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ppt课件
• 将水的CT值定为0, 骨皮质定为1000,空 气定为-1000;其余 介于中间
1、颅骨;2、小脑;3、松果体钙化;4、侧脑室前角;5、额叶;6、颞叶; 7、枕叶;8、丘脑;
16
5
M
5
R
2
I
3 6
4

1

1 7
T1加权像:
T2加权像:
--看正常解剖--脑脊液和房水是黑的 灰质比白质暗(就像真的)
• USG
–用于囟门未闭的婴幼儿,观察脑内结构; –TCD: 检测颈部及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了解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情况。
14
பைடு நூலகம்
Imaging features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
15
CT 图像
1
5
4 6
8 3
2 7
• CT值--组织对X线的 吸收系数--密度
• 图像上越亮,说明CT 值越高,组织密度越 高
半卵圆中心 大脑镰
29
中枢神经系统的MR影像解剖
1.颅底层面:从前向 后包括额窦与筛 窦、眼眶、蝶鞍、 中颅窝、枕大孔 与后颅窝等颅底 结构。
30
中枢神经系统的MR影像解剖
2.蝶鞍层面:此层面 前可见额叶底部、 眼眶顶壁,向后 可见垂体窝、岩 锥,并可见中颅 窝和后颅窝的脑 组织。
31
中枢神经系统的MR影像解剖
2 4
3
Frontal view of vertebral injection
Caldwell
Townes
3 4 2
1 1
1、椎动脉;2、基底动脉;3、大脑后动脉;4、小脑上动脉
48
Lateral view of vertebral injection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PPT演示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PPT演示课件
包括脑挫伤(cerebral contusion )及脑裂伤 (laceration of brain)。病理为脑组织散在出 血灶,脑水肿和脑肿胀,伴有脑膜、脑或血 管撕裂。
发生部位:外力作用处或其对冲部位。
脑挫裂伤 (cerebral 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CT 表现
缺血性脑梗塞 (Ischemic infarction)
病灶特点: 1、梗塞区呈楔形或扇形,基底位于颅骨 面。 2、同时累及皮质和髓质。 3、梗塞区与受累血管的供应范围相一致。
缺血性脑梗塞CT表现
1、24小时内:
(1)正常 (2)早期征像如致密动脉症,即受累大动脉内密度
增高,岛带征即岛带灰白质交界模糊,豆状核 灰白质分界不清,受累脑沟变窄。
4、3周-2个月:病灶密度进一步降低,最后 成为等同于脑脊液的囊腔,可有负占位 效应。
缺血性脑梗塞MRI表现
1、早期可显示脑回肿胀,脑沟变窄,T1WI可 显示动脉变窄,流空效应减弱。 2、病灶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长T1,长T2信号),病灶形态与CT类似。 3、慢性期为脑脊液信号。
分类:星形细胞瘤、少支胶质细胞瘤、室管
膜瘤等
检查方法:CT、MRI检查为主,脑血管造影
辅助。
星形细胞瘤 (astrocytoma)
起源于星形细胞,占胶质瘤的70%。
WHO分四级:
1-2级:低级星形细胞瘤 low-grade astrocytoma 3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 4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glioblastoma
特点:多平面成像,多参数成像,无骨伪影,
分辨率较高。
绝对禁忌症:心脏起搏器、体内金属 异物如动脉瘤术后金属夹,金属 假体。

医学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PPT课件

医学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PPT课件
其内有小点状头节,周围有水肿。
脊髓影像
一、检查方法:MR>CT>脊髓造影>X线平片 二、正常表现:椎管前后径11mm,横径16mm,
脊髓呈圆柱状,边缘光滑,信号均匀。
三、髓内肿瘤(intra medullary tumor)以 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多见,约占90%。
M R 诊断要点: 1、脊髓增粗,病变范围大。 2、脊髓周围蛛网膜下腔变窄或闭塞。 3、继发脊髓空洞。 4、T1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有强化。
DSA:大小不等,边缘光滑与载瘤动脉相连 的圆形高密度影。
M R:T1与T2均为边缘光滑的圆形流空信号。 C T:平扫为等密度,增强后呈圆形致密影。
2、脑血管畸形(A、V、M)
DSA:静脉早显,畸形血管团,供应动脉变
细,引流静脉增粗。
MRA:畸形血管团呈族状流空信号,供应动
脉变细,引流静脉增粗。
(四)DSA表现
正常脑动脉(大脑中、前动脉)由
粗到细、分支均称、走行自然、边缘光滑、 两侧对称、位置恒定,与脑叶对应。
三、常见病影像诊断
(一)脑肿瘤(影像学表现有其共性)
脑质瘤:(glioma,astrocytoma) 脑膜瘤:(meningioma) 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听神经瘤:(acoustic tumor) 转移瘤:(metastasis tumor)
脊柱与脊髓损伤
损伤包括椎体及附件骨折,脊髓震 荡,脊髓挫裂伤,脊髓受压,脊髓横断, 血肿,神经根撕脱,脊髓软化等, MRI 是首选检查方法。
谢 谢
和部位。(如线性、粉碎性、凹陷性骨 折)。平片不能显示颅内损伤情况。
2、CT表现
①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ppt课件

编辑课件
80
二、异常CT表现
(一)头颅
1、脑质密度改变: (1)高密度灶 (2)等密度灶 (3)低密度灶 (4)混杂密度灶
编辑课件
81
2、结构形态改变
病灶的大小、部位、边缘、数目及病 灶周围情况。
编辑课件
82
3、对比增强改变
(1)强化机理: ①异常增生的病理性血管 ②血脑屏障破坏
(2)强化CT表现:密度增高 (3)强化方式:
99
一、星形细胞瘤
(一)临床与病理 1.临床表现: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 发作,神经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 2.病理:I-IV级,I、II级分化良好, 恶性度低,III、IV级分化不良,恶性度高。
编辑课件
100
分化良好的星形细胞瘤,肿瘤多见于脑白质,少数可位于 脑灰质并向脑膜浸润。肿瘤没有包膜,有时沿白质纤维或 者胼胝体纤维向邻近脑叶或对侧半球发展。肿瘤含神经胶 质纤维多,肿瘤色灰白与正常白质相似:少数则呈灰红色, 质软易碎。肿瘤可有可为单发或多发,囊内含有黄色液体。 可称为“瘤内有囊”,少数形成大囊,囊壁、瘤节,可称 为“囊中有瘤”。肿瘤血管近于成熟。
编辑课件
103
(3)小脑星形细胞瘤: 部位:多位于小脑半球,少数在小脑蚓部。 平扫:囊性低密度或实性混杂密度,多有水 肿及占位效应。 增强:不强化或壁结节强化
编辑课件
104
2.MRI表现: )幕上星形细胞瘤: 平扫: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
号均匀或不均匀。周围水肿T1WI 低信号,T2WI高信号。 增强:恶性度低的肿瘤多无强化,恶性 度高的肿瘤有均匀一致或不均匀 或环状强化。周围水肿不强化。 MRS:NAA,Cr降低,Cho升高。
编辑课件
94

中枢神经系统(175页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175页PPT课件)
4)靜脈竇壓跡:橫竇壓跡最常見,表現為帶 狀低密度影。主要是乙狀竇和橫竇,位於 枕內粗隆的兩側,較粗大。
5)導靜脈壓跡:最常見的是乳突後方導入乙 狀竇的導靜脈,在側位片上表現為短小彎 曲的管狀底密度影。
6)蛛網膜粒壓跡: 蛛網膜粒吸收腦脊液回靜 脈竇,對顱骨內板產生壓跡,而造成的骨 缺損或稀疏。 X線表現為邊緣銳利,大小 不等的低密度影,位於中線2~3cm之內。 值得注意的是,個別壓跡相當大,可達數
央有枕骨大孔,其前下方是斜坡。
二、腦
腦位於顱腔內,分為端腦、間腦、中腦、 後腦及延髓五部分。
端腦即大腦。大腦半球以外側溝,中央溝, 頂枕溝三條腦溝將大腦分為額葉、頂葉、顳葉、 枕葉、島葉五個葉.
間腦由上丘腦、背丘腦、後丘腦、底丘腦 和下丘腦組成。
腦幹由中腦、腦橋和延髓組成。
小腦位於幕下顱後窩內,包括半球和蚓部。
縫間骨亦稱Wormian骨,數目不定,為解剖 變異,無病理意義,好發於人字縫之間。
3.顱壁壓跡(markings of cranial parietes)
(1)腦回壓跡:(亦稱指壓跡)腦回生長壓迫 顱骨內板形成,多見於10歲以下兒童。 X線表現:多見於額顳部,為圓形或類圓形 的密度減低區 。
中樞神經系統
第一節 神經系統解剖概要 第二節 神經系統影像學檢查方法比較 第三節 顱腦X線解剖 第四節 顱腦CT解剖 第五節 顱腦MRI斷面解剖 第六節 中樞神經系統血管影像解剖
第一節 神經系統解剖概要
一顱骨:
腦顱骨:額骨(1),頂骨(2) ,顳骨(2),枕骨(1),蝶骨(1),
篩骨(1)共八塊。顱底骨從前至後呈三個階梯狀 結構:顱前窩、顱中窩及顱後窩。
缺點:
1、腦血管造影檢查有一定 的創傷性、危險性。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PPT课件
低密度mrimriwiwi高信号高信号wiwi低信号低信号无强化无强化颅脑ct与mri表现占位效应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的移位中线结构的移位脑室与脑池的移位与变形脑室与脑池的移位与变形脑室脑池的扩大脑室脑池的扩大脑沟的变化脑沟的变化脑体积的改变脑体积的改变颅脑ct与mri表现脑积水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阻塞性脑积水阻塞性脑积水代偿性脑积水代偿性脑积水颅脑ct与mri表现脑萎缩脑萎缩皮层萎缩皮层萎缩白质萎缩白质萎缩全脑萎缩全脑萎缩局部脑萎缩局部脑萎缩脑干萎缩脑干萎缩小脑萎缩小脑萎缩一侧大脑半球萎缩一侧大脑半球萎缩第四节颅内肿瘤一神经胶质瘤neuralgl占原发脑瘤占原发脑瘤40504050包括星形细胞包括星形细胞肿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成髓肿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成髓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一星形细胞肿瘤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astocytoma占星形细胞肿瘤的占星形细胞肿瘤的25302530一般发生在一般发生在儿童和儿童和20302030岁成人
占松果体区肿瘤40%,是松果体区常见肿 瘤。发病高峰 10~20 岁,男性多见。肿瘤
也可发生在鞍上、基底节和丘脑
病理学:肿瘤为实性,少有出血、坏死、
囊变,可有钙化。常发生脑脊液播散
生殖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边界清楚类圆形等或高密度肿块,钙化
的松果体被肿瘤包绕为典型表现

CT增强:明显均一强化 MRI 平扫: T1WI 为等信号, T2WI 为等或稍高信 号,肿瘤内小囊或坏死灶呈T1低T2高信号 MRI增强:明显强化,发生脑脊液播散时,脑室壁
75% 垂体瘤因激素异常为有内分泌功能的腺 瘤;25%为无功能腺瘤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2)冠状面:基线与OML线垂直,主要用于检查鞍区疾
病。
增强CT:静脉内注入碘制剂后再扫描,观察病变组织 的血供情况,以鉴别性质。
脑池造影CT:将非离子碘剂或空气注入蛛网膜下腔, 检查CPA、鞍上池的微小病变。
三维CT:
动态增强CT扫描:
18
19
CT平扫与增强
20
21
CTA显示脑底动脉瘤
22
58
蝶鞍层面 颅中窝前面是蝶骨小翼后缘,向
内后方延伸出前床突,鞍结节 前邻视交叉沟,后和鞍背间是 垂体窝;颅后窝显示脑干、四 脑室和小脑。
59
鞍上池层面 额叶被大脑纵裂分开。鞍上池呈星形,前角通
大脑纵裂池,前外侧角通大脑侧裂池,后 外侧角连环池。如后方为桥脑则呈“五角” 形,如后方为脚间池则呈“六角”形。鞍 上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垂体柄、颈内动 脉、基底动脉等。
医学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
.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方法、适应症、 检查前准备和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2)熟悉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变异 (重点为断层影像)。
(3)熟悉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与病理。 (4)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5)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如颅脑先天畸
64
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大脑镰前后贯穿中线,在大脑
镰旁可显示扣带回、中央旁 小叶、楔前叶、顶枕沟、楔 叶。
65
正常颅脑MRI表现
T1WI T2WI PDWI Gd-DTPA增强扫描
66
脑皮质含水量较髓质多,含脂量较髓质 少,所以脑皮质的T1和T2值均长于脑髓 质。
脑脊液成分主要为水,在T1WI及T2WI上 分别为均匀低信号及高信号。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PowerPoint-精品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PowerPoint-精品

计算机体层摄影(CT)
常规CT通过密度 的变化反应信息 • 高密度:出血、钙化 • 等密度:实性肿瘤 • 低密度:梗死、囊肿、含脂质肿瘤 • 混杂密度:畸胎瘤、颅咽管瘤
CTA
磁共振成像(MRI)
优势: 无射线 任意平面成像 多种参数、序列成像 组织分辨率高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 Time of Flight (TOF) ❖ Phase Contrast (PC)
• 2D • 3D ❖ Contrast Enhancement MRA
MR Perfusion
T2
MTT
CBF DWI
fMRI
双侧手指运动 的皮层功能区
fMRI
fMRI
MRS
N-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 肌酐(Cr) 乳酸(Lac) 胆碱(Cho) 谷氨酸-谷氨酰胺 (GLX)
有创性 应用 方法 金标准 肿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计算机体层摄影(CT)1
正常脑CT解剖 蝶鞍层面
计算机体层摄影(CT)2
正常脑CT解剖 鞍上池层面
计算机体层摄影(CT)3
正常脑CT解剖 基底节层面
计算机体层摄影(CT)4
正常脑CT解剖 侧脑室层面
计算机体层摄影(CT)5
正常脑CT解剖 半球层面
• 外伤后遗症:脑软化灶
颅脑肿瘤
• 神经上皮性肿瘤:(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
• 脑膜瘤
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
• 神经鞘瘤
• 垂体瘤
• 胚胎残余组织肿瘤: (颅咽管瘤;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脊索瘤;
• 生殖细胞瘤
Rathke’s 囊肿)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PPT课件
• 腹侧通路– 进入 颞叶下部
– 负责物体、文字、 面孔的识别,即 “是什么”
• 背侧通路– 延伸 至中央后回
– 感知空间关系, 即“在哪里”
Sensory Areas – Primary
Auditory Cortex
• 初级听觉皮层
– 功能-声音的感知 – 位于颞叶上部的边

Sensory Areas – Auditory
立联系 • 联络区 – 高级加工区
联络区
语言区(22、39、40、44、45) 顶后联络区(5、7 、40)
体像 颞叶联络区(20、21、37、38、22)
多种感觉整合, 概念构思 前额叶联络区(9、10、11、12、46、 47 、44、45)
判断、预见、人格
运动区 – Primary Motor Cortex
• 眶额叶皮层
– 与特殊气味的有意识的识别和回忆有关
Association Areas – Prefrontal
Cortex
• 额叶运动区之前的 广泛的区域
Association Areas – Prefrontal
Cortex
• 执行认知功能
– 思维和知觉的所有方面 – 信息的记忆和回忆 – 解决问题 – 情绪 – 与前脑的边缘部分有密切的联系
Lateralization of Cortical Functioning
• 两侧大脑半球分别控制对侧身体 • 两侧半球分别负责不同的认知功能
Lateralization of Cortical Functioning
• 左侧大脑半球
– 语言能力、数学和逻辑
• 右侧大脑半球
– 视空间技巧 – 面部表情的理解 – 直觉、情绪、艺术和音乐技巧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PPT课件图文详解完整版_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PPT课件图文详解完整版_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四脑外伤
1 .脑挫裂伤 2 .颅内出血 脑内血肿:CT为高密度灶。 硬膜外血肿:CT示颅板内梭形高密度灶,常合并骨折。 硬膜下血肿:CT示颅板内新月状高密度灶,占位明显。 亚急性期呈等密度,慢性期呈低密度。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位于大脑纵裂和脑底池 3 .开放性脑损伤:常合并颅骨粉碎骨折、脑内碎骨片或异物存留,并 发气颅、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用检查方法 一 X线平片
头颅正侧位像:观察颅骨骨折、颅缝分离、头颅畸形、颅骨疾 病、蝶鞍情况、钙斑等 颅底像:颅底特别是中颅窝骨结构有否破坏 切线像:颅骨凹陷性骨折、病灶与骨板的关系 脊椎正侧位像:椎管内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用检查方法 二脑血管造影
适应证: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血管闭塞、了解肿瘤的供 血情况 禁忌证:严重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硬化、心肾功能不良、造影 剂过敏 方法:股动脉导管法 全脑血管造影、颈内外动脉选择性造影、椎动脉造影 动脉期、静脉期、静脉窦期摄片
直肠癌脑转移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二脑血管病
1.脑出血
分期:急性期,吸收期,囊肿形成期 急性期表现:高密度灶,CT值60-80HU,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有占位征 象.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二脑血管病
2.脑梗塞
皮质梗塞,出血性梗塞,腔隙性梗塞 皮质梗塞CT表现:与闭塞血管分布区一致的楔形低密度灶 腔隙梗塞CT表现:基底节脑干半卵圆中心斑点状低密度灶 出血性梗塞CT表现:在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斑点、片状高密 度出血灶。
直接征象:信号(囊性或实性、实性内是否有囊变、出血、钙 化、坏死)、大小、形态、边缘、数目 间接征象:水肿、邻近结构是否受压或侵袭、中线结构是否移 位、梗阻性脑积水、脑脊液种植转移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课件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课件

2023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课件CATALOGUE目录•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医学影像学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医学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学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医学影像学进展•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学检查的注意事项01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每个半球包括:灰质、白质和基底节。

灰质主要包括:大脑皮层(大脑皮质):感觉、运动、语言、认知等功能。

脑的组成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半球间有横行的神经纤维相联系。

每个半球包括:语言区(大脑皮质):支配言语表达功能。

大脑的功能脑的解剖和生理脊髓的位置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位于脊柱内,上承接脑,下至骶椎。

脊髓的功能脊髓是脑与躯干、四肢联系的必经之路,具有传导功能和反射功能。

脊髓的解剖和生理脑神经的组成脑神经共12对,包括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混合神经。

脑神经的功能脑神经支配头面部感觉、运动和反射等功能,对维持机体平衡和协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脑神经的解剖和生理脊神经共31对,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脊神经的组成脊神经是混合性神经,支配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同时也支配部分内脏功能。

脊神经的功能脊神经的解剖和生理02医学影像学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1 2 3详细介绍颅脑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包括头皮、颅骨、脑膜、脑血管等。

颅脑解剖常见颅脑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如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

颅脑病变颅脑影像学检查技术,如头颅平片、CT、MRI 等的应用和优缺点。

检查技术03检查技术脊柱影像学检查技术,如X线平片、CT、MRI等的应用和优缺点。

01脊柱解剖详细介绍脊柱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包括椎骨、椎间盘、脊髓等。

02脊柱病变常见脊柱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脊柱肿瘤等。

详细介绍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解剖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解剖ppt课件
T1WI灰质信号较白质低,
而T2WI则灰质信号高于白质。
.
43
MRI -脑池、脑室及脑沟内脑脊液
T1WI为低信号 T2WI为明亮高信号 水抑制序列呈低信号
.
44
MRI -颅骨及空腔
颅骨内、外板为致密骨板,T1WI、T2WI 均为低信号,板障因含脂肪及造血组织, T1WI及T2WI皆为高信号,故颅骨表现为 “夹心饼”样三层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解剖
.
1
颅脑
.
2
一、头颅平片
头颅大小与形状:生长发育时期的头颅 大小与形状变化较大,仅作一般观察, 多无病理意义
.
3
头颅正位(正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头颅侧位(正常)
颅骨骨质、密度与结构
❖ 成人颅骨分为颅内板、外板和板障结构 ❖ 内外板为密质骨,X线片上为线状致密影 ❖ 板障位于二者之间,内含骨小梁和板障
.
59
包括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床突间 韧带钙化和侧脑室脉络丛钙化
可根据其移位的方向判断颅内病变的大 体位置
.
19
松 果 体 钙 斑
脉 络 膜 钙 斑
床突间韧带骨化
侧位上呈带状致密影居蝶鞍前后床突之 间,使蝶鞍呈“桥形”。显影率为4%。
二、脑血管造影
动脉期:正常脑动脉走行自然,由近向 远逐渐变细,管径光滑,分布匀称,各 支位置较为恒定
.123
30
三、CT -颅骨及空腔
颅骨为高密度 鼻窦及乳突气房内气体呈低密度
.
31
含脑脊液的间隙
包括脑室系统、脑池、脑沟、脑裂, 内充脑脊液,呈低密度(0~20Hu)
.
32
脑实质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精选ppt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精选ppt

47
(三) 延髓
精选编辑ppt
48
五 岛叶
岛叶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分为岛长回和短回。 功能:确切功能不明,可能与心脏、嗅觉和味觉
有关。 岛叶的肿瘤大部分是神经上皮肿瘤。 血供:主要来自于大脑中动脉M2段的分支供血
精选编辑ppt
49
精选编辑ppt
岛叶结构
50
六 边缘系统
定义: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回、海马旁 回、海马、齿状回呈环状围绕胼胝体,共 同构成边缘叶。边缘叶与前方的嗅球关系 密切,且与隔区、视前区、下丘脑、杏仁 体和海马结构等有纤维联系。上述结构共 同构成边缘系统。
隔区:又称透明隔腔, 位于终板和前联合的 前方和上方。胼胝体 下区和终板旁回的皮 质部合称为隔区
精选编辑ppt
53
1 胼胝体下区 2 终板旁回 3前联合 4 扣带回 5 穹隆 6 胼胝体沟 7 扣带沟 8 内侧额回 9 胼胝体
扣带回结构
精选编辑ppt
54
七 基底神经节
基底核为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核团,由尾 状核、豆状核(苍白球、壳)组成;尾状 核和壳称为纹状体
功能:是锥体外系的中继核。与大脑皮层 和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态 反射。
精选编辑ppt
55
基底核结构
精选编辑ppt
1胼胝体膝 2尾状核头 3内囊膝 4壳 5苍白球 6丘脑 7内囊后肢 8胼胝体压部 9尾状核尾 10 内囊前肢 11 屏状核 12外囊
精选编辑ppt
4
精选编辑ppt
5
精选编辑ppt
6
扣带沟缘支 顶枕沟
距状沟
中央沟 扣带沟缘支 顶枕沟
端脑内侧面脑沟
精选编辑ppt
7
(二)脑部常规MRI扫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丘脑结构
三 小脑
由两侧小脑半球和小脑蚓部组成,由覆盖 小脑表面的皮质和形成髓质核心的白质构 成 通过上、中、下脚与脑干相连 小脑血供: 小脑上动脉;为小脑上部和深部核团供血 小脑前下动脉:为小脑下面的前部供血 小脑后下动脉:为小脑下面、小脑蚓、延 髓、第四脑室脉络丛和齿状核供血
小脑中脚 小脑半球
距状沟 中央沟 扣带沟缘支 顶枕沟
端脑内侧面脑沟
(二)脑部常规MRI扫描
traT1WI
traT2WI
FLAIR
sagT1WI
(三)脑MRI影像学表现
二 间脑
间脑:为中线结构,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 包括:
丘脑 (背侧丘脑) 上丘脑 (后连合、松果体) 下丘脑 (视交叉、乳头体 、灰结节、漏斗
垂体结构
九 海绵窦
海绵窦是不规则分隔的硬脑膜静脉窦。位于蝶骨 体和中颅窝两侧的硬脑膜间。海绵窦由两层硬脑 膜构成
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通过。在窦外侧壁内,由上 而下排列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一 支眼支和第二支上颌支
由海绵窦引流的静脉有:眼上、下静脉,蝶顶窦 ,脑表面静脉,颅底静脉丛。引流方向:岩上窦 引流入横窦,岩下窦引流入乙状窦
小脑上蚓
小脑下蚓 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 小脑下蚓部
齿状核
小脑MRI表现
小脑上、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小脑上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前上动脉
椎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血供
四 脑干
脑干:中脑、桥脑、延髓,是脊髓的直接 延续。
隔区:又称透明隔腔 ,位于终板和前联合 的前方和上方。胼胝 体下区和终板旁回的 皮质部合称为隔区
1 胼胝体下区 2 终板旁回 3前联合 4 扣带回 5 穹隆 6 胼胝体沟 7 扣带沟 8 内侧额回 9 胼胝体
扣带回结构
七 基底神经节
基底核为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核团,由尾 状核、豆状核(苍白球、壳)组成;尾状 核和壳称为纹状体
基底核结构
八 垂体
垂体是内分泌器官,位于蝶鞍内,它借垂 体柄连于脑的基底部并完全由硬膜包裹。
构成(1)腺垂体:包括垂体前叶和中间部 (2)神经垂体: 神经垂体和中间部称为垂体后叶 垂体血供:有两侧的颈内动脉的眼支发出
的垂体上动脉和颈内动脉脑膜垂体干发出 的垂体下动脉供血
1 漏斗柄 2 视交叉 3 垂体柄 4 正中隆起 5 前叶远侧部 6 中间部 7 后叶神经部 8 乳头体 9 灰结节 11 蝶窦 12 大脑中动脉 13 垂体 14 海绵窦
间脑结构
1 前核群 2 外侧核群 3 后外侧核 4 内侧核群 5 丘脑间联合 6 内囊 7 \8苍白球
9壳 10 腹前核 11腹外侧核 12 腹后核 13 丘脑枕 14 前联合 16 后联合
丘脑上部层面
丘脑下部层面
1 背侧丘脑
丘脑
丘脑间联合 中脑
上丘脑结构
1 视交叉 2 正中隆起 3 垂体柄 4 漏斗柄 5 灰结节 6 乳头体
中脑:包括大脑脚、脚间窝、动眼神经、 上丘和下丘结构。
桥脑:包括桥脑基底部、桥臂、三叉神经 根、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桥小 脑角等结构
延髓:包括锥体、锥体交叉、舌下神经根 、舌咽神经、迷走和副神经
脑干结构
(一)中脑
中脑上、下丘
1 乳头体 2 大脑脚底 3 脚间池 4 黑质致密部 5 红核 6 内侧丘系 7 动眼神经核 10 环池 12 中脑水管 13 下丘 14中脑水管周围灰质
底核 大脑半球分界的沟: (1)中央沟 (2)外侧沟 (3)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和 (4)此线中点与外侧沟的连线
(一)大脑半球外侧面分界
顶叶
额叶
颞叶
枕叶
1~2顶枕沟和枕前切迹(枕极前下缘约4cm处)的连 线 3~4外侧沟 5 中央沟 6 额叶 7顶叶 8颞叶 9枕叶
扣带沟缘支 顶枕沟
黑质、红核结构
(二)桥脑
(三) 延髓
五 岛叶
岛叶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分为岛长回和短回 。
功能:确切功能不明,可能与心脏、嗅觉和味觉 有关。
岛叶的肿瘤大部分是神经上皮肿瘤。 血供:主要来自于大脑中动脉M2段的分支供血
岛叶结构
六 边缘系统
定义: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回、海马旁 回、海马、齿状回呈环状围绕胼胝体,共 同构成边缘叶。边缘叶与前方的嗅球关系 密切,且与隔区、视前区、下丘脑、杏仁 体和海马结构等有纤维联系。上述结构共 同构成边缘系统。
1 动眼神经 2 滑车神经 3 三叉神经眼支 4 三叉神经上颌支 5 展神经 6 颈内动脉 7 垂体 8 视交叉
功能:参与内脏调节、情绪反应、学习、 记忆等活动。
边缘系统模式图
1 扣带回 2 隔区 3 杏仁体 4 海马和齿状回 5 海马旁回 6 乳头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束 7 颞极 8 第三脑室 9 穹隆脚 10 穹隆柱 11 穹隆体 12 侧脑室
1 胼胝体下区 2 终板旁回 3 前联合 4 透明隔 5 视交叉 6 胼胝体 7 乳头体 8 穹隆 9 丘脑
中枢神经系统 影像解剖
脑正常影像解剖
概论: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 包括大脑(端脑) 、间脑、小脑、脑干、岛叶、
边缘系统 脑室池系统: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诸
脑池 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静脉窦:上矢状窦、直窦、横窦、窦汇、乙
状窦、颈内静脉
一 大脑
大脑(端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大脑半球由浅到深分为:皮质、髓质和基
柄、垂体柄) 底丘脑 (内、外侧膝状体)
间脑血供
背侧丘脑:主要来自大脑后动脉的分支,丘 脑的内侧及前部接受丘脑穿支的血供
上丘脑:主要来自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 之间的连接动脉及其分支
下丘脑:垂体上动脉供血
1背侧丘脑 2穹隆 3 终板 4三脑室 5乳头体 6视交叉 7丘脑髓纹 8缰联合 9松果体 10 后联合
功能:是锥体外系的中继核。与大脑皮层 和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态 反射。
基底核结构
1胼胝体膝 2尾状核头 3内囊膝 4壳 5苍白球 6丘脑 7内囊后肢 8胼胝体压部 9尾状核尾 10 内囊前肢 11 屏状核 12外囊
1 胼胝体 2 尾状核头 3 透明隔 4 内囊前肢 5 外囊 6 壳 8 穹隆 9 10 苍白球 11 前连合 12 屏状核 13 最外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