4. 工作反思 与展望
4. 工作反思与展望
工作反思: 在实践中,我发现还需要进 一步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和沟通能力。 工作展望: 未来,我将继续学习和实践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同时,也将积极推动环境保护法律法 规在社区的落地实施。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2. 领域规章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 护的基础,我们需要遵循相关规章制度 。 污染物排放标准: 学习污染物排放标准 可以帮助我们保障环境质量。
2. 领域规章制度
环境执法: 环境执法是保护生 态环境的主要手段,我们需要 了解并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3. 技能总结
3. 技能总结
信息搜集与处理: 我通过学习环境法律 法规对相关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有了 提升。 环境评估能力: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与环 境质量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环境评估 能力。
环境法律法规 学习工作总结
目录 1. 学习与实践 2. 领域规章制度 3. 技能总结 4. 工作反思与展望
1. 学习与实 践
1. 学习与实践
学习笔记: 在学习环境法律法规的 过程中,我将重点知识点整理为学 习笔记。 实践经验: 通过参加环境保护社区 活动,我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相 结合。
2. 领域规章 制度
环境保护法规有哪些 法律知识
环境保护法规有哪些法律知识环境保护法规一、《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基本法律,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该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环境风险的防范和应急等内容。
1.1 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污染者负责、公众参与、守土有责等。
其中,预防为主原则要求在环境污染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环境污染的可能性。
综合治理原则要求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采取综合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保护环境的整体效益。
污染者负责原则要求污染者承担由其造成的环境损害责任,并承担相应的修复、补偿等责任。
1.2 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环境保护法》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中包括大气污染的控制、水污染的防治、土壤污染的防控、噪声污染的治理等。
针对大气污染,法律要求制定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加强对大气污染源的监测和监控,推广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技术。
针对水污染,法律要求建立水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提高水污染治理技术和设施的运行效率。
针对土壤污染,法律要求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产生的土壤污染源进行排查和评估,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针对噪声污染,法律要求控制噪声污染源的噪声排放,保护公众的听力健康。
1.3 环境风险的防范和应急《环境保护法》还规定了环境风险的防范和应急措施。
其中包括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环境应急管理等内容。
针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法律要求建立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运输等环节的监管。
针对环境应急管理,法律要求建立环境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提高环境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专门法律,旨在预防和控制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该法规定了固体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等内容。
环境保护法律及行政法规
环境保护法律及行政法规环境保护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人们需要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治理和改善。
而环保法规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根本措施。
这些法规的发展和完善是非常迫切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环境保护法律及行政法规。
1. 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
这部法律于1989年10月发布,并在2000年、2014年分别进行了修订和修改。
该法的制定旨在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它通过环保责任、污染源控制、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和环境预警等手段,全面推进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
2. 大气污染防治法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15年发布,旨在保护和改善空气质量,防治大气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该法规定空气质量标准,规范污染物排放限额,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和应急机制等。
同时,该法还规定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以及加强空气污染控制措施的具体措施。
3. 水污染防治法水是人类的生活必需品,但是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水污染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于1984年发布,2017年进行了修改。
这个法规建立了严格的水污染控制制度,包括建立水环境质量标准、规范和管理污染物排放,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复原能力等。
4. 生态保护红线《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于2016年发布。
该法规旨在通过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保护我国重要生态系统、关键生态功能区和红色生态空间,维护生态安全和人类福祉。
生态保护红线是一条由细分区域构成的线,标示着生态保护区域的范围和边界。
该法规要求各地政府和部门在规划和决策中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禁止开发建设和污染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通过这些环境保护法律及行政法规的推行,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在保护生态平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法规的实施和执行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范本一:【正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了保护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各种自然要素以及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第三条 国家实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 国家坚持预防为主,污染防治,标准严格,加强监管,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五条 国家建立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环境保护格局。
第六条 国家实施环境管理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七条 国家采取措施,遏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第八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并加强环境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
第九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
第十条 国家加强对群众环境权益的维护和法律援助工作,支持环境保护社会组织的发展。
第十一条 国家鼓励并支持国际间环境保护合作和交流。
第十二条 国家建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体系,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培育良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风尚。
第二章环境质量标准第一节环境质量目标与标准第十三条 国家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确定环境质量目标,保护环境质量。
第十四条 国家根据环境质量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进步,修订和完善环境质量标准。
第十五条 国家建立和实施环境风险评估制度,评估环境质量目标实现的可行性。
第十六条 国家根据环境质量目标,制定和实施大气、水、土壤、噪声、电磁辐射、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环境质量标准。
第十七条 国家根据环境质量目标,制定和实施海洋环境质量标准和其他特定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标准。
第二节监测与评价第十八条 国家建立和实施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制度。
第十九条 环境监测工作应当具备真实、准确、可靠、连续、决策所需的相关指标,并为社会公众提供监测数据。
第二十条 国家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公开制度,及时公开环境质量指数和环境监测结果。
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1. 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的基本环境保护法律,于1989年首次颁布,之后多次修订。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规范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环境保护法还明确了环境管理责任的分工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和保障。
2. 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23年颁布,对大气污染的防治进行了详细规定。
该法规定了大气污染的控制目标、排放标准、监测和管理措施等,在大气污染预防和治理方面起到重要的法律作用。
3. 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于2008年颁布,对水污染的防治进行了详细规定。
该法规定了水环境的保护、水污染的防治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的内容,强调了水污染的预防、治理和修复。
4. 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于2023年颁布,是中国首部专门针对土壤污染问题的法律。
该法规定了土壤污染的防治目标、责任分工、监测评估等内容,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法律保障。
5. 生态环境保护法《生态环境保护法》于2023年颁布,是中国首部专门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
该法规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6.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除了上述法律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影响评价法》、《资源税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综合了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实施,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资源,构建美丽中国。
常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常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为了规范环境保护行为,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旨在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了解和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于1989年颁布实施。
该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护目标,明确了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和权力义务。
该法还规定了对污染者的处罚和责任追究制度,通过监管和惩罚的手段来强化环境保护的实施。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15年颁布实施,是我国对大气污染进行整顿和治理的重要法律。
该法规定了大气污染的防治目标和任务,明确了各级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该法还规定了大气污染源的排放标准,强化了对大气污染行为的处罚和追究,加强了大气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于2008年颁布实施,是我国对水污染进行整顿和治理的重要法律。
该法规定了水污染的防治目标和任务,明确了各级政府在水污染防治中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该法还规定了水污染源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加强了对水污染行为的处罚和追究。
此外,该法还强调了对水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于2004年颁布实施,是我国对固体废物污染进行整顿和治理的重要法律。
该法规定了固体废物的分类、管理和处置要求,明确了各级政府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中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该法还着重强调了废物污染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于2003年颁布实施,是我国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内容要求。
环境法学学习总结
环境法学学习总结【篇一:环保法律法规培训心得体会】学习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心得体会分厂前期组织我们进行《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此次培训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我国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第二部分“环境管理制度”第三部分“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第四部分为“山东省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我通过此次培训让我对环保管理思路更加清晰,系统化。
对我的管理起到不小的推进作用,让我受益匪浅。
在学习的结束后也让我切实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每年国家对环境排放标准的修订,体现出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及重视程度。
以前听说环保就是不冒烟、不扬尘,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了保护环境还需要有体系的支持才能动员、合理、持久的延续下去。
在学习中我了解了我国环境法律法规标准构成:(一)《宪法》中对环境保护的规定。
(二)环境保护法律:1、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3、环境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4、环境保护相关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
(三)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四)政府部门规章(《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五)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六)环境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七)环境保护国际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法律法规标准只是一个标准和依据,日常管理中还应各种制度,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让环保工作持续改进。
通过学习我在今后的车间环保管理中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法规和严格管理。
建立责任制度、奖惩制度、评价制度、检查制度等有效制度。
(2)降低燃料对空气的污染。
首先要控制硫及害物质含量的烟气,采取稀释、喷雾等处理方法降低烟尘的有害物质含量;其次,要改进工艺方法,通过改进铁口炮泥质量,减少高炉炉况的变化,以“稳”为基础的操作管理思路,减少烟气意外超标排放;其三,除尘和排烟净化,加强环保设施的管理力度,责任划分清楚,对除尘阀门、加湿机等环保设备定期检查及维护。
环保法律法规
环保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第三条:国家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二章:环境保护目标和原则第四条: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管理制度。
第五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国策。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用途广泛、质量卓越、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第三章:环境污染防治第七条:国家实行环境污染防治的综合管理制度。
第八条:国家实行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政策。
第九条:发展生态产业,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治理生态环境。
:::附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法律名词及注释:1、生态环境:指生态系统及其物理环境的总称。
2、资源节约: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的行为。
3、循环经济:一种以资源的再生利用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通过物质的循环流通,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4、环境污染防治: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消除和预防环境污染的行为。
5、水污染防治:预防、减少和控制水体污染的行为。
:::请注意,上述范本仅为示例,实际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
另外,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以及附件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改。
保护环境法律法规知识
保护环境法律法规知识保护环境法律法规知识一、环境保护基本法律法规(适合范围、目的和原则)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责任主体。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主要涉及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标准。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了水污染的防治措施、排污许可制度等。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主要涉及固体废物的管理、处置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规定。
二、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2.1 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概述2.1.1 《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2.1.2 重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与控制措施。
2.1.3 大气污染防治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2.2 大气污染源的管理与控制2.2.1 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的排放管理与控制。
2.2.2 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监管与控制。
2.2.3 城市建设与工程施工对大气污染的管理与控制。
2.3 大气污染的监测与评估2.3.1 监测与评估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2.3.2 大气污染监测技术与方法。
2.3.3 数据分析与利用及其在决策中的应用。
三、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3.1 水污染防治法规的概述3.1.1 《水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3.1.2 水体质量标准及其监测与评价。
3.1.3 污染物排放与减排措施的管理与控制。
3.2 水污染源的管理与控制3.2.1 工业废水排放管理与控制。
3.2.2 农业面源污染管理与控制。
3.2.3 城镇污水处理与排放标准。
3.3 水污染的监测与评估3.3.1 水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技术与方法。
3.3.2 水质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3.3 水环境监测网络与数据共享。
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律法规4.1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规的概述4.1.1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4.1.2 固体废物的分类与管理制度。
4.1.3 固体废物处置与循环利用的技术与措施。
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文档模板范本]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一、环境保护基本法规1.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规,其中涉及了环境目标、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等内容。
2.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大气污染进行立法的法律,其中规定了大气污染源的排放标准、管控措施等内容。
3.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是我国针对水污染进行立法的法律,其中规定了水污染的防治、排污许可制度、水环境监管等内容。
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我国针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进行立法的法律,其中规定了固体废物的管理、处置、监管等内容。
5.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是我国针对放射性污染进行立法的法律,其中规定了放射性物质的管理、处置、监管等内容。
二、环境保护行政法规1.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是我国环境保护行政法规之一,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方法、标准等方面的规定。
2.大气污染源自动监控技术要求《大气污染源自动监控技术要求》是环保部颁布的规范大气污染源自动监控技术的行政法规。
3.水污染源自动监控技术要求《水污染源自动监控技术要求》是环保部颁布的规范水污染源自动监控技术的行政法规。
4.废水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是我国针对废水排放制定的具体标准。
5.废气排放标准《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是我国针对废气排放制定的具体标准。
三、环境保护司法解释1.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明确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适用范围、起诉条件、判决方式等内容。
2.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明确了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适用范围、起诉条件、判决方式等内容。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资源,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并分析其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法律,于1989年颁布实施。
该法明确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和监督管理的责任,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明确了违法者将受到相应的法律惩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是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为了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我国于2015年颁布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法》。
该法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各项措施和责任,包括大气污染的排放标准、监测和评估要求,以及大气污染防治的机构和政策支持等。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资源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关键领域之一,为了保护水环境和水资源,我国于2008年颁布实施了《水污染防治法》。
该法规定了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和标准,包括水污染的排放和排放标准、水土保持和水质监测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管理等。
二、国际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为了推动各国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于1992年签署并生效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该公约旨在促进温室气体的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确立了各国减排目标和灵活机制,也为各国开展气候变化谈判提供了法律依据。
2.《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是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重要文件,旨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和减排行动。
该协定要求各国制定并实施具体的减排目标,加强国际合作机制,推动资金和技术的转移,以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
与此同时,各国还制定了众多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德国的《德国环境问题法》和日本的《环境基本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无不体现了各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努力。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学习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学习环境保护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而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学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成为每个公民的责任。
本文将介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以及在学习和应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时需要注意的一些要点。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重要性1. 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旨在维护生态平衡。
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约束和限制破坏环境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2. 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考虑了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 保障公众权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公众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能够参与决策、监督执行,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4. 预防环境灾难: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强了对环境风险的预防和应对能力。
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预防环境灾难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损害。
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学习要点1. 深入理解法律法规:学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首先要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包括法律名词的解释和关键概念的把握。
通过法律法规的文字解读、案例分析等方式,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全面学习和理解。
2. 学习法律法规的条文结构:了解法律法规的条文结构对学习和应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至关重要。
法律条文通常由总则、条款和附则组成,按照条文的逻辑结构和内在关系进行学习,有助于全面掌握法律法规的要义。
3. 理解法律法规的意图和目的:学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仅要了解其文字表达,更要深刻理解其制定的意图和目的。
只有理解法律法规的初衷,才能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在实践中做到坚守法纪、合规经营。
4. 关注法律法规的最新动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断修订和完善,与时俱进,因此学习者要时刻关注法律法规的最新动态。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以规范和引导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过程。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一、环境保护的法律基础中国的环境保护法是国家环境保护的基石。
该法于1989年颁布实施,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和系统安排。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配套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以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对环境污染的防治进行了明确规定。
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了各地区应制定相应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并对大气污染源的排放标准进行了限制。
水污染防治法则要求建立和完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推动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这些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有效地保护了环境资源,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中国重要的环境保护法之一,它要求在建设项目和政策法规制定过程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环境保护问题得到充分考虑和合理解决。
此外,中国还制定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草原法》等法律法规,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并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三、法律法规的作用和意义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具有以下作用和意义:1. 强制执行:法律法规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能够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惩罚和监管,约束不法行为人。
通过法律的约束力,能够推动各方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2. 保护生态资源: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是全球面临的重大议题之一,每个国家都需要根据自身国情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通过合适的法律制度,国家可以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一、中国环境保护法中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
该法于1989年颁布实施,之后经过多次修订,形成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该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责任与义务、环境标准等,并对环境污染的防治、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信息公开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此外,中国还有一系列相关环境法律文件,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共同构成了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二、美国环境保护法美国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先行者之一,该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保护自然环境。
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环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NEPA)和《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
NEPA于1970年颁布,要求联邦政府在制定决策时考虑环境影响,并提供公众参与机会。
而Clean Air Act则是美国最早的环境法律之一,目的是保护大气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三、欧盟环境法规欧洲联盟(欧盟)也制定了许多环境保护法规。
其中最重要的是《欧洲环境政策的七项行动计划》(Seventh Action Programme)和《生物多样性条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七项行动计划是欧盟在环境政策领域的重要文件,规定了欧盟在2014年至2020年期间的环境保护目标和行动计划。
生物多样性条约则是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文件之一,旨在保护世界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
四、日本环境基本法日本是亚洲环境保护领域的先进国家之一,该国于1993年颁布实施了《环境基本法》。
该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政府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各级政府与公众参与的方式等,并对环境影响评估、环境污染防治、废弃物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各个国家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探讨其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影响。
一、国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最基本的环境保护法规,该法规明确了国家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原则,规定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防治、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法规规定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以及相关的处罚措施,为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了法律保障。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是我国面临的又一个严重环境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对水污染的防治及相关的责任义务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国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全球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性文件。
该公约确立了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其不利影响的目标,要求各国采取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给发展中国家。
2.《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是各国就减缓气候变化达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该协定的目标是确保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争取将上升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各国在协定下必须制定和实施国家自主贡献,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影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首先,它们督促各方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其次,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范了环境保护行为,提供了追责的依据,对于推动环保工作的落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环保总结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与效果评估
环保总结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与效果评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与效果评估是评价一个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标准。
本文将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与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现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关键。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对于限制和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
虽然我们已经有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一些企业违反环境法律法规,对环境造成污染,但很少受到惩罚或处罚不力。
这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其次,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控制和监管不足的问题。
比如,一些监测设备不完善,无法准确监测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一些监管部门的执法能力较弱,难以有效制止环境违法行为。
这些问题导致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困难。
再次,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中缺乏公众参与。
环境保护事关公众的切身利益,公众的参与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但在现实中,公众参与的渠道不畅,参与的机会有限。
这导致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局限性。
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效果评估为了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需要考虑多个角度的因素。
首先是环境问题的改善情况。
通过对环境指标的监测和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
比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后,空气质量是否有所改善;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后,水质是否得到改善等等。
通过量化指标的分析,可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其次是社会的认可和满意度。
环境保护工作事关公众的利益,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过程中,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认可和满意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环境安全法律法规与保护措施
环境安全法律法规与保护措施环境安全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保护环境安全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生活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环境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各国都制定了环境安全法律法规,并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
本文将介绍环境安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并探讨一些常见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环境安全法律法规1. 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保障环境安全的基础法律法规。
该法规定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它规定了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应当遵守的环境保护要求,为环境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
2. 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是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制定的法律法规。
该法规定了大气污染的防治目标、排放标准、监测要求和治理措施。
它要求企业和居民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3. 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是针对水体污染问题制定的法律法规。
该法规定了水污染的防治目标、污染物排放标准、水体保护区划和水环境监测要求。
它要求企业和个人合理使用水资源,加强污水处理和水环境保护工作,维护水体的安全和健康。
4. 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是针对土壤污染问题制定的法律法规。
该法规定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和治理要求。
它要求企业和个人减少土壤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土壤修复和保护工作,确保土壤的安全和稳定。
二、环境保护措施1. 加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环境污染的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
各国应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环境监测设备的精度和灵敏度,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和可靠。
2. 排污许可制度排污许可制度是一种管理和监督企业排放污染物的制度。
通过建立排污许可制度,可以对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确保企业不超过排放标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各国应建立健全排污许可制度,加强对企业的排污许可和监督,推动企业实施环境友好型生产。
学习环境保护法规的心得体会
学习环境保护法规的心得体会•相关推荐学习环境保护法规的心得体会3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环境保护法规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环境保护法规的心得体会篇1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体现了强烈的底线思维,生态保护红线被首次写进法律之中,这是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一个重大亮点,也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不但从法律制度上确保了生态保护红线在具体实践中的落地,也使得这条生态保护“高压线”变得更有威慑力。
其中大量内容涉及到企业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业的现代化,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如果不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甚至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退化,则不只与我们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不相符合,而且也会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
这是由于:(1)自然资源的退化和破坏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如果环境污染严重将会引起尖锐的矛盾,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
(3)现代化的生产装备需要一个清洁的环境,在某种意义上说,搞不好环境保护也就难于实现现代化生产。
实践还证明,生产建设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是经济建设中的战略性问题。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失调,花几年功夫可以调整过来。
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没有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是难以调整过来的。
这样来分析问题,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性。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把生态保护红线确立下来,有利于从法律制度上保障生态安全,也为保障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立法形式把生态保护红线确定下来,有利于推动建立基于环境承载能力的绿色发展模式,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绿色转型。
我们要牢固树立红线就是底线、红线就是高压线、红线就是生命线的意识,以守住底线,增强环境保护对社会建设的支撑力,对经济发展的优化力,对国家安全的保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评法律法规总结概论1.《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立法目的: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规划、建设项目。
3.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4.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1)客观、公开、公正;(2)要综合考虑实施后可能造成的影响;(3)在考虑环境影响时要兼顾各种环境因素和其他构成的生态系统;(4)要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政府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环境标准、环境保护国际条约。
6.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对环境保护的规定为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这些规定是很纠结保护立法的依据和指导原则。
7.环境保护综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8.环境保护单行法: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生态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9.环境保护相关法:一些自然资源保护盒其他有关部门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10.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并公布或经国务院批准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
11.政府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单独发布或与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
12.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是享有独立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和地方政府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制定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
213.环境标准:是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工作的技术依据,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环境保护部标准。
14.环境保护国际公约:国际公约与我国环境法有不同规定时,优先使用国际公约的规定。
但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的依据和基础,法律层次不管是环境保护的综合法、单行法还是相关法,其中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法律效力是一样的。
如果法律规定中有不一致的地方,应遵循后法大于先法,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的法律地位仅次于法律。
部门行政规章、地方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违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
地方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只在制定法规、规章的辖区有效。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1.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只对这些政府和部门组织编制的有关规划提出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这些规划主要分为三类:“一地”:土地利用的规划;“三域”: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十个专项: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又分为指导性规划和非指导性规划。
专项规划应在草案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1)对综合性规划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2)对其他专项规划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4.无论是篇章或说明还是环境影响报告书,都要求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价,并且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同时在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还必须有环境影响评价的明确说明。
5.公众参与的实施主体:规划编制机关;公众参与的时间:规划草案报送审批机3关审批之前;公众参与的对象: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公众参与的形式:问卷调查、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或其他形式。
6.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与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重大分歧的,规划编制机关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进一步论证。
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时附具对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
7.国务院有关部门:是指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和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是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设区人们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和特设机构及政府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
8.规划草案的报送:“一地”“三域”、“十个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应当必须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在报送审批规划草案时,将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必须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同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的,规划审批机关应当要求其补充;未补充的,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对“十个专项”规划中非指导性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规划编制机关在报送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并附送规划审批机关审查,未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审批机关应当要求其补充,未补充的,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9.审查小组的专家应当从依法设立的专家库内相关专业的专家名单中随机抽取,但是,参与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专家,不得作为该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小组的成员,审查小组中专家人数不得少于审查小组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少于二分之一的,审查小组的审查意见无效。
审查小组的有关部门代表主要是环境保护部门、规划的编制机关、规划实施机关以及涉及的其他有关部门代表;审查小组的专家,从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专家库内选择确定。
10.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30日内,会同专项规划审批机关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并在审查小组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之日起10日内将审查意见提交专项规划审批机关。
411.审查内容:审查小组应当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本资料、数据,评价方法,分析、预测和评估情况,提出的对策和措施,公众意见情况,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等6方面内容进行审查。
审查意见应当经审查小组四分之三以上的成员签字同意。
12.跟踪评价: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实施后,编制机关应当及时组织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告审批机关,发现有明显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13.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规划编制机关、环境保护部门、规划审批机关等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减轻不良影响。
14.规划编制机关组织规划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发现措施重大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向规划审批机关报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产生重大环境不良影响的,也应当及时向规划审批机关提出辞去改进措施或者修订规划的建议。
15.规划编制机关责任人员的处罚:由上级机关或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上级机关指规划编制机关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
国务院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上级机关;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是其所属有关部门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的直接上级机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是其所属有关部门的直接上级机关。
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6种。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1.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1)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2)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3)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2.建设项目所处的环境性质和敏感程度,是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的重要依据。
5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未做规定的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
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敏感区界定:(1)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3)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为: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
6.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1)建设项目概况;(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状况;(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得分析、预测和评估;(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7)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7.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的专章。
对存在风险事故的建设项目,特别是在原料、生产、产品、储存、运输中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得编制中,必须有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8.环境影响登记表同时应有必要的附件和附图。
9.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10.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实施主体是规划的编制机关,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实施主体事建设单位。
11.建设单位在确定了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后7日内,向公众公示公告下列信息:(1)建设项目的名称及概要;(2)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3)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4)环境影响评6价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5)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6)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12.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当在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之前,向公众公告下列内容:(1)建设项目情况简述(2)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概述(3)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要点(4)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要点(5)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以及公众认为必要时向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索取补充信息的方式和期限(6)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7)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8)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